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预防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特征: 1.地区性分布明显,具有职业性特征。 2.有一定的季节性。
3.暴露机会多的人群发病较多,如青壮年。
6.经土壤传播 有些传染病可通过被污染的土壤传播。一些能 形成芽孢的病原体(如炭疽、破伤风)等污染土壤 后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十年之久。有些寄生虫卵从宿 主排出后,需在土壤中发育一段时间,才具有感染
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2.感染谱 (1)以隐性感染为主:所谓隐性感染是指体内有病原体 的存在,但没有该疾病的临床表现。这样的感染谱就是 典型的传染病的“冰山现象”。 (2)显性感染为主:这类传染病的结局中,显性感染者 所占的比例很大,如麻疹,90%以上为临床病例。 (3)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比例接近:如流行性腮腺炎约 有66%的感染者发病。 (4)大部分以严重病例或死亡为结局:如狂犬病,病死 率达90%以上。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城东区CDC传防科
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传染病是指由特异病原体(或它们的毒性产
物)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这种病原体及其毒性产
物可以通过感染的人、动物或储存宿主直接或间
接方式传染给易感宿主。而感染性疾病是指由病 原生物引起的所有人类疾病。因此,感染性疾病 的概念要比传染病的概念更宽泛。
传染病的流行过程
5.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1)机械携带传播:指媒介生物与病原体之间没有 生物学依存关系,媒介生物对病原体仅起机械携带 作用。(如如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的病原体可以 在苍蝇、蟑螂等体表和体内存活数天)。 (2)生物学传播:指病原体进入媒介生物体内经过 发育或繁殖,然后传给易感者。(如疟原虫只有通过 在按蚊体内进行有性生殖,然后才能传播感染易感者。 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完成其生命周期的某个阶段后 才具有传染性,这段时间称为外潜伏期)。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一)自然因素 气候、地理因素是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最主要 的自然因素。 (二)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都可以造成一定 程度的影响。 1.抗生素和杀虫剂的滥用使病原体和传播媒介耐 药性日益增强。 2.城市化和人口爆炸使人类传染病有增无减。
(二)社会因素
(三)易感人群
易感人群是指有可能发生传染病感染的人群。 人群作为一个整体对传染病的易感程度称为人群易 感性。人群易感性的高低取决于该人群中易感个体
所占的比例。
(三)易感人群
1.影响人群易感性升高的主要因素 (1)新生儿增加:出生后6个月以上的婴儿,其源 自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而获得性免疫尚未形成, 缺乏特异性免疫。 (2)易感人口迁入:流行区的居民因隐性或显性感 染而获得免疫力。而一旦大量缺乏相应免疫力的非 流行区居民进入,则会使流行区人群的易感性增高。 (3)免疫人口免疫力自然消退:当人群的病后免疫 或人工免疫水平随时间逐渐消退时,人群的易感性 升高。 (4)免疫人口死亡:免疫人口的死亡可相对地使人 群易感性增高。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 条件,即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这三个环节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缺少其中 任何一个 环节,传染病的流行就不会发生或终止。
二、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且能排出病 原体的人和动物。包括病人、病原携带者和受感染的动 物。 感染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 期的流行病学意义在于它是决定传染病病人隔离期限的 重要依据。同时,传染期的长短也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 征。传染源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
易感者的能力。
7.医源性传播指在医疗、预防工作中,由于未能
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而人为地造成某些
传染病的传播。如医疗器械消毒不严,药品或生物
制剂被污染,病人在输血时感染艾滋病、丙型肝炎 等。
8.围产期传播 指在围产期病原体通过母体传给子代,也被称为垂直 传播或母婴传播。 (1)经胎盘传播: 受感染的孕妇经胎盘血液将病原 体传给胎儿引起宫内感染。(如风疹、艾滋病、梅毒 等)。 (2)上行性感染:病原体从孕妇阴道到达绒毛膜或 胎盘引起胎儿宫内感染。(如单纯疱疹病毒、白色念 珠球菌等)。 (3)分娩时传播:分娩过程中胎儿在通过严重感染 的孕产道时可被感染。淋球菌、疱疹病毒可通过这种 方式传播。
(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 经空气传播传染病的流行特征为:
①传播广泛,传播途径易实现发病率高; ②冬春季高发; ③少年儿童多见; ④在未免疫预防人群周期性升高; ⑤受居住条件和人口密度的影响。
2.经水传播经水传播的传染病包括许多肠道传染病和 某些寄生虫病。 (1)经饮水传播:饮水被污染可由自来水管网破损污 水渗入所致,也可因粪便、污物或地面污物等污染水 源所致,疾病常呈现为(暴发)。 其流行特征为: ①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 ②在水源经常受到污染处病例终年不断; ③除哺乳婴儿外,发病无年龄、性别、职业差别; ④停用污染水源或采取消毒、净化措施后,暴发或流 行即可平息。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三)感染过程及感染谱
1.感染过程 ,也称传染过程,是指病原体进入机 体后,病原体与机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即感染发生、 发展、直至结束的整个过程。
2.感染谱 宿主感染病原体后,可以呈现为程度不同的反应, 表现为隐性感染或显性感染或死亡等表现形式;一 种传染病导致宿主不同的感染表现形式称为感染谱
Thank you
谢谢
能力。有些传染病的病原体具有非常强的传染力, 如:天花、麻疹;而有些相对较弱,如:麻风、 结核等。
(一)病原体
病原体基本特性
(2)致病力:指病原体侵入宿主后引起临床疾病的能 力。一般认为,致病力的大小取决于病原体在体内的 繁殖速度、组织损伤程度、病原体能否产生特异性毒 素等。 (3)毒力:指病原体感染机体后引起疾病严重程度的 能力。毒力和致病力的差别在于致病力强调的是感染 后发生临床疾病的能力,而毒力强调的是感染导致疾 病的严重程度。
(一)传染源
1.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因其体内通常存在大量病原 体,又具有利于病原体排出的临床症状如咳嗽、腹泻等。 (1) 病人的类型:即轻、中、重,由于其排出病原体的量
不同,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同。
(2) 病人的病程:根据疾病的自然史,传染病发病的典型 过程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恢复期。临床症状期的不 同时间,其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也不相同。 (3) 病人的活动范围:病人的活动范围大,则作为传染源
意义大。
(一)传染源
2.病原携带者是指没有任何临床表现而能排出 病原体的人。带菌者、带毒者和带虫者统称为 病原携带者。
潜伏期的流行病学意义
在于: ①根据潜伏期判断患者受感染时间,用于追踪传染源,查找传播途 径。 ②根据潜伏期确定接触者的留验、检疫和医学观察期限。一般为平 均潜伏期加1-2天,危害严重者按该病的最长潜伏期予以留验和检疫。 ③根据潜伏期确定免疫接种时间。 ④根据潜伏期评价预防措施效果。一项预防措施实施后经过一个潜 伏期,如果发病数明显下降,则可认为可能与措施有关。 ⑤潜伏期长短还可影响疾病的流行特征。一般潜伏期短的疾 病,一旦流行,常呈暴发,且疫势凶猛。
(三)易感人群
2.影响人群易感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 1)计划免疫:预防接种可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
异性免疫力,是降低人群易感性的重要措施。
( 2)传染病流行:一次传染病流行后,人群中相当
部分因发病或隐性感染而获得免疫。
三、影响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因素
wk.baidu.com
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感者三个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 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三个环节 的连接往往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 约。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一)病原体
病原体是指能够引起宿主致病的各种生物 体,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后能否致病,一方面
取决于宿主的反应,另一方面取决于病原体特
征、数量及其侵入门户等。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一)病原体
病原体基本特性 (1)传染力:指病原体引起易感宿主发生感染的
(二)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指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侵入新
的易感宿主前,在外环境中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传染病可通过一种或多种途径传播,常见的传播 途径有:
(二)传播途径
1.经空气传播 ( 1)经飞沫传播:病人呼气、喷嚏、咳嗽时可以经口鼻将 含有大量病原体的飞沫排入环境。大的飞沫迅速降落到地面, 小的飞沫在空气中短暂停留,局限于传染源周围。 (2)经飞沫核传播:飞沫在空气悬浮过程中由于失去水分 而剩下的蛋白质和病原体组成的核称为飞沫核。飞沫核可以 气溶胶的形式漂流至远处。结核杆菌等耐干燥的病原体可经 飞沫核传播。 (3)经尘埃传播: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分泌物落在地面, 干燥后形成尘埃。易感者吸入后即可感染。对外界抵抗力较 强的病原体如结核杆菌和炭疽杆菌芽孢可通过尘埃传播。
经食物传播的传染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有: ①病人有进食某一食物史,不食者不发病; ②一次大量污染可致暴发; ③停止供应污染食物后,暴发可平息。
4.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指在没有外界因素参与下,
传染源与易感者直接接触的一种传播途径。
(2)间接接触传播:指易感者接触了被传染源的 排出物或分泌物等污染的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 的传播,又称为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中 低 极低
风疹、腮腺炎、普通感 冒 结核 麻风
一、传染病发生的条件
(二)宿主
宿主是指在自然条件下被病原体寄生的人或动物。 1.免疫力指宿主针对某种病原体或其毒素产生的特异 性抵抗力,常伴有特异活性的抗体或细胞的参与。
2.免疫反应宿主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包括非特异性和 特异性免疫反应。特异性免疫反应主要包括细胞免疫 和体液免疫。
(2)经疫水传播:经疫水发生的传播通常是由于
人们接触疫水时,病原体经过皮肤、黏膜侵入机 体。(如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等)。 其流行特征为: ①病人有疫水接触史; ②发病有季节性、职业性和地区性; ③大量易感者进入疫区接触疫水时可致暴发或流 行; ④加强疫水处理和个人防护,可控制病例发生。
3.经食物传播当食物本身含有病原体或受到病原体 的污染时,可引起传染病的传播。
3.战争、动乱、难民潮和饥荒促进了传染病的传播
和蔓延。
4.全球旅游业的急剧发展,航运速度的不断增快也
有助于传染病的全球性蔓延。 5.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四、疫源地与流行过程
(一)疫源地
1.疫源地是指传染源排出病原体可能波及的范围, 也即易感者可能受到感染的范围。范围较小的疫源 地(如只有一个传染源)称为疫点,范围较大的疫 源地称为疫区
(一)病原体
常见传染病病原体的传染力、致病力和毒力
强度 传染力 (继发感染数/暴露数) 天花、麻疹、水痘 致病力 (发病数/感染数) 天花、狂犬病、麻 疹、普通感冒、水痘 风疹、腮腺炎 脊髓灰质炎、结核 麻风 毒力(重症例数或 病死亡数/总病例 数) 狂犬病、天花、 结核、麻风 脊髓灰质炎、麻 疹 麻疹、水痘 风疹、普通感冒

疫源地
影响疫源地范围大小的因素有: ①传染源存在的时间; ②传染源活动的范围; ③疾病的传播方式; ④周围人群免疫力; ⑤环境条件。
疫源地
2.疫源地消灭的条件 (1) 传染源已被移走(住院或死亡)或消除了排出 病原体的状态(治愈); (2) 传染源播散在环境中的病原体被彻底灭。 (3) 所有易感接触者经过该病的最长潜伏期没有新 病例或新感染发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