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共18页文档
伤寒论(5.5)--太阴病兼变证
![伤寒论(5.5)--太阴病兼变证](https://img.taocdn.com/s3/m/277a75ac33d4b14e84246874.png)
太阴兼表证的治法( 276/P294 )
太阴病 --- 指素体脾胃虚弱者(或太阴病初愈之 时) 脉浮者 ---- 当有发热、恶寒、汗出、头痛等表虚 证
以表证为主,病机向外 治则 ----- 可发汗:解肌发汗,调和营卫 方:宜桂枝汤
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279/P29
5)
案例录像
兼见潮热谵语等燥热之 象
----- 阳明腑实内结
----- 通腑泻热,除满消胀
寒湿发黄的证治及禁例( 259/P29 7)
因:伤寒发汗已 ---- 汗出太过,中气更伤
病 人 证:身目发黄 ---- 寒湿中阻,肝胆失疏
机理:寒湿在里故也 ---- 寒湿为患
治禁:不可下
治则:于寒湿中求之 ---- 温化寒湿
桂枝加
重在腹痛,无下利
芍药汤
---- 邪初入太阴,脾络不
证
腹满时痛 和,寒湿不显
同属太阴 ---- 桂枝加芍药汤
太阴提 纲证
兼吐利,食不下
----- 脾虚寒湿内盛
----- 温中散寒,健脾燥 湿
无潮热谵语燥热之象
桂枝加大 黄汤证
阳明腑 实证
----- 初涉阳明,实邪内 阻
腹满硬痛 拒按便秘
----- 和络止痛,泻实和 胃
小便不利 --- 茵陈五苓散
小便利 --- 茵陈术附汤
太阴病_精品文档
![太阴病_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7e4e2feb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2.png)
【病因病机】脾气素虚,复感风寒或误下损伤 中阳,而表邪不解。
【诊断要点】脉浮,发热恶寒,纳差,便溏。
29
【鉴别诊断】
太阳中风证 太阴兼表证
感 受 风 寒 之 脉 浮 发热恶寒
病机 症状
卫失固密,营阴外泄 中阳不足,风寒外束 汗出,头项强痛 纳差,便溏,神疲乏力
30
【辨证思路】 1、首辨是否有外感表证:发热恶风寒,脉
23
【治疗措施】调和阴阳,疏络活血。 1、病情轻者:用桂枝加芍药汤,以桂枝汤调
和中焦阴阳,加重芍药用量以理脾和营,缓急 止痛。《本草思辨录》“芍药抑木疏土而破结, 故为腹痛专药”。 2、病情较重,出现大实痛者:用桂枝加大黄 汤。即在桂枝加芍药汤的基础上再加大黄。
24
三、太阴病兼表证
【概述】 1、概念:指中阳不足,感受外邪或本在太
2、肺(功能在太阳):主气、司呼吸、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 朝百脉而主治节,为相傅之官,以,下络大肠,还循胃口,
为十二正经之始。 足太阴脾经接足阳明胃经,起于大趾之端,过
大腹。
其经络通过别络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 相表里。
3
二、太阴病理 (一)成因
12
【临床表现】腹满腹痛,食不下,呕吐,下利, 口不渴(手足自温),神疲乏力,舌苔白厚腻 或水滑,脉濡弱或迟缓。
13
证候分析(虚则太阴,实则阳明,轻则太阴,重则少阴):
脾阳不足
运化失职 寒湿内生 鼓动无力
不能化谷 不能化水 寒湿中阻 升降失常
脾络不和 寒湿弥漫
水湿中阻
食不下 腹满
清气下陷
下利
若治疗得当,脾阳恢复——病愈。
太阴病过用温补,或寒湿久郁化热,阳复太过,转 属阳明。
伤寒论偶感——太阴病
![伤寒论偶感——太阴病](https://img.taocdn.com/s3/m/bf98dcd8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8.png)
伤寒论偶感——太阴病太阴病在伤寒论里篇幅不长,我在这里一并论述,太阴病主要就是论述脾之病,太阴病也有外感,称之为太阴中风,用桂枝汤。
太阴有中寒吗?这里没有写,我们平时见到都是阳明中寒,用吴茱萸汤。
太阴本病,是脾阳气不足,寒湿中阻。
和肺没有啥关系。
为什么在仲景的六经辨证里,都是足三阴三阳,对于手三阴三阳涉及这是我一直想不通的事情,重新温习伤寒论,已经过半了,还是没有答案。
哪位先生能不吝赐教啊。
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太阴的主证是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都是在脾胃,阳气不足而运化不能,所以有这些症状,所以这种腹满是痞满,虚证而满,虽然腹满,大便反倒多,这就和肠燥便秘引起的腹满相鉴别。
如果因为腹满腹痛呕用泻法,就会导致阳气更虚,所以胸下结硬,导致寒凝腹中。
太阴病用理中丸治疗为佳。
人参干姜是比较单纯用于脾胃阳虚的药物。
274.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太阴中风,表现为脉浮,四肢烦疼,用桂枝汤。
阳微阴涩而长者,也就是浮取无力,说明表症要解,沉取涩而长,内有寒气,脉长说明正气来复。
所以是快要好了。
太阴病欲解时,21点-3点。
此时脾气较旺盛。
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
宜服四逆辈。
腹泻都会伤津液,所以会口渴,如果没有出现口渴是因为是太阴病,也就是脾虚湿盛引起的腹泻,湿气盛大多口淡不渴。
应该温脾止泻,可以用四逆汤。
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
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
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太阴的外感是手足自温的,这个和太阳和少阴厥阴都有区别,脉浮是外感的表现,但是缓是太阴的标志。
太阴病湿气较盛所以容易黄疸,但是小便正常,湿气有去处,所以不会发黄。
如果是脾阳气恢复,运化推动正常,原来的腐秽需要排出体外,所以腹泻虽然明显,但是自己会停止。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
![伤寒论课件:第五章 太阴病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5b1fad56763231126fdb112a.png)
(P35-21条)太阳病,下之后,脉促胸满者,桂 枝去芍药汤主之。(表虚邪馅,胸阳不展,或胸阳不 振) (P76-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 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 连汤主之。(肺与大肠相表里,表邪热传入里,下迫 大肠) (P87-163条)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 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桂枝 人参汤主之。(损伤脾阳,寒湿内生)
脾阳来复,下利自止,其病向愈。
太阴阳复自愈候
脉浮缓:
太阳中风---卫外不固,营阴外泄---浮而和缓
太阴病----脾气虚弱,寒湿阻滞---浮弱而缓
手足自温:
不发热---非三阳病 无手足逆冷---非少阴、厥阴
系在太阴
转归:
太阴发黄----寒湿阻滞,肝胆失疏---“于寒湿中求 之”
脾家实----脾阳恢复----腐秽当去----暴烦下利日十 余行
• 治则: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方药:四逆辈。(轻者理中汤,重者四逆
汤)
太阴病:自利不渴----寒湿内停中焦,下利轻, 津未伤。
少阴病:自利而渴----肾阳虚衰,脾失运化, 水湿下渗,阳虚不能蒸腾津液上承。
里热下利之口渴----邪热内迫阳明,胃肠传导 失职,热灼津伤。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三、太阴转属阳明候
【原文】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 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 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 明病也。(187)
①系在太阴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阳复太过,转属
阳明—由湿化燥,由寒变热,由虚转实,由
阴出阳。)
归纳
①脾家实,腐秽当去 ②寒湿不化,转为阴黄 ③脏病还腑,转为阳明病 ④脾损及肾-少阴病 ⑤误治传变-厥阴病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https://img.taocdn.com/s3/m/40730426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2b.png)
伤寒论——太阴病治则方药总论临床上凡是出现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时腹自痛,脉缓弱等证者为太阴病。
一、太阴病成因太阴病成因其一为素有脾阳虚衰,或内有寒湿,复感外邪,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
其二为三阳病误治,伤及脾阳,致脾虚不运,寒湿内停;或邪陷脾络,脾络不通。
所以太阴病的性质以脾脏的虚、寒、湿为特点,即以脾阳虚衰、寒湿内盛、运化失职、升降失常为基本病机,以腹满而吐、下利、食不下、腹痛为主要证候。
二、太阴病证候分类太阴病的证候有表证、里证之分。
太阴病表证,乃素具太阴体质,又复感外邪发病,以脉浮、发热恶风、肢体痛楚为主要证候特点。
太阴病里证,由于体质因素及感邪程度的不同,又有里虚证与里实证之分。
里虚证,以自利不渴为特点;里实证,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特点。
三、治则方药1.太阴病正治法太阴病因属里虚寒证(脾胃虚寒,故其治疗原则,当以温法补法为主,以温中散寒为重点。
如表证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证为急的,先治其里。
《伤寒论太阴篇》没有肯定方子,我们根据里虚寒证来看,自当温里为主,特补出理中汤为太阴病主方。
理中汤:干姜白术人参炙甘草2.太阴病兼变证治法a、既有下利腹胀满(太阴里虚证),又有身体疼痛(太阳表证),是里虚挟表,当先用理中汤温里,然后再用桂枝汤治表。
b、表证未解,而又有腹满时痛,用桂枝加芍药汤(桂枝汤加重芍药用量),表未解挟有宿食而里实满痛,用桂枝加大黄汤。
桂枝加芍药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桂枝加大黄汤:桂枝芍药生姜炙甘草大枣大黄四、与太阴病相似证候的辨别1. 本证当与热性下利证鉴别,两者均有下利、腹痛等临床表现,但热性下利,以泻下物秽臭难闻为特征,可伴有黄色粘冻或脓血,还可见口渴,舌红,苔黄腻等热象。
2. 腹部胀满疼痛,是阳明病、太阴病共有症状,但虚则太阴,实则阳明,阳明病腹满痛不减而拒按,大便燥结,为里实;太阴病腹满痛时发时止,喜温喜按,腹泻较甚,为里虚寒。
辨证注意点:本证为里虚寒证,抓住虚寒性下利的特征。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共19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478fb92b770bf78a64295479.png)
伤寒论 太阴病篇七版
6
、
露
凝
无
游
氛
,
天
高
风
景
澈
。
7、翩翩新 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 将还旧居。
8
、
吁
嗟
身
后
名
,
于
我
若
浮
烟
。
9、 陶渊 明( 约 365年 —427年 ),字 元亮, (又 一说名 潜,字 渊明 )号五 柳先生 ,私 谥“靖 节”, 东晋 末期南 朝宋初 期诗 人、文 学家、 辞赋 家、散
1
0
、
倚
南
窗
以
寄
傲
,
审
容
膝
之
易
安
。
66、节制使快乐增加并使享受加强。 ——德 谟克利 特 67、今天应做的事没有做,明天再早也 是耽误 了。——裴斯 泰洛齐 68、决定一个人的一生,以及整个命运 的,只 是一瞬 之间。 ——歌 德 69、懒人无法享受休息之乐。——拉布 克 70、浪费时间是一桩大罪过。——卢梭
《伤寒论》全文
![《伤寒论》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ca56d6e6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95.png)
《伤寒论》全文书名伤寒是中国古人对外感病的通称,并不是某一疾病的专门病名。
古人常把疾病的诱因当作病原,寒不仅仅是现代所说的受寒,而是所有外邪引起疾病的统称,出处可参照郝万山先生的讲义视频,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中的伤寒也正是该义,与现代的伤寒症无关。
内容《伤寒论》全书10卷,共22篇,列方113首,应用药物82种。
第一卷为辨脉法和平脉法两篇,主要论述伤寒及杂病的脉、证与预后。
第二卷为伤寒例、辨痓湿暍脉证、太阳病脉证并治上,主要总论六经发生、发展、治疗、预后的一般规律、痓湿暍的证治。
第三卷至第六卷,主要论述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病的脉、证、治疗与预后。
第七卷至第十卷主要论述霍乱、阴阳易、劳复的证治及伤寒病的可汗不可汗、可吐不可吐、可下不可下等。
六经形证六经形证,是《伤寒论》全书的纲领,它是把证候分类而定出来的,后世认为这是不废的法则,张仲景观察到热性病虽然错综复杂,但归纳起来,可分为六个类型,同时又运用《素问》的精神分析了阳热、表实和阴寒、里虚。
即三阳证与三阴证。
流传《伤寒论》原书曾经西晋王叔和整理编次,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处于一线单传、存亡继绝的危机状态。
此书在北宋国家书府秘藏八九十年,嘉佑年间,北宋校正医书局成立,选高继冲进献本为底本,由孙奇、林亿等校定,于1065年由朝廷诏命国子监雕版刊行,名为定本《伤寒论》,结束了从汉末至宋凡八百余年传本歧出、条文错乱的局面。
金皇统四年即南宋绍兴十四年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刊行,有详注,逐渐取代白文本《伤寒论》,白文本南宋未再翻刻。
至元代,白文本《伤寒论》除少数藏书家偶有其书外,社会上已无该书。
明万历二十七年,江苏常熟藏书家赵开美偶然得到北宋刻本《伤寒论》十卷,请优秀刻工将此书收刻于《仲景全书》中。
北宋原刻本旋即丢失,现今仍在留存的只有赵开美本。
赵开美本逼真宋版,后世尊称赵开美本为《宋本伤寒论》。
赵开美本今存五部。
《伤寒论》在国外亦有广泛影响。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https://img.taocdn.com/s3/m/dac6a636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c1.png)
《伤寒六经求真》: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今天第七编:太阴病篇第二章:太阴病纲领1、“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疼,——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此条为太阴病提纲,亦即太阴病的病理界说。
提纲中证状的综合反映正是伤寒胃肠病的阴性病理过程。
本条作为太阴病的界说以与六经病及其他病种相区别。
凡具此证状的即为太阴病。
关于太阴病的病理已于太阴病概说中述及。
脉经与千金翼本条无“若下之必”四字。
玉函本条中“结硬”作“痞硬”,均是。
因胃肠虚寒之病,本自有痞硬,并非误下而有。
同时,作为太阴病的界说,决不能用误下后的表现来认识。
所以“若下之必”四字应刪去,此四字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的。
此条提纲,作为太阴病理界说,确能反映出太阴病的病性、病位和病势,透过证状的综合反映,确实看得出胃肠虚寒的病理趋势。
从与阳明病看其病位的同一性与病性的相对性;从与太阳病看其病位表里的相对性与病性阴阳的相对性;从与少阴病看其病性的同一性与病位的表里相对性;从少阳与厥阴看其病位与病性的异同,太阴提纲确能概栝它的病理特性,是完全可以作为本经病的病理界说的。
因它确是以它单独具冇的病理特征来与他经相区别的。
但陆渊雷先生则怀疑太阴病为杂病而不是伤寒,并认为仲景是拘牵内经中六经之名数而削足适履。
陆先生在少阳病提纲下说:“六经病篇之首,各有之为病一条,说者相承,以为本经病之提纲。
今复考之,唯太阳、太阴二条足以概括本经病状,堪当提纲之名。
其余四经,颇不然矣,阳明之提纲胃家实,是但举承气腑病遗却白虎经病也。
少阴之提纲脉微细但欲寐,亦不足尽少阴之病状。
观本篇及论中用姜附诸证可以见也。
厥阴病自分两种,其一上热下寒,其一寒热胜复,提纲亦举其一遗其一。
本条少阳之提纲,则举其近似之细者,遗其正证之大者,于诸提纲中尤为无理。
”先生于六经提纲是以能否概括本经病状为准则来衡量其可不可为本经提纲,而不是从病理特征来认识六经提纲。
所以先生不能认识六经病是以病性与病位相区别的伤寒病理发展过程的六个特殊的阶段。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https://img.taocdn.com/s3/m/3cda3d5c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8b.png)
《伤寒论》太阴病概说概说太阴为三阴之首,太阴病是三阴病的初始阶段。
病入太阴,疾病由阳转阴,机体抗病能力衰减,脾阳虚弱寒湿内盛,升降紊乱,星现出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症状。
故太阴病病位在里,病性属阴,具有三阴病的共性,为里虚寒证。
太阴,包括足太阴脾与手太阴肺。
足太阴脾经,起于足大趾内侧端,上行过内踝前线沿小腿内侧,交厥阴经脉前,沿大腿内前侧上行,人腹,属脾络胃。
太阴病以足太阴脾病为主,因手太阴肺主皮毛、司开合,感邪后多为表证,故手太阴肺之病变亦属太阳病范畴,已在太阳病篇论述。
脾主腹,主运化,主升清,主肌肉,主四肢。
而脾与胃为表里,两者以膜相连,生理上相互配合,病理上相互影响。
胃主多纳,腐熟水谷,而水谷精微的转输,则依赖于脾气的运化,肺气的敷布,才能内养脏腑,外濡四肢。
脾主升,胃主降。
脾主运化,以升清阳,为胃行其津液,故脾胃的功能协调,则清阳得升,浊阴得降,精微四布,水湿运行,以维持水谷精微和水液代谢,而健康无病。
若邪犯太阴,寒湿留滞,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升降失和,则形成太阴病。
故太阴病以脾阳虚弱,运化失司,寒湿内盛,升降紊乱,为其主要病理特点。
太阴病的成因,大体可归纳为三方面:其一,先天禀赋不足,脏气虚弱,而脾阳素虚,寒湿直中;其二,内伤生冷,或过服苦寒攻伐之药而使脾阳受损,健运失司;其三,太阳病、阳明病误治或少阳病失治,导致脾阳受损,外邪内侵。
例如,太阳病误用下法,邪陷太阴;或阳明病过用苦寒之品,诛伐太过,中阳受损,邪入太阴等,皆属疾病由阳转阴。
太阴病证,以脾脏虚寒,运化失司,升降失和为主要特征,故证以腹满时痛,呕吐,食不下,自利不渴等脾虚寒证为主。
此外,因牌主腹,太阴病位在腹,又有太阴腹痛证,因脾家气血不和所致,以腹满时痛,大实痛为主要临床表现。
若太阴寒湿在里不解,郁而发黄,亦可形成太阴发黄证。
若风邪伤于太阴经表,证见脉浮、四肢烦疼等,则为太阴表证。
太阴病的治疗,仲景提出“当温之”为治疗大法,即温中散寒,健脾燥湿为主,宜理中汤(丸)、四逆汤一类方剂。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https://img.taocdn.com/s3/m/9add35d70029bd64783e2c81.png)
第四章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病是由脾阳虚弱、寒湿阻滞而引起的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为主证的疾病,也称里虚寒证。
第一节太阴病辨证纲要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提要】太阴病辨证提纲及治禁。
病因病机:脾阳不足,运化失职,寒湿内停,升降失调。
腹满---中阳受损,寒湿内停,气机阻滞时腹自痛(时轻时重,时作时止)----寒湿内阻,气机不畅食不下----脾虚不运,纳化失司吐----胃气上逆利----气机升降失调,脾气不升太阴腹满脾阳不足,寒湿郁滞腹满时减,复如故,伴下利阳明腹满肠间燥屎阻结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便秘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A.时腹自痛B.腹满而痛C.下腹部疼痛D.上腹部疼痛E.下利腹痛『正确答案』A『答案解析』太阴虚寒腹痛的特点是时腹自痛。
第二节太阴病本证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277)【提要】太阴病的主证、病机和治则。
自利---寒湿下注不渴---寒湿内盛属太阴----见273条提纲证病机:脏有寒-----脾阳不足,寒湿阻滞治则: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方药:四逆辈轻者:太阴虚寒----理中丸(汤)重者:肾阳亏虚----四逆汤第三节太阴病兼变证一、太阴兼表证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276)【提要】论太阴兼表的证治。
【辨治要点】病机:素体脾阳不足伴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主症:发热恶寒,四肢疼痛,食少纳差,脘腹胀满,便溏,脉浮。
治法:调和营卫,温阳和里。
方用桂枝汤。
二、太阴腹痛证本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279)【提要】论太阳病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及脾虚气弱者当慎用攻伐之品。
【方义】桂枝加芍药汤即桂枝汤倍用芍药而成,桂枝加大黄汤即桂枝加芍药汤再加大黄二两而成。
【辨治要点】①桂枝加芍药汤证病机:脾伤气滞络瘀。
主症:以腹满时痛为主症,无食不下、呕吐、下利等明显的脾虚寒湿证。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
![伤寒论--太阴病篇(七版)](https://img.taocdn.com/s3/m/1338f9491eb91a37f1115ca5.png)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时272腹97“3自腹腹痛满满,时痛”机尽理相不同“里里大虚虚实不并痛甚有”兼下有利气气—滞滞四瘀郁逆阻滞辈脾脾络络
2020/3/7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1 。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20手20/3足/7 自温(要点) 伤寒论
14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日十余行必自止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3/7
伤寒论
2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
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
也。
❖ 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2020/3/7
伤寒论
15
❖ 分析: 大便硬者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
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
余外内容同278条
2020/3/7
伤寒论
16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https://img.taocdn.com/s3/m/c39a7eea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fe.png)
伤寒论纲要~太阴篇第五章太阴篇第⼀节概说太阴病是⼀种脾胃虚寒的证候,是病情趋向衰退,脾胃机能减弱的疾病,太阴居三阴之⾸,它在三阴中症状较不复杂及病情亦较轻浅的疾病。
太阴病的成因:(⼀)藏有寒:因患者素来脾胃虚寒,初发病即能形成太阴症状或由于脾胃素虚,外邪传⾥,从寒化⽽成的。
(⼆)阳经误治引起:因误治损伤脾⽽形成。
如原⽂279条“太阴病,医反下之,因⽽腹满痛者,属太阴也……。
”⼆、太阴病的病机:内经“脾主为胃⾏其津液者,”这说明脾的主要作⽤是运化津液,升清降浊供养全⾝的营养,⼜“脾恶湿,湿⽓太胜,则其运化之能⼒不⾜,升清降浊的功能失常,表现为腹胀满,⾷不化,若⽔湿停滞肠胃则⼤便泄泻,上逆为呕吐。
因下焦⽓化未伤,津液犹能上承,故多见⼝不渴。
所以太阴病下利⼝不渴,不发热是特点,内径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脾⽓虚寒,⽓机不化,则腹部满闷,寒⽓阻滞则见时腹⾃痛。
⼆、太阴病的主要脉证:主证:腹满⽽吐,⾷欲减退,时腹⾃痛,⼿⾜温,⼝不渴,但不发烧,亦是特点。
脉象:多濡弱或迟缓。
第⼆节太阴病的辨证论治太阴与阳明互为表⾥,关系较密,可互相传变,如阳明病久⽽虚者可转为太阴;(太阴病中阳渐复者可转为阳明)。
阳明病为燥热伤津的⾥实热证,太阴病逝寒湿为患的⾥虚寒证。
显然⼆经得病证是根本不同的,但亦有症状易混故必严加区别,如腹部满痛是太阴与阳明共见的主要症状,但太阴病是隐隐的时腹⾃痛,且⼤便⾃利,腹满时减,喜温⼿按,多不⼝渴,⽽阳明腑证的腹满痛是腹痛较甚,拒按且⼤便秘结。
若辨证不清,将太阴病误为阳明腑证,妄⽤攻下,就会重伤胃阳,造成胸下结硬的不良病变。
(原⽂273条)。
太阴病亦有兼轻度表邪⽽出现脉浮等表证症状者,此即“太阴中风,”它和太阳表证及少阴两感证不同,须予以区别。
太阴病是⽆热⽽⼿⾜⾃温,太阳病则早晚必现发热;少阴病则有四肢厥冷。
太阴病为脾胃虚寒,寒湿内盛的疾患,所以治法当以健脾、燥湿、温阳,散寒为主,但太阴病亦有兼存表证者,故必须权衡轻重按标本缓急的原则表证偏重的先解表,⾥证为急得则先治⾥,总之,要按照病情,随证灵活⽤药,亦不能拘守于某⼀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6/3
伤寒论
16
END
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源自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提要:太阴阳复太过转出阳明
2020/6/3
伤寒论
14
❖ 分析: 大便硬者 太阴阳复太过,由湿化燥转出阳明
以一症概其余故云“为阳明病也”。
余外内容同278条
2020/6/3
伤寒论
15
第五节 太阴病欲解时
原文275: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行。可见脾胃肺功能关系密切。此外,肺之肃降
尚须大肠传导功能配合,这些功能完成又依靠其
经脉互相沟通,共同完成水谷精微四布,水液运
行。
2020/6/3
伤寒论
1
但是从太阴病篇原文记述仅仅讨论了脾胃功能, 尤其是脾主运化水湿内停的病变。肺虽属手太阴, 但论中条文未涉及肺的生理病理,也没谈及脾主 运化水谷精微方面问题。
示里虚寒证
以其脏有寒故也— 脾虚失运,寒湿阻滞—病机
当温之—温中散寒,健脾燥湿—治则
2四020/逆6/3 辈—理中、四逆、伤寒真论 武汤等—方药
6
❖ 讨论: 为何不直接具体方药而以“四逆辈”? 从病机:脾阳与寒湿消长。
从脏腑相关论:脾肾关系甚密切。
体现仲景不株守一方是辨证论治精神或 视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施治” 的实例示范。
❖ 提要:太阴阳复的机理与表现
❖ 分析:
伤寒脉浮而缓 辨表证不在太阳而在太阴
20手20/6足/3 自温(要点) 伤寒论
13
太阴当 经曰:“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发身黄 199条所述阳明湿热发黄,太阴当寒 湿发黄
暴烦下利
脾阳恢复所致表现—脾家实
日十余行必自止
原文187: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
第一节 太阴病辨证纲领
原文273: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 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 提要:述太阴病的提纲证 ❖ 分析: 腹满—脾阳受伤、运化失职、寒湿内停、气机
不畅。为太阴之特征,亦属主证。
2020/6/3
伤寒论
4
阳明:实热内阻,腑气不通,腹满不减。 腹满 太阴:脾虚失运,寒湿内阻,腹满时减。 下利— 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益甚— 脾阳与寒湿消长所定,为临床难点、要点 呕吐 脾病及胃 食不下 胃气上逆
2020/6/3
伤寒论
11
❖ 提要:太阴寒湿发黄的成因、机理及治禁
❖ 分析:
伤寒 —脾阳受伤 ↑过汗 寒湿中阻
身、目、溲黄 温中散寒
黄如晦暗
化湿退黄
切忌攻下
此即“寒湿在里不解故也”
2020/6/3
伤寒论
12
第四节太阴病预后
原文278: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紧在太 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 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 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原文概括了太阴主证、病机、治则方药 于一条原文中并不多见。
2020/6/3
伤寒论
7
第三节 太阴病兼变证
一、太阴兼表证 原文276: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
汤。 ❖ 提要:太阴表证的证治 ❖ 分析: 脉浮 太阴里虚寒证不甚而 宜桂枝汤 可发汗 有发热恶寒四肢烦痛
2020/6/3
伤寒论
8
二、太阴腹痛证
原文28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 弱,易动故也。
❖ 提要:承279条再告诫,太阴脾本为虚,若有 279的病理机转,在治疗时应用白芍、大黄之 时应谨填。同时本条文补述太阴病主脉一弱
三、太阴发黄证
原文259: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 以寒湿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 湿中求之。
原文279: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 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 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 提要:太阴误下,邪陷太阴的证治
❖ 分析:
腹满时痛—太阴误下,中焦脾胃气机不和气滞 瘀阻脾络
大实痛—腹满时痛的重证
2020/6/3
伤寒论
9
❖ 治法:
腹满时痛—通泄湿热以安脾络—桂枝加芍药汤
二、太阴病机
平素脾虚
脾虚失运
风寒直中太阴 寒湿内阻 两者互为因果关系
三阳误治转属
2020/6/3
伤寒论
2
三、太阴临床特征 腹满 时腹自痛 呕吐下利,食不下
四、治则:温中散寒 健脾燥湿四逆辈
五、归转
脾阳恢复太过—阳明病 脾阳恢复利止—病愈
取决于脾 阳恢复程度
小便不利—寒湿发黄
2020/6/3
伤寒论
3
大实痛—泄热消滞—桂枝加大黄汤
❖ 讨论:
太阴病误 下二种转归
273条“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为脾阳重伤
及表现
279条“腹满时痛”脾胃气机不和
273腹满,
“大实痛” 气滞瘀阻脾络 机理不 里虚并有下利—四逆辈
时27腹9“自腹痛满时痛”尽相同 里虚不甚兼有气滞郁滞脾络
2020/6/3
—伤寒桂论 枝加芍药或桂枝加大黄汤10 。
❖ 治禁:从病机,主证分析,忌下是无疑,若下, 脾胃大伤,寒湿愈甚至凝结故云 “必胸下结硬”
2020/6/3
伤寒论
5
第二节 太阴病本证
原文277: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
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 提要:述太阴病的证治
❖ 分析: 脾气不升寒湿下注 故“属太阴”前后
自利不渴 言寒湿属阴
互应文法—症状
概说
一、太阴生理
❖ 太阴之气:脾胃及其经脉功能综合体现。
胃主受纳腐熟,脾主运化。胃之腐熟是脾主运化
之基础,脾的运化又促进胃之受纳腐熟,可见脾
胃关系甚为密切。脾主运化精微与水湿又须赖肺
的肃降,乃能水精四布。五行并行,此即经曰: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行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