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分析

合集下载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

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及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摘要] 目的探究大面积脑梗塞的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以供临床参考。

方法随机选取该院收治的5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2014年8月―2015年6月)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发病特点以及预后情况。

结果50例大面积脑梗塞患者经诊断、治疗后,死亡例数为2例,占总例数的4.00%,剩余48例患者依旧采用保守治疗,以此稳定病情,经过长时间治疗后,采用保守治疗的4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基本痊愈,占总例数的4.17%(2/48),其余46例患者偏瘫失语,生活不能自理。

结论大面积脑梗塞病情较严重,预后较差,需要尽早对其进行诊断,可有效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塞;发病特点;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中图分类号] R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6)03(c)-0094-03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Large AreaLI Xian-yu,LIU Xue-shengDepartment of internal medicine,the Oingdao MunicipalHospital,Qingdao,Shandong Province,26601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n large area. Methods 50 cases of 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August 2014 to June 2015)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and the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 50 cases of 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 patients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2 cases died,accounting for 4%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the remaining 48 cases of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in order to stabilize the condition,after a long period of treatment,48 patients with conservative treatment,2 cases were cured,accounting for 4.17% of the total number of cases,and the remaining 46 patients with hemiplegia,life can not take care of.Conclusion The large area of cerebral infarction is more serious,the prognosis is poor,it is needed to diagnose it as soon as possible,which can reduce the mortality of patients.[Key words] Large area cerebral infarction;Characteristics;Prognosis;Retrospective analysis大面积脑梗塞是临床神经内科的一种常见疾病,主要是由患者脑动脉主干受到阻塞所引起的大脑大部分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现象,其具有起病比较迅速、病情较为危险、并发症较多的特点[1],同时,其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以及致残率,预后较差,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论文

中西医结合治疗48例脑梗塞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的临床效果。

方法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相同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加用补阳还五汤治疗,分析30天后两组不良反应、近期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等变化。

结果两组治疗方法未见不良反应;观察组近期疗效率较高,为83.3%,对照组为62.4%;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及生活能力较治疗前有较大改善,观察组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中西结合治疗方法,能纠正脑细胞代谢紊乱,修复受损脑细胞,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对脑梗塞临床治疗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脑梗塞脑梗塞在我国发病率、致死致残率均较高,神经细胞死亡导致的神经功能缺失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1],而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对脑梗塞早期治疗及康复具有积极意义。

本文就将脑梗塞24例中西医结合治疗法和24例西医治疗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48例脑梗塞患者平均分为两组,观察组中男性15名,女性9名,年龄在56-75(68.21±0.70)岁,病程6-85(7.6±6.5)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16.0±3.42)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9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4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史者20例,高血脂症者25例,糖尿病者18例。

对照组中男17名,女7名,年龄55-70(67.4±11.2)岁,病程6-86(8.7±7.2)h;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7.16±3.23)分;脑梗塞部位:基底节区12例,丘脑2例,脑叶6例,内囊3例,外囊1例;伴有高血压病者18例,高血脂症者23例,糖尿病者18例。

两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选取标准年龄在55-75岁,缺血性脑梗塞,复发前无任何明显症状或体征,发病6天内就诊,以风痰瘀阻为主要病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为选取标准;而患有重度高血压及并发症、脏器功能不全、孕妇、重度脑梗塞伴有水肿、意识障碍、不配合治疗者不入选。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

依达拉奉联合血栓通治疗急性脑梗死48例疗效观察
不 良反 应 , 值得 临床推广 。
参 考 文 献
[ ]中华神经科学会 , 1 中华神经外科 学会 . 各类脑血 管疾病诊断 要点 [ ] 中华神经科杂志 ,9 6,9 6 :7 3 0 J. 19 2 ( )3 9— 8 .
肾功能等检查均无显著性变化 , 两组 患者在 治疗期 间均 未发
临床 推广 。
依 达拉 奉 联合血 栓通 治疗 急性 脑梗 死疗效 显著 , 经 功 能恢 复 较快 , 无 明显 不 良反应 , 神 且 值得
【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 依达拉奉 ; 血栓通
脑梗死是指 由各种 原因引起 的脑 动脉血 流 中断 , 部脑 局 组织发生缺氧缺血性坏 死 , 继而 出现相 应神经 功能缺 损 。它 是临床上 常见 的缺血 性脑 血管疾 病 , 发于 中老 年人 群 , 多 具
患者采用依达拉 奉联 合血 栓通 进行 治疗 , 得 了较好 疗效 , 取
现报告如下 。 1 资 料 与 方 法
治疗组在 常规治疗的基 础上应用依达拉奉 注射液 3 g 0m 加入
09 . %氯化钠注射液 20m 静脉滴注, 5 l 2次/ , d 同时使用血栓 通 选择笔者所 在 医院 20 0 8年 1 2月 一 0 0年 21 1 l 0r 加入 5 n %葡萄糖注射液 20m 静脉滴注 , 次/ ; 照组 5 l 1 d对 单独使用血栓通 1 l 0 r 加入 5 n %葡 萄糖 注射液 20ml 5 静脉滴
有发病率高 、 病程长 、 残率高等特点 , 重威胁着 人类 的健 致 严 康 。目前 , 临床 上治疗 急性 脑梗 死 的药 物很 多 , 了急性 期 除 的溶栓治疗效果得 到临床医师的公认 外 , 多药 物的治疗 时 很

急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48例分析

急性颅脑损伤术后并发脑梗死48例分析

外 伤性 脑梗 死 (ru t ee rl nacin TC ) ta mai crba ifrt , I c o 是 比较 严重 的并发 症 之 一 , 若不 能 及 时诊 断 和 治疗
将 加重病 情 , 重影 响 预后0 。本 文 回顾 总 结 2 0 严 ] 05
症状加 重或 临床症 状变 化难 以用 首次 头颅 C T检 查
S HENG o i g Lu p n ZH0U o CHEN n u Ha 。 Re h i 1 .De a t n f Ne r s r r p rme t u ou gey.Qi g u Br n h o n p a c o h n s a Ho p t l Fu a Un v riy, S a g a 2 1 0 f Z ogh n s ia , dn ie st hn hi 0 7 0;2 De a t n f . p rme t o Ne r s r e y, uou g r
70 7
Cii l dclo ra o h a2 0. o.5 N . l c i unl f i ,0 8V 11 , o6 n a Me a J C n
中 国 临床 医学
20 0 8年 1 月 第 1 卷 2 5
第 6

论著 ・
急性 颅脑 损 伤 术 后并 发 脑梗 死 4 8例 分 析
Zh ngs o han H o pial s t ,Fu dan Un ve s t i r iy,Sha ghai 20 0 2 n 03
Ab ta t Obe t e Toiv siaetemah ns , ii l h rsisa dp o n sso ee rln acinatra ueb cni— s r c jci : n et t h c a i v g m Cl c aa tc n r g o i f rb a frt fe c t ri nac c i o n

大面积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大面积脑梗死48例临床分析

[] 高宗恩 ,李大年. 2 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 … . ・ 临床神经病学
杂 志 ,1 9 , 1 :3 7 9 8 1 1.
(】 王 德 生 , 淑 荣 , 庆 杰. 脑梗 塞 后 出血 的 临床 病 理研 究 3 王 赵
【】 中华神经科杂志 ,1 9 ,3:9~ 6 J. 97 0 59.
血 。本 病 的 治疗 :以降低 颅 内压 为主 ,因脑 水 肿 所致 的脑 疝 是
例 ,基底节区 8 。 例 1 治疗 与预后 本 组患者均 以甘露醇 、甘油果糖、利 . 4 尿剂 、白蛋 白等脱水降颅压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维持水、 电解质平衡及营养支持 ,同时采用 自由基清 除剂 、 钙离子拮抗
[】陈灏珠 ,主编. 内科学. 第 4 [ ].北京:人 民卫生 1 版 M
出版 社 , 1 9 , 1 . 96 1 7
[】A o l y E l u a1 f u i n i h i t n i e c r 2 z u a .P e r e f s o s n t e n e s v a e
11 一般资料 .
本组 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
昏迷 4例 ,无意识障碍者 1 6例。右侧偏瘫 2 6例 ,左侧 偏瘫者 2 2例 。偏盲 1 0例 ,抽搐 5例 ,双侧病理征阳性 3 0例 。眼底
动 脉硬 化 3 2例 。
术会议修订 的诊断标准 ,并经头颅 C T或头颅 MR J证实。发
仍 因颅 内压增高面病情进行性加重者 , 应迟早建议家属 同意去 骨瓣减压术 。 减少病死率,改善预后 。国外学者提出 3小 时内 溶栓最大 限度减少梗死 的范围及再灌注损伤 ,恢复 “ 半暗带 ”
区 的细 胞 功 能 。 本病 患 者 的预 后 取 决 于脑 梗 死 的 部位 、大 小 、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急性脑梗死的护理措施

脑卒中,俗称「中风」,分为出血性卒中和缺血性卒中(约占70%)。

脑卒中发病,具有急、危、重的特点,若不及时诊断和治疗会造成永久性神经损害。

我国缺血性脑卒中两大特点:高发病及高死亡率。

一、病例介绍1 现病史患者徐某,男,73 岁,以「突发言语不清伴左侧肢体无力2 小时28 分」入院。

2 既往史20 余年前曾患「脑梗塞」;平素未规律行脑血管病二级预防治疗。

3 过敏史否认食物及药物过敏史。

4 家族史家族中否认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遗传性疾病及类似病史。

5 查体T:36.6 ℃,P:85 次/分,R:19 次/分,BP:148/81 mmHg,神志清楚,构音障碍,对答切题,查体合作。

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左侧鼻唇沟稍浅,伸舌尚居中,无舌肌震颤,咽反射存在。

右侧肢体肌力5 级,左上肢肌力 5 级,左下肢肌力 4 级,四肢肌张力正常,腱反射减退,病理反射未引出,双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尚稳准。

左下肢针刺觉稍减退,颈无抵抗,布氏征、克氏征阴性,NIHSS 评分 4 分,mRS 评分二级。

6. 影像学报告颅脑CT+CTA:1. 脑动脉硬化,右侧大脑中动脉M1 段重度狭窄,远端分支显影浅淡。

2. 右侧颈内动脉较左侧显影浅淡,双侧颈内动脉岩段、海绵窦段、眼段及交通段管管腔局限性轻-中度狭窄。

3. 左侧大脑中动脉M1 段、右侧大脑后动脉P1 段轻度狭窄及右侧椎动脉颅内段管腔局限性轻度狭窄。

4. 右侧枕叶脑梗塞5. 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脑内多发腔梗灶。

颅脑MRI+DWI+SWI:1. 右侧颞叶、放射冠散在新鲜梗塞灶。

2. 脑内多发腔隙性梗塞灶,两侧放射冠及左侧基底节区软化灶形成……颅内超声造影:1. 高阻型脑血流改变;2. 双侧大脑中动脉M1 段狭窄……脑颈部血管彩超:多处狭窄、动脉斑块。

1. 双侧颈动脉内中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多发);2. 双侧颈总动脉远段狭窄7. 实验室异常化验结果:心肌酶三项+血脂四项+甲功三项+同行半胱氨酸H C Y +甲状腺抗体二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2.70 mmol/L。

4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分析

48例出血性脑梗塞的影像学检查与临床分析

4 8例 出血 性 脑 梗 塞 的影 像 学检 查 与 临床 分 析
李鹏 生
福建省厦门市第二医院 ,福建 厦门 3 6 1 0 0 0
【 摘 要】 目的 :研究出血性脑梗塞患者的影像学表现 ,并对其 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总结 。方法 :选取 出血性脑 梗塞患者 4 8 例作为
研究对象 ,对其在住 院期 间所做 的 C T 、M R I 检查及 临床表现进行 回顾性 分析和总结 。结果 :C T平扫 的检出率为 3 3 . 3 % ,M R I 的检 出率 为 8 7 . 5 % 。检查显示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主干供血区 2 4例 ( 5 0 . O %) ,病灶位 于大脑后动脉 的供血 区 1 5例 ( 3 1 . 3 %) ,位于其他 大脑动脉供 血区9 例 ( 1 8 . 7 %) 。C T 或M R I 显示 ,原梗塞区 内出现斑片状或团块状高密度或血肿信号 。结论 :发病早期对患者进行 C T 、M R I 等影像学 检查可帮助 明确诊断 ,避免延误病情 ,使患者得到及时有效 的治疗 ,有助于早 日康复并减少并发症 的发生 ,值得 临床推广应用 。
塞的发 生率 为 3 3 . 3 % ,而 MR I的诊 断 率 为 8 7 . 5 % ,可见
MR I 对 出血性脑梗 塞 的诊 断更 敏感 ,对 于确诊 出血性 脑梗
塞有较大的帮助 。
出血性 脑梗பைடு நூலகம்患者 ,C T的典 型表现为梗 塞区 内出现斑
片状高密度影 ,密度常较一般脑 内出血 浅淡 ,边缘较模 糊 ,
从破损 的血管 壁漏 出,引发 出血性脑 梗塞 ,常见 于大 面积
小灶渗 出性 出血 的临床 症状 多不 明显 ,仅在 继发性 出血 1 周后会 出现症 状的加 重 ,表现 出 意识 障碍 、颅压增 高等 现

病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分析

病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例分析

3.纠正代谢紊乱
目前使用的几组液体: 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3g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1/12h ②尤瑞克林0.15pna+ 0.9%氯化钠注射液100ml 2/日; ③醒脑静20ml +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l 1/日; ④托拉塞米注射液10ml+0.9%氯化钠注射液10ml 1/8h; ⑤还原型谷胱甘肽1.8g+5%葡萄糖注射液100ml 1/日
醒脑静注射液
20mg
丁苯酞软胶囊
0.2g
尤瑞克林粉针
0.15pna
天麻素注射液
600mg
依达拉奉注射液
30mg
甘油ml
七叶皂苷钠粉针
10mg
托拉塞米注射液
10mg
浓氯化钠
10ml
头孢曲松钠粉针
2g
氨溴索注射液
30mg
多烯磷脂酰胆碱胶囊 456mg
给药方式
3.纠正代谢紊乱
高钠血症治疗:
1.钠盐摄入限制在4.5g/d以下,并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 2.无效后再予停用一切钠盐摄入,药物溶媒改用低渗性液 体或用5%葡萄糖加4:1胰岛素中和。 3.补充水份,胃肠道途径为宜,过快纠正可能导致脑水肿 等严重并发症,在48 h以上补充,前24 h内补半量。补液 首选口服或鼻饲温开水,每次200~300 mL,2~4 h 1次; 静脉补液予5%葡萄糖溶液或低渗的0.45%氯化钠溶液,并 动态调整液体摄入和脱水剂的应用。
血钠正常范围:137~147mmol/L。 高钠血症:24h内连续2次血清钠>148mmol/L。
轻度增高:血清钠 148~160mmol/L 中度增高:血清钠161~170mmol/L 重度增高:血清钠>170mmol/L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体会摘要:目的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老年性脑梗塞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科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48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从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对两组的护理效果予以综合评估。

结果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6.4±4.2)分、95.83%,高于对照组的(84.3±3.9)分、79.16%,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老年脑梗塞护理中实施优质护理服务,有助于提升护理质量与患者满意度,建议临床重视并加以推广应用。

关键词:优质护理;老年性脑梗塞;应用体会脑血管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老年病,患者的死亡率非常高,脑梗塞属于缺血性脑卒中,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老年患者主要的发病原因为脑部血液供应出现障碍,造成大脑缺氧,从而导致脑组织坏死,进而出现梗塞症状。

临床上对老年性脑梗塞的护理非常重视,需要更为人性化的护理措施,优质护理的效果逐渐显露出来。

本文对48例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优质护理对老年性脑梗塞的护理优势,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我科收治的48例老年性脑梗塞患者为研究对象,入院时经CT 检查证实;患者均自愿参与研究,将存在意识、精神等方面障碍无法配合完成调查等不宜纳入的患者剔除。

48例患者中,男28例,女20例,年龄为62~80岁,平均年龄(72.3±2.7)岁。

将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4例。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优质护理。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方法护理,其主要内容包含营养干预、常规护理、知识宣讲、体征检测等。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

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临床研究发表时间:2016-04-05T11:04:27.197Z 来源:《健康世界》2014年22期供稿作者:胡芯华[导读]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

成都市公共卫生临床医疗中心 610061摘要:目的:研究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

在所有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4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

对照组采用调整血压、血脂,以及生理盐水250ml脉络宁注射液静滴等常规治疗。

实验组采用400mg血塞通注射液加入250ml生理盐水进行缓慢静滴治疗。

两组患者均为14天为1个疗程,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使用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实验组患者治疗效果明显优于使用脉络宁注射液静滴治疗的对照组患者。

结论: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效果,能够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康复带来积极的影响,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血塞通注射液;急性脑梗塞;脉络宁注射液;生理盐水脑梗塞是临床治疗中常见的症状之一,急性脑梗塞的发病率占脑血管疾病中的55.9%-80.2%之间,致残率和复发率占19.3%-39.2%之间,能够直接影响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健康和未来的生活质量。

医生需要结合急性脑梗塞患者的实际情况,采取恰当、有效的治疗方式,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时间,保证治疗的效果。

本篇文章主要结合实际临床治疗经验,对血塞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的效果进行临床研究,希望能够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起到一定的积极影响和借鉴作用,以下为本次研究的具体内容。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6月到2014年6月期间,在本院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分析。

在所有患者同意的基础上,将48例患者分为实验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

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目的介绍脑梗塞急性期的护理。

方法对70例住院患者严密观察神志、生命体征变化,加强用药护理及心理护理。

结果70例患者平均治疗25d,存活50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30例),病情加重而放弃治疗12例,死亡8例。

结论脑梗塞尤其急性期是最危险的时期,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脱水药物和补液量及速度的调整,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有助于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致残率、致死率。

标签:脑梗塞;急性期;护理脑梗塞急性期是丘脑供血障碍使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引起的脑软化,病情相对较重[1]。

除积极地配合治疗外,做好基础护理,对防止进一步梗塞、预防各种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如果护理措施落实不到位,将直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

笔者对2009年7月~2012年12月我院70例脑梗塞急性期患者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0例均为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40例,女30例;年龄最大84岁,最小38岁,平均69.5岁,其中38岁~10例,60岁~23例,71岁以上37例。

入院时意识障碍10例。

一侧肢体偏瘫48例,失语17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 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塞灶,符合脑梗塞诊断标准。

2 护理2.1 心理护理脑梗塞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

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被发现时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2]。

本组病例中有48例偏瘫,失语或言语不清、口角歪斜17例,3例出现会厌麻痹,吞咽功能暂时性丧失。

患者和家属都很难接受眼前的现实,患者发生偏瘫后会出现急躁、悲观情绪,突然失语或言语不清者往往有焦虑心理。

患者及家属对起病前的健康十分留恋,而更多的是担心预后和日后的生活质量问题。

特别是吞咽功能丧失者,更感到恐惧和失望。

针对家属及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在安慰家属及患者的时候,特别让家属与患者认识到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脑梗塞急性期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

其次,向患者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3],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还有可能有继续发生梗塞的可能,让家属和患者对什么是脑梗塞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降纤酶治疗48例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降纤酶治疗48例急性脑梗死的护理

4.~7. 岁 , 均 (4 5 1. ) 。有 明显 出 血倾 向, 35 75 平 6. 土 3 5 岁 近 期有手术 和外伤史 , 严重 肝 肾功 能障碍 , 使用 过 尿激 酶 、 有 已 抗 凝 剂 均 不 在 人 选 范 围 。还 有 1 6例 基 底 动 脉 系统 脑 梗 塞 , 因
尖 吻 蝮 蛇 蛇 毒 分 离 、 化 、 制 而 成 的 单 组 分 纤 维 蛋 白 原 水 解 纯 精
酶 , 直接降解纤维 蛋 白原 , 制血小板 聚集 , 低血粘度 , 能 抑 降 改 善 脑 血 流 状 态 。 对 于 发 病 1 ~ 7 小 时 的 脑 梗 死 患 者 , 用 龙 2 2 使 津降纤 酶能有效改善 神经功能 缺损 , 进血管 再通 。 促 32 安全 性 . 降 纤 酶 最 严 重 、 常 见 的 不 良 反 应 是 出血 , 最 这 与 血 浆 纤 维 蛋 白原 水 平 有 关 。 治 疗 组 仅 1例 因 肌 注 后 出 现 皮 下 出血 , 行 对 症 处 理 后 好 转 , 有 颅 内 出 血 、 化 道 出 血 等 进 未 消 并 发 症 。 静 脉 滴 注 时 , 止 渗 入 血 管 外 , 量 避 免 肌 内 注 射 及 防 尽 有 创 性 操 作 。 用 药 剂 量 要 准 确 , 密 观 察 病 情 , 意倾 听 病 人 严 注 的 主诉 , 真 进 行 体 格 检 查 , 时 发 现 出 血 倾 向 等 并 发 症 。 降 认 及
表 3 两 组 纤 维 蛋 白原 变 化 的 比 较 ( 士 )
未 见 出 血 ,4 7 小 时 后 复 查 头 颅 C 可 见 与 临 床 症 状 相 符 2~ 2 T 合 的 病 灶 。 其 中治 疗 组 男 性 3 6例 , 性 1 女 2例 ; 龄 4 ~ 7 年 5 5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目的观察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在急性脑梗塞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分别检测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治疗前后和45例健康体检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比较不同面积梗塞灶患者、对照组与急性脑梗塞组治疗不同时间血清NSE、GST表达水平,并分析相关性。

结果随着梗塞灶面积增加,血清NSE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而血清GST表达水平则明显降低(P<0.05);急性脑梗塞组患者治疗前血清NSE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血清GST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随治疗时间延长,血清NSE、GST表达水平逐渐降低和升高(P<0.05);急性脑梗塞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NSE、GST表达水平呈负相关(P <0.05)。

结论动态监测血清NSE、GST表达水平变化对急性脑梗塞患者病变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标签:急性脑梗塞;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神经组织特异性蛋白标志物常出现高表达水平现象,且随着病情逐渐变化而出现显著性改变[1]。

近些年研究发现,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可在某种程度上反映急性脑梗塞患者中枢神经系统损伤的严重程度,也可用于疾病预后情况的评估和判断[2]。

因此本研究拟观察急性脑梗塞患者血清NSE、GST表达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48例急性脑梗塞患者均为本院2011年2月~2014年1月住院治疗的患者,根据临床症状体征、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均已确诊[3]。

根据脑梗塞面积大小分为腔隙性梗塞组(≤1.5cm2,17例),小面积梗塞组(1.5cm25.0cm2,15例)。

同期选择45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

两组在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

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48例疗效分析

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48例疗效分析

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48例疗效分析
徐新;叶金水
【期刊名称】《临床》
【年(卷),期】1996(003)004
【摘要】应用脑活素治疗48例生脑梗塞,与应用胞二磷胆碱的对照组50例比较,脑活素组总有效率68.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两组治疗脑梗塞疗效无明显差异(P〉0.05)。

考虑到脑活素的治疗费用高,不适宜在我国广泛和大量应用。

【总页数】2页(P233-234)
【作者】徐新;叶金水
【作者单位】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内科;广东省韶关市粤北人民医院内科【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43.330.5
【相关文献】
1.胞二磷胆碱与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分析 [J], 赵仕范;张富成
2.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的疗效分析 [J], 陈霞;王曼逊
3.脑活素红花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塞31例疗效分析 [J], 周映深;魏凤莲
4.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疗效分析 [J], 杨慧;于文联;单静珊
5.纳洛酮与脑活素治疗急性脑梗塞60疗效分析 [J], 顾茅岭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8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分析方法。

方法选取我科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患者在急性期给予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力的动态信息,为患者做好相关的护理措施,包括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康复护理等。

结果此组患者在入院时对神经功能、运动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进行评分与出院时进行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针对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早期急性期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使患者对大限度的恢复健康,减低致残率与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护理干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生活能力
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急,病情变化快,多数会遗有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和肢体偏瘫,这些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adl)[1]。

在临床护理中积极对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密切的病情观察和有效地护理干预,可提高临床的治疗效果.笔者现将48例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护理分析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科收治的48例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在45-78岁,平均年龄(65.2±1.02)岁。

此组患者均符合国家脑梗塞临床诊断学
标准,所有患者经头部ct检查无脑出血倾向,根据按格拉斯哥(gcs)评分分为:轻型、中型、重型。

其中重型为3-8分,中型为9-12分,轻型为13-15分,此组患者中重型患者2例,中型患者12例,轻型患者34例。

1.2 护理干预
1.2.1 急性期护理:患者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1至2周,将床头抬高150-300病室内减少不良因素的刺激和探视人员,避免情绪紧张波动引起血压增高。

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动态变化,尤其是对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严密观察血压变化,发病24-48小时内避免搬动,避免咳嗽和用力排便。

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时应该动作轻柔以免加重出血。

立即给予患者吸氧,降低脑细胞耗氧量,减轻脑水肿。

制定患者的饮食计划,保证足够的营养和水分供给,对于不能由口进食的患者可以使用鼻饲或者静脉静点高营养液。

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按时翻身叩背预防压疮及肺部感染,保持大小便通畅。

1.2.2 康复护理①运动功能锻炼:对于肢体功能障碍的患者每次翻身叩背后保持患者的肢体功能位,将下肢抬高,防止足下垂症状,定时给予肢体按摩防止肌肉萎缩。

并鼓励患者自行活动肢体,进行相应的康复治疗如针灸与理疗等。

平时鼓励患者床上活动,由被动活动到主动活动,循序渐进有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活动量。

②神经功能康复训练:对神经功能障碍的患者及早进行早期的康复训练尤其重要。

语言中枢受损的患者多表现烦躁,护理人员要多与患者接触与沟通,可以通过写字进行文字交流,配合肢体语言进行
鼓励,诱导患者开口和思考,可以指导患者每日进行听喜欢或熟悉的歌曲、录音等来刺激听觉神经系统,病情严重的患者可以指导先从简答的发音开始练习,从简单发音、单个词、简单的短语开始学习,反复训练语言,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2]。

对于患者的进步要给与鼓励。

③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对与脑梗死的患者进行简单的生活训练,如训练穿衣、进食、上下床、大小便自理等日常生活的能力;根据患者兴趣爱好与活动能力,适当的安排散步、练习太极拳等活动,增加患者的生活乐趣,为尽快使患者生活自理创造有利的条件。

1.3 效果评价①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评定法[3]进行评定;②神经功能: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评定;③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4]进行评定。

1.4 数据处理经数据统计进行数据分析方法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l3.0进行统计,p<0.05具有显著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此组患者经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后,在治疗前的运动功能、神经功能以及日程生活能力与治疗后进行比较,其结果
(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分析干预措施,能够明显的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早期有效的治疗和抢救是治疗急性脑梗塞的关键措施,而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及措施也是至关重要的。

有治疗
前后的治疗效果比较,经过有效地治疗和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减少了患者的致残率,而且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患者在院时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减少临床上的并发症发生,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为患者治疗与护理,缩短了住院天数并减少了住院费用,得到良好的社会效益。

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及对疾病知识面的全面掌握。

因此急性脑梗塞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为患者带来了良好的预后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徐莹.浅谈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1(10).
[2] 纪桂芳.循证护理在急性脑梗塞致昏迷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15).
[3] 雅静,张小兰.barthel指数量表应用于急性脑卒中患者生活能力测量的信度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07,8(5):33-34. [4] 姚志剑,卢青.静息态下抑郁症患者脑功能与临床症状的相关性[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9,5(8):7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