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徐科军 著)

合集下载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三版徐科军课后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三版徐科军课后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三版徐科军课后答案【篇一:传感器及检测技术教案全】>信息学院教案1课时分配表23第1课一.章节名称绪论1.1,1.2,1.4,1.5二.教学目的1、掌握内容: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2、了解内容:传感器的定义,组成,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三.安排课时: 2学时四.教学内容(知识点)1.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2.传感器的定义,组成,传感器的分类; 3. 传感器的静态特性;4.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 5. 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五.教学重点、难点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2.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六.选讲例题1.活塞压力计标定; 2.压力传感器的动态标定;七.作业要求7什么是传感的静态特性?有那些指标?如何用公式表示? 8什么是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有那些分析方法?八.环境及教具要求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九.教学参考资料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徐科军;2.《传感器原理与应用》,程德福;4第2课一.章节名称1.3 测量误差和数据处理;二.教学目的1、掌握内容: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2、了解内容:误差的概念和分类,精度;三.安排课时:2学时四.教学内容(知识点)1.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2. 精度3. 误差的表示方法;4. 随机误差的处理方法;5. 系统误差的处理; 6,粗大误差的处理; 7.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五.教学重点、难点1.误差的处理方法; 2.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六.选讲例题1.补偿法测量高频小电容; 2.对照法消除系统误差;七.作业要求2正态分布的随机误差有什么特点?3、什么是系统的引用相对误差?它有什么意义?八.环境及教具要求多媒体教室、powerpoint九.教学参考资料1.《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徐科军5【篇二:自动检测技术】............................................................................................................ ... - 2 -2、关键词........................................................................................................ ............................ - 2 -3、引言 ....................................................................................................... ................................ - 2 -4、电阻式传感器概述........................................................................................................ ........ - 2 -4、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 ..................................................................................................... - 3 -4、1、1 基本原理 ...................................................................................................... - 3 - 4、2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 ........................................................................................ - 5 - 4、3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应用行业: ............................................................................ - 7 - 4、4 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在具体工程中的应用 ............................................................ - 7 -4、4、1、电阻触摸屏 ................................................................................................ - 7 - 4、4、2地磅 ....................................................................................................... ........ - 8 - 4、5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发展趋势 ................................................................................. - 8 -5、参考文献........................................................................................................ ........................ - 9 -1、前言传感器是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的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习题答案

0.1答:传感器处于研究对象与测试系统的接口位置,即检测与控制之首。

传感器是感知、获取与检测信息的窗口,一切科学研究与自动化生产过程要获取的信息都要通过传感器获取并通过它转换成容易传输与处理的电信号,其作用与地位特别重要。

0.2答:①敏感元件:指传感器中直接感受被测量的部分。

②传感器:能感受规定的被测量并按照一定规律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器件或装置,通常由敏感元件和转换元件组成。

③信号调理器:对于输入和输出信号进行转换的装置。

④变送器:能输出标准信号的传感器。

1.1解: 1.2解:601051030033=⨯⨯=∆∆=-X U k Cmm S S S S ︒=⨯⨯=⨯⨯=/20.50.22.03211.3解:带入数据得:b kx y +=)(b kx y i i i +-=∆22)(i i i i i i x x n y x y x n k ∑-∑∑∑-∑=222)()(i i i i i i i x x n y x x y x b ∑-∑∑∑-∑∑=68.0=k 25.0=b1.3拟合直线灵敏度0.68,线性度±7%∴25.068.0+=x y %7535.0%100max ±=±=⨯∆±=FS L y L γ238.01=∆35.02-=∆16.03-=∆11.04-=∆126.05-=∆194.06-=∆1.4解:设温差为R,测此温度传感器受幅度为R 的阶跃响应为(动态方程不考虑初态)())1(3/t e R t y --=当()3R t y =时⇒22.132ln 3=-=t 当()2R t y =时⇒08.221ln 3=-=t1.5解:此题与炉温实验的测飞升曲线类似: 1.6解:())1(9010/T t e t y --+=由()505=y ⇒51.895ln 5=-=T ()⎩⎨⎧=--=-5.0)1(2025/T e t y T t ()68.71=y ()36.52=y1.7解:所求幅值误差为1.109,相位滞后n n j s n n n j s s j G ωωξωωωξωωωω21122222+⎪⎪⎭⎫ ⎝⎛-=++==)(()109.110005005.021********211222222=⎥⎦⎤⎢⎣⎡⨯⨯+⎥⎥⎦⎤⎢⎢⎣⎡⎪⎭⎫ ⎝⎛-=⎥⎦⎤⎢⎣⎡+⎥⎥⎦⎤⎢⎢⎣⎡⎪⎪⎭⎫ ⎝⎛-=n n j G ωωξωωω'42331000500110005005.02122121︒-=⎪⎭⎫ ⎝⎛-⨯⨯-=⎪⎪⎭⎫ ⎝⎛-⎪⎪⎭⎫ ⎝⎛-=--tg tg n n ωωωωξϕ'4233︒1.8答:静特性是当输入量为常数或变化极慢时,传感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其主要指标有线性度、迟滞、重复性、分辨力、稳定性、温度稳定性、各种抗干扰稳定性。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 检测技术
>>>>进入
王永红制作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主 编:徐科军 副 主 编:马修水,李晓林, 李文涛,李 莲 主 审:王化祥 课件制作:王永红
电子工业出版社
教学内容
教 学 内 容
思考与习题 王 永 红 制 作 参 考 文 献
教材介绍
本书包括自动检测技术的基本知识、传感器原理与应用、检测仪 表以及自动检测的新进展和共性技术四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介绍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测量误差与数据处 理以及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标定方法。 第二部分介绍电阻式传感、变阻抗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和电 势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应用。 第三部分介绍温度检测、流量检测和成分量检测。 第四部分介绍误差修正技术、现场总线、虚拟仪器和多传感器数 据融合等。
第3章 变阻抗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3.1 自感式传感器 3.2 差动变压器 3.3 电容式传感器 3.4 电涡流式传感器 3.5 压磁式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第4章 光电式传感器原理与应用
4.1 光电效应和光电器件 4.2 光电码盘 4.3 电荷耦合器件 4.4 光纤传感器 4.5 光栅传感器 思考题与习题
返 回 上一页 下一页
参考文献
1. 王化祥,张淑英.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91 2. 常健生. 检测与转换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 3. 严钟豪,谭祖根. 非电量电测技术.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 强锡富. 传感器.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5. 贾伯年,俞朴. 传感器技术.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2 6. 王俊杰. 检测技术与仪表. 武汉. 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7. 郭振芹.非电量的电测量.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86 8. 郁有文,常健,程继红编著. 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 大学出版社,2003 9. 杜维.过程检测技术及仪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10.吴永生.热工测量及仪表.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1998 11.师克宽.过程参数检测.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1990 12. 刘迎春.传感器原理设计与应用.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1998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第18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第18章

Av1 2v2 2vn 2 B ( v 1 v 2 ) 2 ( v 2 v 3 ) 2 ( v n 1 v n ) 2 ( v n v 1 ) 2
然后判断,若 B 1 1 ,则可能存变化的系统误差。
2A
n
.
34
3、系统误差的消除
• 要绝对地消除系统误差是不可能的 • (1)消除系统误差产生的根源 • 测量前,仔细检查仪表,正确调整和安装;防止外界干扰的影响;选择
.
16
对基本误差的进一步分析
• 任何仪表都有一个正常的使用环境条件要求,即标准条件
• 仪表在标准条件下工作,其所具有的引用误差为基本误差
• 在基本误差条件下,仪表的最大绝对误差为:
m xm
• 最大绝对误差与测量示值的百分比称为最大示值相对误差,即:
m xm100% xxm100%
• 结论:当精度等级一定时,越接近满刻度的测量示值,其最大示 值相对误差越小、测量精度越高(故一般要求示值落在仪表满刻 度的三分之二以上范围)
.
0.5 1 1.5
x L
26
残余误差与标准差的估计值• ຫໍສະໝຸດ 际测量时真值无法知道,常用残余误差:
vi xi x
• 对应标准差的估计值:
=xL
s
n
(xi x)2
i1
n1
n
vi2
i1
n1
n
(xi L)2
i1
n
n
i2
i1
n
.
27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差
x
n
0 5 10 15
.
28
3、正态分布的概率计算
y f (v)
.
12
误差的表示(续)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项目一认识传感器检测装置课程内容: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信息的获取、转换、处理及输出;自动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提高仪器的性能、开发新型传感器及应用新材料。

2.传感器的定义;传感器的组成及各个部分的作用;传感器的分类。

3.测量误差的概念及分类:系统误差、随机误差及粗大误差;精度的定义及分类:准确度、精密度及精确度;测量误差的表示方法;数据处理的基本方法:列表法、作图法及最小二乘法.4.传感器的静态特性的定义及各项指标:线性度、灵敏度、迟滞、重复性、零点漂移及温度漂移;动态特性的定义及各项指标:瞬态响应特性、频率响应特性.5.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及动态标定的定义及方法;校准的定义及方法。

基本要求:1.了解传感器分类、自动检测技术的组成。

2.理解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

3.掌握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理解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本章重点:传感器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本章难点: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传感器的标定和校准项目二参量传感器的应用课程内容:1.使用电阻应变式传感器2.使用热电阻传感器3.使用压阻式传感器4.使用气敏电阻传感器5.使用电容式传感器6.使用湿敏传感器7.使用电感式传感器8.使用电涡流式传感器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基本原理2.了解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类型与特点3.理解并掌握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测试转换电路4.了解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特点5.掌握参量传感器(电阻应变式、热电阻传感器、压阻式传感器、气敏电阻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湿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涡流式传感器)的应用本章重点:各参量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检测电路本章难点:各参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电路与应用项目三发电传感器的使用课程内容:1.使用压电式传感器2.使用磁电式传感器3.使用霍尔式传感器4.使用光电式传感器5.使用热电偶传感器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发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基本原理2.了解发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类型与特点3.理解并掌握发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测试转换电路4.了解发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特点5.掌握发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霍尔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热电偶传感器)的应用本章重点:各发电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检测电路本章难点:各发现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电路与应用项目四脉冲传感器的使用课程内容:1.使用光栅2.使用磁栅传感器3.使用编码器4.使用旋转变压器5.使用感应同步器基本要求:1.理解并掌握脉冲传感器(光栅、磁栅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的基本原理2.了解脉冲传感器(光栅、磁栅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类型与特点3.理解并掌握脉冲传感器(光栅、磁栅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的测试转换电路4.了解脉冲传感器(光栅、磁栅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的特点5.掌握脉冲传感器(光栅、磁栅传感器、编码器、旋转变压器、感应同步器)的应用本章重点:各脉冲传感器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检测电路本章难点:各脉冲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电路与应用项目五特殊传感器的使用课程内容:1.使用光纤传感器2.使用红外传感器3.使用超声波传感器基本要求:6.理解并掌握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基本原理7.了解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结构以及各结构的类型与特点8.理解并掌握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测试转换电路9.了解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特点10.掌握脉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应用本章重点: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结构以及检测电路本章难点:光纤传感器、红外传感器以及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检测电路与应用三、学时分配表:五、课程教学的有关说明1、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内容及学时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已经并将继续深刻地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徐科军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二版第二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徐科军著) 电子工业出版社第二版第二章

在一起时,电阻丝产生附加电阻变化 ∆Rβ 为:
( ) ∆Rβ = K0 R1 β g − β s ⋅ ∆t
[( ) ] = 2.05 ×120 × 11×10−6 −14.9 ×10−6 × (50 −10) = - 0.03838Ω
当测量的环境温度从 10℃变化到 50℃时,金属电阻丝自身温度系数α = 15 ×10−6 /℃。则:
w. 产生应变片温度误差的主要原因有:⑴由于电阻丝温度系数的存在,当温度改变 da 时,应变片的标称电阻值发生变化。⑵当试件与与电阻丝材料的线膨胀系数不同时, h 由于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附加变形,使应变片产生附加电阻。
.k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有线路补偿法和应变片自补偿法两大类。电桥补偿法 www 是最常用且效果较好的线路补偿法,应变片自补偿法是采用温度自补偿应变片或双金
第三章 应变式传感器
1. 什么叫应变效应?利用应变效应解释金属电阻应变片的工作原理。
答:在外力作用下,导体或半导体材料产生机械变形,从而引起材料电阻值发生相应变
化的现象,称为应变效应。其表达式为 dR = K ⋅ ε ,式中 K 为材料的应变灵敏系数,当 R
应变材料为金属或合金时,在弹性极限内 K 为常数。金属电阻应变片的电阻相对变化量
相反。其输出电压为:U 0
=
E⋅
∆R1 R1
4.拟在等截面的悬臂梁上粘贴四个完全相同的电阻应变片组成差动全桥电路,试问:
(1)四个应变片应怎样粘贴在悬臂梁上?
(2)画出相应的电桥电路图。
答:①如题图 3-4﹙a﹚所示等截面悬梁臂,在外力 F 作用下,悬梁臂产生变形,梁的上表
பைடு நூலகம்
面受到拉应变,而梁的下表面受压应变。当选用四个完全相同

130619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

13061922-《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大纲课程设计名称: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设计英文名称: Sensor and Monitoring Technology Course Design课程性质:专业课;必修课;非独立设课课程编号:适用专业:物联网工程;第5学期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20;课程总学分1;大纲主笔:课程设计指导书:耿欣主编.传感器与检测技术(项目教学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一、实验课程的任务与要求(1)任务:本课程设计是在学完《传感器与检测技术》之后,综合利用所学传感器知识完成一个传感器应用系统设计并在实验室实现。

该课程设计的主要任务:1.是通过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巩固和加深对常用传感器的结构、原理、特性的认识和基本知识的理解,提高综合运用课程所学知识的能力。

2.培养根据课题需要选学参考书籍,查阅手册、图表和文献资料的自学能力。

通过独立思考,深入钻研有关问题,学会自己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3.通过实际电路方案的分析比较,设计计算,元件选择,安装调试等环节,初步掌握简单传感器电路的分析方法和工程设计方法。

4.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学会简单传感器控制电路的实验调试和整机指标测试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能在教师指导下,完成课题任务。

5.了解与课题有关的电子线路以及元器件工程规范,能按课程设计任务书的要求编写设计说明书,能正确反映设计和实验成果,能正确绘制电路图等。

6.培养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科学态度。

通过课程设计实践,逐步建立正确的生产观点、经济观点和全局观点,获得初步的应用经验,为以后从事生产和科研工作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实验设备及要求(1)深圳讯方物联网传感器实验箱。

(2)示波器、稳压电源、万用表、导线若干。

三、实验考核(1)设计报告要求:要求设计报告按以下条目顺序编写:封面摘要正文(主要内容有)设计任务书及主要技术指标和要求。

选定方案论证及整机电路的工作原理。

单元电路的设计计算、元器件选择、电路图。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课件第8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2版课件第8章
峰值波长也不相同 • (6)响应时间。 • 光敏电阻受光照后,光电流并不立刻升到最大值,而要经历一段时间(上升时间)才能达到
最大值 • (7)温度特性。 • 光敏电阻和其他半导体器件一样,受温度影响较大。
8.2.4 光电池
• 光电池是一种利用光生伏特效应把光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半导体光电器件。 • 光电池在有光线作用时实质就是电源,电路中有了这种器件就不需要外加电源。 • 由于光电池广泛用于把太阳能直接变成电能,因此又称太阳能电池。
命也很长。硅光电池的性能比硒光电池更稳定。
8.2.5光敏二极管和光敏晶体管
• 1.光敏二极管
• 受到光的照射。为了提高转换效率,PN结的面积比一般二极管大。 • 光敏二极管在电路中一般处于反向偏置状态,无光照时反向电阻很大,反向电流很小
,此反向电流称为暗电流。因此,光敏二极管在不受光照射时,处于截止状态。受光 照射时,光电流方向与反向电流一致。光敏二极管的性能与基本特性有关
• (6)响应时间
• 工业用的硅光敏二极管的响应时间为10-5~10-7 s左右,光敏晶体管的响应时间 比相应的二极管约慢一个数量级,因此在要求快速响应或入射光调制频率比较 高时应选用硅光敏二极管。
光电子能否逸出物体表面产生光电效应,取决于光子的能量是否大于该物体表 面的电子逸出功。
不同的物质具有不同的逸出功,这表示每一种物质都有一个对应的光频阈值, 称为红限频率或长波限。光线频率如果低于红限频率,其能量不足以使电子退 出,光强再大也不会产生光电子发射;
• 当入射光的频谱成分不变时,产生的光电流与光强成正比,光 强愈强,入射光子的数目越多,逸出的电子数目也就越多。由 于光电子逸出物体表面具有初始动能,因此光电管在不加阳极 电压时也会有光电流产生,为使光电流为零,必需给器件加反 向的或负的截止电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四版 第一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四版 第一章

1.1 自动检测技术概述
1.1.1 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测试手段是仪器仪表 非电量电测量技术的优点:
1.1.2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自动检测系统的组成: 信息的提取、转换、处理和输出
被检测的信息 传感器
检测电路
输出单元
传感器:将被测非电量转换成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且便于 应用的某些物理量
检测电路:将传感器输出的变量变换为电压或电流,指示或纪录
(4) 抵偿性 —随测量次数的增加,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趋向于零
2. 随机误差的评价指标 以正态分布曲线的参数算术平均值和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
(1) 算术平均值
x x1 x2 xn n xi
n
i1 n
设各测量值与真值的随机误差为 1, 2,, n
则 1 x1 A0, 2 x2 A0,, n xn A0
若 A n 1 2
则认为测量列中含有周期性系统误差
(5) 计算数据比较法
对同一量独立测得n组结果,其算术平均值和标准差为
x1, 1;x2, 2;;xn, n
任意两组结果的之差 xi x j
其标准差


2 i


2 j
任意两组结果之间不存在系统误差的标志是
xi x j
名称:敏感元件、检测器、转换器、发讯器
1.2.2 传感器的组成
组成: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
被测量 敏感 元件
转换 元件
转换 电量 电路
敏感元件:感受被测量,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某一物理量 转换元件:将输入转换成电路参数 转换电路:将电路参数接入转换电路,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1.2.3 传感器分类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课程教学大纲

《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英文名称:Sensors & Testing Technology课程类型:必修课总学时及学分:48学时 3学分适应对象:四年制本科,物联网工程主要先修课程: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执行日期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传感器原理及应用》是物联网工程等专业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本课程设置的目的是通过对常见传感器的一般特性与分析方法、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传感器的特性及应用、检测系统的基本概念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检测系统的设计和分析方法,能够根据工程需要选用合适的传感器,并能够对检测系统的性能进行分析、对测得的数据进行处理。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传感器原理及应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

它综合了物理学、微电子学、化学、材料科学、精密机械、微细加工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术,因而其课程特点集中体现了知识的密集性、内容的离散性、传感器品种的庞杂性、功能的智能性、工艺的复杂性和应用的广泛性。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检测系统与传感器的静、动态特性和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常用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常见非电量参数的检测方法、检测系统中常用的信号放大电路、信号处理电路与信号转换电路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利用现代电子技术、传感器技术和计算机技术解决生产实际中信息采集与处理问题的能力,为工业测控系统的设计与开发奠定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其基本要求模块一传感器概述(一)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地位及作用;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传感器的发展趋势;2、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及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传感器的地位及作用,了解传感器的发展趋势;2、掌握传感器的组成和分类,掌握传感器的选用原则及测量技术的基本知识;模块二传感器的特性分析(一)教学内容1、传感器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2、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传感器的功能模块;了解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2、掌握衡量传感器静态特性与动态特性的指标;掌握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和动态标定;模块三电阻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应用;2、压阻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及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和压阻式传感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掌握惠斯登电桥电路的结构形式和特点;2、了解电阻应变式传感器的粘贴方法;了解电阻式传感器的应用模块四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电容式传感器的结构、工作原理、测量电路、性能和设计的改善措施以及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分类及各自特点;掌握电容式传感器的测量电路;2、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性能和设计的改善措施;了解电容式传感器的应用;模块五电感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自感传感器的结构、测量原理与应用;2、差动变压器的结构、测量原理与应用;3、涡流传感器的结构、测量原理与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自感传感器的结构、测量原理与应用;掌握电容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2、了解涡流传感器的结构、测量原理与应用;模块六压电式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2、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测量转换电路;3、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压电式传感器的结构形式、工作原理、等效电路及测量转换电路;2、了解压电效应和压电材料;了解压电式传感器的应用;模块七霍尔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霍尔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2、霍尔传感器的基本结构、技术指标;3、霍尔传感器基本测量电路及补偿方法;4、霍尔传感器的应用电路分析;(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基本原理;掌握霍尔传感器的基本测量电路及补偿方法;2、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基本结构、技术指标;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应用电路分析;模块八光电式传感器(一)教学内容1、光的产生、光源、光电器件;2、光电式传感器的结构、类型及应用;3、图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几种常见的光电器件及其工作原理;2、了解图像传感器、红外传感器和光纤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模块九温度传感器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温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热敏电阻的特性、原理及其应用电路;2、热电偶的特性、原理及其应用电路;3、红外温度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电路;(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温度传感器的基本概念;掌握热敏电阻的特性、原理及其应用电路;掌握热电偶的特性、原理及其应用电路;2、了解红外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其应用和集成温度传感器的原理及应用电路;模块十其他传感器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一)教学内容1、气敏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2、湿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3、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4、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二)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气敏传感器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掌握超声波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2、了解湿度传感器和智能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模块十一传感器技术的综合应用(一)教学内容1、传感器在家用电器及其安全防范中的应用;2、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及其使用的几种关键技术;(二)教学基本要求1、了解传感器在家用电器及安全防范中的应用;掌握传感器在汽车中的应用;四、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五、教学建议教师通过对课本进行独到深入的讲解,教学内容要重点突出,教学目的需十分明确,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同学们的兴趣,教师很注重互动,课堂学习氛围轻松愉快,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深刻,真正达到教学的目的要求。

徐科军主编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第一章绪论

徐科军主编传感器及检测技术第一章绪论

rm
xm x
a%
xn x
43
第三节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随机误差
(1)正态分布 (2)随机误差的评价指标 (3)测量的极限误差
44
第三节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4、随机误差
(1)正态分布
随机误差是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的误差,但在一定条件下服从统计规律
y f
1
e
2 2 2
2
F 1
能量转换
能量控制型 能量转换型
物理原理: 电参量式传感器、磁电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等
用 途: 位移、压力、振动、温度
36
第三节测量误差与数据处理
1、测量误差的概念和分类
有关测量技术中的部分名词 (1)等精度测量 (2)非等精度测量 (3)真值 (4)实际值
(5)标称值 (6)示值 (7)测量误差
误差的分类 (1)系统误差
28
第一节自动检测技术概述
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军事战斗力
“阿波罗10”: 火箭部分---2077个传感器 飞船部分---1218个传感器
神州飞船: 185台(套)仪器装置
检测参数---加速度、温度、压力、 振动、流量、应变、 声学等
29
第一节自动检测技术概述 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综上所述,自动检测技术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是自动化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在自动控制中,如果对控制参数不能有效准确的检测,控制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可见,传感器技术在发展经济、推动社会进步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7
第一节自动检测技术概述 1、自动检测技术的重要性
电动助力转向系统
电动转向助力系统的部件有方向盘、 转向柱、方向盘转角传感器、转向力 矩传感器、转向齿轮、转向助力电动 机及转向助力控制单元组成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2版 第12章 温度检测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第2版 第12章  温度检测

T 1 d(NBt) dt T0 NB dt
T
T0 Bdt
热电偶的温差电势只与热电极的材料和两结点的温 度T、T0有关,而与热电极的几何尺寸无关。
(2)两种导体的接触电势 它是由于互相接触的两种金属导体内自由电子的
密度不同造成的。在金属的接触处将会发生电子扩散而 形成了电位差,即接触电势,
eAB
非接触式温度测量的特点是感温元件不与被测对象 直接接触,而是通过接受被测物体的热辐射能实现热 交换,据此测出被测对象的温度。
非接触式测温具有不改变被测物体的温度分布、 热惯性小、响应速度快、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 快速变化的温度等优点。
非接触式测温常用的温度计有光学温度计、辐射 温度计和比色温度计等。
(2)中间导体定律 在热电偶回路中,只要中间导体两端的温度相同, 那么接入中间导体后,对热电偶回路的总热电势无影响 。
(3)标准电极定律 如果将导体C(热电极,一般为纯铂丝)作为标准电极, 并已知标准电极与任意导体配对时的热电势,那么在相 同结点温度(T,T0)下,任意两导体A、B组成的热电偶, 其热电势可由下式求得: EAB(T,T0 ) EAC (T,T0 ) ECB(T,T0 ) 该定律大大简化了热电偶的选配工作。
双金属温度计是把两片线膨胀系数差异相对很大的金属薄片叠焊在一起,构成双金属片感温元件,。将双 金属片一端固定,当温度变化时,因双金属片的两种不同材料线膨胀系数不同而产生膨胀和收缩,导致双金属 片产生弯曲变形,弯曲程度与温度变化成正比,函数关系为
x G l2 t d
12.3热电偶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1 热电效应
(4)连接导体定律
EABBA (T ,Tn ,T0 ) EAB (T ,Tn ) EA B (Tn ,T0 )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套教案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全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掌握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各种接近开关的环境特性及使用方法,掌握应用接近开关进行工业技术检测的方法能力目标:对不同接近开关进行敏感性检测,使用霍尔接近开关完成转动次数的测量。

素质目标:教学重点接近开关的应用教学难点接近开关的基本工作原理教学手段理实一体实物讲解小组讨论、协作教学学时10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注释项目一开关量检测〖理论学习〗任务一认识接近开关一、霍尔效应型接近开关1.霍尔效应霍尔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运动电荷在磁场作用下受到洛仑兹力作用的结果。

如图1-2所示,把N型半导体薄片放在磁场中,通以固定方向的电流i图1-2霍尔效应(从a点至b点),那么半导体中的载流子(电子)将沿着与电流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

图1-2 霍尔效应2.霍尔元件霍尔元件的结构简单,由霍尔片、四根引线和壳体组成,如图1-3所示。

图1-3 霍尔元件讲解霍尔效应基本原理,及霍尔电动势。

3.霍尔原件的性能参数1)额定激励电流2)灵敏度KH3)输入电阻和输出电阻4)不等位电动势和不等位电阻5)寄生直流电动势6)霍尔电动势温度系数4.霍尔开关霍尔开关是在霍尔效应原理的基础上,利用集成封装和组装工艺制作而成,可把磁输入信号转换成实际应用中的电信号,同时具备工业场合实际应用易操作和可靠性的要求。

图1-6霍尔开关5.霍尔传感器的应用1)霍尔式位移传感器霍尔元件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动态特性好和寿命长的优点,它不仅用于磁感应强度、有功功率及电能参数的测量,也在位移测量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1-7 霍尔式位移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图2)霍尔式转速传感器图1-8 所示的是几种不同结构的霍尔式转速传感器。

图1-8 几种霍尔式转速传感器的结构3)霍尔计数装置图1-9 所示的是对钢球进行计数的工作示意图和电路图。

当钢球通过霍尔开关传感器时,传感器可输出峰值20 mV 的脉冲电压,该电压经运算放大器(μA741)放大后,驱动半导了解霍尔传感器的应用。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第二章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第二章

1.应变(ε) 在材料力学中,=l/l 称为电阻丝的轴向 应变,也称纵向应变,是量纲为1的数。 通 常 很 小 , 常 用 10-6 表 示 之 。 例 如 , 当 为 0.000001 时 , 在 工 程 中 常 表 示 为 110-6 或 m/m。在应变测量中,也常将之称为微应变 ( )。 对金属材料而言,当它受力之后所产生 的轴向应变最好不要大于110-3,即 1000m/m,否则有可能超过材料的极限强度 而导致断裂。
精或丙酮的纱布片或脱脂 棉球擦洗。
2013年7月21日
衢州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
2.贴片:在应 变片的表面和处理 过的粘贴表面上, 各涂一层均匀的粘 贴胶 ,用镊子将应 变片放上去,并调 好位置,然后盖上 塑料薄膜,用手指 揉和滚压,排出下 面的气泡 。
2013年7月21日
何将R /R转换为输出电压Uo的。
2013年7月21日
衢州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
2013年7月21日
衢州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
电桥平衡的条件 :R1/R2=R4/R3
调节RP,最终可以 使R1/R2=R4/R3( R1、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
R2是R1、R2并联RP后的
双臂电桥
R1、 R2为应变 片, R3、R4为固定电 阻 。应变片R1 、R2 感 受到的应变1~2以及 产生的电阻增量正负 号相间,可以使输出 电压Uo成倍地增大。
湖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分院
2013年7月21日
衢州学院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第二版)
四臂全桥
全桥的四个桥臂都为应变片, 如果设法使试件受力后,应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δ = ±1(µm) 时,读数仪表的变化量为多少?
解 :( 1)根据公式 ∆C =
εS
εS εS −=⋅
∆d
,其中 S= π r 2
d − ∆d d d d − ∆d
(2)根据公式 k1 = ∆δ1 k2 ∆δ
,可得到 ∆δ1
=
=
5
=
0.02
2.寄生电容与电容传感器相关联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它的变化为虚假信号影响传感器的 精度。试阐述消除和减小寄生电容影响的几种方法和原理。
第一章习题答案
1.什么是传感器?它由哪几个部分组成?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解:传感器是一种以一定的精确度把被测量转换为与之有确定对应关系的、便于应用的某种 物理量的测量装置,能完成检测任务;传感器由敏感元件,转换元件,转换电路组成。敏感 元件是直接感受被测量,并输出与被测量成确定关系的物理量;转换元件把敏感元件的输出 作为它的输入,转换成电路参量;上述电路参数接入基本转换电路,便可转换成电量输出。 2.传感器技术的发展动向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U ∆X
=
300 ×10−3 5 ×10−3
= 60
khd 第二章习题答案 www. 1.什么是应变效应?什么是压阻效应?什么是横向效应?
解:应变效应,是指在导体产生机械变形时,它的电阻值相应发生变化。
网 压阻效应,是指半导体材料在某一轴向受外力作用时,其电阻率ρ发生变化的现象。
案 横向效应,是指将直的电阻丝绕成敏感栅后,虽然长度不变,应变状态相同,但由于应
解:电容式传感器内极板与其周围导体构成的“寄生电容”却较大,不仅降低了传感器的灵 敏度,而且这些电容(如电缆电容)常常是随机变化的,将使仪器工作很不稳定,影响测量
精度。因此对电缆的选择、安装、接法都有要求。若考虑电容传感器在高温、高湿及高频激 励的条件下工作而不可忽视其附加损耗和电效应影响时,其等效电路如图 4-8 所示。图中 L 包括引线电缆电感和电容式传感器本身的电感;C0 为传感器本身的电容;Cp 为引线电缆、 所接测量电路及极板与外界所形成的总寄生电容,克服其影响,是提高电容传感器实用性能 的关键之一;Rg 为低频损耗并联电阻,它包含极板间漏电和介质损耗;Rs 为高湿、高温、 高频激励工作时的串联损耗电组,它包含导线、极板间和金属支座等损耗电阻。
课后答案网,用心为你服务!
大学答案 --- 中学答案 --- 考研答案 --- 考试答案 最全最多的课后习题参考答案,尽在课后答案网()! Khdaw团队一直秉承用心为大家服务的宗旨,以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为出发点,
旨在为广大学生朋友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分享和交流的平台。 爱校园() 课后答案网() 淘答案()
解:① ∆R ≈ F ∆l 是ΔR/R=2(Δl/l)。因为电阻变化率是ΔR/R=0.001,所以Δl/l(应 Rl
变)=0.0005= 5×10−4
com ② 因 ∆l = 300×10−6,所以 ∆R R = 2× 300×10−6 = 6×10−4 . l
daw 5、如系题图 1-1 所示为等强度梁测力系统, R1 为电阻应变片,应变片灵敏 .kh 度系数 k = 2.05 ,未受应变时 R1 = 120 Ω ,当试件受力 F 时,应变片承受平均应 www 变ε = 8×10−4 ,求
此时电容传感器的等效灵敏度为
ke
=
∆Ce ∆d
=
∆C0
/(1− ω2LC0 )2 ∆d
=
kg (1− ω 2LC0 )2
(4-28)
当电容式传感器的供电电源频率较高时,传感器的灵敏度由 kg 变为 ke,ke 与传感器的 固有电感(包括电缆电感)有关,且随ω变化而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每当改变激励频率或
3、 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原因及减小或补偿温度误差的方法是什么?
解:电阻应变片产生温度误差的原因:当测量现场环境温度变化时,由于敏感栅温度系数及 栅丝与试件膨胀系数之差异性而给测量带来了附加误差。
电阻应变片的温度补偿方法:通常有线路补偿法和应变片自补偿两大类。 1)电桥补偿是最常用的且效果较好的线路补偿法。电桥补偿法简单易行,而且能在较大 的温度范围内补偿,但上面的四个条件不一满足,尤其是两个应变片很难处于同一温度场。 2)应变片的自补偿法是利用自身具有温度补偿作用的应变片。 4、钢材上粘贴的应变片的电阻变化率为 0.1%,钢材的应力为 10kg/mm2。试求 ① 求钢材的应变。 ② 钢材的应变为 300×10-6 时,粘贴的应变片的电阻变化率为多少?
解 :( 1)开发新的敏感、传感材料:在发现力、热、光、磁、气体等物理量都会使半导体硅 材料的性能改变,从而制成力敏、热敏、光敏、磁敏和气敏等敏感元件后,寻找发现具有新 原理、新效应的敏感元件和传感元件。
(2)开发研制新型传感器及组成新型测试系统
m ① MEMS 技术要求研制微型传感器。如用于微型侦察机的 CCD 传感器、用于管道爬 co 壁机器人的力敏、视觉传感器。
第三章习题答案
1. 为什么电感式传感器一般都采用差动形式? 解:差动式结构,除了可以改善非线性,提高灵敏度外,对电源电压、频率的波动及温度变 化等外界影响也有补偿作用;作用在衔铁上的电磁力,是两个线圈磁力之差,所以对电磁力 有一定的补偿作用,从而提高了测量的准确性。
2. 交流电桥的平衡条件是什么? 解:由交流电路分析可得
www.k 第四章习题答案 网 1.某电容传感器(平行极板电容器)的圆形极板半径 r = 4(mm) ,工作初始极板间距离 答案 δ 0 = 0.3(mm) ,介质为空气。问: 后 (1)如果极板间距离变化量 ∆δ = ±1(µm) ,电容的变化量 ∆C 是多少? 课 (2)如果测量电路的灵敏度 k1 = 100(mV pF ) ,读数仪表的灵敏度 k2 = 5 (格/mV)在
案 (4)传感器发展集成化:固体功能材料的进一步开发和集成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传感器
答 集成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后 (5)多功能与多参数传感器的研究:如同时检测压力、温度和液位的传感器已逐步走向
市场。

3.传感器的性能参数反映了传感器的什么关系?静态参数有哪些?各种参数代表什么意
义?动态参数有那些?应如何选择?
者更换传输电缆时都必须对测量系统重新进行标定。
om 3.简述电容式传感器的优缺点。 .c 解:优点:(1) 温度稳定性好(2) 结构简单(3) 动态响应好(4)可以实现非接触测量,具有
w 平均效应 da 缺点:(1)输出阻抗高,负载能力差(2)寄生电容影响大 kh 4.电容式传感器测量电路的作用是什么? w. 解 :电容式传感器中电容值以及电容变化值都十分微小,这样微小的电容量还不能直接被目 ww 前的显示仪表显示,也很难被记录仪接受,不便于传输。这就必须借助于测量电路检出这一 网 微小电容增量,并将其转换成与其成单值函数关系的电压、电流或者频率。电容转换电路有
网 案 (1)应变片电阻变化量 ∆R1 和电阻相对变化量 ∆R1 / R1。 后答 (2)将电阻应变片置于单臂测量电桥,电桥电源电压为直流 3V ,求电桥
课 输出电压是多少。
R1
F
(a)
(b) 习题图 1-1 等强度梁测力系统
解:
(1)
∆R1 = Kε = 2.05×8×10−4 = 1.64 ×10−3


Uo
=
U (Z1Z4 − Z2Z3 ) (Z1 + Z2 )(Z3 + Z4 )

要满足电桥平衡条件,即U o = 0 ,则有:
Z1Z4 = Z2Z3
3.涡流的形成范围和渗透深度与哪些因素有关?被测体对涡流传感器的灵敏度有何影 响?
解:电涡流的径向形成范围大约在传感器线圈外径的 1.8~2.5 倍范围内,且分布
5)传感器的漂移是指在外界的干扰下,输出量发生与输入量无关的、不需要的变化。漂移 包括零点漂移和灵敏度漂移等。
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是指其输出对随时间变化的输入量的响应特性:频率响应、时间常数 、 固有频率和阻尼比等。
1)瞬态响应特性:传感器的瞬态响应是时间响应。在研究传感器的动态特性时,有时需要 从时域中对传感器的响应和过渡过程进行分析。这种分析方法是时域分析法,传感器对所加 激励信号的响应称瞬态响应。常用激励信号有阶跃函数、斜坡函数、脉冲函数等。
R1 R1
R3
om 设桥臂比 n =
R2 R1
,分母中
∆R1
/
R1 可忽略,并考虑到平衡条件
R1 R2
=
R3 R4
,则上式可写为:
daw.c Uo
=
E
n (1+ n)2
∆R1 R1
w.kh =

n (1+ n)2
×1.64 ×10−3
网 ww =
4.92
×10−3
×
(1
n +n
)2
案 6、单臂电桥存在非线性误差,试说明解决方法。
不均匀。涡流贯穿深度 h = k ρ /(µf ) ,定义在涡流密度最大值的 jm / e 处。被测 体的平面不应小于传感器线圈外 D 的 2 倍,厚度大于 2 倍贯穿度 h 时,传感器 灵敏度几乎不受影响。
4.涡流式传感器的主要优点是什么?
om 解:电涡流式传感器最大的特点是能对位移、厚度、表面温度、速度、 应力、材料损伤等 c 进行非接触式连续测量,另外还具有体积小,灵敏度高,频率响应宽等特点,应用极其广泛 。 aw. 5.电涡流传感器除了能测量位移外,还能测量哪些非电量? hd 解:还可以对厚度、表面温度、速度、 应力、材料损伤等进行非接触式连续测量。
其优点是散热条件好,允许通过的电流较大,便于批量生产,可制成各种所需的形状;缺点
是电阻分散性大。薄膜式应变片是采用真空蒸发或真空沉淀等方法在薄的绝缘基片上形成
0.1μm 以下的金属电阻薄膜的敏感栅,最后再加上保护层。它的优点是应变灵敏度系数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