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缺伴发热指南解读

合集下载

IDSA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

IDSA粒半缺发热指南解读

Cordonnier C et al.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2003; 36:149–58
导致粒缺患者发生G+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2)
危险因素
1天前接受的治疗方案 高剂量阿糖胞苷 成长因子 质子泵抑制剂 抗酸剂 组胺对抗物 口服不吸收的抗真菌药 口腔粘霉素 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基异噁唑
抗菌药物使用与MRSA增长密切相关
滞后时间
大环内酯类
1~3月
第三代头孢菌素 4 ~7 月
氟喹诺酮类
4 ~ 5月
MRSA 流行率
Monnet DL.et al. Emerg Infect Dis. 2004 Aug;10(8):1432-41
大环内酯类,第三代头孢菌素 和氟喹诺酮类消耗量总和
优势比
1、Jones RN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07;59:199-209.
2、Jones RN et al. Diagnostic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us Disease. 2009;61:191-201.
G+球菌已成为我国粒缺患者的主要致病菌之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是最 主要的G+球菌,且耐药现象日益严重
我国研究显示:血液科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呈逐年增加趋势
CHINET监测结果显示:我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象严重, MRSA 平均检出率达52.7%
检出率最高可达58.5%
70% 60% 50% 40% 30% 20% 10%
0% 2000
G+菌
2001
2002
G-菌 2003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PPT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PPT

抗菌药物得调整
对于病情稳定却有无法解释得发热患者很少需要更换抗菌 药物,如果发现感染进展,则需相应地调整抗菌药物
对于临床或微生物学检查明确得感染患者,应根据感染部 位和分离细菌得药物敏感报告来调整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
对于初始应用万古霉素或其她抗革兰阳性菌得抗菌药物治 疗得患者,如果未发现革兰阳性菌感染证据,应尽早停用
抗菌药物得调整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2~4天判断疗效。 在 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如果患者反复 或持续发热>3 d时,应再次进行全面得检查, 包括一套新得血培养检查和根据相应症状 进行相关得检查以寻找感染源。
抗菌药物得调整
正在接受经验性口服或静脉治疗得低危门 诊患者,如果其发热和临床症状在48 h内无 好转,应该住院重新评估,并开始静脉应用广 谱抗菌药物治疗。
尽管革兰阳性菌为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血流感染得 主要原因,但初始治疗加用万古霉素并不能使发热时间缩 短或总病死率明显降低。
初始经验性治疗低危
初始治疗可以接受口服或静脉注射经验性 抗菌药物治疗。推荐联合口服环丙沙星和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以单用左氧氟沙星。
初始经验性治疗高危
需加抗G+菌药物:①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她严重血流 感染证据;②X线影像学确诊得肺炎;③在最终鉴定结果及药 敏试验结果报告前,血培养为革兰阳性菌;④临床疑有严重 导管相关感染(例如经导管输液时出现发冷或寒颤以及导 管穿刺部位周围蜂窝织炎,导管血培养阳性结果出现时间 早于同时抽取得外周血标本);⑤任一部位得皮肤或软组织 感染;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植;⑦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 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她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膜炎。可以选 择得药物包括万古霉素或替考拉宁或利奈唑胺。

粒缺伴发热的指南解读精品专业课件

粒缺伴发热的指南解读精品专业课件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1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个体化应用的实践要点及解读
现代医学模式
2
循证
实践
指南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2021年 中国粒缺伴发热指南发表
3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10、低头要有勇气,抬头要有低气。 2021/7/302 021/7/30202 1/7/3 07/30/2021 10:22:19 PM
11、人总是珍惜为得到。2021/7/30 2021/7/302 021/7/30Jul-2130-J ul-21
12、人乱于心,不宽余请。2021/7/30202 1/7/30 2021/7/30Fr iday, July 30, 2021
结合国内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细菌耐药监测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观察和 经验总结ຫໍສະໝຸດ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中华血液学杂志2021年8月第33卷第8期693-696页
5
新指南如何指导血液科抗感染临床实践?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指南实践的核心:遵循诊治流程
6
患者 风险评估
初始经验 性抗菌
关的发热的比例1:
•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
95.3%~98.1% 2
•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3
1. Freifeld A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21;52(4):e56-93
精品 PPT 欢迎下载 可修改

中国粒缺伴发热抗菌药物指南(2016版)解读

中国粒缺伴发热抗菌药物指南(2016版)解读
• 具备以上任意危险因素的患者总体病死率 明显高于无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
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 3 ): 177-182.
8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诊断
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 以发现感染的高危部位和隐匿部位。 但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无法明确感染部位。
• 至少每 3 d 复查一次全血细胞计数、 肝肾功 能和电解质;
粒缺乏伴发热的发生率
我国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 调查研究,纳入1139例血液病患者, 出现784例次粒缺伴发热
粒缺中位持续时间为14d 发热累计发生率与粒缺持续时间相

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
4
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
粒缺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特征
• 在我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中,不明原因发热(FUO)、临床证实的感染(CDI) 和微生物学证实的感染(MDI),分别占32.3%、54.7%和13%。
• 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 0.5×109/L 或预计48小时后< 0.5×109/L
• 发热: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或≥38.0℃ (腋温≥37.7℃ )持续超过1小时
闫晨华, 徐婷, 郑晓云,等.中华血液
3
2016年我国多中心、前瞻性流行病学调查
2. 先前接触过广谱抗菌药物 (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类、 喹诺酮类) 3. 重症疾病 (晚期肿瘤、 脓毒血症、 肺炎) 4. 院内感染 5. 长期和 (或) 反复住院 6. 使用导尿管 7. 老年患者 8. 留置重症监护病房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华血液
11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目的: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演示文稿

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指南演示文稿

常见细菌病原体
G-: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铜绿假单 胞菌、鲍曼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G+: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包括MRSA)、肠球菌(包括VRE)、链 球菌属
治疗流程
评估病情 寻找感染灶 病原体 排除非感染性因素 立即开始适当治疗
风险评估:高危患者(任何一项)
其他具有相似症状的家庭成员
宠物
结核暴露
旅行
寻找感染灶
2、可能发生感染的特殊部位 血管内插管 皮肤 肺和窦道 消化道 阴道周围/肛周
寻找感染灶
3、化验室/影像学检查判定
全血细胞计数、血分片、血小板、BUN、 Cr、电解质和肝功能
有呼吸道症状行胸部CT检查,以排除肺炎。 有其他临床指征时,应对其他部位(头、鼻 窦、腹部和盆腔)进行CT检查。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l09/L)或 预计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7 d。
高危患者:
肝功能不全(定义为转氨酶水平>5倍正常 上限)或肾功能不全(定义为肌酐清除率 < 30 ml/min)。
风险评估:高危患者
有以下任一种临床合并症(包括但并不限 于): ①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②口腔或胃肠
抗菌药物的调整
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2~4天判断疗效。 在 接受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如果患者反 复或持续发热>3 d时,应再次进行全面的 检查,包括一套新的血培养检查和根据相 应症状进行相关的检查以寻找感染源。
抗菌药物的调整
正在接受经验性口服或静脉治疗的低危门 诊患者,如果其发热和临床症状在48 h内无 好转,应该住院重新评估,并开始静脉应 用广谱抗菌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的调整
对于病情稳定却有无法解释的发热患者很少需要更换抗菌 药物,如果发现感染进展,则需相应地调整抗菌药物

IDSA粒缺发热指南

IDSA粒缺发热指南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10
粒缺发热患者抗G+球菌药物的地位
不推荐抗耐药G+球菌药物作为粒缺发热标准首选抗菌药 物的一部分(A-Ⅰ)。有特定临床指征,包括疑为导管相 关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肺炎、或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时,应考虑应用这些药物。 如果首先应用万古霉素或其他覆盖革兰氏阳性微生物的 抗菌药物,那么在未发现革兰氏阳性微生物感染证据时应 予给药2天后停用(A-Ⅱ) 中性粒细胞减少性发热患者初始应用标准剂量的抗菌药物 治疗后血液动力学仍不稳定者,应使用抗菌谱广,包括覆 盖耐药革兰氏阴性、革兰氏阳性和厌氧细菌及真菌在内的 抗菌药物(A-Ⅲ)。
IDSA粒缺发热指南
-阳性菌部分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1
粒缺发热患者诊疗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2
粒缺发热患者抗菌药物的更换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3
危险因素的分层
• 低危患者:包括预期较短(时间≤7天)的中性粒 细胞减少,或无及少有合并病者,适合口服经验 性治疗(A-Ⅱ) • 高危患者:有预期较长(时间>7天)及明显中性 粒细胞减少(接受细胞毒性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 对值[ANC]≤100细胞/mm3)和/或重要的内科合 并病,包括低血压、肺炎、新发腹痛,或神经系 统变化者认定为高危患者,这类患者应首选入院 接受经验性治疗(A-Ⅱ)。
仅供内部学习使用 4
危险因素的分层
具备以下任意一点即为高危患者 严重的中性粒细胞减少(ANC≤0.1×109/L),且预期时间>7 天。 合并任何不良医学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口腔或胃肠道黏膜炎,影响吞咽或者导致严重腹泻 • 胃肠道症状,如腹痛、恶心、呕吐或者腹泻 • 精神或神经状态异常或发生改变 • 血管内导管感染,尤其catheter tunnel 感染 • 新出现肺部浸润影,或低氧血症,或基础慢性肺部疾病 • 肝功能障碍( 转氨酶>5 倍正常值),或者肾功能障碍( 肌酐清除率 <30ml/min)

以粒缺伴发热指南指导血液病感染患者治疗课件

以粒缺伴发热指南指导血液病感染患者治疗课件
方面的内容
亮点所在:强调 了指南的重要性 和实用性,提供 了具体的诊断和 治疗建议,同时 介绍了相关的临 床经验和研究成
果。
展望未来发展趋势和挑战机遇并存
未来发展趋势: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血液病感染患者的治疗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
挑战: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更新,血液病感染患者的治疗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不确定性。
营养支持与饮食调整建议
营养支持的重要性
推荐的食物与禁忌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饮食调整的原则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营养补充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心理干预与护理指导建议
心理干预:提供心理支持和安慰,减轻焦虑和恐惧 护理指导建议:指导患者正确护理,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饮食调整:提供营养丰富的食物,增强身体免疫力 运动锻炼:鼓励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增强身体抵抗力
成功案例展示与分析
案例一:粒缺伴 发热患者的诊断 与治疗过程
案例二:血液病 感染患者的成功 治疗经验
案例三:医护人 员的团队合作与 沟通技巧
案例四:患者及 家属的教育与支 持
失败案例反思与总结经验教训
原因分析:分析失败案例的 原因,包括诊断、治疗、护 理等方面
经验教训:总结经验教训, 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添加标题
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用药方案。同时,注意观察不 良反应的发生,如过敏反应、肝功能损害等,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退热药物的选择与使用策略
退热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分 类
针对不同发热原因选择合 适的退热药物
退热药物的使用方法和注 意事项
常见退热药物的副作用及 处理方法
添加标题
经验总结:总结在粒缺伴发热血液病感染患者 治疗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包括诊断、治疗、护 理等方面的经验和注意事项。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2016年版
贾文祥主编. 医学微生物学.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5.
不动杆菌为革兰氏染色阴性、无芽孢、 两端钝圆、散在或个别成双排列、 大小(0.6~1.0) μm×(1.0~1.6) μ m 的 杆状(球杆状)细菌。 图中显示的是鲍曼不动杆菌。
陈翠珍等. 海洋水产研究 2 0 0 5年8 月第26卷 第4期
三、诊断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⑤任何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 青霉素肺炎链球菌定 植; ⑦预防性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或经验性应用头 孢他啶时 出现严重黏膜炎。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如替加环素抗菌谱广,但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 ,需与β内酰 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联合使用;
考虑病情进展为真菌、 病毒或其它病原体所致
无发热
发热
维持初始治疗
转化为窄谱抗生素 若为联合用药
停药其中任意一种 无发热≥48 h考虑 72小时后停用抗生
重新诊断,可考虑真菌或其它病原体 维持原治疗方案或换用窄谱抗生素 若为联合用药,则停用氨基甙类、
喹诺酮类、粘菌素或任意一种抗革兰氏 阳性菌药物
七、抗菌药物治疗的疗程
. 耐药菌感染不是本中心
.哌拉西林+庆大霉素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常见原因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治疗策略
降阶梯策略
适应症
.临床表现复杂 .存在耐药定植菌 .有耐药菌感染病史
.耐药菌感染是本中心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常见原因
抗菌药物选择
.碳青霉烯类+氨基甙类或喹诺酮类 . β-内酰胺+利福平 .糖肽类、利奈唑胺等覆盖耐药革兰氏阳性 耐药菌的药物
感染类型
疗程
.肺感染

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诊断标准
粒细胞缺乏症伴发热的诊断标准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低于0.5 × 10⁹/L,或者预
计在48小时内ANC将低于0.5 × 10⁹/L。

2.单次体温≥38.3℃或体温≥38.0℃并持续1小时以上。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医生的判断在决定是否需要给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性作用。

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也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例如,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在发生感染时可能无发热甚至体温降低。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课件

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ppt课件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粒缺伴发热患者升阶梯/降阶梯治疗策略及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
五、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经验性用药需联合耐药阳性菌药物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血培养报革兰阳性菌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 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任何部位的皮肤软组织感染 既往有MRSA、VRE等定植 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或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时出现严重黏膜炎
至少3d复查一次血常规,建议联合PCT,CRP等炎症指标,肝肾功及电解质等
三、诊断
Text in here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Text in here
四、患者风险评估和耐药评估
危险度分层
产ESBLs肠杆菌耐药非发酵菌 鲍曼不动杆菌 铜绿假单胞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产碳青霉烯酶肠杆菌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粒缺伴发热
发生率
时间(d)
发生率(%)
7
60.9
14
75.8
21
81.9
28
83.0
35
83.0
42
87.8
56
99.7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6,37(3)177-183
二、流行病学
实体肿瘤:10-50%血液系统恶性肿瘤:>80%
粒缺伴发热—危险因素
中国,多中心,前瞻性,血液疾病,粒细胞缺乏(n=1139),发热(n=784)
D. Description of the contents
2016版指南更新内容
2012版
2016版
中性粒细胞缺乏
发热
口腔温度单次测定≥38.3℃(腋温≥38.0℃)口腔温度≥38.0℃(腋温≥37.7℃)持续超过1 h

粒缺伴发热处理指南

粒缺伴发热处理指南

生素;
每天检查可疑体征患者
*低危且4d内未发热患者可
必须向感染科医生咨询
选择口服;
实验室检查和培养必须 每天复查,需要时随查 每天做血细胞计数检查
感 染 部 位
*感染未得很好控制时 需考虑以下情况:G-CSF或 GM-CSF(增加中性粒细胞数
如果持续发热,必要时多
明 确
适用于感染加重、合并肺炎、
次血培养肝肾功2~3d复
真菌感染进展者);
查一次
*当普通抗生
素无法控制感染时给予高效
抗生素
*特殊患者可使用IVIG
增强免疫力
26
抗生 素投 药疗 程
*皮肤黏膜感染:7-14d *菌血症不合并心脏病:7-14d *金葡菌或酵母菌:感染控制后再使用2w *鼻窦炎或多数肺炎:14-21d
5
Level of Neutropenia
ANC(cells/µl)
发生感染的几率
1,500-2,000 1,000-1,500 500-1,000 <500
没有增加 轻度增加 中度增加 严重增加
6
Causes of Neutropenia
1、化疗:化疗药种类、剂量、化疗方案、其 他治疗、年龄、营养状况、肿瘤类型、肿瘤分 期。 2、放疗:剂量、方案、照射面积; 3、免疫疗法: 4、移植。
感染风险评价(低危)具备以下任何一条者:
*不具备以上高危因素中任何一条 *预计粒减持续时间<7d *日常活动可以自理
22
高危 组患 者评 估
住院----静脉给抗生素
住院
一般诊所
静脉给抗生素
在家(地位患者 OR抗生素先静脉后改口服
且院外护理良好) OR口服抗生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即使患者不能满足上述定义,需要医生仔细甄别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治疗, 例如,对于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应警惕感染时可能无发 热或低体温表现。
Freifeld A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52(4):e56-93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指南实践的核心:遵循诊治流程
患者 风险评估
初始经验 性抗菌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 的调整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为什么将风险评估作为治疗起点?
──不同患者看似相同,其实不同
患者风险评估:现代医学中常用的方法
在患者风险评估Leabharlann 础上给予治疗,体现了“个体化治疗” 的精神,故在各领域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指南强调:不推荐万古霉素(或其他抗G+菌 药物)作为标准初始抗菌治疗
最常见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病 毒力弱,很少引起病情恶化
过度应用可能导致不 必要的不良反应、 肠球菌耐药、金葡 菌敏感性下降
原因
不能缩短发热时间 或降低总病死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什么特定情况加用抗G+菌的药物?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定义

中性粒细胞缺乏:

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或预计 48h后ANC<0.5×109/L;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指ANC<0.1×109/L


发热:

指单次口腔温度测定≥38.3℃,或≥38.0℃持续超过1小时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朱骏、等3 (2006)
王秀丽、等4 (2010)
叶芳、等5 (2011)
孙景勇、等6 (2006)
邓琦、等7 (2009)
李春艳、等8 (2008)
吴蓓倩、等9 (2008)
韩冰,邸海峡等. 中华医学杂志. 2006;86(10):664-668 王继军,胡凯等.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10;18(4):1031-1035 朱骏,丁星等.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2006;6(1):37-41 王秀丽,吴德沛等.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20(11):1589-1591 叶芳,贾宁 等. 临床医药实践.2011;20(4):243-244.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个体化应用的实践要点及解读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江苏省血液研究所 马 骁 孙爱宁 吴德沛
现代医学模式 循证
实践
指南
2012年 中国粒缺伴发热指南发表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 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病医师分会
如何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重要说明
经验 ≠个人臆想
注:应认真分析感染的临床特点,并考虑到所在国家、 地区乃至社区和所在医院的病原流行病学分布规律 和耐药性规律,做出综合判断
我国粒缺伴发热患者的常见病原菌
常见革兰阴性菌
大肠埃希菌
常见革兰阳性菌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肺炎克雷伯菌
铜绿假单胞菌 鲍曼不动杆菌 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粒缺伴发热是血液科的常见患者类型
• 患者在≥1个疗程化疗后, 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有 关的发热的比例1:


1. 2. 3.
在国内医疗条件下,当外周血WBC<0.5×109/L时,感染发生率可能达到
95.3%~98.1% 2
造血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粒缺感染相关死亡率高达11%3
Freifeld A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52(4):e56-93 胡龙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 年第12 卷第3 期:191-192 de Naurois J, et al. Annals of Oncology 2010; 21(Supplement 5):v252–v256
中外指南都强调:
粒缺伴发热患者,尽早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对发热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在出现临床 表现后尽早应用经验性抗菌药物的治疗,因为这 些患者的感染有可能迅速进展。
IDSA指南(2010)
不论场所如何,保持临床警觉和立即治疗是治 疗发热和/或感染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通用方法
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是对患者进行评估 的基本工作
实验室检查 包括完整血细胞计数(CBC);血肌酐和尿素氮水平;电解质、肝脏转氨酶 和总胆红素测定等。并应至少每3天进行复查。 微生物学检查 应当重视血培养结果。注意事项:
• 做血培养时推荐至少同时行两套培养检查,如果存在中心静脉置管(CVC), 一套血标本从CVC的管腔采集,另一套从外周静脉采集; • 如果无CVC,应采集不同部位静脉的两套血标本进行培养。 • 如果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后仍持续发热,可以每间隔2d进行1次重复 培养。
①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或有其它严重血流感染证据 V ② X线影像学确诊的肺炎 ③ 血培养为革兰阳性细菌 ④ 临床疑有严重导管相关感染 V
⑤ 任一部位的皮肤或软组织感染
⑥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或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定植 ⑦ 已预防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且经验性应用头孢他啶治疗时出现严重黏 膜炎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高危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需要住院治疗 静脉应用覆盖铜绿假单胞菌和其它严重革兰阴性菌的 广谱抗菌素 推荐单一使用抗假单胞菌β内酰胺药物,包括: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 − −
头孢哌酮-舒巴坦
碳青霉烯类 头孢吡肟 头孢他啶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根据特定的病情,X线摄片和/或培养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例如: •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用于蜂窝织炎或肺炎治疗 •添加氨基糖胺类并改用碳青霉烯类用于肺炎或革兰阴性菌血症治疗 •甲硝唑用于腹部感染或疑有艰难梭菌感染的治疗
门诊观察4-24小时,以保证 经验性抗菌药物耐受且患者 病情稳定才能进行门诊治疗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金黄色葡萄球菌(含MRSA)
肠球菌(含VRE) 链球菌属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Freifeld A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52(4):e56-93
2007-2009 CARES:
血液内科病原谱
回顾性病例分析:全国共14家教学医院参与的院内感染病原菌 耐药监测项目(335株细菌)
关于发热定义:注意事项

测量方法:

中国指南与IDSA指南一致,未推荐腋温:因腋温使用不令人满意,不能 准确地反映核心体温。 中性粒细胞缺乏期间应避免测定直肠温度和直肠检查,以防止定植于 肠道的微生物进入周围黏膜和软组织。


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临床判断在决定患者是否需要 抗菌药物治疗时起着关键作用。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低危患者: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初始治疗可以接受口服或静脉注射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 推荐联合口服环丙沙星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也可以单用左氧氟沙星
接受氟喹诺酮类预防的患者 接受门诊治疗的患者 病情加重的患者 不能耐受口服药物治疗或不能保 证病情变化及时到达医院的患者 反复发热或出现新的感染征象的 患者 应接受β内酰胺类药物治疗
中国粒缺伴发热指南:制定依据
参考国外指南
• IDSA《发热和中性粒细胞 缺乏患者治疗指南》(2010) • 欧洲ESMO《中性粒细胞缺 乏相关发热临床实践指南》 (2010) • 亚太地区《伴中粒缺乏和 原因不明发热的肿瘤患者临 床管理指南》(2005)
结合国内资料
• 流行病学资料 • 细菌耐药监测 •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观察 和经验总结
防不足 & 防过度
应将危险分层作为粒缺伴发热患者治疗开始前必要的工作:
防 尽管经过经验性广谱抗菌药物治疗,大多数患 不 者均可平稳度过中性粒细胞缺乏期,但也有少 足 数患者可发生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而对于全身状况良好、粒细胞缺乏时间短暂的 防 患者,临床工作中可能存在治疗过度的情况。 过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693-696页
新指南如何指导血液科抗感染临床实践?
指南实践的核心:遵循诊治流程
患者 风险评估
初始经验 性抗菌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 的调整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指南实践的核心:遵循诊治流程
患者 风险评估
初始经验 性抗菌 药物治疗
抗菌药物 的调整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年8月第33卷第8期 Freifeld AG, et al. Clin Infect Dis. 2011;52(4):e56-93
初始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基本说明
目标 降低细菌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和病死率
用药原则 • 覆盖可迅速引起严重并发症或威胁其生命的最常见和毒力较强的病 原菌,直至获得准确的病原学培养结果 经验性抗菌药物选择标准 · 具有杀菌活性 · 抗假单胞菌活性 · 良好的安全性
高危 & 低危患者定义
高危患者:符合以下任一项标准均被认为是高危患者
严重中性粒细胞缺乏(ANC<0.1×109/L)或预期粒缺持续>7天
血液动力学不稳定 口腔或胃肠道粘膜炎,吞咽困难
有任一种医学合并症 (包括但并不限于)
胃肠道症状,包括腹痛、恶心、呕吐或腹泻
新发的神经系统改变或精神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