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特点及行为培养策略
摘要: 3—6岁是幼儿行为塑造的关键期,也是个人品质培养的关键期。因此此次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观察依据对3—6岁的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通过观察,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针对幼儿行为表现提出合理性的培养策略,以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3—6岁幼儿,分享玩具的行为,行为培养策略
一、问题的提出
分享是人们在积极的社会交往中经常采用的行为,又是与他人在情感和物质上的分享,是一种亲社会行为,具有利他的性质和目的,有助于更好地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发展人的社会性。对于幼儿而言,分享行为是幼儿与外界交往,立足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质。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赢得玩伴,使幼儿在活动和交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表达、人际交流等技能;另一方面,分享行为可以帮助幼儿学会与他人和睦相处,共同享受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给大家的各种条件,促进幼儿的社会化。同时,分享行为还可以帮助幼儿学会在今后与人共同生活和与人合作共事。W.Damon(1977)的研究发现,在分享方面做得较好的儿童,往往在解决社会性问题、帮助他人等方面也做得较好。分享行为可以说是幼儿社会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由于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成人的溺爱与呵护使得幼儿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与别人分享,也不愿意与人分享。根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学前儿童缺乏必要的分享行为;也有其他研究表明,年龄与儿童分享行为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及幼儿在性别上的差异也会导致幼儿分享行为的差异。本文将在前人的研究的基础上试图通过自行设计的观察方法对3—6岁的幼儿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合理性的建议,以培养幼儿学会与人分享的行为习惯形成。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
从云南师大幼儿园及昆明市第二十幼儿园随机选取大中小班幼儿共120名,平均每
个年龄段40人,每班10人。
(二)观察依据
1.操作定义
为了便于进行观察,自行设计了观察依据,将幼儿玩玩具时的分享行为表现定义为四类:愿意——愿意与人分享,不愿意——不愿意与人分享,选择性——只选择自己喜欢的的同伴,攻击性——看见别人手里有自己喜欢的玩具,就进行抢夺。
2.记分方法
在玩具分享中,A—愿意——4分,B—不愿意——3分,C—选择性——2分,D —攻击性——1分。
(三)观察过程
1.从每个班中随机抽取10名幼儿为研究对象,观察其在教师组织的活动中的分享玩具的行为表现,并依据观察依据进行记录。
2.利用问卷的方式对幼儿家长进行调查,以了解导致该幼儿行为产生的原因。问卷的统计方式采用等级评分制,满分为30分,分为四个等级:25—30 非常在意幼儿分享行为培养、19—24很在意、13—18一般在意、<12不在意。
(四)数据统计
根据观察依据记录幼儿的分享成绩,并利用SPSS11.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
三、结果分析
(一)对3—6岁幼儿分享行为的情况分析
由研究调查可知
对120名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统计,由结果得知,有60%的幼儿愿意与人分享,27%的幼儿不愿意与人分享,约7.5%的幼儿是选择性的分享,而约6.5%的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
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愿意的分享行为逐渐增加,不愿意的分享行为逐渐减少,选择性分享行为逐渐减少,而攻击性分享行为则呈现不稳定性。
(二)对幼儿行为产生原因的分析
通过对选取的40位家长及40名幼儿的行为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所选取的的40位家长中,有12.5%的家长非常注重对幼儿的行为培养,有75%的家长很注重对幼儿的行为培养,而12.5%的家长则对幼儿的行为培养只是一般性的注重,非常不在意的没有。
在所选取的40名幼儿中,有50%的幼儿愿意与人分享,25%的幼儿不愿意与人分享,17.5%的幼儿是选择性的分享,而7.5%的幼儿则具有攻击性行为。
四、讨论
(一)幼儿分享行为特点
儿童的分享行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加,这与幼儿的认知,情绪随着年龄增长是一致的。4岁的儿童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中还不能准确地理解他人的情感,态度,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思想,情感;而5,6岁的儿童的认知情感水平与4 岁儿童相比较有了经一部的发展。此外,年龄较大的儿童相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有更多的人际交往机会,就有更多与他人相处的经验,这对于他们理解他人的心理状态及情绪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会表现出更多的分享行为。
同时,幼儿期的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思维能力等都在迅速的发生着变化,认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道德水平还处于较低阶段,辨别是非往往以自己的观念感受为标准,还经常因为自制力差而出现行为不一致的情况。另外孩子的年龄越小,自我中心意识越强,这些都会影响到幼儿的分享水平。当然,有的幼儿从小就被宠爱,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总是先想到自己,这些成为导致幼儿缺乏分享的重要原因。
(二)影响幼儿分享行为的外在因素
1、家长教养方式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现在的家庭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孩子是家庭的中心,优越的物质条件为孩子创造了舒适的环境,但是他们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的生活经验,独享成为他们的一种习惯,与别人分享的意识很单薄,再加上父母的宠爱,忍让及不良的教养态度,都会影响孩子的分享行为。
同时,随着工作节奏的加快,如今的家长工作越来越繁忙,生活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回到家后,常常要继续忙于工作,因此,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陪幼儿共同游戏、学习。在这样的环境中,再加上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家长又不放心让他们自己出去找同伴玩耍,因此,孩子们常常处在独自一人孤独游戏、学习的状态中。即使他有再多的玩具,在家中也无人跟他分享,共同游戏。
另外,在孩子小的时候,由于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征明显,因此,分享合作的欲望并不强烈,即使无人与他共同游戏,他也能自言自语,愉快的游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年龄特征有所变化,他们与人交往、合作的欲望越来越强烈,但当他们向父母提出该方面的要求时,父母常常会以“忙”为借口拒绝,长此以往,孩子与人合作的念头被熄灭,合作的能力也变的越来越差了,更不用说,与人共同分享其中的乐趣了。
2、教师指导对幼儿分享行为的影响
在幼儿园里,孩子在玩玩具及交换玩玩具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所引起。特别是同一玩具,大家都希望自己先玩,他们也明白别人也想玩,但矛盾在于幼儿不会选择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同时,作为教师,虽然意识到了分享的重要性,但由于对其含义理解不够深刻,忽略了对幼儿的正确指导
(三)幼儿行为培养策略
1,创设宽松,友爱和谐的氛围
要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首先要有良好的的精神环境,这就需要教师无微不至的去关心孩子,循循善诱的引导孩子,使幼儿能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能主动与老师和同伴进行交往,能互相关怀,相互帮助。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易懂的语言或文艺形式不断向幼儿提出明确的分享行为要求,帮助他们体验分享的快乐。在游戏和学习中,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以及关爱他人的意识,只要孩子心中能够想到他人,并愿意和同伴在一起,分享意识就会逐渐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