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汉字与古人的饮食

汉字与古人的饮食

《初学记》卷二十六引《世本》“帝女仪狄始 作酒醪,变五味,少康作秫酒。” 高山族“人好饮,取米置口中嚼烂,藏于竹 筒,不数日而酒熟。客至出以相敬,必先 尝而后进。”(林谦光《台湾纪略》) 《说文》 “醴,酒一宿孰也。”郑玄注《周礼》 “成而汁滓相将,如今恬酒矣。”张舜徽 《约注》“今家酿甜酒,必得气温暖而后易 成,故夏令一宿即熟,冬令数宿始熟,惟 视气候寒暖为断耳。”
糗(糒、糇餱、粮)、饼(粢、饵)、粥、饡 《尚书·费誓》“峙乃糗粮,无敢不逮;汝则有大 刑!” 《孟子·尽心下》“舜之饭糗茹草,若将终身焉 《后汉书·隗嚣传》“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 恚愤而死。” 《诗经·大雅·公刘》“乃裹餱粮,于橐于囊。” 《庄子·逍遥游》“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国语·鲁语上》“昔烈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 曰柱,能殖百谷百疏。” 《齐民要术》“(芜菁)若值凶年,一顷乃活 百人耳。”“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 瓜、瓠、韭、葵、姜、葱、蒜 《诗经·豳风·七月》“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 · · 葵及菽。” “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 樗。食我农夫。”
《说文》“饗,鄉人饮酒也。从食从鄉,鄉亦 声。” 罗振玉《增订殷墟书契考释》“皆像饗食时宾 主相向之状,即饗字也。古公卿之卿、乡 党之乡、饗食之饗,皆为一字,后世析而 为三。”
食制:两餐制、三餐制 《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 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 诛?’” 《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剪灭此而 朝食。’” 《史记·项羽本纪》“旦日享士卒,为击破沛公 军。”
《礼记·玉藻》“五饮,上水、浆、酒、醴、 酏。” 《说文》“酒,就也,所以就人性之善恶。从 水从酉,酉亦声。一曰造也,吉凶所造也。 古者仪狄作酒醪,禹尝之而美,遂疏仪狄。 杜康作秫酒。”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

汉语与饮食文化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中国的饮食文化也是举世闻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支柱之一。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汉语与饮食文化紧密相连,相互交融。

本文将探讨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汉语中与饮食相关的一些有趣的语言现象。

在中国,饮食一直被视为重要的社交活动,人们经常通过聚餐来加深感情,表达友好。

因此,在汉语中,不少词语和成语与饮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比如,“有的放矢”这个成语,原意是指射箭时准确地瞄准目标,引申为做事情有的有准备、有目的。

这个成语的典故来自古代射箭比赛,为了保证射箭的准确性,射手需要在箭身上刻上箭的去处,这个箭的去处就叫“矢”。

而在古代的饮食文化中,有的放矢也是一种饭后的精致吃法,意味着将食物摆放得规整有序,既注重口感,也注重色香味。

这样的用法在汉语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摆盘”、“擺盤”。

作为一门古老的文化的承载者,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和词语都透露出深厚的饮食文化内涵。

同时,在汉语的日常用语中,也有不少与饮食相关的词汇。

比如,“吃土”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人过穷过苦,生活水平很低。

而“吃土”其实也和古代的一种美食有很深的联系。

在古代,穷困山区的百姓没有肉食,他们只能靠吃土来填饱肚子。

尽管这些食物看似简单普通,但却是中国传统的美食之一,通过对土壤的研究和处理,制成鲜美可口的小吃。

因此,“吃土”这个词在汉语中也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

此外,在中国的餐桌文化中,食物的名称也经常成为交谈的话题。

比如,“龙虾”这个食材,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称呼。

在北方人看来,龙虾是一种珍贵的食材,通常在重要的节日或者宴席上才会享用。

而在南方,龙虾则更多地被看作是一种普通的海鲜,经常出现在家常菜里。

这种地域性的称呼差异,不仅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也反映了人们对食物的不同认知和喜好。

在日常交流中,人们常常通过食物的名称来交流感受,分享饮食文化带来的乐趣。

总的来说,汉语与饮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相互影响,相互映衬。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

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

《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

”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

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

“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

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

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

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

”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

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

~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以上的几个字都属于饮食制作中的加工工具类。

这些工具的使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灿烂智慧。

(二)釜、鼎、甑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

本义:古炊器。

古代汉字与文化

古代汉字与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化学化工学院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蔬菜自上古时代便已成为人类的食物。

《诗经》里提到的132种植物,其中作为蔬菜的就有20余种,随着时代变迁,其中部分品种已退出我们的餐桌,成为野生植物,如荇、苕、苞之类。

民人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人类与食俱在,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进入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开始。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已经在考古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自从学会用火之后,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文明时代。

因此,火促进了人类饮食习惯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

《礼记》在追溯人类与火的历史时说:“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郑玄注:“炮,裹烧之也;燔,加火上;烹,煮之镬也;炙,贯之火上。

”这里所说的炮、燔、烹、炙,是当时用火加工食物的四种方式,它们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从其字形结构中得到反映。

“炮”字从火包声,其中的部件“包”除了表示声音之外,还表示包裹的意义。

郑玄注所说的“裹烧之”,也就是用泥巴包裹着食物放进火里去烧,这种加工食物的方式类似于现在的“叫花鸡”。

关于叫花鸡,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古时候江苏常熟有个叫花子,有一天很幸运讨了一只鸡,他怕其他叫花子知道后也来分享,便将整只鸡连毛用荷叶包裹好,再涂上泥巴伪装起来,胡乱塞入火堆里烧烤,等别的叫花子都不在时,他赶忙把鸡从火堆里扒出来,砸掉裹在外面的泥巴,惊喜地发现,烧鸡不仅通体金黄,而且味道异常香酥可口,还略带泥土的芬芳,堪称是鸡中极品,从此以后叫花鸡便成了一道名菜韭在今天的汉语用法中,菜包括肉食和素食,蔬泛指素食。

在古老的蔬菜中,今天仍然在吃的,韭菜应该算是最常见的了。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专业:2012级汉语言文学学生姓名:xxxx学号:xxxxxxxxxxx完成时间:2015年1月浅谈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摘要:汉字文化学是近年来新兴的一门以汉字为核心的多边缘交叉性学科。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而汉字所具有的强大的表意性也折射出了丰富的汉民族文化,衣食住行,婚丧嫁娶都被反映进了汉字中。

本文即从汉字文化的角度解读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分析其字源字形,从而发掘出中国传统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汉字文化饮食文化甲骨文食物器皿中国有一句俗话叫做“民以食为天”,天在古代人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是神圣的,将“食”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般。

人与食共存,人在满足了吃这一生活第一需要时,才会衍发出新的需求,并且进而产生并确定了礼仪习俗等。

食在甲骨文中写作,像一个人张着嘴对着一个器皿吃饭的样子。

《说文》中说“凡食之属皆从食”,“食”字是从古代餐具“豆”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许多与饮食有关的汉字都是以它做偏旁的。

最为典型的就是“饔”和“飱”。

我们现在通常是说“一日三餐”,但实际上古人都是一日两餐。

“饔”指的是大食,指早上八九点钟吃的早饭。

饔的小篆写作,左上角类似于一个跪着的人形,右上角是从“隹”,指禽类,意思是丰富的食物。

而“飱”从“夕”,很明显就是下午四五点吃的饭,也叫小食,从字形上看就知道是很简单的饭食。

有一个成语叫做“饔飧不继”,就是现在俗话说的“吃了上顿没下顿”。

以“食”做字根的还有一个代表性的字,那就是“餐”。

《说文》解释说“餐,吞也”,而在诗经《伐檀》中也有“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餐的小篆字形是,右上角是“手”形,左上角指“骨板”这一类的餐具,所以“餐”有手拿骨板文明进食的意思。

这也就是为什么现在人们把吃饭的地方,通俗点的叫“饭馆”,而优雅点的则叫“餐厅”。

人类的食物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主食、果蔬和肉类,中国人也不例外。

餐桌上的副食,中国人统称为“菜肴”。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说文解字》“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从木,从省。

象其穗。

凡禾之屬皆从禾。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

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秀丽的秀字,会意。

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

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

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

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

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

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

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

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

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

从食壬聲。

”《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

”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

”拿羊进献。

2.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無鄙切。

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羡8.祥10.姜9.養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

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

汉字与饮食——精选推荐

汉字与饮食——精选推荐

汉字与饮食B12010101022汉字如今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汉字文化包罗万象,涉及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汉字是汉字文化的载体,汉字的字形构造反映了文化现象,从当今的汉字中我们可以探究出许多历史文化以及当时的社会风俗。

而其中的饮食文化博大情深、源远流长,与汉字有着密切的联系。

说到饮食文化,不得不提,民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性。

如《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这句话是说,食物是每个人生存的基本。

“食”,在《说文解字》中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米也。

从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

“亼”在古语中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食的解释大致就是聚集的米、稻、谷粒。

从甲骨文来看,“食”字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甲骨文“食”字下部是装有食物的器具,上部的三角形是食器的盖子。

饮食是生存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饮食文化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不断进步,从最开始以温饱为主,到如今以营养丰富为主。

中国饮食文化的成形时期是在周秦时,当时以谷物蔬菜为主食。

春秋战国时期,自产的谷物菜疏基本都有了,但结构与现在不同,以自周秦以来,诗文中关于粮食的记录有很多。

粮食作物古代统称五谷或六谷,至于它所包含的品种,则历来说法不一,比较可信的说法是黍、稷、麦、菽、麻为五谷,六谷即再加上稻。

而当时早田作业主要是:稷,最重要的是小米,又称谷子,长时期占主导地位,为五谷之长,好的稷叫梁之精品又叫黄梁。

古代黍稷常常连用,可以表明黍在人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黍,是大黄粘米仅次于稷,又称粟,是脱粒的黍。

麦,大麦。

与当今的麦子基本一致。

菽,是豆类,当时主要是黄豆,黑豆。

麻,即麻子。

菽和麻都是百姓穷人吃的,麻又叫苴。

南方还有稻,古代稻是糯米,普通稻叫粳秫,周以后中原才开始引种稻子,属细粮,是比较珍贵的。

我们还会常常看到一些关于粮食作物的名称,如“禾”,禾本来专指稷,后来成为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 成 (特点:清、香、脆、嫩、爽、鲜 )
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特点: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 持原汁原味 )
粤菜: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 (特点: 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 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 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 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 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 上 菜 的 次 序 …… 都 体 现 着 “ 礼 ” 。 我 们 谈 “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 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 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 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 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 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 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 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 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 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 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 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羊肉+生姜
作用:冬令补虚佳品,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风湿疼痛等。 原理:羊肉可补气血和温肾阳,生姜有止痛祛风湿等作 用。同食,生姜既能去腥膻等滋味,又能有助羊肉温阳 祛寒。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

汉字与饮食文化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文化的研究【摘要】: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

要对饮食文化与汉字文化之间的关系我们不得不从最基础的与饮食有关的各个汉字说起这其中就包括“粮”,“食”,及一些五谷类名词等……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圈,这又再一次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粮” 、“食” 、“五谷” 、“箸”、“筷子文化圈”汉字的使用早已融入了我们每天日常的生活之中。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的,于是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的影响的。

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

千百年来饮食技术的不断演进提高,是我文明古国灿烂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我国古代的优秀诗文作品中,时常可以见到有关饮食的记述和描写。

我们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字说起。

我们就首先来看下这些汉字吧。

要说到饮食文化,不得不提到“民以食为天”这句话,而自古以来我国都是以粮食作为国家一等一的大事来处理所以我们首先要来研究“食”和“粮”这两个字。

“食”,在《说文解字》中对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米也。

从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

”“亼”在古语中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食的解释大致就是聚集的米、稻、谷粒。

这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食的意思并不相同,我们应该追根述源来看食字的发展和演变。

“食”字的演变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甲骨文来看“食”字始终都是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面是一个装满食物的器皿而上面则是器皿的盖子,最下面的部分则是表示食物已经扑满溢出,所以“食”字的本意应该是一个装食品的器皿装满的样子。

经过数千年的发展“食”字演化出了包括名词食物,动词吃等一系列意思,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知道的样子。

“粮”,一说到“粮食”这两个字,我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满满的谷仓里,金灿灿的谷子,白花花的米粒,想到桌上香喷喷的米饭,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粮:粮,谷食也。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

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汉字的演变与传承。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来揭示汉字如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茶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体现了古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茶道的精髓在于茶之韵、水之味,以及茶艺者的优雅举止。

古人将茶道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品味佳茗,感受自然之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淡泊。

在茶道中,汉字的细腻与典雅得以充分体现,如“茶”字,由“艹”、“人”和“木”三个部件组成,寓意茶源于自然,饮茶须以人为本,传达出茶道的精神内涵。

宴席,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元素。

古人宴饮的目的多种多样,或为庆贺佳节,或为酬谢宾客,或为商议国事。

宴席中的菜肴种类繁多,如“脍炙人口”、“龙肝凤髓”、“鲍鱼之肆”等佳肴,皆出自古代宴席之列。

此外,宴席中的饮品也极尽精致,如“琼浆玉液”、“酒池肉林”等名酒佳肴,形象地展现了宴席的奢华与丰盛。

宴席上的礼仪规范也十分讲究,如“举杯邀月”、“杯酒言欢”等传统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宴席礼仪的重视。

市井饮食,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饮食讲求实际、丰富多彩,汇聚了民间美食的精髓。

古街小巷的各种小吃,如“煎饼果子”、“糖葫芦”、“臭豆腐”等,皆为市井饮食的代表。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繁复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古代市井饮食文化的魅力。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与演变,如一些地方特色小吃采用地方特色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以汉字的独特形式予以表达。

总的来说,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内涵,记录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共同描绘出一幅古代饮食文化的壮丽画卷。

通过深入了解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韵味。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2019年文档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2019年文档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一、汉字与中国文化1. 汉字与中国文化汉字被称为“历史的活化石”、“中国文化的脊梁”,是一种具备文化学、哲学、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

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记载和蕴含着古人的造字方法、造字心理,形象地呈现出汉民族文化心理,昭示着汉民族文化进程的轨迹,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今人可以通过汉字推知古代的社会文化,通过一个个静态的汉字,我们可以步入古人动态的历史文化圈。

2. 汉字与饮食文化饮食文化是民族文化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民者以食为天”,“食色,性也”,“民可百年无货,不可一朝有饥,故食为至急”。

“食”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食”作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字中有着充分的储存和体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蕴,我们可以从汉字中发现中国饮食制作和食器发展变化的历史轨迹。

二、从汉字看古代饮食制作古人造字时多用“火”部首字来表示饮食制作方式。

饮食进入文化范畴,要从熟食开始。

相传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教人熟食,告别了“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的文明时代。

可以说,有了火,才有了世界闻名的中国饮食文化。

多用“火”作为形旁造字,反映出当时“火”对熟食的重要。

古人用火加工制作食物的几种方式,以及其中蕴涵的文化信息,从表示它们的字的特点大致可以得到反映。

“炙”与“烹”、“炮”一样,这种制作方式亦来源于远古的游牧生活。

《礼记?礼运》曰:“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巢;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菇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后圣有作,然后?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

”从汉字中我们可以解读出与这种熟食方式相关的丰富的信息。

汉字与饮食文化共66页文档

汉字与饮食文化共66页文档
汉字与饮食文化
51、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52、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53、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54、雄发指危冠,猛气冲长缨。 55、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 池桑竹 之属, 阡陌交 通,鸡 犬相闻 。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摘要:中国汉字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出发,从食物种类、烹饪技术、食具、酒具等方面阐述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汉字饮食文化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包括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

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关于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尤其古代使用过的繁体字有成千个,包括饮食礼仪、民间习俗、食品食物、烹饪技术、食具型制。

但对于当代实用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只需认真学会一定数量的字根字,就可由这些“字”参与组字,扩展到饮食方面的相关用字。

本文只重点讲一下“食”“米”“酉”“皿”“火”五个饮食文字中的基本字根,引申出“食物”“酒”“食具”“烹饪技术”等相关用字。

讲到粮食,我们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各种各样吃的东西,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

一、粮:谷食也。

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二、食:本义:饭,饭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食”,包括偏旁“飠”“饣”,原来的图示,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

“食”部的字大都和饮食和食物有关:(一)食物的名称:餡餅、飯、餃子、餛飩、饅頭、餑餑;(二)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动作:餉、飪、餔;(三)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性状:飽、飢餓、三、“禾”: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或者与粮食有关的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盛吃之物:器皿
器皿同样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中国古代的器 皿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器皿的发展由原 始的石器到陶制,掌握冶炼技术之后开始使用铜器,最后发展到使用 铁器。
就从汉字来看, 皿:碗、碟、杯、盘一类用器的统称,以皿为部 首,衍生出了很多词语。比如用来盛放东西或洗涤的盆,这个字声旁 是分,分这个声旁有大的意思,比如颁这个字,在古代是大头的意思。 在粤菜里有一种著名的盆菜,至今依然流行,它的缘起据说和文天祥 有关。
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
黄瑨垚 汉文二班 201001044039
中国饮食文化
烹饪王国: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
筵宴、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
饮食文化: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
中国汉字
历史悠久: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拥有源
远流长的历史,其特色文字——汉字,同它的 母体一样,亦拥有灿烂辉煌的历史。基于现存 的古代文献记载和现已得到确认的考古发现, 中国汉字至少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汉字起源的 历史就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开端。
(三)“食”及其边旁 “飠” “饣”
与吃有关的另一个字就是“食”,“ 食”,包括 偏旁“飠”“饣”,均读shí。原来的图示,像人 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 “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 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 字,意思是包括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 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 与饮食有关的字。
三、总结
汉字与中国饮食文化紧密相联,“民以食为天”,但 对中华民族,饮食不只是为了生存,而是一种文化。我们 的老祖宗因饮因食而形成发展了一套独特而又丰富多彩的 饮食文化。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对他 的影响的。正如我们所知道的汉字文化圈,又称筷子文化 圈,这便集中反映了两者之间的联系。汉字中有关饮食文 化的信息,是我们古老民族饮食文化的系统反映。
二者的关系
一、要研究汉字文化与饮食首先就要从这最基本的汉 字说起。
(一)以“年”与“禾”为例 古人每年丰收之后都将禾谷插在头上以表示庆祝, 这个庆祝丰收的节日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年”。 “年”的确定,正是农业社会先民的一种文化心理 的显现。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以禾为 偏旁,禾字还派生出许多与粮食有关的字,如年、 秀、季、秋、香。
(二)以“秀”字为例
秀丽的秀字,会意。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多 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不 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 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 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将一切美好的事物都用 以“秀”字修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