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合集下载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马工程)精选全文

(二)几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1.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2.课程就是学校中获得的学习经验3.课程就是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活动4.课程就是教学计划5.课程就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1. 课程就是学习的科目和教材(1)基本观点:即课程是指具体的学习科目的总和。(科学、数学、语言、音乐、体育等)(2)评价:只关注“教什么”,而不关注“为什么教”和“怎样教”;只关注知识的逻辑、结构,而不关注学生的需要、兴趣以及儿童已有的经验、学习的方式和特点,进而导致教师把传递知识看作是他们的主要任务。
3.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起这些教育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的准则:(多选)(1)连续性( continuity) (2)顺序性(sequence)(3)整合性(integration)
“宽着期限,紧着课程”——朱熹(宋)
读书期限不能安排得过于紧凑。而一旦进入学习阶段,就绝不能放松,要按照功课的进程来完成任务。
功课及其进程
2.西方: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的词根源自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意为“奔走,跑步”,其名词意为“跑步的道路,奔走的过程或进程”,隐喻“一段教育过程”。斯宾塞(英)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中首次使用“课程”一词,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根据这个词源,西方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
例: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
(二)课程标准(P227)课程标准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某一学科或学习领域的课程纲领性文件。课程标准一般由说明(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等部分组成。是教材编制的依据;教师掌握一门课程,进行教学设计的有效工具。
二、学段目标与内容第一学段(1~2年级)(一)识字与写字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写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二)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第七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
1.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2.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3.精心设置课堂提问
2023/4/13
第七章
23
五、在学科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营造宽松、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
教师有必要在课堂这个特定的学习环境下,营造一个宽松、 和谐、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自信心,提高注意力,培养 学习兴趣,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和健全健康的人格。
2023/4/13 第一章
17
二、在学科教学目标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要处理好课堂各目标之间的关系
在学科课堂中,知识、技能目标是首要目标,而学科渗透心理健 康教育,情感、态度、价值观等目标为副目标。首要目标的达成有利 于副目标的达成与实现,副目标的实现是首要目标实现的促进因素。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合理地处理首要目标与副目标之间的关 系。
2023/4/13 第一章
31
第四节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范例
2023/4/13
第一章
32
一、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范例
一、课程目标 二、课程要求 三、训练要点 四、训练过程
2023/4/13 第一章
33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范例
一、训练目的 二、训练形式 三、训练方法 四、训练要求 五、训练要点 六、训练过程
2023/4/13 第一章
18
三、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一)概述
1.文科类课程 2.理科类课程 3.艺体类课程
2023/4/13
第七章
19
三、在学科教学内容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二)举例
1.小学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在美术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23/4/13

第七章 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七章  教学(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七章教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及其运用)五、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教师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填空)–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1、备课•备课就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备课分个人备课和集体备课两种。

个人备课是教师自己钻研学科课程标准和教材的活动。

集体备课是由相同学科和相同年级的教师共同钻研教材,解决教材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等问题的活动。

(1)备课的意义备好课是教好课的前提。

对教师而言,备好课可以加强教学的计划性,有利于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2)备课的要求(填空)①备课要做好三方面工作,即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研究教法)(填空、简答)A钻研教材–钻研教材包括钻研学科课程标准、教科书和阅读有关参考书。

B了解学生–首先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熟悉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其次要了解班级的情况,如班风等;再次,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掌握他们的思想状况、知识基础、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

C设计教法–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学生的特点等来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

②备课写好三种计划,即学年(或学期)教学计划、课题(或单元)计划、课时计划(教案) )(填空)A学年教学进度计划–这种计划应包括学生情况的简要分析,本学期或学年的教学总要求,教科书的章节或课题,各课题的教学时数和时间的具体安排,各课题所需要运用的教学手段等。

B课题计划–在制定好学年教学进度计划的基础上,教师还要制定出课题计划。

课题计划一般包括:课题名称、课题教学目的、课时划分及备课时的类型、主要教学方法、必要的教具。

此外,教师还要考虑课题之间的联系,做好协调工作。

C课时计划–它通常是指教师为某一节课而拟定的上课计划。

与上述两种计划相比,课时计划是更直接、更具体的教学准备。

它一般包括班级,学科名称、授课时间、课题、教学目的、课的类型、教学进程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 著)试题库(含答案)_董少华

《课程与教学论》(张华著)试题库(含答案)作者:董少华目录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1)第二章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的基本模式 (13)第三章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20)第四章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选择 (25)第五章课程与教学的组织 (30)第六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38)第七章课程与教学的评价 (40)第八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 (43)第一章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一、名词解释1.课程(博比特观点)2.学术中心课程3.观念4.统觉5.经验课程6.作业(杜威)7.教学二、填空题1. 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被认为是课程成为一个独立研究领域的标志。

2.截止到20世纪20年代上半叶,课程这一研究领域最先在国比较完整地确立起来。

3.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诞生的社会背景是20世纪初美国发生的“”。

4. 被誉为美国的“科学管理之父”。

5. 是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6.在1924年的《》中,博比特进一步把人类经验分析为语言活动、健康活动、公民活动、一般社交活动、休闲娱乐活动、维持个人心理健康的活动、宗教活动、家庭活动、非职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10大领域。

7.由于对教育评价理论、课程理论的卓越贡献,被誉为“当代教育评价之父”、“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8.1934年,泰勒出版了《》一书,从而确立了其“评价原理”。

9.1949年,泰勒出版了《》一书,确立其“课程基本原理”。

10.学术中心课程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学术性、专门性和。

11.施瓦布在《实践3:转换成课程》一文中确立了一种新的课程理念即实践性课程,在施瓦布看来课程是由教师、学生、、环境四个要素构成,这四个要素之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

12.在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教学论的是德国教育家。

13.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其1632年用捷克语出版了《》一书,目的是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该书标志着理论化、系统化的教学论的确立。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基础精讲 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课程主要内容一、课程概述二、课程设计三、课程改革一、课程概述1. 课程的概念经典:学习的进程;广义: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狭义:指任何一门学科为课程课程是由一定的育人目标、特定的知识经验和预期的学习活动方式构成的一种蕴含着丰富、基本而又有创造性与潜质的一套计划与设定。

2. 课程方案课程方案也称课程计划,是指在国家教育目的和方针的指导下,实现各级基础教育的目标,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课程设置、顺序、学时分配以及课程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

主要围绕学段进行计划。

包括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年编制等方面。

3.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在一定课程理论指导下,依据培养目标和课程方案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关于课程性质与价值、目标与内容、教学实施建议以及课程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指导性文件。

按照教学科目编制;是教材编制的基本依据。

4. 教科书亦称课本,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教学规范用书。

学生获得系统的基础知识的主要资源和工具+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既反对把课程内容与教学局限于教科书的范围内,也反对一味追求超越教科书,忽视教科书在开发与利用其他课程资源过程中的基础与指导作用。

5. 课程理论的发展1885,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课程问题明确化;1902,杜威《儿童与课程》多种多样的学科把儿童生活的整体割裂和肢解了;1918,博比特《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论专著,提出了“活动分析法”;1949,泰勒《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20C60s,结构主义课程理论20C70s,人本主义课程理论6. 课程领域的几个论争(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根据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分门别类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征与发展水平的知识所组成的教学科目。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对立,它打破学科逻辑系统的界限,是以学生的兴趣、需要、经验和能力为基础,通过引导学生自己组织的有目的的活动系列而编制的课程。

亦称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设计

学习者中心设计
学习者中心的设计,以个别学生而不是以 内容为其组织的线索。学习者中心的设计 不预先计划,而是随教师和学生展开教育 任务而变化
活动一经验设计 特点
---课程的结构要由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来决 定
---在课程实施中形成课程结构 ---把重点放在所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上
活动一经验设计
以学生感觉到的需要和兴趣为基础的课 程,不可能保证为生活作充分的准备: 该设计总的来说忽视了教育中关键性的 社会目标。 其内部缺乏确定的水平结构 内部缺乏连续性(顺序) 需要特别能胜任的教师,这也许不可能
课程设计的功能
中介作用 :把理论上设想的目标与基于某 种理念选择的内容转化成具体可行的课程
平衡作用 :诸要素或成分如理念、目标、 内容、学习活动、评价程序、学习材料、 时间、空间和环境、课程实施形式及教学 策略等相互关系的综合处理
“总摄作用” :选择的设计应与课程目标 及其功能相吻合;对课程要素的处理就要 与这种设计保持一致.对目标和评价的决 策要与对材料和活动的决策相一致
大范围设计
通过把两门以上有关的科目合并成单一的 大范围教程,而体现了克服科目课程的破 碎形式与框架形式的努力
优点 :整合了各门科目,使学习者能够看 明白科目间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不足:由于它为学生提供的只是各门科目 中分散的信息,因而缺乏深度.培植的是 肤浅性 ;倾向于强调的目标是内容覆盖面 以及信息获得,忽视认知或情感方面的过 程目标
第七章 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 第二节教学设计
第一节 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基本模式 我国课程设计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课程设计概述
课程设计的概念 相关概念辨析 课程设计的实质 课程设计的功能 课程设计的层次性

市场营销学7 第七章 教案

市场营销学7 第七章 教案
(五)购后行为
消费者购买了产品并不意味着购买行为过程的结束,消费者在购买了产品之后会通过自己使用或者他人评价来检验自己的购买行为。
知识点3. 组织市场购买行为
一、影响组织市场购买行为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二)组织因素
(二)人际因素
(二)个人因素
二、组织市场购买角色与类型
(一)组织市场购买角色
所有参与购买决策过程的人员构成采购组织的决策单位,韦伯斯特和温德将其称为采购中心,并定义为:所有参与购买决策过程的人和集体,具有某种共同的目标并一起承担由决策所引发的各种风险。
(四)购买决策
经过对备选方案的评价,消费者形成了对某种品牌的偏好和购买意图,就进入了购买决策和实施购买的阶段但在购买意图和购买决策之间,有2种因素会对消费者产生作用,影响消费者的最终决策:(1)其他人的态度,如果与其关系很密切的人坚决反对购买,消费者就可能改变决定;(2)未预期到的意外情况或偶然因素,也有可能影响甚至改变消费者的购买决策。
3.互补评价法
互补评价是指消费者不是根据某几个因素做出购买决策,也不是根据最低标准做出取舍,而是综合考虑商品各个方面的性能,取长补短,选择一个最满意的结果。
4.排除式评价法
排除式评价是指消费者在对备选方案进行评价时,首先确定一个自己认为最重要、最起码的标准,接下来根据这一标准排除那些不符合要求的品牌以缩小选择范围,然后再对人选的商品确定一个最重要的标准,把那些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商品筛选出去,以此类推,直到满意为止。
不同的消费者对同一种商品往往有不同的评价方法,常见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
1.单因素评价法
单因素评价是指消费者根据自己需要的具体情况,按照自己认为最重要的某一个标准对方案做出评价。消费者在购买一些价格比较便宜的商品时一般采用这种评价方法。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第七章课程ppt课件

实质教育论
从功利主义出发,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传 授实用性知识,智力的发展并不重要。
主张学校开设现代语、历史、地理、数 学、物理、化学、天文、商业和法律等实质 学科。代表人物是斯宾塞,他竭力反对当时 英国教育中的古典主义和经院主义,主张实 科教育。
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观点都是片面 的,割裂了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的统一关系。
课程资源开发的特点
1.从资源层面拓展了课程范围 2.教材是核心课程资源 3.促进课程资源的共享和整合 4.重视学生参与课程资源开发 5.促进与信息技术整合的课程资源开发 6.加强校内课程资源设施建设
课程评价
(一)评价改革的总体方向和原则
1.理解性评价:致力于尊重和理解学生。 2.综合性评价:综合评价学生的发展。 3.发展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发展 和提高。 4.多元化评价:评价内容、标准和方法要多元 化。 5.过程性评价:评价要注重发展和变化过程。 6.自我评价: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
以校为本的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资源开发的意义和方向 1.资源整合:在资源层面适当整合综合实 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2.资源更新:利用和寻找新的素材; 3.资源共享:确保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和 交流; 4.校本开发:学校作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中 心,要逐步建立校本课程资源库; 5.理论架构:在实践开发基础上形成校本 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
人本主义课程论
代表人物:罗杰斯 人本主义课程论尊重人的尊严与价 值;主张发挥人的潜能,促进人的自我 实现。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的 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力主为学生提供 良好学习环境,促进学生主动性与创造 性的发挥。
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特点
1.提出了意义学习的学习观。 2.人类生来就有学习的潜能,教育应以学习 者为中心,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在能力。 3.提供学习资源,创造良好学习氛围。 4.构建真实的问题情境,提倡从做中学,鼓 励学生自由探索。 5.强调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是 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6.强调学习过程不仅是学习者获得知识的过 程,而且是学习方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过程。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 第七章 课程 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

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适用于项贤明主编《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第七章课程课程是教育学原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是教育过程中的核心环节。

课程设计的合理性和实施的有效性直接影响到教育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在本章中,我们将探讨课程的概念、类型、设计原则以及评价方法。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课程。

课程是指在教育过程中,为实现教育目标而设计的一组有组织的学习经验。

这个定义包括了三个关键要素:学习经验、教育目标和组织。

学习经验是课程的核心,是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

教育目标是指课程设计者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达到的预期成果。

组织则意味着课程需要按照一定的逻辑和结构进行安排,以确保学生能够有效地获取知识。

课程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例如,根据学习内容的性质,课程可以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根据学习进度和时间安排,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根据学习方式,课程可以分为讲授课程和实践课程。

课程设计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首先,课程设计应该与教育目标保持一致,以确保学习经验能够帮助学生达到预期的成果。

其次,课程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兴趣和能力,以确保学习经验的适切性和有效性。

此外,课程设计还应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

课程评价是确保课程有效实施的重要手段。

评价方法应该多样化,包括考试、测验、观察、作品分析、问卷调查等。

评价应该以教育目标为依据,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客观、全面和科学的评估。

评价结果不仅可以用于改进课程设计,还可以用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总之,课程是教育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合理的课程设计和有效的实施可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教育目标。

在未来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不断探索和创新课程设计的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学前教育学》中职教资面试 第七章教案及逐字稿

《学前教育学》中职教资面试 第七章教案及逐字稿
形式多样化、趣味性
重视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与卫生
三、结束部分
总结知识
布置作业:选择你感兴趣的年龄阶段,分组设计一个相应年龄阶段的劳动活动方案
习惯和意识是从小培养的,而不是自然而然形成的
愿意做家务的意识比会做家务的能力更重要
单元、章、节
幼儿园节日活动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图片展示
一、导入部分
【案例导入】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孩子应该从小就学做家里的家务,和大人一起分担,另一种认为孩子年龄只会帮倒忙,而且家务孩子大了自然而然就会做,不用从小学。
【提问】你更倾向于那种观点?说说理由
【归纳】家务作为家庭劳动的一部分,也是儿童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儿童劳动与大人有何不同?如何指导?
二、基本部分
2.突出不同节日应有的特色
3.活动的内容和形式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富有趣味性
4.面向全体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人
三、结束部分
总结知识
布置作业:活动设计,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设计一份节日活动方案,可以是大中小班
3.生活技能的练习
三、结束部分
总结
布置作业:请分组讨论,如何在一日生活进行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育?结合具体的例子谈谈
172页
单元、章、节
学前儿童劳动
教学目标
重点
难点
教学方法
讨论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图片展示
教学准备
教学PPT、案例文本、图片、教学活动案例、活动视频
教学环节与主要内容
试讲关键词【板书】
二、基本部分
(一)幼儿园生活活动的内涵
【教师讲解】幼儿园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生活环节,包括入园、离园、进餐、饮水、盥洗、如厕、睡眠等活动,是幼儿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始终。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自学考试备考复习资料:教育学导论《第七章 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考点归纳整理汇总

第七章教学过程与教学原则知识点汇总一、教学过程1教学过程(名解):教学过程即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人事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过程。

2教学过程本质上是:特殊的认识过程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属于一种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矛盾(即教与学的矛盾)、教师与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容、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三个方面。

其中第三方面是教学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学活动存在和发展的依据。

2教学活动具有特殊性。

简述教育过程的特殊性?或教学认识的特殊性是如何体现的?●教学认识有特殊的主体(学生)●教学认识有特殊的客体(教材)●教学认识有特殊的目的(学生发展)●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活动方式(教学实践)●教学认识有特殊的检验方式(考试)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掌握知识和发展智能是教学活动的两大基本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与实质教育论之争。

形式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任务主要不在于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能力。

代表人物裴斯泰洛齐。

实质教育论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应当是教给学生对生产活动实际有用的知识。

在教学活动中应重视自然科学、机械技术等学科的教学,代表人物是斯宾塞。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具体表现为: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二者互为基础、互为条件首先,知识是发展智能的内容和手段。

其次,智能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因此,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是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对任何一方面的偏废,都必然导致另一方面的畸形发展,并最终影响教学质量,损害个体的整体发展。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并未同步进行、一一对应。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之间虽然联系密切,不可分割,但知识并不等于智能,知识掌握的量与智能发展的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的水平之间不是一种绝对的正比关系,两者之间不同步,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剪刀差”。

首先,知识的智力价值是不同的;其次,不同的认知活动方式在发展智能方面的价值也是不同的。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件第七章 课程

第七章 课程
第三节
课程编制
(一) 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 提出四个问题: 1.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2.提供哪些学习经验才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学习经验? 4.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二)对泰勒原理的反思
积极价值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1)提供了一个课程研究的范式。 (2)将评价引入了课程编制过程。 (3)建立了课程编制的目标模式。
课程计划:是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任务的总体规
划。
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国家
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教材编 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 评价课程的基础。

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是教师进行教学的
主要依据,是学生进行学习、获得系统知识的主要 材料。
三、课程目标
• (一)知识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布 鲁纳和施瓦布(Schwab)等 • (二)社会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弗 莱雷(Paulo Freire,1921—1997)和布拉 德尔梅。 • (三)学习者中心课程理论:代表人物是 杜威。
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一) 学科课程 学科课程也被称为“分科目课程”,是以 学科为中心设计的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 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系统的总称,是 历史最为悠久、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课程组 织形态。
四、课程的范围与结构
课程的范围大致包括如下方面(见表7-6)
五、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取向 • 忠实执行取向 • 互动调试取向 • 参与制定取向
(二)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
• 课程改革本身 (1)地方、学校与教师对改革的需要。 (2)实施者对改革的清晰程度。 (3)改革本身的复杂性。 (4)改革方案的质量和实用性。 • 学区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学前教育学 朱宗顺)

第七章 幼儿园教学活动(学前教育学 朱宗顺)

第七章幼儿园教学活动教学目标:1.理解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概念和特点。

2.认识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原则和方法。

3.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构成要素、原则和方法、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

教学难点: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策略。

教学方法:讨论法、举例子、讲授法、实际操作法。

教学内容及课时分配: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1课时)第二节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指导(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资源:1.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2(吴慧源)https:///v_show/id_XMTQyMjY4MjM3Mg==.html?spm=a2hbt.13141534.app.5~5!2~5!2~5~5~5!2~5~5!2~5!2~5!2~5~5~A2.幼儿园教学活动设计与指导3(吴慧源)https:///v_show/id_XMTQwNzUwMTU4NA==.html?spm=a2hzp.8244740.0.0https:///v_show/id_XMTQwNzUwMTU4NA==.html?spm=a2hzp.8244740.0.03.幼儿园教学活动考点视频https:///v_show/id_XNTA4OTkyMjA0.html4.幼儿园课程https:///x/page/j0720tc85rz.html第一节幼儿园教学活动概述一、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含义、特点和意义活动有什么样的涵义实例:某幼儿园大班在一个星期一的早上,有幼儿说道自己周末上超市购物的经历,马上引起其他孩子的共鸣,大家争相回忆起自己上超市购物的经历。

“超市有文具卖吗?”有个幼儿若有所思的问。

“有啊!”另一个孩子马上回答。

“那超市里还有什么东西呢?”于是,从孩子的兴趣和实际水平出发,结合大班教育目标的需要,教师设计组织了以“超市”为主题的教学活动。

在接下来的几天中,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到超市参观。

每个孩子尝试用一元钱购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第七章教育过程

第七章教育过程

2.杜威的五阶段说 杜威是从对思维的分析人手谈教育过程的。杜威认为,思
维一般包括五个阶段:疑难的情境;疑难的确定;提出解决 疑难的假设;推断每个阶段所涵的结果;试验、证实或证伪 原来的假设。依据思维的历程,教育过程可分为这样五个阶 段:情境、疑问、假设、推断、验证。
杜威认为,这不仅是教学和学习的方法,也是改造经验和 改造社会的基本方法。
(三)陶冶法 陶冶法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教育的一种教
育方法。陶冶的方法自古有之。 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其基本要求是:
(1)教师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教育情境的设计上,这一情境必须能够引人 人胜,具有感染力。 (2)教师作为教育情境的构成要素的条件是对学生 的挚爱以及自身的人格魅力。(3)应当促进学习主体与教育情境的互动, 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及对环境的净化和改进。
(1)情意因素与学习动机。 一方面情意因素的培养本身应当是教育过程的基本任务之一。另一方
面,这一因素的培养又必须在教育或学习过程中自身得以实现。 (2)情意因素与创造力和个性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创造力往往更多地取决于兴趣、情感、直觉能力等 非智力、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兴趣、情感、直觉能力等等也是个性品质 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教育过程既应是一个逻辑、理性、连续性的探 究与发展的过程,也应当是一个非逻辑、非理性、非连续的过程。教育 过程
而杜威、布鲁纳、谢夫特、罗杰斯等人显然相反,他们更强调学生 由内而外的探究。
皮亚杰认为内化意味着儿童在学习之前就有其自身的认知结构(图 示),学习的过程是在新的情境中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原来的结构,或者 修改原来的心理图示。
3.巩固
巩固也有两重任务:一是教师的教授效果的巩固;二是学生学习效果 的巩固。所谓教授效果的巩固就是学习效果的巩固。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教育学原理  项贤明  第七章   课程

拉尔夫·泰勒(Ralph W. Tyler)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课程理 论专家、评价理论专家。他是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是科 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集大成者。1949年泰勒出版《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提出以目标为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核心,围绕课程目 标的确定及其实现、评价而进行课程设计的模式。(泰勒原理)
✿校本课程的特点。
(1)以学校为开发场所; (2)以教师为开发主体; (3)旨在满足学生个性需求; (4)是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补充。
✿校本课程的价值追求。
(1)体现学校办学特色; (2)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3)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六)预设课程与生成课程
1.预设课程 预设课程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标在课程实施之前经过 精心设计的课程。 2.生成课程※(重点内容、辨析题、单选题) 生成课程是指课程内容未经预先设定,而是在教学过程中 产生的非预期结果。与预成性课程相比,生成性课程具有 一定的偶发性。
首先探讨课程目标具体化、标准化的是博比特,他使用“活动分析法”对人 的经验与职业做出系统分析,并具体列举了 10个领域中的800多个目标,为行为 目标在课程领域中的地位奠定了基础。博比特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完美的 成人生活做准备,所以,课程开发得先弄懂完美的成人生活包含有哪些经验领域 (活动领域)是必须要掌握的,于是,博比特通过对整个人类经验领域进行了审 视与分析,得出儿童在成人之前必须得学会的十大经验领域:语言活动、健康活 动、公民活动、业性的实际活动、个人的职业活动。博比特把课程开发的 这个阶段称为“人类经验的分析”。
品,特别是那些学生已经学到,并未公开体现为有意识的学习状 态的经验或体验。 ◆隐性课程是指“未预期的”学习结果,不管这个结果是“有意的 或无意的”。 ◆隐性课程是指隐藏在正式课程内外的课程。 ◆隐性课程是指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社会和文化体系)中, 所学习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的知识、观念、规范或态度。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小学教育学第七章 课程



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范畴
一、课程的目标 (一)课程目标的垂直分类 1.第一层次 反映特定社会对于合格成员的基本 要求,明显地带有课程总体目标的性质。
2.第二层次 这一层次的目标适用于一定阶段的 具体课程,比总体目标更为具体,是总 体目标在特定课程领域里的表现。 3.第三层次 这是更为具体的、与课程关系最为 直接和密切的目标。这一层次的目标在 具体的课程领域内部展开。

4.课程结构的改革 学习者的不同学习方式是课程具体结 构的基础。决定课程不同结构的因素是多 方面的,其中最根本最基础的是学生的学 习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是不同课程 的具体结构赖以建立的依据。 一般说来,以自主性探索学习方式为 基础的课程,采用单元的形式最为适宜。 在结构上至少包括主题、任务、评价标准 三个部分。

2.课程基本结构的不同存在方式 (1)以统一要求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中国、苏联、日本、法国 (2)以多样化为特点的存在方式 英国、德国、美国 3.课程基本结构的发展变化 (1)在统一性基础上增加灵活性 地方课时的安排,是我国课程结构的 根本性变化。 (2)在多样性基础上增加调控性

(二)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 完整的课程目标应当包括认知领域、 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三个部分,每 一个领域又可进行更为详细的区分。 在课程目标的水平分类研究中,有 德、智、体或德、智、体、美、劳的提 法,实际上就是在教育总体目标的层次 上所作的水平分类。

二、课程的内容和结构 (一)课程的内容 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 题就是内容问题:课程设计是关于内容 的组织安排,课程目的是决定内容的依 据,课程评价是判断内容产生的结果, 课程实施是内容的逐步实现,等等。 我国小学阶段的课程类型主要包括 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综合课程。

第七章_课程实施

第七章_课程实施

3)再次是课程的价值中立性,认为课程发展主 要体现为一种与价值无关的具体技术; 4)最后是课程的线性和简单性,认为课程发展 是一种单向度的、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的简单 工作。 正是基于这些特定的理论假设,在实践中才 出现了所谓的“防教师”(teacher proof) 的课程,在课程实施的取向中才出现了忠实取 向。
第一,良好进行的知识是缄默知识(tacit knowledge),最好由教师间互相观摩学习, 而不是由外在的顾问来界定和讲授。 第二,发展集中于本地层面的教师培训,让 教师通过听课、讨论和阅读来实现专业发展, 把外在生成的教材放在次要地位。
第三,课程改革不是由一套预设目标所指引,
而是由一套有关教师与教学、学习者与学习、 学科内容与其潜在意义,以及学校教育与社会 政治力量的关系等信念作指引。另外,课程评 价的标准是以儿童的发展为标准,而不是由目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自上而下策 略与忠实取向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两者都承认新课程方案的科学性,尊 重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专家的权威性, 强调以新课程方案为依据的教师、学生 等人员的角色转变与行为调整。
关注为本采用模式及研究、发展和传播模 式都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自上而下策略。
需要指出的是,自上而下策略并不等同于忠 实取向,在可能的领域中,相互在学校情境中对新 课程的关注和运用。 研究、发展和传播模式尽管在美国得 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但由于其线性的 发展过程及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在实 践中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
在实践中,被认为较好地反映了相互调适
取向的课程实施模式是兰德变革模式(Rand Change Model)。 该模式把课程变革过程划分为启动 (initiation)、实施(implementation)和 合并(incorporation)三个阶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一)一、选择题。

下列各小题有四个备选答案,请选出其中一个最适合的,并将其序号填入括号中。

1.( c )认为,课程实施是按部就班地执行预定课程方案的过程。

a.创生取向b.相互调适取向c.忠实取向d.情境取向2.( b )是课程实施的决定因素。

a.校长b.教师c.学生d.教育当局3.课程实施的主体包括()。

a.校长、教师与学生b.校长、教师与家长c.校长、教师与社区d.校长、教师与教育官员4.兰德变迁模式,信奉课程实施的( b )取向。

a.创生b.相互调适c.忠实d.情境5.( a )假设,个体的改变先于组织的变迁。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6.( d )假设,教师的课程实践总是基于他们对特殊情境的知觉。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7.( c )把课程实施视为一种理性化和技术化的过程。

a.变迁阻力消除模式b. 组织发展模式c.研究—开发—推广模式d. 情境模式8.课程实施的课程创生取向在本质上受( c )。

A.技术理性支配B.实践理性支配C.解放理性支配D.理论理性支配9. 美国课程专家(d )从课程实施的纵向层面提出课程可分为五个层次。

A.塞勒 B. 布鲁姆 C. 泰勒 D. 古德莱德10.教学活动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是(a )。

a.认知矛盾b.情感矛盾c.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矛盾d.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11.赫尔巴特把教学过程分为( a )等阶段。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2.根据杜威的主张,教学过程可以分为( b )等环节。

a.明了、联合、系统和方法b.疑难、问题、假设、验证和结论c.分析、综合、联合和系统d.形象、感受、认识和练习13.领会书本上的知识,从而达到对客观事物本质及规律的认识的教学环节是( a )。

a.运用知识经验b.感知教学材料c.激发学习动机d.理解教学材料14.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就是学生的认识过程的是( c )。

a.认识-发展说b.特殊认识说c.认识说d.认识-实践说二、填空题1.一个完整的课程变革过程包括课程计划、课程采用、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几个环节之间动态的、复杂的交互作用的过程。

课程实施,包括、和三个环节。

(课程采纳、课程调适和课程应用)2.课程实施取向,主要有、、和等几种。

3.课程实施的模式,主要有、和等几种。

4.一项课程变革计划能否成功地实施,取决于该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的特征、的特征、外部环境的特征这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与水平。

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四类因素缺一不可;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产生合力。

5.课程实施的研究-开发-推广模式,主要有、、和四个步骤。

6.课程实施的兰德变迁模式,主要有、和三个步骤。

7.()在课程实施中占有核心和主导的地位,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

8.课程实施是将课程计划(),它有()、()、()三种基本取向。

9.实施的忠实取向将课程变革视为一种线性过程:课程专家在课堂外制定课程变革计划,教师在课堂中实施课程变革计划。

10.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视野中的教师是课程变革方案的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11.课程创生取向认为,课程是教师和学生联合创造和实际体验到的经验。

12.我国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表现为从取向走向取向和取向。

13.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基本矛盾主要体现在和两个方面。

(教师提出的认知任务与学生现有知识和心理发展的矛盾)14.《中庸》提出的学习过程结构为、、、和。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15.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为、、、、和。

(“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和“测评教学效果”)16.我国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不同观点,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主有、、、、、、、、、和。

(认识说、发展说、层次类型说、传递说、学习说、统一说、实践说、认识一实践说、交往说和价值增殖说等)17.教学认识的特殊性包括、、和。

(“间接性”“领导性”“简捷性”和“教育性”)三、是非判断题。

请判断下列题目陈述的对错。

1.课程方案被学校所采纳,就意味着课程实施的完成。

(N)2.相互调适取向认为,课程实施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N)3.课程创生取向把课程变革、课程实施视为教师与学生个性成长和完善的过程。

(Y)4.教师的“工作倦怠”,会给课程变迁造成阻力。

(Y)5.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所支配的。

(Y)6.课程实施仅仅是教师教的过程。

(N)7.通过在学校管理层和教师之间建立“权力平衡”,以及确定和处理好教师所关注和忧虑的事情,能够有效地消除教师对课程变迁的抵制。

(Y)8.情境模式,持相互调适的课程实施取向。

(N)四、名词解释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将课程方案付诸实践的过程。

忠实取向:忠实取向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方案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相互调适取向:相互调适取向强调课程方案的使用者与学校情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主张根据学校或班级实际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以及组织形式诸方面对课程方案进行调整和改变。

创生取向:创生取向则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师生在具体情境中联合缔造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在创生过程中,设计好的课程方案仅仅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或实现“创生”的材料或背景,是一种课程资源,借助这种资源,教师和学生的经验不断变化和发展。

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随着教师和学生的经验的发展,课程本身也在不断地进步。

教学过程: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分阶段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的发展进程。

课的结构:是指一节课包含那些组成部分以及各组成部分的顺序、时间和相互关系。

五、简述题1.简述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

(1 )得过且过取向(2 )忠实取向(3 )改编取向(4 )创生取向2.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答:课程实施过程既是学校、教师忠实的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衡量课程实施成功与否的基本标准是课程实施过程实现预定的课程计划的程度。

特征:忠实取向认为,1)课程、教科书、教案、课程革新要有计划。

2)课程知识有专家创造。

3)课程为线性过程。

专家制定,教师实施。

4)教师是课程计划的忠实执行者。

5)忠实取向研究的基本方法是量化研究。

严格的教育与心理测量的方法。

本质:受“技术理性”(“工具理性”)支配。

3.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答:课程实施的相互适应取向是课程计划与班级或学校实践情景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诸方面相互调整过程。

特征:相互适应取向认为:1)课程不仅包括有计划的具体内容,还包括情景因素。

2)实践者所创造的课程知识与专家同等重要。

3)课程变革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和不可预知的过程。

4)教师是主动的、积极的“消费者”。

教师对预定课程方案积极的、理智的改造是课程实施成功的基本保证。

重视量化研究,也包括“质的研究”。

本质:该去想在本质上是受“实践理性”支配的。

4.课程创生取向有何基本特征?其本质是什么?答:真正的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

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省心的教育经验的过程。

既有的课程计划只是提供这个经验创生过程选择的工具而已。

特征:课程创生取向认为:1)课程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

2)课程知识是一种“人格的建构”。

3)课程变革是教师和学生个性的成长与发展过程。

4)教师的角色是课程开发者。

5)持“质的研究”方法。

本质:该取向在本质上是受“解放理性”支配的。

5.如何评价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涵义及评价)答:1)各有其存在的价值。

它们从不同方面揭示了课程实施的本质。

2)三种取向各有其局限性。

忠实取向把课程变革是为线性的过程。

一个机械的、技术化的程序,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主体价值。

相互适应取向有折衷主义色彩。

课程创生取向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

3)从忠实取向到相互适应取向、在到课程创生取向,意味着课程从追求“技术理性”到追求“实践理性”,在到追求“解放理性”,体现了课程变革的发展方向。

反映了人们对课程变革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

6.简述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

7.简述《中庸》提倡的学习过程环节。

8.教学过程的本质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教学过程是教学认识过程与人类一般认识过程的统一;教学过程是教养和教育的统一。

9.教学过程中应处理好哪几种关系?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六、论述题1.评述课程实施的三种基本取向,并谈谈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对我国课程改革的启示。

答:先答三种取向的涵义及特征、评价。

启示:国外关于课程实施的研究至少为我们提供如下启示:第一,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变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变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

第二,应将具体的教育情境和社区情景的因素纳入课程变革自身。

第三,课程变革必须最大限度的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

答: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各有其存在的价值,忠实取向强化了课程政策制定者和课程专家在课程变革中的作用;课程创生取向把处于具体教育情境中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开发、课程创造中的主体性解放出来;相互适应取向把外部专家所开发的课程与对这种课程产生影响的学校情境、社区情境的因素均予以考虑。

课程实施的三种取向为我国的课程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应把课程实施研究纳入课程改革之中,使之成为课程改革这个系统的有机构成;课程改革应将具体教育情境和社区情境的因素纳入自身之中,相应地,课程改革政策应具有变通性;课程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弘扬教师和学生的主体参与精神,这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2.从影响课程实施的四类因素出发,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答:课程实施的因素是:1)课程变革计划本身的特征;2)学校的特征;3)学区的特征;4)外部环境的特征。

课程实施取得成功的基本条件是:1)四类因素缺一不可;2)四类因素间交互作用的状态和水平是理想的。

即四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其动态交互作用能够产生合力。

例如:学校的特征:(1)校长的角色:校长越是积极支持课程变革,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

(2)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信任、支持、交互作用和开放性的交往越理想。

课程实施的程度越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