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诸子百家专练(含答案)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物
作为
孔子
周游列国,宣扬德治
孟子
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墨子
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韩非子
著书立说,开创法家
孙武
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11.《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章,它们是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这体现了
3.A
【解析】
【详解】
根据“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唐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封建政权更加彻底的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权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加强,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和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
14.D
【解析】
【详解】
儒家重义轻利,墨家主张兼爱互利,道家主张清净自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根据材料中“主张节制资本”,“是大事业官营”,“由公家加以干涉”等语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潮认为政府应经营公共事业,并管理民间商业发展,这属于法家思想,故选D。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墨家法家C.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
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7.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5.《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9.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序)中指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表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提高了士阶层的社会地位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顺应了统治集团的政治需求D.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10.某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一学习小组整理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 据此推知,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6.B
【解析】
【详解】
根据“私下海”可知明代并没有开放对爪哇国贸易,故排除A项;明代对爪哇国的贸易都是民间贸易,即“私下海”、“潜通爪哇国”,故选B项;由于与爪哇国的贸易都是民间私下贸易,而非官方正式贸易,所以海禁政策走向瓦解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民间与爪哇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对外走私成为普遍现象,故排除D项。
1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故选D。
13.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墨家、法家。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而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B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关系,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故儒家在战国时期受冷遇,故AD错误;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也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C错误。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诸子百家
1.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
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
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一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上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军事上极端落后,军备废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王公大臣们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对外加强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因。当时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中国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大臣主张严禁鸦片,并进行了伟大的虎门销烟的爱国装具,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点睛】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农业是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商末”“末业”来加以抑制。
5.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断绝沿海民众和海上抗清力量的联系,故A项正确;鸦片走私开始于清后期,故B项错误;“敢出界者斩”是控制的国人出海,不是西方思潮的传入,故C项错误;“避免海难发生”不是海禁政策的目的,也无法避免,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为“私下海”、“潜通爪哇国者”,即说明当时明朝与爪哇国的贸易是非法的民间贸易。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A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可以看出各个派别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C项正确;儒家、墨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故A错误;BD项只符合法家思想,排除。
9.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其客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祟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之间战争频繁,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以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材料说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没有反映ABC内容,排除。
【点睛】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大一统王朝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对重农抑商政策贯彻的往往更加彻底。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可知,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B项正确;“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只能说明抑商政策松动,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排除CD两项。
(3)材料三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
(4)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体现出白居易强调发展农业,不主张发展其他行业,说明其固守重农的传统经济思想,故选C项;重农的传统经济思想,不具备开拓进取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赋税改革,故D项错误。
2.康熙帝曾先后命焦秉贞、冷枚等人绘《耕织图》,还亲自作诗题咏,“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一做法
A.确保了农民生活的富足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D.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
3.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四 《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近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出心早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8.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8.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4.明清时期,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这表明
A.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B.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
11.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其内容中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说明了其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D正确;A违背史实;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不能判断“法家继承道家的治国理念”,C错误。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一书中有……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考查的是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即相互责难,相互借鉴。
材料一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行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瑞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皇帝命人绘制《耕织图》,充分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事辛劳的深切认知,这一做法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确保”一词表述绝对,与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没有必然关系;B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与缓解人地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C.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
5.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避免海难发生
6.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一致性B.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法家继承道家的治国理念D.百家争鸣中思想融合的大趋势
1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
作为
孔子
周游列国,宣扬德治
孟子
游说诸侯,施行仁政
墨子
聚众讲学,抨击暴政
韩非子
著书立说,开创法家
孙武
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
A.顺应变革潮流,厚古薄今B.铲除周制弊端,加强集权
C.出谋划策,改善君王统治D.辅佐各国诸侯,富国强兵
11.《韩非子》一书中有《解老》和《喻老》两篇文章,它们是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这体现了
3.A
【解析】
【详解】
根据“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秦汉唐明清时期作为中国古代的大一统王朝,封建政权更加彻底的贯彻了重农抑商政策,反映了封建王权对社会经济干预的加强,故选A项;重农抑商政策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故排除B项;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和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的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D项。
14.D
【解析】
【详解】
儒家重义轻利,墨家主张兼爱互利,道家主张清净自守,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根据材料中“主张节制资本”,“是大事业官营”,“由公家加以干涉”等语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思潮认为政府应经营公共事业,并管理民间商业发展,这属于法家思想,故选D。
A.道家B.儒家C.墨家D.法家
1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社会大变革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各家学派中代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
A.墨家儒家B.墨家法家C.儒家道家D.儒家法家
14.吕思勉在《中国通史》中说:“在东周之世,社会上即已发生一种思潮:主张节制资本,其具体办法,是大事业官营;大商业和民间的借贷,亦由公家加以干涉。”该思潮属于
A.开放对爪哇国贸易B.民间贸易突破海禁政策
C.海禁政策走向瓦解D.对外走私已成普遍现象
7.1684年,清廷户部设江海关(驻松江)浙海关(宁波)闽海关(泉州)粤海关(广州),监管货物出入和收取关税。此外,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这表明当时
A.政府严格奉行闭关锁国政策B.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
A.儒家B.墨家C.道家D.法家
15.《吕氏春秋·去私》中记载:“墨者必须服从巨子(墨家领袖)的领导,其纪律严明,相传‘墨者之法,杀人者死,伤人者刑’。”这说明墨家思想
A.与法家思想本质相同B.主张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
C.力图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D.充满强烈的社会实践精神
二、材料分析题
16.阅读下列材料:
9.班固在《汉书·艺文志序)中指出:“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行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这表明百家争鸣的出现
A.提高了士阶层的社会地位B.推动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顺应了统治集团的政治需求D.反映了民众的利益诉求
10.某校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有一学习小组整理制作了下面这个表格。 据此推知,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6.B
【解析】
【详解】
根据“私下海”可知明代并没有开放对爪哇国贸易,故排除A项;明代对爪哇国的贸易都是民间贸易,即“私下海”、“潜通爪哇国”,故选B项;由于与爪哇国的贸易都是民间私下贸易,而非官方正式贸易,所以海禁政策走向瓦解的说法有误,故排除C项;民间与爪哇国的贸易并没有体现对外走私成为普遍现象,故排除D项。
12.D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基本思想。郑人买履的寓言故事告诉人们,遇事要实事求是,灵活变通,不必死守教条,这鲜明地体现了法家的思想。故选D。
13.B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代表下层平民利益和受到统治者推崇的分别是墨家、法家。因为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而法家主张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符合统治阶级利益,B正确;据所学可知,儒家主张“仁”,以爱人之心调解和谐社会关系,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故儒家在战国时期受冷遇,故AD错误;据所学可知,道家主张“无为”“顺应自然”,也不利于结束割据,实现统一,C错误。
中国古代的经济政策与诸子百家
1.白居易在《策林》中指出:“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闻榷管之谋,则思侵削于下,见羡徐之利,则念诛求于人。然后德泽流而歌咏作矣!”这反映出白居易
A.开拓进取的经济主张B.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
C.固守传统的经济思想D.强调赋税改革的必要性
考点: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列强入侵与民族危机·第一次鸦片战争
【名师点睛】鸦片战争爆发前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末期,经济上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政治上统治腐朽,阶级矛盾激化;军事上极端落后,军备废弛;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王公大臣们依然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而同时期的英国经济上工业革命率先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大发展;政治上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确立;军事上装备先进,具有海上霸主的地位;对外加强殖民扩张,寻找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故英国急于打开中国市场是发动侵略战争的主动因。当时在中英正当贸易中,中国处于贸易的出超地位,为了扭转贸易逆差,对中国进行鸦片走私贸易,中国以林则徐为代表的爱国大臣主张严禁鸦片,并进行了伟大的虎门销烟的爱国装具,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
【点睛】
重农抑商政策与封建制度相始终,是封建自然经济的必然产物。一个国家或政权实行什么样经济政策,归根到底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因此,农业是立国之本,而把工商业当成“商末”“末业”来加以抑制。
5.A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厉行海禁政策的目的是为了断绝沿海民众和海上抗清力量的联系,故A项正确;鸦片走私开始于清后期,故B项错误;“敢出界者斩”是控制的国人出海,不是西方思潮的传入,故C项错误;“避免海难发生”不是海禁政策的目的,也无法避免,故D项错误。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为“私下海”、“潜通爪哇国者”,即说明当时明朝与爪哇国的贸易是非法的民间贸易。
7.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清廷还允许欧洲各国在东南沿海指定地点设立商馆”可知体现的是清政府实行有条件的对外开放,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有条件的对外开放,并未严格执行,A选项排除。明清时期的外交关系仍然属于传统的朝贡体系,C选项排除。D选项说法明显错误,排除。
10.C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孔子周游列国,宣扬德治;孟子游说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众讲学,抨击暴政;韩非著书立说,开创法家;孙武远涉吴国,大展治军之才”可以看出各个派别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变革提出自己的主张,为君王统治出谋划策,故C项正确;儒家、墨家思想不能适应时代发展潮流,故A错误;BD项只符合法家思想,排除。
9.C
【解析】
【详解】
根据题干信息“其客观者九家而已。皆起于王道既微,诸侯力政……祟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和诸侯”,结合所学,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之间战争频繁,此时,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以迎合诸侯争霸的需要。故答案为C;材料说的是百家争鸣出现的原因和影响,没有反映ABC内容,排除。
【点睛】
重农抑商政策的目的是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在大一统王朝时代为了巩固统治,对重农抑商政策贯彻的往往更加彻底。
4.B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可知,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B项正确;“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只能说明抑商政策松动,无法体现政府重视工商业发展,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排除CD两项。
(3)材料三中所说的“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有哪些具体表现?
(4)材料四反映出苏州纺织业的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表明的本质是什么?
参考答案
1.C
【解析】
【详解】
材料信息“善为国者,不求非农桑之产,不重非衣食之货,不用计数之吏,不畜聚敛之臣”体现出白居易强调发展农业,不主张发展其他行业,说明其固守重农的传统经济思想,故选C项;重农的传统经济思想,不具备开拓进取精神,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劝诫统治者应实施仁政”,故B项错误;材料信息未涉及赋税改革,故D项错误。
2.康熙帝曾先后命焦秉贞、冷枚等人绘《耕织图》,还亲自作诗题咏,“复命镂板流传,用以示子孙臣庶,俾知粒食维艰,授衣匪易”。这一做法
A.确保了农民生活的富足B.促进了中央集权的发展
C.缓解了人地之间的矛盾D.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
3.有学者认为,重农抑商政策基本上贯穿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王朝时期,其中秦朝、汉朝、唐朝、明朝、清朝时期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具有典型性。这一观点突出反映了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中册》
材料四 《苏州风俗考》记载了明代苏州纺织业情况是“郡城之东,皆习机业,工匠各有专能,近有常主(机户),计日受值出心早若机户工作减,此辈衣食无所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材料二中,汉高祖对商人实行什么政策?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什么?
8.A
【解析】
试题分析:材料信息说明日本和中国对待侵略态度的不同,从中国方面究其原因,中国的八股取士使国人思想僵化,故A项正确;这里强调的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故B项错误;这种心态与闭关锁国没有关系,故C项错误;儒家文化的影响有多方面,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
C.政府突破朝贡贸易体系D.外贸繁荣倒逼政府对外开放
8.美国舰队敲开锁国的日本,日本反而庆幸这个刺激让其早日惊醒;而中国在鸦片战争后,却认为惊醒他的人罪该万死,对西洋文化怀着一种轻蔑和仇视的心情。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八股取士致使封建士大夫保守自大B.小农经济社会具有很强的封闭性
C.闭关锁国使社会发展脱离世界潮流D.儒家文化对国民思想的深远影响
A.封建政权加强对社会经济的干预B.重农抑商政策多出现在统一王朝
C.重农抑商的程度与王朝兴衰相关D.商业过度发展往往影响社会稳定
4.明清时期,政府在赋税、人身关系上对工商业者有所解禁和宽松,但在保障私有财产、维护个人收益方面并无制度创新,市场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仍被看作是对“农本”的侵蚀。这表明
A.政府重视工商业的发展B.传统“商末”观念仍根深蒂固
11.D
【解析】
【详解】
据所学可知,《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作,其内容中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说明了其对道家思想的吸收和借鉴,D正确;A违背史实;B与材料无关;据材料不能判断“法家继承道家的治国理念”,C错误。
【点睛】
本题的关键信息是“《韩非子》一书中有……对道家经典《老子》的注解和阐释”,考查的是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即相互责难,相互借鉴。
材料一
材料二 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市井子孙(商人子弟)亦不得仕宦为吏。
——《史记·平准书》
材料三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到北宋有一个新的转折。……都城开封是最繁华的城市,市内手工业作坊众多,行道两旁商店、旅舍、货摊林立,人来车往,十分热闹。……南宋初年,张择瑞所画的《清明上河图》……真切地反映了北宋时代大城市商业繁荣的面貌。
2.D
【解析】
【详解】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康熙皇帝命人绘制《耕织图》,充分体现了康熙帝对于农业生产的重视和对农事辛劳的深切认知,这一做法推动了重农理念的传播,因此D选项正确。A选项中“确保”一词表述绝对,与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没有必然关系;B选项错误,重视农业与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C选项错误,统治者具有重农思想与缓解人地矛盾没有直接关系。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C.工商业者政治地位提高D.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比较缓慢
5.清顺治十八年八月,朝廷派员至沿海各省“立界”筑垣墙,派兵戍守。《福州府志》记载,乾隆年间,在福建宁州“每处悬一碑曰:敢出界者斩!”当时清政府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严控对外联系B.防止鸦片走私
C.杜绝西方思潮D.避免海难发生
6.明朝正统九年二月,广东潮州府民滨海者,纠诱傍郡亡赖五十五人私下海,通货爪哇国。正统十年三月,福建缘海民有伪称行人正使官,潜通爪哇国者。由此可见明代
A.道家和法家思想的一致性B.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C.法家继承道家的治国理念D.百家争鸣中思想融合的大趋势
12.“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市,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该典故应出自春秋战国时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