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评价检测(十七)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阶段评价检测(十七)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时间:50分钟满分:90分)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颜氏家训》全书总共八卷二十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家训,中华“家训之祖”。颜之推生逢乱离之世,目睹许多大家族宦海沉浮。他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处世哲学,以长辈身份,将自己的见闻及对人生的体悟,写成《颜氏家训》一书告诫子孙。其中夹叙夹议,与晚辈娓娓道来,读来倍觉亲切。
《颜氏家训》也是一部学术著作。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内容涉及许多领域,强调教育体系应以儒学为核心,尤其注重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并在儒学、文学、佛学、历史、文字、民俗、社会、伦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文章内容切实,语言流畅,内容质朴明快,说理深刻,有“篇篇药石,字字龟鉴”之誉。是我国古代伦理学、教育学的名著,书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摘编自《颜之推与〈颜氏家训〉》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颜之推撰写《颜氏家训》的条件。(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颜氏家训》的主要价值。(9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颜氏家训》时间和所学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伦理道德观遭破坏以及个人对于人生看法等方面回答。第(2)问,依据材料“是我国古代伦理学、教育学的名著,书中所论述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家庭教育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信息并结合所学从重塑儒家的伦理观、古代家庭教育以及史学史料研究等角度思考作答。
答案:(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伦理道德观遭破坏;颜之推目睹了众多大家族的兴衰;个人对人生、家庭的感悟。
(2)有利于重塑儒家的伦理观;是古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蓝本;为研究古代家训史提供了重要史料。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薛福成(1838~1894),江苏无锡人,近代著名外交家、思想家。他清醒地认识到,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变而后能胜”。1889年,薛福成被任命为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大臣,由此对西方文明进行了全面考察,他说:“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通民气、保民生、牗民衷、养民耻、阜民财……而世之侈谈西法者,
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对于西方文明的源流,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无非中国数千年所创”,他痛心于“中国日失其传”“西学日求其精”,强调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摘编自王冬《薛福成与近代中西文化的交融会通》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薛福成西学观的主要内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薛福成的西学观。(7分)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现实中的中国已经落后于西方,必须‘变而后能胜’”可知中国落后于西方,必须学习西方;依据材料“通民气、保民生、牗民衷、养民耻、阜民财”可知西学的先进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文教层面;依据材料“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可知西学源自于中国传统;依据材料“强调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可知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第(2)问,依据材料“面临着全面的危机,必须‘变而后能胜’”的信息可知在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学习西方局限于技术的背景下出现;依据材料“西国致治之要,约有五大端……仅曰精制造,利军火,广船械,抑末矣”可知冲击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以及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依据材料“薛福成提出‘西学中源’,无论是器物层面的艺器制造,枪炮舟车,格致诸学,还是制度层面的议会民主”可知其“西学中源”是对西学的误读,不利于国人深入学习西学的精髓。
答案:(1)内容:中国落后于西方,必须学习西方;西学的先进既包括技术层面也包括制度文教层面;西学源自于中国传统,对待西学既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盲目自大。
(2)评价:在民族危机加深、中国学习西方局限于技术的背景下出现;冲击了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为康梁维新思想奠定了一定基础;有利于西学在中国的传播;“西学中源”是对西学的误读,不利于国人深入学习西学的精髓。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西汉虽然已经逐步确立大一统政治,但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汉武帝授意霍光秉政便是一次成功的尝试。正因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怀有充分信任,西汉末年,王莽依托周公、居摄行权的举动在当时不但没
有遭到强烈反对,反而得到大多数人的拥护。然而,历史并没有机械地重演。东汉建立以后,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为了恢复汉朝的正统地位、巩固君臣之间的尊卑伦理,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于是乎,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在东汉人眼里,他完全成了一位本分忠臣的代表、温柔敦厚的化身。而这样一个全新的周公形象,也成为东汉政教文化的历史缩影。
——摘编自宋艳萍《汉代画像与汉代社会》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周公备受古君子推崇的原因。(7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汉时期周公形象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8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自从被先秦儒家奉为‘克己复礼’的先驱,周公的形象在古代思想史上一直享有极高地位,备受古君子的推崇”“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等信息概括得出原因。同时结合所学知识,周公制作礼乐,为历代所沿用,也是其被推崇的原因之一。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对“周公‘辅幼归政’的故事仍然保持着宽容和好感”“周公便完全退居到臣子的位置上,他那些‘践祚当国’‘摄行天子事’的壮举也不再被人们轻易提起”可概括出变化,从西汉突显周公的辅政功劳,到东汉周公成为本分的忠臣。第二小问,根据材料“王莽作为汉祀中绝的罪魁祸首自然成为东汉朝廷着力批判的对象”“东汉政权重新塑造世人对‘周公辅成王’这一历史形象的认知”,并结合儒学在汉代的发展可概括出原因。
答案:(1)原因:儒家的推崇;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基础;辅弼幼主,重用贤人,是千古忠臣的楷模。
(2)变化:从摄政当国的风云人物转型为始终克己复礼的本分忠臣。
原因:王莽篡汉冲击了周公形象;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进一步巩固;东汉政权对周公形象进行再塑。
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统观杜亚泉在五四时期中西文化论战中的文章,可以看出,他的中西文化观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西方文明与中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文明是社会的产物,中西文化的差异源于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传统;西方文明为动的文明,中国文明为静的文明,两种文明各有特殊之景趣。杜亚泉还敏锐地看到当时社会思潮中存在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