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涝及河泛蝗区:汛期易涝、渍,无法耕种,
水退后不能及时耕种,大面积抛荒或粗放耕 作,也可能为飞蝗的孽生 地,形成下一代群 居型飞蝗大发生。 在滨湖蝗区和内涝蝗区相接合的蝗区:由于 湖水涨落不定,干旱年份滩地裸露,蝗区面 积大,而大水年份湖滩淹没, 飞蝗就向邻近 内涝地区扩散,因此不论干旱或水涝年份都 有飞蝗发生
虫态 卵 蛹
平均密度 9.5 1.7
K值 3.1 2.3
卵λ=9.5/(3.1×2)×5.55=8.5 蛹 λ = 1.7/(2.3×2)×3.54=1.3
(5)平均拥挤度指标 定义:平均拥挤度是指每个个体在一个样方 中的平均他个体数,即每个个体的平均邻 居数
0 1 4
2 0 1
0 0 0
0 3 0
六、种群数量变动机制分析

生物学派:强调生物作用对昆虫种群的影响,并 将环境因子分为三大类:

适应性因素:主要是寄生性天敌 灾变性因素:气候因子 鸟和其它捕食性天敌

气候学派:认为昆虫种群密度波动首先是由天气 条件影响种群发育速度和存活率所致。 综合学派:强调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的相互作 用。 自动调节学派:强调种群内个体的变异性对控制 种群数量的重要性;认为种质的好坏是主要作用; 有机体的数量变动是通过种群中个体的遗传变异 引起的。

一、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子组成
种群内在因素 生理、生态特征及适应性 内在因素与外在因素的作用 气候、地形、植被
二、昆虫种群数量的年际动态

年际数量动态的周期性波动
实例: 欧洲松尺蠖在19世纪末大约间隔6年,而20世 纪初则出现11年的周期。 瑞士的研究松线小卷蛾在落叶松林中年际数量 波动有明显周 期现象,周期间隔为8-9年,平 均8.4±0.4年。分析这种周期性大发生形成的 原因,认为主要是由于落叶松-松线小卷蛾系统 本身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所造成。在 我国一般认为松毛虫大发生有3-4年周期的出现。

外因(常为种群暴发系统的触动因子):
食物营养:昆虫生存的必要条件(食物的种类、 分布面积、植物的发育阶段、品种特性、生长 状况,以及其内部所含的昆虫营养物质及次生 物质等)。 气候的基本三要素:光、热、水,尤其需要注 意当地总积温、雨季分布、异常气Biblioteka Baidu条件。

种群的发生与寄主的物候关系:如二者在时间上 不 符合则必然不利于种群的发展。在农业上寄 主的物候现象常受到人为的控制。耕作制度、 品种布局、播种期及田间各项管理措施、杀虫 剂的应用等,都对种群的消长起着巨大的影响 作用。

实际种群密度趋于稳定的类型
昆虫在不同年份间种群密度基本处于同一密度水 平状态。主要由外界大区域的主导环境条件常年 处于适生范围或抑制范 围内所致。 如水稻三化螟,凡水稻栽培制度常推行早、中、 晚稻混栽局 面,则三化螟种群密度常年维持在高 水平状态。相反,如常 年推行纯双季稻或纯单季 早中稻的地区则三化螟种群常年将 维持在低水平 状态。
抽样方法: 随机抽样 分层随机抽样:按品种、长势、生长期等的不 同划分区组,区组内划分面积相同的小区,在 小区内进行随机抽样。


两级顺序抽样:从总体中随机抽取田块, 每田块进行顺序多次抽样。
1 空间分布的判定方法 1.1频次法: 检验各样方虫数出现的理论频 次与实际频次间差异的显著性。如果差异 不显著,则判定符合该理论分布,否则就 不符合该理论分布。

使用步骤: (1)以样方中出现的虫口数对实测的各样方 进行分类,如出现 0 、 1 、 2 、 3 、 ...... 头,则分别称为0样方、1样方、2样方等。
2)统计出各类型样方出现的实际次数,如调查 了100个样方,其中0样方出现25次,1样方出 现60次,2样方出 现12次,3样方出现3次。 (3)根据各分布型的理论概率公式,计算出各 类型样方出现的理论概率和理论次数。(4) 用卡平方法检验理论次数与实际出现次数之 间有无差异。卡方值计算式为:x^2=Σ(实 际频次-理论频次)2/理论频次。 (4)查卡方表,x2<x20.05,(自由度随机分布n2,核心分布和嵌纹分布n-3), 则符合该理论 分布,否则不符合,则用其它理论分布式再 次拟合。


种群的基本参数(初级参数) Natality rate maximum natality rate realized natality rate
minimum mortality rate ecological mortality rate
Mortality rate
Immigration rate Emigration rate
七、种群数量波动的基本模型
( P:某世代的数量; P0:虫口基数; R:增殖率; d:死亡率; M:迁出率; n:世代数 )
3. 种群的生长型 净增殖率R0:每代雌虫所产生的雌后代数, 或每雌产雌数(Nt/N0 )。 内禀增长力rm:在一定生物和非生物环境 下种群所固有的内在增长能力。 种群生长型:是指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 动态。 昆虫种群生长型种类; 世代离散性生长型、 世代重叠的连续性生长型。
常用的概率分布:泊松分布、奈曼分布、 负二项分布、正二项分布 使用前提:数据是否符合这种分布,要求 数据组之间具有同样的种群密度和样本大 小 不是很推荐使用

1.2指数法 (1)扩散系数C

c=1时为随机分布 c‡1时为聚集分布 注意之点: C 随种群密度变化时不能用C值大小 来判断分布型。
制订防治决策。 指导序贯抽样,确定是否需采取防治措施。 用于研究昆虫的扩散迁飞行为。 种群由聚集度降低或由聚集分布变化为随机分布, 则说明昆虫将发生或已发生扩散或迁飞行为。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动态
引起种群数量波动的因子组成 昆虫种群数量的年际动态 昆虫种群在地理上的数量动态 昆虫种群的季节性数量动态 昆虫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 昆虫种群数量波动机制分析 昆虫种群数量波动基本模型


在寄主多样性较稳定的状态下,捕食性天敌年 际种群数量常稳定为一定水平,在苏南调查稻 田的捕食性蜘蛛群落的总体数量在水稻栽插后 数量持续上升,直至水稻抽穗后期蜘蛛数量升 至高峰,年际间常稳定在10-20万头/0.67ha之 间。其中早稻或早中稻田数量较少,而晚稻田 则较高。
三 、昆虫种群在地理上的数量波动
种群密度高相对稳定区(型) 种群密度波动区(型) 种群密度低相对稳定区(型)

四、昆虫种群的季节性数量波动
斜坡型:粘虫、小地 老虎 阶梯上升型:三化螟、 玉米螟、棉铃虫 马鞍型:桃树上的桃 蚜 抛物线型:高粱蚜、 甜菜夜蛾、稻苞虫、 斜纹夜蛾

五、种群数量波动的原因

内因:种群繁殖力、发生世代数;生长发 育的特点;对气候、食物等条件的生态适 应性。如昆虫对最高、最低温度范围,对 有关食料的种种反应;休眠或滞育的特性; 种的迁飞、扩散分布能力等。
第四章 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 种群的基本特性及种群结构 第二节 种群空间分布型 第三节 昆虫种群的数量动态 第四节生命表 第五节 种群的生态对策 第六节 种间关系 第七节 种群生态学在测报中的应用
第一节 种群基本特性与种群结构
基本概念:Population 是种以下的一个单 位,一定的空间内同种个体的集合体。 A POPULATION IS A GROUP OF INTERBREEDING MEMBERS of a species. 物种:自然界中凡是在形态结构、生活方式 及遗传上极为相似的一群个体,他们在生殖 上与其他种类的生物有严格的生殖隔离
一、 种群特性 种群具有个体的生物学特性 种群特有的特性:种群密度、种群数量; 种群数量动态;种群空间分布;种群动态 模型,种群的遗传与分化

地理种群geographic race:生物种群在地理 隔离条件下经长期适应产生的种内分化类群。 寄主种群host race: 由寄主植物隔离而引起 的昆虫种型分化,长期生活在不同寄主上的同 种昆虫,形成嗜好不同寄主的种群类型。
平均挤度= (2×1+1×0+3×2+4×3+1×0)/(2+1+3+4+1) =20/11=1.82 平均数=(2+1+3+4+1)/12=0.92 判断标准I: 平均拥挤度/平均数=1时,为随机分布; 平均拥挤度/平均数<1时,为均匀分布; 平均拥挤度/平均数>1时,为聚集分布。
2 昆虫空间分布的应用价值



空间格局是种群的重要属性。 季节、环境影响空间格局, 生物学特性、生境条件 环境的同质或异质。 揭示种群的空间结构以及种下结构的状况 个体群(colony)、分布的基本成分 进一步了解种群结构、动态和调节机制 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制定抽样方案
随机分布种群数量调查时对取样方式、样方大

小及数量要求不高。常采取样方面积放大些, 而样方数量适当减少些的原 则进行抽样。如五 点取样,定15-25个样方。 聚集分布种群,特别是核心分布。调查时宜采 取样方数量多,样方面积小的原则。 以Z字形 取样或棋盘式取样较好。 通常,均匀分布和随机分布可采用五点式和对角线 取样方法,核心分布宜采用棋盘式和平行跳跃式取 样方法,嵌纹分布宜采用Z字形取样方法。


多态现象polymorphism :长翅与短翅; 有翅与无翅;滞留型与迁飞型
第二节 种群的空间分布spatial distribution

定义:种群在栖息地内因生物的和非生物 的环境间相互作用,造成种群在一定空间 内个体扩散分布的一定形式。
空间分布型:统计模型 空间分布格局:状态 空间分布由生物因子(物种特性、种内和种间关 系)和非生物因子(气象、作物、水肥、农事管 理等)所决定。


空间分布因物种、虫龄、虫态、种群密度 和环境条件的不同可能不同。
一、 昆虫种群空间分布类型 1.随机分布:落在任何一点的概率相同 用possion分布理论公式表示 2.聚集分布:一个样方里有这个昆虫个体,另一 个昆虫落在这里的概率会多一些 分为核心分布型和嵌纹分布型 大多数昆虫的各虫态属聚集分布,如螟虫幼 虫、褐飞虱、棉铃虫幼虫、棉蚜等。 3.均匀分布:取样时任何一样方里种群密度相同 符合均匀分布的昆虫种群较少。短翅型 白背飞虱,稻杆蝇幼虫。

二、种群结构(population structure) 定义:指种群内某些生物特性互不相同的 各类个体群在总体内所占的比例的分配状 况。 种群结构的表现型式

性比sex ratio :昆虫多为 1 :1 年龄组配 age-distribution: 生理年龄:生殖前期 pre-reproduction, 生殖期reproduction和生殖后期 postreproduction 年龄金字塔


年际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波动
由环境因子变化的随机性所决定,绝大多数昆虫 属于此种类型。 实例: 滨湖蝗区:干旱年份水位下降,滩面随水位下 降而扩大,适宜成虫选择产卵的面积增大,蝗 情就重。如微山湖蝗区,4-5月份常干旱,湖 水下降,夏蝗大量集中产卵,滩地大量抛荒, 并有一定土壤水份,生长有低矮、稀疏的芦苇、 茅草、盐蒿、莎草等蝗蝻喜好的食料植物,卵 块孵化后蝗蝻呈高密度适生种群,有利于秋蝗 的大发生,若连续干旱,则次年或第3年夏蝗 仍有可能大发生。

(2) K 值法
K>8 种群逼近随机分布, K越小聚集 程度越高。 K与虫口密度无关,但受样方大小影响,比较 不同处理害虫聚集程度时,最好用相同大小的 样方进行调查取样。
(3) CA 值法 CA =1/K CA =0 随机分布 CA >0 聚集分布 CA <0 均匀分布
(4) 聚集度均数
判断引起聚集的原因。 r 是自由度为 2k 时 0.05 水平下的卡方值,如 2k 为 非整数,可用线性插值法简单求得其卡方值。 聚集均数<2 时,聚集原因由某些环境因素引起。 聚集均数>2 时,其聚集是昆虫本身行为和环境因素 综合影响的结果。
两种典型的聚集分布
Metapopulation(集合种群)
栖息地破碎化的地方种群以集合种群的形式续存 20世纪后期建立 破碎化景观中生存的种群空间结构及动态 存在的4个条件

离散的局域繁殖种群 所有的局域种群有灭绝的危险 局域种群有重建的可能性 局域动态的非同步性
二、种群空间分布的检测方法 全体调查:空间图式 抽样调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