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

轴心文明与儒家传统(杜维明)

今天的主题主要是对现代精神与儒家传统的关系进行反思,因此可以把它摆在一个宏观的背景,从轴心时代文明发展的脉络来看。所谓轴心时代这个观点,来自雅斯贝尔斯所发表的一系列关于人类文明发展史,尤其是对哲学发展特别关注的专论中所提出的观点。尽管所谓的轴心时代或轴心时代文明的提出,表面上看来和我们要讨论的课题好象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如果想对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作一平实的理解,轴心文明的讨论可以提供宽广的背景。

西方学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对西方文化进行了很多激烈的批判。譬如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其中有个强烈的意愿,就是要脱离欧洲中心主义,在更广阔的世界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来探讨现代西方。这种尝试有的很成功,有的则否;有的较全面,有的还是很片面。像雅斯贝尔斯这种有全球视野的提法,很少见。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的思想家对于欧洲以外的文明,基本上还有一种平等互惠的原则,甚至一种由衷敬佩之感。如伏尔泰是个很明显的例子。他对中国文化极为重视。莱布尼茨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晚年所写的《单子论》,表现了明显的世界性。莱布尼茨从天主教,特别是耶稣教的教士的通讯中,发现中国哲学中朱熹对理的讨论乃至《易经》的思想,和他的思考有相契之处,感到很高兴。这是18世纪的状况。

19世纪以来,特别是从黑格尔开始,绝大多数的西方思想家(包括马克思和韦伯在内),都认为现代西方的发展才是人类走向未来的趋向,所谓“以动力横绝天下”(梁启超语),于是判定人类文明的焦点是西欧,因此产生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他们对其他文化不是使之历史化,作为人类文明的初期,就是使之特殊化、相对化,当作各种被西方逐渐转换、消解而且必然过时的对象。动力全在西方,没有例外。钱新祖先生所写的《黑格尔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一文认为,这个典范影响到马克思。马克思在安排五种生产方式的时候,把亚细亚的生产方式摆在人类文明发展脉络以外。他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必须经历早期公社、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而中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另一条路径。至于孔德所代表的实证主义,把人类文明的发展看做是从宗教迷信时代到哲学形而上的时代,再到实证的科学时代。这种观点更把东方及西方早期的文明划出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而韦伯的后学,干脆认为只有西化一条路可走,人类文明将来都要被这一条路所慑服,因此不必讨论其他人类文明的创造性。即使今天很杰出的西方思想家,从德里达的解构理论到哈贝马斯的沟通行动理论,仍然表现着强烈的欧洲中心主义,甚至福柯这位文化多元主义者也跳不出这种观点。

不过,19世纪初期,在德国的主要大都会法兰克福,还在法兰克福学派兴起以前,已经有个中国文化研究中心,是由哈默·贝尔汉的父亲理查德·贝尔汉主持。理查德把《易经》译成德文,至今仍为欧洲最佳版本(英文的《易经》是从德文翻译过来的,由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每年销量极大,已持续几十年了,是该出版社的畅销书之一)。理查德在法兰克福讲中国哲学,参加讨论听讲的有马丁·布伯,后来还有戈伯·马赛尔。海德格尔亦通过萧师毅先生对道家的老庄思想进行了解,还有其他一些现象学的学者。这也许是特例,但在东西文化交流史上意义深长。不过,从19世纪以来,大部分的欧洲思想家都是欧洲中心主义者。五四以来的中国思想家,也多半是欧洲中心主义者,而且所用的模式是雷同的。

相形之下,雅斯贝尔斯的思想显得十分独特。他提出了轴心时代的观点。即从公元前1000年左右,特别是公元前6世纪,人类几大文明区涌现的几大思想潮流,称之为宗教也罢,哲学也罢,

精神传统也罢,这几个大文明经过2000年的发展到现代,对于人文世界仍有一定的导引作用。如果我们对这些博大精深的文明传统也只能有片面的认识,那么我们对现代化的发展乃至现代文明的发展,也只能有片面的理解。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思路,提出我自己的看法。亚洲文明(包括南亚的印度)有三大传统。印度教、佛教,此外还有一个叫Jainism,中文翻成耆那教,它主张和平共存、和平主义,后来影响到印度教和佛教的发展。佛教是从印度教中发展出来的,和印度教的基本教义有所冲突又有所联系。在中国,则是儒家和道家的兴起。在欧洲,则是希腊哲学的时代。另外,在中东地区,主要是犹太教的复兴。他们称之为第二个圣殿(继摩西以后)的时代。它发展成突出的一元教,即上帝一元论,影响到后来的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顺着这一思路,许多学者都不自觉地运用了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典范,认为中国文化没有超越性,完全是入世的。如孙隆基讲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应用弗洛伊德的心理学,对中国的习俗进行批判性的理解。他所提出的重要论点之一,就是中国人没有超越性。韦政通先生提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罪恶感。西方人有强烈的罪恶感,因此可以照察自己内在的各种问题。而中国人没有罪恶感,所以很肤浅无聊。还有人提出中国人缺乏忧患意识,并从韦伯的角度,认为儒家传统是入世的,与现实妥协的,因此有对人格发展的严重障碍。这些观点的理论背景,来自于犹太教、基督教以及希腊文明。

为什么在这个时代出现了那么多的重要精神传统?从现代来看,各大传统之间虽有相互影响的痕迹,但都自成体系,源远流长。这是提出多元文化的深刻的历史理由。人类文明有各种不同的文化表现,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有不同的生命力,各有其长处和短处。对这些现象都应如实地去加以了解。这是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观点,也是他的哲学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个观点提出后,他写过有关孔子、孟子以及柏拉图、释迦牟尼的思想的书。

从现代文明来看,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第一个启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多元倾向不是20世纪以后的现象,而是有着相当长的历史。举例来说,经过考古的研究,现在对中国文明起源的论据有所变化。以前的看法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于黄河流域,特别是渭河流域,这是所谓的中心地带。而中心地带的文明起源甚早,经过辐射型的发展,逐渐扩展到南方和其他未开发的地方。因此中国文明的一个特别的发展方向,就是同化外来的力量,形成一个大一统的文明。而现在绝大多数的中国考古学家经过对各种考古文物的分析(包括张光直先生,他以前亦主张辐射型观点。他的《中国考古学》发行已有8版。而最近一版基本上已否定了以前的观点),认为中国文明是多元的发展。中国文明在新石器时代有几个不同的源头。既有仰韶文化,也有龙山文化;不仅在渭河下游或中国北方,而且在长江流域;不仅有山东,而且有长沙的楚文化,以及更边远地区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到了夏商周以后,把这些不同的文化综合起来。甚至可以作这种玄想:如果中国文化以龙为代表,而龙实际并不存在,龙是中国文化的一种创造。这种创造的形象本身是一种多元的图腾所组合而成的。龙有狮头、羊角、蛇身、鱼鳞、鹰爪,是各种不同动物的组合。这样就可以想象,初民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是多元的综合体。

从这个角度看来,多元文化是世界文明发展的大脉络,以后才有彼此的交流: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的交流,印度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交流,中国文化和其他文化的交流,等等。但是,这种交流一直到20世纪的后期,才成为一般人日常都可以接触到、亲身体验到的现象。在以前的传统社会,特别是过去2000年来,人们大多生活在各自所属的文化结构、思考模式、生命形态之中。

基督教和基督徒交通,儒学和道学以及受到中国文化影响的佛学交通,穆斯林和穆斯林交通。不同的文化之间各不相干,当然也没有大融合的现象。这是一般的情况。

1972年,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慈(曾来台湾讲学)提议由美国人文、艺术及科学学院的学报Daedalus召开了一个学术讨论会(后来还出了专集),专门讨论轴心时代文明的特色。当时大家有一个共同的理解,即轴心时代文明的特色就是超越观点的出现,也就是超越感和超越现实意愿的出现。作为这一超越的典范,最容易被理解的是犹太教一元上帝的观念或希腊哲学的逻各斯(Logos)。另外,在印度有“梵天”的观念,在中国有“天”的观念,道家的“道”的观念,都体现了对超越的向往。这种对超越的向往,以及超越实体观念的出现,都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突破。这种突破在世界各地屡见不鲜,只是形态有所不同,意义上是一样的。这个观点提出后,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争议。

1982年在德国开的学术讨论会,专门讨论韦伯的思想,并针对轴心时代的文明以对超越的向往和超越实体的出现为典范的提法作一修正。所修正的是:如果以超越实体的出现、一元上帝的观点作为轴心时代的典范,那是对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这三大传统而言的。这是特殊的历史现象。所以,将此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一般现象,是不公平的,也是不符合事实的。当时作了这样的分析以后,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大家发现,中国的儒家文化在对超越的向往和超越实体方面最薄弱,现实和超越的层次不清楚,天人合一中天和人分不清楚,自然和人分不清楚。现在中国的学者称之为“黑箱”,即模糊思想。其好处在于讲东、讲西、讲南、讲北都有道理。但经过理性分析后发现,这种看法的说服力很薄弱。实际的问题是否如此单纯?儒家的文化传统真的没有超越的突破吗?一般认为,最成功的是犹太文明,等而下之的是印度的“梵天”观念,佛教的“舍离”观念,还有道家的“道”的观念,最差的是儒家传统。

在1982年,一位犹太教的思想家(也是一位科学哲学家)鄂尔堪纳(Elkana)提出一个观点。他认为,第二序思想(secondorder thinking)的出现,即反思能力的出现,是轴心时代文明发展的突破。所谓反思能力,即是对思想本身进行反思(thinking about thinking)。这一观念的出现,以犹太教为典范,即对信仰的终极关切进行反思。上帝是什么?这是我们存在的最后真实。以希腊文明从宗教时代进入哲学时代为例,即对自然的最后真实进行反省。究竟这最后真实是水,或是火,或是数,或是逻各斯(Logos)?这些思考都是反省最后真实,但不一定提出一元上帝。印度文明对人的最后超升(无论是成佛或是“梵天”和自我的合一)的思考,也是对人的内在精神和宇宙精神的结合所进行的思考。而中国的特色是对人本身的反省,儒家的特色是考虑何谓人,如何做人的课题。最能代表儒家特色的反思,是修身(selcultivation)的哲理和实践。我们既是人,又要学做人。学做人的理由何在?儒家有它的一套设置和构想。对于人的反省,对于超越实体的反省,对于自然真实的反省,对于人的最后得救和与“梵天”契合的反省,形态虽不同,但同样都是第二序反思。

这个观点提出以后,说服力比较强,比较能使大家信服,我本人也能接受。这一基于不同类型反思的观念,在我看来胜过超越说一筹,有其独特之处和生命力。这一观点提出以后,大家开始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是否有阶段性进行了反思。在学术界影响最大的是马克思的五种生产方式,尤其是大陆的学者,已经把它变成“第二本性”(second nature),不用这一模式便不知从何说起。比如他们常说社会主义社会不能回到封建主义的社会形态,等等。这无从说起。我说中国没有封建社会。但大多数当代中国历史学家,却把传统中国定义为封建制。他们认为汉以后中国

大一统的帝国崩溃,但隋唐以后又出现了。这和西方封建社会出现于大一统分裂以后是绝对不同的。日本也有封建社会,存在于战国时代的分裂局面,直到德川幕府时代才统一起来。

现在我采取一个策略,叫做不合历史事实但很有启发意义的策略。如果有人问我为何中国没有发展资本主义(大陆的学者常谈到为何中国有资本主义萌芽而没有进一步发展),我的回答是,为何欧洲从罗马帝国崩溃以后至今尚未统一?如此答非所问的原因,是因为人家所问的问题,其背景了解是有历史色彩的。这个问题的潜台词是,中国不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文化内部的缺陷。大家都想要发展的,而中国却没有发展成功,这是一个失败。我认为统一也是一种发展的脉络。比如欧洲,由于不统一,至今仍只有欧洲共同安全市场,冲突很多,许多事干不成,很多人想统一都不可能。我的问法是以中国历史发展的典范来问对方,正如他们是以西欧历史发展的典范来问我。

从同情的角度来理解,应该了解不同的轴心时代的文明有不同的源头活水、不同的精神资源、不同的潜在力、不同的发展脉络。代表印度文明的,可说是guru,即印度话的“师傅”,像《吠檀多》、《森林奥义书》所代表的这类人格形态。代表犹太教文明的是先知,即prophet。代表中国儒家文化的是士君子,或称为圣贤人格,即中国早期的知识分子。不同的典范有不同的人格形象、不同的社会作用、不同的精华和不同的缺陷。

Guru所代表的是帮助一个人作绝对完全的自我超升。师傅要传授的是“舍离”,而自杀并非舍离而又得投身,不脱轮回,没有超升的可能。真正的舍离要作功夫,而这功夫是精神上的训练。至今印度的人格发展脉络是从学徒到学长、到流浪汉、到苦行的自我超升。这是一个人格发展的脉络。一个人到头发开始变白了,孙子出世了,便要舍离,采取出家的方式去寻找内在的精神性。佛教也表现强烈的舍离观点。即使佛教在中国已非常世俗化,甚至像观音已成为送子娘娘,很多忠孝观念也变成弘法的重要价值观,但基本的精神还是舍离的精神,是如何自我超升的问题。这是guru所代表的人格形态。

哲学家所代表的是洞见。从古希腊开始,文化意义上的视觉作用在西方特别突出,因此今天英文中,洞见(insight)、见识(vision)、观解(perception)、远见(far-sightedness)等字眼,都和视觉有关。最能凸显这一点的是柏拉图的“洞穴”观点。他描述说,大家都在洞穴中摸黑,一个哲学家离开洞穴,看到洞穴以外的美好景象,然后回到洞穴,想把他的新见告诉一般无知的人。但这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些人没具体的经验。这一观点有强烈的精英主义色彩。今日的哲学家也认为,如果他们所了解的道理大家都知道的话,心里会觉得很不自在。这洞见体现了本体最后的价值,世界上最多只有三五人可作同情了解,如一般人都知道的话,那就是普遍常识了,没有什么精彩可言。从科学典范来理解,它是以一套特别严格的思考方式突显出来的。这从笛卡尔以来即是如此。谈友只有两三位,其他人则没有资格参与论说。如果一般大众都了解的话,那一定是肤浅的侏儒哲学,没有任何特殊价值。德国哲学家批判英国哲学家为侏儒哲学,认为真正的超人哲学不是一般人所能理解的。甚至在希腊文明的思想中,也认为必须维持奴隶社会才会为真有哲学洞见的人物创造必要的经济条件。有一部分人必须什么事也不做,只是思考。真正有洞见的哲学就确实不仅一般的情形不清楚,连自己的生活起居都不会照顾。所以,一个哲学家看起来是脱世的,即脱离社会大众的,是一种遗世独立以冥思为志职的文化精英。

犹太教所发展出来的先知,导源于上帝的启示。这也是一般人所不能了解的。虽然必须通过一般人的语言才能把这个福音讯息传达出来,但不能以世俗的观念来衡断,它是超离的,有某种特殊的精神力量跟上帝直接联系起来。从犹太教的立场来看,耶酥基督是先知之一,穆罕默德也是先知之一。

中国早期所出现的典范,是由孔子所体现的儒家精神。儒家精神有它常识性的一面。正如吃饭是日常习惯,每人都吃饭,但常人食而不知其味。只有经过反思以后,才能体会到人伦日用之间普遍常识的真实内涵。在儒家传统中,如果你所讲的那一套大家不懂,就是缺陷、病痛,必须设法填补、消除。因为每一个人对这套道理都应有直接的感受,因为这是内在于人人自己生命里面,内在于人人自己的人性之中的资源。所谓“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并不是到王阳明才提出的,在孟子的思想中就很突出了。这条路是康庄大道,大家都可以走,而且,每个人必须走。只不过有些人自觉度较高,有些人则终其身而懵然无知。在中国文化中,即便是最反礼俗者,基本上还是礼俗世界的参与者,所以他必须为大众弘法。

因此,在人类的轴心文明时代,各种思想、各种精神、各种生命形态的方向大不相同,应以不同的角度来理解,以认识它的动力和局限,而不是因其不同而扬此抑彼。值得深究的是,雅斯贝尔斯所提出的轴心时代,经过2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后,在多元的现代文明中意义如何?

从罗伯特·贝拉的宗教进化论的观点来看宗教发展,人类的宗教文明曾经过五个阶段。第一个是初民宗教(Primitive Religion);第二个是早期的古代宗教(Ancient Religion);第三个是历史宗教(Historical Religion);第四个是前现代宗教(Pre-Modern Religion);第五个是现代宗教(Modern Religion)。他的提法与韦伯有相契之处。他认为,只有一个轴心时代的文明传统进入了前现代,其余的还停留在历史宗教阶段。在轴心时代的文明都叫做历史宗教,不管是犹太教、印度教、佛教,还是中国的道家和儒家、希腊的哲学,都是历史宗教。在这些宗教意识中,只有一个宗教传统突破了历史期而进入了前现代,那就是基督教,特别是路德所代表的基督教,即从天主教转化而来的新教。因此,资本主义在西方兴起,现代文明在西欧出现,而其他地方则没有出现。换言之,其他宗教在过去2000年中没有真正的突破。这个解释在60年代很有说服力。到了现在,大家都不能接受,连他本人也改变了以前那种独断的提法。如中国的宋明儒学,就应属于前现代;印度教也有其前现代的发展特色。

必须解释的是,为什么在过去的二三百年间,一个特殊的文化现象逐渐变成世界文明的典范?西方文明的动力为何如此之大?这一切是如何产生的?这就触及到了韦伯的问题。韦伯想解释的历史问题是,为何工业资本主义出现在西方,而不出现于其他的文明传统,如中国、印度、中东,或早期的犹太文明。原因何在?为何19世纪以后西方的动力如此之大?它本身是源远流长的,不能只从19世纪来理解,要从犹太文化、希腊文化、罗马文化以及中世纪文化的发展脉络来理解,才能对西方现代文明的特色有所掌握。毫无疑问,这个发展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方向,但并不能说这个方向因为是历史的现实就必定具有普遍的逻辑性,是世界文明向前发展的惟一模式。当时正是西方文明动力纵横天下的关头,所以,韦伯的问题一提出,大家都认为这个途径是不可抗拒的。面对这种挑战,任何其他文明都要作出回应。所以,当我从轴心文明的角度提出问题时,就同时把现代文明的出现,配合韦伯的提法作一参照,从而展示儒家传统和轴心文明之间的脉络及其所面临的曲折命运和发展前景。

轴心文明产生的背景

杜维明先生在讲座的开始就介绍了“轴心文明”。“轴心文明”的概念是由德国文化哲学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1949年出版的《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一书中提出来的。雅斯贝尔斯发现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年前后,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至少有四个地区(古希腊、古希伯来、古印度和古中国)都出现了一些伟大的文明,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犹太教后来发展为基督教,中国的儒家和道家相提并论,在印度产生了佛教和印度教。当今著名的宗教社会学家贝拉·罗伯特认为,轴心时代产生的文明对于今天的人类思想仍有深刻影响。

杜先生接着列举了影响人类文明的最重要的四位典范人物:孔子、苏格拉底、释迦牟尼和耶稣,他们是人类主要文明最根本的奠基者,今天我们对轴心文明的理解仍然要回到对他们思想的解读中寻找资源。

杜先生以基督教为例,讲解了轴心文明所具有的多元性特质。并用轴心时代所奠定的人类文明的不同特质串起了整场讲座的中心思想,人类文明传统从发源处便呈现并一直持续了多元性样貌,同时每个大传统内部的多样性也一直深刻影响到今天的世界。杜先生以此回应了我们应当如何面对和化解当今世界的深刻危机的问题。他强调,“全球化”这个概念在政治、经济上都表现为趋同化,而在文化上却带来区域化和地方化的加深,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始终是历史的大趋势。这一点在文化中国的内部则突出表现在早期中国文化并非只由渭河流域一根而发,从今天的考古发现来看,中华文明的出现是由是多个重要的、本来独立发展的文化区(例如东北的红山文化、江南的良渚文化、巴蜀的三星堆文化等等)经过长期融合而形成的多元共同体,这个多元共同体本身就具有开放性。所以,在当今的人类文明对话中,一方面是要建立中华文明的主体性;另一方面我们不应忽视对中华文明内部多元传统的尊重。而在文明多元并存和对话方面,儒家传统本身的开放性能够提供丰富的思想和方法论资源。

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

杜维明先生的研究以中国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为中心,被称为当代新儒家的代表。杜先生认为儒家文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从曲阜的地方文化发展到中原文化的阶段,从中原文化发展到东亚文明代表的阶段,以及鸦片战争之后的没落阶段。其中第三个阶段也历经了三个时期,即历史断裂导致的记忆丧失期,儒家文明的全盘西化倾向和对儒家思想糟粕与精华的反思期。现当代儒家文明所要面对的课题是,儒家在经历没落之后有没有再发展的可能?杜先生认为,面对这样的课题,没有历史记忆,也就没有自由。

杜先生总结了儒学的三个基本动向:“道、学、政”,重点阐释了道与学。“道”即是儒学的核心价值;“学”则主要指儒家传统中特有的经学,不了解经学就不了解儒学。并举

了马一浮先生对“六经”的理解:《诗》代表了人是一种情感动物;《礼》代表了人是一种社会动物;《书》代表了人是一种政治动物;《春秋》代表了人是一种历史动物;《易》则代表了人是一种追求永恒价值和意义的动物,“六经”在这六个方面凝结了儒家对一个全面的、完整的、普遍的人的理解。同时,儒家的开放性传统体现在其内部的任何观念、人物、制度都是可以进行质疑和讨论的。比之人类其他的文明传统,这种理解所展示出来的人文视野具有普遍性,是一种一般性的世界公民语言。杜先生由此揭示了当今人类宗教文明在冲突中寻求对话时,各个宗教都必须在自我特殊性语言之外建立世界公民的语言。

对现在儒家思想的研究,杜先生倡导学术界应该注重专业性的增强和多学科方法论的并用,注重学术的打通和学科间的交流,同时要除去社会资本对自由学术研究的操控与限制。

精神性的人文主义

杜先生在讲座中提到精神性的人文主义要完成启蒙心态在中国的历史使命,就要认清启蒙心态在中国的真实情况,它不是马克思主义,不是西方民主思想,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一种非常严格的、过时的、偏颇的科学主义亦即科学精神,而其实它在五十年代已被西方学者批判得体无完肤。

杜先生指出儒家核心价值中自由和正义、理性和同情、法和理、权利和责任、个人尊严和社会和谐等观念的相互配合以及内部的多元开放性为社会价值规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它不仅和植根于西方的自由、人权、理性、科学、民主等核心价值不冲突,还因其扎根于中国传统而能够对西方核心价值进行有益的补充并与之互动。

面对现代社会发展带来的问题,杜先生强调道德哲学的重要性,道德哲学一直教导人要有敬畏感和对终极关怀精神的培养。就21世纪需要怎样的人文精神问题,杜先生提出了几个原则性的思考:首先面对迫在眉睫的全球生态危机必须超越人类中心主义,关爱地球;其次是要成为有感情、社会理性和历史感的人;还要成为观察者、欣赏者和与天地相参赞的共同创造者。最后,杜先生做了简短的总结,21世纪的人文精神理应包括四方面:自我身心的整合,个人与社会的健康互动,人类与自然的持久和谐,人心与天道的相辅相成。

在讲座的最后,杜先生与在场师生就宗教信仰的正面和负面影响、思想家的断层、革命精神传统的价值、“基督徒式儒家”的可能性、大学“独立精神、自由思想”之建设和儒学“庙堂”与民间之结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杜先生的深厚学养、广博见识、幽默风格和知识分子的责任感给在场的听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大道学术系列讲座由北大哲学系、儒学研究院和《儒藏》编纂与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大学儒行社协办,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主讲,今年已举办了六场讲座,邀请了汤一介先生、王博教授、杨立华教授、陈少明教授、李中华教授和杜维明先生做主讲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桐坪中学彭水生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一。2..和为贵: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中国传统和谐思想主张“和为贵”,宽和处世,从而创造人际和谐的社会环境。《尚书?尧典》中,就有人与人之间应当如何和谐相处的记载。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所有士子的目标。而这句话正是出自儒家的经典《礼记》。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家思想之所以一直受推崇也与它所崇尚的价值观分不开。“仁、孝、义”是儒家道德体系的主要组成。 仁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道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 孝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 义义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生取义。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在今天,很多人仍是以这几点来判断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可以说,儒家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在古代,自汉以来的各个朝代都是以儒治国,因此儒家文化也是一种政治文化。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

《节日的诗篇》——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学生甲乙开场白: 甲: 老师们!乙: 同学们!甲乙: 大家好! 甲乙: 四会市江谷中学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展演活动现在开始!甲: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传统节日文化,则底蕴深厚,异彩纷呈。历代的文人墨客,为节日谱写了许多千古名篇,这些诗文脍炙人口,精彩浪漫,雅俗共赏,广为流传,是一份宝贵的传统文化遗产。 乙: 今天,我们为大家朗诵的诗词主题是——《节日的诗篇》,请欣赏!首先献上的是开篇诗歌《我的中国节》。 ★学生齐声朗诵: 我的中国节 蒋开儒 中国人盼过节春节爱家大团圆 过了一节又一节端午爱国好气节 过节感动了老天爷家在传承

节日的天气很特别情在连接 清明的雨民族精神大张扬 1 / 4 元宵的雪我的——中—国—节! 重阳的风 中秋的月 ●背景音乐响起-------- ★学生一(独白): 大年三十是除夕,我来朗诵唐诗《除夜》—— 除夜来鹄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学生二(独白): 正月初一是春节,我来朗诵宋诗《元日》——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学生三(独白): 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我来朗诵宋词《生查子·元夕》——生查子元夕 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2 / 4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学生四(独白): 四月五日是清明节,让我们一起来朗诵唐诗《清明》——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学生五(独白):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我来朗诵唐诗《端午》—— 端午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学生六(独白): 七月初七是七夕节,我来朗诵唐诗《秋夕》——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街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学生七(独白):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我来朗诵唐诗《望月怀远》——

华裔美国作家、学者、海外华人知名人士英中姓名对照表

华裔美国作家、学者、海外华人知名人士英中姓名对照表 (华裔美国历史学家麦礼谦整理) Bean, Kathy Bao 包圭漪 Berssenbrugge, Mei Mei* 白萱华 Boler, Olivia* 宝娥婕 Chai, May-Lee. 翟梅莉 Chan, Jeffery Paul 陈耀光 Chan, Sucheng 陈素贞 Chang, Diana 张粲芳 Chang, Eileen 张爱玲 Chang, Gordon H. 张少书 Chang, Iris 张纯如 Chang, Jeff 郑金华 Chang, Lan Samantha/Chang, Samantha Lan 张岚 Chang, Leslie* 张墀言 Chang, Natasha Pang-Mei/ Chang, Pang-Mei Natasha 张邦梅 Chang,Jung 张戎 Chang,Michael, M. Y. 张文友 Chang,Tisa 张渝 Chao, Buwei Yang 杨步伟 Chao, Patricia* 赵惠纯 Chay Yew* 谢耀 Chen Ruoxi, Chen Jo-Hsi 陈若曦 Chen, Amy 陈爱梅 Chen, Hsiang-Shui 陈祥水 Chen, Jack 陈依范 Chen, Jenny 陈箐/青 Chen, Joan 陈冲 Chen, Shi-zheng* 陈士铮 Chen, Vivian 陈大颖 Chen,Sheldon/ Chen Xue 陈雪丹/陈雪 Chen, Y uan-Tsung* 陈元珍 Cheng,Lucie 成露西 Cheung,King-Kok 张敬珏 Chew, William F. 赵耀贵 Chiang Yee 蒋彝 Chiang, Fay 蒋慧萍 Chieng, Chieh* 詹捷立 Chin, Doug 陈国胜 Chin, Frank Chew 赵健秀 Chin, Marilyn/ Chin, Mei Ling 陈美玲 Chin, Tung Pok 陈松柏

中国传统文化

最美家乡——沧州市东光县 农学院11级兽医3班尚晓敏东光县隶属河北省沧州市,位于华北平原河北省东南部黑龙港流域下游。2002年,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东光县交通区位优势明显。地处“大北京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距北京市250公里,距天津市160公里,距济南160公里,与黄骅港、沧州海关相距90公里,为两省三市六县交界地。京杭大运河穿境而过,是冀东南重要的商贸、交通要地。京沪铁路、104国道、京沪高速公路纵贯全境,省级千武路横穿而过。刚建设完的京沪高速铁路,还有即将开工的邯黄铁路, 东光县工业基础雄厚,已经形成化工、包装机械、塑料、棉花加工四大特色产业,被誉为化工之乡,“中国纸箱包装机械之乡”、“江北塑料第一乡”、“河北棉花之乡”。 东光县历史悠久,于公元前202年置县。历史上名人辈出,是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故里,马致远墓已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京剧表演艺术家荀慧生、清末武术家霍元甲都是东光人。普照公园内的铁菩萨为全国最大的座式铁佛,与沧州铁狮子、景州塔齐名。 东光县旅游资源有: 1、铁佛寺大雄宝殿铁佛寺位于旅游区正中央,占地面积7334平方米,包括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为一组古朴典雅雄伟壮观的仿宋古建筑群。山门正中门楣上"铁佛寺"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是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亲笔书写。天王殿和大雄宝殿的鎏金匾额,则出自中国末代皇帝的胞弟,爱新觉罗.溥杰之手。铁佛寺内共有佛像33尊,其中大雄宝殿内释迦牟尼佛高8.24米,重48吨,是我国最大的座式铸铁佛像。 2、马致远纪念馆马致远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县城铁佛寺旅游区内。总占地面积3320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604平方米,总投资近100万元。2002年9月9日奠基,9月18日破土动工,坚持建筑景观小巧、精致的要求,追求平和、宁静的氛围,营造起浓厚的文化氛围。马致远纪念馆整体建筑古朴典雅、小巧玲珑,以马致远生活经历为主线,以元代木结构建筑为主体,包括正门、正厅、东西亭、游廊等建筑,力求创造出元代散曲、戏剧浓厚的元代历史文化品位,体现元曲大家马致远的文化风采。 3、荀慧生纪念馆荀慧生纪念馆工程于2006年11月27日奠基,2007年7月31日动工建设,投资140万元,于2010年6月1日建成开馆。纪念馆位于河北省东光县铁佛寺景区内马致远纪念馆北侧,占地面积2335平方米,仿古建筑面积1079平方米。为砖木结构仿清古建筑群,其采用北方四合院布局,与南方园林风格相结合的造园手法,主要包括南北中轴对称式二进院落,进人大院,对面墙上是“苟慧生”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 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业识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 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大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的历史必然。 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一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重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修养

浅谈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 土管1101 朱少春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有时甚至与文化精神、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文化文化精神 随着外国特别是西方节日在中国的流行,青年人热衷过情人节、圣诞节,淡化中国传统节日中必须有的一些习俗,比如春节回家、清明扫墓、端午吃粽、中秋赏月吃月饼等。国务院办公厅已经发出通知,公布对国家法定节假日进行调整,明确清明、端午、中秋三个传统节目为法定假日,此举无疑是及时且具有现实意义的。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在长期的流传过程中,通过对天人、群己、义利等关系的约定,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体现了强大的文化凝聚力与生命力,还与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联系,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文化是人类,或者一个民族、一个人群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其规范,它实质上是与人类化联系在一起的。原始人钻木取火、刀耕火种,崇拜自然、图腾、祖先与神灵;宗法制社会形态下,人们讲究长幼尊卑、人伦血亲、礼教德治。各个历史阶段,人们祭祖、拜月、踏青、登高、折柳驱邪……人类的行为、观念随着人类的起源、进化、发展日益丰富,文化的内涵也随之渐趋深厚。假如某些行为、观念变成大多数人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则成为一种习俗,有些习俗以节日或民风民俗的形式存在下来。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有全国性、地方性和民族性的传统节日达 200多种,而其中最主要的有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 6种。下面以这 6种主要传统节日为例,阐述其中的文化内涵。 (1)中国传统节目根植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 自然条件与地理环境决定了早期的中国以农耕经济为主。人们发明了农具,培育出新的农作物,制定了一系列农业制度,形成了一些农事习俗,创作了农事诗、各式图形等,这些都是农耕文化的体现。中国传统节日根源于中国古代农耕文化。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周代才叫“年”。“载”、“岁”、“年”都是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收的寓意。关于春节的另一种说法是: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当时每逢腊尽春来,先民便杀猪宰羊,祭祀神鬼与祖灵,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免去灾祸。清明节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温暖,草木萌茂,农业上开始忙于春耕春种。江南有农谚这样形容清明:“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种莫迟延”、“种树造林,莫过清明”。关于中秋节的起源,有一种说法是秋报的遗俗,因为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稻子成熟的时刻,人们便在这个季节饮酒舞蹈,喜气洋洋地庆祝丰收。重阳节在陕北是正式收割的季节……从传统节日的起源看,大多出于农耕目的,虽然在流传过程中,有些节日淡化了农耕印象,但传统节日体现或根植于古代农耕文化这一点是确定的。 (2)中国传统节日体现了原始观念文化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这里的大自然主要指太阳、

王阳明心学之精髓

王阳明的人生智慧 王阳明就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在学术思想方面继承宋代大儒陆九渊,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王阳明的思想一出世,便产生了巨大的反响,为当时萎靡消沉的社会灌输了生机与活力。曾国藩曾评价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几百年来,王阳明的思想影响了海内外无数人,张居正、曾国藩、章太炎、康有为等都从中受益。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断言,21世纪就是王阳明的世纪。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就是良知,为善去恶就是格物。 ——王阳明心学最高概括之“四句教” 1、欲修身,先养心 “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心即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不? 人生启迪: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与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她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2、不忙不乱,不焦不躁 “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就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 ——天地间的大气,本来没有瞬息中断过。但有了一个主宰,就能不先不后,不急不缓,即使千变万化,主宰就是一成不变的,人有了这个主宰才产生。如果主宰安定,如同天地运行一样永无停息,即使日理万机,也经常从容自在,也就就是所谓的“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若无主宰,便只有气在四处奔流,怎么会不忙呢? 人生启迪:忙碌就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不幸的就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就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3.心狭为祸之根,心旷为福之门 “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就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

中国传统文化大全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乃至全人类的宝贵财富。中国五千年文明历史,奠定了人的一切文化与思想行为。接受古老的人类文化的教育熏陶,就深知道德底线存在,能够辨别基本善恶。理解传统人的理念和道德文明就容易处理好人际关系,明确人生价值观念,提升人伦道德。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她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提升社会道德完善审美观的作用,表现出来的是民族内涵和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古代时候“华”这个字和“花”的意思一样,引申为美丽而有光彩,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地区,所以自称为华。作为华复民族,我们的历史文化就象花一样鲜艳美丽。民族风俗凝聚着人民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中国历史的画卷把我们民族的生活装点得多姿多彩: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如诗如画的山水园林,叹为观止的民间艺术,让人折服的诗词曲赋,可歌可泣的历史典故,书法国画,大着名书,民间传说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在影视界、商界、艺术界、饮食业、旅游业、建筑业等行业里都常常用得上,对增加创作灵感,丰富作品素材,合理布置家居,活跃思维,婚嫁做寿以及社会交际等都起很好的作

用。当你还是用筷子吃饭,过传统节日过得有滋有味时,身为中国 人的你就更应该了解多些中华传统文化。 何谓“十才子书”? 所谓“十才子书”,指的是这样十部作品:一、《三国演义》;二、《好逑传》;三、《玉娇梨》;四、《平山冷燕》;五、《水浒传》;六、《西厢记》;七、《琵琶记》;八、《花笺记》;九、《斩鬼记》; 十、《三合剑》。它们中有小说、传奇和戏曲。有第一流的小说,如《三国演义》、《水浒传》和优秀的戏曲《西厢记》、《琵琶记》;但也有滥竽充数的,如《三合剑》。即使名列第二的《好逑传》、名称第三的《玉娇梨》和名列第八的《花笺记》,也由于格调不高,落入才子佳人小说的俗套,在中国文坛的影响也极微。因此,所谓“十才子书”的选择和排列,本身就是荒唐可笑的。有人说此出自金圣叹,恐怕不确。 古籍名称的由来 初涉古籍的人,往往为古籍的名称所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其实,古人着作集名的由来,也是有规律可寻的。 以作者本名作集名,如唐代诗人杜审言的诗集称《杜审言集》。 以作者的字或别号作集名,如曹植字子建,集名即为《曹子建集》。 以作者的籍贯作集名,如唐代张九龄为曲江(今属广东)人,集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文思想(儒家、道家、法家)

专题一人文思想 综述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理论和学说。其基本内容为天地之性人为贵的人道精神、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生命意识与宇宙情怀、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进取精神、禀然大义的人格气节和高尚的情操、宽厚仁爱的道德。当然,道家、法家、墨家、兵家等学派也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发展繁荣,和儒家共同给灿烂的中华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浸透着浓郁的人文思想。 一、儒家 基本思想:儒家学说是以"仁"为核心,"人为贵"为思想体系,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为其核心思想的学说。基本上坚持“亲亲”、“尊尊”的立法原则,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体现着人文精神。 思想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1)春秋时期:儒学创立,孔子以仁的学说奠定基础 (2)战国时期:成为显学,孟子荀子继承发展,孟子提出仁政,荀子则提出性恶论。 2.秦朝时期——法家独尊,焚书坑儒,儒家思想遭压制。 3.西汉时期——确立正统地位,儒家思想享“独尊”. (1)西汉初期:盛行黄老之学,主张无为而治 (2)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家思想进行了发挥,增添了“君权神授”和“大一统” 等思想。 4.魏晋南北朝--------儒学危机,儒佛道三教并立. 5.隋唐时期——出现三教合一的趋势 6.宋明时期——儒学复兴发展到理学新阶段,理学统治地位确立.出现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7.明清之际——出现否定传统观念,提倡经世致用,批判君主专制的新思想 8.维新变法运动时期——儒家思想出“新意”康有为提出托古改制,移花接木。 9.新文化运动时期——儒家思想遭受冲击,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 10.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居于主导地位,“文革”期间,“批林批孔”运动,儒学的统治地位被彻底推翻. 12.新时期改革开放以来——儒家思想地位上升. 儒家思想主要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新文化建设相结合。 代表人物及作品: 孔子和《论语》

中国传统文化

一、名词解释 新儒家: 新儒家是指民国新文化运动以来全盘西化的思潮在中国的影响力扩大,一批学者坚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仍有价值,认为中国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恒的价值,谋求中国文化和社会现代化的一个学术思想流派。特征是与西方近代民主,科学思想交流融合。鹅湖之会: 比喻具有开创性的辩论会。出处: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铅山县鹅湖镇)鹅湖寺举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学辩论会。由吕祖谦邀集,意图调和朱熹和陆九渊两派争执。实质上是朱的客观唯心主义和陆的主观唯心主义的一场争论。它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堪称典范的学术讨论会,首开书院会讲之先河。 大乘佛教: 大乘佛教指能将无量众生度到彼岸,佛教中用马车来比喻度众生的工具。大乘,是大的车乘之意。在佛教声闻,缘觉,菩萨的三乘教法中,菩萨乘(或佛乘)为大乘教法。 慎独: “慎”就是小心谨慎、随时戒备;“独”就是独处,独自行事。意思是说,严格控制自己的欲望,不靠别人监督,自觉控制自己的欲望。 内圣外王 内圣外王,指内具有圣人的才德,对外施行王道。 四谛: 又作四圣谛。谛,意为真理或实在。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 四谛即:(1)苦谛:指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充满了痛苦烦恼。(2)集谛:集是集合、积聚、感招之意。集谛,指众生痛苦的根源。谓一切众生,由于贪、瞋、痴等造成种种业因,从而感招未来的生死烦恼之苦果。从根本上来说,众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于佛法真理、宇宙人生真相的无知;正因为无明,众生才处于贪、瞋、痴、慢、疑、恶见等等烦恼之中,由此造下种种恶业;正因为造下种种恶业,又使得众生未来要遭受种种业报。这样反复自作自受,轮回不休。(3)灭谛:指痛苦的寂灭。灭尽三界烦恼业因以及生死轮回果报,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称为灭。(4)道谛:指通向寂灭的道路,主要指八正道。佛教认为,依照佛法去修行,就能脱离生死轮回的苦海,到达涅盘寂灭的境界。 涅磐: 涅槃为佛教教义,指佛教修习中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和最高理想境界,一般指破除烦恼后所证得的不死不灭,超越生死,永恒安乐的境界,是一种超越生死轮回之迷界而获得觉悟,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 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 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 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杜维明英文简介

Curriculum Vitae - Tu Weiming This is the curriculum vitae for Professor Tu Weiming. For more information, please consult the other sections of the web site on his teaching, writings, lectures, activities, and projects. Present Position Director of the Harvard-Yenching Institute Harvard-Yenching Professor of Chinese History and Philosophy and of Confucian Studies,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Languages and Civilizations, Harvard University Personal Details Born: February 1940 Place of Birth: Kunming, China Citizenship: Naturalized U.S. Citizen, 1976 Address: 2 Divinity Ave, Cambridge, MA 02138 Phone: (617) 495-3369 Fax: (617) 495-7798 E-mail: wtu@https://www.360docs.net/doc/633806204.html, Web page: https://www.360docs.net/doc/633806204.html,/~wtu/ Education B.A. in Chinese Studies,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1961 M.A. in Regional Studies -- East Asia, Harvard University, 1963 Ph.D. in History and East Asian Languages, Harvard University, 1968 Main Appointments 1966-1967: Lecturer in the Humanities, Tunghai University, Taiwan. 1968-1971: Assistant Professor in East Asian Studies, Princeton University. 1971-1981: Successively Assistant Professor, Associate Professor and Professor of Histor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挖掘开发这些宝贵的和谐思想,对于我们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和谐”思想,这些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可资利用的重要思想资源。 早在先秦典籍《尚书·舜典》中就有“八音克谐,无相伦也,神人以和”的记载,《左传·襄公十一年》中也有“如乐之和,无所不谐”。zhlzw.com中 华勵志网其后,“和谐”逐渐成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哲学概念,并进而演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和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就其主体而言,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的思想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类应当认识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法天道,道法自然。”

(《老子》第25章)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依归。庄子进一步发挥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强调人必须遵循自然规律,顺应自然,与自然保持协调,从而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的境界。道家的这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强调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主张有机地、整体地去看待天地间的万事万物。 儒家对“天人合一”的思想进行了许多阐发。《礼记·中庸》中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天、地、人和谐发展。人不是万物的主宰,而应实现天人协调,“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周易·乾卦·文言》)。宋代思想家张载在总结前人“天人为一”、“天人相参”说的基础上,首次使用了“天人合一”四字,并提出了“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命题,指出天地万物本来就是一个和谐的宇宙家庭,人与人是兄弟,人与物是朋友,相互之间应该亲密无间,共存共荣(《西铭》)。这种“民胞物与”的境界,既是张载广大深厚的宇宙情怀的表现,也是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重要内涵之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个人整理修改版)

中国古代传统节日 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清明节(公历4月5日前后)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七夕(农历七月初七) 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 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除”乃除旧布新之意。“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除夕英文名Chinese New Year's Eve 别称:大年夜、除夜、岁除 节日时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 节日类型传统节日流行地区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节日起源除旧布

新、祭祀祖先 节日活动:清扫庭舍、贴年红、祭祖、守岁 节日饮食:年夜饭 节日意义:除旧布新,迎祖宗回家过年起源时间先秦时期 风俗习惯 ?年夜饭?贴年红?燃爆竹?祭祖?守岁?挂灯笼?压岁钱 节日禁忌 1、福字不能倒贴,大门是迎福纳福的地方,福字应该正贴。福字倒贴的地方一般是水缸,垃圾箱。[19] 2、如果是自家大门对准邻居家大门,那么,务在自家大门口外面的门框上挂两个中国结,以趋利避害。[20] 3、忌倒污水、倒垃圾、丢弃杂物、扫地、洒水、随地便溺。据说这样不小心就会溅洒到神灵身上,如果神灵恼怒就会降祸于人。[20] 4 、不论是否守岁,屋里的灯都不要关,要彻夜不灭,寓意来年前途光明。 5、记得要在年前还清债务,如果已欠过年,初一到初五也不能上门讨债。 6、忌说不吉利的字眼。 7、过年期间鱼是必备菜,曰“有余”。吃鱼时,应将头尾留下不吃,这样就表示来年不仅有吃穿,还有剩余。 典故传说 夕的传说?七郎射夕?熬年守岁?春联门神 二、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亦为传统意义上的“年节”。俗称新春、新岁、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直到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发现“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再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 风俗活动:贴春联、放爆竹、敲锣鼓、吃饺子、拜年。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中文名春节英文名Spring Festival 别称新春、年节、新禧、岁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之儒家文化 姓名:马焕系别:12级法本(1)班学号:201293120126 【摘要】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载体,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精深,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历代统治者和知识分子所推崇。儒家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观、仁爱观等影响着中国和世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迎接未来的竞争与挑战。 【关键词】儒学传统文化精神、价值选择价值观念、以儒治世、儒学未来。 一、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作用 儒家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和重要组成部分,或曰中华主流文化,是凝成中国民族精神的主流,是东亚文明的精神内核。“察某如佛,观事变莫若道,而知性尽性开价值之源,树价值之主体莫若儒。”儒学的这种地位是历史形成的,在两千五百多年前,孔子创立儒家学说,不是凭空创造的,而是在社会的大动乱中通过对三代流传下来的中国传统文化遗产进行反思,认真清理和重新加以诠释而形成的思想学说体系。孔子提倡“信而好古”和“好古敏以求之”,使儒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成为中国原典的保存者和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非常注重实地考察,坚持“察知征信”与“因革损益”的原则使儒学又具备审慎的因时制变的品格,在中国处在第一次社会形态变革的时代,儒学应运而生,突出了中华传统文化需要保存、延续和发展

的历史必然。儒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只能在超越了单民族观念和思想体系时才能存在。他一方面提倡“夷夏之防”,十分注激励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同时又以“近者悦,远者来”和“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博大胸怀,倡导民族和睦,友好相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巩固起了凝聚作用,因此儒学长期以来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支柱。“儒学不是宗教却能取代宗教”,坚持的是一种对儒学的信仰和依赖。儒学提倡德化社会、德化人生的思想对中国人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成为华人世界共同的文化心理基础。直至今日,儒家文化仍具有一种积存深厚的民族文化认同的凝聚力,起着中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重大作用。正是由于儒学避免了狭隘民族性的特点,为它走向世界,形成东亚儒家文化圈奠定了基础。在先秦,处于私学地位的原典儒学,为它的长远发展奠了基。汉武帝“独尊儒术”,儒学始成为官学,两汉时基本完成了对先秦以来道、墨、名、法、阴阳之学的综合吸收,扩大了学术包容的范围而成为文化的宗主。虽两千余年其形成屡经变换,但总的方向是强化封建统治意识。“凡是存在的即为合理的。”正是儒家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的长期存在和广泛的影响,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与合情合理性文化。“中国人不得不树立一种道德律,即提高“仁”,亦即公正、慈爱的行为地位,把它作为一种绝对标准,以仁为标准,一切有缺点的人或行为,就能被发现其所不足。”这或许便是儒学所要达到的高度,同时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所要传承的文化宗旨,正如张纯如所阐释的“文化影响力”(Power of cultural forces)“这种力量既可以剥削去使人成为人的那一单薄的社

(完整word版)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最新资料推荐------------------------------------------------------ 中国传统文化之传统节日 华人传统节日除夕(农历十二月廿九或三十)春节(农历正月初一)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龙头节(农历二月初二)上巳节(农历三月初三)寒食节(清明节前一日)清明节(公历 4 月 5 日前后)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七夕(农历七月初七)中元节(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寒衣节(农历十月初一)下元节(农历十月十五)腊八节(农历十二月初八)其中,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为中国七大传统节日。 一、除夕: 农历十二月大年三十晚上叫除夕。 来历: 除夕最早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 据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除疫疠之鬼,来年才会无病无灾。 这就是除夕节的由来。 除意思是交替;夕意思是夜晚。 故除夕之夜,含有旧岁到此而除,明日另换新岁的意思。 除乃除旧布新之意。 除夕有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 风俗活动: 1/ 13

守岁、放烟花、吃团圆饭。 诗句: (唐)范成大《卖痴呆词》: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即春节。 是农历的一岁之首,俗称大年。 是我国民间最热闹、最隆重的一个传统节日。 来历: 古代的春节,是指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并泛指整个春季,这时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人们便把它作为新的一年的开始。 到了辛亥革命后的民国初年,改农历为公历(阳历)后,便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直到 1949 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上才正式把正月初一的新年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 据说,在很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 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文字稿

中国传统文化手抄报节日的起源和发展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传统节日的形成,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这些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地完善,慢慢渗入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它和社会的发展一样,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中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和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出的节气有关,这从文献上至少可以追溯到《夏小正》、《尚书》,到战国时期,一年中划分的二十四个节气,已基本齐备,后来的传统节日,全都和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每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来源之处。 节日的发展 节气为节日的产生提供了前题条件,大部分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露端倪,但是其中风俗内容的丰富与流行,还需要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风俗活动是和原始崇拜、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奇故事为节日平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冲击与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赋予永恒的纪念渗入节日,所有

这些,都融合凝聚节日的内容里,使中国的节日有了深沉的历史感。 到汉代,中国主要的传统节日都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 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代是中国统一后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 经济稳定,科学文化有了很大发展,这对节日的最后形成提供了 良好的社会条件。 节日发展到唐代,已经从原始祭拜、禁忌神秘的气氛中 解放出来,转为娱乐礼仪型,成为真正的佳节良辰。从此,节日 变得欢快喜庆,丰富多采,许多体育、享乐的活动内容出现,并 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风俗一直延续发展,经久不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