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达夫研究综述汇总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
于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溶液》“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
由于击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1932年10月,郁达夫的《茑萝集》问世,又马上引来一批评论文章。
对之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读〈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他们都中肯地指出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
但是,持批评意见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就认为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作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
他先后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寒宵》等小说。
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份量的专题评论出现。
如仅1931至1933年,就先后出版了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综述
郁达夫与日本文学关系研究综述作者:宋会芳金玲玲来源:《山东青年》2014年第09期摘要:郁达夫是“五四”时期文坛上的文学巨匠,亦是对五四以后的文学产生深远影响的伟大作家。
他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走进了现代文学殿堂,国内对郁达夫及其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始于20世纪20、30年代,对其作品中大胆的描写进行或褒或贬的论争,之后对其人和文学作品进行的研究就逐渐多了起来。
时至今日,对郁达夫的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不仅对其人及其作品进行研究,还多角度、多方面的与其他作家进行比较。
关键词:郁达夫;日本文学;综述中国五四新文学运动的重要奠基者,同时也是创造社主要创始人之一的郁达夫曾于1913年9月至1922年7月的十年间在日本留学、生活,故其文学创作受到日本文学思潮,特别是自然主义文学思潮和唯美主义文学思潮的莫大影响,无可否认,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带着鲜明的艺术个性与独特的创作风格走进了现代文学殿堂,他的创作活动反映了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的侧面;他又是旧时代的大胆的叛逆者,勇敢的反叛旧有的一切,追求个人的解放和自由;同时他始终是一个爱国主义者,他的一生永恒的在寻觅着使自己的祖国摆脱落后与贫弱的道路,就是在日本法西斯的统治下,他也坚贞不屈,最后用自己的生命捍卫了民族的尊严。
郁达夫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五四”以来新文学运动的开拓者和著名作家,作为一位民主斗士,凡是有文化人参加的抗日活动都有他的身影;作为一位文学巨匠,他的小说惊世骇俗,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亦不同凡响。
目前,国内关于郁达夫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郁达夫作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其文学创作深受日本自然主义及私小说的影响,这些论文大多从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出发,分析其在日留学期间所接受的文学思潮,以这些文学思潮的影响为出发点,深入论述郁达夫文学创作中的日本自然主义以及私小说的因子。
关于此点有下列论文有所论及。
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
创造社研究之郁达夫(讲稿)我将从这三个方面分别向大家作介绍:一、生平简介(节选重要生平):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浙江富阳的一个普通家庭。
三岁丧父,家庭窘迫。
兄弟三人,大哥干农活,二哥打工。
1910年考入杭州府中学堂(与徐志摩同学),后因参与学潮被校方开除。
1913年9月随长兄郁曼陀去日本留学。
(郁达夫在日本留学的经历对他后期创作起了巨大作用)1914年7月考入日本东京第一高等学校医科部。
1916年改读法学部政治学科。
【注:弃医从文。
原因:中国贫弱,留学生们被称作“支那人”(侮辱),在日本的留学生处处受到别人的歧视。
留学生给人的印象,就是不讲卫生,不爱学习,郁达夫认清现状,做出这一重大决定。
】1921年6月,郁达夫和郭沫若等人成立创造社,同年10月,出版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
1927年离开创造社(原因)。
(同年遇到他一生中最爱的女人—王映霞)1938年12月至新加坡,主编《星洲日报》等报刊副刊。
1942年,日军进逼新加坡,与胡愈之、王任叔等人撤退至苏门答腊的巴爷公务,化名赵廉。
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武吉丁宜附近的丹戎革岱的荒野中。
享年五十岁。
二、“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两个女人”1.原配夫人:孙荃(1896—1978)郁达夫在日本留学4年后,1917年应母亲的要求被迫回家与孙家小姐订婚,1920年7月,两人完婚。
关键词:孙兰坡旧体诗包办婚姻郁达夫为孙兰坡作旧体诗一首,孙因此更名为孙荃,诗内容为:赠君名号报君知两字兰全出楚辞别有伤心深意在离人芳草最相思而后因郁达夫移情别恋,导致离婚。
孙荃与郁达夫分居后一直吃素,念佛诵经,没有再嫁,1978年3年29日逝世,享年82岁。
2.第二任妻子:王映霞(1908—2000)郁达夫1927年1月14号在上海对王映霞一见钟情,当时郁达夫33岁,王20岁,1928年两人结婚,1940年维持了12年的婚姻破裂。
关键词:杭州第一美女、“富春江上神仙侣”、许绍棣、钟贤道(1942年,重庆华中航运局经理的钟贤道结为连理。
郁达夫游记研究述评——以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研究成果为主
郁达夫游记研究述评——以20世纪80年代后大陆研究成果
为主
孙雨涵
【期刊名称】《科教文汇》
【年(卷),期】2018(000)016
【摘要】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的游记向来被称作现代文学的一朵"奇葩",其清新隽永的风格、情景交融的风韵、旁征博引的学识、民俗风
情的生动历来为人所称道,并开创了游记书写的新体式.但比起他的小说在文学史上
的崇高地位,对郁达夫游记的研究则显得滞后、冷清许多.其研究成果的出现大致集
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评述郁达夫游记中的精神内核、艺术手法、西方思想、文体建构、写作背景等为主,呈现一个不断发展、丰富的过程.
【总页数】9页(P167-175)
【作者】孙雨涵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文学院湖北·武汉 4300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6
【相关文献】
1.我国隋唐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以2005年大陆地区的研究成果为主 [J], 杜
文玉;范迎春
2.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J], 何撒娜
3.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五代十国法制史研究述评--兼论唐宋法制史研究的两个转变 [J], 谢波
4.乱花渐欲迷人眼--20世纪80年代后新马华文文学本土研究述评 [J], 朱文斌
5.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者有关台湾传统音乐文化研究述评 [J], 赵书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
关于郁达夫研究的回顾从1921年郁达夫出版处女作--短篇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三篇短篇小说)到他1945年在印尼被害为止,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学术界对他的研究,随着中国社会的风风雨雨,走过了坎坷曲折的历程。
我们在对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与日本浪漫主义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之前,不妨先把它梳理一下,以求对郁达夫的文学及其学术研究有总体上的了解。
第一,20至40年代,褒贬不一,毁誉参半。
首先是对《沉沦》的争议。
1921年10月,《沉沦》一出版,立刻引起轩然大波,一方面是受到青年读者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也招来了非议,“所受的讥评嘲骂,也不知有几十百次”。
于是有“五四”文学运动的主将之一周作人出来为《沉沦》说话,他认为《溶液》“虽然有猥亵的分子而并无道德的性质”,《沉沦》的价值“在于非意识的展览自己,艺术地写出升华的色情,这也就是趋势与普遍的所在”,并明确指出《沉沦》“是一件艺术的作品”。
由于击作人当时在文坛的地位,影响和分析的有理有据,终于澄清了封建卫道士们所强加于《沉沦》的“诲淫”、“不道德”的罪名。
1932年10月,郁达夫的《茑萝集》问世,又马上引来一批评论文章。
对之持肯定态度的,有萍霞的《读〈茑萝集〉》、胡梦华的《读〈茑萝集〉的读后感--覆郁达夫的一封信》,他们都中肯地指出郁达夫小说积极入世的思想倾向和浪漫率真的特点。
但是,持批评意见也不少,如徐志摩、殷公武等人就认为郁达夫是“故意在自己身上造些血脓糜烂的创作来吸引过路人的同情”。
从20年代中期到30年代中期,是郁达夫创作的又一个旺盛期。
他先后创作了《春风沉醉的晚上》、《秋柳》、《寒宵》等小说。
随着作品的大量问世,郁达夫成了当时文坛的热点,几乎每年都有数篇有份量的专题评论出现。
如仅1931至1933年,就先后出版了素雅(李赞华)编的《郁达夫评传》、贺玉波编的《郁达夫论》、邹啸(赵景深)编的《郁达夫论》三本郁达夫研究专集。
郁达夫研究综述汇总
2004-2013年郁达夫研究述评摘要2004—2013年关于郁达夫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没有出现严重断代现象,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
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在保持传统研究习惯的前提下,因研究队伍的不短壮大,一些以往的蒙尘领域得到开掘、理论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新。
本文搜集了近十年关于郁达夫研究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
关键词小说散文旧体诗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一、小说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小说方面的研究是取得成果最丰富,也是研究视域最宽广的,可以说近十年的研究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
下面主要从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郁达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
1、比较文学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县城里的书香世家,在洪杨之后不曾发迹过的一家破落乡绅的家里”,①应该说郁达夫在未留学日本之先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留日之后又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正如郁达夫在其自传里所说:“伊孛生的问题剧,艾伦凯的恋爱与结婚,自然主义派文人的丑恶暴露论,富于刺激性的社会主义两性观,凡这些问题,一时竟如潮水似的杀到了东京,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的受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
”②在其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屠格涅夫、佐藤春夫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因此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考察郁达夫的小说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文艺是深受日本洗礼的。
”易国定的《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4年5月,第13卷第3期)中认为:“郁达夫由于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遭际,对于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尤为深刻。
”该论文在借鉴日本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影响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两种文学现象的异同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了郁达夫“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特色及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异同。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述
新时期以来郁达夫小说研究综述作者:尚新磊来源:《文教资料》2009年第18期摘要:新时期以来,随着各种专题研究的开展,郁达夫小说自身的研究系统得以建立,郁达夫小说研究在创作特色、结构特点、文化影响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实质性的开拓。
并出现了一些新视角、提出一些新命题;然而近年来也出现了滞缓现象,促使我们反思我们所使用的研究系统,如何处理好都达夫小说研究与都迭夫研究的互文性,也即是促使综合性研究系统的生成,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问题。
关键词:新时期郁达夫小说研究系统互文性一1978年冯雪峰《郁达夫生平事略》、《郁达夫著作编目》,胡愈之《郁达夫的流亡与失踪》等一批材料的发表,预示着新时期郁达夫小说研究新局面即将到来。
1980年前后,陆续出现一批试图重新定位郁达夫及其创作的论文,如温儒敏《论郁达夫的小说创作》,董易《郁达夫的小说创作初探》,董修智《郁达夫和他的小说创作》,还有一些新编现代文学史中对郁达夫及其创作的新论述,试图从整体上梳理、把握郁达夫及其小说创作,力求客观地评价郁达夫的生活道路、思想发展和创作成就,显示了新时期伊始学界在郁达夫小说研究中对原来评判尺度的反思,给接下来的郁达夫小说研究做了奠基工作。
这几篇文章具有郁达夫小说综议的性质,温儒敏对郁达夫小说中性苦闷的描写、“零余者”的形象、“自叙传”的形式都作了比较积极的评价。
董易则试图以发展的观点建立一套郁达夫小说创作是不断从浪漫主义转到现实主义、郁达夫本人也是从“没落的小资产阶级分子”到“革命的民主主义者”发展转变的论述体系。
他们积极挖掘郁达夫小说中蕴藏的积极元素,体现了新时期主流话语的动向。
但是对这样一位历来颇受争议的作家,研究者还是采取一种比较审慎的姿态,对其作品中比较复杂的思想内容,除了从比较积极的角度进行解读外,还有必要进行思想上的“消毒”。
但总归把郁达夫从“色情”、“颓废”的咒语中释放出来,为以后的郁达夫小说研究定了一个大致的基调。
几乎与此同时,专题研究相继展开,随之出现了一大批专题研究的成果,显示了郁达夫小说研究逐渐摆脱了先前“郁达夫一小说”的传记学研究模式,日益回归到小说文本上来,向着更专业、学术化的纵深发展。
20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中的郁达夫——纪念郁达夫110周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万 方数据
31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7・第三期
关于“郁达夫与浙江精神”的研究中就有这方面的发现.他看 到,在郁达夫身…Iz,既有传统知识分子“务实求真,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精神、重气节轻生死的“大丈夫”精神,更有现 代知识分子“以人为本”的启蒙主义精神,它们无疑体现了郁 达夫对浙江精神——在浙江这一地缘群体中体现的中华民族整体
运用”。郁达夫不仅在其小说、散文、游记中“以文传诗”,(锻
家诗纪》的诗下注释,更是“开创了一种新的诗文合璧形式,
万 方数据
20以诗牵带文”,赢具石破天惊之意 义。朱少璋博士(香港浸会大学)对鲥禺感》“体与情的巧妙配 合”,在选体、对偶、用韵上的匠心独运,亦给予了相当的评 价。周根潮(富阳市富春江经济开发区)几年问刻意收集了二 十余副郁达夫做的对子,这些对子大多为即兴之作,丽从对仗、 平仄、用典、体例等诸方面考察,这“信手拈来的几副对予, 副副堪称杰构,文光四射”,为后世留下了一份沉甸甸的遗产。 “郁达夫创作与江南民俗”是徐华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 论题,他从民俗学角度出发,考察了郁达夫作品中大量存在的对 家乡民俗文化的自然流露,这些渗透在江南人农食住行方方面面 的民风习俗,不仅使郁氏创作处处流淌着一种传统文化之美,更 与其所表达的思想情绪密切相关。 作为一位“名士气最为浓郁”的现代文人,郁达夫与古代 文人与文化之间有着鲜明的传承。作家叶文玲(浙江省作协) 将“郁达夫”拆文解字,曰郁乃忧郁,达乃豁达,夫则伟丈夫 也,此种解读似与廖鸿灵(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院)在其论述 “郁达夫散文与魏晋文学的关系”一文中描述的郁达夫人品和文 品中愤世嫉俗、通达秀逸、狷介耿宣的魏晋风骨异常吻合。而邱
万 方数据
20世纪中国文学视域中的郁达夫
313
郁达夫研究
郁达夫研究1985年,北京、富阳两地举行了纪念郁达夫殉难四十周年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对郁达夫一生及其创作个性作了应有的评价,确认了郁达夫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一个人文主义者,一个真正的爱国主义作家”的历史地位与文学地位。
据不完全统计,10年国内外出版专著、编著、译著、传记20余种;论文、史料、考证、笺注100多篇,各类文集相继重新付梓;《金秋桂花迟》、《春风沉醉的晚上》、《郁达夫》、《郁达夫之死》等电影、电视剧、传记片也先后拍摄了不下六、七部。
(一)郁达夫是在本世纪中外文化撞击中成长的作家。
民族文化传统培育了他的艺术良知与耿介不阿的道德操守。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西方文化的熏陶,又给予了他作为“现代人”应具的现代化品格。
在思想意识和人格观念上与传统文化培育下的封建士大夫有着很大差异。
这种历史的困惑,本身就揭示了研究者只有将作家自身的主体地位与灵魂物化的结晶——文本置于一定的文化背景与理论视角——“五四”新文化运动和以“人文主义”思想体系为基础的“人的文学”观念的确立的大背景下予以检视,才能真正看清对象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才能揭示郁达夫作为一个具有现代品格的真正文人的深刻意蕴与丰富涵义。
把郁达夫的早期作品,置于“五四”特定的文化背景上,试图从文学本义——人学这个观念阐述郁达夫早期小说的意义及其作家的艺术良知,是视角相似的几篇专题论文的共同点。
研究者认为,“五四”以后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为解救危难的中国,寻求一个崭新的国家而进行了艰苦探索。
他们的注意力首先集中在对传统国家观念的洗刷和更新上。
闻一多、艾青、戴望舒等人的诗作所表达的是一个“现代化”的、理想的、甚至是一个红彤彤的完美的中国。
而郁达夫等创造社作家虽然也为同一目标奋斗探索,但是他们似乎更注重文学的本义——人学观念,更注重阐发人的自我价值,注重人的自我解放和觉醒,更契合“五四”人文主义精神。
这种精神在文学上的表现,则为“人的文学”主张的提倡。
其观念结构则以“灵肉合一观(自然人性论)为基础,以个性主义与博爱型人道主义为两个主要的理论支柱……”。
郁达夫研究述评
作者: 邢少涛
出版物刊名: 文学评论
页码: 79-89页
主题词: 郁达夫研究;浪漫主义;研究者;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创作个性;作家;创造社;生活道路;
新文学;现代文学史
摘要: <正> 郁达夫作为“五四文学巨匠”之一,以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在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自成一派。
然而,由于他的作品的复杂性,特别是由于后来人们对新文学形成的某种狭隘的观念,他的创作得不到公允的评价,甚至较长时期内被冷落,无人问津。
跋涉者无几,研究成果自然寥寥,从建国到一九七九年,仅有屈指可数的几篇论文,它们虽不乏精当的见解,但总的看,又存在着特定历史时期的某种局限。
党的三中全会以后,思想解放的春风。
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郁达夫研究
2007年第4期No.4.2007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oumQIofHongzhouNomlaIuniVers计y(SociaIScjencesEdjtion)2007年7月Jul.2007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视域中的郁达夫研究吴秀明,王芳(浙江大学人文学院,浙江杭州3l0028)摘要:学术界关于郁达夫的研究很多,但迄今以来少有从文学史视域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的。
而事实上,文学史中的郁达夫不仅折射出郁达夫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且也呈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为此从20世纪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出发,先纵向地将其分为发轫期,形成期、停滞期、转折期及沉稳期五个阶段进行史的扫描,以勾勒郁达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更,从侧面梳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跌宕起伏及与郁达夫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再进而就影响郁达夫研究的有关关键问题发表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郁达夫研究;嬗变过程;问题聚焦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2146(2007)04一0039—07目前,学术界关于郁达夫的研究很多(据不完全统计,近20年来发表的有关郁达夫的评论研究文章有2000多篇),但迄今以来少有从文学史视域对其进行探讨和研究。
而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讲,作家是在文学史中被确定的,文学史无论对于教学抑或研究,意义都非同寻常。
在现代文学史上备受瞩目和争议并占有重要位置的郁达夫也一样,从文学史视域对他所作的评价不仅折射出郁达夫研究的基本走向,而且也呈现了整个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发展历程,因而是很有意义和价值的。
本文拟对此进行纵横两方面的归纳、梳理和探讨,以勾勒郁达夫在文学史上地位的变更,从侧面厘清现代文学史的跌宕起伏及与郁达夫研究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嬗变的过程:从发轫到沉稳如同中外所有的文学史一样,在整个20世纪各种不同形态的现代文学史中,郁达夫始终处于一种复杂的不断被解构和建构的动态状态。
半个多世纪郁达夫研究述评
作者: 黄爱华
作者机构: 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学术月刊
页码: 92-97页
主题词: 郁达夫研究;郁达夫小说;中国现代文学史;郭沫若;思想和创作;中国新文学史;述评;浪漫主义;文学批评;小说创作
摘要: <正> 1996年是郁达夫诞生100周年,在这百年纪念的日子里,我们倍加怀念这位为中国新文学作出重大贡献的作家、诗人兼爱国主义战士。
可是,历史也曾经给过他不够公正的待遇,这在半个多世纪的郁达夫研究历史中反映得最为清晰具体。
下面试把郁达夫研究的历史发展分成三个阶段,逐段评述。
关于郁达夫文学批评文体之作家论作品论研究
关于郁达夫文学批评文体之作家论作品论研究郁达夫(1896-1945)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和文学批评家。
他的文学批评作品主要包括《作家论》和《作品论》两部分。
这两部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重要经典,对于后来的文学批评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作家论》是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一种思考和总结。
他在书中分析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不同的文学流派和作家进行了评价和批判。
郁达夫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而自20世纪初以来,中国现代文学经历了多次创新和变革。
他提出了“回归本源”的观点,认为作家应该回归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格的表达方式,而不是盲目追求西方的艺术形式和思想。
在对不同的作家和作品进行评价时,郁达夫注重揭示作家的个性特点和作品的艺术价值,并给予了积极的肯定或否定。
《作品论》是郁达夫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
在这本书中,他详细讨论了大量的现代文学作品,包括小说、戏剧、散文和诗歌等。
郁达夫对这些作品的评价主要从艺术和人文两个角度进行考量。
他关注作品的形式、结构和语言技巧,强调作品的语言应该质朴自然、情感真实,并具备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时,郁达夫也注意作品所反映的人文主题和社会现实,他强调作品应该具有批判精神,关注社会问题和人性困境。
郁达夫的文学批评饱含着他独特的思考和见解,他强调文学的人文性和批判精神,反对空洞和虚浮的文艺形式。
他对于文学批评家的角色和责任也提出了新的理解。
他认为,文学批评家不仅仅是评判作品的人,更是一个文艺的传播者和推动者,他应该对作品的创作过程和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并对作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进行客观而准确的评价。
郁达夫的批评作品深受后人的尊重和研究。
他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于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他提出的“回归本源”思想和对作品的艺术和人文价值的关注,为后来的文学批评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他的作品也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启示和指导,对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文学综述郁达夫笔下的零余者
郁达夫笔下零余者性格的根源探究文献综述摘要:郁达夫笔下有这样一类形象,他们曾受过良好的教育, 具有过人的才华, 看不惯黑暗的现实社会,想逃脱令人窒息的社会环境, 却又感到个人力量的微弱, 于是格外感到忧郁苦闷, 在悲观绝望中, 自我放逐, 变得颓废消沉。
忧郁、软弱、坦率、自卑是“零余者”形象总的心理特征。
他们经济拮据,而更致命的是精神贫乏。
他们虽有强烈的欲望,却没有实现这种愿望的毅力和行动。
现实的一切都是触动他们愁绪的因子。
他们的悲鸣透着渴求,夹着热望。
忧郁自卑和变态的心理的后面是期待人与人之间的同情、理解和真挚的爱。
而理想的破灭,生活的贫穷,使他们对人生不再抱希望,只是诉说压抑的心灵感伤和绝望中的痛楚,诉说人的个性在社会的强力压迫下的扭曲以及自我价值得不到社会认同的悲哀。
那么,形成这样的性格的原因是什么呢,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本文通过阅读分析十篇文献资料,对这些原因进行综述。
关键词:郁达夫;零余者;性格;影响因素一.外国文学影响有学者认为“在郁达夫的小说中, 那种赤裸的心灵告白、对人性欲望的大胆歌颂, 那种对忧郁心境的赏玩, 那种孤傲愤世与凄苦自卑情绪的苦闷交织也正是卢梭忏悔录的中文翻版。
”①也就是说,郁达夫笔下零余者形象的性格特征是受卢梭作品的影响。
卢梭是郁达夫最崇拜的外国作家,他们有着相似的命运和遭遇,有着相近的精神个性和内在气质。
郁达夫小说表现自我抒发苦闷是受卢梭的影响的观点得到众多学者的普遍认同。
有学者认为,零余者的形象的塑造是“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②郁达夫留学时的日本,私小说十分流行。
欲与理的心灵冲突以及伴随而来的激烈的自我道德谴责,无疑是郁达夫自身的体验自我的表现,深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
零余者中对性的追求这一特征也是受日本私小说的影响,就像有的学者说的那样,“私小说强调细腻的性描写的文学特征则更为深入地走进了郁达夫自叙传体例小说的内在艺术世界。
”③也有学者认为,“郁达夫的这些“零余者”形象的塑造受到了19 世纪俄国文学中“多余人”形象的影响。
2021基于古代文学的郁达夫小说研究范文2
2021基于古代文学的郁达夫小说研究范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六篇 摘要:在新旧交替时代成长起来的作家郁达夫,其创作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的双重影响。
尽管在口号上表现出对古代文学的疏离, 但实际上他的创作与古代文学有很深的渊源。
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重新审视郁达夫的小说创作, 不难发现其小说创作中洋溢着家国情怀、人道主义、隐逸情怀等方面的古代文学精神。
关键词:郁达夫,小说,古代文学精神资源 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可绕过的重要作家,在旧体诗、散文、小说以及文学批评领域皆有显着成就。
作为创造社早期的一员猛将, 后世研究者多强调他作为新文学“主情主义”的开创者[1]与传统文化断裂的一面, 从外来文化视角分析其小说的反传统性。
其实郁达夫在古代文学方面亦有不容忽视的深厚修养, 特别是其旧体诗创作更是在新文学作家中独树一帜, 被时人认为堪称“诗史”[2]。
但对郁达夫与古代文学的联系, 研究者多从他的旧体诗、散文创作方面进行论证, 而对小说着墨较少。
事实上, 郁达夫的小说与中国古代文学在内在精神上亦有着天然的联系, 这种联系并不体现在具体的形式方面, 而是体现在其小说创作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精神资源的继承。
具体来说, 体现在家国情怀、人道主义、隐逸情怀三个方面。
一、“作如此江山竟授人之叹”:郁达夫小说创作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源于爱国主义情感,是贯穿于士大夫文学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中国传统士大夫阶层的家国情怀表现为一种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南宋爱国诗人刘克庄提出:“忧时元是诗人职, 莫怪吟中感慨多。
” (《有感》) 郁达夫从小便受到中国古代文学的熏陶, 随着列强侵略不断加深, 民族危机不断加重, 他身上具有的传统文人的忧患精神也被激发出来。
留学日本期间, 他在给兄长郁曼陀的信中, 表达了对国事的担忧: 国事日非,每夜静灯青风凄月白时, 辄展中国地图, 作如此江山竟授人之叹[3]。
一个月后,为了实践改革社会的主张, 郁达夫毅然由医学部转到了法学部政治学科。
郁达夫相关知识点总结
郁达夫相关知识点总结一、生平郁达夫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名医,自小成长在知识渊博、家风严谨的家庭环境中。
对于文学的追求始于儿时,他的文学天赋在早年即有所显露。
1912年,郁达夫考入日本岐阜高等学校。
在日本留学期间,郁达夫在读书的同时,广泛阅读了世界文学名著,并深受影响。
他还曾在东京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并继续深造西洋文学。
二、文学成就郁达夫对于现实生活的关怀和对于文学的探索,使得他在文学创作上有了非凡的成就。
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疾苦。
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其中既有批判现实的激烈作品,也有优美的散文和诗歌。
他的代表作品有《故都的秋》《散文诗选》《英国游记》等。
在文学的探索上,郁达夫兼收并蓄,善于借鉴西方文学成就,同时也很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他以独特的眼光和才华,创造了一批富有现代气息、融合了东西方文学风貌的优秀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三、作品特点郁达夫的作品以独特的写实主义风格和鲜明的现实主义精神而著称。
他的散文作品较为出色,作为一位颇具讽刺意味的现实主义文学家,郁达夫的智慧和才情在其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展现。
他所倡导的“文学为了生活,生活为了文学”的文学理念,使得他的作品总是生动地描绘出社会百态和人民的命运。
他的作品不断地打破传统文学惯例和文风,呈现出了较为丰富的文学形态。
四、对后人影响郁达夫在文学上的成就和思想上的开拓,对后来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给当时的文学界带来了新的启示和动力,激励着后来的一代文学家不断地创新和进取。
郁达夫的文学理念和文学作品对中国现代文学的飞速发展和浓厚的创作氛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对于后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思想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五、晚年生活1945年,郁达夫因病离世,终年50岁。
他虽然短暂的生命没有造成多富盛名的文学积淀,但他对中国现代文学的贡献永垂不朽。
近五年郁达夫研究述评
总 结前人 研究 成 果 的基 础 上 , 于郁 达 夫其 人 其 对 作其 思想 做 了许 多更 深 更 广 的研 究 , 郁 达 夫研 为 究 进入历 史性 革新 阶段 做好 了铺 垫 。这五 年的郁 达 夫研 究 形态 各 异 , 法 丰 富 , 方 角度 新 颖 , 常从 细
小 处得 出富有 跨越性 的研究 成果 。笔者 收集 了最
达 夫小说 中的女 性 形 象 进行 了细 致 分 析 , 为 她 认
郁达 夫 的小说 中 , 人公 对 欲 望 有 不 可 遏 止 的沉 主
们 体现 了郁 达夫在 小说 创作 中的艺术 探 索和美 学 追求 , 有较 丰富 的历 史文 化和 审美 蕴涵 , 具 具有 重
迷 与忏 悔 , 由这 种 忏 悔 我们 看 到 了作 者 的 反 省 和
[ 摘要]本文搜集了近五年郁达夫研究论文 , 根据 研究方法 的异 同, 略地进行 整理 分类 , 出其 中的 长短之 处 , 粗 找 以
期 给后 来 的 研 究 提 供 一 有 价 值 的意 见 和建 议 。
[ 关键词]女性主义研究 i 精神分析 ; 文化 [ 中图分 类号]I0 . 274 [ 文献标识码]A
郁达 夫是 在上 个世 纪 中外 文 化撞击 中成 长起
来 的作 家 。民族文 化传 统培 育 了他 的艺术 良知和 耿介 不 阿的道 德操 守 , 五 四” 文 化 运 动 和西 方 “ 新
一
、
女性 主义研 究视 角
文化 的熏 陶又 给 了他 “ 代 人 ” 具 有 的现 代 品 现 应 格 。所 以 , 达夫 在思 想 意识 上 与封 建 士 大夫 有 郁
维普资讯
20 第 1 0 6年 期
淄博 师 范 高 等 专 科 学 校 学 报 J unl f ioN r l ol e o ra o oma C l g Zb 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4-2013年郁达夫研究述评摘要2004—2013年关于郁达夫的研究成果显然是不及20世纪80年代丰硕的,但就总体而言还是沿着上阶段的方向在进展,没有出现严重断代现象,研究成果也尚属丰富。
从研究内容和方法上看,在保持传统研究习惯的前提下,因研究队伍的不短壮大,一些以往的蒙尘领域得到开掘、理论方法也在某种程度上得到更新。
本文搜集了近十年关于郁达夫研究的论文,根据研究内容以及方法的异同,粗略地进行整理分类。
关键词小说散文旧体诗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一、小说一直以来对于郁达夫小说方面的研究是取得成果最丰富,也是研究视域最宽广的,可以说近十年的研究依然保持了这一特色。
下面主要从比较文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视角对郁达夫小说研究成果进行简单分类。
1、比较文学郁达夫出生在浙江富阳“一个县城里的书香世家,在洪杨之后不曾发迹过的一家破落乡绅的家里”,①应该说郁达夫在未留学日本之先已接受了良好的中国传统教育,留日之后又受到西方思想的熏陶,正如郁达夫在其自传里所说:“伊孛生的问题剧,艾伦凯的恋爱与结婚,自然主义派文人的丑恶暴露论,富于刺激性的社会主义两性观,凡这些问题,一时竟如潮水似的杀到了东京,而我这一个灵魂洁白,生性孤傲,感情脆弱,主意不坚的异乡游子,便成了这洪潮上的泡沫,两重三重的受到了推挤,涡旋,淹没,与消沉。
”②在其文章中也曾多次提起屠格涅夫、佐藤春夫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
因此用比较文学的方法来考察郁达夫的小说是科学的也是必要的。
正如郭沫若所说:“中国文艺是深受日本洗礼的。
”易国定的《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比较》(《东北亚论坛》,2004年5月,第13卷第3期)中认为:“郁达夫由于独特的性格、气质和遭际,对于日本“私小说”的接受尤为深刻。
”该论文在借鉴日本文学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新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郁达夫的“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之影响关系的探讨以及对两种文学现象的异同的比较分析,进一步认识了郁达夫“自我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创作个性和创作特色及中日两国的文化和民族审美心理的异同。
另外,童晓薇的《1921年的郁达夫与佐藤春夫-中日文学史上的一个生动而真实的断片》(《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02期)、倪祥妍的《佐藤春夫对郁达夫艺术观的启示》(《文艺争鸣》,2010年21期)、翟莲花的《欲驾飞涛驰白马潇湘浙水可通潮-浅议郁达夫《沉沦》与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的接点》(《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5期)等文章在不同方面分析论证了佐藤春夫对郁达夫的影响。
类似的研究还有以下文章:蒋家国的《劳伦斯与郁达夫小说的性伦理思想》(《中国文学研究》,2009年03期);张晓霞的《暴露与忏悔——卢梭<忏悔录>对郁达夫散文的影响探析》(《柳州师专学报》,2009年12月,第24卷06期);倪祥妍、方汉文的《跨文化视域中的“零余者”——郁达夫与葛西善藏比较研究》(《学术界》,2010年10期);孙文君的《郁达夫“零余者”形象对屠格涅夫“多余人”的继承》(《文学界(理论版)》);李新东的《人生历程与小说创作——郁达夫与玄镇健小说创作背景比较分析》,(《长江大学学报》,2011年09期);《郁达夫与玄镇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比较研究》(《当代小说(下)》,2010年07期);倪祥妍的《郁达夫对自然主义文学的批评与借鉴》,(《文艺争鸣》,2011年01期);单大欣的《川端康成与郁达夫性爱描写比较研究》,(《文学教育(中)》,2011年03期);曹莹的《鲁迅与郁达夫小说的人文主义比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S2期);贺玉高的《郁达夫与王朔:现代中国人的身份认同》(《江汉论坛》2011年09期);王福和的《郁达夫小说中的屠格涅夫影响》(《名作欣赏》,2013年06期);张杨、侯宇的《田山花袋与郁达夫的自然美源泉研究》,(《考试周刊》,2013年60期);江冬梅、刘青的《文艺是生命的言说——柏格森与郁达夫的小说理论》,(《名作欣赏》2013年14期)。
2、心理学郁达夫的短篇小说集《沉沦》一出版就在国内文坛掀起轩然大波,同名小说《沉沦》更是受到极大关注,原因是小说中充满了对自我性欲与变态心理的露骨描写。
赵艳花的《郁达夫的情欲书写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0期)中认为:“西方文化和日本文学给了他巨大的勇气,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为他的情欲书写提供了理论资源”。
另外,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被应用到对郁达夫小说的研究中,区艳芳的《从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解读他的悲剧——浅析郁达夫《沉沦》中的人物形象》(《文学界(理论版),2011年01期》认为《沉沦》中主人公带有神经质的敏感,在数年的异国他乡生活中,他的各种基本需求不能逐步得到满足,甚至是一层又一层的自我放弃或被剥夺,活在重重夹逼的精神与生命的困境里,消极的情绪越发膨胀,最终无路可走的他亲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有以下文章:杨庆鹏的《〈沉沦〉主人公悲剧心理学解读》(《电影文学》,2007年21期);毕曼、毛正夫、史玲的《郁达夫<沉沦>的心理解析》(《名作欣赏》,2011年05期);孟庆莲的《〈沉沦〉中“他”的矛盾心理》(《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年02期》;温泉的《郁达夫小说中的阳刚与阴柔的变奏》(《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1年09期);林泽南的《发泄与超越-简析郁达夫小说创作的心理》(《大众文艺》,2011年11期)。
3、社会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宽泛的,包括历史、政治、经济、民族、婚姻等诸多方面,郁达夫小说的社会内容是丰富的,陈波的《现代性视野下的郁达夫小说》(《浙江大学》,2008年)用现代性理论分析和解读了郁达夫小说的创作,从中国文学现代性这一发展脉络对其小说进行了历史定位,认为在主题上郁达夫充分尊重个体生命价值,呼吁现代民族国家之独立,在文本上郁达夫突破陈规,创新形式,导入了疾病叙事的技巧,拓宽了小说叙事范畴,推动了中国小说的现代化进程。
从社会学角度对郁达夫小说进行研究的还有以下文章:杨剑龙的《论郁达夫小说的宗教意味》(《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10期);竺建新的《论南宋文化对郁达夫的影响》(《黑龙江学报》,2009年03期);赵英卓的《从生存视角探析郁达夫的〈沉沦〉》(《文学界(理论版)》,2010年07期);郭文锐的《郁达夫的现实生活对其创作的影响》(《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8期);叶俊、管水仙的《贫富均衡、门当户对-郁达夫小说〈迟桂花〉婚姻理念及其成因初探》(《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孙建刚的《先烈高风砺学子·不须扬鞭自奋蹄——郁达夫人文资源在学校教育中开发和应用》(《上海教育科研》,2011年08期);杨丽的《〈沉沦〉中的日本》(《美与时代(下)》,2012年10期);张斌的《郁达夫小说中的城市景观》(《现代中文学刊(双月刊),2013年01期》。
4、叙事学美国学者邓迪斯曾指出:“结构分析本身并不是目的所在,而只是达到目的的一种方法,目的在于更好地了解人的本质,至少是人们的特定社会。
”③黄婵娟的《郁达夫小说的叙事特色》(《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从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角度以及灵肉冲突的母体四个方面对郁达夫的小说进行了深入细致分析。
叙事学方面的研究还有以下文章:陈延的《郁达夫“自叙传”小说与日本私小说的叙述学解读》(《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俞超《郁达夫小说的情感化叙事》(《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3期);易茜的《时代激流中的精神舞者——郁达夫小说的“自叙传”色彩》(《青年作家(中外文艺版)》,2009年01期);杨勇的《伦理叙事与叙事伦理:郁达夫小说研究》(《西南大学》,2010年);席建斌的《论郁达夫小说欲望叙述理路及其文学史意义》(《文学评论》,2010年02期);宋琼英的《郁达夫爱欲叙事的维度及流变》(《求索》,2010年05期);王智慧的《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插入体”》(《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7期);李新东的《郁达夫与玄镇健小说的第一人称叙事方式比较研究》(《当代小说(下)》2010年07期);曾攀的《现代之“图腾”——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抒情形式与美学自觉》(《美育学刊》,2011年03期)。
5、抒情风格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极具个性风格的作家,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形成了其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抒情是郁达夫小说的核心。
郁达夫也曾多次谈到抒情在文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认为“小说的表现重在感情”。
在他的小说中,情感支配一切,情节居于次要的地位,他不喜欢叙述外部的事件。
郁达夫感兴趣的是内心生活,特别是内心世界中非常个人化的隐秘情感,甚至变态情感。
因此“颓废”、“忧郁”似乎成了郁达夫小说风格的代名词,王慧丽的《论郁达夫小说感伤抒情风格的成因》(《河南大学》,2009年)比较客观地分析了郁达夫此种抒情风格形成的原因。
相关方面的研究还有以下文章:邝雪英的《试论郁达夫小说中的感伤情调》(《时代文学(双月上半月)》,2010年03期);尚伟芳的《忧郁·孤独·纤敏——论郁达夫小说感伤特质及其成因》(《名作欣赏》,2011年30期);熊金华的《论郁达夫小说的感伤情调》(《才智》,2012年35期);黄顺文的《论郁达夫小说的主观抒情艺术特征》(《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3年04期)。
二、散文古人的小说都带些自叙传的色彩,但现代的散文,却更是带有自叙传的色彩,在现代作家的散文集里,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都活泼泼地显现出来。
这一种自叙传的色彩,就是“文学里所最可宝贵的个性的表现。
”④虽然与小说研究相比散文研究还略显不足,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研究主要从其散文的文学史地位、散文的个性特色以及文化意蕴等方面展开。
主要有以下文章:刘茂海的《论郁达夫纪游散文的文化特色》(《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1期);卜召林;朱雯的《郁达夫游记散文的艺术特色》(《齐鲁学刊》,2008年03期);何满仓、何文的《郁达夫与游记散文》(《电影文学》,2008年02期);汪玉秀的《郁达夫散文艺术美探析》(《现代语文(文学研究)》,2010年11期);曹亭的《周作人与郁达夫《〈新文学大系·散文集〉“导言”之比较》(《青年文学家》,2010年18期);朱立新的《对郁达夫散文的感伤色彩分析》(《魅力中国》,2010年11期);梁平的《两种生命形态的对比与选择-郁达夫〈故都的秋〉主题新探》(《名作欣赏》,2010年18期);王炳忠的《“体”为“心”用——郁达夫散文文体的基本特色》(《厦门理工大学学报》,2013年02期);李鹏、田丰的《游记的高峰——以〈屐痕处处〉为例》(《学理论》,2011年04期);徐樑的《散文中的古典诗意——〈江南的冬景〉教学设计》(《语文建设》,2011年10期);俞王毛、张小华的《秋气堪悲未必然——也谈〈故都的秋〉的情感基调》(《语文建设》,2013年28期);郭惠芬的《鱼缸里的日光-试论郁达夫自传体散文中的景物描写》(《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年07期);宋芸的《张爱玲与郁达夫的散文浅析》(《文学界(理论版)》,2012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