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儒学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原始儒学,以《礼记》、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特点是重人事,重伦理,讲“修、齐、治、平”。突出讲“道”,“道”是客观的外在的社会准则,强调“守道”、“志于道”。“德”是内在的品性,强调“据于德”。使“道”与“德”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结合。这种理论符合当时氏族社会帮国分立的状况,“守道修德”、“专于道,据于德”。总体而言,先秦儒学缺乏深刻的理论基础,孟、荀虽然提出了性善、性恶之说,但都较粗糙,主要是利用类比的方法。

第二个阶段是汉唐经学,代表人物是董仲舒。把原始儒学与阴阳五行学说、其他各家各派的学说结合起来,是有利于国家统一的思想。有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基础。核心是“天人感应”、“君权神授”。把自然事物伦理化,成为神学目的论,基本精神是强调国家的统一,这与大一统的帝国实际是相一致的。缺点是神学目的伦,充满笼统、神秘和粗糙,西汉末至东汉发展成为迷信、繁琐理论。

第三阶段是宋明理学。代理人物是张载、二程、朱熹、陆九渊、王守仁等。理学也叫道学(韩愈曾为儒学作道统),冯友兰主张称道学,又称“性命之学”、“义理之学”。理学注重“义理”,具有哲理色彩,注重思辨,把儒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是在批判佛、道、玄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核心内容是:“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提出“存天理,灭人欲”,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