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原理-第二章-电化学热力学汇总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通常,以电子离开金属逸入真空中所需要的最低能量
来衡量电子逸出金属的难易程度,这一能量叫电子逸
出功。

产生原因:当两种金属相互接触时,由于电子逸出功不等,
相互逸入的电子数目将不相等,因此,在界面层形成了双
电层结构:
在电子逸出功高的金属相一侧电子过剩,带负电; 在电子逸出功低的金属相一侧电子缺乏,带正电。

真空中任何一点的电位等于一个单位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 至该处所作的功。所以,试验电荷移至距球面10-4~10-5cm 处所作的功W1等于球体所带净电荷在该处引起的全部电 位。这一电位称为M相(球体)的外电位,用ψ表示。

然后考虑试验电荷越过表面层进入M相所引起的 能量变化。

由于讨论的是实物相M,因此这一过程要涉及两方面的能 量变化:
(2)内电位差,又称伽尔伐尼(Galvani)电位差。定 义为
B A。直接接触或通过温度相同的良好
电子导电性材料连接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可以表 示为 B A 。只有在这种情况下。

B A
B A
由不同物质相组成的两相间的内电位差是不能直接 测得的。
(3)电化学位差,定义为 i i。
1.
单位正电荷情况:任一相的表面层中,由于界面上的短程
力场(范德华力、共价键力等)引起原子或分子偶极化并定向 排列,使表面层成为一层偶极子层。单位正电荷穿越该偶
极子层所作的电功称为M相的表面电位χ。所以将一个单位
正电荷从无穷远处移入M相所作的电功是外电位ψ与表面电 位χ之和,即:


式中,ф称为M相的内电位。
2.
荷电粒子(如阳离子和阴离子)在界面层中的吸附量不同,
造成界面层与相本体中出现等值反号的电荷,如图
2.1(b) 。
3.
在界面的溶液一例吸附溶液中的极性分子在界面溶液一 侧定向排列,而形成偶极子层。如图2.1(c)所示。
4.
表面电位差。例如面偶极化的原子在界面金属一侧的定
向排列所形成的双电层,如图2.1(d)所示。

建立相间平衡的能量条件中就必须考虑带电粒子
的电能。 因此,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一个孤立相中电荷发生 变化时能量的变化,再进一步寻找带电粒子在两 相间建立稳定分布的条件。


作为最简单的例子,假设孤立相M是一个由良导体 组成的球体,因而球体所带的电荷全部均匀分布在 球面上(见图2.2)。

当单位正电荷在无穷远处时,它同M相的静电作用力为零。 当它从无穷远处移至距球面约10-4~10-5cm时,可认为试验 电荷与球体间只有库仑力(长程力)起作用,而短程力尚未 开始作用。
带电粒子或偶极子在界面层中的非均匀分布。造成这种
非均匀分布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种:
1. 两相中出现剩余电荷。这些剩余电荷不同程度地集中在
界面两例,形成所谓的“双电层”。
产生原因: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或利用外电源向 界面两侧充电。 例如,在金属相溶液界面间形成如图2.1(a)所示的“离 子双电层”。

离子双电层是相间电位的主要来源。所以,我们 首先讨论第一种情况所引起的相间电位。

为什么会在两相之间出现带电粒子的转移呢?
驱动力1---化学位之差
同一种粒子在不同相中具有的能量状态是不同的。当两相接
触时,该粒子就会自发地从能态高的相向能态低的相转移。
假如是不带电的粒子,那么,它在两相间转移所引起的自由 能变化就是它在两相中的化学位之差,即
B A
同样也不能直接测量
下面,我们分别介绍几种在金属腐蚀和防护领域中常见 的相间电位。
2.1、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三、电极电位
四、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五、液体接界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定义:相互接触的两个金属相之间的外电位差称为金属接界
电位。

由于不同金属对电子的亲和能不同,因此在不同的金 属相中电子的化学位不相等,电子逸出金属相的难易 程度也就不相同。
1 nF i
式中, i 称为i粒子在M相中的电化学位。显然
i i nF
以上讨论是一个孤立相的情况.对于两个互相接触的
相来说,带电离子在相间转移时,建立相间平衡的条
件就是带电粒子在两相中的电化学位相等。即:

B i
A i
(2.5)

同样道理,对离子的吸附、偶极子的定向排列等 情形,在建立相间平衡之后,这些粒子在界面层 和该相内部的电化学位也是相等的。

当带电粒子在两相间的转移过程达到平衡后,就在相界面
区形成一种稳定的非均匀分布,从而在界面区建立起稳定
的双电层(见图2.1)。双电层的电位差就是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也可相应地定义为以下几类:
外电位差
内电位差
电化学位差
(1)外电位差,又称伏打(Volta)电位差,定义 为 B A。直接接触的两相之间的外电位差又 称为接触电位差,用符号 B A 表示。它是可以 直接测量的参数。
G
标表示粒子。
AB i

B i
A i
式中:ΔG表示自由能变化;μ表示化学位。上标表示相,下
显然,建立起相间平衡,即i粒子在相间建
立稳定分布的条件应当是
G
AB i
0
A iபைடு நூலகம்
也即该粒子在两相中的化学位相等,即

B i
驱动力2---电化学位之差

对带电粒子来说,在两相间转移时,除了引起化 学能的变化外,还有随电荷转移所引起的电能变 化。

这一相间双电层的电位差就是金属接触电位。
2.1、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2. 带电粒子情况:克服试验电荷与组成M相的物质之间的短程 力作用(化学作用)所作的化学功。

如果进入M相的不是单位正电荷,而是1摩尔的带电粒子, 那么所作的化学功等于该粒子在M相中的化学位μi。若该粒 子荷电量为ne0,则1摩尔粒子所作的电功为nF ф 。F为法拉 第常量。因此,将1摩尔带电粒子移入M相所引起的全部能 量变化为:
第二章 电化学热力学
1.
2.
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平衡电极电位
3.
4.
不可逆电极
电位-pH图
2.1、相间电位和电极电位
一、相间电位 二、金属接触电位 三、电极电位 四、绝对电位和相对电位 五、液体接界电位
一、相间电位

相间电位是指两相接触时,在两相界面层中存在的 电位差。
两相之间出现电位差的原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