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合集下载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共32页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共32页

46、我们若已接受最坏的,就再没有什么损失。——卡耐基 47、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48、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史美尔斯 49、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 50、谁和我一样用功,谁就会和我一样成功。——莫扎特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11、用道德的示范来造就一个人,显然比用法律来约束他更有价值。—— 希腊
12、法律是无私的,对谁都一视同仁。在每件事上,她都不徇私情。—— 托马斯
13、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因为好人Hale Waihona Puke 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 情。——弗劳德
14、法律是为了保护无辜而制定的。——爱略特 15、像房子一样,法律和法律都是相互依存的。——伯克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

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第1课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学案【教学目标】1、基本史实:①孔孟之道的根源,代表人物,各自观点;儒学的经学化概念、原因、代表、观点2、史能:(1)归纳整理:儒家代表人物的基本观点;(2)分析说明:儒家代表人物提出观点的时代性;(3)分析理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以及流程;3、史识:儒学本质上是一门注重解决人世现实问题的伦理-政治学说。

其救世方案的核心是:希望重振宗法制度下的西周礼制(即严格的身分等级制度),并扩展至平民阶层,恢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等级秩序井然的有序状态,以消弥争权夺利的混乱。

但在春秋战国时期,严格的宗法制度趋于瓦解,各国兼并纷争,其实践意义并未受人重视。

秦汉以来,中国进入以君主专制为特征的帝国时代,而宗法组织、宗法关系、宗法原则又长期留存,于是,儒家学说所具有的两面性——既强调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又对君权有所限制,使之成为各社会阶层都比较认同的理论学说。

此后,便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在中国历史上产生深远的影响。

【教学要点】说明:★为高考要求;◆为选学或仅限于理解层次一、孔孟之道★:1、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2、儒学的代表人物3、孔子的主要思想(春秋时期)4、孟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5、荀子的主要思想◆(战国时期)二、儒学的经学化1、概念以及实质:2、原因:3、代表人物以及观点:4、汉武大帝时期将儒学奉为“至尊”的措施?【课后反思】同步训练试题一、填空:1、儒家是在_______________的过程中应运而生的学术思想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创始人是_____________,他是针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现状,提出的一系列救世主张,其思想核心是______2、孟子是在继承________ 思想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思想核心是_________,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后人将其二人思想合称__________________。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知道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主要观点是“仁”“义”;知道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是孟子、荀子;知道汉武帝时代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知道汉代“经学”兴起;知道汉以来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与方法学习儒家文化与大一统统治的内容,基本了解文化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初步掌握运用哲学方法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基本了解从历史文献中获取历史信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孔孟之道”懂得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基本内涵"初步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社会道德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与普世意义,从而学会正确地认识传统文化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儒学演变中的几个重要阶段;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难点:理解儒学演变过程及其与社会、思想文化变化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课时2课时四、教学过程1、导入:回顾第二分册“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中”关于周公“制礼作乐”的相关内容由此导入教学。

礼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礼制则起源于西周周公,“制礼作乐”,周公把尊礼视为德治的重要内容,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对后世儒家学说和我国古代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

再回顾第二分册“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简单回顾其内容。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礼崩乐坏、列国纷争,连年战乱A政治领域变革(分裂到统一,封邦建国制向中央集权制转化)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国家分裂,社会动荡;列国进行富国强兵的内政改革B经济领域变革: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的新生产力把农业经济提高到新水平;井田制崩溃,土地被大量开垦、转让买卖和争夺;各国奖励耕战争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型地主产生(他们推动内政改革);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出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C文化领域: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灿烂活跃2、孔孟之道(春秋时期孔子创立,战国时期孟子继承、发展后人习称“孔孟之道”)孔子创立儒家学派a.儒家思想产生的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处在变革、转型阶段,儒家创始人孔子针对礼崩乐坏、动荡纷争的现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ppt课件
③义:孔子还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含义: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 是“义”。正人君子应重义轻利。
孔子之政治思想
1.“仁” :“仁者爱人” 2.“礼” :“克己复礼” 3. “德治”: “为政以德”
孔子之伦理思想
“忠恕”之道:以待自己的态度对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主要思想
2)性恶论 3)“礼”“法”并用,更注重外在 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 作用 4)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君舟民水”

价: 荀子的思想强化了孔子的“礼治”观念,
并融合了法家思想, 在后世也有不少影响。
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
孔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 以及人之幼。
——《孟子· 公孙丑》 ——《孟子· 尽心上》
——《孟子· 公孙丑》
孟子(约前372-前289) ——《孟子· 滕文公》 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 ——《孟子· 梁惠王下》
孟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子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君舟民水
性恶论

人性论
性相近
孟子与荀子分别从两个侧面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孟子主张凭借 内心的“善”来推行仁政,使国家长治久安;荀子强调以外在的规 范来制约内心的“恶”,使国家秩序井然。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 孔子(前551-前479 ) 众星共之。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 忠。 ——《论语· 八佾 》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论语· 子路》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论语· 卫灵公》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思想流派。

在中国历史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经历了不同的变革和发展。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是儒家思想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它们之间是否有传承关系,革新和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呢?先秦儒家是儒家思想的最早阶段,其代表人物有孔子、孟子、荀子等。

先秦儒家主张“仁”、“礼”、“义”、“智”等道德观念,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先秦儒家的思想基础是《尚书》、《周易》、《诗经》等经典,这些经典被认为是儒家思想的根源。

先秦儒家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两汉经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二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郑玄、严复、何晏等。

两汉经学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两汉经学的核心是《五经》的注解和解释,这些注解和解释成为了后世儒家思想的重要参考资料。

两汉经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宋明理学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第三个阶段,其代表人物有朱熹、程颐、张载等。

宋明理学强调“理”、“气”、“心”等概念,提出了“心学”、“理学”等重要思想,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

宋明理学的核心是《四书》、《五经》的注解和解释,以及对经典的研究和传承。

宋明理学的发展对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明显的传承关系。

两汉经学是在先秦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为宋明理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明理学则是在两汉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强调“理”、“气”、“心”等概念,为后世儒家思想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尽管先秦儒家、两汉经学、宋明理学之间有着传承关系,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革新和区别。

先秦儒家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建立,两汉经学注重对经典的注解和解释,宋明理学注重“理”、“气”、“心”的探讨和研究。

三个阶段的儒家思想在强调的内容和思想方法上都有所不同,这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和思想需求。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先秦儒学和两汉经学

有人认为儒者是指一种以宗教为生的职业,负责 治丧、祭神等各种宗教仪式。"儒本求雨之师,
故衍化为术士之称"(《国故论衡· 原儒》)。
儒家的起源
《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据 郭沫若考证,"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 号,也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 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 庄子后学评论儒家,"性服忠信,身行仁义, 饰礼乐,选人伦,以上忠于世主,下以化 于齐民。将以利天下"(《庄子•渔父》) 。
第1课 先秦儒学与两汉经学
一、孔孟之道 1、产生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的时代特征。(政治、经 济、文化) 百家争鸣(儒、道、法) 2、春秋儒家(创立): (1)孔子生平(孔子姓孔名丘,春 秋时鲁国人。孔子是个大思想家, 创立了儒家学派)。
儒家的起源
《汉书· 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
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 留意于仁义之际,祖叙尧、舜,宪章文、武,宗 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为最高。"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田家祖训:
大忠大爱是为仁 大孝大勇是为义 修齐治平是为礼 大恩大恕是为智 公平合理是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徐木匠: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亡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赢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走西口》中的仁义礼智信
革命者: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
• 措施:武帝规定《诗》、《书》、《礼》、 《易》、《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 专事儒经的研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 教授五经,入学者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 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 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 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 为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 • 影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于仕 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 求;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 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课件

02
两汉经学概述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经学的形成与演变
经学的起源
经学的演变
经学始于先秦时期,以孔子所编著的 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 为核心,逐渐发展成为儒家学派的重 要分支。
两汉经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 以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为代表的两个 学派,两者在学术观点和政治主张上 存在分歧。
儒家思想的局限性
儒家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过于强调等级制度和男 尊女卑等观念,这些观念已经不符合现代社会的价值观。
现代视角下的两汉经学
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
两汉经学作为中国古代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古代政治 、文化、哲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两汉经学的现代价值
两汉经学中的一些思想观念,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可以为现 代社会提供启示和借鉴,有助于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经学的官方地位
汉武帝时期,经学被确立为官方学说,成为国家选拔人才和制定政策的 重要依据。此后,经学一直是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主流。
03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思想内容的比较
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原则,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责 任,主张以德治国。两汉经学则更注重天人感应、阴阳五行等思想,强 调天道与人道的统一。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04
现代视角下的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现代视角下的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
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 意义,能够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优秀教学案例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优秀教学案例
3.儒家思想与现代社会:联系现实生活,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如道德观念、教育理念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会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1.孔子的“仁爱”观念在现代社会有何意义?
2.孟子和荀子的人性论对当代教育有哪些启示?
3.两汉经学的发展对我国历史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基本概念、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如孔子的“仁爱”、“礼治”,孟子的“性善论”,荀子的“性恶论”,以及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等。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比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异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引导学生了解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4.组织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认识到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念。
3.通过对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学习,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宽容待人的品质。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示、角色扮演等手段,将学生带入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历史情境,使学生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文化氛围,提高学习兴趣。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本案例以问题为导向,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这种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探讨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儒家思想的内涵。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

历史上的中华文化:先秦子学、两汉经学、魏晋玄学、三教合一、宋明理学、清代朴学中华文化一直处于变动发展之中的,历朝历代也各有其特色。

1、先秦子学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阴阳家、名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兵家、医家。

诸子百家2、两汉经学经学是指中国古代研究儒家经典学说,并阐明其含义的学问。

孔子晚年编订六经,这六经被人们公认为宝典。

汉武帝即位后,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得经学日益兴盛和发展起来。

汉代经学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学者在研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两种思想派别,后经相互争辩、互相渗透和整合,初步实现了经学的统一。

3、魏晋玄学魏晋风骨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的思潮。

玄学即是研究幽深玄远问题的学说。

魏晋时人注重《老子》、《庄子》和《周易》,称之为“三玄”,而《老子》、《庄子》则被视为“玄宗”。

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等。

4、三教合一三教合一是指儒教、释教、道教三个教派的融合,其中有儒家立场的三教融合、道家立场的三教融合和佛教立场的三教融合三种类型。

对于此种现象,学者多以三教合一统而论之。

5、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宙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是宋明时代占主导地位的儒家哲学思想体系。

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诂,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

6、清代朴学朴学盛于乾隆、嘉庆,故又称“乾嘉学派”。

因为此一时期的学术研究采用了汉代儒生训诂、考订的治学方法,与着重于理气心性抽象议论的宋明理学有所不同,所以有“汉学”之称。

又因此学派的文风朴实简洁,重证据罗列而少理论发挥,而有“朴学”、“考据学”之称。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导学案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

4、探讨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孔子、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代表人物的核心思想。

(2)两汉经学的主要经典和学术流派。

2、难点(1)先秦儒家思想向两汉经学演变的内在逻辑。

(2)如何客观评价两汉经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三、知识梳理(一)先秦儒家1、孔子(1)政治思想主张“仁”,即关爱他人;强调“礼”,主张恢复周礼,以规范社会秩序。

提出“为政以德”,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2)教育思想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对教育的垄断。

倡导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等方法。

2、孟子(1)政治思想提出“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强调民本思想。

(2)伦理思想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生来就有善良的本性。

3、荀子(1)政治思想主张礼法并施,强调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同时也重视法律的约束作用。

(2)哲学思想提出“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来改变。

(二)两汉经学1、形成背景(1)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统一思想。

(2)儒家思想经过先秦时期的发展,具备了成为正统思想的基础。

2、发展历程(1)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儒家经典成为官方学说。

(2)西汉末年,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之争逐渐兴起。

(3)东汉时期,经学大师郑玄融合今古文经学,推动了经学的发展。

3、主要特点(1)注重对儒家经典的注释和解读,形成了众多的经学流派。

(2)经学与政治密切结合,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理论依据。

4、主要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先秦儒家思想是两汉经学的源头两汉经学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仁”“礼”“德治”“民本”等思想。

两汉经学浅析

两汉经学浅析

两汉经学浅析十三经是儒家的十三部经典著作,涵盖了儒家学说的基本内容。

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论语》《孝经》《尔雅》《孟子》等经文。

匹夫而为万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孔子从平民到“素王”,从生前颠沛流离,到身后万众敬仰,这一切都要从石经说起,从两汉说起,从经学说起,从儒学变成经学说起。

先秦时期,儒家只是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地位并不隆尊。

汉王朝初建时,百废待兴,文化上则是一片荒芜。

汉朝基本上继承了秦的政体和制度,刘邦在世时,整日东征西讨,连秦朝严禁民间藏书的法令也未废除,直到汉惠帝时才废除“挟书律”开始大幅度包容各种流派,鼓励学术发展,同时大收典籍,广开献书之门。

汉初儒家虽然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是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与民休息”的黄老治术占据了主导地位。

而文景盛世之下隐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尤其是世风败坏令有识之士十分担忧。

世人追求奢侈,竞相攀比,人们抛弃礼仪,丢掉廉耻,一天比一天严重,盗贼横行,敢于到大都市抢劫官吏,夺取钱财。

儒家主讲积极有为、大一统的思想与道家无为而治、守旧因循的主张产生了激烈的思想碰撞。

到汉武帝时,在“无为而治”的思想指导下帝国政治已出现若干危机,积累的社会矛盾已呈爆发的态势,他不得不采取相应积极的措施应对危机。

公元前140年,武帝采取了一些措施,迎儒家名宿来朝,并仿古制,设明堂辟雍,改历易服,要用儒家思想来修礼仪。

公元前136年,汉武帝下令置《诗》《礼》《书》《易》《春秋》五经博士,儒家的各门经学在官府中更加完善。

儒学转变为经学,成为汉代统治治理理论,成为两千年中国古代社会的主导思想,董仲舒是位关键人物。

(董仲舒)董仲舒的学说以诠释《公羊春秋》为基础,将先秦天道观和阴阳、五行学说结合起来,杂糅其他诸子百家的学说,建立了一套新的儒家思想理论,使其成为了汉代的官方统治哲学。

在汉代,经专指周公和孔子留下的儒家经典,即《诗》《礼》《书》《易》《春秋》《乐》,一般称作六经。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核心思想及其发展脉络。

2、掌握两汉经学的形成背景、主要流派和学术特点。

3、对比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4、探讨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传承与演变,以及两汉经学对后世学术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先秦儒家1、孔子的思想(1)“仁”的理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与尊重,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2)“礼”的规范:孔子重视社会秩序和礼仪制度,认为通过遵循周礼可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3)“中庸”之道:提倡在处理事情时保持适度、平衡,避免极端。

2、孟子的思想(1)“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具有天生的道德良知和善良本性。

(2)“仁政”学说:主张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注民生,推行德治。

3、荀子的思想(1)“性恶论”:荀子提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引导人们向善。

(2)“礼法并重”:强调礼与法在社会治理中的协同作用。

(二)两汉经学1、经学的形成背景(1)政治统一的需要:汉朝建立后,需要一种统一的思想来巩固政权,加强中央集权。

(2)文化传承与整理:秦末战乱导致文化典籍受损,汉朝对先秦文化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和传承。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1)今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与政治联系紧密,强调经世致用。

(2)古文经学:侧重于对经典原文的考证和训诂,追求学术的严谨性。

3、经学的学术特点(1)繁琐的章句之学:对经典的注释极为详尽和复杂。

(2)天人感应的神学色彩:将天与人的关系神秘化,以论证君权的合法性。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1、思想内涵的异同(1)相同点:都强调道德伦理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2)不同点:先秦儒家更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人文关怀,两汉经学则融入了更多的神学和政治因素。

2、社会影响的差异(1)先秦儒家:在春秋战国时期未能被广泛采纳,但为后世思想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印记

先秦至秦汉时期中华文化的印记包括:
1、秦汉经学:秦朝不仅“焚书坑儒”,还下“挟书令”,藏有儒家经典者治罪,因此在秦代无传授和学习儒家经典者。

2、哲学:两汉时期,哲学的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是西汉中期的董仲舒,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是东汉前期的王充。

3、文学:秦汉时期的文学,以散文、赋和诗歌为主。

散文可以《史记》为代表,这是一部很好的散文集,许多篇传记具体生动地记述或刻画了社会各个方面的事件或人物,形象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和憎。

儒学的演变历程

儒学的演变历程

儒学的演变历程儒学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经历了产生,发展,衰弱,重振的历史演变.大致说来,在两千多年胡发展史上,儒学演变历经五个时期:(1)先秦儒学原生定位时期. 儒家文化产生于春秋时代,由孔子开创. 孔子在世时首创胡儒家学说并未产生显著的影响. 到战国中后期,由于孟子荀子胡阐扬于发展,遂于墨学一起成为显学. 但客观而论,春秋战国时代思想文化界群星灿烂,产生了一批世界级胡文化巨人,孔子儒学知是灿烂群星中的一颗明星,远没有后世儒学君临天下胡气概,只是在百家争鸣,自由讨论中描绘着自己的发展轨迹,为后来儒学发展奠定胃最初的规模.(2)两汉儒学经学化时期.秦汉时期,中国历史发生了重大的转折与变化: 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国家初步形成,思想文化由白虑而一致,殊途而同归;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贤良政策,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被定于一尊,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意识形态,原本于诸子平起平坐的儒学,因此平步青云,被尊为经学,并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由于经学世不能批判,不能超越,只能崇拜的,儒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史中失去的竞争对手,从而也失去了生存危机和创新动力. 更为严重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破坏了文化生态环境,剥夺了学术争鸣的自由,中国思想文化变得暗淡无光,儒家思想将难以由新的更高的发展.(3)魏晋至隋唐儒释道三教合流时期. 汉末三国初,经学衰微,儒学的地位下降,社会作用弱化.迄至魏晋,以老庄道家思想为骨干的玄学思潮流行, 玄学在调和名教于自然关系的进程中,对儒学形成正面冲击,儒学玄学化成为必然趋势,儒学独尊的局面遂被打破,并使儒学于它的王道理想相背离,儒学陷入困境.(4)宋明儒学理学化时期. 公元960年, 陈桥兵变事件推翻后周, 建立宋朝.由于儒家大一统思想和注重纲常伦理的思想体系适应了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赵氏登基后即非常重视儒学奖励读儒家经典,号令天下百姓要以儒家忠孝为本,儒学地位因此得到空前的提高。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主张。

2、掌握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分析先秦儒家思想对两汉经学的影响。

4、探讨两汉经学对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先秦儒家1、孔子孔子的生平与时代背景。

仁、礼的核心思想:仁是内在的道德准则,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

2、孟子孟子的身世和政治主张。

性善论:人性本善,通过修养可以保持和扩充善性。

仁政学说:主张以民为本,施行仁政。

3、荀子荀子的经历和学术成就。

性恶论:强调通过后天的教育和规范来约束人的行为。

礼法并重:重视礼法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二)两汉经学1、经学的兴起秦朝焚书坑儒后的文化传承困境。

汉初的宽松文化政策与儒家经典的复出。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的特点:注重经世致用,常对经典进行发挥和解释。

古文经学的特点:强调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还原经典原意。

3、董仲舒与经学的官方化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

其思想对汉代政治和社会的影响。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1、思想传承两汉经学对先秦儒家核心概念如仁、礼的继承和发展。

先秦儒家的教育理念在两汉经学中的体现。

2、变化与创新经学在政治应用中的新发展,如强调君权神授。

经学对儒家思想的整合与系统化。

三、学习资料1、《论语》《孟子》《荀子》等先秦儒家经典著作。

2、《史记》中有关先秦儒家和两汉经学的记载。

3、近现代学者研究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相关论著,如钱穆的《先秦诸子系年》、周予同的《中国经学史讲义》等。

四、学习方法1、阅读经典著作,理解原文含义,做好读书笔记。

2、对比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异同,制作思维导图。

3、参加学术讨论,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心得。

五、学习进度安排第一周:阅读先秦儒家的经典著作,了解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思想。

第二周:学习两汉经学的兴起和发展历程,区分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

第三周:深入探讨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关系,分析其传承与创新之处。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学习任务单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核心。

2、掌握两汉经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

3、对比分析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在思想内涵、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4、思考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对中国传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学习内容(一)先秦儒家1、孔子的思想仁的理念:孔子主张“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关爱、尊重和理解。

礼的规范:注重社会秩序和等级制度,认为人们应遵循周礼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教育思想: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贵贱贫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

2、孟子的思想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来保持和发扬善性。

仁政学说:倡导统治者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关心百姓的疾苦。

民本思想: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重视人民的力量。

3、荀子的思想性恶论:认为人性本恶,需要通过后天的教育和礼法约束来规范人的行为。

礼法并重:主张将礼和法结合起来,共同维护社会秩序。

(二)两汉经学1、经学的兴起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为经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学博士的设立,使得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授成为官方学术。

2、今文经学与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阐释和发挥,与政治结合紧密,强调通经致用。

古文经学:注重对经典的考据和训诂,力求恢复经典的原貌。

3、经学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著作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思想,著有《春秋繁露》。

郑玄:遍注群经,融合今古文经学,对经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的比较1、思想内涵的变化先秦儒家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的伦理秩序,注重人性的探讨。

两汉经学则更加注重将儒家思想与政治统治相结合,强调天人关系和纲常礼教。

2、学术方法的差异先秦儒家的学术方法较为灵活,注重思辨和实践。

两汉经学则注重对经典的注释和考据,形成了较为繁琐的学术体系。

3、社会影响的不同先秦儒家的思想在当时影响了一部分士人和统治者,但并未成为主流意识形态。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2 在长安兴办太学,传授五经,入学者 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 3
郡县建立地方学校,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意义 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传 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宋明理学
进入
背景 唐代中期以来,经学体系既不符合时 代的认识水平,也不适应现实社会的需要。 儒家极力维护的社会等级秩序以及相应的 伦理纲常受到巨大的冲击。
时间
距今1万年前后(新石器时代)
原始农耕
特点
南稻北粟 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意义 聚族定居,形成最初农耕聚落 (姜寨遗址)
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先秦儒家 与两汉经学
进入
百家争鸣的背景
1 2 3 4 生产力提高提供物质基础 社会变革提供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 “士”阶层的活跃 私学的兴起 社 会 大 变 革
两千五百年前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ຫໍສະໝຸດ 孔子儒家中“仁”思想的积极意义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发展;有利于 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也有利于当 前精神文明的建设
当今社会学习孔子学说的现实意义 当前世界正在向多极化趋势发展。所 有国家应尊重彼此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 和意识形态。通过对话和平解决分歧,孔 子提倡“君子和而不同”“已所不欲,勿 施于人”等观点,注重人文关怀、强调和 谐有序的思想,对构建国际和谐社会有重 大历史意义。
儒学兴起的背景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礼崩乐坏,动荡纷争
学派
代表
主要思想
孔子
儒家
仁、义、礼、; 性善论;“仁政”;“民贵君轻”的民 本思想 性恶论;“礼法兼治”;君船民水;
孟子
荀子
山东曲阜师范大学中华孔子研究院骆承烈教授撰文说: 1998年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影响: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于仕途
开辟了道路,通经致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以 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 养的主要内容。儒学逐渐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 传统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各抒己见:
从孔子与董仲舒迥异的个人命运和儒家历 史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
仁是良好的道德;仁是内在的自觉。
只有具备了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 制。反过来,只有礼制的规范,人们才能追求仁 的境界。
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 “仁”的精神就 是“义 ” c.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 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并将孔子“仁”的 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 推行仁政,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
3.措施:武帝规定《诗》、《书》、《礼》、《易》、
《春秋》为“五经”,设立五经博士,专事儒经的研 究与传授。后又在长安兴办太学,教授五经,入学者 完成学业经考试合格,即可担任官职。郡县也设地方 学校,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后备人选。
4.结果:儒学在各家学说中获得“独尊”地位,成为
统治者极力推崇的官方哲学。
第一单元线索
儒学 渗透
儒学 传播
春秋战国:产生发展 秦: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正统思想
宋明:哲学高度
近代:丧失正统 现代:衰落复兴
第二分册
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 鸣
社会大变革 百家争鸣 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
家的形成 从列国纷争到秦的统一 第9课 汉武帝时代 从无为到有为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子曰:克己复礼以为仁。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子曰:仁者爱人。
那么,怎么去实践 “仁”呢?
b.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樊迟问仁。子曰: “仁者爱人”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做人的道理。 “爱人”----体贴别人、关心别人、尊重别 人、是一种美德。
孔子倡导“为仁”的目的?
第七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册
第7课 新文化运动的勃 兴
德先生与赛先生 中西文化论战
一.孔孟之道
1.概念:由孔子创立,孟子继承、发展的儒 家学说,后人习称“孔孟之道”。
2.社会背景:
(1)社会: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礼崩乐坏. (2)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3)政治: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各诸侯国进行富国 强兵的改革。 (4)文化:掌握一定文化知识的“士”最为活跃,对治理 社会、安定人心方面有自己的方案,出现百家争鸣。孔孟 以重振礼乐制度为己任,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 制度下的身份等级制度。
一个懂得尊重思想的民族, 才会诞生伟大的思想。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国家, 才能拥有不断前行的力量。
—《大国崛起—法国》解说词
第1课 先秦儒家与两汉经学
什么叫“儒”?
儒,《说文解字》解释:“儒,柔也,术士之 称。从人,需声。”中国人历来重视死的观念 与丧葬礼仪,这种广泛的社会需求促成了一个 特殊的社会阶层“儒”。它是一种职业称谓, 是熟知礼乐知识并运用礼乐知识指导、主持祭 祀及红白喜事仪程的人。
儒家文化学习线索
儒学 演变
3.内容
春秋:孔子,儒学 创始人
战国:孟子、荀子 发展了儒学
1.孔子:a.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
行;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以“礼”规范约束言行的目的? 重建周礼的权威,遵循宗法制度,使社会
成员安分守己,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 礼是社会的规范;礼是外在的约束。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 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政治上主张礼法 兼治,王霸并用。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
二、汉时发展------儒学的经学化
1.概念:儒家典籍被称为“经”,解释和阐 发儒家经典成为专门的学问,称为“经学”。
汉武帝即位时面临的社会问题:
政治:诸侯坐大,威胁中央 经济:土地兼并,豪强势大 民族关系:匈奴威胁,边患不止
……
要求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结合材料分析:董仲舒改造过的儒学为 何会被汉武帝采纳?
(1)“无为而治” 不能适应中央集权 的需要。
(2)董仲舒改造后的新的儒学体系符 合中央集权的要求。
(3)汉的强大使其统治者不满足于 “无为”,推崇 “有为”而治。
根本原因:新儒学吸收了大一统思想, 符合加强中央集权的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