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受众认知结构与个体差异N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
(一)受众由大众向小众的转变
• “所有的受众会以相同方式对信息作出 反应”这一支撑“大众”存在的结论被 打破,所有“大众受众”这一概念也被 动摇,研究者和传媒开始走向市场细分
“小众”应运而生
6
P103
7
(二) 小众受众的界定
• • • •
P104
受众对信息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 受众接触媒介的类型是多种多样的 受众的媒介体验是多种多样的 受众被传媒讯息的作业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受众是各种各样的---“小众受众” 这一概念名符其实,指 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媒介消费习性,都愿 意接受相同或相近的传媒载具以及媒介 内容的一部分或一小部分社会公众对象
33
(二)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规律
2.两级传播理论
• 所谓两级传播,指的就是信息先由 媒体传播给舆论领袖,再由舆论领 袖扩散给广大受众,有时候舆论领 袖更能影响其他受众
P118
• 由于信息是通过两次传播到达整个 受众群体的,故称“两级”。 • 这一理论提醒传播主体注意“舆论 领袖”的影响力和作用
34
式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有两个特征: A.认知各元素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B.认知结构具有某种共通性和潜在性 具有稳定的基质
20
2.认知结构的三种成分:
• 元成分
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于1985年提出有关 智力的认知理论,针对信息加工过程,认为 人的认知结构包括三种成分
• 操作成分
P111
激 活
反 馈
早期:中弹即倒论 ---- 直达效果
后期:联合御敌论 ---- 抵御心理
*
当今:使用与满足论
---- “自助餐”式的选择
受众视角的意义
36
P118
37
P120
38
P120
39
P121
40
---- 我的受众在哪里
3
第一节 受众的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
受众是传播的对象。
• 报刊读者 • • • • 广播听众 电视观众 上网网民 手机用户
受众
P102
既是被动接受者 也是主动寻觅者
4
莫斯可的传播政治经济学
• 1996年,加拿大学者文森特· 莫斯可出版了世界 上第一本传播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 强调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出发,研究社会权力关系与 传播生产、流通、消费的相互构建”问题 • 将传播问题置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框架下考量 • 批判传媒商业化和市场化的学术价值取向
12
P107
第二,接触状态。
• 自动状态:大脑自动导航,信息元 素被身体感知,信息在潜意识中自 动处理 • 留意状态:有意识注意到信息并积 极互动,但注意力集中程度有弹性 • 情不自禁状态:被强烈吸引到某信 息中,进入媒介丧失信息之外知觉 • 自我反省状态:高度关注并高度意 识到自己在处理信息,是意识最充 分程度
• 传媒效果的反馈者:消费创作
读者 VS 作者 受众 VS 传者
精神食粮
对话互动
27
(三)受众对媒介的解读方式
• 霍尔在1973年《电视话语的制码与解码》, 说明讯息的解读与讯息的建构同样复 杂,进一步区分不同意识形态取向的阅读。 他认为受众在解读电视讯息时会建构起三 种立场:即主导性霸权地位的符码、协商 的符码、对抗符码 P114
• 揭示 传媒就是“生产受众”这一特殊商品的产业
• 关于控制与生存,即政治与经济的交互作用和相互建构, 以历史的、整体的,以及公共干预实现平衡和超越效率等 技术性问题为原则,是传媒实践与理论的科学发展观。
• • 赵月枝著:《传播与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3页。 5
• 知识成分
相互依存 彼此联系 反复激活 提高完善
21
受众的认知特征:
• 讯息两个层面:表层+深层
表层讯息-认知水准低下接受 深层讯息-良好水平解读并控制影响
• 取舍:受众控制自己欲念、信念和
行为,也是控制媒介讯息的能力
• 激活:主体认知结构中的信息和知
P111
识单元不断找到相匹配的信息并得到: 激活-比较分析-准确分类-纳入 认知图式-改变原型-建构新的模式进 入记忆 22
8
(三) 小众受众的细分
P105
• 第一,地理细分策略。即按照媒 介覆盖的地理区域选择受众
• 第二,人口统计细分策略。即按 照人口统计指标选择受众
• 第三,社会阶层细分策略。这是 具有多种特征的混合细分策略 • 第四,心理细分策略。这是一个 位于受众市场前沿的策略
案例:从《爸爸去哪儿》看受众心理细分
P113
• 意义匹配:识别信息元素,从记忆中 找出信息元素所对应的含义的过程 • 意义建构:将新的信息融入到现有知 识结构中有意识创造对于自己的意义
25
P113
26
(二)受众处理信息时的角色参与性
P114
• 传媒产品的消费者:付出成本 • 传媒符号的解码者:解读讯息
钱+时间 识码译码
• 传媒活动的参与者:选择理解
信息加工心理学
16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
发生认识论
人的认识是主客体相互作用中通过:
• 同化于已 • 顺应于物
- 把外界的信息同化为主体结构
- 改变主体的认知结构适应环境 即用已知的旧知识来吸收、同化新知识,再对 认知结构进行调整、改变, 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P109
17
(二)受众对信息的认知特征
1. 受众认知对媒介的依赖性
• 图式Biblioteka Baidu将知识形像化成为一个概念模型。 通过同化或顺化达成
P109
• 同化:将新知识和旧有知识进行类比,并 作出关连 • 顺应:改变或调适旧知识的认知模型,以 容纳新的内容 • 平衡:这种形象化不会完全只有同化或顺 化的过程,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出平衡点。
15
受众认知过程的研究
发生认识论 认知心理学



合意的解读 preferred reading 协商的解读 negotiated reading 对抗的解读 oppositional reading
28
趋同与融合:抵抗性阅读
• 20世纪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一 种激进的协商阅读,即所谓抵抗性阅读
• 即读者利用文本的模糊性和多义性,
9
(三) 小众受众的细分
P105
• 第一,地理细分策略。即按照媒 介覆盖的地理区域选择受众
• 第二,人口统计细分策略。即按 照人口统计指标选择受众
• 第三,社会阶层细分策略。这是 具有多种特征的混合细分策略 • 第四,心理细分策略。这是一个 位于受众市场前沿的策略
案例:从《爸爸去哪儿》看受众心理细分
生产符合自己立场的定义以抵制偏好 的解读,这一点给受众以更多的自由
• 有时抵抗性还不够,只有把这种阅读提升 为一种快感,受众才可能完全摆脱文化工 业,成为流行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角
最新案例
29
二、 受众的个体差异
(一)受众的个人差异性
P116
指由于每个人的自身经历与教育不同,个体 之间的认知心理结构千差万别,在感知和解读 媒介信息时各带自身的倾向性,对信息有不同 的接收行为和影响结果
10
二、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与状态
(二)受众接触媒介信息的状态
• 詹姆斯· 波特在《媒介素养》一书 里将受众与媒介信息分为: • “接触与注意”,以及之后的“接 触状态”两大阶段
P107
• 对每个阶段继续细分出不同状态
11
第一,接触与注意状态。
• 身体接触:指最基本的亲临状态, 信息与人要在某个时段占有相同物 理空间 • 感知接触:指人的各感官接收相应 感觉输入符号的能力,感官是有局 限性的 • 心理接触:指某些符号元素进入了 人脑并留下痕迹,人能够意识到它 的存在
第五章
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
1
2
第五讲 受众认知与个体差异
第一节 媒介接触与认知结构 一、 大众受众与小众受众 • 1. 由大众向小众的转变 • 2. 小众受众的界定 • 3. 小众受众的细分 二、 接触媒介动机与状态 • 1.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 2. 接触媒介信息的状态 三、受众认知结构与特征 • 1. 人类个体心理活动 • 2.受众对信息的认知特征 第二节 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 一、受众的信息处理任务 1. 受众处理信息的三重任务 2. 受众的角色参与性 3. 受众媒介信息解读模式 二、受众的个体差异 1. 受众的个体差异性 2. 受众对信息的反应规律
最新案例
31
制约受众理解信息的关键要素
• 心理预设:解读信息前根据自身经 验预先设定的信息内容的应有倾向
• 文化背景:理解信息时自身行为、 观念、习惯、性情等文化模式烙印 • 动机:接触媒介的目的对理解和解 读信息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制约作用
P117
• 情绪:处在某种情绪中接触和理解 信息,不同情绪导致不同的理解
• 态度:受媒介信息的认知最终还是 决定于解读信息时所持有的态度
32
(二)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规律
1.受众关注信息的选择性定律 包括三层含义: • 选择性接触:即尽量接触与自己观点 吻合的信息,实现过滤 • 选择性理解:受众总是依据自己的价 值观和认知模式解读所接触的信息
P118
• 选择性记忆:受众根据自身需求选择 有利用价值的信息储存大脑的过程
受众的认知特征:
• 同化:个体把新的讯息刺激纳入
原有格局
• 同化不是创新,不能改变认知结构
• 重构:个体收到刺激和环境作用
P112
引发原有格局变化,并创新以适应 外界环境
• 适应新环境新事物必须改变原有认 知结构 23 最新案例
P112
24
第二节 受众的信息处理与个体差异
一、受众的信息处理任务与解读模式 (一) 受众处理信息的三重任务 • 过滤信息:海量信息中大脑自动留意 影响了触发机制激活认知元素的信息
心理结构千差万别,个人之间差异后天习得, 在感知理解客观事物时各带自身的倾向性,对 传媒讯息有不同的接收行为。
促使人们重视和分析 受众的心理因素
30
(二)受众个人差异性
• • • • • •
P117
文化/地域因素差异:阶层·背景 受众心理因素差异:选择·逆反·从众 受众需求因素差异:多元·个性·膨胀 受众动机因素差异:需要·源泉·机制 人口统计因素差异:性别·年龄·收入等 个人经历因素差异:成长·体验·态度
P107
13
三、 受众认知结构与特征
(一)认知是个体心理活动的产物
• “求知是人类的本性”
--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
P108
• 人类的行为并不能被视为对外部刺激 纯粹的被动反应,恰恰相反,主体的 选择、加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十分 重要的作用
--现代认知心理学
14
(一)认知是个体心理活动产物
• 瑞士著名近代儿童心理学家让· 皮亚 杰创立了“发生认识论”:提出认知 发展或建构过程中的四个核心概念:
(二)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规律
3. 创新扩散理论 • 是指一种新事物,如新观念、新发 明、新技术、新语言、新符号等在社 会系统里的自发扩散和自由推广实际 上就是一个传播过程
P118
• 创新扩散理论已经成为企业市场营销 的主要策略之一
35
(二)受众对传播信息的反应规律
4.传媒对受众影响效果理论
*
*
• 求知心理
• 求新心理
P111
• 情感需求
最新案例
18
受众接触媒介的动机
• 消遣 娱乐
最新案例
• 讯息心理需求
• 获取信息丰富文化
• 人际交往与交流
“使用与满足理论” 以区分特定需求
19
认知与认知结构 • 认知:主体获取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
作和能力,是人类个体心理活动的产物。
• 认知结构:是一系列认知成分按某种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