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优秀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8cfc7c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8d.png)
《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识记并掌握文中的生字、生词。
o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理出作者的游踪顺序。
o把握作者的写作技巧,体会多种写法的表达效果。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朗读和讨论,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o自主合作探究,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语言的品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学习作者的探险精神。
o学会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会珍惜。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三、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文相关图片和视频•学生预习课文,识记生字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展示两张旅行照片,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o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世界,去探索世界的绚烂。
o今天,我们就跟随马克·吐温先生,一起登上西欧第一高峰——勃朗峰,去领略它的风采。
学生活动:•观看图片,聆听教师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检查预习,夯实基础教师活动:1.介绍作者马克·吐温。
o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著名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演说家。
主要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2.检查预习情况,给加点字注音。
o俯瞰(kàn)穹顶(qióng)独踞(jù)巉峻(chán)霓裳(ní)o颠簸(bǒ)打嗝(gé)醺醺(xūn)皑皑(ái)络绎不绝(yì)纷至沓来(tà)3.解释重点词语。
o络绎不绝:形容人、马、车、船等往来不断。
o轻歌曼舞: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o瞬息万变:形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变化多而快。
o纷至沓来: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o名副其实: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第5单元登勃朗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第5单元登勃朗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https://img.taocdn.com/s3/m/647a9c08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9e.png)
5.强化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写作和口语交流,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表达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语言鉴赏:《登勃朗峰》中马克·吐温的语言喻、拟人等),以及如何通过语言表达情感和景观。
此外,我注意到在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过于依赖同伴,没有充分展现自己的独立思考。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应该在分组讨论时更加明确个人责任,鼓励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在课程总结时,我发现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掌握程度参差不齐。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需要在课后加强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关注他们的学习进度,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第5单元登勃朗峰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
一、教学内容
《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教案,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阅读理解:《登勃朗峰》原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和结构。
2.词汇学习: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崎岖”、“蜿蜒”、“仰望”等,并了解其用法。
3.写作技巧:分析文章的写作方法,学习如何运用生动的描绘、对比和抒情等手法表达情感。
《登勃朗峰》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升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的语言、结构、意象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感知和审美鉴赏能力。
2.增强文化理解:了解课文背后的文化背景,认识马克·吐温作品中的美国文化特色,提高学生的跨文化理解力。
3.发展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课文进行深入解读,形成自己的见解。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表现得比较被动,可能是因为我对讨论主题的引导不够明确,或者学生对于游记文学的实际应用还不够熟悉。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激发学生的思考,提供更多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例子,让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来。
第五单元登勃朗峰-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
![第五单元登勃朗峰-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册语文同步教案(统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393d9eb0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a89695c.png)
(3)作者写作风格:了解马克·吐温的写作风格,理解其幽默、讽刺的笔法。
举例:课文中对旅行者的调侃、对勃朗峰壮丽景色的赞叹等。
2.教学难点
(1)词汇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短语,如“蜿蜒曲折”、“巉岩嶙峋”等,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解决方法:通过图片、实例、同义词替换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词汇。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登勃朗峰》的描绘技巧”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写作中的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登勃朗峰》中自然景观描绘的技巧、文章结构和作者情感的表达。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尝试将这些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登勃朗峰》这一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几个值得反思的方面。首先,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勃朗峰的描绘和作者的情感表达有着自己的见解。这让我意识到,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已经有了较好的基础,我应该在今后的教学中适当提高要求,拓展他们的思维。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自然景观描绘相关的写作技巧。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学生尝试模仿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一处自然景观进行描绘。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5527d19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7b.png)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通用7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最高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最高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最大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334397c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0c7831a.png)
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一. 教材分析《登勃朗峰》是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描绘了作者登勃朗峰的经过以及所见所感。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勃朗峰的壮丽景色,展示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同时,文章还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让学生感受到登山的艰辛与快乐。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自然景色的文章,对于描绘景色的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登山的经历和感受可能较为陌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变化。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理解。
2.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分析。
3.对课文情感的理解与体会。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相关图片。
3.生字词卡片。
4.小组合作学习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欣赏勃朗峰的壮丽景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然后,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的意境。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含义。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操练(15分钟)对学生进行生字词检测,巩固所学知识。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描绘景色的顺序、修辞手法等。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讨论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教师巡回指导,给予评价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如:“如果你登上勃朗峰,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见解。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生字词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书、多积累。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19 登勃朗峰 详细教案
![部编版2024八年级下册语文 19 登勃朗峰 详细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50291b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85fe97f.png)
19 登勃朗峰◎文化自信:学习作者积极、乐观、率真的生活态度。
◎语言运用:理解课后“读读写写”词语,能根据特定场景正确运用。
◎思维能力:利用旁批和阅读提示,边读边思考,从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清文章写作思路,了解文中所写的景物、人物的特点;把握作者综合采用散文笔法和小说笔法的写作技巧,体会其表达效果。
(重点)◎审美创造:欣赏文章流畅洒脱而又富有生活情趣的语言,品味“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难点)1课时布置学生完成第19课预习部分。
一、导入新课勃朗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是西欧的最高峰,法语意为“白色的山峰”。
这里地势高耸,降水丰富,冬季积雪,夏不融化,山峰雄伟,风光旖旎,每年都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滑雪、登山。
今天,让我们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一起游览勃朗峰,感受他笔下的奇景奇事。
(板书文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了解作者2.扫清字词障碍3.理清游踪师:美学家朱光潜在《谈美》一书中曾提到阿尔卑斯山谷中的一个标语牌,上书“慢慢走,欣赏啊!”一语,请同学们跟随马克·吐温先生的脚步去细读课文,勾画表示地点转换的词句,理清作者的游踪。
预设马蒂尼—黑首—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旅馆。
4.概括内容作者以自己的游踪为线索,讲述了哪些见闻感受?结合课后“阅读提示”和文章内容,运用抓关键词句的方法进行概括。
温馨提示:(1)游记中的“所见”,通常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现实生活等。
(2)可以从作者所见之景和所遇之人、事及其特点来把握作者的见闻感受。
预设(1)所见之景及特点:①马蒂尼—阿冉提村:一路上的游客(络绎不绝);沿途风景(美不胜收)。
②勃朗峰:白雪穹顶(独踞苍穹);周围群峰(奇形怪状);峰巅云彩(色彩斑斓、瞬息万变、洁白轻薄)。
(2)所见之人、事及特点:①车夫:驾前纵饮;自封“车夫之王”;一路颠簸,面不改色(自信、狂妄、热情、洒脱)。
②车夫朋友:自称“勃朗队长”(自信、狂妄、热情)。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优秀教案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3437cf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29.png)
【精选】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9课《登勃朗峰》优秀教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在朗读中感受景色的壮美、人物的奇特。
2.欣赏文章语言,感受“马克·吐温式的幽默”。
3.体会这篇游记写景与叙事相结合的写法。
【预习成果】一、基础知识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翌.日( yì ) 俯瞰.( kàn ) 巉.峻( chán ) 拾.级( shè ) 皑.皑白雪( ái )灼.热( zhuó ) 颠簸.( bǒ ) 打嗝.( ɡé ) 霓裳..羽衣( ní chánɡ )2.根据意思写出词语。
__巉峻__:险峻陡峭。
__络绎不绝__:形容人、马、车、船等前后相接,连续不断。
__轻歌曼舞__:轻松愉快的歌声和柔和优美的舞蹈。
__纷至沓来__: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3.文学常识填空。
马克·吐温,__美__国幽默大师、小说家、演说家。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语言生动有趣。
写作背景链接:作者于1866年去夏威夷岛采访。
1867年,在前往欧洲和中东的旅程期间,他写了1869年收集成的著名旅行信件系列《傻子旅行》。
本文是他欧洲旅行游记中的一篇。
二、我的疑问【课文感知】1.速读课文,说说文章是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答案:是以作者前往勃朗峰途中的所见所感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2.作者的游览路线是怎样的?在文中标出作者所经过的地点,理清作者游踪。
1/ 3。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5601ae22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17.png)
《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英语教材中,第四单元是“Travel with Me”,其中包括两篇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和“An Unforgettable Journey”。
本教学设计以第一篇“Climbing Mount Everest”为基础,通过阅读、听力、口语、写作等多种训练方式,深入探究作者登世界最高峰勃朗峰的心路历程和挑战,帮助学生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奋斗精神和重视生命价值的思想观念。
旨在培养学生探求、探索和创新意识,提高综合素质和语言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掌握有关登山的词汇、短语和句型。
(2)理解勃朗峰的相关知识,越野登山的危险性和保护山峰的意义。
(3)掌握读写等多种语言技能,尤其是如何讲述自己的成长和挑战。
2.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启发和激发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通过听、说、读、写掌握语言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激发学生对勇气和毅力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自然保护和重视环境的态度和习惯。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阅读文章“Climbing Mount Everest”并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难点: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用英语描述自己的挑战和成果。
四、教学步骤Step 1: Lead-In为了引出主题,老师让学生观看一些登山者攀登勃朗峰的图片和视频。
并组织学生讨论一下:你对登山有什么了解和认识?你愿意登山吗?为什么?Step 2: Pre-reading老师通过播放“Climbing Mount Everest”的录音,让学生先听一遍,回答以下问题:(1)What is the article about?(2)What do you know about Mount Everest?(3)What do you think it takes for someone to climb Everest?Step 3: While-reading通过让学生阅读文章,了解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挑战,以及人类征服勃朗峰的奋斗精神。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https://img.taocdn.com/s3/m/68a72c07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c.png)
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初二语文登勃朗峰(5篇)关于八年级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一首先,遇到了很多困惑。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好玩的阅读材料,贴进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布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
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的潜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仔细学习新课程标准及与新课改有关的理论学问,为自己的教学工作打下一个坚实的理论根底。
地理新教材充分表达了新课程的思想:即学习对学生终身进展有用的地理学问。
重点是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与技能。
在教学中肯定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彻底转变观念,以促进学生力量的提高。
其次,组织好、引导好学生。
学生是学习上的主体。
新课改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应充分发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地理教学也有着重要意义,也与新教材中的众多活动、阅读思索等内容相吻合。
杜郎口的教学模式与这种新课改精神很吻合,也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本校的“先学后教,当堂达标”课堂模式的大力推行,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可是本人总觉得在处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上做得不够。
再次,应当仔细讨论新教材。
我们所用的地理教材敏捷性强,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不是系统的学问集合,而是敏捷的需要教师学生积极参加的教学工具。
与传统教材有明显区分。
对于比拟生疏的教材编排,更应仔细钻研,吃透。
把握好教材,才能在教学中利用好教材。
课后小结可以起到对课堂教学进展整堂回忆的作用,为下节课调整教学供应一些参考;有助于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与“失”,将胜利的喜悦和失败的点点滴滴感受都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不断提高教学成绩;为以后的教案修改供应依据;课后准时小结,目的是为了提高授课艺术和课堂教学质量,这就要求在分析、总结每堂课的根底上准时修正教案,使教案精益求精,更加符合教材和学生承受学问的实际,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补短;为撰写论文供应素材,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提高是无止境的,它有赖于不断的总结、积存与创新。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优秀教学案例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登勃朗峰》优秀教学案例](https://img.taocdn.com/s3/m/baaf9372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9c79a56.png)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投入《登勃朗峰》的学习,我将采用以下情景创设策略:
1.利用多媒体展示勃朗峰的壮丽图片和攀登过程中的精彩瞬间,让学生在视觉上感受大自然的魅力,激发他们对课文内容的兴趣。
2.播放相关纪录片或视频资料,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以及攀登者面临的挑战,从而增强学生对课文背景知识的理解。
3.组织课堂讨论时,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促使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策略在本节课中的应用如下: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2.小组内部分工明确,每个成员负责一部分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课堂互动性。
3.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情感体验。
“作者在攀登勃朗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他是如何克服的?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情有哪些变化?”
4.知识拓展:介绍勃朗峰的地理知识、攀登历史等,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
(3)课堂讲解:讲解课文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4)课堂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5)课后巩固:布置相关的作业和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方法方面:运用以下教学方法:
(1)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
(2)情境教学: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的美好意境;
2.讨论主题:每个小组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讨论,如文章的语言特色、作者的写作手法、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等。
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教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登勃朗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f7969c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c33ba63.png)
登勃朗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勃朗峰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征;(2)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3)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4)学习如何正确规划登山路线和准备登山装备。
2.能力目标(1)具备阅读和理解文本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组织和表达能力;(3)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1)了解登山者的勇气和毅力,培养学生勇于拼搏的精神;(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3)培养学生尊重自然和对环境保护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了解勃朗峰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特征;(2)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3)学习如何正确规划登山路线和准备登山装备。
2.教学难点(1)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2)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段有关登勃朗峰的影片或展示一些登山图片,激发学生的对登山的兴趣,引导学生对勃朗峰有初步的认识和了解。
2.探究(3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查找勃朗峰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主要地貌特征等信息,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汇报。
(2)在学生的讨论基础上,再通过教师的讲解补充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全面了解勃朗峰的基本情况。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登勃朗峰?它对登山者有什么吸引力?(4)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享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展示。
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阅读更多有关勃朗峰的资料,加深对勃朗峰的认识。
3.提高(40分钟)(1)了解勃朗峰登山历史和登山路线教师通过讲述勃朗峰登山的历史以及经典攀登路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登山者对勃朗峰的渴望和探险精神,引导学生了解勃朗峰对登山者的极大挑战。
(2)讨论勃朗峰登山的风险与应对措施引导学生分析并讨论登山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和挑战,让学生认识到登山的危险性和困难性。
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登山者是如何面对这些风险和挑战的,以及如何制定登山计划和准备登山装备。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https://img.taocdn.com/s3/m/b7ed690f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f3.png)
《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共3篇《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1《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逐渐重视,阅读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而阅读课程中的“登高远眺”是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在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中,有一篇名为《登勃朗峰》的文章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的登山文化和不同的登山经验,这篇文章也成为了阅读教育的重要素材之一。
本文将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对于《登勃朗峰》教案及教学反思的主题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教师需要提供圆满的教学体验,以提高学生阅读和语言水平。
教师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 让学生对登山的概念和文化有一个初步了解。
2. 培养学生对于关键词,如山脉、登山等的理解。
3. 让学生在阅读文章之后,能够理解和运用文章中的生词语,并能通过自己的语言描述文章中的景象和情感。
4. 培养学生处理阅读材料的能力,有效的阅读,分析和理解一个文本。
二、教学过程1. 预习首先,教师要提前提醒学生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对其说明登山的概念以及这场登山活动的背景,让学生有一个初步的预习,为深入阅读和学习做好准备。
2. 阅读让学生开始阅读《登勃朗峰》这篇文章,并对于不理解的词汇进行标注标记。
让学生在逐步的阅读中理解文章中的情节和描述,意识到文章中的关键词以及它所表达的意思,同时要注意文章中的情感和感觉。
3. 分析让学生在阅读之后进行分析,分离文章的主题和思路,并进一步分析文章的基本要素。
这里,教师需要通过问学生问题,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并让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形成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4. 语言运用让学生在总体理解之后,利用自己的语言能力,表达出对于这篇文章的理解和观点,同时还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阅读水平,设计不同的写作任务,比如写文章摘要、补全文章的一段等等。
5. 反思对于本次教学活动的反思显得十分必要,教师需要思考自己的教学方式是否有效,学生的意见和反馈,以及整体效果。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范文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99211b9b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02.png)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3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勃朗峰的相关知识。
2.2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2.3通过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3.2引导学生学会在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
1.2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教学难点:2.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1教师简要介绍勃朗峰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勃朗峰的相关知识。
2.课文朗读2.1学生自读课文,感受作者笔下的勃朗峰美景。
2.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课文分析3.1分析课文第一段,了解作者对勃朗峰的第一印象。
3.2分析课文第二段,了解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3.3分析课文第三段,了解作者在山顶上的感受。
4.重点词语和句子分析4.1分析“奇峰突起”的含义和表达效果。
4.2分析“雪崩如雷”的比喻手法及其作用。
4.3分析“一览众山小”的寓意。
5.小组讨论5.1学生分组讨论课文的主旨和内涵。
6.写作技巧学习6.1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对比、排比、夸张等。
6.2学生仿写一段描绘自然景物的文字。
7.课堂小结7.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8.作业布置8.1学生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写一篇关于勃朗峰的短文。
8.2收集有关勃朗峰的图片和资料,准备下一节课的分享。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课文《登勃朗峰》,让学生了解勃朗峰的美景和作者在攀登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对自然美景的热爱。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作者的写作风格。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勃朗峰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勃朗峰](https://img.taocdn.com/s3/m/9ace5784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11.png)
-在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讨论规则,如轮流发言、尊重他人观点等,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清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登勃朗峰》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旅途中是否曾经被某处自然风光深深吸引?”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作者马克·吐温在登勃朗峰过程中的所见所感。
在实践活动方面,我认为可以尝试引入更多与课文相关的实地考察或体验活动,让学生们亲身体验大自然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同时,这样的活动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最后,我意识到在课堂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不断优化教学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了解作者在登勃朗峰过程中的所见所感,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
4.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激发他们对自然的探索欲望。
5.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登勃朗峰》中的修辞手法,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技巧,增强语言表达效果。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登勃朗峰
一、教学内容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登勃朗峰》。本节课主要学习课文《登勃朗峰》,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感受作者马克·吐温在登勃朗峰过程中的所见所感,领略自然风光的魅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内容包括:
1.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435fb2e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c0.png)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登勃朗峰》的背景和作者的写作特点。马克·吐温以其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细腻的观察著称这篇文章展示了他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勃朗峰的具体描绘。通过分析文中的句子和段落,理解作者如何运用语言来表现自然之美。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八年级下语文《登勃朗峰》教案:
1.篇章背景:介绍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登勃朗峰》的出处及背景。
2.课文内容学习:阅读课文,理解作者以第一人称叙述攀登勃朗峰的过程,分析文中描绘的自然风光、人物形象及情感。
3.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重要词语,如:崎岖、蜿蜒、巍峨等。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文章中的生动描绘和情感表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词汇的运用和写作特色,我会通过例句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课文描绘自然景观相关的片段。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写作练习,尝试模仿课文中的写作风格,描绘一个自然场景。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课文写作特色的分析。学生可能难以理解作者如何运用不同的写作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描绘景象。
-难点二:词汇的准确运用。学生可能在理解词汇意义后,难以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难点三:主题思想的深刻理解。学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可能较为肤浅,难以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举例:
-难点一:文中“我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和自由”一句,教师需引导学生分析“快乐”和“自由”两个情感如何通过作者的描绘和叙述展现出来,以及这种情感的表达对读者的感染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优秀教案《登勃朗峰》(也有译作《车夫》)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峰的过程。
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
笔法变换自如,显示出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部编版初中八年级下册语文《登勃朗峰》优秀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理清写作思路,领略美景与趣事。
2.学习本文散文笔法与小说笔法并用的写法。
3.感受文章语言略带幽默与书卷气息的特点。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前朗读古诗词)阅读的方式有很多种,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旅行也是一种阅读,在旅行中去认识未知的这个世界,去探索这个世界的绚烂。
要么旅行,要么读书,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
爬山,我们可以领略无限风光在险峰的绮丽。
登顶,可以感受一览众山小的壮阔。
今天,我们随着马克吐温的脚步,去勃朗峰来一次绮丽之旅。
二、预习反馈1、说一说,交流你所知道的作者和勃朗峰(1)马克•吐温马克•吐温,美国作家、演说家。
代表作品有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等。
马克•吐温一生写了大量作品,有小说、剧本、散文、诗歌等各种体裁。
他的作品批判了不合理现象或人性的丑恶之处,表达了强烈的正义感和对普通人民的关心,具有幽默和讽刺的特点。
他经历了美国从初期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发展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前期以辛辣的讽刺见长,到了后期语言更为激烈。
(2)勃郎峰勃朗峰,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冰川发育,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顺坡下滑,西北坡法国一侧有的梅德冰川,东南坡意大利一侧有米阿杰和布伦瓦等大冰川。
建有科学研究实验站。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的旅游中心。
2、写一写,你所掌握的字音字词注音,抽生到黑板上完成。
翌日(yì)辚辚(lín)巉峻(chán)拾级(shè)霓裳(ní)隧道(suì)俯瞰(kàn)穹顶(qióng)皑皑(ái)缭绕(liáo)沟壑(hè)打嗝(gé)纷至沓来(tà)3、考一考,词语正确的一项三、交流展示1、跳读课文,理清思路。
过渡语:可怜可悯,教师引导为什么说乘客可怜可悯呢?物有所值的旅行是什么样的呢?请跳读课文,找一找这一路写了哪些景色,各有什么特点?又在这一路遇到了什么人和事?梳理课文之后,用一个词概括你读完文章后最突出的印象。
预设(奇),沿途奇美,主峰奇伟,山峰奇险,云朵奇幻;车夫“奇人”经历“奇遇”2、品读语言(1)这一路奇丽的风景,经历的奇人奇事,都被我们的作者写进了精彩的文字里。
下面请同学们划出文中你觉得最精彩的句子,品读分析说说你的阅读感受。
(分组合作,一大组风景,二大组人物)【交流点拨】①取道黑首欣赏瀑布,“清流急湍,环顾四周,岩壁巉峻,丘岗葱绿,美不胜收”一连串四字词语,语言整齐,极富文学意味;②向山下的阿冉提村进发之前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时,用了“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四字词语连用,词藻华丽且用词准确,令人耳目一新。
③“车王”赶马车“什么乱石废物,沟壑旷野,一概不顾——有时一两个轮子着地,但大多数时候腾空而起”“每当我们险遭不测时,他总是面不改色,和颜悦色地说:‘只当是种乐趣吧……能坐上车王的车的人,可是少之又少啊——看到了吧,真如我说的,我就是车王。
’”等句子,无不暗含着诙谐与幽默,读来饶有兴味,让读者感受到奇人及奇事之乐。
(2)揣摩文中“车王”和“勃郎队长”的说话语气,用自己的方式读出来,抓描写,品性格和生活态度。
四、质疑辅正为什么用了一整段文字描写肥皂泡?【交流点拨】眼前的绚丽色彩,正像人们透过肥皂泡看到的世界,那样精彩,色彩斑斓,但却转瞬即逝,它们又在无穷地变幻着,不能长久,不能永恒,作者感悟到历史变迁,人世沧桑,个人在时光的长河中非常渺小。
五、拓展延伸1、国学经典诵读,谈启示2.小练笔,说感悟你一定也登临过很多山,也一定遇到过人生中的一座座“山”,也曾生发出无数的感慨吧!请打开记忆的匣子,选择你所遇到的“山”,把你登山的感悟写说出来与大家一起分享。
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二知识与技能1.了解勃朗峰景色的奇异特点,体会作者的游踪的顺序。
2.了解旅途中的所见所遇之事。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体会作者运用优美和幽默的语言描写眼前景物、记叙所遇人物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以积极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
重点体会作者以游踪和观察点的变化描写眼前景物。
难点体会作者优美和风趣的语言风格。
教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有关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要问西欧最雄伟的山脉是什么山脉,那就是阿尔卑斯山脉;要问阿尔卑斯山脉上峻的山峰是哪座山峰,那就是勃朗峰。
今天,我们将穿越到一个世纪以前,跟随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去登游勃朗峰,这必定会是一次轻松愉快的旅行。
马克·吐温(1835-1910),美国幽默大师、小说家,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
作品风格以幽默和讽刺为主,既富于独特的个人机智与妙语,又不乏深刻的社会洞察与剖析。
主要的代表作品有《百万英镑》(短篇)等。
此外,马克·吐温还有自己的四大名著:《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亚历险记》《败坏了哈德莱堡的人》《苦行记》等。
勃朗峰是阿尔卑斯山脉峰,也是西欧第一高峰,海拔4807米,法语意为“银白色山峰”,位于法国和意大利边境。
勃朗峰地势高耸,常年受西风影响,降水丰富。
冬季积雪,夏不融化,白雪皑皑,山体约有200平方公里为冰川覆盖。
勃朗峰设有空中缆车和冬季体育设施,为登山运动胜地;山峰雄伟,风光旖旎,为阿尔卑斯山旅游中心。
勃朗峰下筑有公路隧道,起自法国的沙漠尼山谷到意大利的库马约尔,长11.6公里,1965年建成通车,使巴黎到罗马的里程缩短了约220公里。
1.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填表格方式所见所遇感慨上山徒步登山(1-6)勃朗峰美丽景色惊叹美好联想下山雇车旅行(7-11)幽默风趣的“车夫”幸运轻松愉快2.找一找地名,看一看作者的行踪怎样,体会本文行文顺序。
马蒂尼→阿冉提村→勃朗峰→沙蒙尼旅馆可见,本文以作者的行踪到展现作者旅行的所见所遇。
1.作者登山时是徒步进行,为什么认为乘车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呢?见课文第1段,采用了对比的写法。
因为路都是山坡,陡峭难行;天气又灼热难当,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下,乘车骑骡反而极不方便,所以显得“可怜可悯”。
2.作者怎样描绘勃朗峰的?(1)远望勃朗峰:穹山顶呈V字形,耸入蓝天,巍峨壮观;(2)登山勃朗峰:望周围的峰奇形怪状,侧面衬托了勃朗峰的雄伟。
(3)逗留高地:仰面遥望美景独特,满目华彩,变幻无穷,如同肥皂泡(仙境)。
3.作者由勃朗峰奇幻的景象联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慨?作者由勃朗峰美丽景色,尤其是神奇变幻无穷的云彩联想到肥皂泡。
肥皂泡的色彩也是变幻无穷的,且转瞬即逝,这和作者在勃朗峰上见到的奇美景象相似。
作者这种特别联想,一方面表达了对大自然创造如勃朗峰神奇美丽一般景观的赞叹;一方面也感慨如此的美景转瞬即逝,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人们应好好珍惜吉时美景,人们也应积极投身大自然,纵享大自然的馈赠。
4.下山作者写的是遇“车夫”一事,怎样理解作者的安排,这一内容和题目“登勃朗峰”有联系吗?作者下山写雇车去旅馆,塑造了一位车技娴熟、幽默风趣的车夫,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这一内容和前文登勃朗峰紧密相连,展现了旅行的另一面。
写美景,令人陶醉留恋;写人,风趣幽默,让人倍感轻松愉快。
这样的旅*程真是一个完美的身心之旅。
5.细读课文,体会课文的语言特点。
(1)“有些顶端尖峭,并微微倾向一旁,宛如美女的纤指;有一怪峰,形如塔糖。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山峰或比作“美女的纤指”,或比作“塔糖”,形象地写出了山峰的形状,突出了勃朗峰周围山峰奇形怪状、千姿百态的特点。
(2)“我们曾仰面遥望附近的一座峰巅,但见色彩斑斓,彩霞满天,白云缭绕,轻歌曼舞,那朵朵白云精美柔细,宛如游丝蛛网一般。
”描写峰巅的奇幻色彩和白云姿态,从侧面反映了勃朗峰景色的美丽壮观,如梦似幻。
(3)“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把眼前勃朗峰的美景——这个大自然精美的杰作比作色彩华丽、奇幻无比的肥皂泡泡,联想丰富、独特,也赞美了勃朗峰的景观真是如梦似幻,可望不可久留。
(4)“他说的是法语,还不时地打嗝,像是在加标点符号。
”生动描写出车夫说话的特点。
语言幽默风趣,气氛轻松愉快。
本文记叙了与友人游览勃朗峰的一次经历,描绘了山中奇景、嶙峋怪石、变换光影,叙述了奇人奇事、惊险旅程、怪异车夫,表现了旅途的无限趣味,表达了对世事人生的无限感慨,抒发了对奇山异景的赞美之情。
1.全文以作者的行踪和观察点的移动为线索,描述了作者游勃朗峰的所见和所遇之事。
2.作者笔法多变。
写上山,用散文笔法,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变幻的光影,引出无限感慨;写下山,以小说笔法,叙述奇人奇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
3.文中语言优美又不乏幽默风趣。
马克·吐温是语言大师。
即使本篇文章是篇游记散文,也体现了他语言精美又不失幽默的语言风格。
如“有些顶端尖峭……只能在分野处才得以偶见几堆”一组句子,就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勃朗峰周围山峰多样的形状;而所选的喻体都来自生活,以小喻大,不失幽默,能使读者阅读后产生轻松愉悦之感。
登勃朗峰上山观峰远望:V字形壮观周围山峰形状多样美景独特:华彩变幻,如肥皂泡(联想)下山遇车夫车技娴熟说话风趣轻松愉快读马克·吐温的《登勃朗峰》,我们丝毫不觉得作者同他朋友一道登山旅行的劳顿之苦,有的只是观赏美景,享受旅行的轻松愉快。
那么,我在教授这一课时,力求也能让同学们轻松地读,愉快地学。
学习的过程也好比旅行的过程,只要我们抓住主要目标,端正我们的心态,运用恰当的方法,就能像作者游勃朗峰一样,既能观赏沿途的美景,又能享受出行的乐趣,从身和心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都要力求贯彻这一教学理念。
语文《登勃朗峰》教案三教学目标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