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专题一—20202021人教版(2019)新教材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共30页)

合集下载

3.1 重力与弹力—2020-2021人教版(2019)新教材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共57张PPT)

3.1 重力与弹力—2020-2021人教版(2019)新教材 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共57张PPT)

微小形变:有些物体的形变很微小,需借助仪器才能观察到.
两物体之间,若存在弹力,彼此对对方都产生弹力,弹力也是成 对出现的.
【探究总结】 1.弹力产生的条件
12两 接物 触体 面要 要相 发互 生接 弹触 性.形变.二者必须同时满足. 2.产生原因:由施力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引起的.
3.弹力的方向 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产生弹力,所以弹力的方向由 施力物体的形变的方向决定,弹力的方向总是与施力物体形变的方向相 反. (1)压力、支持力的方向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如 图甲所示.
3.重心: (1)重心只是一个等效点,除重心位置外,物体其他各部分均受重 力作用. (2)重心的确定:重心的位置要根据物体质量的分布情况而定,影 响重心位置的因素有两个:质量分布和几何形状.
拓展 ①测量重力的工具:弹簧测力计 ②测量原理:二力平衡
【典例示范】
例 1 下列关于重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 G=mg 可知,物体的质量与重力成正比 B.同一物体在地球上各处的重力相同 C.重力就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其方向必定指向地心 D.重力的大小不是总等于弹簧测力计对物体的拉力
【探究总结】 1.重力的产生: (1)地面附近一切物体都受到地球的吸引,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 体受到的力叫作重力. (2)在同一地点,重力的大小与质量成正比,即 G=mg. 2.重力的方向: (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可利用铅垂线确定其方向. (2)只有在两极或赤道时,重力的方向才指向地心,其他位置并不 指向地心.
【思考判断】
(1)重力的方向也可以表述为指向地心.( × ) (2)重心是物体重力的作用点,重心一定在物体上.( × ) (3)若两物体间存在弹力,则它们一定接触.( √ ) (4)只要物体接触,物体间就存在弹力.( × ) (5)弹簧的弹力总是与其形变量成正比.( × ) (6)弹簧的劲度系数与弹力大小无关.( √ )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微专题碰撞模型的拓展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一章动量守恒定律微专题碰撞模型的拓展pptx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模型 图示
模型 特点
典例示范 例2 如图所示,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木板,右端有一根轻质弹簧沿 水平方向与木板相连,木板质量M=3 kg.质量m=1 kg的铁块以水平速度 v0=4 m/s从木板的左端沿板面向右滑行,压缩弹簧后又被弹回,最后恰 好停在木板的左端.在上述过程中弹簧具有的最大弹性势能为( ) A.3 J B.4 J C.6 J D.20 J
【答案】 A
教你解决问题
题干内容
信息提取
静止在光滑
水平方向上不受摩擦力作用
压缩弹簧后又被弹回
弹簧压缩到最短时获得共同速度
恰好停在木板的左端
木板与铁块之间存在摩擦力,系统再次获 得共同速例3 如图所示,质量M=1.0 kg的木板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质量 m=0.495 kg的物块(可视为质点)放在木板的左端,物块与木板间的动 摩擦因数μ=0.4.质量m0=0.005 kg的子弹以速度v0=300 m/s沿水平方 向射入物块并留在其中(子弹与物块作用时间极短),木板足够长,g取 10 m/s2.求:
A.三个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不守恒 B.三个小球与弹簧组成的系统动量守恒,机械能也守恒 C.当小球b、c速度相同时,弹簧弹性势能最大 D.当弹簧第一次恢复原长时,小球c的速度一定最大,小球b此时 的速度方向一定水平向左
答案:AC
拓展二 “子弹打木块”(“滑块—木板”)模型 “子弹打木块”(“滑块—木板”)模型特点
(1)子弹刚打到软木块内后,木块的速度大小; (2)木块相对小车水平上表面沿圆弧形轨道上升的最大高度.
微专题 碰撞模型的拓展
关键能力·合作探究——突出综合性 素养形成 拓展一 “滑块—弹簧”模型
“滑块—弹簧”模型特点
模型 图示

微专题一—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PPT课件

微专题一—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PPT课件
解析:(1)以汽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v0=36 km/h=10 m/s, 由公式 x=v0t+12at2 得第 2 s 内的位移 x2=v0t2+12at22-v0t1+12at21=v0(t2-t1)+12a(t22-t21) 代入数据解得 a=-2.5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 反. (2)设刹车后经时间 t 汽车停止运动. 由 v=v0+at 得 t=v-av0=--21.05 s=4 s. 可见,刹车后 5 s 内汽车在最后 1 s 是静止的,故刹车后 5 s 内的位移为 x′ =v0t+12at2=10×4+21×-2.5×42 m=20 m. 答案:(1)2.5 m/s2 (2)20 m
方法三 图像法
作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 v -t 图像如图所示,v -t 图像与 t 轴所围成的 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的大小相等,所以 x=vm2axt,则 vmax=2tx=2×2050 m/s =5 m/s.
答案:5 m/s
方法技巧
(1)仔细阅读题目,标出关键词,如物体做什么运动. (2)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量,写出待求量. (3)灵活选用运动学公式,可以一题多解,培养思维能力. (4)对结果进行验证,看看是否合理,如刹车问题、追及问题 等.
微专题一—人教版新教材高中物理必 修第一 册PPT课 件
解析:x -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像中 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项 A 正确;由图像中的截 距可知初始时刻质点 1、2 的位置和质点 3、4 的初速度,故选项 B、C 正 确;x -t 图像中图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在同一位置,即相遇,而 v -t 图像中图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速度相同,故选项 D 错误.
答案:ABC

第一章 第2节 时间 位移—2020-202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第一章 第2节  时间 位移—2020-2021【新教材】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课件

()
A.第 4 s 初
B.第 6 s 末
C.第 3 s 内
D.前 3 s
解析:时间间隔是指时间的长度,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距
离,时刻是指时间点,在时间轴上对应的是一个点。从时
间轴中来看表示的是从 0 到 3 s 末的一段时间,表示的是时
间间隔,即前 3 s 的时间,所以 D 正确,A、B、C 错误。 答案:D
2.图像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3.位移和时间测量的常用仪器(实验室中) (1)电磁打点计时器 ①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能够按照相同的时间间隔,在纸 带上连续打点的仪器。它使用交流电源,由学生电源供电, 工作电压约为 8 V。当电源的频率为 50 Hz 时,它每隔 0.02 s 打一个点。 ②工作原理:接通低压交流电源后,在线圈和永久磁铁的 作用下,振片便上下振动,位于振片上的振针也跟着上下 振动而打点。这时,如果纸带运动,振针就通过复写纸在 纸带上打出一行小点。
1.下列说法中指时刻的是
()
A.学校每天上午 7:55 开始上第一节课
B.学校每节课 45 分钟
C.物理考试的时间是 90 分钟
D.一个星期有七天
解析:时间指时间间隔,时刻指某一瞬时,所以每节课
45 分钟、考试的时间是 90 分钟、一个星期有七天都是时
间间隔,只有每天上午 7:55 开始上课指的是时刻,B、
三、直线运动的位移 [明要点] 研究直线运动时,在物体运动的直线上建立 x 轴,如图
所示。
1.物体的位置表示:用位置坐标表示。如图所示,若物体从 A 向 B 运动,则 x1 表示初位置 A;x2 表示末位置 B。
2.物体的位移表示:(1)大小:末位置与初位置的坐标之差: Δx=x2-x1。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全册ppt课件

人教版高一物理第一册(必修)全册ppt课件

平均速度定义
平均速度是描述物体在某段时间内或某段位移内运 动快慢的物理量,其定义式为v_avg = x / t。
2024/1/28
15
自由落体运动
2024/1/28
自由落体运动定义
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在地球表面附近,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大小约为9.8m/s^2,方 向竖直向下。
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自由落体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即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 ,位移随时间二次方增加。
16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2024/1/28
刹车问题
刹车问题是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一个典型应用。在刹车过 程中,汽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到速度减为零。通过匀变 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可以求出刹车距离、刹车时间等关键参数 。
2024/1/28
22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及其应用
2024/1/28
共点力的平衡条件
物体在共点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时,必须满足合力为零 的条件。
三力平衡条件
当物体受到三个共点力的作用而处于平衡状态时,这三个 力必须满足一定的几何关系,即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 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共点力平衡条件的应用
2024/1/28
重力加速度
重力加速度是描述重力作 用强弱的物理量,其大小 与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有 关。
重力的应用
重力在生活和生产中有广 泛应用,如测量物体质量 、设计建筑结构等。
19
弹力
弹力的概念
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时产生 的力,其大小与形变量成正比,
方向指向形变恢复的方向。
2024/1/28
摩擦力的应用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课件:3.4力的合成和分解

新教材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教学课件:3.4力的合成和分解

F
F
F
F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小思结考两:力合成的变化规律:
12..当两(((何123)))两个时合当两个力合力两个一分的力一个分力合最人定分两力大力大比力一的人小大?分大夹何般一不小力小角时心变的般大一不合,取,吗定同心力合值?时有它最,力范,合们小钱的围无力的?大:难合钱随合|小F力买分力堪1随的-F力是针买着取2夹否|≤。两值金F角相个范≤—;变同F分围1《化?+力是F而增夹什2变角广么化。的?贤的增规文大律》而是减什小么? 。
一、分力与合力
F
F
1
2
F
F1
F2 F
探思究考活:动1.:当两两位个同力学共一同起作把用弹和簧一拉个长力, 一单个独同的学作自用己效也果可相以同使时弹,它簧们发之生间同是样否 的可形以变相。互从替把代弹? 簧拉长的效果来看,两 组2同.举学例活说动明的生效活果中相还同有的哪吗些?情况两个力
可以被一个力等效替代?
2. 标量:只有大小, __没__有_____方向,求和时遵从___算__数___法__则_的物理 量叫做标量,如: 质__量___、__路__程___、__功___、__电__流__。
【例题1】用作图法画出夹角分别为60°、90°、120°、150° 的两个力的合力.求它们的夹角是0°和180°时的合力.比较求 得结果,并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思考:如果已知合力F,该如何求它的分力呢? 若没有条件限制,将一个力F分解,结果是唯一的吗?
F
没有条件限 制,一个力
可分解为无
数组不同的
分力
【例题2】 如图,把一个物体放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物体受重 力G(物体还受到其他力的作用,图中没有画出)。现在 需要沿平行于斜面方向和垂直于斜面方向对物体的运 动分别进行研究,请把重力沿平行于斜面和垂直于斜 面方向分解为F1和F2,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车以 10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 在汽车即将通过路口时,看到有一老人正要过人行横道.已知驾驶员 的反应时间为 0.2 s,该车减速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恒为 5 m/s2.若该驾 驶员能够恰好做到“礼让行人”,则驾驶员看到老人时汽车距人行横 道( )
A.15 m B.12 m C.10 m D.8 m
位移、速 度关系式
v2-v02=2ax v2=2ax v、v0、a、x
t
平均速度求 位移公式
x=v0+2 vt
x=v2t x、v0、v、t
a
2.公式选用 (1)若与题目相关的物理量无位移,选公式v=v0+at.
(2)若与题目相关的物理量无末速度,选公式x=v0t+12at2. (3)若与题目相关的物理量无时间,选公式v2-v02=2ax. (4)若与题目相关的物理量无加速度,选公式x=v0+2 vt.
答案:ABC
例 3 (多选)甲、乙两物体同时从同一位置开始沿一直线运动,甲 的 x -t 图像和乙的 v -t 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为匀速直线运动,乙为匀加速直线运动 B.0~6 s 内,甲、乙均做往复的直线运动,且 6 s 末,两者均回 到出发点 C.0~2 s 内,甲、乙相距最远的时刻为 1 s 末 D.t=2 s 时,甲、乙相遇
【典例示范】 例1 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运动了12 s时,发 现还有乘客没有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直线运动至停车,总共历时 20 s,行进了50 m,求汽车在此次运动过程中的最大速度.
解析:方法一 基本公式法 设最大速度为 vmax,由题意得 x=x1+x2=12a1t12+vmaxt2-12a2t22,t=t1+t2, vmax=a1t1,0=vmax-a2t2, 解得 vmax=t1+2xt2=2×2050 m/s=5 m/s. 方法二 平均速度法 由于汽车在前、后两段均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以前、后两段的平均 速度均为最大速度 vmax 的一半,即-v =0+2vmax=vm2ax,由 x=-v t 得 vmax =2tx=5 m/s.
(2)设刹车后经时间 t 汽车停止运动. 由 v=v0+at 得 t=v-av0=--21.05 s=4 s. 可见,刹车后 5 s 内汽车在最后 1 s 是静止的,故刹车后 5 s 内的位移为 x′
=v0t+12at2=10×4+21×-2.5×42 m=20 m. 答案:(1)2.5 m/s2 (2)20 m
错误;t=2 s 时,甲的位移为 4 m,乙的位移为 x2=12×2×4=4 m,相遇, 故 D 正确.
答案:BD
训练 3 酒后驾车严重危害公共交通安全.若将驾驶员从视觉感 知前方危险到汽车开始制动的时间称为反应时间,将反应时间和制动 时间内汽车行驶的总距离称为感知制动距离.科学研究发现,反应时 间和感知制动距离在驾驶员饮酒前后会发生明显变化.一驾驶员正常 驾车和酒后驾车时,感知前方危险后汽车运动的 v -t 图线分别如图甲、 乙所示.求:
要点二 运动图像 1.x -t 图像和 v -t 图像的比较
2.应用 x -t、v -t 图像的“六看”
3.x -t、v -t 图像的关键词转化
【典例示范】 例 2 (多选)下图反映的是四个质点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信息,下 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图的形状相似,但反映的质点所做运动的性质不同 B.从甲图中可以看出初始时刻质点 2 位于质点 1 的前面 C.从乙图中可以看出质点 4 的初速度大于质点 3 的初速度 D.甲、乙两图中图线的交点的物理意义都反映了质点将在 t0 时 刻相遇
解析: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保持不变,而图甲中物体的速度大小和方 向周期性变化,则甲做的不是一种匀速直线运动.图乙中物体的加速度大 小和方向周期性变化,乙做的不是匀加速直线运动,故 A 错误;0~6 s 内,甲乙的位移都为零,都回到出发点,都做往复运动,故 B 正确;根 据图像可知,3 s 末甲回到出发点,乙的位移最大,此时相距最远,故 C
解析:x -t 图像中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速直线运动,v -t 图像中 倾斜的直线表示质点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故选项 A 正确;由图像中的截 距可知初始时刻质点 1、2 的位置和质点 3、4 的初速度,故选项 B、C 正 确;x -t 图像中图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在同一位置,即相遇,而 v -t 图像中图线的交点表示同一时刻速度相同,故选项 D 错误.
解析:汽车在反应时间内做匀速运动,然后做匀减速运动最后停止, 则 x=v0Δt+2va20=10×0.2 m+21×025 m=12 m.
答案:B
训练 2 以 36 km/h 的速度行驶的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 动,若汽车在刹车后第 2 s 内的位移是 6.25 m,求:
(1)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 (2)刹车后 5 s 内的位移大小.
微专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
课堂互动·合作探究 要点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常用规律的比较与应用
1.列表比较
比较项 公式
一般形式
v0=0时 的形式
涉及的 物理量
未涉及的 物理量
速度公式 v=v0+at v=at v、v0、a、t
x
位移公式 x=v0t+12at2 x=12at2 x、v0、t、a
v
方法三 图像法
作出汽车运动全过程的 v -t 图像如图所示,v -t 图像与 t 轴所围成的 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的大小相等,所以 x=vm2axt,则 vmax=2tx=2×2050 m/s =5 m/s.
答案:5 m/s
方法技巧
(1)仔细阅读题目,标出关键词,如物体做什么运动. (2)画运动过程草图,标出已知量,写出待求量. (3)灵活选用运动学公式,可以一题多解,培养思维能力. (4)对结果进行验证,看看是否合理,如刹车问题、追及问题 等.
解析:(1)以汽车的运动方向为正方向, v0=36 km/h=10 m/s, 由公式 x=v0t+12at2 得第 2 s 内的位移 x2=v0t2+12at22-v0t1+12at21=v0(t2-t1)+12a(t22-t21) 代入数据解得 a=-2.5 m/s2,负号表示加速度方向与汽车的运动方向相 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