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九章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九章第一
节生物圈的稳态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本节内容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点,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教学需要,组织材料,启发、指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来建构生物圈稳态这个核心概念及其相关的子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既要让学生理解有关生物圈稳态的理论知识,又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知识保护环境,关爱地球。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第一节。
它是第八章的进一步延伸和提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理论基础。
学好它,有助于学生加深理解生态学的知识、深入理解生物圈概念和人与生物圈的相互关系、进一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所以本节内容在高中生物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其中生物圈的概念和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作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因为理解生物圈的概念,是进一步学习生物圈的稳态及其自我维持的基础。
另外,本节以酸雨为例,阐述了人类面临的严峻的环境形势,旨在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强调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而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是以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稳定性为基础进行讲述的,是后面学习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可持续发展和生物圈保护的必要基础。
但是在生物圈这一大范围内理解稳态的维持,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所以这部分是教学难点。
三、学情分析
通过学习第八章,学生已具备了生态学基础知识;通过以往的培养和训练,学生已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另外本节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等,学生也有较多的相关经验。
学生对于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主动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因此教学中应抓住这一点对学生进行“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学习”的学法指导。
四、教学设计
⒈教学方法
结合教材特点、学生实际和本人特长,本节课主要采用“引导-探究式”教学方法,并结合讨论、自学等,在教师的引导下,把凝结在教材中的知识及科学活动过程充分展开,重视概念的产生、知识体系的形成及思维获得过程,着重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究、思考、分析、归纳,使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建构生物学概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设计的教学思路是:创设情境导入课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归纳总结→再设疑问拓展提高。
希望借此为学生铺设符合认知规律的思维轨道,在对知识进行拓展的同时,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有助于知识的内化和概念的建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强化素质教育。
⒉教学准备
⑴演示实验“汽车尾气对小白鼠的影响”的有关准备 ⑵收集全球性环境问题的资料和图片。
⑶课前探究实验“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 ⒊教学流程
创设实验情境引入:汽车尾气对小白鼠的影响
引导学生通过探究
性学习建构生物圈
稳态概念
归纳总结:以子概念为载体,归纳总结核心概念——生物圈的稳态 巩固应用 ⒋教学过程
⒌教学评价
⑴教学过程的评价:对学生课前的探究性活动进行总结性评价,以鼓励为主,允许学生可能出现的失败;课堂教学中通过设计教学问题来评价,如设置一系列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思考、讨论,如在回答中出现问题,可展开讨论,最后由教师进行鼓励性评价。
⑵知识测评练习:通过反馈练习,巩固重点知识,突破难点知识;通过练习,教师可以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补救教学,同时可以使学生强化记忆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⑶研究性学习:课后两周的时间内,进行“当地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的调查”,采用适当形式如文字、图表等予以表达,两周后进行交流,并评选优秀调查报告。
目的是培养学生查阅资料,收集信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同时加强学生对环境的忧患意识。
五、教学反思
关于课堂中的角色定位:建构主义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
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
因此,我在本节课的设计中,除了充分挖掘教材之外,还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心理进行了了解。
本班学生大多数思维活跃,大胆而独立,具有批判性,不惧权威,已经具备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生物学的基本学习方法,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主动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
通过科学探究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信息和资料;进行探究实验活动“二氧化硫对植物的影响”;积极参与协作学习中的协商过程,如积极参与对“生物圈Ⅱ号”问题的讨论。
另外,教师是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在本节课的设计中,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指导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汽车尾气对小白鼠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在学习生物圈概念和生物圈稳态自我维持时通过创设问题框架以及提示与原有生态系统知识的联系的来促进学生新的概念建构;为了使意义建构更有效,尽可能组织协作学习(展开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
关于学习环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属性。
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发生在学习过程始终的协作、协作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会话、对于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我努力在一个充满自由、活泼、兴奋、关怀和支持的课堂情境中,训练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研讨和交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乐于探究,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关于探究性学习:由于本节课可探究的相关内容很多,而课堂时间有限,因此将有关探究活动放在课前的预习阶段。
但是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更多的时间,有时可能还是不能按照课时计划完成知识点的教学任务。
但不能静止地、孤立地计算一段探究式教学所花费的时间,而应考虑到学生真正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而产生的对学习其他知识的贡献。
其实我们平常所疑惑的“年级越高,学生为什
么对新知的好奇越弱”问题,就是太急于在短期内看到知识传授结果所导致的代价。
所以要打破传统的课时观,建立整体课时观,长远地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
另外,探究式课堂教学需要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其内容和形式可以十分丰富,可以是研读、讨论、实验,可以是主动从现有资料或资源(如图书馆、互联网等)中直接收集,不能过分强调只有动手操作才是探究,离开了思维的动手操作,智力活动只会成为一件“体力活”。
因此探究式课堂教学是否取得实效,归根到底在于学生是否参与,怎样与,参与多少。
附件:板书提纲
第一节生物圈的稳态
㈠生物圈的概念
1.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2.生物圈的形成
㈡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
1.从能量角度
2.从物质方面
3.生物圈具有多层次的自我调节能力
㈢酸雨等全球性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
2.酸雨的形成及危害
㈣生物圈的保护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生物圈的稳态是基础
2.改变生产,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