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心悸的体会
珍珠粉、琥珀粉为药对治疗心悸体会
2 . 2 结果
治愈 1 9例 , 好转 2 0例 , 无效 3例 。
对治疗 心悸值得 总结 , 对于其他证 型 的心悸 以及 功能性
心律 失常患者 的治 疗也有待进一 步探讨 。
参 考 文 献
[ 1 ] 刘 国华 , 张 明岛 . 上海市中医病证 诊疗常规 [ M] . 上 海: 上 海 中 医
2 结 果
珠, 镇 心安魂 魄” 。《 中华人 民共 和 国药典》 中也记 载珍 珠具 有安神定惊功 效 。现代药理研 究琥 珀有 降低 、 抑制 心脏 兴奋性及 异位 兴奋 灶 , 抗 快 速心律 失 常作 用 。 珍 珠粉 具有强 心 、 健骨、 明 目、 镇惊 、 降 血压 、 安神 益智 、 强 体益 寿 、 养 颜美容 、 清热解 毒等功效 。 俞 氏利用珍 珠粉
2 5年 , 平 均 5年 ; 男性 1 8例 , 女性 2 4例 ; 所 有 病 例 符
合心悸 诊 断标 准 或伴 有 心 悸 症 状 。排 除 标 准 : 合 并 心
肌梗 塞 、 心力 衰竭 、 严重 心律 失 常 、 精 神病 , 同 时使用 其
他药物, 未 按要 求 服药 。 1 . 2 治疗 方法 对 痰瘀 阻滞 、 心脾 两 虚型患 者分 别 投 以血 府逐 瘀 汤 、 归 脾汤 为基 础 方 , 再 加 珍 珠粉 0 . 3 g 、 琥
心 悸是 指病 人 自觉 心 中悸 动 、 惊惕 不安 , 甚 至不能 自主 的一种 病证 , 常伴 见 失眠 、 胸闷、 眩晕 、 健忘、 耳鸣 、 心烦、 焦躁 等症 状 , 是 临床 常 见 的病 证 与症 状 , 发作 时 严 重 影 响生活 和工 作 , 或 者迁 用西 药 出现疗 效减 弱 , 或 限于毒 副作 用 而不 能坚 持服 药者 , 也不 在少 数 。笔者 采用 珍珠 粉 、 琥 珀粉 为药 对治疗 心 悸疗效 满 意 , 具 体报 告如 下 。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
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展开全文张仲景治心悸心慌的经典小方!闹了半天,又是湿气惹祸本文理论依据:《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仲景方药古今应用》、《仲景临床中药学》、《经方方证要点》昨天,我给您写了张锡纯治疗心慌的方子,用于调治心血不足、神魂不安的患者。
我不知道您看过没有。
今天在这里,我再给您写一个。
只不过,这不是张锡纯的办法,而是张仲景的,两个人差了一千多年。
调治的思路,自然也完全不一样。
先来看这个医案吧。
话说有这么一个男性,年26岁,什么毛病呢?心下位置悸动不安,似跳非跳,似慌不慌,总之是感觉不安生,总感觉心跳不正常。
但这个情况也有改善的时候。
什么时候呢?就是大便拉稀、稍微腹泻的时候。
这个腹泻,隔三岔五来一回,然后心里面就安生了,但不久以后还是老样子。
这什么毛病啊?患者去过心内科,看是不是心脏不好,但是没查出来什么。
后来,此患找中医。
接待他的,是国内当代的中医经方大家。
医家这么一看,发现舌苔白滑,脉象弦。
而且腹部有振水之声。
再仔细一问,发现患者腹泻的时候,大便清水样,不臭。
看到这里,医家明白了,写了一张小方子——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水煎服。
结果,6剂之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再也没复发过。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个患者其实就是脾胃阳气不足,水湿之气停于心下胃脘所致。
什么意思啊?就是说,这个患者,脾胃阳气不足,没有办法运化水湿之气,于是水湿化作痰饮。
水湿痰饮停在胃脘部位,犯于上,则形成了心中悸动不安之感。
犯于下,走于肠间,则体现为便溏、拉稀,清水样的便。
还有的,病邪犯溢于四肢,会导致浮肿。
腹部的振水声,就是水湿痰饮停聚的表现。
舌脉所体现的,也都是水饮之邪内聚的问题。
也就是说,这个患者所谓的心慌、心悸、不安,说到底,还是水湿痰饮之邪作怪。
这种情况下,仲景的小配伍,茯苓、桂枝、生姜和炙甘草就比较科学。
它本名叫做茯苓甘草汤,基本配伍是茯苓6克,桂枝6克,甘草3克,生姜9克。
其中,桂枝和生姜温阳行水,茯苓利水健脾,炙甘草固护中焦。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悸的中医辨证治疗⼼悸是指⾃觉⼼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主的⼀种病证,病位在⼼,其发⽣主要是阴阳失调,⽓⾎失和,⼼神失养所致。
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瘀,⽔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
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悸发作时常伴有⽓短、胸闷、甚⾄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
⼼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病位主要在⼼,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
因⼼为君主,“神明出焉”。
如脾不⽣⾎,⼼⾎不⾜,⼼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扰动⼼神,或肾阴不⾜,不能上制⼼⽕,肾阳亏虚,⼼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悸;肺⽓亏虚,不能助⼼以治节,⼼脉运⾏不畅则⼼悸不安;肝⽓郁滞,⽓滞⾎瘀,或⽓郁化⽕,均使⼼脉不畅,⼼神受扰,发⽣⼼悸。
常证:⾃觉⼼中悸动,惊惕不安,甚⾄不能⾃主,或⼀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数次发作,或数⽇⼀次发作。
兼见胸闷,⽓短,神疲乏⼒,头晕喘促,甚⾄不能平卧,以⾄出现晕厥。
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阳不振,则出现⼼痛胸闷,⽓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肾虚,⽔饮凌⼼,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喘,脉疾数;如⽔饮凌⼼射肺,则出现突发⼼悸,喘促不得卧,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阳欲脱,则出现⾯⾊苍⽩,⼤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苍⽩,⼝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临床分虚实两类。
虚者为⽓⾎阴阳亏损,⼼神失养⽽致;实者多由痰⽕扰⼼、⽔饮凌⼼及瘀⾎阻脉,⽓⾎运⾏不畅⽽引起。
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
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不⾜,阴阳亏损,其标是⽓滞、⾎瘀、痰浊、⽔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运用经方辨治心悸体会
阴病 ,始得 之 ,反发 热 ,脉沉 者 ,麻 黄 附子 细 辛 汤 主
之。 ” 病 机 为 心 肾 阳虚 。 2 . 3 苓 桂 术 甘 汤 、 真 武 汤 方 讧 :适 用 于 心 悸 而 有 窄 虚 感 ,每 因 劳 累 或 受 凉 后 加 重 , 伴 眩 晕 ,胸 脘 满 闷 ,
首 创 于汉 代 张 仲 景 之 《 伤寒论》 ,他 将 外 感 疾 病 演 变 过 程 中 的各 种证 候群 ,进 行 综 合分 析 ,归 纳疾 病 的病 变部 位 ,寒 热 趋 向 ,邪 正 盛 衰 ,经 后 人 临 床 运 用 发 现 ,不 仅 仅 局 限 于 外 感 病 的诊 治 ,对 内 伤 杂 病 的 论 治 ,也 同样 具有 指导 意义 。 心悸 由体 虚久 病 ,饮 食 劳倦 ,情 志 所伤 ,感 受 外 邪 ,药物 中毒 等原 因 ,导 致脏 腑 功 能 失 调 ,以 心 的气 血 阴 阳不 足 ,心 神失 养 ,或 气 滞 、痰 浊 、血 瘀 、水 饮 扰动 心 神 而 发 病 。病 位 在 心 ,与 脾 、。 肾、肝 、肺 有
浙江中医杂志 2 0 1 3年 l 2月 第 4 8 卷第 1 2期
运 用 经 方 辨 治心 悸 体会
王 悦
浙 江 中医药大 学管理 学 院 浙江 杭 州 3 1 0 0 5 3
关 键 词 经 方 辨 证 论 治 三 辨 法 心 悸
心悸 病 证 名 最 早 出 自 《 伤寒论》 、 《 金 匮要 略 》 ,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2篇心悸是指心脏跳动不规律、过快或过缓,使人感到恶心、头晕、心慌等不适。
心悸的发生可能与心理压力、疲劳、饮食、药物、心脏病等因素有关。
因此,治疗心悸需要综合考虑病因,下面介绍几种治疗心悸的最佳方法。
方法一: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治疗心悸的较为常用的方法,可缓解心律失常所带来的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抗心律失常药等,需要遵医嘱使用。
其中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控制心律失常,但不适用于心肌缺血患者。
钙拮抗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氧供需平衡的紊乱。
抗心律失常药则能够直接干预心肌去极化,调整心肌电生理特性。
方法二: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则可以通过缓解心理压力,减轻焦虑情绪,改善自我调节能力等途径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音乐疗法等。
例如,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通过改变个体的认知模式来调整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催眠疗法可以深入潜意识,对产生心悸的因素进行调整;音乐疗法则可以通过听音乐来舒缓情绪,缓解压力。
方法三:针灸治疗针灸作为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可以通过调整人体经络,改善气血循环,达到治疗心悸的效果。
例如,对于心脏神经官能症引起的心悸,常用的针灸穴位有心俞、神门、气海等;对于急性心悸引起的心绞痛,可以选择穴位足三里、内关等。
针灸能够调节人体的自主神经系统,使心脏节律变得平稳,从而减少心悸的发生。
总之,治疗心悸需要考虑病因,可综合采用药物治疗、心理治疗、针灸治疗等方法。
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合理的饮食等,以维护心脏健康。
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
张伯礼治疗心悸经验张伯礼,中国著名医学家、心血管专家,他在治疗心悸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他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疗心悸的方法和原则,为心悸患者提供了指导意义。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介绍一下张伯礼治疗心悸的经验。
首先,张伯礼强调心悸患者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
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心肺功能,提高心脏的耐受能力。
此外,戒烟限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烟酒对心脏健康有着负面影响。
其次,张伯礼在治疗心悸时注重食疗。
他建议心悸患者要注意饮食清淡,尽量避免辛辣和油腻食物的摄入。
同时,适量摄入一些具有镇静、安神作用的食物,比如糯米、香蕉等。
此外,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调节心律的食物,如山楂、鲜枣等,对改善心悸有一定帮助。
在药物治疗方面,张伯礼主张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用适合的药物。
常见的治疗心悸的药物有β受体阻断剂、钙拮抗剂、心脏灌注剂等。
但他强调,用药要遵医嘱,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另外,心理调节也是张伯礼治疗心悸的重要环节。
他认为心悸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绪波动过大会导致心悸症状的加重。
因此,他建议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可以通过学习放松技巧,如瑜伽、冥想等来缓解压力,放松身心。
最后,张伯礼提醒心悸患者要定期复查并进行相关检查。
心悸可能是一些心脏疾病的表现,如心律失常、心肌病等。
所以,定期进行心电图、彩超等检查是非常必要的。
只有对病情进行准确的评估,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张伯礼治疗心悸方面的经验包括良好的生活习惯、食疗、药物治疗、心理调节和定期复查等。
它们共同构建了一个系统的治疗理念,为心悸患者提供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
当然,每个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是不同的,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医生的指导进行个体化的调整。
希望通过张伯礼的治疗经验,心悸患者能够早日康复。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中医治疗心悸的体会
我是一位中医临床实践者,有幸参加了很多次中医治疗心悸的活动,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
心悸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心脏出现突然的、强烈的不适感,以及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症状。
心悸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内部的病理性变化,如心脏病、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等;也有外部的环境因素,如生活习惯不良、精神压力大等。
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有明确的准则,即“以阴清阳济,以补益收敛”。
无论是内部的病理性变化还是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可以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来进行治疗。
我曾经参加过一次中医治疗心悸的活动,当时有一位患者因为心悸而来就诊,由于患者年纪较大,除了心悸的症状之外,还伴有眼花、耳鸣等表现。
诊断后,我们采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进行治疗,效果很好。
用药前,患者的心悸比较明显,而用药后,心悸的症状明显减轻,眼花、耳鸣等其他症状也消失了,患者的病情得到明显改善,患者以及家属都非常满意。
从这次治疗心悸的活动中,我学到了很多,首先,我学会了正确的诊断方法,比如分析患者的病史,观察患者的体征,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从而找出病因,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
其次,我学会了正确的治疗方法,比如采用中医的药物、针灸、拔罐等特色方法,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病情。
最后,我也学会了正确的护理方法,比如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生活习惯,调节患者的情绪,以及适当的体育锻炼等。
从这次治疗心悸的活动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中医的神奇,也让我对中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
心悸治疗最佳方法心悸是指人在安静状态下感觉到心跳加快、不规律或者有力,通常伴随着焦虑、胸闷等不适感。
心悸可能是由于生理因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于心脏疾病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对于心悸,及时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法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
首先,心悸治疗的最佳方法之一是调整生活方式。
良好的生活习惯对于预防和治疗心悸非常重要。
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紧张,对于缓解心悸症状有明显的效果。
此外,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合理饮食也是调整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
其次,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心悸的重要手段。
对于一些症状较为严重的心悸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来缓解症状。
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心律失常药等。
但是在使用药物治疗时,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严格按照医嘱使用药物,避免自行使用药物造成不良后果。
另外,心理疗法也是治疗心悸的有效方法之一。
对于一些因情绪紧张、焦虑等导致的心悸症状,可以通过心理疗法来缓解症状。
心理疗法包括放松训练、认知行为疗法、心理咨询等,可以帮助患者调整情绪,缓解焦虑,从而减轻心悸症状。
另外,对于一些病因明确的心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是非常重要的。
及时发现并治疗病因,可以有效缓解心悸症状,预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总的来说,心悸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针对不同的病因和症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在治疗心悸时,一定要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避免盲目使用药物或治疗方法,以免造成不良后果。
同时,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理疗法也是缓解心悸症状的重要手段,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从而有效缓解心悸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和治疗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是指由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痰瘀阻滞心脉,邪扰心神所致,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病证。
常伴有气短,胸闷,甚则眩晕,喘促,脉象或迟或数,或节律不齐。
其中因惊恐、劳累而发,时发时止,不发时如常人,其证较轻者,为惊悸;并无外惊,每由内因引起,自觉终日心中惕惕,稍劳即发,病来虽渐,但全身情况较差,病情较为深重者,为怔忡。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范围】西医学中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过早搏动、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凡具有心悸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1.感受外邪风寒湿邪,侵袭体表,痹阻经脉,内舍于心,发为心悸。
2.情志所伤恼怒伤肝,肝气郁滞,日久化火,气火扰心则心悸;若气滞不解,久则血瘀,心脉瘀阻,亦可心悸;忧思伤脾,阴血亏耗,心失所养则心悸;脾胃受损,运化失司,酿生痰湿,痰浊阻络亦可致心悸;突受惊恐,心神慌乱,不能自主亦可发为心悸。
3.饮食失调过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运化失司,湿聚成痰,日久痰浊阻滞心脉,或气血生化乏源,心失所养,均可心悸。
4.劳欲过度房劳过度,损耗肾精,精血亏虚,心失所养;或烦劳不止,劳伤心脾,心气受损,均可发生心悸。
5.它病失养咳喘日久,心肺气虚,或肺虚及肾,心肾虚衰可引发心悸;水肿日久,或中阳不运,水饮内停,继而水饮凌心而心悸;温热病邪,稽留不除,扰乱心神,可致心悸;急性大出血或长期慢性失血均可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引起心悸。
二、病机1.发病因外感、惊恐、失血等引发者,一般发病较急,其它则发病较缓,遇诱因常反复发作。
2.病位主要病位在心,但涉及肝、脾、肺、肾诸脏。
3.病性以虚为主,本虚标实。
本虚主要为气、血、阴、阳不足,心失所养;标实为气滞血瘀、痰浊水饮、火热毒邪等扰乱心神。
4.病势早期主要是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气滞、血瘀、痰浊、热毒等实邪阻滞心络,扰乱心神;日久心病可及脾、肺、肾等其它脏腑,病机复杂,病情加重。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心悸中医临床实施方案心悸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表现为心跳加快、节律不齐或者心悸不适。
心悸可以是单独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疾病的表现之一。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和治疗具有独特的理论和方法,下面将介绍心悸的中医临床实施方案。
一、中医对心悸的认识中医认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或情志失调等原因导致的一种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心主血脉,心气和血液的运行状况对心脏功能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心悸的发生往往与气血不足、情志内伤、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二、中医临床实施方案1. 辨证施治心悸的治疗首先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根据中医辨证的原则,心悸可分为气滞型、心血虚型、痰湿型、肝郁型等不同类型。
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悸,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2. 药物治疗对于气滞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丹参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心血虚型心悸,可选用当归、黄芪、熟地黄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痰湿型心悸,可选用半夏、陈皮、茯苓等药物进行治疗;对于肝郁型心悸,可选用柴胡、香附、枳壳等药物进行治疗。
3. 饮食调理中医强调饮食调理对心悸的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作用。
建议患者多食用具有益气养血、理气化痰的食物,如山药、红枣、鸡肉、鲫鱼等;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生姜、大蒜等。
4. 情志调摄中医认为情志内伤是心悸的重要病因之一,因此在治疗心悸时,需要调节患者的情志。
建议患者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波动过大,学会放松身心,可以通过散步、太极拳、针灸等方法进行情志调摄。
5. 中医治疗法除了药物治疗外,中医还可以采用针灸、推拿、气功等治疗方法进行心悸的调理。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经络气血,改善心脏功能;推拿可以通过调理气血,舒缓心悸症状;气功可以通过调节呼吸,平稳心跳。
总之,中医对心悸的治疗是综合的,既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又要结合药物治疗、饮食调理、情志调摄和中医治疗法进行综合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应该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以预防心悸的发生。
郝万山:心慌心悸,我的临床治疗经验方
郝万山:心慌心悸,我的临床治疗经验方原创郝万山医承有道学堂今天导读:本文为大家分享郝万山老师治疗心悸的临床经验,思路是老师临床所总结,而治疗的方剂,也都是郝老师加减化裁,验证有效的,具有很强的临床参考意义。
本文节选自视频课《郝万山讲内科病》心悸的辨证与治疗主讲人/郝万山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慌心跳、惊悸不安,难以自持为主症的病证。
多呈阵发性,易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诱发。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心中惕而不安,不能自控)。
惊悸和情绪有关,突然发作。
时间不长它就可以自己缓解。
怔忡多为久病渐成,因劳倦而加重,难以速已,病情较重。
证候一:心虚胆怯病因:素体心胆虚怯,受惊恐,闻异声,见怪状,登高涉险,则心悸胆怯,心动神摇,不能自持而成惊悸。
证候:心悸,善惊易恐,坐卧不安,少寐多梦,舌苔薄白,脉象动数或虚弦。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例:安神定志丸(医学心悟)人参10 茯苓15 茯神15 远志12石菖蒲10 生龙齿20(先煎)加琥珀粉3克(分冲)或磁石15-20克(先煎)这个方子是在孙思邈千金药方的定制小丸中加味而来的,定志小丸有人参、茯苓、菖蒲、远志四个药,而安神定志丸在这个基础上加了茯神、生龙齿。
我在临床用的时候,还要再加琥珀粉,或者磁石。
磁石是我特别常用的治疗心律失常的一味药,但这个药的剂量比较重,尤其是生磁石,你要用30克的话,它会直下肠胃拉肚子。
琥珀粉它不溶于水,你可以装在胶囊里头,或者和药液混在一起,咕咚一口咽下去。
千万别含着药水,然后用鼻子来出气,这样就可能把琥珀粉吸到鼻腔里,这个应当注意。
兼心阴不足者,加柏子仁、酸枣仁、五味子以养心安神。
收敛心气。
若兼痰火内扰,胃失和降,证见心悸而烦,善惊痰多,食少泛恶,舌苔黄腻,脉象滑数者。
可用黄连温胆汤加枣仁、远志以清热痰、安心神。
黄连温胆汤非常好用,但是我自己的经验,有个更好用的方子,那就是柴桂温胆定志汤。
北柴胡黄芩桂枝炒白芍陈皮法半夏白茯苓竹茹枳壳制远志党参石菖蒲炒枣仁炙甘草珍珠母证候二:心血不足病因:素体虚弱,脏腑虚损;久病失养,阴亏血少;思虑烦劳,耗损营血阴精;亡精失血,均可导致心血亏虚,心失所养而发心悸。
心悸临床辨治体会
虚 中夹实,其病机为心 阳素虚 、阴乘阳位 ,饮停心下,扰 动而心悸 。 现在临床所见心悸 、 心律失常,少见纯虚证或 纯实证,多为虚 中夹实、虚实夹杂。
2 心悸辨治七法 临床治疗心悸 , 多采用辨证论治和辨病治疗相结合的
21 温通心阳法 .
适用于, S ( )不足 ,不能鼓动血 DI 气 H
性或功能性疾病,如冠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高血压性 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 ,以及贫血 、甲亢 、心脏神经官 能症等,均可引起心脏搏动频率 、节律发生异常 ,发生 心律失常。临床表现为心慌 、心悸 ,患者 自觉心 中悸动、 心慌不安甚至不能 自主,并伴有心前区不适感 。属祖 国 医学 凉悸 ”和 “ 怔忡 ”的范畴 ,多呈阵发性,每因情 志刺激或劳累、受凉感 冒后诱发 ,并常与胸闷、气短、 失眠、健忘 、眩晕 、耳鸣等并见。随着现代生活的变迁 , 人们多有起居 、饮食无节 ,“ 欲竭其精 ” 耗散其真” ,“ , 心不安而悸 已成为心 内科常见就诊原因。 1 心悸病 因病机的认识 “ 心者,君主之官,神 明出焉” “ , 心主血脉” “ 、 藏神 明” 。心病则气血逆乱,神 明不 安,易发为惊悸、怔忡。 其病 因有外邪入侵 、 志失调、饮食不节损伤脾 胃、劳倦 情 内伤、先天禀赋不足、大病久病失养等 。心悸主要由于心 气 ( 阳)虚弱、阴血亏虚、痰浊扰心、瘀血阻滞 、水饮 内 停, 导致心主血脉 、藏神 明的功能发生异常。心悸虽有外 因,但主要还在于 内因,如先天禀赋不足 、 五脏虚弱或病 后失调 、思虑过度伤及心脾 , 可导致心阴虚或心 阳虚 。阴 血亏虚可致心血亏耗 、 心失所养而发心悸。阳气亏虚可致 心气不足 ,鼓动无力,血行不畅 ,以致心无所依 ,神无所 主 ,心悸乃发。若情志抑郁、化火 生痰、痰火 内扰 ;或气 滞脉中、心血瘀阻;或风寒湿邪、浸淫血脉 ,内损及心,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
心悸的名词解释中医心悸,这是一个常见的症状,在中医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心悸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身体某种不平衡的表现。
它通常被描述为心跳过快、沉重,或者心脏不规则跳动的感觉,有时伴随着焦虑、恐惧和无力感。
中医将此症状归类为“心病”范畴,并在治疗中往往采用综合的方法。
据中医理论,心悸是由于心脏功能异常或人体阴阳失调所致。
中医将心悸分为多种类型,每种类型有不同的病机和治疗方法。
首先,中医将心悸分为实证和虚证。
实证心悸多见于气虚、阳虚、痰瘀等病理情况下,主要表现为心跳剧烈、快速,伴有胸闷、气短和躁动不安。
此时,中医会通过调理气血、理气降逆的方法来治疗。
另一方面,虚证心悸则通常由于心脏功能衰弱、气血不足、阴虚等原因引起,表现为心悸轻微,久久不愈,常伴有神疲乏力、失眠多梦和面色苍白。
对于虚证心悸,中医会采取补益心脏、养血安神的方法进行治疗。
此外,中医还将心悸细分为郁证、热证和湿证等类型。
郁证心悸常见于情志不畅、肝气郁结的人群,表现为心烦意乱、失眠多梦、胸闷胁痛等症状。
对于这种类型的心悸,中医会通过调气活血、疏肝解郁的方法来治疗。
与之相对,热证心悸则由于热邪蕴结、心火过旺等因素引起,表现为心悸症状与烦躁、口渴、咽干等热症并存。
对于此类心悸,中医会采用清热解毒、清心降火的方法来治疗。
此外,湿证心悸是由于痰湿停滞、脾胃失调引起,表现为心悸伴有恶心、倦怠无力、胸闷腹胀等症状。
中医则会通过祛湿温中、理气健脾的方法来治疗此类心悸。
在中医理论中,心悸也与脏腑相应有一定关系。
据中医所言,心脏与小肠相连,小肠对心脏的通达有影响,因此,心悸也与小肠的功能有关。
同时,心脏与肝脏相互关联,肝气郁结会影响心脏的平衡,所以心悸也与肝气郁结相关。
综上所述,心悸在中医理论中有着丰富的解释,其病机和治疗方法多种多样。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采用针灸、草药、按摩等疗法来调理身体,以恢复心脏的平衡状态。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持续出现心悸症状的人群,还是建议及时就医,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临床应用体会
炙甘草汤治疗心悸临床应用体会摘要:目的观察炙甘草汤治疗心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接诊的64例心悸患者(中医证型为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中,数字表随机抽选划分对照组(32例,西药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使用炙甘草汤加减进行治疗)。
对比两组恢复情况。
结果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心悸症状改善情况,观察组治疗后明显优于对照组;早搏次数治疗后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
结论使用炙甘草汤对心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中医诊断属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进行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心悸症状,减少早搏次数。
关键词:炙甘草汤;心悸症状;早搏次数;心悸在临床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发生率,致病机制较为复杂,最常见的原因是心律失常(房性早搏、室性早搏)。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西药对房性早搏及室性早搏的治疗效果有限,射频消融等非药物治疗手段费用较高,且有其相应的适应症,在基层很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
而中药在治疗心悸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本人在临床观察中发现许多心悸患者属于阴血不足,阳气不振者。
选择炙甘草汤加减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每获良效。
本次研究主要对炙甘草汤在治疗心悸中的具体价值进行探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在2022年3月至2023年4月收治心悸患者中选择64例为对象,数字表随机抽选划分对照组(32例,常规方案治疗)和观察组(32例,使用炙甘草汤进行治疗)。
在患者组成方面,对照组中男性17例,女性15例,年龄在42—78岁间,均值为(58.34±1.73)。
观察组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在43—77岁间,均值为(57.93±1.89)。
对比两组基本数据,P>0.05。
本次纳入患者均无其他心血管疾病,无肝肾功能损伤类病症,且排除精神疾病以及认知功能障碍患者。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西医治疗,服用盐酸普罗帕酮片(生产厂家: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10950224),单次服用100mg,每日服用3次。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
心悸的中医治疗方法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临床多呈发作性,病情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重者为怔忡。
心悸的病因病机(一)病因:体虚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药食不当。
(二)病机基本病机: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病位:心,与肝、脾、肾、肺密切相关。
病理性质:虚—气、血、阴、阳亏损,心失所养;实—痰火扰心、水饮上凌、心血瘀阻,气血运行不畅。
病理因素:气滞、血瘀、痰浊、水饮。
阴虚者常兼火盛或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痰浊。
心悸的诊断依据1.自觉心中悸动不安,心搏异常,或快速,或缓慢,或跳动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解,神情紧张,心慌不安,不能自主。
2.伴有胸闷不舒,易激动,心烦寐差,颤抖乏力,头晕等症。
中老年患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汗出肢冷,晕厥。
3.可见数、促、结、代、缓、沉、迟等脉象。
4.常由情志刺激(如惊恐、紧张)、劳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5.心电图的改变。
心悸与怔忡的鉴别心悸的辨证论治心虚胆怯证候主症: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不寐多梦而易惊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弦。
证机概要:气血亏损,心虚胆怯,心神失养。
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代表方:安神定志丸常用药:龙齿、琥珀、酸枣仁、远志、茯神、人参、茯苓、山药、天冬、生地、熟地、肉桂、五味子。
心血不足证候主症: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
证机概要:心血亏耗,心失所养,心神不宁。
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代表方:归脾汤常用药: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龙眼肉、茯神、远志、酸枣仁、木香。
加减: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心烦,舌红少苔,脉细数或结代—气阴两虚—益气养血,滋阴安神—炙甘草汤;失眠多梦—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养心安神;热病后期损及心阴而心悸—生脉散—益气养阴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