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

内部世界与外部世界
用语与概念
• 客体关系与自体心理学的理论探讨使用的 是一种特定语言或一套特定用语提供结构 使精神分析理论得以探讨及加以运用。下 面即讨论并界定其中的某些关键用语。
1、客体
• 指一个被投注情感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 法、幻想或者记忆),被投注的情感能量可以是 爱、恨或是爱恨复杂的交织。 • 包括: –外在客体,真正的人。
客 体 关 系 内 化 图 示
精神分析发展:从三到一
• 古典精神分析的三人关系:俄底浦斯冲突。 • 客体关系理论的二人关系:客体关系=‚自 体—客体‛ 单元。 • 自体心理学的一人主体性:自体与自体客体 的联接重融。 • 后现代的互动建构:平等对话及共构人生。
比较小结:
• 分析童年事件的方式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 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 自‚客体的寻求‛,即人类关系的建 立与发展,而非弗洛伊德所强调的 ‚快乐的寻求‛。
客体关系学派
• 不再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强调早期 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 所看重的是儿童前恋母期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起源——人类的 相互作用(互动)。 人类建立和维持关系的需要,即 人类要彼此接触的需求。 关系模型将关系构象建构成存在 的基础;所有人类的行为和体 验……都是关系的衍生物。
• 最早的客体关系单元是一个共生的自体——客体,在 其中,自体和客体的区别并不明显。 • 共生指的是一种正在经验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里, 自体无法摆脱地混合着客体。 • 语言代表着一些分化过的经验,而共生则是未分化的。 • 共生是最没有经过分化的自体——客体,传统上被认 为和享乐原则有关,所有的精神生活从共生开始,我 们真正的自体便是从这个母质当中产生的。 • 这就是那个情感的大海,我们渴望回归的调和状态。 • 虽然对共生的渴望是正常的,不过,过去心理治疗师 对共生的了解,主要还是透过病人而得。(融合)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20世纪40年代发展起来的,它是精神分析在现代最重要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学中最具有活力的一个理论分支,被誉为现代精神分析的“圣经”,在临床实践中有很强指导性和适用性。
用于探讨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的成长。
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桥梁。
1 基本理论观点客体(object)最早是弗洛伊德开始使用的,用于讨论本能驱力和早期母婴关系,认为客体(人或物)是本能得以满足的对象。
客体理论家认为客体指的不是物,而是某个个体的意愿、情感和行为所指向的人。
客体理论家认为的客体承载了某一种情感(爱或恨),Object 作为本身意义而言是对象,由主观意识所染指后为客体。
客体关系则指人际关系以及关系中的互动在其内心世界留下的痕迹。
客体关系理论则是重视关系,并以客体和客体关系为基础的精神分析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家不像古典精神分析强调先天生物学因素,转而关注早期母婴关系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
客体理论家认为婴幼儿期对外在关系体验的内化形成了内部客体,婴幼儿早期形成的内部客体就像内在的“模板”,影响个体对以后生活中其他人的感知和反应。
主要的客体关系理论家有克莱因(Melanie.Klein)、温尼科特(D.W.Winnicott)等。
他们提出了不太统一、各自独立的理论。
2 代表人物及其理论观点2.1 克莱因(Melanie.Klein)克莱因是德裔英国著名的儿童精神分析学家,是客体关系理论的创始人,被誉为“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并被认为是继弗洛伊德之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克莱因保留了弗洛伊德对本能的强调,但认为本能与客体有内在的联系,认为驱力是表示关系的,天生就是朝向客体的,她的工作为弗洛伊德理论和客体关系理论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
克莱因对于精神分析心理学的贡献,分为理论和技术两个层面。
心理辅导理论——客体关系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一、代表人物及其理论(一)梅兰妮·克莱因1、生活简介梅兰妮·克莱因(Melanie Klein 1882.3.30-1960.9.22)女,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儿童精神分析研究的先驱。
她提出了许多具有深远意义的创解,开拓了理解最早期的心理历程的途径,被誉为继弗洛伊德后,对精神分析理论发展最具贡献的领导人物之一。
她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一个犹太知识分子家庭,因癌症逝于英国伦敦。
梅兰妮的父亲原来是一名犹太法典的学者,37岁时,他脱离了自己的正统背景并接受教育,最终获得了内科医生的资质。
梅兰妮十分钦佩她父亲的独立精神和科学态度,但她和父亲的关系一直都不是很亲密,这可能部分是因为当梅兰妮出生时,她父亲已经50多岁了。
梅兰妮觉得与母亲更亲近,她对母亲怀有很深的感情,梅兰妮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
二姐西多涅9岁去世,当时梅兰妮5岁。
西多涅去世前有一年的时间卧病在床,这期间,她花了大量的时间努力把自己的知识教给克莱因,姊妹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
长大以后,梅兰妮与一个叫伊曼纽尔的男孩建立了类似的令她感到鼓舞的关系。
伊曼纽尔比她大5岁,很有天赋,在伊曼纽尔的影响下,梅兰妮对文学和音乐倾注了自己的热情。
克莱因14岁时决定学医,在她哥哥的辅导下,她通过了入学考试,进了维也纳预备高中, 17岁那年,克莱因考上了大学,几乎与此同时,她订婚了。
她的婚姻改变了她的计划,她放弃了从医的打算,在维也纳大学改修艺术和历史。
但她始终保持着对医学的兴趣,并对自己没有学医感到遗憾。
她在治疗方面的极大兴趣和天赋在她的精神分析工作中得到了展示,对她来讲,治疗永远是最重要的。
梅兰妮·克莱因是与弗洛伊德同一时代的儿童心理治疗师,她在刚刚从事临床工作的时候便对精神分析产生了兴趣。
为了对这一新学科有更多的认识,她接受了弗洛伊德最出色的弟子之一桑多尔·费伦兹对自己进行心理分析。
在分析进行到某一阶段时,费伦兹建议她考虑将精神分析技术应用到对儿童的心理治疗工作中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客体关系(object-relations):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关注外部客体(父母和孩子世界中的其他重要的人)对于建立内部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心理动力取向的人格发展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探讨人际关系,更强调环境的影响。
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的关系。
此理论探讨的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如何成长起来,将人格发展的重心从俄底普斯情结转移到从出生到3岁的俄底普斯前期的冲突之上。
简介: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
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
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
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
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重要假定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型态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其日后的人际关系。
进而言之,人们会去寻找符合过去已建立过关系型态的关系。
例如:过于依赖与过于孤僻的人,有可能是在重复著刚学走路时与母亲所建立起来的关系型态。
理论起因:梅兰妮·克莱茵是儿童精神分析的先驱。
认为儿童天生就具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心理世界充满了原始的冲动,谋杀和自杀的倾向。
任何内驱力和本能都是与客体相联系的。
初生婴儿只能根据他所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

客体关系理论概述——克莱因的观点客体关系理论是德国心理分析学家克莱因(Melanie Klein)在20世纪40年代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该理论在心理学领域中被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治疗中。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在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克莱因认为人类内心世界包含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冲突和欲望。
她认为个体在与客体(外部世界中的对象)的互动中建立了早期的内心客体关系。
这些内心客体关系对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个性形成起着重要作用。
克莱因的观点可以分为以下几点:第一,克莱因认为个体在早期的心理发展中会通过投射(projection)的方式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和情感投射到外部的客体上。
这种投射形成了个体对外部客体的认知和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的爱或恐惧可能是对自身内心体验的投射。
第二,克莱因认为个体对客体的情感反应是通过内心的分裂(splitting)来实现的。
分裂是指个体将客体分为“好”和“坏”两个部分,并对这些部分有不同的情感反应。
例如,儿童对母亲可能既有爱又有恨的情感,分别投射到母亲的“好”和“坏”部分上。
第三,克莱因关注个体对客体的内部化过程。
她认为个体在心理发展的过程中会内化外部的客体,并在内心中建立起这些客体的形象。
这些内部化的客体形象对个体的心理结构和内心世界的组织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儿童可能会内化父母的形象,形成内部的“父母”对象,并在与这些内部对象的互动中塑造自己的个性。
第四,克莱因认为个体经历了内心的“恩赐与惩罚”阶段。
在这个阶段,个体会通过自身的内部化客体对自己进行评判、惩罚和安慰。
这个阶段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发展非常重要。
客体关系理论的贡献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理解个体心理发展和关系形成的框架。
它强调个体与外部客体的互动和内化过程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不仅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也对成人的心理治疗和个体心理的理解有着深远的影响。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基本观点
在马勒看来,成熟的整个顺序,就是儿童从对母亲的共生 依恋状态转向实践稳定的自主认同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 如下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 自闭阶段 共生阶段 分离个体化: 分化亚阶段、实践亚阶段、和解、原欲客体恒 定亚阶段
温尼科特:具有独特视角的儿科医生
温尼科特,一位英籍小儿科医师,从 1950年到1971年,进行了大量的写作, 很难将其理论安排到适宜的客体关系 理论的分类中。他的许多著作及理论 都是开始于无线电广播讲话或专业性 演讲,因此具有非正式的调调。虽然 他有时从梅兰尼.克莱茵那边借来一些 用词,但他也会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创 造一些词,诸如足够好的母爱、容纳 性环境。
精神分析
——客体关系理论
讲解流程大致从以下几方面展开:
客体关系的基本概念 客体关系的基本概述 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 客体关系是形成的历程 客体关系病理学
A:什么是客体?(即外在客体) B:在客体关系理论中,客体很少用于非人化的事物,比较多的 素是母亲的照顾。 “首先,母亲本身就是促进性环境。” 足够好的母亲: 在婴儿与母亲的关系的特别发展阶段中,足 够好的母亲充分提供婴儿所需要的一切。 母亲依据孩子的需要,做出变化和适应,并 且在孩子的依赖性增强时,要逐渐减少对孩 子的满足和照顾。
真“自体”与假“自体” 过渡性客体
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中,母子互动 的起伏涨落是以一系列的小事行为 为显著特征的。这些短暂的消失会 引起巨大的惊慌失措。甚至当儿童 开始蹒跚地迈开独立的第一步时, 他们仍会不时地寻找母亲在哪里。 儿童努力地应对由抛弃引起的沮丧 感,这可以在儿童与母亲之间进行 很多游戏中看到。例如,躲猫猫游 戏就是最早应对抛弃感的手段之一。 通过将母亲的消失转变成游戏,儿 童获得了对母亲可能会消失的恐惧 感的控制力。当母亲离开时,内部 映象担当着替代物的作用,减轻了 在没有替代物存在的情况下,母亲 的离开可能会导致的惊慌失措之感。
精神分析之客体关系理论

未来发展的方向
深化实证研究
未来研究应加强客体关系理论的实证研究, 通过科学的方法验证其理论观点的有效性。
概念清晰化
对客体关系理论中的核心概念进行明确界定和区分 ,增强理论内部的逻辑性和一致性。
拓展临床应用
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客体关系理论 的应用经验,提高其对于复杂心理问题的干 预效果。
对未来的展望
对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启示
客体关系理论也对于教育和家庭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它提醒教育者和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和与他 人的关系,培养孩子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和情感表达的能力。
02 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概念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
自我与客体关系理论认为,自我是在个体与外部世界的互动中形成的,特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这 种关系对个体心理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03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历程早期理论的形成1 2 3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特别是他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观点。
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也受到了自我心理学的影响, 强调了自我与客体之间的关系在人格发展中的重 要性。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
早期精神分析学派如阿德勒和荣格等人的理论也 对客体关系理论的形成产生了影响。
自我与客体的关系是动态的,随着个体成长和发展,这种关系会发生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强调了早期母婴关系的重要性,认为这种关系对个体心理结构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
心理结构的形成
01
心理结构的形成是客体关系理 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 个体内部的心理结构,包括自 我、他人和世界的意象。
02
这些心理结构是在个体与外部 世界的互动中逐渐形成的,特 别是与重要他人的互动。
客体关系课件ppt

开发基于客体关系理论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
根据客体关系理论的原则和观点,设计和开发针对不同人群的干预措施和培训课程,以 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和情感智商。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趋势
01
02
03
跨文化研究
比较不同文化背景下客体 关系理论的异同,以探讨 该理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
案例四:社交关系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社交关系中的应用,强调个体在社交 场合中的情感连结和互动模式。
详细描述
在社交场合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有助于理解个体 在社交环境中的情感需求和互动模式。通过分析社交 场合中的客体关系,可以深入了解个体的社交技巧、 人际关系建立以及自我认同。例如,对于存在社交焦 虑或人际关系困扰的个体,运用客体关系理论可以帮 助其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在社交场合中的需求和情感连 结,从而改善社交能力和提升人际关系质量。
04 客体关系理论的实际应用案例
案例一: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客体关系
总结词
客体关系理论在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应用,强调儿童与重要他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对心理发 展的影响。
详细描述
在儿童心理治疗中,客体关系理论的应用主要关注儿童与主要照顾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过分析这种关系,可以深入了解儿童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从而制定有效的治疗方 案。例如,对于有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的儿童,治疗师会探究其与父母或其他重要他
03
学会调节情感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有助
于个体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认知与客体的关系
认知的定义
认知是指个体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过程。
认知与客体关系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由早期癿心理分析理论和学者所提出的睡眠心理学,它将客体关.系作为一种动物的关系,其特点是双重的心理关系,客体关系理论建立在客体关系的基础上。
它是以一种关系的方式来解释独特的心理状态,也就是把两者关系联系起来。
一般而言,客体关系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的起源在于母子的关系。
即母亲的客体关系是
人类发展的基础,是母子关系的基础。
这种客体关系是以受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或仆人与主
人的关系类比而形成的,它始终存在于受雇者和雇主之间,受雇者要服从雇主的一切吩日,这种模式为人们了解因果关系提供了一种新的思想和角度。
客体关系理论把精神分析从简单的生物学视角中分离出来,从传统精神分析的角度,
它重新理解情感的起源和表达。
也就是说,客体关系理论认为情感的起源是从母亲与婴儿
之间的关系而来的,这种关系是一种不断变化的双重关系,母亲和婴儿同时形成受雇者和
雇主、仆人和主人之间的一种关系。
建立此关系最重要的任务是建立一种互动准则,双方行为彼此相互受限和影响,以保
护双方的心理健康,双方的舒适和安全感。
同时,客体关系理论还强调双方心理的关系,
在母亲和婴儿之间,必须有一种相互的理解和谅解,必须有积极的情感反馈或协同行为来
支撑双方共同的心理变化。
客体关系理论主要是以受雇关系来解释人类心理运作的基本动机,它认为母子关系是
人类心理发展的基础。
这种关系有许多动态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双方心理的相互影响和
限制,以及积极的关系反馈和协同行为。
它旨在把精神分析以一种关系的方式重新理解,
以适应变化的心理状态。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在心理学中用来描述人际关系的理论。
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每个人如何在关系中发展和影响他人。
这种理论被认为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基础,因为它深入探讨了人们如何形成和维持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是描述一个关系中存在的两个人,称为客体。
客体是一个双方关系的核心,它们会相互影响和影响他们周围的关系。
客体可以是任何形式的人际关系,从父母和子女的关系到朋友之间的关系,甚至是同事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人际关系是由一系列模式和行为组成的,每个模式都具有自己独特的特征。
这些模式可以是一种具体的行为,比如争吵或攻击,也可以是一种抽象的情绪,比如害怕或恐惧。
这些模式对客体来说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它们会影响客体之间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自身的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还认为,每个客体都有自己特定的角色,这些角色取决于客体在关系中的地位和责任。
这些角色可以是彼此依赖的,也可以是相互独立的。
这些角色在客体之间的互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客体彼此沟通,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影响客体的发展。
总之,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深入探讨人际关系的理论,它提出了一种可以更好地理解人际关系的框架。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彼此之间的关系,还可以帮助我们建立更深入的关系,从而对每个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克莱因费尔贝恩马勒的客体关系理论

包头医学院 贾利波
什么是客体?客体关系中的“客体”指的是人类客 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Freud的理论 中,客体是原欲驱动(libido drive)的目标。可 可以是人,物和概念。 克莱因发现与儿童用来控制情欲冲动的能量相比, 儿童使用了更多的能量来建构他们的人际关系世界。 因此她声称:儿童的行为较少受其情欲冲动所驱使, 而是更多受到生活中重要人物的重要情感所左右。 对克莱因来说,这些人物的内在表象,也就是她所 称的儿童的“内在客体世界”是构成心理的素材, 儿童的内在世界是一个人际关系的世界。
在婴儿期依赖阶段,儿童从心理上与主要抚养者融为 一体。 在成熟阶段,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成熟和交换,在这样 的关系中,儿童和母亲不仅可以觉察到彼此的差异, 并且可以觉察到成为他们互动基础的健康的依赖。费 尔贝恩认为,正是对相互依赖的认知,以及忍受差异 的能力,显示了成熟的特征。 过渡阶段,个体从早期关系的单向依赖中脱离出来, 转向以相互依赖为特征的关系,生命的大部分时间都 围绕着这些转变。那些无法成功完成这些转变的个体 容易患精神疾病,在费尔贝恩看来,神经症的产生是 因为个体无法或不愿意放弃婴儿般的依赖情结所引起 的。 费尔贝恩的分裂概念。
“抑郁状态”(depressive position)开始于婴儿 出生后第一年的第二季度,并一直延续到第二年的 开始。在这一时期,婴儿的心理快速发展,分裂过 程也是逆转的,母亲作为一个完整的客体被婴儿接 受。在与母亲的互动中,婴儿开始觉察到来自同一 个人的好的和坏的情感流动。 婴儿主观上体验到自己带给母亲的痛苦,并同时为 此感到难过,意味着婴儿已经开始发展共情 (empathy)的能力。 较之“偏执-分裂状态”,“抑郁状态”是婴儿朝 着成熟方向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整合2.取代3. 补偿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心理治疗学号:215108077 姓名:李翊君整体介绍:客体关系理论的外延与内涵1、外延的混乱客体关系理论没有一个公认的核心理论和核心人物,也没有相应学术组织的支持,不是一个有着完整概念体系、方法的学说,而是一族相互之间近似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总称。
2、内涵的相似点一、必须将与客体的关系放在理论的核心位置;二、从时间维度上来讲,重视的是儿童,尤其是前语言期的儿童自我与客体的关系;三、它重视的是儿童的主观世界的内容。
客体关系理论产生的背景1、社会背景客体关系理论产生和发展的初期,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之间。
工业发展——失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孤儿——分离2、哲学背景布伦塔诺意向性理论的影响——本能是“客体定向”的现象学的思想——胡塞尔的现象学是客体关系理论在哲学层面上的支柱,强调的是主体与客体的相互影响。
3、科学背景就总体而言,由于教育背景不同,客体关系理论家较少受到自然科学观点的束缚。
他们的理论探索更少受到弗洛伊德观点的限制,突破更为大胆而自由,代表的是精神分析发展中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一翼。
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线索克莱因和安娜·弗洛伊德在941-1945 年进行了一系列的学会内部的学术争论,这场争论在某种程度上催生了客体关系理论。
创始人及其理论弗洛伊德(客体)、亚伯拉罕(性格形成与早期母婴关系)、费伦茨(过渡:从弗洛伊德的理论到现代若干精神分析流派)都为客体关系的提出做出了贡献,但一提起创始人,我们会想到克莱因。
客体关系理论之母——克莱因,是极富创造力又充满悲剧性的人物。
一方面,她的观点,尤其是有关婴儿和儿童情感生活的观点,很多看上去都有些牵强。
另一方面,她认为心灵在本质上是心理的,这开启了批判、反思和扬弃弗洛伊德从生物学观点理解心灵这种思想传统的先河。
她还开创了深入理解内部主观体验的世界与外部世界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方法。
理论得不到正统精神学派弗式本人及后人的承认。
一生悲惨,丧姐——丧父——丧兄——抑郁——丧母——离婚——丧子——亲子冲突——丧前夫——丧姐(2)核心概念:潜意识幻想(她的贡献就在于通过游戏技术和大胆推论来挖掘其内容)人性观:悲观,重视死亡本能的作用,将人性理解为一种对于焦虑的对抗。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论认为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机制主要包括分裂,理想化与贬抑以及人际间的投射认同。分裂即患 者将事物分裂为全好或全坏,这是此类人格最基本的心理机制。理想化即患者认为客体事物是完美的,而自体则 毫无价值,相反,贬抑即患者认为自体是完美的,而客体是毫无价值的。这种心理机制导致患者不能在内心统合 包含好与坏两方面的客体,而使其很快的对客体产生崇拜,而后又发现其缺点而完全否定。人际间的投射认同是 指患者将其自体不想要的部分投射到客体身上,然后再企图控制或废除客体上被投射的自体部分,从而导致两人 间关系的紧张状态,患者的投射经客体反应后加以修饰,又再度内射到患者心中。
梅兰妮·克莱茵认为,死亡本能是引起儿童内在焦虑和被迫害感的原因,由不同客体引发的被迫害感激发了 他对被报复的恐惧,而这种早期的的焦虑和恐惧又会影响以后的客体关系。在治疗中,个体与客体的关系以移情 的方式转移到治疗师身上,治疗师要对这些移情进行解释与分析,让早期被内化到病人生活中的客体和内在冲突 再外化,通过修正内化的客体减轻病人的内在焦虑。
简介
客体(object)一词为弗洛伊德(Freud)所使用,对婴儿而言,客体指满足需求的事物,对儿童而言,客体 一词可与『他人』互换,客体关系即指人际关系。而此等人际关系乃塑造了个体当前与人们之间的互动情形,不 论是真实的或幻想的。
客体关系是指存在一个人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形态的模式。客体是一个与自体相对应的概念,客体指的是 一个被爱着或恨着的人物,地方,东西,或者幻想,包括内在客体和外在客体。外在客体是指真正的人物,地方 和东西,内在客体指的是心理表象,即与客体有关的影象,想法,幻想,感觉或记忆。自体也是一种心理表象, 指的总是一个内在的影象,基本上是属于自己的想法,感觉或幻想。
客体关系的理论(简编)

客体关系的理论基础客体指特别意义的人或事物,这件事物(或人)是另一个人的感情或内驱力的客体或目标。
客体与主体相对应,二者之间靠感情或内驱力相联系。
客体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客体关系不只属于一个心理构成(自我),而是与所有的心理构成结合在一起。
一个客体关系,发生在自体和他的客体之间,而不是本我和客体之间或者自我和客体之间。
表象指一个人怎样拥有一个客体,即人怎样在内心呈现出一个客体。
移情指一个人怎样把他的各方面或他过去的关系移入目前与另一个人的关系中。
客体关系理论是研究早期结构的形成和不同,以及这些内部结构怎样在人与人之间的状态下被显示出来。
主要集中在“过去印迹”的早期生活的关系上,这些过去关系的保留物、内部客体关系,形成了个体知觉和其他个体的关系。
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与一个确定的人,而且是与一个内部的人产生的,心理图像可能是一些确切人的歪曲的意象。
外部世界是存在于社会环境中的、可观察,是时空中的。
内部世界是主体对外部世界的心理意象和表象,即主体怎样体验和呈现外部世界。
部分客体通常涉及到的是一个客体表象,涉及到一个主体在主观上是否将这个客体体验为好的或坏的、愉快或不愉快的。
从客体是否能满足或伤害的一个方面体验客体,只能体验到部分的客体。
从满足和伤害两个方面观察客体,才能看到整体的客体。
婴儿因其知觉和情感不成熟,最早的表象是部分客体,仅能理解真实客体的某一特征。
吮吸乳房的满足或乳房不在的受挫,满足是好的,受挫是坏的。
婴儿在早期阶段,不能同时存在两种思想或观念的,如妈妈是好的和坏的两方面的。
随着逐渐成长与发展,婴儿能把母亲看作一个整体客体,同时包含满足和挫败两部分。
结构它是概念,不一定是真实的事物。
分裂婴儿应用分裂帮助自己整理混乱的早期生活经验。
早期的分裂源于没有成熟的将不相容的体验融为一体的能力。
婴儿有强烈的对立情感(爱恨,愉快受挫)时,但他只能保持这些情感或思想的一种,产生部分客体表象。
部分客体,是一个具有某一种特性(例如受挫的特性)的客体,但面对一个具有受挫特性的部分客体的时候,那些似乎与受挫客体对立的给予快乐的特性就被排除在婴儿的意识之外。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解释个体行为的理论,指的是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它强调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客体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客体关系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个体的行为是由个体与其客体系统以及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这一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不仅受到客体系统的影响,而且受到环境的影响。
环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具体的,它们可能是客体、事件、社会结构或政治社会等。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客体系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客体关系理论广泛应用于社会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工作、教育学等多个领域,用于解释个体的行为和心理。
它的研究重点是通过客体系统和环境的关系来解释个体的行为。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客体系统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是一种互动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对个体的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客体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它强调客体系统和环境的互动性关系。
它认为,客体系统和环境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强调客体系统和环
境的相互作用,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客体系统和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它们是一个互动的整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将直接影响个体的行为,进而影响个体的心理、行为和社会发展。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它为我们解释个体行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导。
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一种基于心理动机的人格发展理论。
它声称人类行为的力量来自于对物体的追求。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心理学分析的理论框架内探讨人际关系的,侧重于环境的影响。
我相信真正影响一个人智力发展的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早期关系。
这个理论探讨了婴儿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结构和个体成长。
从出生到3岁,人格发展的焦点从俄狄浦斯情结转向俄狄浦斯情结。
介绍弗洛伊德用了“客体”这个词。
对于婴儿来说,“物体”一词指的是满足某种需要的东西。
对于儿童来说,术语“object”可以与“other”互换。
客体关系是指人际关系。
这些关系决定了个人之间当前的互动,无论是真实的还是虚构的。
客体关系是指人的内在精神中的人际关系模式。
客体是与自我相对应的概念。
对象是指被爱或恨的人、地方、事物或幻想,包括内部对象和外部对象。
外部对象是指真实的人、地方和事物,而内部对象是指心理表征,即与对象有关的图像、思想、幻想、情绪或记忆。
自我也是一种心理表征,是指一种内在形象,本质上是一个人的思想、情感或幻想。
客体关系理论的一个重要假设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一旦建立,就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人际关系。
此外,人们会寻找与过去建立的关系模式相匹配的关系。
例如,那些过于依赖和孤僻的人可能会重复他们第一次学走路时与母亲建立的关系。
[1]理论渊源梅兰妮·克莱因是儿童心理分析的先驱。
人们认为,儿童天生就有死亡本能,即攻击性和破坏性本能。
他们的精神世界充满了原始冲动、谋杀和自杀。
任何内在的动力和本能都与物体有关。
新生婴儿只能根据他们所体验到的对象的质量来表示对象。
在这个时候,他所经历的只是物体的一部分特征,所以被称为部分物体。
本能和动力支配着婴儿的内心世界。
提出客体关系的内在驱动力或本能形式。
孩子们的焦虑和恐惧源于死亡的本能。
当一个物体使婴儿感到恐惧和焦虑时,他想控制甚至摧毁这个物体,以防止报复或毁灭。
他将运用投射、内向、分裂、理想化和贬值、身份投射等心理机制。
客体关系理论

2.Klein认为初生婴儿具有潜意识的「好」 和「坏」的形象。 例如:一个饱满的胃就是「好」,空腹就 是「坏」。 □当婴儿吸著指头睡著了 →他们在幻想 著在他们自己的内心裡正拥有母亲的「好 」乳房的形象。 □当饥饿的婴儿会哭、踢腿 →他们正幻 想著在抗议、在破坏「坏」乳房。
(2)抑郁的状态
1.大约在第五、第六个月开始,婴儿 开始视外在客体为一整体并能同时看到 好和坏的方面并存在同一个人身上。
2.儿童对于母亲发展了较为实际的影 像并且了解到母亲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有她好的和坏的一面。而ego也已经成 熟到可以容忍一些自己的消极毁灭的感 觉而非只是将他们往外投射。
早期客体关系的发展与影响
• 早期的亲子互动关系 • 内化的客体关系 形成个人的生命脚本与情绪反应模 式 • 重现于今日的人际关系
父
母
父
母
重要他人 (內化)父 投射、投射认同 母(內化) 子女(內化) 投射、投射认同) 重要他人(2) 兩性 交往 亲密 伴侶 子 女
重要 他人(1)
友 伴
师 生
• * 客体表征(object representation) --- 个体对重要客体(母亲)的内化映 像。 * 内在客体则是指属于这些人物、地方、 东西的想法、幻想或记忆。 * 内化 (internalization)---个体将外在 的客体加以内摄而成内在的认知表征或 映像(internal image)。
发展出完整的客体
自我终究会整合自体表象好与坏的部份。当全好 与全坏的客体影像被放在一起,就称为它发展出 客体恒久性。同时,全好与全坏的自体影像聚合 在一起,所以认同得以稳固下来。我们可以认为 自己基本上是善良的,不过我们也承认会有些比 较不好的特质。同样的,我们感受到客体基本上 是好的,不过也同时会有不好的部份。这个世界 不再是非黑即白。由于这种新的整合,而使分裂 的客体关系让位给完整的客体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人格结构
内在客体:一个心理表象, 内在客体:一个心理表象,它是一个和重要他人有关的影像 image)、 )、想法 (idea)、幻想(fantasy)、感觉(feeling) (feeling)或者记忆 (image)、想法 (idea)、幻想(fantasy)、感觉(feeling)或者记忆 memory) (memory). 外在客体:一个真正的人或者真正的物体。 外在客体:一个真正的人或者真正的物体。 客体:是一个被投注了感情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 客体:是一个被投注了感情能量的人物、地方、东西、想法、幻想 或记忆。 或记忆。 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客体关系是自我与内在客体或者外在客体之间的互动。 客体关系单元: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间需要以驱力或者情感来连接 间需要以驱力或者情感来连接, 客体关系单元:自我表象和客体表象间需要以驱力或者情感来连接, 如爱、 如爱、恨、饿、饱。
六、理论应用
(一)主客体分离研究——感觉剥夺 • 把人和外在客体隔离的结果,非但不是形成一个更加完 美的不受外界影响的完整自体感(pure sense of self) 反而是一个完全相反的类似共生的状态,使人失去稳定 的自体感和现实感。 • 精神病人正是以自体——客体感的混淆(self-object confusion)为特征的。
(三)治疗方法 • 1、关系治疗 • 问题产生于早期的亲子关系,治疗目标是自我的重建。 • 2、家庭治疗 • 把问题放到家庭成员互动的过程中去解决。重点从个人 心理动力学转移到作为社会系统的家庭动力学。
七、对新精神分析理论的评价
(一)理论特色 1、强调自我的自主性及其整合与调节功能 2、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对人格的重大影响 3、强调自尊心的培养和对未来的乐观主义态度 4、强调对儿童早期经验的观察与研究 (二)重要贡献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 方法
• 客体关系理论是“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研究 人际关系以及内在精神结构是如何从过去的 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的一种理论。 • 几乎所有对客体关系理论有重要贡献者都不 约而同地将工作重点放在个体心理发育的早 期,放在婴儿与母亲的关系方面。 • 客体(Object):我们身体以外的人、事物 或观念。 • 客体关系:指人际关系以及朔造某个体当前 人际互动特征的既往人际关系在其内心世界 的残迹。
四、人格发展
克雷恩
• 部分客体( Part Object):初生的婴儿只能根据他所 体验到的客体的“好”或“坏”来代表这个客体,此时, 他所体验到的只是客体的部分特征,故称之为部分客体。 • 完整客体(Whole Object):当婴儿能够同时体验到 客体既能给他带来满足,又会使其受到挫折等多面性时, 他是将客体作为一个完整的整体在体验,这就是所谓完 整客体。
(二)内化机制
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多为父母) 儿童最初与重要他人(多为父母)建立何种关系会 影响到他今后的社会关系, 影响到他今后的社会关系,儿童将童年初期的客体 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 关系质量(温暖或是冷漠的)内化为个体人格的成 概化至其他关系中, 分,概化至其他关系中,成为他以后与人交往的基 构成他终身的人际交往的核心( 础,构成他终身的人际交往的核心(Carver & 1996)。 Scheier, 1996)。 客体关系的内化(internaliztion)依赖于客体的表 客体关系的内化(internaliztion) representation)。稳定的自我(stable 征(object representation)。稳定的自我(stable identity)和稳定的自我认同(stable self) identity)和稳定的自我认同( self) 和稳定的自我认同
第五章 客体关系理论
精神分析学中的客体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是在精神分析的理论框架中 探讨人际关系, 探讨人际关系,尤其是婴儿与母亲的关系 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精神结构以及个体是如 何由此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 何由此成长起来的一种理论。 客体关系( Relations) 客体关系(Object Relations)理论是在二 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 十世纪四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可归于精神 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 分析发展史的第四阶段。其代表人物有
五、研究主题
(一)关系自我 • 关系自我:是自我在与“重要他人”的关系发展中确立 起来的,它是在早期经验的基础上产生的。 • 自我中心人格: • 克哈特认为、健全的倾 向,并非以往“自恋”的含义。 • 如果父母以正面、积极的态度接纳儿童,就会满足孩子 “自大”感,在随后健全的人格成长过程中,形成符合 现实的自尊心。
(二)心理异常的原因 • 1、主客体界限不清 • 2、双极整合缺乏 • 3、早期家庭亲情的缺乏 • 克哈特(1977)认为家庭由“过去体验着过分亲密的 环境”转变为“现在体验着过多疏离的环境” • 亲子关系的疏离与情感剥夺使孩子沉浸在自恋的需要中, 孩子不能从“重要他人”那里感觉到亲情的作用,他们 就会担心自我毁灭。——“心理氧气”的缺乏。 • 克哈特:“导致人类自我毁灭的原因是,生活在冰冷、 毫无人性的冷漠、没有亲情的世界里,人最惧怕的不是 生理死亡,而是生活在人性无存的世界中。”
• 客体表象(Representation of Object):是指客体在个体内部精 神世界的反映。 • 自我表象(Self Representation):是指个体在与环境中的客体 相处时,有关自我的精神表达。
• “全好”或“全坏”的客体关系是边缘型病人的一个特征 全好” 全坏”
三、人格动力
(一)建立关系是发展的动力 克雷恩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是建立人际关系。 克雷恩认为儿童发展的动力是建立人际关系。她认 为人格成熟的关键是由“婴儿期依赖” 为人格成熟的关键是由“婴儿期依赖”经过渡期进 成熟性依赖” 入“成熟性依赖”。 费尔拜恩(Fairbairn,1952): ):一个人最大的恐惧是 费尔拜恩(Fairbairn,1952):一个人最大的恐惧是 安全的孤独。 安全的孤独。 马勒( al.,1975)是一位儿科医生, 马勒(Mahler et al.,1975)是一位儿科医生,直接 观察亲子关系。由分不清“自我” 非我” 观察亲子关系。由分不清“自我”和“非我”到想 成为不受控制的自由独立个体。 成为不受控制的自由独立个体。 人格发展就是切断这种“混合”的关系, 人格发展就是切断这种“混合”的关系,使自己成 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历程。 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历程。
Melanie Klein,Ronald Fairbairn,Donald , , Winnicott,Edith Jacobson,Margaret Mahler, , , , Otto Kernberg等人。 等人。 等人
一、客体关系理论的基本内容
1、基本观点与概念: 、基本观点与概念:
他们认为真正影响一个人精神发展过程的是 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 在出生早期婴儿与父母,尤其与母亲的关 系。初生的婴儿正是在与母亲或母亲替代 者的密切交往中逐渐获得了有关自我和以 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 母亲为代表的客观世界的完整印象,并最 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 终形成较完善的心理功能,建立正常的人 际关系。 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