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合集下载

课题论文:优质护理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

课题论文:优质护理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

82921 临床医学论文优质护理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优质护理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

方法将235例手足口病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护理组123例和对照组112例。

两组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结果护理组优良率为88.6%高于对照组的5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小儿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多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影响患儿进食和休息,对患儿身体健康和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除给予有效药物治疗外,对患儿实施有效护理可提高药物治疗效果和患儿满意度,从而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笔者观察优质护理用于小儿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效果,想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xx年7月~20xx年7月收治入院的手足口病患儿235例,年龄1~5岁,均符合手足口病的诊断标准,均伴有发热、皮疹、食欲不振等症状。

排除有恶性肝肾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排出有精神、神经疾病患者。

将235例患儿按随机原则分为护理组123例和对照组112例。

护理组男64例,女59例;年龄1.3~5.0岁;中位年龄(2.5±1.7)岁。

对照组男58例,女54例;年龄1.0~4.8岁;中位年龄(2.7±1.8)岁。

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均给予对症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常规消毒、退热、分泌物护理;护理组给予优质护理,即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饮食口腔护理和并发症护理。

观察两组临床护理效果。

1.3疗效判定标准优:患儿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进食进奶量恢复正常;良:患儿临床症状减轻,体温基本恢复正常,进食进奶量明显增加;可:患儿临床症状好转,体温降低,进食进奶量有所增加;差:患儿病情无明显改善。

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

临床医学论文 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 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

临床医学论文87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护理及消毒隔离措施肠道病毒会直接导致患儿患上手足口病,其中最为常见的病毒为肠道病毒71型以及柯萨奇A16病毒,其发病人群以婴幼儿居多,特别是3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

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疱疹、斑丘疹等[1]。

部分患儿可能出现肺水肿、脊髓炎、脑炎以及脑膜炎,死亡原因则包括神经源性肺水肿以及脑炎。

我院对87例手足口病患者进行消毒隔离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将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xx年2月-20xx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共87例,其中男44例,女43例,年龄6个月-20岁,平均(15.3±2.1)岁.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在足部、手部以及口腔黏膜处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疱疹或丘疹,疱内可见少量液体且有红晕,大部分患者出现发热症状。

患者体温均在38℃左右。

其中有7例患者合并心肌炎,心率不规则。

1.2方法1.2.1消毒隔离:按照呼吸道以及消化隔离处理,加强患者病床前的隔离,随时用消毒剂对双手进行消毒。

使隔离室内保持通风状态,同时确保隔离室中空气新鲜,紫外线照射2h/d。

隔离室地面应采用2000mg/L消毒剂清洗。

隔离室中的垃圾采用含氯消毒剂溶液1000mg/L进行喷洒,同时需要对患者的随身衣物进行暴晒以达到充分消毒杀菌的作用。

待患儿体温正常、疱疹消退后便可解除隔离。

护理人员在于隔离室患者进行接触后全部采用消毒液洗手。

1.2.2皮肤护理:每天为患儿洗澡,同时为其更换棉质衣物。

在对患儿进行清洗的过程中严禁使用肥皂、沐浴露等各种刺激性物品。

针对于年纪较小的婴幼儿而言,应当加强对其私处的清洗,视患儿情况需要可对其采用抗菌药物类软膏。

除此之外还应当使病床干燥、整洁,进一步减少对患儿的皮肤造成刺激。

注意对患儿的指甲进行修剪,避免出现抓伤导致感染发生,若是发现患儿已经出现皮肤破裂等情况,可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涂抹。

1.2.3口腔护理:针对手足口病患者而言,在舌、口腔颊部、咽、上腭等各个部位均有可能出现疱疹以及溃烂情况,情况严重时会对患者的进食造成直接影响,同时再加上患者可能具有发热情况,极有可能导致感染情况发生。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68例的观察及护理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本病由唾液和粪便污染多种物件,经口传染。

潜伏期2~6天,无前驱症状,常为突然发病。

整个病程5~7天病人可自愈,存在复发。

一般病程轻,预后较好。

多发生于婴幼儿,临床1~5岁儿童多见,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1]。

少数患儿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心肌炎、肺水肿、肺出血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包括肠道病毒71型(ev71)和a组柯萨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

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较大。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2009年5月~2010年7月我院共收治手足口病患儿168例,均符合诊断标准;男101例,女67例,年龄4个月~10岁;其中5岁以下的146例,5~10岁22例。

所有病例均有轻度酸中毒,5例病人合并转氨酶轻度升高,2例合并肺炎有胸片异常,2例合并心肌炎,心肌酶谱各项增高。

无肺水肿、肺出血及弛缓性麻痹。

病程7~19天,无死亡病例。

临床特征:本组168例患儿,均急性起病,发热、体温≥38.5℃,口腔黏膜(以腭部、下唇内侧黏膜多见)出现散在疱疹伴有咽峡炎,疼痛明显,哭闹拒食,有些患儿伴有恶心、呕吐,手足掌面出现米粒大小斑丘疹、疱疹,臀部、肛周、会阴部也可见斑丘疹。

疱疹周围有红晕,疱内有浑浊液体少量。

2例伴有咳嗽,1例并发脑膜炎,神志清晰,精神差,反应迟钝,恶心、呕吐明显。

经抗感染对症治疗,168例患儿均治愈出院。

治疗方法:一般患儿主要给予抗病毒和支持对症治疗,抗病毒给予病毒唑、病毒口服液,外周血象高的患儿加用头孢曲松钠或阿奇霉素或头孢克洛等抗感染治疗,心肌酶升高的患儿给予果糖二磷酸钠、维生素c、肌苷、三磷酸腺苷等支持治疗,口腔溃疡给予双料喉风散、口腔炎喷剂局部喷口腔,高热给予物理降温,美林或泰诺林口服液及水合氯醛灌肠等。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

手足口病论文: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目的探讨对手足口病病人的护理措施和体会。

方法对178例手足口病病人给予高热护理、饮食护理、皮肤护理、口腔护理、病情观察、健康指导等护理措施。

结果通过对病人临床表现的认真观察及细心护理,为临床提供及时准确的资料,提高治愈率。

结论手足口病病人护理中,应注意观察病人的临床表现。

一旦确诊为手足口病,应立即将病人隔离,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进行正规治疗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病毒护理隔离手足口病(hfmd)是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的常见疾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属隐性传染病,常呈爆发性流行。

引起本病的肠道病毒达20余种,以柯萨奇a型和肠道ev71型最常见[1]。

本病通过唾液、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由手及污染物经口传播。

[2]由于本病的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短时间内可以在学校、幼儿园社区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引起大流行。

[3]现将手足口病归为丙类传染病。

2010年4月—2010年12月31日,我科共收治手足口病178例,经精心地临床治疗和细心地护理,全部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178例,年龄在1~5岁的学前儿童,最小的8个月,共166例;11例为5~14岁学龄儿童,1例为成人(女,26岁,患儿家长),其中4例并发脑膜脑炎。

1.2 临床表现发热(一般在38℃—40℃)及在手掌、指间、足底、口腔和臀部等部位出现卵圆形斑丘疹和疱疹,突出皮面。

本组病例均给予抗炎、抗病毒、镇静止惊、脑细胞等对症支持治疗及相应的综合护理。

2 护理2.1 消毒隔离严格执行传染病的一般护理常规,将患儿安置在空气流通、整洁、温度湿度适宜的病房内,病房内的地面、床头柜、床头、椅子及患儿的各种用具每天用含氯的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500hg·l-1),擦拭2次。

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用等量消毒剂(每升含有效氯100hg·l-1)静置两小时后倾倒。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论文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摘要:目的:观察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治疗情况,探讨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5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采取心理护理、生理护理以及健康宣传等护理方式,探讨针对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情况以及护理体会。

结果:50例患儿均未出现重复感染和交叉感染,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

结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应及时确诊,立刻隔离,切断传染途径,减小感染人群,实施生理、心理等多方面的护理措施,提高患儿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重症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7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0-0300-01小儿手足口病是临床上常见病状之一,又称发疹性水疱性口腔炎,主要是指有机体因肠道病毒而引发的手部、足部以及口腔等部位出现粘膜疱疹或溃疡的临床症状。

[1]主要发病人群为0-5岁的儿童,以三岁以下的儿童发病率最高,且具有传染性强、感染严重、不易治愈等特点,为隐形传染疾病。

其中,引发病症的病毒多达20多种,主要通过饮食、分泌物以及患病儿童所使用的毛巾、牙杯、玩具、奶具以及衣物等物品进行传播。

发病症状多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发热等,严重者会出现肺水肿、心肌炎、脑膜炎等症状,甚至会导致死亡。

加强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至关重要。

本文选取我院2011年至2012年收治小儿重症手足口病治疗患儿50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在2011-2012年间来我院就诊的50个病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在0-1岁之间的病例有12例;1-3岁之间的病例有21例;3-5岁之间的病例有17例。

患病原因包括:12例肺炎、14例心肌炎、15例并发脑炎、其他病症9例。

参与研究考察的病例均得到患儿本人或家属同意,并在同意书上签字。

医学毕业论文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

医学毕业论文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

手足口病98例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有效护理办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方法对98例患儿做好皮肤和口腔护理,重视心理护理,采取呼吸道、消化道和接触隔离,密切观察病情,预防并发症发生。

结果98例患儿经过5-10d护理,均痊愈出院,未发生院内感染及死亡,未出现大的流行。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可防可治,密切观察病情,并进行有效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能减少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加强消毒隔离措施,可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手足口病患儿护理体会手足口病(HFMD) 是一种由柯萨奇病毒A16(CVA16)和肠道病毒71(EV71)经多种途径传播而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为临床特征的儿童传染病[1]。

我科于2009年2月至11月共收治98例手足口病患儿,经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

现将护理措施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科于2009年2月-11月共收治98 例手足口病患儿,其中男72例,女26例;其中3岁以下81例,3~9岁17例,病程5~10d,平均住院天数为5.6d。

临床表现为体温37.5~40℃,持续1~5d;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疹和(或)疱疹;口腔黏膜疱疹破溃形成溃疡。

合并心肌炎1例,合并胃肠道症状者3例。

无死亡病例。

1.2诊断标准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在流行季节发病的学龄前儿童出现以下条件之一者为临床诊断病例:(1)典型患者以发热,手足口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溃疡为主要表现,可伴有上呼吸道感染。

(2)部分病例仅表现为手足臀部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

(3)重症出现神经系统受累,呼吸循环衰竭,末稍血细胞增高,血糖增高等。

确诊病例在临床诊断基础上,EV71核酸检测阳性,分离出EV71 病毒或EV71IgM抗体,EV71IgG抗体4倍以上增高或由阴性转为阳性即为确诊病例。

1.3治疗方法①抗病毒治疗。

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③皮肤丘疱疹,用炉甘石洗剂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

护理课题研究论文(五篇)内容提要:1、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2、重症急性胰腺炎护理论文3、妊高征患者综合护理论文4、手术室护理中风险防范护理论文5、皮肤病患者护理中的整体护理论文全文总字数:10201 字篇一: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论文1资料与方法1.1护理方法1.1.1研究组:给予小儿手足口病综合全面性护理。

1.1.1.1心理护理:患儿口腔内疱疹、溃疡等严重影响食欲,患儿哭闹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通过给患儿讲故事、做游戏等分散患儿注意力、安抚患儿情绪,减轻患儿紧张情绪积极的配合护理。

1.1.1.2饮食护理:手足口病导致患儿口腔溃疡、消化功能减弱等,因此护理人员给予患儿流食、无刺激性食物,避免生、冷、辛辣等食物,同时多摄食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清淡食物,并且讲究色香味来增加患儿食欲,鼓励患儿多饮温开水,还可以适当饮用淡盐水使水电解质维持平衡状态。

1.1.1.3口腔护理:通过正确的口腔护理可以改善患儿不适同时可以促进溃疡快速愈合,饭后及时漱口,对于不会漱口的患儿用生理盐水进行口腔清洁,用西瓜霜、冰硼散等药物涂抹溃疡处,对于流涎的患儿及时擦干并清洁口周。

1.1.1.4皮肤护理:皮肤出现疱疹时用阿昔洛韦软膏进行涂抹,在涂药后家长密切看护,避免患儿误食,饮食前将药物及时擦去,同时保持床单及皮疹周围皮肤干燥和清洁,经常修剪患儿指甲避免抓破皮疹处引起感染,小婴儿加强臀部的清洁、干燥护理,尽量避免使用纸尿裤,降低红臀的发生率。

1.1.2对照组:给予患儿常规护理,主要包括隔离护理,保持隔离室通风良好,每天对病房用紫外线照射2h,地面用消毒剂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让患儿勤洗手,并密切监测患儿体温等变化情况。

1.2观察指标比较2组患儿口腔溃疡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护理满意率及治疗总有效率。

1.3疗效判定标准显效:护理3d后疱疹数量显著减少、无渗液且基本结痂,无发热等症状,食欲良好;有效:护理4~6d后疱疹数量有所减少,且出现干燥结痂,食欲恢复良好;无效:护理6d后疱疹数量未见减少,有渗液和发热症状,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根据手足口的发病特征对轻度和重度患儿进行区分,给予针对性护理,对患儿家长进行详尽的健康教育,患儿的痊愈,说明规范护理是患儿康复的有力保证,同时消除了患儿家长的焦虑心理。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范文一:手足口病的护理【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常见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

病人和隐性感染者均为传染源,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

手足口病一年4季均可见到,以夏秋季较多,轻症患者发病初期先有发热、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像上呼吸道感染一样,主要症状表现为手、足、口腔、臀部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一般1-2周可以自愈或治愈,不留下后遗症。

重症患儿多数由E V71引起的,E V71是肠道病毒中的一种,侵入人体后就会迅速攻击心、肺、脑等重要器官。

其特点是发病快,死亡率可达80%。

重症患儿临床表现:可无皮疹;先发热、头痛、呕吐等,后出现皮疹;病情凶猛,进展十分迅速,可出现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临床表现,主要死亡原因为脑干脑炎,神经源性肺水肿。

在流行期间护理好手足口病病人尤为重要。

现将该病护理经验总结如下。

【关键词】手足口病护理1 临床资料我科自2010年2月30日一12月20日共收治手足口病病人298例,其中:男193例,女105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7岁。

其中3岁以下218例,3岁~7岁80例,病情较重7例。

平均住院6天,经过精心护理、严格消毒隔离患儿全部康复出院。

2 护理体会2.1发热的护理绝大多数患儿有发热。

采取的护理措施: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打开窗户保持空气流通;嘱患儿卧床休息,限制活动量;给患儿穿宽松的衣服;患儿T 38.6℃给予物理降温,在头部及大血管经过的浅表部位置冰袋,1小时更换一次。

并观察记录降温效果;遵医嘱给予锌布颗粒口服、小儿退热栓塞肛等处理;遵医嘱给予0.9%NS5ml+注射用头孢噻钠1.0g静脉滴注及利巴韦林抗病毒等治疗;患儿出汗后要及时更换衣服,注意保暖;鼓励患儿多饮水或选择喜欢喝的饮料;给予清淡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流食或半流食如牛奶、鸡蛋汤、菜汤等;每4个小时测量体温、脉搏、和呼吸,体温突然升高或骤降时,要随时测量并记录;指导患儿家属识别体温异常的早期表现,注意有无头痛、脉率加快、烦躁不安,报告以上症状,以免惊厥抽搐发生。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

手足口病护理论文与手足口病的护理论文:小儿手足口病的传染、预防及治疗关键词:手足口病;传染;预防;治疗手足口病是由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感染所致。

1957年新西兰首次报道。

1958年分离出柯萨奇病毒。

1959年以手足口病命名。

早期发现的手足口病的病原体主要为COX16型,1969年EV71在美国被首次确认,以后两者交替出现,每2~3年可造成一次流行。

手足口病的病原体是肠病毒,此病发病初期传染性最强,该病有中度传染性,病毒可通过食物、水、唾液、空气等媒介经肠道、呼吸道或皮肤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一般而言患者会出现类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如咽痛、腹泻、食欲减退、低热等。

随后,在口腔内两侧颊黏膜、软腭会陆续出现疱疹,水疱破溃后就会形成小溃疡,从而导致咽痛、下咽困难、流涎,影响进食甚至拒食;同时手足远端部位特别是手掌、足底外侧也出现米粒大小,边缘充血疱疹性皮疹。

一般仅需对症治疗,愈后良好,少数病例可有脑炎、心肌炎等并发症,个别危重患者可因多种原因导致死亡。

手足口病本为常见病,但近年出现暴发流行,而流行时常伴随较高的病死率,尤其所引起致命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和心肌损害,且自2008年5月2日被纳入丙类传染病后,对该病的诊治更为医者所重新认识。

1传染病学及流行病学特点1.1病原体柯萨奇病毒A组4,5,7,9,10,16型和B组2,5,13型,肠道病毒71型以及其他型肠道病毒感染可导致该病。

1.2传染源患者、隐性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

1.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人群间的密切接触进行传播,手足口病主要通过患者的粪便、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的食物而传播,直接接触患者穿破的水疱亦会传播病毒,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过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的粪便在数周内仍具传染性。

1.4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受感后可获得免疫力,各年龄组均可感染发病,主要以学龄前儿童为主。

1.5流行特点本病常易在幼托机构中发生集体感染,院内交叉感染等也可造成传播,此病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流行强度大,传播快,在短时间内即可造成大流行。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临床护理论文

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摘要】手足口病(hfmd)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多发生于婴幼儿,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疱疹,部分患儿可引起肺炎、心肌炎、肺水肿、脑炎、循环衰竭等并发症而危及生命。

本文对重症hfmd患儿的护理的经验进行总结,以便采取更科学的护理对策,提高重症患儿的治愈率。

【关键词】手足口病;重症;护理;儿童手足口病(hfmd)由柯萨基a组16型(ca16)和肠道病毒71型(ev71)等病毒感染所致,主要侵犯3岁以下儿童,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短期内可造成大流行。

大部分患儿为轻症,1周内自愈,少数患儿可发生脑炎、肺水肿及循环衰竭等而导致死亡。

对这部分重症患儿的治疗及护理尤为重要,本文从重症hfmd护理角度出发,总结经验,更好的治疗重症hfmd患儿服务。

1 临床资料选择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hfmd患儿60例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参照第7版《实用儿科学》1]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从6个月至5岁6个月,平均年龄2岁3月。

其中41例并发脑炎,10例并发心肌炎,1例并发神经源性肺水肿,1例并发感染性休克,7例并发肺炎治疗按《肠道病毒感染指南(2010年版)》制定的方案。

住院天数从16 d到25 d,平均20 d。

除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因病情过重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患儿均治愈出院。

2 护理2 1 一般病例护理大部分病例为轻症,表现为手、足、口腔疮疹,可并发热、咳嗽及消化道症状如呕吐、腹泻,拒食等。

大部分在一周内自愈。

护理工作要做到面面俱到。

病房实行隔离制度,保持良好通风,患儿分泌物、呕吐物及排泄物用消毒剂浸泡处理。

保持患儿皮肤清洁,防止抓破疱疹导致感染。

保持口腔清洁,可用生理盐水或3%双氧水护理口腔。

进食营养丰富的流质、半流质饮食,忌辛辣、冰冷等刺激性食物。

对高热的患儿可采用物理降温,必要时正确指导应用退热药,专人护理,防止惊厥发生。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定时测量生命体征,观察精神状况,并准确记录。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体会奚丽蓉*摘要:目的:进一步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护理措施,促进患儿的早日康复。

方法:对收治的120例手足口病患儿,针对患儿的临床特点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

结果:120例患儿经临床严格隔离、对症治疗及护理,取得满意效果,均无后遗症发生,痊愈出院。

结论:儿科护士掌握手足口病发生发展的规律,提供系统全面的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发症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0979(2012)07-0118-02 Abstract:Purpose:Further investigating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s of children with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o promote the speedy recovery of the children and restore their health.Methods:corresponding and appropriate nursing interventions for clinical features of received 120cases of HFMD children have been made.Resul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se120children made a quick recovery without sequelae under strict clinical filtration,treatment and nursing.A satisfactory effect was obtained.Conclusion:As a result,it could prevent the happen-ing o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its intercurrent disease by understanding the law of arise and development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providing comprehensive nursing service system.It also could improve the cure rate.Key words:Children;HFMD;nursing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是由多种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传染病,传染源为患儿及隐性感染者;传播途径主要经过胃肠道和呼吸道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患儿皮肤上的水疱和分泌物传染[1]。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及护理论文

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目的探讨手足口病普通病例与重症病历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526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观察及护理措施。

结果治愈517例,治愈率为98.29%,死亡9例。

结论加强对小儿手足口病的观察、饮食指导及心理辅导护理可明显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实施消毒隔离,可有效控制传染性。

手足口病;临床观察;护理手足口病是受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通常是由飞沫、唾液等经呼吸道进行传播,或是由污染物及手经口进行传播,也或是由粪便进行传播1。

其临床表现为患儿发病较为突然,可引起手、足、口腔及臀部的疱疹或皮疹,也会引起发热,少数患儿还可能会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心肌炎及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2。

我院于2010年3月到6月共收治538例10个月—4岁的手足口病患儿,经科学合理的临床观察与细心的护理,患儿全部治愈出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本次涉及资料为2010年3—6月份收治的538例患儿,及早发现病情变化65例,送广州治疗12例,转本院儿科及重症室有53例治疗,其中死亡9例、治愈44例。

526例患儿中发热453例,体温为37.5℃—39.2℃,持续发热时间为1.5—3天;526例患儿均出现口腔黏膜疹,在发病初期有4mm水泡样的黏膜疹出现,且边缘充血。

在发病2—3天后黏膜疹破溃成溃疡,致使疼痛加剧,造成患儿饮食困难,在2—3天后愈合;均出现皮疹,且以手掌、足底、肛周及臀部多见,也会偶发于肘部、膝部及躯干处,在发病的1—2内会有玫瑰色充血性疱疹或斑丘疹出现,呈椭圆或圆形,直径为2—4mm且数目不等;128例出现咳嗽、咳痰及咽痛等呼吸道感染症状。

2 临床观察2.1 普通病例观察普通病例其发病潜伏期通常为2—7d,患儿发热的热程也为2—7d不等,且体温越高,其热程也越长、病程也越重。

在发病期间,患儿常有哭闹、流涕、咳嗽、烦躁、食欲不振及拒食等症状。

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306例护理手足口病病原体主要是ev71病毒[1],多发生于婴幼儿,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高,部分患儿可出现严重的无菌性脑膜炎、脑炎等,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短时间内科引起死亡[2]。

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6例,本文对其临床特点与护理观察要点进行总结,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2008年3月~2012年6月收治手足口病患儿306例,男170例,女136例;年龄6个月~6岁,平均3.25岁,方法:轻症患儿给予口服小儿烟扁和中成药抗病毒,静滴炎琥宁等抗病毒药物治疗。

重症患儿给大剂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心功能不全的患儿给予强心、利尿治疗;有神经系统症状的患儿给予20%甘露醇脱水降颅压。

结果除5例重症患儿转上级医院治疗外,301例手足口病患儿均痊愈,无死亡病例,7天内治愈254例(83.00%),8~15天治愈23例(752%),16~26天治愈29例(948%)。

仅3例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并发脑炎,1例合并心肌炎。

住院时间3~10天,平均住院时间63±27天。

护理心理护理:因此护士在接待患儿时,态度要亲切、热情、和蔼,取得患儿的信任;要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利用音乐、图画等特殊语言,作为心理支持的辅助措施,使患儿放松和愉悦,减轻紧张心理,配合诊疗[3]。

与此同时,应与患儿亲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让家长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可治、可防、可控,即使确诊为手足口病,经过一周的治疗,预后良好,家长无须担心。

消毒隔离:住院患儿等待进一步明确诊断,故要做好患儿之间的保护性隔离,确保不发生交叉性感染,患儿之间不要互相接触,体温计严格消毒,保持病区的环境卫生,地面用含氯消毒剂喷洒等。

隔离病室内的护士穿隔离衣,戴口罩,接触大小便和分泌物时戴手套。

循环风紫外线定时消毒,避免继发感染。

加强床边隔离,护理不同的患儿前清洗双手,每位患儿的旁边备免洗消毒液。

患儿用过的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用含氯消毒液浸泡或煮沸消毒。

2021年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的临床研究

2021年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的临床研究

小儿手足口病护理的临床研究采用综合护理模式对小儿手足口病患儿进行护理可有效的提高治疗效果,有助于促进患者症状改善,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 ___应用。

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目的:研究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

方法:遴选82例手足口病患儿为此次研究观察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入组41例。

前者接受常规护理,后者则实施品管圈护理,以患儿家属满意度、护理质量、护士综合考核成绩以及卡片病历书写错误率等为标准对两组护理效果予以评析。

结果:研究组患儿家属的总满意率高达95.1%,比较于对照组的73.2%显著更高(P<0.05);研究组的护理质量评分、护士综合考核成绩均高于对照组(P<0.05),卡片与病历书写错误率则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有助于充分调动护理人员积极性,提升护理质量、护理人员的工作效果以及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并能减少护理差错的发生,具有较高的临床 ___应用价值。

[]小儿;手足口病;品管圈手足口病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儿科传染病,好发于5岁以下的儿童,其因多种肠道病毒感染所引起,临床表现有发热和手、足、口、臀部起疹,本病患儿通常会在一周内被治愈,而由少数重症患儿则会伴发脑膜炎、肺水肿与病毒性心肌炎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儿的生命安全[1,2]。

综合上述因素可知,本病的'护理难度较大,一直是儿科护理工作灌注的焦点。

品管圈是近年来新兴的一种临床管理模式,其通过组建质量改善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予以探讨并解决,从而获得更高的护理质量。

本次研究拟观察小儿手足口病实施品管圈护理的临床效果,成效满意。

现总结报告如下。

1.1一般资料研究在医院伦理委员会的审查与监督下展开,遴选82例于xx年10月~xx年10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手足口病患儿,参照 ___制定的手足口病的相关诊断标准[3];研究获得患儿家属同意,并签订知情同意书;将严重肝肾功能不全,合并其他传染性疾病等不宜纳入的患儿剔除。

小儿手足口病149例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49例临床护理论文

小儿手足口病149例临床护理体会【摘要】目的:分析和探讨手足口病患儿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方法。

方法回顾性总结149例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经验。

结果:收治的手足口病患者均痊愈,无发生院内感染及后遗症。

结论:精心细致的护理,加强常见并发症先兆征象的观察、预防与护理,可有效地预防手足口病并症的发生,提高治愈率。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护理【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0-0245-01手足口病是一种由柯萨奇a16和e71型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特征的传染病,主要发生于儿童[1],夏秋季多见,可通过口、手、空气飞沫、污染的水源等多种途径传播。

该病多预后良好,,预后极少复发[2]。

少数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脑炎、脑水肿、心肌炎和呼吸道感染等,重症患儿发病进展快,易发生死亡。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2011年7月15 日改为2012年5月10日共收治149例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表现为手足、口腔、肛周出现丘疱疹。

手部皮疹多在手心,足部皮疹多在足底,少数蔓延至膝部,口腔黏膜疱疹主要见于舌及两颊部,臀部皮疹多发生在肛周、骶尾部皮肤;一般无疼痛及痒感,愈后不留痕迹。

其中5岁以下138例,5~9岁11例。

男性92例,女性57例。

病程5~16天,合并心肌炎1例,主要表现突然呼吸急促,心律快而不规则,有心肌酶学的特异性变化,;合并胃肠道症状者5例,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

无死亡病例。

1.2 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①抗病毒治疗:利巴韦林、清开灵注射液等静脉点滴。

②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如头孢菌素类抗炎治疗。

③皮肤丘疱疹,用阿昔洛韦软膏涂擦,口腔内水疱、溃疡涂敷双料喉风散,④高热予物理降温、口服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栓剂肛塞,⑤对症及营养支持治疗:安定、鲁米那镇静止惊,大剂量维生素c、b6、b12营养神经。

(2)并发症的治疗:①合并神经系统感染:给予20%甘露醇0.5~1.0 g/(kg?次),静脉注射以脱水减轻脑水肿,每4~8 h一次,必要时加用速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体会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护理措施,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70例小儿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期许为临床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结果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结论良好的护理在小儿手足口病临床上有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儿手足口病;临床护理;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56-02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在2010——2012年收治的68例手足口病患者,其中男性41例,女性27例,患者平均年龄3岁。

经过临床诊断患者手足部和臀部有明显的疱疹,口腔内也有不同程度的疱疹或者溃疡,所有患者都有或轻或重的发热症状。

其中有22例患者发烧在37.5-38°之间,18例患者体温在38.1-39°之间,其余患者>39°。

经过精心的临床治疗和护理,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没有一例患者发生脑膜炎等并发症,所有患者住院时间均在3-10天。

1.2患者的临床表现皮肤病灶:患者病灶处皮疹的形态为斑丘疹、椭圆形丘疹、疱疹、斑丘疹,一般在24h后转化成水疱疹,水泡最小的米粒般大小,最大的黄豆粒般大小,水泡破裂后黏液比较浑浊,约一周后逐渐消退。

消退后原病灶处并没有色素积淀。

口腔病灶:选取的68例患者均有口腔黏膜病变,患者唇侧、舌侧有红
色斑点和斑丘疹,一般直径在2-5mm。

1.3方法
1.3.1隔离消毒患者确诊为手足口病后应立即进行隔离,患者所在的隔离病房应当保证空气新鲜,温度和湿度适宜,每天要进行3-4次通风,每天为患者进行紫外线照射3-4次,在患者病房内们应当准备好助听器、输液盘等。

每天用1000mg/l的含氯消毒试剂对患者用过的生活用品进行擦拭,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用品每隔6h就应当进行一次彻底的消毒,患者的玩具应当含氯消毒剂进行浸泡,患儿的呕吐物、排泄物等应当加100mg/l的含氯消毒剂进行混合,静置一小时后才可倒掉。

护理人员接触患儿便盆时应当戴一次性手套,患者房内的垃圾袋应当贴上标签然后统一焚烧,绝对杜绝院内传染的事情发生。

1.3.2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的家长对本病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多,难免会有紧张或者恐慌等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应当用通俗的语言向患者家长讲解手足口病的病理学知识,告知家长本病如果能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很快就会治愈。

由于患者年龄小,被隔离在陌生环境中进行治疗极其容易产生恐惧和紧张,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应当对患者进行细心呵护,温柔体贴,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多利用音乐、玩具、动漫等分散患者的注意力,使患者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进行治疗。

对于年龄稍微大一点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当对其进行耐心解释和鼓励,争取其积极配合治疗。

护理人员应当注意和患者及其家属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使其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使患者早日摆
脱疾病困扰。

1.3.3皮肤护理在护理过程中应当注意保持患者皮肤的清洁,患者应当穿着宽大的衣服,被褥应当清洁,床铺平整干燥,减少床铺对患者皮肤的刺激,对患者进行物理降温时应当轻柔,避免擦伤患者的皮肤。

患者的指甲应当修剪到最短,一方面避免藏污纳垢,另一方面避免指甲划破皮肤进行感染。

患者在洗澡时避免使用肥皂等有刺激性的清洁用品。

1.3.4饮食护理应当为患者制定合理的食谱,多给患者使用高蛋白、高维生素的食物,以保证患者的营养供给,可以为患者食用牛奶等营养丰富的流质食物,食物不要太热,温度适中避免对患者造成刺激。

患者应当忌食辛辣食物和油炸食物,也不能进食过咸过酸的食物,以尽量减少对患者口腔溃疡的刺激。

1.3.5患者病情观察在护理过程中,应时刻注意患者的体温、呼吸、脉搏、血压等重要生理指标,并做好记录,临床实践证明,引起患者手足口病的病毒极其容易侵入到患者的大脑和心脏等重要
脏器,导致患者发生脑膜炎、心肌炎、神经炎等症状,在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颜色、肢体情况、呼吸情况,如发现患者有呼吸急促、心跳加速、肢体麻木等应当立即通知医生,以便做好抢救的准备。

2结果
经过一系列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工作,患者全部痊愈出院,没有发生不良反应也没有患者出现复发状况。

也没有一例患者引发脑膜
炎、心肌炎或者院内交叉感染。

患者住院时间为3-10天。

3讨论
在病理学上,手足口病是由多种病毒感染引起的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发病主体以婴幼儿为主,大多数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情较轻,症状不明显,仅以发烧为主,本病的早发现早治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所在。

由于本病是传染性疾病,所以护理工作好坏程度直接影响患者治疗效果和出现重复感染的可能性,实验中患者在护理人员的精心护理下全部康复出院,说明好的护理对本病的治疗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康华.手足口病患儿的护理体会[j].吉林医学,2011,(02).
[2]余巧林,陈晓霞,张洁,陈慧琳.外用药物治疗感染性手足口病的疗效及护理[j].华西医学,2011,(01).
[3]窦天荣,袁继霞.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脑神经损害的重症手足口病116例疗效观察及护理配合[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1,(0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