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化学平衡优秀教学设计第三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贯穿高中必修与选修内容,主要体现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和选修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等主题中,承前而又启后,是学生认识化学、学习化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但是从化学平衡中抽象出的化学平衡模型往往是学生的认知难点,因此化学平衡这一节不仅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一、单元课程理念分析本单元主题为“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从化学反应速率入手,延伸到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因素,最后过渡到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不仅是高中化学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同时它也遍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工业生产中,在这一单元的学习中,教师应该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并进行归纳总结。

从课程基本理念来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原理与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要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包括生活经验以及前面已经学习过的化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贯彻落实以化学实验为主的课程理念,使学生体验科学究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教师应该用更加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也应该主动的进行自我评价。

二、内容标准分析在义务教育的化学学习过程中,已经学习过饱和溶液以及溶解度的概念,这对于学生理解蔗糖的溶解、结晶平衡很有帮助。

在必修二“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以及浅显的化学反应限度问题,并学习了催化剂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以及炼铁高炉尾气中存在的化学反应的限度问题。

但是前面学习的这些内容仅是学习化学平衡章节的铺垫内容,虽然有部分交叉,但却是螺旋式上升的知识结构,在内容标准的要求上也有很大不同,但是也有着紧密的联系。

高中化学 2.2.2《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 2.2.2《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

现吨市安达阳光实验学校《平衡转化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平衡移动问题的讨论,建立浓度商Q的概念的基础上,了解Q与K 的比较判据。

2、通过共同分析课本例题,让学生平衡转化率的计算。

二、教学重难点:平衡转化率的计算三、教学方法:分析讨论、讲解、总结归纳四、教学过程【上节内容复习】1、平衡常数表达式2、表达式中注意问题【导入】平衡常数仍不能直观地表示反限度,因此在实际用中,常用平衡转化率来量地表示反限度。

【板书】二、平衡转化率【投影】平衡时已转化了的某反物的量与转化前该反物的量之比。

表达式:反物A的平衡转化率:【学生活动】根据概念,计算下题例:反CO+H2O H2+CO2在773K时平衡常数K=9,如反开始时C(H2O)=C(CO)=0.020mol·L-1求CO的转化率。

解: CO + H2O H2+CO2初始 0.02 0.02 0 0变化x x x x平衡 0.02-x 0.02-x x xK=[x/(0.02-x)]2=9 x/(0.02-x)=3解得x=0.015mol·L-1转化率=(0.015/0.020)×100%=75%【师】关于平衡常数衡转化率的计算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学生活动】阅读教材44-45页例题,且注意解题过程,注意总结解答题目步骤。

【板书】1、已知初始浓度衡浓度求平衡常数衡转化率例1:对于反2SO2(g)+ O2(g) 2SO3(g) ,若在一温度下,将0.1mol的SO2(g)和0.06mol O2(g)注入一体积为2L的密闭容器中,当达到平衡状态时,测得容器中有0.088mol的SO3(g)试求在该温度下(1)此反的平衡常数。

(2)求SO2(g)和O2(g)的平衡转化率【师生互动】带领学生分析例题,展示解题过程与格式。

小结解题步骤。

【小结】由例1可知,一个已标明化学方程式的化学反,在温度一时虽然只有一个平衡常数,但是不同反物的平衡转化率可能不同。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反思

高一化学教学反思-《化学平衡状态》的教学反思今天上了一节《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这一知识点可以说是高中化学是最难的一个知识点,由于内容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往往是老师讲的稀里糊涂,学生听的一塌糊涂。

考虑到我任教的是第一批课改的学生而且学生的基础比较薄弱,所以我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个小聪明,尽量将本节课的内容简单化,先让学生能够听懂,增强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

在教材处理上我将本节课分成导入――例题分析――画图――平衡概念的建立――平衡状态的判断巩固五部分。

在导入时利用工业生产上要考虑反应速率和原料转化率提出了化学平衡。

并指出化学平衡是可逆反应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N2+3H22NH3这个可逆反应来讨论反应开始前、反应进行中、反应一段时间后生成物和反应物浓度的变化情况以及化学反应速率的情况,并依据这个变化进行画图,了解了在反应进行一段时间后各组成成分的浓度保持不变,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

从而引出了化学平衡状态的概念,并利用“逆、等、动、定、变”这五个字对化学平衡状态进行了总结,最后再通过两组练习,总结类型题中对化学平衡状态判断的标志。

现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反思如下:1、本节课是化学理论中的重要的一部分,抽象难懂,所以我采用直接导入,利用工业生产的实际要考虑和原料的转化率,提出化学反应研究的程度——化学平衡。

但是,由于和学生切身联系的不是很密切,学生进入的状态有些迷糊。

课下我对这样的引课重新设想了一下,从学生学过的可逆反应入手,提出可逆反应的特征: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反应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也就是说,向这样的反应是无法进行彻底的,当它反应到最大程度时是怎样的呢?这样就引出了化学平衡。

2、化学平衡是建立在可逆反应的基础上的,但是这节课对可逆反应却介绍得不是很详细,没有展开介绍。

如果这一点要是向我第一条说的那样,就一举两得了。

3、问题难易的设置要适当,否则不能启动学生的思维。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 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平衡常数进行有关计算和判断;2.通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理论意义;3.建立观点、结论和证据之间的逻辑关系;建立分析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教学重点》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学难点》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教学过程》[前置作业]:分析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N2+3H22NH3中,达到平衡后改变下列一个条件,平衡移动情况及达到新的平衡后浓度变化情况:(1)增大N2的浓度(2)减小NH3的浓度(3)增大压强[学生活动]运用前面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便可得出结论:(1)增大N2浓度,平衡右移,N2浓度增加(减弱不抵消)(2)减小NH3浓度,平衡右移,NH3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3)增大压强,平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设计意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分析化学平衡的移动情况,让学生体会到定性分析过程中结果的不严谨,缺乏证据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平衡常数。

)[展示]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应物浓度,平衡移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平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定量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和移动(1)用化学平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分析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问题1-1: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2molNH3发生反应2NH3N2+3H2,分析反应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如何变化;(2)若加入1molN2和3molH2反应,分析反应过程中Q C如何变化?[学生活动]学生通过思考、交流,依据Q C K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应物Q C最小,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Q C最大,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过程中体验平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应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面的分析奠定基础;还可以体验到在建立平衡过程中Q C的变化趋势)[归理提升]可逆反应只存在两个状态:平衡态、未平衡态;。

鲁科版选修四《平衡转化率》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选修四《平衡转化率》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选修四《平衡转化率》教案及教学反思题目分析在高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平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而平衡转化率是衡量平衡状态的一个重要指标,因此选修四《平衡转化率》是高中化学教学中必须教授的内容之一。

本篇文章将对我设计的鲁科版选修四《平衡转化率》教案进行介绍,并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反思。

教学目标•知道什么是平衡状态;•了解平衡转化率的基本概念;•掌握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方法;•能够应用平衡转化率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平衡状态的概念;•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平衡状态与平衡转化率的联系和区别。

教学准备•讲义;•实验仪器;•计算器。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新课1.学生回顾本学期已经学过的化学知识,并交流有关平衡状态的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带领学生了解平衡状态的概念。

2.与平衡状态有关的实际情况:回收生产过程中,工艺控制的重要性。

第二步,教学重点1.平衡状态的概念平衡状态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之间的比例保持不变的状态。

例如,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银和氯化钠会形成白色沉淀,但是当反应物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比值不再发生改变,这时就达到了平衡状态。

2.平衡转化率的概念平衡转化率是指反应当中已经转化的物质量与总物质量的比例。

例如,反应物A转化为生成物B,然后反应物B又转化为反应物A,此时达到平衡状态,那么就可以通过计算平衡转化率来显示这个反应的平衡状态。

3.平衡转化率的计算方法在已知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以及平衡状态下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总质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下面的公式来计算平衡转化率:$$ K_c = \\frac{[B]^n}{[A]^m} $$在这个公式中,[A]和[B]分别表示反应物A和生成物B的浓度,n和m表示各反应物的量与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摩尔数的比例。

4.应用例题通过讲解实际例子,提高学生对平衡转化率计算公式和方法的掌握程度。

例如,介绍蒸馏水净化过程中水的硬度检测方法。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六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六篇)

化学平衡教学反思范本一、努力做到课堂精讲精练精讲精练字面上可以说是陈词滥调,但在教学实际中它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它需要不断创新,不断充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思维和教学探究,努力做到每一堂课的精讲精练,是一个教师时时刻刻必须追求的课堂教学目标。

备课过程中我首先对章节知识的大结构进行粗框架、主线索的大扫描,定好大方向后,再侧重知识点之间的有机衔接和知识梯度的合理铺设,重难点知识要自然合理穿插引入,努力实现学生课堂和课后自我突破,使学生在表观抽象、散乱、灵活的化学理论知识面前轻松领略逻辑和本质在化学理论推证、分析应用中的魅力。

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思维方法的教学目标。

对于课上例题及课后练习都按照题型进行精心的筛选,使学生在练习时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扎扎实实。

对教材的处理,我觉得应该注意以下问题:1、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影响的教学应首先明确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外因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关键在于突出改变反应条件,化学反应速率改变的根本所在——有效碰撞理论。

碰撞和活化分子理论仍是本节内容教授的核心本质。

2、压强对速率的影响情况较复杂,关键是要分清引起压强改变的原因是什么,但在压强对速率影响的万变题型中要始终坚持引导学生把握一个基本不变原则:压强的影响归根结底是浓度对速率的影响。

压强的变化如果没有引起浓度变化,对速率则没有影响。

3、化学平衡概念的引入建立于对同学门已经很熟悉的溶解结晶平衡的复习基础之上,类比于化学平衡,找出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动、等、逆、定、变,为避免部分同学将达平衡时“浓度不变”理解为“浓度相等”,课本上反应达平衡后CO、H2O、CO2、H2浓度示例数据可稍做改动,以免误导。

4、化学平衡部分知识的检测主要体现在三方面:平衡状态的判定、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等效平衡的判定。

这三方面均为重难点。

教师在处理这类知识应用时,应牢牢把握一个解题原则:万变不离其踪。

①平衡状态的判定标准各种资料上总结的是林林总总,但归根结底是看正逆速率是否相等或浓度是否不变,②平衡计算的关键在于训练学生起始量、变化量、平衡量三种关系的规范应用,③等效平衡的判定可编设习题引导学生通过自我练习先对概念产生感性认识,再由教师归纳总结判定依据:恒温恒容看数值,体积不变看比例;恒温恒压看比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教案设计:2.3化学平衡

化学平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平衡》,化学平衡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之一,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很多知识的学习起着指导作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不仅仅要帮助学生理解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以及化学平衡是相对的、当外界条件改变时平衡会发生移动等观点。

教材从溶解平衡的角度入手,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思想,又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学习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的学生,学生在必修二中已经初步学习了化学反应限度的相关知识,并在本章的前两节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这些知识都为本节课学习化学平衡奠定了基础。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原理的知识,理解起来比较抽象,高二的学生对化学原理的学习方法和理解程度还不够,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训练学生思维的科学方法,并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应用化学理论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工生产实际问题的同时,体会化学理论学习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认识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并能初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2)了解温度、浓度和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可逆反应概念以及化学平衡概念的形成过程,体会科学的思维方法。

(2)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体会利用实验探究、分析、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尝试从过程的可逆性和化学平衡的角度观察和分析事物,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教学难点: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过程。

勒夏特列原理的理解。

五、教法与学法教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学法:比较法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引入【引入】我们将一块不规则的硫酸铜晶体放入饱和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我们发现硫酸铜晶体变得规则,但是固体溶质的质量没有发生改变,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呢?【回答】溶液达到饱和后,溶液中的固体溶质的溶解和溶液中的溶质分子回到固体表面的结晶过程一直在进行,这两种过程的速率相等,于是饱和溶液的浓度和固体溶质的质量都不发生变化。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高中化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课题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课时 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通过实验探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用勒•夏特列解释实验现象。

2.学会利用比较Q与K的大小来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类比迁移,培养分析、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以及从数据中获取信息、总结规律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贡献,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创造性思考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温度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难点: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实验仪器和试剂等教学方法回顾梳理——实验探究新观念——新问题研讨——点拨引领——变式练习——拓展提升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两个问题【导入】1、某自来水厂在用液氯进行消毒处理时还加入少量液氨,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H3+HClO H2O+NH2Cl,NH2Cl比HClO稳定。

加液氨能延长液氯杀菌时间,这是为什么呢?高一阶段我们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并且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这个平衡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

如果条件改变,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过渡导入】是否能够改变反应条件使可逆反应向合成氨方向移动以提高反应物的利用率?【板书】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一、化学平衡的移动【设疑】反应条件的改变如何影响化学平衡?如何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若平衡移动的结果是体系中产物浓度(或物质的量、百分含量)增大,则平衡正向移动。

【板书】二、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温度【实验演示】将2NO2(g)= N2O4(g)平衡体系分别置于热水、室温、冰水中。

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从反应速率角度、Q和K的大小关系分析平衡移动的方向。

温度升高正逆速率增大,但V正<V逆,平衡逆向移动;因条件改变瞬间,Q不变,则K减小。

观察、回答热水:颜色变深,二氧化氮浓度增大,平衡向左移动。

由于正反应放热,则逆反应吸热,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冰水:颜色变浅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反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回顾可逆反应平衡状态特征,引入平衡移动的概念,建构化学平衡移动的认知模型。

2.通过实验探究的方式研究温度、浓度等因素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会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建构平衡思想。

3. 通过“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能力。

4. 通过家庭小实验、来自化工生产的思考、来自生活的应用这些活动,让学生体会化学科学的价值,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

教学过程】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学情分析1.学生通过《化学2(必修)》的学习已经知道温度、浓度、压强等反应条件的改变将使化学平衡状态发生移动,但不知道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将如何移动。

本节课在必修课程的基础上,从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对化学平衡的有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

2.该部分内容的设计主要是使学生能够对浓度、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一方面注重通过实验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得出结论;另一方面注意引导学生利用学过的平衡常数等知识对所得结论进行理性分析,加深对规律的理解,避免死记硬背。

3. 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比较薄弱,通过设置实验及探究活动(浓度对氯化铁与硫氰化钾反应平衡的影响;温度对二氧化氮-四氧化二氮平衡的影响), 培养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提升学生“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反应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效果分析1.本节课从生活走进化学,以家庭小实验——花青素变色导入新课,设置悬念,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随后设置两个实验探究——探究温度、对平衡的影响,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分组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完成,培养了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的能力,以及分析实验现象并获得结论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针对得出的结论寻找理论解释,从知识上升到方法,交给学生探究的思路方法并应用获得的方法进行后续学习,学以致用。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

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第1册 《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状态》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1.内容要求了解可逆反应的含义,知道可逆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能达到化学平衡。

2.学业要求能描述化学平衡状态,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

二、教材分析人教版新旧教材在内容选取、概念描述、组织编排上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内容选取上:新教材加入了“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浓度商Q”以及“通过浓度商Q和K判断平衡移动方向”等新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已是高考常考内容,此次重新整合,使教师教学时更加得心应手、有规可循。

在编排顺序上:新选择性必修1去掉了必修部分提出的“可逆反应”,互换了“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的顺序,以“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引出“化学平衡移动”,形成了“化学平衡状态→化学平衡常数→影响化学平衡的因素→化学平衡移动→勒夏特列原理”的新顺序。

在概念描述上:新教材在“化学平衡状态”概念中加入“反应达到了‘限度’”一说,为后面“化学平衡常数”的提出做了铺垫。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在初中学过溶解平衡知识,能举例说明一些典例的可逆反应。

在必修2《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一节中,学生对“化学平衡的建立”有了一定的了解,知道可逆反应具有一定的反应限度,了解了化学反应的限度决定了反应物在该条件下的最大转化率,初步学习了化学平衡理论知识。

但学生对于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还不够清晰,存在一定的学习困难。

四、素养目标【教学目标】1.能深入了解可逆反应的特点2.能理解并掌握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及特征3.能掌握判定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方法【评价目标】1.通过探讨可逆反应和化学平衡状态的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探究化学概念的思维水平(基于经验、基于概念理解)。

2.基于化学反应速率解释化学平衡的建立过程,及探讨化学平衡状态的微观表征,诊断并发展学生对化学平衡建立的认识思路结构化水平(视角水平、内涵水平)和认识对化学反应的认识角度(单角度、多角度)。

3.由对平衡状态判定模型的构建过程,诊断并发展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简单化学问题、简单实际问题)及化学价值认识水平(学科价值、社会价值)。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化学_化学平衡常数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化学均衡常数教课方案《教课目的》1.认识化学均衡常数的意义,会用均衡常数进行相关计算和判断;2. 经过让学生从定性到定量的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过程,让学生掌握化学均衡常数的理论意义 ;3.成立看法、结论和凭证之间的逻辑关系 ;成立剖析均衡挪动的认知模型。

《教课要点》化学均衡常数的应用和计算《教课难点》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教课过程》[前置作业] :剖析在必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响 N 2+3H 2 2NH 3 中,达到均衡后改变以下一个条件,均衡挪动状况及达到新的均衡后浓度变化状况:(1)增大 N 2 的浓度 ( 2)减小 NH 3 的浓度 ( 3)增大压强 [学生活动] 运用前方所学的勒夏特列原理即可得出结论:( 1) 增大 N 2 浓度,均衡右移, N 2 浓度增添(减弱不抵消) ( 2) 减小 NH 3 浓度,均衡右移, NH 3 浓度减小(减弱不抵消) ( 3) 增大压强,均衡右移,各浓度都增大(减弱不抵消)( 设计企图①:让学生用勒夏特列原理定性剖析化学均衡的挪动状况,让学生领会到定性剖析过程中结 果的不谨慎,缺少凭证推理这些结论。

②引出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化学均衡常数。

)[展现] 实验数据,证明增大反响物浓度,均衡挪动结果,并得出化学均衡常数定义。

主题一:运用化学均衡常数定量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和挪动(1)用化学均衡常数从浓度角度剖析化学均衡的成立过程问题 1-1 :在一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1)加入 2molNH 3发生反响 2NH 32 2N +3H ,分析反响过程中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响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Q C )怎样变化 ;(2)若加入 1molN 2 和 3molH 2 反响,剖析反响过程中 Q C 怎样变化? [学生活动] 学生经过思虑、沟通,依照Q C K 的表达得出结论:加入反响物 Q C 最小,渐渐增大;加入生成物, Q C 最大,渐渐减小(在对这个问题的思虑过程中体验均衡常数的数值与反响物浓度和生成物浓度的变化的关系,为后边的剖析确立基础;还能够体验到在成立均衡过程中 Q C 的变化趋向)[归理提高] 可逆反响只存在两个状态:均衡态、未均衡态;。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化学平衡常数-优秀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教案-化学平衡常数-优秀

《等效平衡》教学设计(第1课时)西安铁一中张宁一、教材分析本节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后的补充内容,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平衡建立条件,影响平衡移动的因素和化学平衡常数等知识,在学生已有的这些知识基础之上再次螺旋上升式,课本中无此相关内容,但2002年全国高考化学卷第一次出现该知识点的考查,学生得分率仅为2℅,此后凡讲授到《化学平衡》知识点时的必加内容,同时本节知识也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一种典型应用。

二、学情分析化学平衡移动反应机理不是高中讲述的重点知识,中学只是强调应用,等效平衡本身抽象,不易理解,加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和相关机理知识都不太充分,不易理解本节知识,针对高二学生年龄及思维特点,通过建立化学模型,可以将抽象思维形象化,逻辑思维具体化,同时搭建小组研讨平台,集思广益、思维碰撞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积极性,帮助学生加强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探究。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通过构建化学模型,了解等效平衡的概念(2)理解等效平衡的判断方法,对简单的等效平衡会进行判断及相关计算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探究活动的开展、化学模型的构建,完成对等效平衡的概念的建立和简单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组内合作、组间评价体会探究化学问题的一般过程,激发化学学习热情。

四、教学重点: 等效平衡的概念建立和判断方法;五、教学难点:构建化学模型分析和判断不同种类的等效平衡六、重难点突破策略采用“模型构建+问题解决式”教学模式,先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本课题,再通过化学模型建构引导学生建立合理分析思路,直观得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几种途径,接着分学习小组开展问题讨论,完成恒温、恒容和恒温、恒压条件下的等效平衡特点和判定方法总结。

然后小组内学生讲解,组间学生提问,进一步完善结论,突破难点,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并进行教学评价——例题演练,反馈知识学习情况。

七、课时设计 2课时八、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复习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及表示方法。

(2)、能知道平衡转化率。

(3)能运用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进行简单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例题表格的数据分析,培养学生利用各种图表分析、处理
数据的能力
(2)、通过对获取的大量事实和数据等信息进行加工、分析,培养学
生归纳、概括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本章知识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化学对人类生活、科学研究
和社会的贡献。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化学平衡转化率表示方法及简单的计算。

三、教学难点化学平衡常数和转化率的简单的计算。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资源多媒体
六、教学方法问题推进法、讨论、比较法
七、教学过程
讨论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回答。

除了化学平衡常数外,还可以运用平衡转化率表示一定温度下某反应的限度。

二、反应物的转化率
1、概念:某一反应物的转化率等于该物质在反应中已转化的量与该物质总量的比值。

2、表达式: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
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该反应物的起始体积-该反应物的平衡体积
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给出三段式计算的一般模式
m A(g)+n B(g) p C(g)+q D(g)
起始量a b 0 0
变化量mx nx px qx
平衡量a-mx b-nx px qx
计算之前给出可能用到的小概念和计算注意问题。

注意:
(1)计算过程单位要统一,可以都用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

但平衡常数必须用平衡浓度代入计算
(2)△c(A): △c(B) :△c(C): △c(D) =m:n :p:q
(3)反应物A: [A]=c0(A) - △c(A )
生成物D: [D] = c0(D) +△c(D)
(4)一般设转化量为x
给出例题 1
二、平衡转化率
1、定义:平衡时已转化了的某反应物的量与转化前该反应物的量之比。

2、表达式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该反应物的平衡浓度
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浓度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该反应物的物质的量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该反应物的起始体积-该反应物的平衡体积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0% 该反应物的起始物质的量
3、化学平衡的计算——“三段式”分析法
m A(g)+n B(g) p C(g)+q D(g) 起始量a b 0 0变化量mx nx px qx 平衡量a-mx b-nx px qx 对于反应物:n(平)=n(始)-n(变)
对于生成物:n(平)=n(始)+n(变)
4、计算
5、规律
三、小结
教学反思:
1、通过分析例题,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比如说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关系及相关数据等;并借此题总结
化学平衡常数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

本节内容先复习平衡常数的有关知识点,后设疑引出另一更直观的描述反应进行的程度的物理量---平衡转化率。

关于化学平衡转化率计算的编写,首先通过例题引导学生掌握有关化学平衡计算的一般思路---“三段式”以及解题规范,在此基础上设置例题寻找规律,促使学生在运用知识解决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巩固知识,学会总结规律,并运用规律。

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这种采用这样教学的方法更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第一单元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化学反应,本单元则从另一个角度——热力学的角度探讨化学反应。

本单元共包含四个小单元。

第四部分“化学平衡常数”介绍化学平衡的意义及表达方式,并通过例题介绍了化学平衡转化率计算的一般思路。

本课时就是介绍平衡常数和转化率计算的习题课。

课程要求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要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知识的引导者,研究的组织者、学习的促进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要使教学活动充分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理念,许多概念、原理、结论要通过学生各种各样主动探索性实践活动获得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学是一个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因此,在教学设计中组织了大量的学生活动。

通过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平衡具有“逆、等、动、定、变”五个基本特征,对于达到平衡状态的化学反应而言,各组分浓度不再变化。

另外,还可以通过定量的描述化学平衡常数,由此展开“三段式”的计算。

另外根据我的学生特点: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计算水平,但对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所以在授课时需要我不失时机的引
导。

我每个小组还安排了一个的组长,有一定的组织、学习能力,可协助老师有效开展小组合作。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应该抓住自己年轻的优势,在教学上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具。

而且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广泛阅读,潜心研究新课堂理论,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寻求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进行分组教学,以讨论促学习,通过上黑板启发学生思考→计算(推理)→归纳。

从效果来看,探索法应该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

练习1、
298K时,向某密闭容器中充入N2、O2,发生反应N2(g)+O2(g) 2NO(g) (放热反应)达到平衡。

①写出该反应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升高温度K 变。

②若298K时,K=1×10-30,则该温度下该反应的逆反应的平衡常数为
③保持温度不变,测得反应进行某一时刻,N2、O2、NO浓度分别为10 mol/L、10 mol/L、
1×10-5mol/L,此时该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若要达到平衡,反应应向方向进行
练习2、
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X+2Y 2Z,取X和Y按物质的量1:2混合放入,达到平衡时
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剩余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总的物质的量相等,求X和Y的转化率。

例3、
在1200℃时测得下列反应达平衡时,k=2.25. CO2(g)+H2(g) CO(g)+H2O(g) 。

若反应从CO2(g)和H2(g)开始,且CO2(g)和H2(g)的初始浓度分别为A、B、C三种情况。

试计算A种情况CO2(g)和H2(g)平衡转化率。

本节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主要方式,把化学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在教学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活动情景,让学生亲自实践,大胆探索。

在本课的计算中,建立了“个人——小组——全班”、“学生——教师”二维立体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相互交流沟通,相互启发、补充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自己及的思考、经验和知
识。

对于计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而言,计算规律的运用也有一定的难度。

但仅从知识的掌握来看,学生对本节的内容掌握的还不错。

教学反思:
1、通过分析例题,强调解题的规范性,比如说要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比例关系及相关数据等;并借此题总结出此类习题的一般思路,即三步走方针。

在例题讲解完之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提炼出应该注意的问题及反映出的规律,避免就题讲题,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2、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逐步引导学生去掌握相关知识,通过多次的交流研讨,让学生亲身体验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努力把时间和认知过程留给学生,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3、恰当的小组评价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和对成功的向往,同时树立夺取成功的信心,实现以促进发展为目的的教学理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