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地理气候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气候》说课稿《气候》说课稿一、说教材(一)教材内容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多样季风显著》的第一课时——南北气温的差异。
(二)教材分析在自然地理环境诸要素中,气候与地理学习的所有章节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节课“南北气温的差异”体现了气温作为气候最基本组成要素之一的重要地位。
这部分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掌握是学习“东西干湿的差异”、“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等知识的前提和基础。
(三)教学重点分析(1)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及成因。
我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是学习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气候复杂多样”的前提和基础。
(2)一月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一月0°C等温线是我国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了解0°C等温线的分布位置,东部与秦岭——淮河一线相似,对归纳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有很大帮助。
(3)我国主要温度带的分布及其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的教育理念。
这部分知识的探究既能够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地理与现实生产、生活的息息相关,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分析(1)对“等温线图”和“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分析判读能力。
首先,在世界地理课程学习中,学生虽然已经接触了“世界气温分布图“,但对“等温线图”的判读方法仍然存在难度。
掌握了等温线图的判读,可以迁移到等降水量图的判读以及其他等值线图的判读过程中。
其次,因为学生对“中国政区图”和“中国地形分布大势图”的掌握不牢固,所以“我国温度带的划分图”的判读也是教学的难点。
(2)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因为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既受我国的纬度位置和地形地势的分布的影响,又受到冬季风的影响。
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的掌握程度来看,仍然有一定的难度。
2.2气候(下)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册地理人教版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理解起来有些困难。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使用更多的图表、案例和实际数据来辅助讲解,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机制。
3. 教学评价方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在课堂评价和作业评价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于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理解和应用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更多地强调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和应对措施的实际应用,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回答与解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低碳生活,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4. 巩固练习(5分钟)
练习1: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简要描述气候形成因素及其作用。
练习2:请学生分析一个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案例,并提出应对措施。
学生完成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
3. 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如何在实际生活中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使学生能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通过学习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参与环保行动的意识,并学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气候形成因素:讲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下垫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举例说明各因素在实际中的作用。
气候变化趋势:介绍全球气候变暖、降水量变化等趋势,分析其原因和影响。
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阐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水资源、农作物等方面的影响,结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
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讲解节能减排、低碳生活、国际合作等应对气候变化的方法和策略。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这一章节,主要介绍了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内容涵盖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点、季风气候、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等。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有初步的认识。
但气候这一块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需要通过本章的学习,进一步深化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掌握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使学生学会分析气候现象的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和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地形地势对气候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2.运用实例分析法,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利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现象。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准备我国气候分布图、地形地貌图等相关地图资料。
3.准备一些与气候相关的实例,如气候对农业、水资源、人口分布等的影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气候现象的图片,如夏季的暴雨、冬季的雾霾等,引导学生关注我国的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我国气候类型的分布图,介绍我国气候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案1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主要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气候的分类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内容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让学生理解。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但对于气候的概念和分类可能还比较陌生。
学生对于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可能有一些直观的感受,但需要通过学习,形成系统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让学生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定义和分类。
2.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气候案例和图片。
2.准备气候分类的资料。
3.准备与气候相关的人类活动的案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地理知识,如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然后给出气候的定义,让学生对气候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各种气候特点。
同时,给出气候的分类,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根据气候分类的资料,对给定的地区进行气候类型的判断。
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学生对气候分类的理解。
4.巩固(10分钟)通过讨论的方式,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案例。
引导学生从实际案例中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引导学生从更广阔的视角思考问题,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气候的定义、分类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7.家庭作业(5分钟)布置相关的家庭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让学生收集不同地区的气候资料,了解不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
这一节内容是对气候这一概念的深入探讨,旨在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理解。
在教材中,首先介绍了气候的定义,让学生了解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
然后介绍了气候要素,包括温度、降水、湿度等,让学生了解这些要素对气候的影响。
接着介绍了气候类型,包括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让学生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点。
最后介绍了气候变迁,让学生了解气候随时间的变化。
教材内容丰富,结构清晰,通过大量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气候的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一节内容时,已经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天气、地形等。
他们对气候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气候的形成和变化,可能还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变迁这一部分内容感到较为抽象,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气候变迁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知识,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气候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气候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定义、气候要素、气候类型和气候变迁等知识。
2.教学难点:气候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探究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气候的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气候》这一节是2020年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及影响因素,从而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可能对学生来说较为抽象,因此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能够识别不同类型的气候,并了解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热爱和保护意识,提高学生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概念及其与天气的区别。
2.不同类型气候的识别。
3.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通过观察、分析来解决问题。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PPT等教学资料。
2.相关气候类型的图片和图表。
3.实例材料和问题清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不同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解释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呈现不同类型的气候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各种气候类型。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析一个气候类型的实例,根据实例判断所属的气候类型,并说明理由。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PPT上的问题清单,讨论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并进行回答。
教师点评并补充。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章节主要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分类和形成原因,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天气和气候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这一概念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认识气候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提高学生关爱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生动形象的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列举典型气候案例,分析气候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合作意识。
4.启发式教学法:提问引导,激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涵盖气候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的课件。
2.视频素材:准备与气候相关的视频资料,如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3.图片素材:收集各种气候类型的图片,以便在课堂上展示。
4.练习题:准备针对本章内容的练习题,以便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素材,展示各种气候类型的景象,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气候吗?气候有哪些类型?”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分类、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对气候有更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分析典型气候案例,如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等。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二节《气候》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气候的两大要素–气温和降水,气候类型,以及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基础知识,对地理学科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气候这一概念,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来掌握。
同时,学生可能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以及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增强对环境保护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要素和类型,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教学难点: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要素和类型。
2.实例分析法:通过实例的分析,学生能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3.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气候的理解,提高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准备气候的相关资料和实例,以便进行讲解和分析。
2.学生准备:学生需要预习课本,对气候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气候的相关资料,呈现气候的概念、要素和类型。
3.操练(10分钟)教师通过实例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到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说课稿1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单元《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地球和地图基础知识、自然地理知识后,进一步了解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通过介绍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气候环境的理解和保护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自然环境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气候方面,学生可能对气候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理解不足,需要通过具体实例来帮助学生建立气候的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掌握气候的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关爱。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难点:气候的成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实例图片等,直观展示气候现象,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上的气候景观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气候的概念和气候的类型。
3.课堂讲解:讲解气候的成因、气候变化的原因,以及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案例分析:分析具体实例,让学生深入理解气候现象。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提出保护气候环境的措施。
6.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化学生对气候知识的记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两大因素:气温和降水,以及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图的阅读,具备了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
但气候与天气相比,更具复杂性和抽象性,需要学生能够将已有的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
同时,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类型的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案例和图像来进行直观的感知。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的主要因素和类型,认识气候对生产、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气候数据和图像,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环境的关爱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主要因素、气候类型及分布。
2.难点: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气候图像和案例,引导学生直观地感知气候的特点和影响。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深入理解气候的知识。
3.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气候图像、案例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数据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白板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图像,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气候?气候与天气有什么区别?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定义和主要因素,如气温、降水等。
通过气候数据和图像,展示气候的差异和特点。
3.操练(10分钟)分析气候类型的成因和分布规律。
以亚洲为例,让学生观察和分析亚洲的气候类型分布。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的概念、类型和影响因素等内容。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四个方面。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图表和实例,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气候的相关知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天气的基本概念和天气符号表示方法。
但气候与天气的区别、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变化的原因等内容需要进一步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气候的影响因素可能存在生活经验不足的情况,需要通过实例和图片等资料来帮助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气候的定义,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影响因素,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实例和图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关注气候变化,提高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与天气的区别2.气候类型的划分和气候影响因素3.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图表和实例等,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理解气候相关知识。
2.问题驱动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气候的影响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
3.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相关图片、图表和实例资料3.多媒体教学设备4.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手册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地球上的不同景观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同地区的景观不同?学生可能回答到气候、温度等因素。
教师总结: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气候这一节,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气候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呈现(10分钟)1.气候的定义:教师通过PPT呈现气候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气候是指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2.气候类型:教师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图片,如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等,引导学生了解和区分不同的气候类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案6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案6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案6,主要介绍了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学生对气候知识的一次深入理解,旨在帮助学生掌握气候的基本概念,了解气候的多样性及影响因素,提高学生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的认识。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天气与气候的基本概念,对气候的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类型的认识较为模糊,对气候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等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气候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环境的关注,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类型及特点、气候的形成因素、气候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2.难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的特点及形成因素。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知识的相关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资料。
2.案例材料:收集与气候相关的实际案例,用于分析气候特点及形成因素。
3.学习任务单:制定学习任务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不同地区的气候景观,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的多样性。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景观背后的气候特点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气候。
2.呈现(10分钟)呈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掌握的知识点。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地形、河流、湖泊等基础知识后,进一步了解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一环。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气候有更深入的了解,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于气候这一概念,他们可能已有初步的认识。
但在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形成因素等方面,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针对这些重难点进行详细的讲解和分析。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气候的概念,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了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提高学生从地图中获取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认识到保护气候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的划分、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
2.难点:气候形成因素的理解,气候类型的判断。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气候的相关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气候分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气候的特点和分布规律,进而引入本节内容。
2.讲解气候的概念:通过提问方式,让学生回顾气候的概念,然后进行详细讲解。
3.分析气候类型:展示不同气候类型的地图,引导学生分析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特点。
4.讲解气候形成因素:结合地图、图片等教学资源,详细讲解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
5.气候变化及其影响:介绍气候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引导学生关注气候变化对人类生活和环境的影响。
八年级地理气候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七、八年级地理气候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多个版本教材内容分析:表格 1因素”与人教版的教材设置不同。
根据以上几种版本教材有关气候内容分析,主要有天气、气温、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等内容。
二、对新课标的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世界气候的学习目标是“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求掌握世界气候的地区分布,要求学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每种气候分布地区,也就是能在图上指出、判断主要的气候类型。
根据新课标,地理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的理解状况,有必要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对该记的基础知识还是要记忆)2、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五类。
(1)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多少,决定了气温的高低。
(2)由于不同纬度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了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A、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B、风带性质。
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如欧洲海岸线曲折轮廓破碎)、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以上因素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是最基本的,也对气候的影响最大,由于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如大气环流),缺少如洋流这样基础知识,所以,这一知识点只宜简化,只要抓住三个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类型多样 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
仁爱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2《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气候类型多样季风气候显著》这一节主要介绍了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分布规律,以及季风气候在我国的显著特点。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既有基础知识的介绍,也有拓展内容的讨论,适合学生进行深入学习。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地理知识基础,对于气候和天气的概念有一定的了解。
但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片来进行辅助理解。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有一定的兴趣,可以在教学中进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上的主要气候类型及其分布规律,掌握季风气候的特点及其在我国的显著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例图片,分析气候类型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意识,认识到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类型的划分及其分布规律,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和特点。
2.难点:季风气候的形成机制和特点,气候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图片观察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观察图片让学生直观理解,实例分析法使学生深入掌握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特点。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材料。
2.相关气候类型和季风气候的图片和实例资料。
3.投影仪和电脑。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的内容,如“我们知道地球上有哪些主要的气候类型?”让学生回答,复习旧知识。
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和实例资料,呈现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规律。
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各种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观察气候类型分布图,分析各种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4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4一. 教材分析本节课为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教学设计。
气候是地理学科中的重要内容,它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经济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本节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以及气候变化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知识,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地理环境的基本概念,对地球上的自然环境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学生对气候的概念、气候的类型和形成因素等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图片、实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基本概念,掌握气候的类型和形成因素,理解气候变化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气候现象、分析气候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气候现象的兴趣,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
2.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实例等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气候相关的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
2.教学素材:收集相关的气候实例和案例,用于教学分析和讨论。
3.教学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实例,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世界各地的气候景观图片,让学生观察和描述不同气候的特点。
2.呈现(15分钟)介绍气候的基本概念,解释气候的类型及其形成因素。
通过课件展示气候类型的分布图,让学生了解不同气候类型的特点。
同时,分析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如纬度、海陆分布、地形等。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3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是学生在学习了天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理解气候的形成、类型及影响因素等内容的一节重要课程。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
在教材分析中,教师需要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结构特点,以便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
二. 学情分析在八年级的学生中,他们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但气候的知识相对较弱。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引导他们从天气走向气候,理解气候的内涵和外延。
此外,学生需要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掌握气候的形成因素和类型,以及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出地理问题,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使他们明白地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2.难点: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气候现象。
2.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气候案例,使学生理解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气候案例,以便进行案例分析。
3.准备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4.准备板书设计,突出气候的关键知识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气候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介绍气候的概念、气候类型、气候的形成因素和气候变化等基本知识。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 气候》教学设计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节《气候》的内容包括气候的定义、气候类型、气候影响因素等。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图表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气候知识。
本节内容是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拓展,也是中考的重点内容。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天气有一定的认识。
但气候作为一个更为复杂的概念,需要学生通过实例和数据来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对气候现象的体验较少,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知道气候与天气的区别。
2.掌握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了解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理解气候影响因素,包括纬度、海陆、地形等,并能分析这些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提高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
2.气候影响因素的分析。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理解气候知识。
2.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图表和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气候概念。
3.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探究,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考能力。
4.进行实例分析,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气候的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
2.准备实例分析的材料。
3.设计好针对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天气和气候的区别,激发学生对气候知识的兴趣。
例如:“同学们,你们知道天气和气候有什么区别吗?”2.呈现(10分钟)利用图片、图表和视频资料,呈现气候的定义、特点和气候类型。
引导学生关注气候类型的划分和分布,以及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
3.操练(10分钟)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气候影响因素,如纬度、海陆、地形等。
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来理解和应用气候知识。
例如:“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不同纬度、海陆、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人教版】地理8年级上册2.2《气候》教材分析
《气候》教材分析【冬季南北温差大,夏季普遍高温】1.等温线是地图上气温值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同一条等温线上的各点气温值相等。
等温线密集的地区,表示气温差异大;等温线稀疏的地区,表示气温差异小。
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平行,表示气温随纬度而变化明显;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表示气温随海拔高度而变化明显。
2.温度带是依据各地冷热状况的不同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而划分的。
温度带的分布范围因纬度、地形等而有所不同,由于温度的差异,各温度带内的耕作制度也不同,一般来说,热带地区可以一年三熟;亚热带地区一年两熟至三熟;暖温带地区一年一熟至两年三熟;中温带地区一年一熟;寒温带地区一年一熟;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部分地区可以一年一熟。
3.各温度带内有着不同的代表性农作物:热带地区以水稻、甘蔗、、热带经济作物为主;亚热带地区主要是水稻、冬小麦、棉花、油菜、茶树、亚热带经济作物;暖温带地区以冬小麦、玉米、棉花、花生、温带水果为主;中温带地区则是以春小麦、亚麻、大豆、甜菜为主;寒温带地区主要是春小麦、马铃薯;青藏高原垂直温度带代表作物就是青稞。
4.提供相关文字资料,给学生提示:气温的南北差异对水果生产和民居建筑的影响;请学生查阅资料,思考不同温度带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c这一要求,就使活动不只停留在对所给资料的理解层面,学生通过资料的收集,自然进行了知识的迁移,通过这样的发散,学生对温度带与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关系会认识得更加深入。
【东西干湿差异显著】1.等降水量线是地图上降水量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平滑曲线。
同一条等降水量线上的各点降水值相等。
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与海岸线平行,表示水汽来自海洋,距海越远,降水越少;等降水量线延伸方向与等高线一致,表示降水受地形影响显著。
2.干湿地区是依据各地的降水量和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划分的。
干湿地区的分布与降水量的分布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由于各地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差异,干湿状况与降水多少不一定是正相关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八年级地理气候单元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一、多个版本教材内容分析:表格 1因素”与人教版的教材设置不同。
根据以上几种版本教材有关气候内容分析,主要有天气、气温、降水、世界的主要气候类型、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等内容。
二、对新课标的把握《课程标准解读》指出世界气候的学习目标是“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认识气候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相互关系,形成保护大气环境的意识”。
1、认识世界气候的地区差异,要求掌握世界气候的地区分布,要求学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每种气候分布地区,也就是能在图上指出、判断主要的气候类型。
根据新课标,地理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对地理位置、地理空间结构、区域差异的理解状况,有必要记忆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对该记的基础知识还是要记忆)2、初步学会分析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因素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地形、洋流五类。
(1)纬度决定了太阳辐射的多少,决定了气温的高低。
(2)由于不同纬度受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环流形成了地球上的气压带、风带(A、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副热带高气压带──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干燥的天气;副极地低气压带──盛行上升气流,易成云致雨,多阴雨天气。
B、风带性质。
信风:一般是温暖干燥,但如果是从海洋吹向陆地,则变性为温暖湿润西风──温凉湿润,带来温差小的阴雨天气;极地东风──寒冷干燥。
)(3)海陆位置:大陆东西两岸风向和洋流类型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内陆和沿海大陆性和海洋性不同──主要影响降水量的多少。
(4)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5)地形:地形轮廓(如欧洲海岸线曲折轮廓破碎)、山脉走向、地势高低等对气候都有一定的影响。
在以上因素中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因素是最基本的,也对气候的影响最大,由于初中学生理解能力有限,难以理解(如大气环流),缺少如洋流这样基础知识,所以,这一知识点只宜简化,只要抓住三个主要因素:纬度因素、海陆因素、地形因素。
其他因素可视学生的接受能力而定进行渗透,如在七年级下学期讲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时可以根据学生情况对西风、洋流的有关影响作适当渗透。
3、气候与人类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一般可以理解为气候对人类活动的有利和不利影响;人类活动对气候的正面和负面影响(可以参考粤教版第四章第四节“保护大气环境”目前国际性大气环境问题是: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人类活动使气候发生什么变化,而大气环境的变化是怎样导致其他要素发生变化。
三、对教材的处理1、适当补充内容。
如世界气候部分“第一节多变的天气”,可以补充介绍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可选择广东省经常发生的台风、暴雨、高温、灰霾等灾害)。
如中国气候部分“东西干湿差异”,可以利用地图册P16广州、武汉、北京、哈尔滨的降水量柱状图补充降水季节分配特点。
2、重组教材。
如“气候”这一概念第四节世界的气候中出现,可以放在“第一节多变的天气”中讲,采用对比的方法更有利于学生区别“天气”和“气候”。
又如在“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可以分散穿插在相关的案例教学内容中,在我国南北气温差异、降水分布中分析气候成因,冬季南北温差大原因?(A、南北跨纬度大——纬度因素;B冬季风的影响,北方靠近冬季风源地,加剧北方的严寒,冬季风到达南方时,受到地形阻挡风力大大减弱,这一个原因可以留在讲我国季风气候显著时。
)漠河为什么成为我国冬季气温最低的地方?(纬度高——纬度因素)吐鲁番为什么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A、位于内陆,夏季气候干旱,没有云层遮挡太阳辐射,缺少足够水分蒸发降温,温度高——海陆因素;B、地形为盆地,我国地势最低(-155M),空气不流通,热量易积聚不易散失——地形因素)青藏高原为什么成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海拔高——地形因素)3、教材地图处理:1)、选择合适的地图。
课本和地图册不同的地图各有所长,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最合适的地图。
如“世界气候类型图”,地图册上气候类型分类过细,过于繁杂,不利于学生掌握众多的气候类型,因此可以选择使用课本上分类比较简单的气候类型分布图。
2)、简化地图,利用板图教学:地形雨的形成、我国冬夏季风的形成、锋面雨的形成、雨带推移的规律;优势是边画边讲,突出变化过程,简单易懂。
3)、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地图,在地图上描、划、写。
比如“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七上P53)分别用三种颜色的笔描出-10℃、0℃、20℃等温线后,年平均气温低于-10℃、年平均气温高于20℃的主要纬度范围一下从图中突显出来,更容易引导学生分析等温线延伸方向与纬线一致,也更容易比较南北半球等温线的弯曲程度。
比如“我国1月平均气温”图划出漠河并写上它的1月平均气温“-30.9℃”(数据来自地图册)“冬季最冷,划出广州写上它的1月平均气温“13.3℃”“冬季温和”,划出海口28.4℃,计算漠河与海口的气温差,从而得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结论。
4、结合近期事例,激发学生兴趣。
“气候与人类的相互关系”教学中可采用当今社会发生的有重大的大气环境事例、有关的时事,如神州六号选在10月中旬、神州七号选在9月下旬进行航天飞行,返回地点都选在内蒙古,这些与气候有没有关系?这部分可以设计一些非纸笔作业,如“气候与人类的关系”、“气候对人类的影响”、“地球大气环境的变化”、“人类对气候的影响”、“广东的灾害性天气”,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学生即可以了解人类与气候的关系,又可认识到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5、渗透广州气候乡土地理内容。
如在世界气候教学中渗透广州的气候类型、气候特征,在中国气候教学中渗透广州1月7月平均气温、年降水量、广州人生活生产与气候的关系等。
四、教学难点的处理(一)、世界气候1、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名称及分类。
(不要放过名称里隐藏的地理信息)表格 2请学生根据气候类型的名称,来给10个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类(见表,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寒带气候三类)。
其中只有地中海气候、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两种类型学生难以区别,可以提示学生读“世界气候分布图”图找出这两种气候分布的纬度位置(主要位于中纬度),从而得出属于温带气候的结论。
地图册气候类型分得较细,以课本的图为准。
2、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1)、分布模式图表格 32)、世界主要气候分布规律:地理学习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寻求空间有序性与规律,可以利用北半球气候分布模式图来培养学生这种归纳能力。
图中有受纬度位置影响的南北分布规律(从赤道向两极分别是热带、温带、寒带气候)和受海陆位置影响的东西分布规律(大陆西岸、内部、东岸),具体分布见表4表格 43、气候类型的判断(根据某地气温和降水的资料、图表资料, 判断气候类型)通常是以气温变化曲线——降水柱状图或者是图表资料等的形式给出某地气温和降水资料。
由于气候类型的基本特征是由气温和降水这两大气候要素构成,不同的气候类型其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不相同的,反过来通过气温和降水的具体数据或资料等进行入手,就可以分析出其气候特征,把分析的气候特点与相应的气候类型对号入座,问题也就迎韧而解了。
1)一线串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运用一线串的方法:最高温月份—半球—温度带—气候类型,学生就能准确地确定气候类型,效果特别明显。
A 、第一步:判断半球。
根据气温的最热月和最冷月以及气温曲线的形态可以确定该地在北半球,还是在 南半球。
南北半球的季节刚好相反,所以气温的变化也是相反的,根据其判断指标如下表 :表格 5B 、第二步:判断该地所属的温度带 根据最冷月或最热月的均温值,确定该地温度带 (即气候带)。
见下表:表格6(特例:温带海洋性气温最冷月均温值> 0 ℃)C 、第三步:根据资料提供的降水量(降水量柱状图上各月降水量相加)和降水量的季节分配(主要是雨季),最后确定气候类型,其判断指标如下表所示:表格 7表格 8体的气候类型。
表格93)几种容易混淆的气候类型:A、最易混淆的热带草原气候与热带季风气候,两者相比主要差别在于降水:年降水量的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多(1500—2000mm),热带草原气候少(750—1000MM);雨季长短差异的,热带季风气候短(6月—9月,4个月,)热带草原气候长(5—10月,半年);降水量季节差异,热带季风气候季节差异大(最多月达600mm),一年分旱雨两季,降水几乎都集中在4个月的雨季,热带草原气候季节差异较小(最多月400mm 左右),一年分干湿两季。
B、易混淆的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两者相比主要差别在于降水:年降水量差异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多(400mm以上),温带大陆性气候少(400mm以下);月降水量的差异,温带季风气候有100mm 以上的月份,而温带大陆性气候没有;降水差异的原因是海陆位置差异,温带季风气候位于温带大陆东岸(邻海),温带大陆性气候位于温带大陆内部(远离海洋)。
C、教易混淆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两者相比主要差别在于:1月平均温是最主要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在0℃以上,温带季风气候在0℃以下;年降水量差异,亚热带季风气候较多(800mm以上),温带季风气候较少(800mm以下)。
D、亚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的区别:分布地区不同,虽然它们一般分布于南北纬25°—35°的大陆东岸,但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分布在亚洲以外的大陆的东部;降水季节变化不同,由于亚洲背靠世界上最大的亚欧大陆,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降水季节变化大,而其他大陆(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没有亚洲显著,季风气候没有亚洲显著,降水季节变化没有亚洲差别大,所以叫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4、描述气候特征的方法:1)、描述气候特征的公式:+=2)、描述气候特征用词:如:热带雨林气候特征+=3)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描述各气候类型的气候特征表格 10季节热带:全年 寒带:全年温带:夏季_____冬季_____降水特征月降水量 100mm:多雨 50mm:湿润 10mm:干燥(二)、“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特征”的教学难点。
1、什么叫季风?季风即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夏间海陆上气压中心的季节变化 ,引起一年中盛行风向随季节向相反方向或接近相反方向有规律地变化的风(“风向随季节 有 规 律 变 化 的 风”不得分)2、我国季风的形成,(板图教学边画示意图边讲解):由于我国位于世界最大亚欧大陆东部,面向世界上最大的太平洋,主要位于中纬度地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大陆冬冷夏热,海洋冬暖夏凉 。
冬季(冬季陆冷海暖):陆地气温低,空气冷重( 热胀冷缩原理)下沉,堆积在地表形成高气压,海洋气温高地表空气暖轻(热胀冷缩原理)上升形成低气压,空气从大陆的高气压流向海洋的低气压,就是冬季风(见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