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薛进庄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

北京大学2019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拟录取推荐免试博士研究生公示名单拟录取专业姓名复试成绩推荐学校本科专业备注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朱金顺86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丁鼎78.5南京师范大学地理信息科学李犇74.7同济大学测绘工程王雪辰74同济大学测绘工程固体地球物理学许午川9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苏培臻88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高红涛85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华思博84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刘立超80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于珍珍78山东科技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郑凯月76南京大学地质学(地球物理学方向)陆威帆75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与地球物理试验班空间物理学崔博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侯传鹏90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杨子浩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李京寰88北京大学空间科学与技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樊银龙91西北大学地质学(基地班)郜梦豪89东北大学资源勘查工程兰春元88中国矿业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苏懿88吉林大学地质学薛莅治87北京大学地球化学赵亚男86桂林理工大学地质学地球化学姚瑶93.6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刘帅奇93.3吉林大学勘查技术与工程赵旭炜91.3北京大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项楷84北京大学地质学杨江南82北京大学地质学构造地质学武于靖92北京大学地球化学夏金凯9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王召平90北京大学地质学闫沛龙89吉林大学理科试验班(李四光地球物理班)祝贺暄87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张静宜90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宝石及材料工艺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张书莞86.7北京大学地质学白璐85西北大学地质学李童83.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石油工程凌坤82.7北京大学地质学王璐81.3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柳晨73.7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勘查工程摄影测量与遥感冀锐90.5北京大学地理信息科学邓玉89.7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摄影测量与遥感陈啸81.7中国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理科试验班)贾博钧79.5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郭鹏76.5四川农业大学地理信息科学张子晗75武汉大学遥感科学与技术。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育明教育【喜报】38人考研状元集训营,20人考上北大、人大、清华、复旦。

【喜报】36人考研冲刺集训营,16人考上北大、清华。

【喜报】“三跨”学员隋JiaLun(378分)36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378分)、城环(409分)、政管(402分)共11个专业状元。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外汉教、翻硕、法语等6个专业状元。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共有126人考上北大、人大、中财、贸大、五道口经济金融类研究生,众多学员成绩400+,最高分464分。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大(402分)、人大(396分)、北师大(378分)等6大名校行政管理状元。

【喜报】“三跨”学员马Lin(402分)以第一名考上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国际会议传译。

【育明小陈提醒大家】专业课复习一定要赶早,不要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对手。

复习要有针对性,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研信息的收集很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你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充分,你的认识就会越全面、正确。

要尽全力收集到目标院校专业课的笔记、课件、讲义、历年真题等资料。

特别是历年真题要认真研究几遍,因为历年真题考查的重合率是很高的。

往往一道题目三四年前考过,现在又会以其它形式变相的来考查!将历年真题与笔记、课件、讲义等结合学习,这样才能够做到更有重点的复习。

最后,要有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时间安排计划。

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的!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一)名词解释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

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春景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魏春景

I10.1007/s00531-009-0502-9
14.WeiC.J.,SongS.G.,2008,Chloritoid

glaucophaneschistinthenorthQilianorogen,NWChina:phaseequilibriaandP

Tpathfromgarnetzonation.JournalofMetamorphicGeology,26:301–316
logite:evidencefromthecalculatedPTpseudosections.ActaPetrologicaSinica,25(09):2078-88
11.WeiC.J.,WangW.,ClarkeG.,ZhangL.F.,SongS.G.,2009.MetamorphismofHigh/ultraHigh-pressur
4.Wei,C.J.,YangY,Su,X.L.,SongS.G.,ZhangL.F.,2009.Metamorphicevolutionoflow-Teclogitefromt
henorthQilianorogen,NWChina:EvidencefrompetrographyandcalculatedphaseequilibriainsystemN
3.田伟,魏春景,陈咪咪,张贵宾.塔里木西克尔基性麻粒岩捕虏体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岩石学

,2010


2
期 .TianW.,WeiCJ,ChenMM,ZhangGB.,2010.DiscoveryofgranulitexenolithsfromXikeer,Tarim,Nor
thwestChinaanditsgeologicalimplications.ActaPetrologicaSinica26(2):573-583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朝东

吴朝东,郭召杰,方世虎,张志诚,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中生代充填层序及其控制因素,中国
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80-93
吴朝东,全书进,郭召杰,邱荣华,李永林,王琪琪,冯雪,2004,新疆侏罗纪原型盆地类型,
新疆地质,22(1),56-63
吴朝东,李忠,刘建民,王军,2003,河流沉积构成单元分析与储层宏观非均质性,地质科学,38
展,11(5),507-513
吴朝东,2000,湘西震旦-寒武纪交替时期古海洋环境的恢复,地学前缘,7,45-57
吴朝东,陈其英,1999,湘西磷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地质科学,34(2),213-222
吴朝东,陈其英,雷家锦,1999,湘西震旦-寒武纪黑色岩系的有机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条件,
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学,18(6),813-818 申延平,吴朝东,岳来群,谢小建,2005,库车坳陷侏罗系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地球学 报,26(3),235-240 王琪琪,吴朝东,2005,新疆库车坳陷侏罗系碎屑岩中粘土矿物粒径研究,岩石矿物学杂志,24 (6),648-652 李传新,郭召杰,孟自芳,李海燕,张志诚,吴朝东,2006,天山北缘新近系沉积物岩石磁学 研究,中国科学:D 辑,36(11),988-997 郭召杰,方世虎,张锐,张志诚,吴朝东,邵奎政,2006,生长地层及其在判断天山北缘前陆 冲断褶皱带形成时间上的应用,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7(4),475-481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6,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 成矿作用,郭召杰等著, ,136-145 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方世虎,2005,乌鲁木齐后峡地区侏罗系沉积特征、剥露 过程及中新生代盆山关系讨论,高校地质学报,11(4),558-567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张锐,2006,中、新生代天山隆升过程及其与准噶尔、阿 尔泰山比较研究,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 召杰等著, ,146-162 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5,天山北缘新生代冲断构造定量分析与天山陆内造山作用, 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 李双应;李忠;王忠诚;刘建民;吴朝东;李翔,2001,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沉积 学报,19(3),386-393 李阳;李双应;岳书仓;王忠诚;李忠;吴朝东;李翔,2002,胜利油田孤岛油区馆陶组上段沉积结构 单元,地质科学,37(2),219-230 方世虎,郭召杰,宋岩,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范瑞东,2005,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 积相演化与盆地格局,古地理学报,7(3),347-356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沉积相演化与盆地 格局,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94-105 方世虎,郭召杰,吴朝东,张志诚,王美娜,袁庆东,2006,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系碎屑成分 特征及其对构造属性、盆山格局的指示意义,地质学报,80(2),196-209 方世虎,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王美娜,袁庆东,张锐,2004,天山北缘前陆冲断带形成 时间的地层学证据,新疆地质,22(1),24-28 杨承运;卢晓东;刘雨;吴朝东,2000,国外地学教育概况和一些启示,中国地质教育,33,68-76 杨建国,黄清华,吴朝东,吴河勇,2004,黑龙江汤原断陷第三纪地层层序及时代,地层学杂 志,28(2),168-172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地质学报,80(2),210-21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张锐,方世虎,王美娜,2004,天山北麓塔西河河流阶地 的变形特征及成因探讨,新疆地质,22(1),83-86 袁庆东,郭召杰,张志诚,吴朝东,方世虎,2006,天山北缘河流阶地形成及构造变形定量分 析,中国西部中亚型造山带中新生代陆内造山过程与砂岩型铀矿成矿作用,郭召杰等 著, ,185-193 曾凡刚;王铁冠;吴朝东,2000,广西钦州稔子坪矿褐煤地球化学特征──芳烃馏分的生物标志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永红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永红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永红赵永红Email:zhaoyh(at)联系电话:个人主页:办公室:职称职务:教授/高级职称个人简历出生时间、出生地:1958新疆喀什教育背景:1982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构造地质学专业获得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球动力学专业获得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力学系固体力学专业获得理学博士学位工作经历:1985.8--1994.7: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助教,工程师,讲师;1994.8—2001.7: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地球物理学系副教授1997.9—1999.8: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访问副教授2001.7—2001.8:德国拜洛依大学地球科学中心,访问副教授2001.8—现在:北京大学地球物理学系教授2004.7—2005.3: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访问教授2006.6—2007.3: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学系访问教授荣誉、获奖情况:2000年获北京大学宝洁奖1997年获北京大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学术或社会职务: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力学学会地球动力学委员会委员中国地震学会构造物理委员会会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教育专业委员会高温高压岩石力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地质学会会员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编委《地震学报》编委工作情况、研究方向研究工作情况:多年来从事与地震预测有关的岩石断裂过程显微观测实验研究,分析分支断裂的分布及随外力增加而扩展的过程并结合断裂图象分形分析结果将实验结果应用于地壳中大的断裂系统的演化过程以及地震的孕育发生过程,利用数字散斑相关方法求解岩石材料破坏过程位移场及变形场和雷达干涉方法求解地震前后地表位移场及变形场,发表有关论文二十余篇。

过去的几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地质与地球物理系和德国拜洛依大学地球科学中心进行了高温高压岩石流变学实验研究。

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

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

1000 0569/2021/037(10) 3167 84ActaPetrologicaSinica 岩石学报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2藏南泽当地区大反向逆冲断层变形研究———以磁组构与EBSD组构分析为例曹新文1,2,3 孙知明1 黄宝春2 曹勇1 裴军令1 叶小舟1 刘思琪2CAOXinWen1,2,3,SUNZhingMing1 ,HUANGBaoChun2,CAOYong1,PEIJunLing1,YEXiaoZhou1andLIUSiQi21 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0812 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8713 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 1000371 MNRKeyLaboratoryofPaleomagnetismandTectonicReconstruction,InstituteofGeomechanics,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81,China2 MOEKeyLaboratoryofOrogenicBeltsandCrustalEvolution,SchoolofEarthandSpaceSciences,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China3 MNRKeyLaboratoryofDeep EarthDynamics,InstituteofGeology,ChineseAcademyofGeologicalSciences,Beijing100037,China2021 07 30收稿,2021 09 29改回CaoXW,SunZM,HuangBC,CaoY,PeiJL,YeXZandLiuSQ 2021 TheinvestigationsofthedeformationoftheGreatCounterThrust(GCT)inZedangarea,SouthTibet:AcasestudyofmagneticfabricandEBSDanalysis ActaPetrologicaSinica,37(10):3167-3184,doi:10 18654/1000 0569/2021 10 12Abstract Renbu ZedangthrustfaultisoneofthemostimportantpartsoftheGreatCounterThrust(GCT)inSouthTibet,aswellasoneofthemostactivefaultsoftheHimalayaOrogenyinCenozoic Theinvestigationofthedeformedfabrichasgreatimportancefordeepunderstandingoftheorogenevolutionandplateauuplift Inthispaper,wecombinedthemesoscopicandmicro structuresofthefaultrocks,especially,thecomparisonanalysisoftheElectronBackscatteredDiffraction(EBSD)fabricsofquartz,micaandtheanisotropyofmagneticsusceptibility(AMS)ofsamplesaroundthefaultzone TheAMSresultssuggestanoblatemagneticellipsoidpredominantatmostsamplesites,andmagneticfoliationsnearlycoincidewiththetectonicfoliations(cleavageorfaultplane),bothofwhichsuggeststrongtectonicfabricdominantofthearea S Ndirectedmagneticlineationinlinewiththefaultmovingdirectionindicatedthecontinuingthrustinghappenedinthefaultzone Quartzmicrostructuresuggeststhatthisfaultzoneatleastunderwentthreedifferentlevelsofdeformationmechanism,namely,thedissolutioncreepstaticrecrystallization(quartzgrainsshowspolygonseams),thebulging(BLG)recrystallizationandthesubgrainrotation(SGR)recrystallization,respectively Lowdeformationtemperature(300~400℃)issuggestedfromthec axesofquartzEBSDfabric TheCrystallographicPreferredOrientation(CPO)ofbiotiteshowsstrongcorrespondencewiththemagneticfabricswhichfurtherconfirmedthedominanceofparamagnetictotheAMS TheductiledeformationofGCTintheZedangareaistheresultofthefaultinductilezoneofthemiddleanduppercrustupliftmovementstage,alsorepresenttheplateauupliftanddeformationoftheTethyanHimalayansinceCenozoicKeywords GreatCounterThrust(GCT);Zedangarea,SouthTibet;Anisotropyofmagneticsusceptibility(AMS);EBSDfabric摘 要 仁布 泽当逆冲断层是喜马拉雅大反向逆冲断层(GCT)在藏南地区的重要延伸部分,也是喜马拉雅造山带北部边界新生代最为活动的构造单元之一。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 军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 军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雷军雷军Email:leij(at)联系电话:62765850个人主页:/itag/staff/homepage.php?name=%C0%D7%BE%FC办公室: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个人简历出生时间、出生地:1960西藏拉萨市教育背景:1995-1999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地质专业,理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三分量地震矢量波场的分离与重建》;1978-1983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地球物理专业,理学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2000-2002北京大学固体地球物理专业博士后1992-地震各向异性理论研究和天然地震横波的观测解释;1997国家地震烈度评定委员会颁发《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个人甲级上岗证书;1997-1998为完成相关的国家基金项目组织对京西北延庆怀来地区地震活动的野外监测;1998.1.11组织自愿工作组在零下36℃条件下对1998年1月10日张北6.2级地震余震的野外地震观测;1987-1992重大工程地震地震安全性研究。

主要参加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秦山核电站、辽河石油勘探局、山西大同铁路分局等国家重大工程及城市的抗震减灾工作,合作完成理论和工程专著3部;1992.4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四川雅砻江锦屏水电站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组一起徒步翻越海拔4500米的锦屏山;1983-1987从事水库诱发地震研究。

主要参加浙江湖南镇、贵州乌江渡、湖南东江水库的诱发地震研究及近场地震监测。

科研项目:2004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日本东北部岛弧不同深度横波偏振各向异性与板块俯冲的关系》(40374008);2001-2002主持完成博士后基金项目《地震波震相矢量的分离》;1999-2001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京西北地区横波分裂特征及其与构造环境的关系》(49874011);1997-1998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人类工程与断裂活动的对比研究》(49604053);1995-1996主持完成地震联合基金项目《云南剑川地震横波分裂研究》。

远古洪荒——探索早期地球、大气与生物

远古洪荒——探索早期地球、大气与生物

远古洪荒——探索早期地球、大气与生物
薛弘兴
【期刊名称】《天文爱好者》
【年(卷),期】2010(000)008
【摘要】据2010年6月20日澳大利亚《先驱太阳报》和《澳大利亚人》综合报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微生物学著名教授弗兰克·芬纳(Frank Fenner)撰文指出:“听起来可能有点不可思议,但人类可能在100年内灭绝,
【总页数】7页(P46-52)
【作者】薛弘兴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3-4
【相关文献】
1.也门索科特拉岛远古生物在地球的客栈
2.地球复杂生物源自远古微生物
3.追溯
远古世界探索生命演化——记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史前生命与环境研究
所4.考察远古火山口探索地球内部的秘密5.远古气泡揭示早期地球大气层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京大学2014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各专业复试名单如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杨帅伟、曹鹏、王欢欢
固体地球物理专业:金欣、梁作奎、周亚亚
空间物理学:陈哲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王双月、张世伟、强静雅、庞大卫、孔韩东
地球化学专业:药瑛、杨娟、高展
古生物专业:秦敏、杨凡、李鹤、许耀中
构造地质学专业:卞青、杨志强、张立杨、孔令杰、周庭红、王辉、吕建晴、曹海波
张志强、张红伟、曹醒春、聂晓芹、杨阳、钟定鼎、刘灏、李伟、梁耀欢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姜璐璐、贺丽琴、黄江辉。

资源学研究方法1

资源学研究方法1

邓祥征,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
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土地系统计量模型、区域生态过 程动力学 。
近10年来,在国际、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及学术研讨会上 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18篇被SCI/SSCI、CSA、 EI 收录;出版专著两部;被国外著名高校、学术团体、 国际机构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交流20余次;先后参与、承 担中日、中美、中德等国际合作研究项目,推进了我国 在土地系统结构变化与格局演替动力学与过程模拟方面, 推动了经济学、地学与GIS技术之间的学科交叉及其前 沿知识的综合运用;开发完成的土地系统动态模拟系统 (DLS)与农业生产力估算系统(ESAP)、区域生态系 统服务功能动态区划(SIZES)在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 环境规划等方面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任职情况: 中科院地理资源研究所资源生态与生物资源研究室副主任; 国际蒙古高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联合研究中心主任 国际土地计划(GLP)北京节点中心副主任; 中国自然资源委员会理事; 中国自然资源委员会资源生态研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此外,是国际著名刊物“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Agriculture, Ecosystems and Environment” 和《生态学报》等刊 物的长期审稿专家、《资源科学》、《环境经济与政策》等学 术刊物编委。
主要研究工作:
围绕人类社会生态系统服务消费机制-支付意愿-生态补偿机理开展了系统的研究; 构建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的理论框架、研究方法、消费模式、消费倾向和效用函数、以 及计量体系,开创了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领域,产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了一系 列高水平研究论文,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负责多项国家及国际合作项目,主要包括: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人类社会系统对流域生态系统服务消费研究”; • 国家973科学发展计划课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与生态安全对策研究; • 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中国土地空间多功能利用与决策支持系统研发”; • 科技部国际合作重大项目“鄱阳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 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典型脆弱生态区生态补偿实施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技术开发”; • 科技部科技支撑项目“提高区域协调度的多尺度计算机仿真技术研发”; • 欧盟第六框架项目“中国土地利用情景模拟和敏感性分析”; • 中科院国际合作重点项目“蒙古高原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 • 地理资源所知识创新工程项目“蒙古高原生态系统消费与驱动力研究”。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田 原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田 原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田原
田原
Email:tianyuanpku(at)
联系电话:86-10-62751182
个人主页:;
办公室:北京大学新地学楼3749
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
教育经历1990-1995,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学专业,理学学士1995-1998,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地貌与第四纪环境学专业,理学硕士2006-2010,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理学博士工作经历1998—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讲授课程:程序设计语言;地貌学与自然地理学基础;3S野外综合实习;遥感地学基础曾授课程:计算概论;数据库概论;空间信息挖掘;地理信息系统进展获奖国家级奖项两项、省级奖项两项研究方向1.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模型研究2.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技术研究3.国土管理信息化技术研究论文:共30余篇,其中SCI索引7篇,EI索引9篇。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主题专辑 序言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主题专辑 序言

“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主题专辑序言
张进江
【期刊名称】《地学前缘》
【年(卷),期】2015(22)6
【摘要】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涉及早期地球演化、大陆形成与保存、板块起源、
超大陆旋回等一系列关键地质过程,是当今地球科学研究前沿。

现今板块构造理论尚不能完全解释前寒武纪构造体制和机制,替代机制便成为许多地球科学家的追求,诸如地幔柱构造被认为是太古宙的主导构造。

【总页数】2页(PI0001-I0002)
【关键词】地球动力学;前寒武纪;板块构造理论;超大陆旋回;序言;专辑;构造体制;地球科学家
【作者】张进江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41
【相关文献】
1.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Ⅴ):板块构造起源 [J], 李三忠;郭玲莉;戴黎明;张臻;赵淑娟;
赵国春;张国伟
2.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Ⅳ):前板块体制 [J], 李三忠;戴黎明;张臻;郭玲莉;赵淑娟;赵
国春;张国伟
3.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Ⅲ):前寒武纪地质基本特征 [J], 李三忠;戴黎明;张臻;赵淑娟;郭玲莉;赵国春;张国伟
4.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Ⅱ):早期地球 [J], 李三忠;许立青;张臻;孙文军;戴黎明;郭玲莉;曹花花;张国伟
5.前寒武纪地球动力学(Ⅰ):从宇宙环境到原始地球 [J], 李三忠;张臻;孙文军;戴黎明;张国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盖增喜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盖增喜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ninaVerticalFluid-FilledBoreholewithIrregular-Shape,AppliedGeophysics,Vol.4,NO.3,1-9 5..GeZ.X.andChenX.F.,2007,WavePropagationinIrregularlyLayeredElasticModels:ABoundaryEle mentApproachwithaGlobalReflection/TransmissionMatrixPropagator,Bull.Seism.Soc.Am.,97(3):1 025-1031 6.盖增喜,陈晓非,2007,利用点源叠加合成有限尺度运动源的理论地震图,北京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44(3):407-412 7.GeZ.XandChenX.F.,2008,AnEfficientApproachforSimulatingWavePropagationwiththeBoundary ElementMethodinMultilayeredMediawithIrregularInterfaces,Bull.Seism.Soc.Am.98(6),3007-3016 8.GeZX,2010,SimulationoftheSeismicResponseofSedimentaryBasinswithConstant-gradientVelocit yalongArbitraryDirectionUsingBoundaryElementMethod:SHcase,EarthquakeScience,149-155 9.ZhangHandGeZX,2010,TrackingtheRuptureofthe2008WenchuanEarthquakebyUsingtheRelative Back-ProjectionMethod,Bull.Seism.Soc.Am.(Inpress)

新水情下利用InSAR-GRACE卫星的新兴风险预警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展望

新水情下利用InSAR-GRACE卫星的新兴风险预警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展望

第32卷,第4期国土资源遥感Vol32,No.4 2020年12月REMOTE SENSING FOR LAND&RESOURCES Dec.,2020doi:10.6046//tzyyy.2020.04.03引用格式:于海若,宫辉力,陈蓓蓓,等.新水情下利用InSAR-GRACE卫星的新兴风险预警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展望[J].国土资源遥感,2020,32(4):16-22.(Yu H R,Gong H L,Chen B B,et ai.Emerging risks and the prospect of urban underground space security based on InSAR-GRACE satellity undee the new hydrolovicei background[J].Remotr Sensing for Land and Resources,2020, 32(4):16-22.)新水情下利用InSAR-GRACE卫星的新兴风险预警与城市地下空间安全展望于海若1>2>3>4>5>6>7,宫辉力I3,4,5,6,7,陈蓓蓓1,2,3,4,5,6,7,周超凡Z3,4,5!6,7(1.首都师范大学水资源安全北京实验室,北京100048; 2.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地理信息系统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 3.首都师范大学城市环境过程与数字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北京100048;4.首都师范大学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5.首都师范大学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48;6.首都师范大学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北京100048;7.自然资源部京津冀平原地下水与面沉降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100048)摘要: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引发的区域地面沉降是威胁京津冀城市群安全的重大灾害隐患。

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 , 摘要:撞击坑是研究月球最直接的对象 也是月球表面最为普遍且显著的地貌单元和地质构造标志 在行星地质学 。 , 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通过对月球撞击坑识别方法和撞击坑分类方法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及总结 将月球撞击坑 , 识别方法概括为人工识别、基于形态特征提取算法、基于机器学习算法、基于地理信息融合分析算法4类 并对月 。 球撞击坑识别方法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分类
中图分类号:P184. 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636(2019)03-0514-09
0引言
两个方面进行综述,希望对月球撞击坑的研究有一
。 定的帮助
撞击坑是月球表面最为普遍且显著的地貌单元
, , 和地质构造标志 其数目繁多、形态不一 呈现出大 。 小不一、聚集程度不均的环形凹坑构造 月球撞击
第43卷第3期
张 诚等: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515
征等进行统计,判断较大规模的撞击作用自前酒海
/ 纪开始并逐渐减少(奚镜伦等,2018 程呈等
(2017)通过研究单个大型撞击盆地——月球莫斯 科盆地,进而细究该盆地的多环结构及区域形貌特 征,这是从大范围概括到小范围详细研究的重要
思路。
第43卷第3期 2019年9月
地质学刊
Journal of Geology
doi : 10. 3969/j. issn. 1674-3636. 2019. 03. 022
月球撞击坑自动识别和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 Vol. 43 No. 3
Sept. 2019
张诚,陈建平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 2.北京市国土资源信息研究开发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岁月改变不了的地质情

岁月改变不了的地质情

岁月改变不了的地质情作者:吴正彬来源:《科学导报》2022年第56期於崇文院士1924年生于上海市,籍贯浙江宁波,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不仅在科研领域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研究作出了卓越贡献,也在教育领域为我国开拓了新学科新专业,培养了大批科研人才和技术骨干。

於崇文院士一生潜心于地学基础理论研究,长期致力于将基础自然科学和非线性科学及复杂性理论与地球科学相结合,先后开辟和发展了五个创新的学术领域——地质-地球化学中的多元分析、区域地球化学、成矿作用动力学、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以及成矿系统的复杂性,促进了地球科学从唯象科学向精确科学跨越。

於崇文院士早年从事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的研究,是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开拓者之一。

他曾开展了地球化学过程的动力学实验研究,是我国最早开始高温高压水-岩反应动力学实验的先驱之一。

他还应用量子力学计算模拟矿物结晶过程,引进和发展了量子地球化学学科方向。

此外,他应用动力系统分析方法、渗滤理论和混沌理论研究成矿物质的迁移和富集,开拓了矿床成因理论和成矿规律研究的新方向,奠定了“成矿作用动力学”领域的学术基础。

同时,於崇文院士也是我国数学地质的早期创始人之一。

1980年编写出版《数学地质方法与应用——地质与化探工作中的多元分析》。

这是我国最早系统介绍地质与化探工作多元统计分析的专著,提出了“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的成矿新理论与探索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新途径,出版了《地质系统的复杂性》(上、下卷)(2003)、《矿床在混沌边缘分形生长》(上、下卷)(2006),《南岭地区区域成矿分带性》等(2009)专著。

於崇文院士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一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奖提名奖、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地质矿产部科技成果奖4项,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等。

他曾用16个字总结自己的学习工作历程:学习思考,锲而不舍;探索创新,攀登不息。

作为我国地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领路人之一,於崇文院士也在“教书育人”方面进行了长期深耕。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研究进展

第48卷第9期2020年9月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TONGJI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Vol.48No.9Sep.2020论文拓展介绍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研究进展薛伟辰,胡翔(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上海200092)摘要:按节点核心区构造方案的不同,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总体上可分为现浇节点核心区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和预制节点核心区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两类。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调研,总结了工程中常用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构件连接与节点核心区的构造特点、受力性能(“等同现浇”或“非等同现浇”)及设计原则。

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有关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技术标准,并进一步展望了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的研发工作。

关键词: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现浇节点核心区;预制节点核心区;受力性能;技术标准中图分类号:TU375.2文献标志码:A Research Progress on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XUE Weichen,HU Xiang(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Tongji University,Shanghai 200092,China)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structural details of core regions,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re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types,i.e.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with cast-in-place core regions and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with precast concrete core regions.Based on systematic investigations of relevant studies in China and abroad,the 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mechanical behaviours and design methods of different types of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re summarized.On this basis,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of 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 are introduced,and the futur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work is also prospected.Key words:precast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s;cast-in-place core region;precast core region;mechanical behaviours;technical specification预制混凝土结构自19世纪末在欧洲兴起,发展至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1]。

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研究_李学森

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研究_李学森

第20卷 第3期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V ol.20 N o.32005年9月(页码:735~740)P ROG RESS IN G EOP HY SICSSep. 2005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研究李学森1,2(1.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北京100871; 2.胜利油田有限公司物探研究院,东营257022)摘 要 本次研究,我们采用规则矩形网格进行地震反射层位解释数据的网格化,运用普通克里金法进行数据场插值,建立起反射层构造起伏的精细模型,然后在Bo rland C ++Builder 6.0集成开发环境中,运用C++语言调用OpenG L 图形函数,绘制出描述反射层构造起伏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图形.在三维可视化显示图形上,不仅可以灵活地指定颜色,切换显示模式、进行垂向夸张等静态显示,而且还可以进行无级缩放、拖动漫游、三维旋转等动态显示.关键词 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O penG L中图分类号 P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2903(2005)03-0735-06A study on 3-D visualization display technique for tectonicInformation from seismic horizonLI Xue -sen1,2(1.Sc hool of Earth and S pac e science ,P eking Univ er sity ,Bej ing 100871,Ch ina; 2.Ge op hy sical Re se arch I nstitu teof S hen gli Oilf ield Comp ang L imited S I NOP EC ,Dongy in g 257022,China)Abstract In this study,the fine curved model for tecto nic info rmatio n o f seismic hor izon was bo rn fro m the marr iag e betw een r egular squar e g ridding and krig ing inter po latio n.Based on t he model and OpenG L pro gr amming technolog y,the 3-D visualization display image is built in C++Builder developing envir oment.In the imag e,much operatio n can be r ealized,such as co lo r specif y,mo de switch,special effect,zo om in any size,move at any distance,ro tate at any ang le and so on.Keywords seismic hor izon,tectonic infor matio n,3-D v isualizatio n display ,O penGL收稿日期 2004-09-10; 修回日期 2004-12-20.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9525406)和胜利油田博士后项目资助.作者简介 李学森,男,1970年生,汉族,宁夏中卫人,胜利油田物探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博士后,从事石油地球物理勘探领域信息技术研究.(E -mail:w ittyman@)0 引 言目的层构造图是进行勘探井位部署必备的图件之一.传统的地震资料解释工作只是提供反映勘探目的层构造形态特征的平面等值线图.平面等值线图具有成图速度快、易于编辑等优点,但是它描述构造起伏变化的直观性差,地质研究人员只有通过想象才能感觉、形成构造起伏的空间形态图像,这给资料的进一步分析带来不便.实际上,对于目的层精细构造特征研究而言,仅仅运用平面等值线图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建立描述目的层构造起伏的三维显示图形,并对三维显示图形实现无级缩放、拖动漫游、三维旋转等交互操作,这样不仅使地质研究人员能以更接近实际的方式去描绘、研究地质构造的/形0属性,而且还能为进一步实现全三维地震资料解释、三维地质建模、地质和地球物理过程的仿真模拟等高级可视化应用奠定基础[1].1 关键技术1.1 地震反射层位解释数据的规则矩形网格化及Kriging 法插值技术在人机交互解释系统中,反射层位经过标定后,解释人员就可以运用鼠标器,沿着纵测线(Inline)和横测线(Cro ssline),采用手工拾取、自动拾取、层面切片、体元追踪等解释技术,由点到线及面地对反射层的时间值进行数字化,得到离散的、平面上呈规则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卷分布的时间层位数据后,进行数据网格化和插值运算,最后绘制出能够表征地下构造面貌的平面等值线图.在这个作业过程中,层位数据的网格化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步骤,它的准确性和精度是评价构造等值线图能否准确地、全面地展现地下构造面貌,特别是一些低幅度构造信息的一个指标.一般来说,地震反射层代表着地质岩性分界面,所以可以将地震反射层抽象为一个空间曲面,未发生构造变动的反射层是基本连续的近似平面,构造作用导致这一平面失去连续性(断裂)和发生弯曲(褶皱)[2].从几何学意义上讲,反射层构造形态的空间分析实质上是对地震反射层这一空间曲面进行数学描述.建立空间曲面的连续、精细模型,其数据结构可分两大类:一类是不规则三角网(T riang ula -ted Irregular Netw o rk ,TIN);另一类是规则网格(Regular Square Grid,RSG)[3].鉴于地震反射层位解释数据在平面上呈规则分布的特点,本次研究,我们采用规则矩形网格(RSG)进行原始数据网格化.1.1.1 规则矩形网格化(RSG)图1 原始数据网格化及有效数据点搜索方法示意图Fig.1 Data g ridding and effectiv e data -points picking规则矩形网格化的基本原理是:已知某反射层通过人机联作解释技术,输出了N 个数据点(P 1,P 2,P 3,,,P N ),其中,P i =(x i ,y i ,z i ),z i 为该点处的反射时间,把全部数据点P 投影到(X ,Y)平面上,得到一个点集,记为Q{(x I ,y I ),i =1,2,,,N }.在Q(x I ,y I )中,搜索两个特殊点,即点Q [m in (x I ),m in(y I )]和点Q [max(x I ),m ax (y I )],以这两个点为限定,分别指定X 和Y 方向的移动间距,在平面(Y,Y)上建立一张覆盖所有点Q(x 1,y 1)的规则矩形网格(图1),然后对于每一个网格节点定义这样一个插入点:它在(X ,Y )平面上的投影点为该网格节点.对原始数据进行了规则矩形网格化后,只要计算出每个网格节点的值,就可以绘制反射层构造起伏的三维立体显示图形.1.1.2 有效数据点搜索计算网格节点的值,必须首先从临近区域内选择有效的原始数据点(可以参与计算).对于在临近区域内搜索有效点的方法,本次研究,我们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的:⑴选点范围以插入点所对应的网格节点为中心划分出四个方位区域(图1),在每个区域内,优先搜索距网格节点距离最近的原始数据点.⑵有效数据点个数在每个区域内,应该至少选择多少个有效数据点?本次研究,我们规定在每个方位仅选择距网格节点最近的四个点作为有效数据点,当不足四个点时,仅选择离插入节点最近的数据点.1.1.3 Kriging 插值有效数据点搜索完毕后,就可以运用数学插值方法计算网格节点的值了.本次研究,我们采用普通克里金法(Kriging )进行插值计算.Kr ig ing 插值技术是一种线性、无偏、方差最小的空间插值方法.同传统的插值方法如最小二乘法、距离加权平均法等相比,Kr ig ing 插值技术在以下两个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充分考虑了地质参数空间变化的趋势、方向性及样点间参数的依赖性,使求出的插值数据场的地质统计模型比较符合地质规律;第二,能给出估计误差,使插值的可靠程度一目了然[3].有关实验变差函数(Exper im ental Variog ram)的建立、理论拟合模型的选择、克里金方程组(Kriging system s)、克里金方差(Krig ing v ar iance)的计算等,这里就不再赘述.1.2 基于规则矩形网格数据模型的空间曲面绘制技术对于离散的地震反射层位解释数据进行规则矩形网格化和插值运算处理后,输出规则网格数据(GRID)文件.那么,基于规则矩形网格数据文件如何绘制空间曲面的三维几何形态呢?本次研究,在Borland C++Builder 6.0可视化集成开发环境中,我们利用C++语言读取GRID 数据文件,调用OpenGL 图形函数,选择三角形为图形基元,采用线框模式,绘制空间曲面的三维几何形态.使用OpenGL 图形函数可以绘制任意多边形,三角形是最简单的多边形,是构建空间曲面几何形7363期李学森: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研究态的最小图形基元,基于三角面片的各种几何算法最简单、最可靠,构成的系统性能最佳[4].所以,本次研究,我们采用三角面片作为最基本的图形基元.对于规则矩形网格数据而言,利用三角面片构建空间曲面几何形态,必须首先对网格四边形按照一定的方式分割成三角面片后才能进行,图2是两种常见的分割策略.本次研究,我们采用第一种分割方式.采用这种方式绘制空间曲面三维几何形态的基本过程遵循/由北到南,从西到东0的原则,如图2(a)所示.图2规则矩形网格的三角形分割方法示意图Fig.2 T he tw o methods to divide r eg ularsquare g ridding datasets2 三维可视化显示以及基于OpenGL 的实现运用上述两项技术可以完成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建模并绘制出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几何图形,然后就可以在计算机上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了.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包括静态显示和动态显示两个方面的内容.这里,静态显示是指对反射层构造信息可以灵活地指定颜色,切换显示模式、特效显示等;动态显示是指对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几何图形进行无级缩放、拖动漫游、三维旋转等交互操作.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涉及到复杂的投影变换和数学运算.例如,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某个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几何图形,必须首先在世界坐标系中生成图形,然后将世界坐标系中的图形描述转化到观察坐标系中,接着进行观察空间的规范化变换,再在规范化空间内进行图形的三维剪裁,并将裁剪后的图形正投影到观察平面上,最后将观察窗口中的内容在计算机屏幕上进行显示[5].所以,对于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的开发来说,很难想象这项技术从最基本的矩阵变换、外部设备访问等函数的编写开始进行开发会是什么样子.基于此,本次研究,在Borland C ++Builder 6.0集成开发环境中,我们采用OpenGL 图形平台,进行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开发.之所以采用OpenGL 是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考虑:⑴OpenGL 是一个开放的三维图形软件包,它为实现逼真的三维绘制效果和建立交互的三维场景提供了高效率的函数库;⑵OpenGL 可以与C++语言紧密接口,便于实现二维、三维图形的有关计算和图形算法,提高开发效率,同时可保证算法的正确性和可靠性.为了节省篇幅,下面我们仅给出基于OpenGL 的实现,至于三维图形变换的原理和算法就不再赘述.2.1 颜色指定人眼对颜色的变化是非常敏感的.利用丰富多彩的颜色动态地、分级别地表征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不仅可以提高视觉分辨率,快速地识别地质构造类型,而且还可以突出地显示构造信息的微小变化.计算机屏幕上像素的颜色是红、绿、兰三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得到的,称为RGB 值,在OpenGL 中可使用函数g lColor3f(GLfloat r ed,GLfloat green,GL -float blue)指定绘制实体的颜色,该函数的三个参数red,green,blue 分别指定了相应的RGB 颜色值.2.2 三维可视化显示模式对于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我们提供了两种显示模式即三维彩色模型和三维网格模型.(1)三维彩色模型三维彩色模型是利用视觉原理,根据地震反射深度数据的变化改变色彩明暗度的变化,从而使地质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色彩明暗程度观察到构造起伏的变化面貌.这种方式具有直观、逼真、视觉效果好等特点(图3).在OpenGL 中,首先使用函数glPoly gonMo de (GL_FRONT _A ND_BACK,GL_FILL )指定当前实体使用面填充方式绘制,然后调用函数glShade -M odel (GL_SMOOTH )指定当前显示模式为三维彩色模式.(2)三维网格模型三维网格模型就是利用两组方向垂直的线条,通过隐去视线之外的线条来反映数据高低起伏的变化,如同一张鱼网覆盖在高低起伏的地震反射层上,称为/鱼网图0(图4).在OpenGL 中,使用函数g-l Po lygo nM ode(GL _FRONT _AND _BACK,GL _LINE)指定当前显示模式为网格模式,来获得/鱼网图0效果.737地 球 物 理 学 进 展20卷图3 樊家三维地震标准反射层T 1顶面构造彩色立体图Fig.3 T he tectonic map of T 1hor izon fro m FanJia seismic sur vey :Shademode图4 樊家三维地震标准反射层T 1顶面构造网格消隐立体图F ig.4 T he tect onic map o f T 1hor izon fro m FanJia seismic surv ey :Polyg on mode7383期李学森: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研究图5 樊东三维地震标准反射层T 2顶面构造网格消隐立体图(未夸张)Fig.5 T he tectonic map of T 2hor izon fro m FanDong seismic surv ey :Polyg onmode图6 樊东三维地震标准反射层T 2顶面构造网格消隐立体图(夸张处理,夸张系数为2)F ig.6 T he t ecto nic map of T 2horizo n fr om F anDo ng seismic sur vey :Z_Scale=2739地球物理学进展20卷2.3特效显示对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进行垂向(Z轴)上的高度夸张,可以突出地显示构造的几何形态以及构造之间的差异,这对于低幅度构造的研究来说,具有一定意义.如图5所示,图区东侧的一些小断层几何形状不是非常明显,进行构造的高度夸张后,这些小断层的几何形状清晰了很多(图6).在OpenGL中,使用函数glScalef(GLfloat x,GLflo at y,GLfloat z)可指定三维方向的夸张系数,其中垂向夸张仅需指定参数z>1即可.(1)动态显示对于地震反射层构造信息的三维显示图形进行无级缩放、三维旋转、拖动漫游等动态显示,实际上就是对三维显示图形相对于坐标原点和坐标轴进行三维几何变换即缩放、旋转和平移.实现三维图形几何变换必须要创建相应的变换矩阵,OpenGL提供了矩阵变换的操作函数,g lScale(),glRotate()和glT ranslate()分别对应缩放、旋转和平移.①无级缩放通过鼠标的拖拽操作,进行三维图形的无级缩放,实现不同尺度上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函数glScale3f(GLflo at x,GLfloat y,GLfloat z)产生沿X,Y,Z三方向的缩放量,其功能就是对三维图形进行全比例缩放.②三维旋转改变观察点的方位角度(水平0~360b,垂向-90~90b),以实现三维图形的旋转(不改变其实际坐标值),实现不同视角上构造信息的三维可视化显示.函数g lRo tatef(GLfloat angle,GLflo at x,GL-float y,GLfloat z)可以对三维图形沿方向向量(x, y,z)进行三维旋转,angle为旋转角度.③拖动漫游运用鼠标拖拽三维图形进行全境漫游,在拖动漫游过程中,三维图形的大小和形状均保持不变.函数g lTr anslate3f(GLfloat x,GLfloat y,GLfloat z)的功能就是使三维图形发生移动.3结语地质构造的形态学具有/形0和/数/双重属性.利用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不仅可以详尽、灵活地显示地震反射层的各种构造信息,例如穹隆、单斜、背斜、向斜、鼻状构造等,而且可以对这些构造类型的的/形0属性进行精细描述和研究.显然,这对于高成熟探区隐蔽构造-岩性油气藏或小断块油气藏的精细描述有一定作用.同时,文中阐述的/空间离散数据的规则矩形网格化及Kriging 法插值技术0也是我们研究地质构造/数0属性的关键技术之一.地震反射层位构造信息三维可视化显示技术的研究为我们将来研制地质构造三维数字模型和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品质石油勘探软件奠定了基础.值得一提的是,本次研究过程中,我们对断层的处理与显示策略考虑得还不太成熟,这将是我们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重点.参考文献(References):[1]张剑秋,张福炎.地震层位信息三维可视化[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998,33(1):119~124.[2]曹代勇,李青云,朱小弟,等.地质构造三维可视化模型探讨[J].地质与勘探,2001,37(4):60~62.[3]侯景儒,尹镇南,李维明.实用地质统计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4]彭仪普.地形三维可视化及其实时绘制技术研究[D].博士论文,西南交通大学,2002.[5]成思源,张群瞻.计算机图形学[M].北京:冶金工业出版社,2003.[6]杨勤勇.全三维地震解释[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9,14(3):128~136.[7]杨卓欣,张先康,杨健,赵金仁.地壳三维构造反演和速度层析成像[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01):41~52.[8]李迎春,徐果明,徐涛.地下介质三维模型中界面的描述方法[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03):445~450.[9]韩露,丁毅,张贵宾.中国岩石圈三维结构数值模拟数据库[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2,17(02):312~316.[10]高洋,张健.中国三维固体地球可视化网站的规划与设计[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4,19(04):975~979.[11]戴广宏.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地球物理学进展,1997,12(01):108~112.74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薛进庄薛进庄Email:联系电话:个人主页:办公室: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个人简介学习和工作经历:1998.9-2002.7,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地质学,理学学士2002.9-2007.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古生物学与地层学,理学博士2007.7-2009.6,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博士后2009.7-,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讲师、副教授学术兼职:国际古植物学会会员、美国植物学会会员、中国古生物学会会员工作情况及研究方向主讲或参讲课程:古生物学及地层学研究进展、古生物学数据分析、三峡综合地质实习、史前生命专题、古地理学、古植物学及其应用主持科研项目:2007.12-2009.7,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鄂西晚泥盆世真叶植物的演化及分支系统学分析》;2009.1-201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湖北中-晚泥盆世枝蕨纲植物及相关类群的系统学研究》;2012.1-2013.12,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云南志留纪Pridoli世—早泥盆世Lochkovian期植物大化石研究》;研究方向:早期陆生植物的分类和系统学、植物与古环境的协同演化已发表主要论文(peer-reviewedpapers):20121XueJZ.2012.LochkovianplantsfromtheXitunFormationofYunnan,China,andtheirpaleophytogeogr aphicalsignificance.GeologicalMagazine,149:333-344.(SCI;2010IF,2.207)2HaoSG,XueJZ,ZhuX,WangDM.2012.AnewgenusofEarlyDevonianplantswithnovelstrobilarstruct uresandvegetativeappendagesfromthePosongchongFormationofYunnan,China.ReviewofPalaeobot anyandPalynology,171:73-82.(SCI;2010IF,1.985)20113XueJZ.2011.PhylogenyofDevonianLycopsidsInferredfromBayesianPhylogeneticAnalyses.ActaG 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85:569-580.(SCI;2010IF,1.408)4XueJZ,WangQ.2011.Fusiformitheca,anewnameforFusithecaWellman,EdwardsetAxe,1998,nonBo norden,1864.Palaeoworld,20:98.5HaoSG,XueJZ.2011.Anewzosterophyllplant,Ramoferisgen.nov.,fromthePosongchongFormationo fLowerDevonian(Pragian)ofSoutheasternYunnan,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85: 765-776.(SCI;2010IF,1.408)6ZhuX,XueJZ,HaoSG,WangDM.2011.AnewspeciesofAdoketophytonfromtheLowerDevonian(Pra gian)PosongchongFormationofYunnan,China.ReviewofPalaeobotanyandPalynology,164:238-246.( SCI;2010IF,1.985)20107XueJZ,HaoSG,BasingerJF.2010.AnatomyoftheLateDevonianDenglongiahubeiensis,withadiscussi onofthephylogenyoftheCladoxylopsida.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Sciences,171:107-120.(SCI;IF,2.364)8HaoSG,XueJZ,GuoDL,WangDM.2010.Earliestrootingsystemandroot/shootratiofromanewZostero phyllumplant.NewPhytologist,185:217-225.(SCI;IF,6.516)9薛进庄,张华侨.2010.古生物学术语冠群和干群的释义问题.中国科技术语,12(4):57-58,62.[XueJZ,ZhangHQ.2010.Notesonthedefinitionoftwopaleontologicalterms-crown groupandstemgroup.ChinaTerminology,12:57-58,62.(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0薛进庄.2010.鄂西晚泥盆世似种子结构武汉仙籽(Sphinxiocarponwuhanium)的形态学研究.古生物学报.49:344-354.[XueJZ.2010.Morphologicalobservationsoftheseed-likestructureSphinxiocarponwu haniumfromtheUpperDevonianofHubei,China.ActaPalaeontologicaSinica.49:344-354.(inChinese withEnglishabstract).]11薛进庄,郝守刚.2010.东胡林4号人牙齿形态特征观察.人类学学报,29(3):253-263.[XueJZ,HaoSG.2010.Morphologicalfeaturesoftheteethof “DonghulinMan4”.ActaAnthropologicaSinica,29(3):253-263.(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12LvP,JingF,XueJZ,WangYF,CuiWH.2010.DevelopingaGIS-basedPublicInformationServicePlatfo rmforChineseTeaIndustry.MultimediaTechnology(ICMT),2010InternationalConference.IEEE.(EI) 200913XueJZ.2009.TwozosterophyllplantsfromtheLowerDevonian(Lochkovian)XitunFormationofnort heasternYunnan,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83(3):504-512.(SCI;IF,1.172)2008 14XueJZ,HaoSG.2008.Denglongiahubeiensisgen.etsp.nov.,anewplantattributedtoCladoxylopsidafr omtheUpperDevonian(Frasnian)ofSouth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Sciences,169(9):1314-1 331.(SCI;IF,1.535)15WangQ,XueJZ,PrestianniC,2008.Erratumtothearticle:Sphinxiocarpon,anewnameforSphinxiaLi, Hilton&Hemsley,1997-notReid&Chandler,1933.Lethaia41(3):301.(SCI;IF,1.567)16薛进庄,郝守刚.2008.泥盆纪枝蕨纲的分支系统学研究.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4(2):299-307.[XueJZ,HaoSG.2008.ACladisticStudyonDevonianCladoxylopsida.ActaScienti 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Pekinensis,44(2):299-307(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17郝守刚,薛进庄,崔海亭.2008.东胡林四号人墓葬中的果核.人类学学报,27(3):249-255.[HaoSG,XueJZ,CuiHT.2008.SeedsofCeltisL.AccompaniedwithOccurrenceof “DonghulinMan4”.ActaAnthropologicaSinica,27(3):249-255(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20 0718XueJZ,HaoSG.2007.AlycopsidplantfromtheUpperDevonianofHubeiProvince,China.ActaPalaeo ntologicaSinica.46(2):183-194.19HaoSG,XueJZ,WangQ,LiuZF.2007.Yuguangiaordinatagen.etsp.nov.,anewlycopsidfromtheMiddl eDevonian(lateGivetian)ofYunnan,Chinaanditsphylogeneticimplic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 ntSciences,168(8):1161-1175.(October,SCI;IF,1.59)20HaoSG,XueJZ,LiuZF,WangDM.2007.ZosterophyllumPenhallowaroundtheSilurian-Devonianbo undaryofnortheasternChinaanditsphytogeographicimplications.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Science s,168(4):477-489.(May,SCI;IF,1.59)21WangQ,XueJZ,PrestianniC.2007.Sphinxiocarpon,anewnameforSphinxiaLi,Hilton&Hemsley(fos silTracheophyta).Lethaia,40:393.(December,SCI;IF,1.185)200622HaoSG,WangDM,WangQ,XueJZ.2006.Anewlycopsid,Zhengliaradiatagen.etsp.nov.,fromtheLo werDevonianPosongchongFormationofSoutheasternYunnan,China.ActaGeologicaSinica(EnglishEdition),80:11-19.(SCI;IF,1.121)23WangDM,HaoSG,TianL,XueJZ.2006.FurtherstudyoftheLateDevoniansphenopsid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fromChina.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Sciences,167:885-896.(SCI;IF,1.622)24WangDM,HaoSG,WangQ,XueJZ.2006.AnatomyoftheLateDevoniansphenopsidRotafoliasongzie nsis,withadiscussionofstellararchitectureofthesphenophyllales.InternationalJournalofPlantSciences, 167:373-383.(SCI;IF,1.622)25薛进庄,郝守刚,王德明.2006.中-晚泥盆世石松植物研究综述.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42(6):808-816.[XueJZ,HaoSG,WangDM.2006.AReviewoftheMiddle-LateDevonianLycopsids. ActaScientiarumNaturaliumUniversitatisPekinensis,42(6):808-816(inChinesewithEnglishabstract).] (EI)200526XueJZ,HaoSG,WangDM,LiuZF.2005.AnewlycopsidfromtheUpperDevonianofChina.Internation alJournalofPlantSciences,166:519-531.(SCI;IF,1.95)国内外学术会议摘要:20111薛进庄,JFBasinger,郝守刚.加拿大极区晚泥盆世一种原始真蕨类植物研究.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六届学术年会.贵州.[口头报告]20102XueJZ,HaoSG.2010.Azosterophyll-dominatedplantassemblagefromtheLowerDevonian(Lochkovi an)XitunFormationofYunnan,A. [Oralpresentation]3HaoSG,XueJZ.2010.RootsandleavesintheEarlyDevonianvascularplants.TheAnnualConferenceoft A.4薛进庄,郝守刚.2010.云南早泥盆世洛霍考夫期地层及植物组合.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云南西双版纳.[口头报告]5朱骁,薛进庄,郝守刚,王德明.2010.云南早泥盆世坡松冲组一维管植物新种.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0年学术年会.云南西双版纳.20096薛进庄,郝守刚,BasingerJF.2009.基于最简约法和贝叶斯推论的枝蕨纲系统关系及植物古地理讨论.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南京,江苏.[口头报告]20087XueJZ,HaoSG.2008.AnewcladoxylopsidplantwithanovelfertilestructurefromtheUpperDevoniano fSouthChina.TerraNostra,2:312.[Oralpresentation]8WangDM,HaoSG,XueJZ.2008.DevonianplantsfromSouthChinacomparedtoAustralia.TerraNostra, 2:300.9薛进庄,郝守刚.2008.华南早期石松植物代表属种的系统发育分析.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2008学术年会.沈阳,辽宁.[口头报告]10薛进庄,郝守刚.2008.华南晚泥盆世原始真蕨类一新属、种及其系统学意义.中国植物学会第十四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75周年学术年会.兰州,甘肃.200711薛进庄,郝守刚.2007.泥盆纪枝蕨纲(Cladoxylopsida)的分支系统学研究.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平邑,山东.[Sept.口头报告]12郝守刚,薛进庄,王祺,刘振锋.2007.云南曲靖中泥盆世一种新的具叶舌异孢石松植物.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四届学术年会.平邑,山东.200613XueJZ,HaoSG,WangDM.2006.AnanatomicallypreservedlycopsidfromHubei,China,andconsider ationonultrastructureoftheearlylycopsids.TheCentennialCelebrationoftheBotanicalSocietyofAmeri ca.Chico,CA,USA.14XueJZ,HaoSG,WangDM.2006.ReviewoflycopsidsintheMiddle-LateDevonian,withspecialrefere ncetothefindingsfromSouthChina.TheSecondInternationalPaleotologicalCongress.Beijing,China. 15HaoSG,XueJZ,WangDM.2006.ZosterophyllumPenhallowaroundtheSilurian-Devonianboundary ofnortheasternChinaanditsphytogeographicimplications.TheCentennialCelebrationoftheBotanicalS ocietyofAmerica.Chico,CA,USA.16HaoSG,WangDM,WangQ,XueJZ.2006.Zhengliaradiata,anearliestrecordoflycopsidwithtypicalmi crophyllsandsporophylls,fromtheLowerDevonianPosongchongFormationofSoutheasternYunnan,C hina,anditsevolutionarysignificance.TheSecondInternationalPaleotologicalCongress.Beijing,China .17WangDM,HaoSG,WangQ,XueJZ.2006.AnatomyoftheLateDevoniansphenopsidRotafoliasongzie nsis,withadiscussionofstellararchitectureofthesphenophyllales.TheSecondInternationalPaleotologic alCongress.Chico,CA,USA.200518XueJZ,HaoSG,WangDM,LiuZF.2005.AnewprotolepidodendraleanfromtheUpperDevonianofHu beiProvince,A.19HaoSG,WangDM,WangQ,XueJZ.2005.EstinnophytondiscoveredfromtheLowerDevonianPoson gchongFormationofsoutheasternYunnan,China:itsphylogeneticandpalaeophytogeograpsignificance. A.20薛进庄,郝守刚.2005.鄂西晚泥盆世一种具“威廉姆逊纹”的新原始鳞木类植物.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届学术年会.常州,江苏.21郝守刚,王德明,薛进庄,刘振锋.2005.中国云南早泥盆世坡松冲植物群研究新进展.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二十三次学术年会.常州,江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