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9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情况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并将对学生以后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科研等产生很大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今年(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开始使用我们计算机系老师自主编写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半年实践,老师、学生均反映在实验中所作、课堂上所学、实际中所用的内容联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均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是课时不变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加深和增加;二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或家庭里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学院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经济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机,
对所学的内容掌握不透,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在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实验过程及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转变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积极性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对课程定位进行了全方位调研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过后通常出现理论知识不通,实践技能又不到位的现象。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等。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实践中缺乏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规律。为此我们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了任务驱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教、
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切实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五)使用自编《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我们自行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并在2009级新生中开始使用。自编的教材中将应用性知识系统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职业环境中的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采用“任务导向、案例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材的特点如下:
(1)面向工作需要精选案例;
(2)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任务的完成步骤编排教学内容;
(3)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提供了丰富的实训素材,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为课程教学、实验模式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完全统一,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并了和实际应用。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后效果初步评估
在提出了以任务驱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及“教、学、做”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并采用来组织教学、实验后,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这种教学思想,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平时上课时对所学内容不再感到惧怕、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从而学生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提升,学生动手能力明显增强。在学院、系办公室帮助老师处理办公文件,帮助班主任老师输入处理学生成绩,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存在不足
(一)由于教材编写时间仓促,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实验素材的内容涉及面还不够广,学生练习的部分内容相对较少
(二)由于条件限制,学生实验时间相等较少,练习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