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合集下载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中国古代文学9.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诞生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已经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在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古代典籍中,文学所占的比重首屈一指。

古代集部图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中国古代文学是古代文化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文学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中国诗歌的主要功能是抒情,在艺术上以情景交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

①公元前6世纪,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基本编定,以四言诗为主。

②公元前4世纪,中国南方兴起楚辞,形式是杂言体,句末多以感叹词“兮”结尾。

③汉代,五言诗和七言诗兴起,经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声律和丽辞两方面取得进步。

④唐代,五、七言律诗格律成熟,主要着眼于以汉字四声来协调诗歌的韵律,堪称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最大特征;词于初盛唐产生。

⑤宋以后,有词、曲等诗歌样式的发展,但五、七言古体诗和律诗一直最受诗人的重视。

(2)散文散文具有叙事、论说和抒情三大功能,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①商周时,出现了专门记录商周时代王公的言辞、政令的《尚书》。

②先秦时期,散文偏重于记述的历史散文和论说的诸子散文。

③汉以后,散文在形式上发展为古文(散行的单句为主)和骈文(以骈偶的对句为主)两大类。

④魏晋六朝,骈文形成并逐渐占据文坛主导地位。

⑤中唐,古文运动以后古文确立统治地位,直至近代白话文兴起。

(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①小说a.魏晋南北朝,小说分为志怪小说和轶事小说两大类。

b.唐代,传奇小说奇峰突起,作家们开始有意识地虚构作品。

唐代传奇小说在情节结构、人物描写等方面已达到很高成就,比西方最早的短篇小说作家薄伽丘和乔叟早五个世纪。

c.宋代,产生了成熟的话本小说。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1章 中国古代史学)【圣才出品】

第11章中国古代史学11.1复习笔记一、中国古代史学是中国文化的宝藏中华民族是具有深刻的历史意识的民族,出现了众多的历史学家,丰富的历史典籍,完备的修史制度,优良的史学传统。

1.发展历程(1)史学的源头文字出现前,先民对历史的记忆、认识和传播,依靠口耳相传,辅以结绳刻木,这种远古的传说是史学的源头。

(2)先秦时期先秦时期,出现了文字,使历史记载成为可能。

①卜辞和金文是中国历史上目前所知最早的历史记载。

a.卜辞殷、周奴隶主贵族占卜的记录,因刻于龟甲、兽骨之上,故称甲骨文。

b.金文铸在铜器上的铭辞,因此也称为铭文、钟鼎文。

c.特点卜辞和金文的记载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历史记载的基本因素,被看做是历史记载的萌芽。

负责记载的史官是最早的历史学家。

②《尚书》较早且具有官书性质的历史记载,记载殷、周王朝的大事。

③《诗经》西周至春秋时期的诗歌总集。

其中《大雅》里的一些诗篇,反映周族和周王朝某些发展阶段的传说和历史,可以视为史诗。

④诸侯国国史西周末年,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有了国史。

a.春秋末年,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春秋》。

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开拓了中国史学的道路,是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

b.战国时代,私人历史撰述有很大发展,最有代表性的是《左传》《国语》《战国策》。

(3)秦汉时期是中国史学的成长时期,本阶段史学的特点是规模宏富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

①《史记》创造了中国史学上纪传体表现形式,以其规模宏大的通史概括了3000年社会经济、政治、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社会风貌及各阶层人物群像,奠定中国古代史学发展的基础。

②《汉书》班固因《史记》而撰《汉书》,断代为史,开创皇朝史撰述的先河。

此外,荀悦的《汉记》是创编年体断代先例,刘向、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是中国目录学的开端。

(4)魏晋南北朝时期史学得到初步发展,私家修史之风盛行,史书极其繁富,门类广泛,史学真正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观。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笔记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笔记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考研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考研
笔记
一、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文化的含义
1“文”与“化”
表0-1 “文”与“化”
2文明
文明兼具物质创造和精神创造双重意义,其意义接近广义文化。

3自然的人化
表0-2 自然的人化
4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
表0-3 广义文化
表0-4 四层次说的具体内容
表0-5 狭义文化
表0-6 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关系
考点二:中国文化
文化具有民族性和国度性。

中华民族在东亚大陆的土地上创造的文化即为中国文化。

1中国传统文化是丰厚的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主要有:
(1)既是历史的结晶,又是活的生命。

(2)其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等,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

(3)不仅影响着现实,也在新的时代中发生蜕变。

2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表0-7 学习、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完整笔记张岱年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 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第二, 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 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6章 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圣才出品】

第16章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16.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意涵1.几个基本定义(1)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所有文化现象中最精微的内在动力和思想基础,是指导和推动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观念。

(2)传统传统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稳定的组织结构和思想要素的、前后相继的、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的特定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风尚等深层文化的社会心理和行为习惯。

(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受特定文化类型中价值系统的影响。

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逐渐形成的、为全民族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的难以移易的心理和行为习惯。

2.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属于观念形态的范畴,它凝聚于文化传统之中。

(1)定义①一些长期受到人们遵崇,成为生活行动的最高指导原则的思想观念或固有传统,在历史上起了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成为历史发展的内在思想源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②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指代表中国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体现中华民族蓬勃向上精神的主要的思想观念。

③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国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是我们大家熟悉的,而不是莫测高深的玄思妙想。

(2)实质从理论思维的高度审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实质上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①民族精神,广义地讲,是指导中华民族延续发展、不断前进的精粹思想,是民族文化的主导思想。

②就其性质而言,它是一种伟大的卓越的精神。

③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渗透在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中。

(3)地位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民族延续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

(4)特点作为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观念和文化传统,它必须具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特点:①具有广泛的影响,感染熏陶了大多数人民,为他们所认同所接受,成为他们的基本人生信念和自觉的价值追求。

②具有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促进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二、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1.天人合一(1)中西文化的差异中西文化的基本差异之一就是在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 第(17-19)章【圣才出品】

第17章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
17.1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考点归纳】
考点一:价值观
表17-1价值观
考点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
1.形成
中国传统文化在历史发展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理欲等关系的规定,逐渐展示了自己的价值观念,并在儒、道、墨、法、佛诸派的价值原则中自觉形成。

2.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以儒家的价值原则为主导,不同学派的价值观念相拒又交融,相反又互补,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系统。

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价值观
(1)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特点是注重天人关系。

“天”是广义的自然,“人”指人的文化创造及其成果。

天人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构成了一种价值关系,而天人之辨则成为了传统文化价值系统的逻辑起点。

表17-2天人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2)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天人之辨主要在主体与外部自然的关系上展开传统的价值观念,由天人之际转向社会本身,涉及到了群己关系。

表17-3群己关系上的价值取向
(3)义利与理欲
不仅仅体现于抽象的观念认同,群与己的定位在本质上还涉及具体的利益关系。

从价值观上看,义利之辨关联着道义原则与功利原则,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表17-4义利与理欲。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文学)【圣才出品】

第9章 中国古代文学9.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1.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早在文字诞生之前就已经在先民们的文化活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文学始终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愈加重要。

古代典籍作为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其中文学部分的比重远超其他门类。

古代集部图文学作品在古代典籍中比重最大中国古代文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中《诗经》与《楚辞》国先秦散文古汉赋代中国古代文学的辉煌成就唐诗文宋词学元杂剧明清小说关注现实的理性精神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文以载道”的教化传统写意手法与中和之美书远远超过了经、史、子各类。

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最具活力的一个部分,深刻而且生动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

2.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早在文字诞生之前,中国文学就已经产生了,并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1)诗歌抒情功能是中国诗歌最显著的特色,在艺术上追求情景交融的意境。

表9-1 诗歌的发展历程(2)散文叙事、论说和抒情是散文的三大功能,散文的渊源可追溯到商代甲骨卜辞与铜器铭文。

表9-2 散文的发展历程(3)叙事文学中国叙事文学的源头可推至上古神话和史传作品,真正的文学创作则始于魏晋小说。

表9-3 叙事文学的发展历程3.中国古代文学的现代意义(1)杰出文学作品的魅力亘古流传,历久弥新。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谓高峰迭起,“一代有一代之所胜”,某艺术样式在一时代所达到成就巅峰很难被后人超越,从而能永久的成为后代作家的艺术典范和后代读者的审美对象。

(2)中国古代文学具有很强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它生动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充当着传统文化其他部分的载体,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国文化具体内容,是传统文化中最容易为现代人理解、接受的一种形态,在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时起到桥梁作用,也得以让世界其他文化背景中的人民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圣才出品】
2.中国君主与制制度的特点 表 3-6 中国君主与制制度的特点
5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6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四: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以宗法色彩浓厚和君主与制制度高度发达为主要特征的中国传统社会政治结构,对中国 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
表 3-2 宗法制度的背景
2.宗法制度的产生不确立 周公创立了西周宗法制度。宗法制度是周公制礼作乐的一项最重要的内容,包括嫡长子 继承制、封邦建国制和宗庙祭祀制度等。
表 3-3 宗法制度的确立和主要内容
2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宗法制度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 宗法制度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民族的生活,其主要原因是小农自然经济生活方式这种 基本模式大体上循而未改。
(4)对人身控制严密。中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控制平民的严密网络及相关制度、法令、 官职等,使居民失去流动的可能,国家可轻易地按郡县、乡里、什伍系统征收赋税、徭役和 兵役,帝王的诏令也就很容易达到每个家庭。统治者还十分重视对土地的管理,用控制生计 的办法把农民牢牢固着在土地上,形成了中华民族安土重迁的风俗。
(3)家族制度长盛丌衰
①大家族的发展,使他仧丌但在政治上拥有巨大权力,而丏广占良田,形成一个个宗族
色彩十分浓烈、封建自然经济经营方式的地方庄园,晋朝出现“大姓”“豪门”和家谱,家
族制度延续到清代,甚至民国时期,也没有衰亡的迹象。
②中国封建时代,统治和束缚人民的有四权:政权、神权、族权和夫权。族权从父系氏
7 / 11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圣才出品】

第1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1.1复习笔记一、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中国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地理生态环境可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类。

1.自然地理环境(1)自然地理包括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海陆分布等。

(2)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较缓慢,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为人们所觉察。

但在某些阶段和某些局部地区,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也可能发生得非常迅速、剧烈,造成巨大的影响。

2.人文地理环境(1)人文地理分为经济地理环境和社会文化地理环境,包括疆域、政区、民族、人口、文化、城市、交通、农业、牧业等方面。

(2)人文地理环境的变化发展变化的速度比自然地理因素发展变化的速度要快得多。

二、中国历史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1.疆域变迁(1)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国家。

秦的疆域北起河套、阴山山脉和辽河下游流域,南至今越南东北和广东大陆,西起陇山、川西高原和云贵高原,东至于海。

(2)从西汉中期至西晋末年的400多年间,朝鲜半岛的东北部曾经是中原王朝的正式政区。

(3)自西汉中期至明末年的千余年间,今越南北部都是中原王朝的一部分。

(4)唐朝和元朝的北界远达今俄罗斯的西伯利亚,唐朝的西界一度直抵中亚的咸海。

(5)乾隆二十四年,清朝最终奠定了今天中国疆域的基础,形成了一个北起萨彦岭、额尔古纳河、外兴安岭,南至南海诸岛,西起巴尔喀什湖、帕米尔高原,东至库页岛,拥有一千多万平方公里的统一国家。

(6)现今,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次于俄罗斯、加拿大而居世界第三位。

2.政区划分政区(行政区域)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的地方,它的出现是以国家的建立为前提的。

(1)商和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从上到下“分土而治”,天子和各级诸侯的直接统治区都很有限,不需要分级管理。

(2)春秋战国时代,经过一系列兼并,剩下的诸侯国范围越来越大。

同时,各诸侯国一般都将被灭国置于国君的直接统治之下,不再分封新国,国君的直接统治区也迅速扩大。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圣才出品】

第5章 多民族文化融合与中外文化交汇5.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1.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表5-1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的交融中华各民族文化的交流融合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多民族文化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融合与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中外文化交汇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东亚国家对中华文化的吸收走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对世界的影响2.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表5-2 中原农耕文化与南方山地游耕文化的交融3.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杰出贡献表5-3 各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考点二:中国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汇1.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表5-4 中外文化第一次大交汇2.中外文化第二次大交汇开端于明朝万历年间,延绵四个世纪至今。

这次的大融会是中国人面对水平超过自己的欧洲(后来还有美国、日本)文化,东西文化的强烈反差对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系统造成的震撼,其程度大大超过以往。

(1)明代万历年间耶稣会士来华,通过介绍西洋科学、哲学、艺术,引起士大夫的注意和敬重,以此扩大耶稣会的影响。

(2)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包括欧洲的古典哲学、逻辑学、美术、音乐以及自然科学。

一些先进人士认识到这些西洋学术值得中国认真采纳。

(3)徐光启等科学家努力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加以“会通”,晚明的数学与天文学等面目为之一新。

(4)初入关的满洲贵族统治集团对西方科学技术不带偏见,主张吸收。

康熙帝更是引进西学的杰出人物。

(5)18世纪,封建生产方式趋于没落,统治集团固步自封,使“西学东渐”的进程在雍正以后戛然中止。

(6)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列强打破了清帝国紧闭的大门,中国社会及其文化系统迅即发生解体,此后欧洲近代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交汇具有强制的性质,其规模与速度都大大超过明清之际。

(7)中国人采纳西方文化的基本线索是:首先接受的是“火器历法”,随之是“制械练兵”,然后是“西政”(从君主立宪到民主共和国思想)。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圣才出品】

5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考点二: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大成就 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人类文明的伟大的技术成就,改变了整个丐界历史的迚程, 反映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
1.火药
表 7-5 火药概况
2.指南针
表 7-6 指南针概况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第 7 章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7.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天学
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数学
医学

火药

指南针
古 四大发明——中国古代技术的伟大成就 印刷术

造纸术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术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和近代落后的原因 中国近代科技发展迟滞的原因
【考点归纳】 科学是指人们关亍自然现象和规律的知识体系,而关亍工具、物质产品以及它们被用来 达到实用目的的方式的知识则被称作技术。
考点一:中国古代科学的伟大成就
1.天学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7-1 天学的成就
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立亍现代科学之林。其具体成就如:《黄帝内经》《伡寒杂病论》、“麻沸散”、针灸等。 ②不中医学密切相关的中药学同样有丼丐瞩目的成就。如《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
《本草纲目》。《本草纲目》代表中国古代药物学的最高成就,全面系统地总结了 16 丐纪以 前中国的药物学成就,涉及许多科学领域,丌仅对中国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重大贡献,
8 / 15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修订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4章 中国古代哲学)【圣才出品】

第14章中国古代哲学14.1复习笔记一、中国哲学的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1.早期哲学的发展(1)萌芽时期——殷周之际①西周初年《尚书》提出五行学说以水、火、木、金、土为构成世界最基本的事物。

②殷周时期有了原始的“阴阳”观念a.《周易》古经以乾(天)、坤(地)、震(雷)、艮(山)、离(火)、坎(水)、兑(泽)、巽(风)八卦说明自然现象和社会关系。

b.《周易》本是占卜之书,是原始宗教、原始哲学与当时的社会风俗的结合。

(2)发展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哲学思想异常活跃,出现百家争鸣现象。

①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孔子、墨子、老子、庄子、荀子等著名思想家。

②形成众多影响巨大的思想学派如儒家、墨家、道家、名家、法家、阴阳家、兵家、农家等。

2.原始儒家(1)代表人物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荀子等。

(2)代表作品①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乐》经不传,是为五经)。

②四书:《论语》《孟子》《礼记》中的《中庸》《大学》以及《荀子》等。

(3)儒学精神①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a.人有一种刚健自强、生生不已的主体精神,能够开拓创新、穷通变易。

b.人效法天地、德配天地、宏大天性,要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全面发挥人的禀赋与潜能。

c.人能充分地护持住自己的道德理性,就能全面发挥其本性,并且尊重每个人及每一物的生存。

d.人可以与天地相协调、相鼎立,完成自己的生命理想并以平等精神体察宇宙间一切存在的价值,完成其使命,在实际行动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②是“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是伟大寓于平凡、理想寓于现实的精神a.要有道德勇气,有强烈的正义感,敢于担当道义,甚至不惜杀身成仁。

b.平常的生活中,要在某种社会角色和社会位置上,崇高地生活,忠于职守。

c.要顺着本性内在禀赋有所发挥创造,使内心得到某种精神的满足,实现生活目的。

(4)儒家思想主要以孔子哲学的基本观念“仁”为代表。

①“仁”的具体含义是“爱人”,是一种博大的同情心a.“仁”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圣才出品】
(4)中国文化的伦理型特征,主要源于中国古代宗法制度的完善及其影响的长期存在。 宗法制度下的血亲意识有的转化为法律条文,主要是形成宗法式的伦理道德,长久地左右着 人们的社会心理和行为规范。
(5)在社会心理方面,中国人向来对血缘关系格外注重,其语言表现是亲属称谓系统 的庞杂精细。“尊亲”成为中华民族古已有乊的道德传统,孝道被视为一切道德规范的核心 和母体。
3.中国文化的诸特点对中国现代社会有何影响? 答:(1)中国文化的特点 ①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 ②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 ③以家族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 ④尊君重民相反相成的政治文化;
8/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⑤摆脱神学独断的生活信念; ⑥重人伦轻自然的学术倾向; ⑦经学优先幵笼罩一切文化领域。 (2)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中国人往往表现出习故蹈常的惯性,喜常恶变。反映在精英文化中,求“久”的观念 应运而兴。反映在民间心态中,是对用具追求“经久耐用”,对统治希望稳定守常,对家族 祈求延绵永远。 ②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仸和义务,个人的权利则丌那么重要。由尊祖到敬宗 再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统一起来。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重群体轻个体,忽略个人在 社会中的权利,使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不“权利”相联系的“法制”观念没有 用武乊地。 ③从文化史角度看,由于儒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广泛影响,在古代学术史上关于严密逻辑 结构的理论、关于技术性控制的实验,以及二者乊间相互联系验证的操作,都没有得到重视 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重人伦、轻自然的倾向是近代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乊一。 ④中国文化的伦理性能鼓舞人们自觉维护正义、忠于国家民族、抵御外来侵略、保持高 风亮节。 ⑤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以究天人乊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齐 家、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世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⑥天人合一、主客混融的观念使古代的知识论从未不道德伦理学说明晰地区分开,伦理 道德学说作为社会心理状况的理论升华绵延丌断,甚至成为众多学科门类的出发点和归宿, 成为中华学术的首要重心。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圣才出品】

第4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4.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中国人起源原始物质文化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原始观念文化原始社会组织上古文化分布殷商神本文化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周人的文化维新春秋战国的社会状况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百家兴起及其学派特征华夏族的最终形成秦朝中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国汉朝传玄学的兴起统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道教创制与佛教传入文儒、玄、佛、道的冲突激荡化文化背景的隋唐——隆盛时代文化气派发艺术成就展概述历理学的建构程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士大夫文化市民文化教育和科学成就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会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背景文化专制明清——沉暮与开新早期启蒙思潮古典文化西学东渐及其中断1.中国人起源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

中国文化起源与中国人起源实质上是联系在一起的。

表4-1 中国人与中国文化2.原始物质文化表4-2 原始物质文化3.原始观念文化表4-3 原始观念文化4.原始社会组织人在世界中的关系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和社会内人与人的关系两种。

在上古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男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其组织形式有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落联盟等。

表4-4 原始社会组织5.上古文化分布表4-5 上古文化分布考点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1.殷商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的殷商文化,是人类思维水平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表4-6 殷商神本文化2.周人的文化维新表4-7 周人的文化维新。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版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课后习题答案完整版绪论一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指:人化或人类化,即人类主体通过社会实践活动,适应、利用、改造自然界客体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其体现即有自然面貌、形态、功能的不断改观;也有人类个体与群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二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主要是心态文化,又称“小文化”。

书本绪论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三文化结构的四层次包括哪些内容?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有两分说,即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有三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精神三层次;有四层次说,即分为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

有六大子系统说,即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等。

(注意:这里还是记住为好,六大系统可简记为:社语俗物精艺)四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具有历史性和现实性,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代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一历史上哪些地理因素对中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过较大的影响?举例说明。

1 黄河中下游一带是是中国历史上百姓生存和繁衍的最适宜地区,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都是建立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的,它们形成于农业区,也随着农业区的扩大而传播。

农业文明对中国文化的延续性起了很大的作用。

2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地理障碍对人类活动、特别是交通运输的影响。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圣才出品】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知识框架】
第 12 章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12.1 复习笔记
【考点归纳】 考点一:传统伦理道德不中国文化 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乊一。
1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2 / 15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孝悌”乊德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具有怂样的历史意义?在 21 世纨,它是否还具有合 理的道德价值?
答:中华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其根本是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乊本欤”。 (1)孝悌乊德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①孝悌乊德的基本内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在社会道德生活中具有崇高的地位, 得到普遍的奉行。由此形成一种浓烈的家族亲情,对家庭关系,迚而对中国社会的稳定起了 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团结的基石。 ②中华民族乊所以形成坚韧的伦理实体并经久丌衰,不孝悌乊德的弘扬及其所形成的稳 固的家庭关系有着丌可分割的联系。 (2)21 世纨,孝悌仍然具有合理的道德价值 ①“孝悌”怃想是人们日常伦理关系中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它根植二中国深厚的哲学和 文化土壤中,并贯穿二几千年的中国社会,最终发展成为维系家族和睦不社会稳定的纽带和 基石。正是由二人们对“孝悌”怃想的重规,才使得中国传统中以家族为中心的伦理道德体 系长盛丌衰。 ②只有做到最基本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长,才能使其他亊情有条丌紊地迚行。在现代家 庭中提倡父慈子孝、夫妻恩爱、家庭和睦,可以增强每一个家庭成员的道德责仸和义务感, 有助二家庭的稳定。 ③成年人孝敬自己的父母,就是对自己未成年子女最好的言传身教。人们只有将“孝悌” 怃想内化吸纳,自觉接受并践行最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才有利二他们将来在社会上遵循其 他伦理道德觃范。因此,“孝悌”怃想是人们接受其他道德觃范的基础。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

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复习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中国古代艺术)【圣才出品】

考点二:中国古代艺术各个门类的风采与成就 1.建筑 从西安半坡圆形住房和大方形房屋开始,可分为四大类型:宫殿、陵墓、寺庙和园林。
3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3 中国古代主要建筑及特点
2.雕塑
13 / 13
4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4 中国古代雕塑
3.书法
5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5 中国古代书法
4.绘画
6 / 13
圣才电子书

考点三: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风貌
9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中国艺术各门类有各自独具的特色,但又有为中国文化的特质所规定或制约的共同风貌。 1.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表10-9 中国艺术的内在精神
2.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表 10-10 中国艺术的基本类型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6 中国古代绘画
5.音乐
7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7 中国古代音乐
6.戏曲
8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表 10-8 中国古代戏曲
10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3.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表 10-11 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
11 / 13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化概论笔记张岱年绪论1、中国古代文化的概念文:五色交错的纹理。

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及其载体——文物典籍。

化:改变、化育。

引申为通过教育使人得到改变,文明程度提高。

文化:精神领域内的文治教化。

即用道德伦理、诗书礼乐来教育、改造人群。

引申为统治阶级所使用的所有文治教化的设施。

包括礼乐、典章制度等。

2、文化的概念所谓文化,指人类群体在适应自然进而改造自然和改造自身的社会活动中的方式方法及其产物。

就其是方式方法而言,它表现出历时动态性和共时多样性;就其是产物而言,它表现出物质性和精神性。

它的核心是人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符号是它借以传承的载体。

z 广义文化,着眼于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的差异,也即人类所有一切活动(物质的、精神的)及其成果——“大文化”z 狭义文化,仅指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小文化”3、文化的结构两分法:物质和精神或技术体系与价值体系三分法:物质文化、制度文化、意识形态四分法: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重点)4、梁漱溟的学术分类梁漱溟在其《东方学术概论》指出,人类学术无非研究三个问题:第一,人对物的问题。

人类征服自然,产生自然科学。

第二,人对人的问题。

人与人相处,产生社会科学。

第三,人对己的问题。

人与自己的较量,产生宗教。

最后一点,我们今天在学科分类上称作人文科学5、文化的几个特点(1)文化的民族性和普同性各个民族大多有自己的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审美特征、宗教信仰,等等,体现了文化的民族性。

各个不同民族有很多文化现象是共同的,发展的方向也大体相似。

表明了文化的“趋同”(普同)性。

人类文化是各民族共同组成、共同发展的成果。

(2)文化的时代性和相对性在时间上,文化是继承的,累积的,发展的,体现了文化的时代性。

所以对文化的评判应该放到具体的时代中。

在空间上,不同种族文化具有自己的特点和发展阶段,体现了文化的相对性。

所以不同质文化整体之间无法进行优劣高下的比较,不能用一种文化观念作为评判另一种文化的标准。

6、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神(1)、以人文为主以圣贤作为理想人格的典范和人生追求的目标,激励人们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完善自己的人格操守,提高自身的人生境界,从而实现人的价值和尊严。

肯定人在天地间的崇高地位,注重人的主体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术都是指向人,指向人生。

所以可以说,中国古代学术就是人学。

(2)、以“天人合一”为终极目标把对人生的热爱推及家庭、民族、国家乃至整个人类,并进而推及宇宙万物。

7、本章思考题z 你认为“文化”该如何定义?z “文化”和“文明”的关系怎样?z 试用“文化具有民族性”评价“全盘西化论”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第一节地理环境与文化的关系一、地理环境是文化发生发展的自然基础1、地理环境,包括两个主要方面:自然地理环境:气候、气温、地形、地貌、水文、植被、水陆分布等等;人文地理环境:疆域、政区、民族、人口、交通、农业、牧业等等,前者是更为基础的因素。

2、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的场所和舞台。

人类的一切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生活活动,还是政治活动、军事活动都必须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进行。

3、地理环境是人类活动得以进行的保证。

人类的生活资料来自自然,人类劳动对象也是自然。

4、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产物。

生存和发展都要受自然法则的约束。

二、地理环境的影响并非绝对、单一1、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取决于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

2、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若干中介。

3、地理环境一旦对人类产生影响,也就同时被人类所改造,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

第二节中国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一、内部环境地域辽阔,回旋余地大气候类型完备、地形地貌类型繁复农耕地理和游牧地理界限清晰二、周边环境东临大海、太平洋,对古代中国人是一个未知的世界,难知的世界。

与欧洲大陆面对的海洋大异其趣。

北方有戈壁、亚寒带原始森林围护西北是沙漠、盐原、雪山横亘西南更有高原壁立这些既是古代中国人抵御外来侵略的屏障,也是难以逾越的交通障碍第三节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和影响一、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的影响1.由于土地、气温、雨水等条件较好,所以较早形成农业社会,使文化发展较早、较快。

2.尽管也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冲突和融会,但由于农业人口始终占有数量上的多数和文化上的优势,所以农业文化始终占主导地位。

3.由于疆域辽阔,跨纬度大,所以局部自然环境的变动,并不能影响总体的农业生产,使文化的延续有了稳固的物质基础。

4.由于受周围的地理障碍的保护,文化得以独立发展,长期延续。

二、对中国文化多样性的影响1、由于地形地貌繁复,地理特征多样,造成文化多样。

2、有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的不同。

农业文化中也有中原文化、吴越文化、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区别。

3、各种文化区域之间经济形态、生活方式、观念形态不同,且接受外界影响的程度也不同。

三、对开放和封闭的影响1、相对封闭的环境,使中国文化独自完成文明发生期(与其他文明的比较)。

2、形成中国独特的表意文字、文学艺术、哲学、思维方式、社会结构,自成体系,与西方大异其趣。

3、使中华文化没有断层,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具备前后递进、陈陈相因的延续性。

4、长期隔离和文化发展水平高,造成自我中心意识。

第四节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一、先秦的州、服制1、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

2、九州:《尚书·禹贡》:冀、豫、青、徐、荆、扬、兖、雍、梁;二、秦汉:郡县制1、春秋时期,各大诸侯国设县;末年,各诸侯国在边地设“郡”,面积比郡大。

2、战国时,郡下设县。

3、秦灭六国,推行郡县制,全国分为36郡,郡下辖县。

三、魏至隋:州制1、西汉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又称十三部州;东汉,州成为事实上的一级行政区划。

2、三国魏正式形成三级体制。

3、隋开皇三年(583),取消郡编制,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州为郡,恢复两级编制。

四、唐宋:道(路)制1、唐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开元21年(733),分为15道(方镇)。

本为监察机构,安史之乱后,逐渐成为形政机构。

2、宋太宗时,全国设21路。

本为督征、运送财赋的财政区。

路下设府(州)。

3、基本同时的辽、金则分别使用道和路。

下一级基本都是府或州,再下一级是县。

五、元明清:行省制1、魏晋时,有省的称呼,只是中央的官署名称;隋文帝时曾经设过行省;金设过行尚书省。

2、元在中央设中书省,在地方设若干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作为朝廷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

平宋以后成为第一级行政区划。

省下辖路,路下辖府或州,再下辖明代将省改为布政使司,分全国为两京13布政使司(俗称13省),下辖府,府下辖州,州下辖县。

3、清代基本沿袭明代,最高一级称省,只是撤销了州一级。

边境地区设将军、都统、办事大臣,清末,将原来的一些将军辖区改为省。

4、清代在省和府之间还有道,多属于监察区或军事区、经济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第一节、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农耕自然经济一、中国古代农业的进程发祥于黄河中游流域:生产工具简陋,黄土松软①4~5千年前:原始种植业普遍出现;两种类型;兼营家畜饲养、采集渔猎,有的还以畜牧为主。

②夏商西周:耕作区日益扩大,游牧业被挤向西北、北方。

③春秋战国:进入新阶段,铁器、牛耕的出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出现。

战国后期,农业重心开始南移。

④秦和西汉:种植业迅速发展,出现灌溉农业区。

⑤东汉末~南北朝:农业重心南移,特别是江南,水利的兴修,北方先进技术的传入。

⑥隋唐五代:初期南北的种植业都有发展,西北的游牧业的发展。

中期后,“赋之所出,江南为多”、“苏湖熟,天下足”。

⑦五代十国:黄河流域进一步遭破坏,北方日益依赖南方。

⑧两宋:北方人第二次大规模南迁。

二、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农业成就突出,持续而不中断种植业为主、畜牧业比重低劳动集约型,精耕细作,和欧洲的资本集约型不同第二节、经济制度与经济思想第三节、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对垒和融合一、农耕民族的特性:追求和平与稳定;起居有衡;安土重迁;防御性。

兵农分离;包容心态二、游牧民族的特性:天性善战争和侵略;迁徙无度;游牧文化浓厚。

第四节、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影响的具体表现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多元结构与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农耕经济的早熟性与中国文化的凝重性二、中国文化中的若干农业文明特征1、重入世务实,轻玄想思辩的民族精神——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李泽厚称之为实用理性)。

宗教精神不发达;对现实生命的重视;純思辩性学术不发达;2、整体把握、直觉体悟、经验推导式的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3、天亦有情、天人合一的宇宙观4、集权主义和民本主义的相反相成5、中庸之道的处事哲学6、安土乐天、知命知足的生活情趣三、本章思考题z 为什么有人说“中国文化是农业文化”?z 中国文化所植根的农业经济形态对中国文化发生了什么影响?z 试举现实生活现象一例说明农耕自然经济的影响第三章中国文化的社会政治结构及政治制度第一节、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一、宗法制度的内容1、嫡长子继承制。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

2、封建(封邦建国)制。

帝王以爵位、土地分封给子弟叔侄及异姓之功德卓著者,为诸侯,使之在其分封的疆域内建立邦国,世袭统治。

3、宗庙祭祀制度。

宗庙祭祀制度是体现“尊祖敬宗”的最好形式。

二、宗族:同一父系的人群聚而居,有着共同的土地财产、祖庙、祭祀同一祖先,甚至有共同的墓地等这样一个血缘群体。

三、“宗法”制度: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标榜、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继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和义务的法则。

四、产生宗法制度的原因①与世隔绝、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使血缘家族的社会组织形式长期保留下来。

②中国的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

五、大宗的地位尊崇主持祭祀。

掌管本宗的财产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对宗族成员有教导权和惩罚权礼法上的特权。

享嗣:无后必为置后;享祀:死后族人为其服齐衰三月(母、妻死后同享此礼);享禄:禄位世袭六、丧服制:人死后宗(家)族人为其服丧的制度衣服: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丧期:斩衰三年;齐衰有三年、一年执杖(杖期)、一年不执杖(不杖期)、三月之别。

后来只分为一年、五月、三月;大功9个月;小功5个月;缌麻3个月。

七、嫡长子继承制及大、小宗区分的目的在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有序的社会组织形态王位和家族权力的继承有章可循,不致因人为的因素造成纷争、祸乱。

八、分封的两个目的1.是落实宗法制度的一个具体措施,使血缘关系有了物质利益的基础,从而更牢靠。

2.作为保护王室的屏障。

九、周朝以前,天子五庙:G 考庙——父庙G 王考庙——祖父庙G 皇考庙——曾祖父庙G 显考庙——高祖父庙G 太祖庙(太庙)——始祖以下,高祖以上各代祖先的神主第二节、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征一、社会权力——家天下1、嫡长子继承制的家天下整个社会权利掌握在一个家族之手,社会的更替只是家族的更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