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合集下载

5-伤寒论临床病案学习

5-伤寒论临床病案学习
to discharge accumulated food.
Evaluation
First treatment is somewhat right, fever relieved, but no effect on diarrhea. Second treatment is completely wrong, more severe diarrhea, vomit and fooddenying appears.

Licorice Heart-Draining Decoction Syndrome(LHDDS)
甘草泻心汤证
医见心下痞, 谓病不尽, 复下之, 其痞益甚。 此非结热, 但以胃中虚, 客气上逆, 故使硬也。 甘草泻心汤主之。(158) Since glomus Qi located in stomach remained, which represented not to recover, and then treated by precipitation again, it became more severe. It is not heat bind, however, hardness is caused by stomach deficiency and Guest Qi upward. Licorice Heart-Draining Decoction takes charge of this syndrom.(158)
Initial treatments:
1)Since fever with severe diarrhea, use the method of ”hauling the boat upstream” (exterior
syndrome)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郝万山伤寒论病案

学经典记病案《伤寒论》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一、麻黄连翘赤小豆汤:①夜间荨麻疹、瘙痒、脉浮;②急性肾小球肾炎,头面浮肿、脉浮;③急性黄疸性肝炎,面黄如橘皮色、瘙痒、脉浮。

“不一定感冒表证才有脉浮”。

(刘渡舟治验)二、外散表寒,内化食滞治疗小儿发热不退,舌苔黄腻。

(郝万山治验)三、栀子豉汤治疗热邪留扰胸膈而作喘,患者每于五一而发病,十一而愈,因大渴后饮冷而致。

方以焦栀子15g淡豆豉15g(北京东直门医院宋孝至教授治验)四、柴胡桂枝甘姜汤:口渴、便溏、心情不舒(肝郁脾阳虚)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治疗河北某化工厂毒气伤(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六、桂枝汤加葛根汤(桂枝10g芍药15g葛根30g)治颈肩肌肉紧张综合征、颈椎病效果明显。

可加祛风湿药如威灵仙10g秦艽10g,鸡血藤30g。

(郝万山)七、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疗小儿面白、舌质淡、发热、咳喘反复发作虽用麻杏石甘汤加银花、连翘、芦根但易反复案例一周效佳,后从未发作。

(任应秋)八、桂枝新加汤治疗产后身疼痛,生姜量应大一些,属营血不足,肌肤失养。

而气血不足,内脏失养的可用八珍汤、人参养荣汤。

(刘渡舟治验)九、小青龙汤主治的痰饮证为“咳吐大量泡沫痰,入盂化水”(寒饮射肺)。

面部胖肿,为水气盛的表现;面色黧黑为水气盛;面部色素沉着为水斑。

秋燥的咳嗽吐的白色泡沫痰,量较少。

不可久用,以防伤阴动血;缓解后以苓桂剂善后。

十、细辛不过钱之说,最早见于南宋陈承《本草别说》,现已佚失。

《证类本草》引《别说》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多则气闷塞不通者死”。

《本草纲目》引用陈承的话说“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北京阜外医院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冶疗病窦综合征用细辛15~30g。

细辛含黄樟醚,是一种致癌的成分,故不能常用久用。

十一、汉代的度量衡与现代的换算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

伤寒论医案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1、外感风寒(表虚证)刘×,男,10岁。

平素易外感,感之则发热3、4日不退。

昨日游泳,夜发热38.5℃,头痛、恶风,轻微恶心。

今晨热仍不退,头痛加重,仍恶风,微汗,未纳,苔薄质淡红,脉浮数85至。

辨证:外邪袭表,卫阳不固,营阴外泄治则:祛风解表,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6克白芍6克红枣3枚生姜2片甘草1.5克。

二剂。

嘱药后进热粥一碗,家长遵嘱,一剂后汗出热解,第二剂未服即愈。

李文瑞.《伤寒论汤证论治》,人民军医出版社.1989,北京2、营卫不和低热证于某某,女,15岁。

前月患感冒,发热38.5℃,经用解热镇痛药和抗菌素类药物,体温降低,但低热不除,每天体温37.5℃左右,已20多天。

血、尿常规,胸透,抗“O”测定等检查,均未发现异常。

某医投以清热解毒中药,服2剂无效。

现症:时有头痛,微恶风,动则汗出,倦怠乏力,纳食不佳,二便正常。

面色萎黄,精神颓靡,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寸浮缓,尺微弱。

辨证:邪恋肌腠,营卫不和治则:解肌退热方药:桂枝汤桂枝10克白芍15克红枣3枚生姜6克甘草10克,水煎服,2剂。

服1剂后热退,2剂服完诸症悉除。

追访未再复发。

3、营卫不和自汗证金某,男,成年,干部。

素本体虚,近五日来自汗淋漓,憎风,纳谷不香,脉浮弱无力,舌苔薄白。

辨证:营卫不和,腠理失密治则: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9克,杭白芍9克,炙甘草4.5克,生姜9克,大枣6枚,连服3剂,汗止,憎风亦解。

《经方应用》桂枝汤4、营卫不和,筋脉失养黄某某,女27岁,统计员。

1964年1月13日初诊。

患者昨日月经刚净,偶感风寒,颈项强,微微恶风寒,但不发热,脉浮缓有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而润。

辨证:风寒袭表,太阳经输不利治则: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筋方药:桂枝加葛根汤桂枝10g,白芍10g,葛根15克,生姜3片,大枣3g。

2剂。

水煎分2次服。

二诊,1月15日。

服药后颈项强霍然而失,前后左右转动自如,惟背肩关节尚感不适,手指略发麻,偶有虫行皮中感,胃纳微胀,脉细缓,舌苔薄白而润。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

张友年老师《伤寒论》讲解及病案分析讲解张友年老师简介jian jie张友年,家传中医,2010年开始运用经方于临床,对妇科肿瘤、囊肿、胃病、心脑血管疾病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2013年到现在对糖尿病、高血压、过敏性哮喘、中风等的治疗聚得了非常好的疗效,治疗纯粹使用《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方,不加不减是特色。

★ 张友年老师发出案例★张艳红病历分享:葛淑兰,女,59岁,邯郸人,2016年10月27日来诊。

主诉:带状疱疹而致右侧头痛10余天。

患者10天前,因头部患带状疱疹,在医院输液治疗,仍头痛甚,头晕,既往有心脏供血不足,抑郁史,头及上半身汗出四年,08年因患慢性胃炎服4个月中药后,舌头到现在一直象噙着花椒一样麻。

经人介绍来诊。

刻诊:患者右侧头痛,象触电一样疼痛难忍,头晕,右眼视物模糊,象糊着一层塑料膜,视力0.2。

面色萎黄,右侧上下眼睑浮肿,鼻头色亮,摸之油腻,头皮水肿,按之凹陷。

头上半身出汗,下半身不出汗,不恶风怕冷,怕热,口不渴,不干,不欲饮水,食欲可,喜食甜食,舌头像噙着花椒粒一样麻,大便成形日一次,小便不黄,胃脘不胀,按之不硬不痛。

下肢无浮肿。

舌质暗淡体胖边不齐,苔白腻,右脉寸浮滑关尺沉,左脉沉滑无力。

先给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3付痛大减,又给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健脾益气,6付,头痛止,视力恢复到0.4。

2016年11月15日复诊,面色稍萎黄,眼眶发黑,嘴唇稍紫,精神可,语言清晰,无怕风怕冷,活动后出汗,不多。

手足不凉,头不痛,右眼视力模糊如有一层膜不流泪,视力0.4,睡眠不佳,四点醒了不易入睡。

周身无疲乏无力感。

食欲可,舌稍有寒花椒壮。

口不干渴。

胃脘无胀满,按之濡。

大便日一次成形,小便黄有异味。

舌质稍红舌体胖大边齿痕,苔白,左脉缓滑无力,右脉弦缓无力。

又经张老师指导,用经方7付后,眼科检查视力0.8,自觉以无薄膜感,视物清晰痊愈。

★ 参加讨论老师发言讲解★于沅弘老师:?老师痊愈还需要保养一段时间吗?个人见解是痰湿虚寒体质!泡脚到足三里!栀子30,藿香30,威灵仙50可能比吃药好些,年龄大了,个人见解。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

病例分析常用方剂理法方药The document was finally revised on 2021伤寒论病例分析(常考方证)桂枝汤证(表虚证)主症:汗出,发热,恶风,头痛,脉浮缓病机:风寒袭表,营卫不和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甘草)麻黄汤证(表实证)主症:恶寒、发热、无汗、喘、周身疼痛、脉浮紧病机:风寒外束,卫阳被遏,营阴郁滞,肺气失宣治法:辛温发汗,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大青龙汤证(外寒内热证)主症:恶寒发热,身痛或重,不汗出而烦躁。

脉浮紧或浮缓病机:风寒束表,内有郁热治法:外散风寒,内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汤倍用麻黄减量杏仁,加石膏,生姜,大枣)小青龙汤证(外寒内饮证)主症:咳喘,痰稀色白,舌苔白滑,脉弦紧。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五苓散(太阳蓄水证)主症:小便不利,少腹硬满,渴欲饮水,饮不解渴,甚则饮入即吐,舌淡有齿痕病机:水蓄膀胱,气化不利或兼表证治法:化气行水方药:五苓散(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苓茯,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桂枝人参汤证(协热下利证)主症: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兼发热恶寒,脉不浮病机:脾虚寒湿兼表之风寒不解治法:温中解表方药:桂枝人参汤(理中汤加桂枝;理:干姜,人参,白术,甘草)真武汤证(阳虚水泛证)主症:心下悸,头眩,身瞤动,振振欲擗地或全身水肿,小便不利,腹痛、四肢沉重疼痛、下利,或小便清长、呕,苔白,脉沉病机:少阴阳虚,水气泛滥治法:温阳利水方药:真武汤证(茯苓,白术,附子,芍药,生姜)炙甘草汤(复脉汤)证主症:心动悸,脉结代病机:心阴阳两虚治法:通阳复脉,滋阴养血方药:炙甘草汤(炙甘草参枣地胶,麻仁麦桂姜酒熬)半夏泻心汤证(呕利痞)主症:心下痞,满而不痛,恶心呕吐,肠鸣,下利,纳呆,微渴,舌色稍淡,苔白腻或微黄,脉弦细数病机:寒热错杂,中焦痞塞治法:和中降逆,消痞散结方药:半夏泻心汤(半夏泻心配芩连,干姜人参草枣全)生姜泻心汤证(水饮食滞痞)主症:心下痞硬,按之不痛,噫气带有食臭味,肠鸣,泻利,或见下肢浮肿,小便不利等症,舌淡苔白或黄,多滑腻,脉弦滑,关弱稍沉,或濡数病机:脾胃不和,寒热错杂,水饮食滞治法: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重用生姜为君)甘草泻心汤证(痞利俱甚)主症:心下痞满而硬,心烦呕逆,肠鸣,下利频作,而见不消化食物,舌苔或白或黄多滑腻,脉濡或弦缓病机:脾胃重虚,寒热错杂,水谷不化治法:和胃补中,消痞止利方药:甘草泻心汤(半夏泻心汤重用炙甘草)白虎汤证(阳明里热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脉浮滑,但无阳明里实;“四大症”病机:无形邪热炽盛,充斥表里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白虎膏知粳米甘)白虎加人参汤证(胃热津气两伤证)主症:发热,汗出,口渴甚,伴见时时恶风或背微恶寒;“四大症+微恶风寒”病机:邪热炽盛,津气损伤严重治法:清邪热,益气津方药:白虎加人参汤(白虎膏知粳米甘加人参)调胃承气汤证(燥坚实证)主症:大便不通,蒸蒸发热,心烦,腹胀满病机:燥热内盛,腑实初结,气滞不甚治法:泻热和胃,润燥软坚方药:调胃承气汤(硝黄草)小承气汤证(痞满实证)主症:大便硬,潮热或发热微烦,腹大满,脉滑而疾病机:热实内结,腑气不通治法:泻热通便,消滞除满方药:小承气汤(大承气汤去芒硝;小:大黄,枳实,厚朴)大承气汤证(痞满燥坚实证)主症:潮热,谵语,大便秘结,腹胀满绕脐痛,拒按,手足漐漐汗出,脉沉实有力。

伤寒论病例参考

伤寒论病例参考

13. 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

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

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3.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46.潘××,女,49岁。

主诉:反复心下痞4天,伴嗳气呕吐下利。

现病史:患者有“慢性胃炎史”数年,4天前因饮食不节,浮现心下痞,高起如拳,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日见疲倦。

检查:触按其胃脘部,似有块物,但重按即无,抬手又起,中空无物,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46.中医诊断:太阳病变证(痞证)证型:寒热错杂水饮食滞痞证候分析:本证因饮食不节,损伤脾胃,邪热乘虚内陷,致脾胃不和,寒热错杂于中,气机阻滞而心下痞,按之濡。

又因水饮食滞,胃虚不化而见食后嗳气频作,口臭口干,呕吐酸苦水液,肠鸣漉漉,大便溏,饮食不思。

身疲倦,舌淡胖嫩苔白滑腻,脉滑按之无力均为胃虚,寒热错杂,水饮食滞之象。

治法:散水和胃消痞方药:生姜泻心汤生姜15g、干姜3g、黄连3g、黄芩6g、党参6g、炙甘草9g、半夏9g、大枣7枚。

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资料报告伤寒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对医护人员来说,了解伤寒的病案分析资料非常重要。

本报告将通过对某例伤寒患者进行病案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表现、影响因素以及治疗方案等内容,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该病例为男性,年龄55岁,已婚,工程师职业。

他在过去的两周内出现了高热、头痛、咳嗽等症状,并于近期就诊。

根据患者的主诉和体检结果,初步怀疑为伤寒病。

二、临床表现1、高热:患者出现持续性发热,体温达到39.5℃,伴有寒战和畏寒感。

2、头痛:患者头痛明显,并伴有眼眶深陷的表现。

3、腹痛:患者感到腹部不适,而且出现腹痛和腹胀的症状。

4、消化系统症状: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和呕吐等消化系统症状。

5、神经系统症状:患者表现为嗜睡、神经过敏、肌肉无力等神经系统症状。

6、皮肤症状:患者出现皮肤苍白、口唇发绀等表现。

三、影响因素1、病原学因素: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主要经由粪口途径传播,尤其是通过被污染的食物或饮水传播。

2、环境因素:伤寒流行于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和气候炎热的夏季,尤其是在污水处理不善或水源受到污染的地区。

3、个体因素:长期携带伤寒杆菌者具有较高的发病风险,此外,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也容易受到感染。

四、治疗方案1、抗生素治疗:伤寒为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抗生素是常规治疗的关键。

在确定诊断后,应尽早开始使用适当的抗生素进行治疗,以控制病情发展。

2、寒热疗法:对于高热症状明显的患者,可以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如冰敷、冷水擦浴等,以缓解高热带来的不适。

3、调整饮食:伤寒患者食欲不振,为了维持患者的营养摄入,可以采用分食、多餐少量的饮食方式,以及提供易于消化的食物。

4、流质摄入:在伤寒病初期,患者可能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此时适宜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流质,以预防脱水和营养不良。

五、结论与展望通过对该病例的病案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伤寒是一种临床表现复杂的传染病,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有效的治疗非常关键。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少阳病病案分析

少阳病病案1.李××,男,28岁,主诉:发热两天。

现病史:感冒发烧持续两日不退,并与恶寒交替出现,其状如疟,伴头痛,眩晕,口苦,咽干而微渴,呕恶不欲食,胸胁满闷。

检查: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体温38.9℃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伤寒(寒风郁火,半表半里证)证候分析:邪客少阳表里之半,正拒邪入则发热,邪进正退则恶寒,正邪分争则往来寒热、发作如疟;邪阻少阳经脉,经络不通则头痛、胸胁满闷;胆火内郁,上扰清窍则眩晕,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而微渴;胆气失舒,逆而犯胃则呕恶不欲食;舌稍红苔淡黄,脉弦略数也为少阳内郁火热之象。

治法:调达枢机,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口渴加天花粉之类)。

2.赵某,男,32岁。

主诉:高热后遗双目复视一月余。

现病史:患温病发高热,后遗双目复视,曾用过不少中西药,治疗无佳,疑有脑部疾患,情绪焦虑。

就诊时问得,常伴有头晕、口干、耳鸣。

检查:舌稍红苔少,脉弦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病证型:少阳风火证(风火上扰后遗证)证候分析:邪热久羁于少阳之经,引动肝胆风火上扰于清窍,则致头晕、复视、耳鸣,损伤其阴液,则口干苔少;舌红脉弦数也为少阳风火有余之象。

治法:疏透风火,和解少阳。

方药:小柴胡汤加减(如去半夏、生姜,加菊花、麦冬之类)3.郑某,女,30岁。

主诉:反复高热20余天。

现病史:因发热入院,曾拟诊为传染性疾病,但作伤寒、疟疾、肝炎等相关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先后进行若干种西医试验性治疗21天,也未能取效。

中医会诊:患者寒战高热,先寒后热,热后寒战虽减,但仍喜多裹衣被,伴有头痛,全身关节疼痛,心下胀满,纳呆,小便偏黄,大便如常。

检查:舌淡红苔白淡黄,脉弦数,体温39.6℃。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少阳太阳病证型:寒风郁热,少阳兼表证证候分析:本病为太阳伤寒不解,兼及少阳,致成太少并病之势。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

伤寒典型病例分析伤寒杨X,男,21岁,某酒店餐饮部主任,因高热、食欲不振、腹部不适、乏力—周入院。

一周前开始发热,午后高达40~41℃,伴腹痛、腹胀、便秘,无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全身乏力,曾作上感治疗,用药不详。

入院检查:T:40.5℃,P:88次/分,R:28次/分,神清、表情淡漠,消瘦,重听;舌尖红、舌苔黄厚;右胸前皮肤有数个淡红色皮疹,压之褪色。

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1.5cm,剑突下2cm,质软有轻度触痛,脾肋下2cm。

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细胞,EC值计“0”,入院时血培养阴性,肥达反应结果:T0 1:160,TH l:80,PA 1:20,PB 1:20,入院后第七天再复查肥达氏反应,结果TO 1:640,TH 1:640,PA 1:20,PB 1:20。

病例分析:一、症状:1.持续高热,呈稽留热。

2.相对缓脉或重脉。

3.食欲不振,全身乏力,伴腹胀、便秘、腹痛,无恶心、呕吐。

4.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反应迟钝(伤寒面容),听力减退。

5.触诊见肝脾肿大,质软,伴肝有压痛。

6. 右胸前皮肤可见数个玫瑰疹,压之褪色(常见于胸,腹,背部和四肢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见于病程7~13天,数目少,分批出现)二、血常规:WBC:3000/mm3,中性占56%,淋巴占38%,单核占6%,未见嗜酸性粒细胞,EC值计“0”三、肥达反应:第一次肥达反应;第二次肥达反应。

四、伤寒典型的临床特征:为持续发热(40~41℃为时1~2周以上),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并出现特殊中毒面容(伤寒面容),玫瑰疹,肝脾肿大,周围血象白细胞总数低下,嗜酸性粒细胞消失等。

肠出血和肠穿孔是其主要并发症。

五、诊断:伤寒可依据流行病学资料、临床经验及免疫学检查结果作出临床诊断,但确诊伤寒则以检出致病菌为依据。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伤寒论]病案分析报告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医案分析

《伤寒论》麻杏石甘汤原方医案分析

《伤寒论》⿇杏⽯⽢汤原⽅医案分析⿇杏⽯⽢汤出⾃《伤寒论》,是⼀⾸治疗肺热咳喘的经典⽅剂,因其配伍精当,疗效卓著,故为历代医家所喜⽤,同时也成为现代学者研究经⽅配伍规律的⾸选代表⽅。

医案是历代医家宝贵经验的记述,⾥⾯蕴藏着丰富的信息,故对经⽅使⽤或配伍规律的研究,⾸先应重视原⽅医案尤其是对历代著名医家使⽤经⽅原⽅经验的整理和总结,可能会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

对经⽅原⽅医案的整理和分析是研究经⽅使⽤规律的⼀条有效途径。

1. 医案来源通过多种⽅式检索并查阅,对历代医家及当今中医从业者使⽤⿇杏⽯⽢汤原⽅情况进⾏了归纳整理,共检出33例使⽤⿇杏⽯⽢汤的病案。

2. 医案分析与讨论2.1⿇杏⽯⽢汤的主症本⽅的病机为肺热咳喘,据条⽂其主症为发热,咳喘,汗出。

从以上医案可以看出,发热、咳喘为⿇杏⽯⽢汤证的主症⽆疑,出现发热、咳喘的案例分别为89%和83%,其次为脉数(56%)、⾆红(50%)和⼝渴(50%)。

⽽汗出与否,⾮此⽅证的主症,汗出仅为22%。

因此,从病案统计结果来看,⿇杏⽯⽢汤⽅证的主症可概括为:发热、咳喘、⼝渴、⾆红和脉数。

⿇杏⽯⽢汤出⾃《伤寒论》第63条:“发汗后,不可更⾏桂枝汤。

汗出⽽喘,⽆⼤热者,可与⿇黄杏仁⽢草⽯膏汤。

”⿇杏⽯⽢汤证本为外感风寒,风寒之邪失于及时疏散⽽渐次⼊⾥化热,邪热壅于肺中,致使肺失宣降,肺⽓上逆⽽现咳喘。

据条⽂其主症当为喘、发热和汗出,但从实际应⽤来看,“汗出”在临床中已不多见,不再作为辨证的主要依据。

2.2 ⿇杏⽯⽢汤的配伍《伤寒论》中⿇杏⽯⽢汤的药物组成为:⿇黄四两、杏仁五⼗个、⽢草⼆两、⽯膏半⽄。

据现代对经⽅剂量的研究结果,东汉1两约为现代的 13.8 g,25枚杏仁约合10 g。

因此,如果将该⽅各药味的⽤量换算为现代计量单位应分别为:⿇黄55 g,杏仁20 g,⽢草28 g,⽯膏110 g。

经⽅之奥秘不仅在于其剂量,更为重要的是内部各药的配伍⽐例。

但随着时代变迁,时⾄今⽇中药⽤量已发⽣了很⼤改变,很少有医家采⽤张仲景原⽅⽤量施于临床,不过,原⽅内在配伍规律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伤寒论病病案例分析》
引言
本文对《伤寒论》中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探讨伤寒论的疾病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对不同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伤寒论的原理和应用。

病例分析
1. 病例一:发热、恶寒、头痛、身体乏力。

经过分析,病例一的症状与伤寒病相似。

根据《伤寒论》,这是一种表现为发热、恶寒的病症,可能是因为外邪入侵而引发的。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清热解毒的方剂。

2. 病例二:发热、口渴、脾气大、小便短少。

这种病例可能是湿热内蕴,导致气机不畅。

治疗方法可以采用利水通淋、清热解毒的中药方剂,帮助排除湿热。

3. 病例三:发热、出汗、恶心、呕吐。

这种病症可能是阳明病的一种表现。

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泻下法,如灌肠、吐,来清除病邪。

结论
通过对《伤寒论》中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病症的诊
断和治疗方法。

在实际应用中,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
当的方剂和治疗方法,确保疾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和治愈。

(字数:225)。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中的经典案例分析
《伤寒论》是我国古代的一本医学著作,它详细记载了许多疾
病的治疗案例,包括经典的三因素伤寒病。

下面,我们来分析其中
的一些经典案例。

太阳病篇
太阳病篇是《伤寒论》的开篇,记载了许多典型的伤寒案例。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桂枝汤法”。

这是一种以桂枝为主药的汤剂,对于伤寒热证有非常好的疗效。

卫气营衛病篇
卫气营衛病篇是《伤寒论》的第二篇,它包括了伤寒热病后期、气分、汗证、津液、食谷、虚劳等方面的病证。

其中,最经典的案
例就是“四逆汤法”。

它是一种主要用于治疗寒热交替、四肢冰冷等
症状的汤剂。

气厥篇
气厥篇记载了许多因气厥引起的病证,包括恶风、中风等。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案例就是“葵子厚朴丸法”。

这是一种用于治疗气虚血弱所导致的气厥病证的方剂,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津液篇
津液篇是《伤寒论》的第十篇,它主要描述了液体代谢方面的疾病,如口渴、津液不足等。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十全大补汤法”。

它是一种能够补充人体精气神的方剂,对于治疗津液不足等各种病证有着非常好的疗效。

总之,《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不仅记录了许多经典的病例,更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医学智慧。

我们今天需要学习和借鉴的,正是其中的经验和教训。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

伤寒之阳明病病案分析阳明病病案1.张某,女,45岁。

主诉:低热3天,伴胃脘不适。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脘腹胀满疼痛,食不下,前医用承气汤攻下,嗣后晨起热减,午后稍增,心烦,胃脘嘈杂满闷,知饥但不欲食。

大便日1行,量少。

检查: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小滑。

体温37.5℃,额头微有汗,胃脘按之濡,不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热郁胸膈证证候分析:患者初患阳明实证,已经攻下,然余热未尽,留扰胸膈和胃,故有微热,心烦,脘嘈等症,肠胃邪结虽无,但气机阻滞,故见脘闷,知饥但不欲食。

治法:清热,和胃,除烦。

方药:枙子豉汤。

枙子、豆豉2.王某,男,25岁。

主诉:发热5天。

现病史:5天前因劳累外受风寒,突发高热,无汗,曾服百服咛,汗出,热稍退。

然复又发热,伴汗出,不恶寒,口渴欲饮,梦中说胡话。

小便短赤,大便调。

检查:舌红,苔薄黄,脉滑数。

体温38.8℃,皮肤湿润。

腹软,无压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

证型:阳明热证。

证候分析:病初起为风寒表证,经发汗,病邪未解,化热入里,故发热,不恶寒。

里热亢盛,热扰心神,故梦中说胡话。

口渴欲饮,小便短赤,乃热盛伤津所致。

汗出乃里热迫津外出。

无腹胀、便秘,可见本证属无形邪热充斥表里内外。

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知母、石膏、粳米、炙甘草。

3.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1周。

现病史:1周前因发热咽痛,腹满而喘,大便难,前医用大承气汤治之。

下后腹满减,大便通,然发热不减,汗出多,咽痛且燥,口渴不解,当风则背微恶寒。

检查:舌红,苔黄干燥,脉洪大。

体温39.0℃,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答案:中医诊断:阳明病证型:阳明热证兼气阴两伤。

证候分析:患者因阳明里热,前医已用攻下,部分腑实病邪虽去,但阳明里热仍在,且热势炽盛,故发热高,汗出多。

因热邪伤津耗气,已见津气两伤征象,如舌干燥,口渴不解,背微恶寒等。

伤寒论 病例分析

伤寒论 病例分析

单某,女,35岁,工人。

主诉:失眠三个月余。

诊断:少阴病热化心肾不交证(黄连阿胶汤证)辨证分析:烦劳伤肾,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致心火亢盛,则五心烦热,失眠不能安卧;烦热不得卧,甚于夜晚阳入阴时,为阴虚火旺,心肾不交的典型症状;口燥咽干,舌红绛无苔,脉细数,亦为阴虚火旺而致。

治法:滋阴清热,交通心肾。

方剂:黄连阿胶汤。

处方:黄连、黄芩、芍药、鸡子黄、阿胶田某,男,62岁,农民。

主诉:头昏目眩,身体颤抖5天。

诊断:少阴病阳虚水泛证(真武汤证)。

辨证分析:表证过汗损伤少阴之阳,肾阳日衰,不能化气行水,水气变动不居,上冲清阳,则头晕目眩;水气上凌于心则心悸;水气外浸筋脉,加之阳虚筋脉失煦,则背恶寒,筋脉跳动,身颤抖;水寒在内,筋脉拘急则脘腹痛;水寒困于下焦,肾阳虚气化失职则小便少;舌质淡,苔白滑,脉沉弱均为阳虚水泛所致.治法:温阳化气行水。

方剂:真武汤。

处方: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黑附子病例:何某,女,66岁。

右上腹反复疼痛20余年,复发10天,伴畏寒,发热,呕吐。

西医诊断: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胆石症。

经西医保守治疗无效,欲行手术,因患者不同意,遂要中医科会诊。

证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乍寒乍热,口苦,呕逆,心烦,大便秘结,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

要求,写出方证名称,病因病机,治法,药物组成。

方证:大柴胡汤证。

病因病机分析:本证病机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

病入少阳,邪居半表半里,枢机不利,正邪分争,正邪分争,进退与表里之间,邪盛则恶寒,正盛则发热,正邪分争,互有进退,故见乍寒乍热;胆火上炎则口苦;胆热内蕴,热扰心神则心烦;胆热犯胃,胃失和降则作呕逆;阳明里实,燥屎内结,则大便秘结;邪郁少阳,经气不利,加之阳明里实内结,腑气不通,故见右上腹绞痛,硬满拒按;舌红,苔黄厚粗糙少津,脉滑数,均为少阳郁热兼阳明里实之象。

治法:和解少阳,通下里实。

方药:大柴胡汤(柴胡,黄芩,半夏,大枣,生姜,芍药,枳实,大黄)病例:胡某,女,26岁。

伤寒论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剖析

伤寒论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剖析

伤寒论中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剖析《伤寒论》是我国古代医学宝典之一,是东汉末年张仲景所撰写的一部以病理为中心的医学著作。

伤寒是一种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在《伤寒论》中有详细的论述。

本文将对《伤寒论》中关于伤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进行剖析。

首先,伤寒的临床诊断。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将伤寒的症状分为三个阶段:初病、中病和后病。

初病期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寒、头痛、肢体酸痛、口渴等症状。

中病期则出现高热、意识模糊、咳嗽等症状,此时也可出现肝脾肿大等体征。

后病期则以高热、出血、黄疸等症状为主。

针对伤寒的临床诊断,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提出了“以汗为度”、“洗心汤”等诊断方法。

其中,“以汗为度”是指通过人体排汗的情况来判断病情的轻重,若病情轻微,能够出汗,则说明属于初病期;若病情较重,不能出汗,则属于中病期。

另外,张仲景还提出了“洗心汤”的诊断方法,认为这种方剂可通过利尿和排汗来判定是否为伤寒。

其次,伤寒的治疗方案。

在《伤寒论》中,张仲景提出了多种治疗伤寒的方剂和方法。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桂枝加葛根汤”和“调胃承气汤”。

“桂枝加葛根汤”是伤寒的经典方剂,主要用于治疗初病和中病期的伤寒。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葛根、芍药等草药,具有发汗、解表的作用,可帮助病人排除体内的寒邪。

“调胃承气汤”则是用于治疗伤寒后期的方剂。

方剂的组成包括桂枝、甘草、生姜等,主要用于调理胃气,治疗伤寒后期出现的消化不良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此外,《伤寒论》中还提到了其他治疗伤寒的方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等。

此外,张仲景还提出了“解表药与解里药”的治疗原则。

他认为,伤寒的治疗过程应先通过发汗解表来排出体内的病邪,然后再通过解里药品来调理脏腑功能。

这种治疗原则在古代医学中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总之,《伤寒论》中有关伤寒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是根据当时的医学理论和实践总结而成的,对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然而,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应该在充分理解古代医学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制定更科学、更精确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医学对伤寒的诊断与治疗需求。

《伤寒论》病案分析及结果显示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伤寒论》病案分析及结果显示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与总结

第10卷第2期1998生江西中医学院学报J顶承NALOFJIANGxI鲫IEGEOFTRADIT【ONAICHINESEMOEcDICINEVbl.10No.21998《伤寒论》病案分析及结果显示计算机教学的实践与总结刁军成蒋小敏汪栋材(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南昌330006)关键词《伤寒论》病案分析计算机教学《伤寒论》作为临床基础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兼备了基础及I陆床学科的性质。

伤寒论课程的教学通过对六经辨证内容的讲解,使学生掌握其理论体系,提高临床辨证水平和运用伤寒方的实际能力。

就目前的教学情况看,从课堂讲授到临床实践有较大的距离,学生往往感觉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的衔接有一定的困难。

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一直是我们教学中探讨的问题。

为了弥补理论与临床的脱节,解决上述矛盾,我们设计了“伤寒论病案分析及结果显示”计算机教学研究课题,现将课题设计实施情况及体会总结如下:1课题的设计及功能1.1总体设计通过对医案著作、杂志报道病案的收集,选择150个具有教学意义的案例,在不违背原始材料大方大法的原则下,逐个案例归类整理,补充完善,使理、法、方、药资料齐备,贮存于计算机内,通过程序运行,采取人机对话的方式,提供病案资料,显示使用者的选择及正确结果。

经过使用者对病案资料的归纳、分析、选择、比较,锻炼学生的分析思考能力,提高辨证施治水平。

1.2课题设计的技术处理课题设计的主要用途是作为《伤寒论》课程的辅助教学,因此,注重教学过程的规范性,显示临床实际的复杂性以及系统操作的简便性,成为课题设计的技术关键。

在课题研究中精选医案是基础。

医案的选择既要较完整地覆盖《伤寒论》内容,又要突出临床常见方证,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同一方证的临床运用,其难易度则掌握在中医专业中高年级及低年级研究生水平。

对此,我们从古今医案著作及中医期刊杂志中,首批筛选出500个案例,再确定其中的150个入选案例。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

伤寒论病例(总)第一章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某男,68岁,因操劳过甚而感邪发病,发热头痛,无汗,浑身关节皆痛,已二三日,曾自服西药土霉素等未效。

刻诊:两脉浮紧带数,舌苔薄白,身灼热无汗,微喘,气息稍粗,骨节酸楚烦疼较甚。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麻黄汤C大青龙汤 D葛根汤 E甘草附子汤2.患者自认为感冒,于昨日自服复方阿斯匹林片。

服后汗出不少,衣衫尽湿,今晨反觉全身骨节酸痛,不愿行动;不发热,微恶风,全身有微汗,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宜:A桂枝附子汤 B桂枝新加汤C桂枝汤 D甘草附子汤 E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3.于某,男,40岁。

一周前患感冒兼肠炎,腹泻一日7~8次,发热,腹胀,头痛,经用氯霉素治疗后,虽腹泻已止,但腹胀,腹痛,呕吐仍不减轻,头痛,畏寒,怕风,身亦痛,无汗,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治宜:A葛根汤 B葛根黄芩黄连汤C黄芩汤 D葛根加半夏汤E黄芩加半夏生姜汤4.患者顾某,忽感风邪,始则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继则翕翕发热,头项强痛,腰臀酸楚,自服发汗药,而汗出淋漓,小便较少,四肢拘急,屈伸不利,当用:A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B桂枝加附子汤C桂枝加葛根汤 D桂枝新加汤E药甘草附子汤5.患儿恶寒发热2天,伴咳嗽气促,咯吐黄稠痰,甚则喘息不得平卧。

胸中烦热,身热汗出,口渴引饮,二便尚可,舌苔黄,脉浮滑数。

宜用:A麻杏石甘汤 B葛根芩连汤C小青龙汤加石膏 D桂枝加厚朴杏子汤E以上均不是6.黄某,男,初患外感,发热,头痛,微咳,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大便稀溏,日五六次,胸闷欲呕,腹胀不痛,投以藿香正气散三剂未效,来诊时,证见胸中烦闷,腹不胀而觉脘部痞塞不舒,嗳气有食臭味,肠鸣即欲大便,便色淡黄,水样便中夹有不化的食物残渣,无异臭,日五六次,量不多。

脉濡数,苔薄白,宜用:A葛根汤 B黄芩汤C桂枝人参汤 D黄连汤 E生姜泻心汤7.患者,男性。

初患外感,服解表药后,上证已除,但见上腹脘部痞塞不舒,恶心,肠鸣欲似大便,便溏量少。

伤寒病案

伤寒病案
伤寒论 辨阳明病 病案讨论 病例一
病例一 吕某,男,49岁,工人。2008年3月 就诊。口渴善饥半年,现症:消谷善 饥,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夜间 需进食饮水,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 苔黄,脉象滑实而洪数。辅助检查: 空腹血糖27 mmol/L,尿糖(+++ )。
胃热则能食 热胜伤津
阳明经热胜,气血运行不畅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头痛而胀, 急躁易怒,小便频数,舌苔黄,脉象滑实 而洪数——阳明热证
滑主里热,数—里
热炽盛伤津之相。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口干舌燥,
伴轻度乏力——热胜伤津、耗气
阳明热胜 津气两伤
邪热炽盛,伤津而至脱液、 耗气
相关条文: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
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 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 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
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辩证诊治:阳明病 病因病机:阳明热胜、津气两伤 症候分析:(如前图) 治疗方法:辛寒清热、益气生津 主方: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用药:
知母18g 石膏50g 炙甘草6g 粳米9g 人参10g
三付 水煎服
O(∩_∩)O 谢谢!
病史:口渴善饥半年——热 胃热
现症:
消谷善饥,烦渴多饮,舌苔黄, 头痛而胀,急躁易怒,小便频 数,舌苔黄,脉象滑实而洪 数——阳明热证
烦渴多饮,饮后口渴难减, 口干舌燥,伴轻度乏力—— 热胜伤津、耗气
阳明热胜 津气两伤
白虎加人参汤
白虎汤大清气热,加人参益气以化生津 液。热退保津,津液充足以退热。

病案讨论风寒感冒

病案讨论风寒感冒

➢ 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中医诊断:表寒里热证 ➢ 治法:治宜外解风寒,内清里热 ➢ 处方:大青龙汤
麻黄 10 克 桂枝 10 克 甘草 6 克 杏仁 12 克 生姜 3 片 石膏 30 克(先煎) 大枣(擘)十枚 清水 3 碗煎至 8 分,温服。 ➢ 复诊:服上方2剂,寒热诸症均解。
大 青龙 汤
《伤寒论》
大青龙汤
组成
麻黄(去节)18g 桂枝6g 甘草(炙)6g 杏仁(去 皮、尖)四十个 生姜(切)9g 大枣(擘)十枚 石膏
[方歌] 大青龙汤桂麻黄,杏草石膏姜枣藏,
太阳无汗兼烦躁,散寒清热此方良。
大青龙汤
主治
病证:风寒外束,热郁于里,发热恶寒,寒热 俱重,身疼痛,无汗烦躁,脉浮紧有力等。 尚可治外湿内热证,又名溢饮证(《金匮》)。
小青龙汤 桂枝
成 异 石膏 生姜 大枣 杏仁 干姜 细辛 半夏 五味子 芍药 麻黄量轻
功 同 发汗解表 止咳平喘 ( 表里同治 )
异 发汗力强,兼清里热。 发汗力弱,温肺化饮。

(偏于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主 同 风寒外束,肺失宣降,恶寒发热,无汗身疼,咳喘, 脉浮。
治 异 表寒里热,烦躁。
表寒里饮 痰多清稀 胸痞干呕 肢面浮肿 苔白滑
➢ 辨证分析:患者自觉咽痒,咳嗽加剧, 病位主要在肺。患者一开始受寒邪侵犯 咳嗽恶寒,无汗,全身酸痛,脉浮紧, 表现为风寒束表之证,然后随着病程的 发展,寒邪入里化热,表现出发热,心 烦,咽痛口干,苔微黄干等热象,是典 型的风寒束表,入里化热的症状。
➢ 用药分析:麻黄味辛发散,性温散寒,主入肺经, 善于宣肺气、开腠理、透毛窍而发汗解表,又可 宣肺平喘;桂枝辛甘温煦,散寒解肌发表,还可 温通经络;生姜辛散温通,能发汗解表,温肺散 寒,化痰止咳;杏仁具有苦降之性,长于降泄上 逆之肺气,又兼宣发壅闭之肺气而平喘止咳;石 膏性味辛甘大寒,寒能清热泻火,辛寒解肌透热; 大枣甘温,补脾益气;炙甘草既调和麻、杏之宣 降,又缓和麻桂之峻烈,为调和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病案分析1.王某某,女,50岁。

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

体温37.50C,皮肤湿润。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中风表虚证证候分析:病缘于风寒袭表,营卫失调。

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风寒袭表,太阳经气不利,故头痛,颈项酸软;表气不和,致里气不调,肺气不利则鼻塞,胃气上逆则干呕。

前医以辛凉解表,是以寒治寒,药不对症,故无效。

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为风寒袭表,正气不足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2.某,男,60岁。

主诉:咳喘一周。

现病史:既往有咳喘病史。

一周前因天气转凉,咳喘又作,伴恶风,微热,汗出,咯少量白痰,口不渴,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体温37.50C,皮肤湿润,双肺听诊未闻及干湿罗音。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喘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痼疾,此次因复感外邪,咳喘又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营阴失守而外泄故汗出;卫阳受伤,失其温分肉之功,加之汗出肌疏,故恶风;肺气上逆故咳喘,肺气不降,大肠腑气不通,故大便三日未行;腹不胀,表明非燥屎结;口不渴,非里热证;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为风寒袭表,兼夹痰饮之征。

治法:解肌发表,降气平喘方药: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厚朴、杏仁3.某某,女,55岁。

主诉:反复自汗出三年。

现病史:反复自汗出,恶风,汗多时浸汗的毛巾可拎出水。

纳可,口和,二便调。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自汗证证型:营卫不和证候分析:患者虽反复自汗出三年,但纳可,口和,二便调,且舌脉无异常,表明脏无他病。

与原文第53条病证相符,“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与营气谐和故尔”,即营卫不和。

治法:调和营卫方药:桂枝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4.王某某,男,40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能坐立三天。

现病史:突起颈项拘急,背部如被人抓住感。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虽为盛夏,但仍喜被恶风,伴汗出。

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细滑。

头颅CT、脑脊液生化检查、血压均未见异常。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项背强几几证证候分析:患者起病尚急,为新病。

风邪袭表,客犯太阳经脉,经输不利,津液受阻,不能敷布,经脉失养,故颈项拘急。

卫外不固,营阴外泄,肌腠松疏,故汗出恶风。

不能坐立,只能平卧,为兼有正虚之征。

舌脉无明显异常,排除杂病中风、暑温危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升津舒经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葛根。

5.王某,女,34岁。

主诉:恶寒汗出半月。

现病史: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现仍恶寒汗出,微发热,汗漏不止,虽值盛夏,但汗出清冷质稀,动则尤剧。

伴疲倦,小便量少,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检查:舌淡,苔薄白,脉沉弱。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阳虚漏汗证证候分析:患者前因感冒,自服退烧药,遂恶寒汗出,汗漏不止、清冷质稀,为发汗太过,损伤阳气,卫表不固所致。

由于汗多伤阴,膀胱津少故小便量少。

阳虚不能温煦,阴伤失于濡养,致筋脉失养,则手足时时拘挛疼痛。

汗多,动则尤甚,虚也。

恶寒微热,为表证未罢,兼太阳中风表虚。

舌淡,苔薄白,脉沉弱为阴阳不足兼表之征。

治法:扶阳解表方药:桂枝加附子汤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炮附子。

6.周某,女,27岁。

主诉:胸闷心悸三天。

现病史:一周前感冒,恶寒发热,咽喉不适,近三日出现胸闷心悸,经静滴青霉素,发热除,但仍恶寒,头项酸楚。

检查: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苔薄白,脉促有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胸阳不振胸满证证候分析:患者病缘于外感,风寒袭表,陷胸中,郁遏胸阳,致胸阳不振,故胸闷心悸。

表证未解,正气与邪相争,故恶寒,头项酸楚,脉促有力。

ECG示心肌劳损,舌淡暗,为太阳病损及于心,心阳受挫,心脉不畅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宣通阳气桂枝、生姜、大枣、炙甘草7.某,女,34岁。

主诉:产后身痛、发热三天。

现病史:产后护理不当,吹风受凉,出现身痛、骨节疼痛,恶风、发热汗出。

检查: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中风兼气营不足身痛证证候分析:患者产后当风受凉,是气营不足,复感外邪。

风寒袭表,加之气营不足,筋脉失养,故身痛、骨节疼痛。

恶风、发热汗出,为表证未罢,营卫失调之证。

舌淡暗,苔薄白,脉沉迟,为气营不足,产后瘀血未尽兼表之征。

治法:解肌祛风,调和营卫,益气和营方药: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8. 某,男,50岁。

主诉:有咳喘史12年,复发三天。

现病史:三日前,因感受风寒,而致发热恶寒,头痛身痛,无汗,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喘气不能平卧。

检查: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体温38.3℃。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咳喘证型:外寒里饮证证候分析:患者素有咳喘病史,痰饮伏于肺,此次因感受风寒,咳喘复作。

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水饮停,故咳吐痰涎质稀量多色白;肺气上逆则喘气不能平卧;舌淡苔白滑,脉浮紧为外寒里饮之象。

治法:外解风寒,散水饮方药: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9.邓某,男,28岁。

主诉:发热四天。

现病史:身体素壮,时值夏令酷热,晚间当门而卧,迎风纳凉,午夜梦酣,渐转凉爽,夜深觉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寝。

俄而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渐至烦躁不安、目赤、口干、气急而喘。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体温39.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外寒里热证证候分析:患者身体素壮,因生活起居不慎,感受风寒,出现寒热大作,头痛如劈,百节如被杖,壮热无汗之证,此为感受风寒、寒郁较甚;寒郁化热,热扰心神,故烦躁不安;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郁表之象;目赤、口干、气急而喘为寒郁化热之象;总之,本证病机为风寒袭表,寒郁化热,表寒里热。

治法:发汗解表,清郁热方药:大青龙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生姜、大枣、石膏10.某,男,30岁。

主诉:恶寒发热3天。

现病史:3天前受凉,突感恶寒发热,全身骨节疼痛,鼻塞流涕,头痛,无汗,口不渴,二便正常。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体温38.5℃。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10.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证证候分析:患者因感受风寒而发病,风寒袭表,营卫失调,卫气奋起抗邪于外则发热;卫阳被遏,不能“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故恶寒、无汗;经气不利,故全身骨节疼痛,头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方药:麻黄汤麻黄、桂枝、杏仁、炙甘草11.王某某,女,35岁。

主诉:颈项拘急不舒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睡眠时不慎受凉,渐觉颈项拘急不舒,转动欠灵活,前医诊为“落枕”,经针炙治疗后不效,伴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口不渴,大便偏稀,日行一次。

检查: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中医诊断:太阳病证型:太阳伤寒兼经输不利证证候分析:患者因睡眠时不慎受凉而发病,以颈项拘急不舒为主证,此为感受风寒,太阳经气不利所致,因颈项为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头痛,恶风寒,鼻寒流清涕,无汗,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均为风寒袭表之象。

治法:辛温解表,升津舒经方药:葛根汤葛根、麻黄、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12.某,女,47岁。

主述:恶寒发热已9日。

现病史:患者因三叉神经痛自服单方山茱萸汤,时痛时止,尚未停药复于熟睡时受凉。

症见每日午后三时许微恶寒,并发热。

入夜体温达38.5℃左右,随后汗出烧退,如是发作已9天。

检查:苔白,脉弦细。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表证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因病初误服补敛之剂,有碍“太阳为开”,以致邪留不退。

治法:辛温轻剂,小发其汗方药:桂枝麻黄各半汤13.吴某某,女,62岁。

主诉:发热恶寒,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现病史:患太阳伤寒,服麻黄汤3剂病势减轻,而冷热有时发作,病仍迁延不解。

症现发热恶寒,头眩自汗,病势虽不甚重,而1日发作3次,历时约40分钟。

当发热恶寒时,身便瑟然无汗。

检查:脉浮而软。

发作时脉象亦由浮转变为浮数无力。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表郁轻证证候分析:证属太阳伤寒,服麻黄汤三剂病势虽减,但冷热时作,一日三发,迁延不解,伴身倦无力,头眩自汗,脉浮而软,发作时多无汗,是表郁未解,证微邪微。

治法:辛温轻剂,微发其汗方药:桂枝二麻黄一汤14.王某,女,20岁。

主诉:头痛发热,伴咳铁锈色痰。

现病史:三日前因接触冷水,当时即感寒意。

昨日上午开始头痛,恶寒发热,寒多热少,伴发咳嗽,咯痰白粘。

今晨仍头痛发热(体温38.2℃),虽得微汗,但尚恶风,喜着厚衣,咳嗽,痰色转赭色,咽痛而干,口渴而不多饮,胃纳欠佳,腰背酸痛(据云今年二月分娩后,因不慎闪挫,以致腰痛至今),二便自调。

检查:形体较瘦,舌质无变、苔薄黄而滑,手足欠温但未至厥冷,六脉滑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太阳伤寒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病发于暮秋入冬之际,天气骤冷,风寒有机可乘,唯其体虚形瘦,应虑秋令燥气早伏;更因冒寒触冷,邪由皮毛袭肺,寒邪与燥气相搏,营卫失调……应作伤寒太阳证治例,但燥气伏,又当稍变其制……拟桂枝二越婢一、麻杏石甘汤两方并用,治法:微发其汗,兼清里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合麻杏石甘汤15.许某某,男,35岁。

主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

现病史:因劳动过剧,蓄郁热,新寒外束,病初自觉发热恶寒,头痛,心烦热,体痛,有时汗出,口干舌燥,检查:面红耳赤,舌质干燥;脉象紧而数。

请写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诊断:表郁轻证证型:太阳邪微,有郁热证候分析:发热恶寒,头痛,体痛,有时汗出,为太阳中风证;心烦热,口干舌燥,面红耳赤,为有郁热;脉象紧而数为外寒热。

治法:外散表邪,清郁热方药:桂枝二越婢一汤16.某,男,40岁。

主诉:胃脘痛伴心烦一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