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_百度文库
运动训练学讲稿期末考点
详细描述
柔韧性训练主要采用拉伸、瑜伽等练习方式,通过关节和 肌肉的伸展,提高关节灵活性和肌肉伸展性,预防运动损 伤并促进肌肉恢复。
详细描述
良好的柔韧性能够提高运动员的运动表现,如更好的动作 幅度和灵活性,同时也有助于预防运动损伤,如肌肉拉伤 和关节扭伤等。
灵敏性训练
灵敏性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快速反应和灵活应变能力的 训练方法。
短距离项目如100米、200米等需要高水平 的速度和爆发力,通过速度训练可以显著 提高运动员在这些项目中的表现。
有氧耐力训练
总结词
有氧耐力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心肺功能和耐力的有效方法。
详细描述
有氧耐力训练主要采用长时间慢跑、游泳、骑车等有氧运动方式,通 过持续的低强度运动,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水平。
总结词
同时,力量训练能够提高运动表现,如跳跃、冲刺等,使运动员在比赛中更具竞争力。
速度训练总结词来自详细描述速度训练是提高运动员快速运动能力的重 要手段。
速度训练主要采用短距离冲刺、间歇训练 等方法,通过高强度的重复练习,提高运 动员的快速运动能力和加速能力。
总结词
详细描述
速度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在短距离项目中 的表现具有显著效果。
详细描述
训练恢复原理是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之一,它认为在训练过程中,应合理安排恢复时间 和恢复方式,以帮助运动员消除疲劳、恢复体能。恢复不仅有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竞
技状态,还可以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恢复的方式包括休息、按摩、营养补充等。
03
运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
力量训练
• 总结词:力量训练是运动训练中的基础,通过负重训练增加肌肉力量和
起源
古代体育运动训练实践,如古希 腊的奥运会。
发展
最新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探讨-精品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探讨摘要:伴随着中国体育发展方式的转型, 我国运动训练学学科在经历了基本成型、发展与升级、系统化发展阶段后, 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研究认为, 中国运动训练学应在学科体系、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做出重心上的调整, 实现从“混沌”走向“自觉”、从“单一”走向“多元”、从“构建”走向“反映”的学科转向是学科发展的一种历时态选择, 其基本策略应加强学科规制的引导 (如学术组织或学术刊物) 和学术人才的培养 (研究型人才的管理) 。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 历程; 反思; 选择;Sports Training Theory of Crossroads in China: History, Reflection and ChoiceZHONG Wei-gang WANG Xue-mingPanzhihua College Sports Department Chongqing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ports DepartmentAbstract: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sports development mode,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discipline has experienced in the basic forming, development and upgrade, system development stage, and has entered a new “crossroads”. The research concluded that Chinese sports training should adjust the center of gravity in the discipline system, research content, research methods, and development steering is a diachronic selection from the“chaos”to“conscious”,from“single”to“multiple”, from “construction”to“reflect”. The basic strategy should strengthen the disciplinary regulation ( such as academic organizations or academic journals) and cultivation of academic talents discipline ( Master or Doctoral students Management) .Keyword:sports training theory; history; reflection; choice;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研究和阐明运动训练规律的系统的、综合性应用学科, 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原东德莱比锡体育学院的施纳伯 (Schnabel) 、哈雷和博德 (Borde) 等人创立的。
运动训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运动训练论文题目一、最新运动训练论文选题参考1、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2、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科学监控与竞技状态调整3、竞技性体操运动训练时间理论的构建4、几丁质·几丁聚糖对运动训练小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及血清GPT活性的影响5、对我国现行运动训练体制及教练员、运动员人力资源现状与对策的研究6、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的组织管理和控制的研究7、关于运动训练原则的辩证思考8、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9、对现代田径运动训练发展趋势的再认识10、游泳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方法研究11、运动训练活动中的整体与细节问题思考12、枸杞多糖对运动训练小鼠耐力及体内自由基防御体系的影响13、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的心理与运动训练干预14、继承与弘扬马特维也夫教授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15、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热点问题及对我国训练实践的启示——2011杭州国际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创新论坛评述16、有氧运动训练对大鼠下丘脑食欲调节肽的影响17、运动训练与心脏内分泌功能18、运动训练原理新知简述19、我国竞技篮球运动训练指导思想的研究20、专项理论到运动训练科学——兼论运动训练科学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趋向二、运动训练论文题目大全1、肌酸激酶和运动训练2、运动训练对内膜下心肌组织的影响3、变速变负荷运动训练联合玻璃酸钠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4、运动训练后脑缺血大鼠学习记忆与健侧脑内突触结构变化的关系5、从美国体育院系课程改革看我国运动训练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摘要)6、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兼论我国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7、现代田径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兼论我国田径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8、芦荟对运动训练小鼠肝组织自由基代谢及超微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9、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学术思想研究10、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的影响11、运动训练与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关系和针灸调节作用12、训练观念——运动训练理论指导实践的13、血清肌酸激酶的运动训练负荷监控作用研究述评14、竞走运动训练的科学化探索15、运动训练后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变化16、对马特维耶夫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维尔霍山斯基的运动训练理论观点17、中美青少年运动训练的差异及思考18、当代运动训练热点问题研究19、科学理论向运动训练方法转化研究探索20、我国运动训练亟待重新认识的早期训练理论问题——早期专项化与早期专门化训练问题探析三、热门运动训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不同负荷的运动训练对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2、对我国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思考3、球类运动训练理念批判4、理气活血中药对运动训练小鼠某些生化指标的影响5、运动训练对应激大鼠中枢和外周β-内啡肽含量的影响6、中日竞技体育的兴衰与两国运动训练体制的比较7、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思考8、不同负荷运动训练对大鼠红细胞膜的影响——氧化、抗氧化及膜流动性的变化9、运动训练对心脏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10、运动训练对小鼠NK细胞杀伤功能和脾细胞IL—2产生能力的影响11、2003年中国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成果回顾12、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的历史回顾13、运动训练中疲劳与恢复的研究14、运动训练对雄性大鼠垂体─性腺轴功能的影响15、运动和运动训练对红细胞的影响16、论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动因17、相对论思想在运动训练理念中的萌发——茅鹏运动训练理论研究18、我国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培养目标的整合研究19、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20、运动训练的基石——“超量恢复”学说受到质疑四、关于运动训练毕业论文题目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2、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3、运动训练学4、我国普通高校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构想——以清华大学跳水队为例5、论专项特征——当前我国运动训练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6、从第27届奥运会透视国际田坛实力格局及我国田径运动训练的努力方向7、俄罗斯竞技体育发展现状及运动训练的经验与启示8、现代篮球运动训练的主要特征及我国篮球训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9、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10、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中的中国流11、长期运动训练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12、大强度运动训练对雌性大鼠性激素和骨密度的影响13、重建运动训练理论初探14、现代运动训练周期理论的思考和讨论15、高校竞技体育改革之一——对高校运动训练现状分析与发展思考16、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训练科学化的探索——以清华大学跳水队为例17、运动训练与肌酸激酶研究进展18、面向21世纪高等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研究19、心率监测在运动训练中的作用及影响因素20、芦荟对运动训练小鼠骨骼肌自由基代谢及运动能力的影响五、比较好写的运动训练论文题目1、早期运动训练方法的优化理论——对早期训练科学化几个理论问题的再认识(之四)2、周期性大强度运动训练对竞技健美操运动员细胞免疫机能的影响3、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本质、现状和发展前景4、现代运动训练系统的自组织理论及其哲学思辩5、对我国高等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6、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导论7、运动训练对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8、我国运动训练方法创新的思考9、竞技运动训练实践发展的理论思考10、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新思路探析11、间歇性低氧训练在运动训练中应用的研究进展12、跑台运动训练促进脑梗死大鼠外源性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迁移分化的实验研究13、安排运动训练过程的现代分歧14、亚高原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综述15、运动训练学16、“以赛代练”:我国运动训练界需要科学认识的问题17、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教学计划构建难点与整体优化的探讨*18、运动训练专业人才的培养19、再论运动训练结构20、跳水运动员运动训练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运动训练学版本
运动训练学版本简介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手段,以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身体素质。
本文将详细介绍运动训练学的相关内容,包括其定义、历史背景、研究内容、训练原则和方法等。
定义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和探讨运动员的训练方法和技巧,以达到提高竞技状态和身体素质的目的。
它囊括了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包括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营养学等。
历史背景运动训练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的训练方法主要基于经验和直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生物医学和运动科学的兴起,运动训练学开始从经验主义转向系统化的研究方法。
20世纪初,德国的夏尔盖·弗莱明根据对运动员的观察和实践经验,首次提出了“运动训练学”这个概念,并建立了系统的训练理论。
此后,运动训练学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传播和应用。
研究内容运动训练学涉及多个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运动生理学:研究运动对人体的生理反应和适应性变化,以及运动训练对各个系统的影响。
2.运动心理学:研究运动员的心理构成和心理过程,以及如何通过训练来改善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3.运动营养学:研究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所需的营养物质和摄入方式,以满足其身体需求。
4.运动训练方法学:研究运动训练的方法和手段,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竞技项目和个体特点进行训练计划的制定。
训练原则在进行运动训练时,必须遵循以下几个原则:1.个体化原则:考虑运动员的个体差异和特点,制定个体化的训练计划。
2.渐进负荷原则:逐渐增加训练强度和量,以达到适应性改变的目的。
3.可逆性原则:训练效果是可以逆转的,如果停止训练,身体素质会逐渐恢复到训练前的水平。
4.多样性原则:通过不同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增加训练的多样性,避免训练的单调性。
5.特定性原则:训练要与具体的运动项目和竞技要求相结合,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表现。
训练方法运动训练学提供了多种训练方法,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进行选择。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摘要】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体系。
本文通过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了其优势和不足,并提出了未来发展方向。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在国际上也已经产生了一定影响。
结论部分指出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的重要性,并强调其在提高运动员水平和推动体育事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我国运动训练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发展历程、主要特点、优势、不足、未来发展、国际影响、完善、重要性1. 引言1.1 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运动训练学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通过科学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可以有效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技术能力,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比赛成绩。
运动训练学可以系统地指导运动员的训练计划和方法,从而避免训练误区和不良习惯的形成,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和安全。
运动训练学也可以促进运动员的全面发展,包括心理素质、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提升,使他们成为更优秀的运动员和更完整的人格。
运动训练学在提升运动成绩、保障运动员健康、促进全面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并对运动事业的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我国运动事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对于建立完善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更显得迫切和重要。
1.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我国古代的武术训练和体育锻炼,这些活动在当时起到了提高体能、增强战斗力的作用。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20世纪初期开始有了系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建立。
上世纪50年代,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开始初步形成,并逐渐建立起对运动训练的认识与方法论。
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全面发展的阶段,学科内容逐渐丰富,研究方法不断完善,相关理论得到了广泛应用。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演进与展望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演进与展望金成平1,2,胡海旭3,杨成波4,谢云5,张冬琴6,石磊7,高平2,8(1.武汉理工大学体育部,湖北武汉430070;2.武汉体育学院运动与健康创新发展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9;3.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学院,江苏南京210014;4.成都体育学院体育教育训练三系,四川成都610041;5.天津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科学学院,天津301617;6.北京体育大学竞技体育学院,北京100084;7.山东体育学院国家足球学院和国家篮球学院,山东济南250102;8.西密歇根大学人体运动与健康教育系,美国密歇根卡拉马祖49008)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板块范畴、演进逻辑、研究现状、理论关联与未来趋势进行研究。
认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主要由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2个板块构成,基本理论以运动训练学的教材建设体系为主体内容,前沿理论以奥运攻关项目的科研、训练成果为主体内容;《运动训练学》教材历经近40年的多次重大改版,已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理论体系;源自奥运攻关课题的多年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前沿理论体系。
提出:应客观认知中国运动训练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范畴,坚定中国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学术自信,未来中国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仍以本学科现有范式向深度发展,前沿理论以多学科融合和跨学科合作方式向高度发展。
关键词: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构成板块;《运动训练学》;奥运攻关;基本理论;前沿理论中图分类号:G80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5498(2021)05-0029-09DOI :10.16099/j.sus.2021.05.00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成就。
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是驱动竞技体育发展的主要动力。
为坚定中国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学术自信,采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以中国运动训练理论的板块范畴、演进逻辑、研究现状、理论关联、趋势展望为主体内容,对构成这一理论的基本理论和前沿理论进行解析,揭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的全貌,提出中国运动训练理论未来发展的趋势,促进运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及未来趋势
论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及未来趋势摘要运动训练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运动训练学理论对竞技体育起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利用文献资料法,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查阅总结,梳理国内外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态势。
研究表明:当前的研究动态主要集中于运动训练学方法历史演进、获得和保持竞技成绩的主要因素以及较长期的跟踪研究等;未来的发展趋势则朝向科学选材和个性化训练、运动员竞技能力以及跨学科领域的交互性研究等。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训练理论;研究动态;发展趋势前言我国运动训练学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发展的,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现象和规律的综合性应用学科,80年代开始,经过众多运动训练学专家学者的努力,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如田麦久教授的“项群理论”、茅鹏研究院的“一元训练理论”、刘承宜教授的“内稳态理论”等大量的研究成果。
为更好地掌握国内外运动训练相关理论研究动态,通过文献资料法,查阅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西北民族大学图书馆电子数据库,各大网站在线资源,分别以中英文关键词“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研究、运动训练理论”,“ sports tr aining、study of sports training、theories of sport training”等对相关文献和资料进行搜集,为本研究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
一、目前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动态1、关于运动训练学方法历史演进的研究国外学者Bourne Nicholas David对优秀田径运动员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梳理,着重对不同历史时期的运动员以及教练员的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进行历史学研究[1]。
Richard O.Davives对美国体育竞赛的历史演进进行了梳理与更新,以著名的运动员为个案研究,对影响运动竞赛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研究[2]。
国内有学者以医学发展为主线对田径的运动训练方法进行了梳理,认为初期运动训练方法从教育、医学领域吸取营养,处于稚嫩的发展阶段[3]。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2
2021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趋势范文 竞技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历史的发展,竞技选手高超的技艺、激烈的角逐、无尽的追求,使现代竞技体育成为社会生活异常活跃的多彩元素,吸引了亿万热情观众的眼球,也吸引了许多研究者探讨精彩竞技背后的科学原理。
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国内外发展历程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理论学科,随着运动训练实践的出现和发展不断完善。
自原始时期,人类的身体活动形式不断地分类、提炼和总结,出现了大量多功能、多目的的特定身体练习形式,不仅更加有效地形成人类劳动所必须的身体素质,而且更大限度地发展和展现人的体能。
随着身体练习形式的进一步发展,演化出竞技运动的活动形式,并逐渐产生最初的运动训练形式,也开始形成一些相对行之有效的运动训练方法。
比如,公元前五世纪,职业竞技者就按照“吃、睡、练”的原则进行训练,这可能是最早出现的运动训练理论。
后来,古印度的职业竞技者主张早起练身,不近女色,保精摄神,重视饮食和睡眠。
当时,人们对运动训练理论的系统化要求还不是很强烈,所以,一直到现代竞技运动开始,才逐渐对运动训练实践提出了系统化要求。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以苏联为主体的东欧国家开始注意对运动训练实践活动进行系统研究,当时的研究范畴涉及到与组织运动训练活动有关的基本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民主德国学者哈雷博士的《训练学》专著问世,宣告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哈雷博士将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分为起源、建立、萌芽和发展四个阶段。
对世界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形成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有德国的哈雷、葛欧瑟、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库兹涅佐夫、普拉托诺夫等。
我国体育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借鉴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围绕各专项训练展开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其后,受1961年在莫斯科召开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研讨会”启示,开始了对运动训练实践共性问题的研究。
1979年蔡俊五完成了哈雷主编的《训练学》的翻译工作,1982年田麦久编译完成了葛欧瑟教授《运动训练学》的来华讲稿,这些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建立中国特色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构想和条件逐渐成熟从1983年开始,我国学者陆续出版了若干自己撰写的运动训练学教材和专著。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本文将介绍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历史沿革、新发展及其重要意义,并提出一些展望和建议。
运动训练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演变和完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初步形成阶段: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期间,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
这一阶段主要是引进和消化前苏联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进行初步探索。
完善和发展阶段: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进入了一个完善和发展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前一阶段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总结,同时开始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
创新和提高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进入了一个创新和提高的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对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和实践进行深入研究,并开始探索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运动训练理论和方法。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已经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框架。
这个框架包括运动训练的基本原理、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竞技体育管理、运动训练方法与手段等多个方面。
同时,我国也开始积极探索和发展具有自身特色的运动训练学理论和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创新和完善。
研究者们开始注重实证研究、量化分析和多学科交叉研究,以便更好地探索运动训练的内在规律和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近年来,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发展。
这些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运动员机能与运动素质的研究:随着我国体育科研水平的提高,对运动员机能和运动素质的研究也日益受到重视。
研究者们开始从分子生物学、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个角度探讨运动员的机能和运动素质,为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科技助力运动训练: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也开始受益于此。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 引言1.1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训练的学科,主要探讨运动训练的原理、方法和技术,旨在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体能素质。
运动训练学涵盖了运动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营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综合运用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帮助运动员实现训练目标,达到最佳竞技状态。
运动训练学的定义还包括对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和优化,例如训练计划的制定、训练方法的选择、训练量的控制等。
通过系统的训练安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运动员能够更有效地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并在比赛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总的来说,运动训练学是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以实践经验为基础,通过系统的训练计划和方法,帮助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实现优异表现的学科。
它是运动竞技成功的重要保障,也是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在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中,运动训练学的定义将不断丰富和完善,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1.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概况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
那时,我国运动训练学开始逐步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探讨运动训练的科学性和规律性。
随着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对运动训练学的需求也逐渐增加,这促使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和发展迅速推进。
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和积累经验后,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和完善。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领域涵盖了运动生理、运动心理、运动技术、运动营养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方法论。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研究成果也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和推崇,逐渐走向世界舞台。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经历了起步阶段、初步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就和突破。
未来,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运动训练学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2. 正文2.1 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形成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古代体育理论的雏形。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浅谈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1. 引言1.1 发展背景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运动员训练的学科,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运动训练学也逐渐成为体育领域中的重要学科之一。
其发展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人们开始意识到运动训练对于提高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和保障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运动训练学因此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我国体育竞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也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随着我国在国际体育赛事中取得的优异成绩,人们开始关注运动训练对于提高我国体育竞争力的重要性,这也推动了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科技的进步也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了支持。
现代科技的发展为运动训练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工具,使运动训练更加科学化和精准化,这也促进了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背景是多方面的,是体育事业发展、竞技水平提高、科技进步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只有充分认识和把握这些发展背景,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1.2 研究意义研究意义:运动训练学是体育科学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我国运动员的竞技水平,增强国家体育实力,还可以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提高人民身体素质,改善国民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运动训练的本质和规律,为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计划和方法提供理论支持。
深入研究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和特点,有助于总结经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和实践经验,推动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不断完善和创新,提高我国体育事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研究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对于推动国家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升国内体育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2. 正文2.1 运动训练学的概念运动训练学是运动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整个体育学科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主要研究运动训练的规律、原理和方法,旨在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的竞技水平和综合素质。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概要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摘要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
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
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1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
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
在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
2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20世纪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研究
军事体育
运动训练学为军事体育提 供科学的训练方法和理论 指导,提高军人的身体素 质和战斗力。
运动训练学的学科发展
20世纪初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 动训练学逐渐形成一门独立的
学科。
20世纪中叶
随着竞技体育的不断发展,运动 训练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研究 。
20世纪末至今
随着健身娱乐和军事体育的发展, 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 学科发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动。
国际会议与研讨会
通过参加国际会议和研讨会,学者们可以了解最新的研 究动态和趋势,从而为运动训练学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和方法。
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创新与突破
01
技术应用
随着科技的进步,运动训练学研究也在不断创新和突破。例如,大数
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为运动训练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
,提高了研究的准确性和效率。
02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古代运动训练学的发展
体育起源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 生存和战争需要,开始进 行身体训练和技能训练。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
古希腊人通过奥林匹克运 动等形式进行体育训练和 竞技比赛。
东方体育文化
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等 也有自己的体育文化和运 动训练传统。
近代运动训练学的形成
现代体育教育的兴起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及 发展趋势研究
2023-10-27
目 录
• 运动训练学概述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历程 • 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势 • 运动训练学的未来展望
01
运动训练学概述
定义与背景
运动训练学是一门研究人体运动训练规律的学科,旨在提高运动训练效果和竞技 水平。
运动训练学源于体育学,是体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运动技术分析研究发展历程考察和展望
运动技术分析研究发展历程考察和展望一、内容概要运动技术分析研究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对运动员、运动队和比赛的技术和战术进行深入研究,为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运动员提高竞技水平以及裁判员做出公正判决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对运动技术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并对其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本文将回顾运动技术分析研究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从20世纪初的静态技术分析开始,到20世纪中叶的动作技术分析,再到20世纪末期的运动战术分析,运动技术分析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在这个过程中,学者们不断拓展研究方法,丰富研究成果,使运动技术分析研究逐渐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其次本文将分析运动技术分析研究在国际范围内的应用现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益密切,运动技术分析研究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例如美国篮球协会(NBA)和欧洲足球协会(UEFA)等国际顶级体育组织都建立了自己的运动技术分析团队,以提高运动员和球队的竞技水平。
此外运动技术分析研究还被广泛应用于体育赛事的电视转播、体育产业的开发等方面。
本文将展望运动技术分析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运动技术分析研究将面临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未来的研究将更加注重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以提高研究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同时运动技术分析研究还将与其他学科领域进行交叉融合,如心理学、生物力学等,以期为运动员的成长和教练员的培训提供更全面的理论支持。
A.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运动技术分析已经成为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从20世纪初开始,运动技术分析的研究方法和理论不断丰富和完善,为运动员、教练员和体育管理者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运动技术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既是体育科学研究的缩影,也是人类对运动规律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本文将对运动技术分析研究的发展历程进行考察,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与展望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与展望作者:孙潇洋来源:《当代体育科技》2018年第33期摘要:近些年来,国家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运动训练学也逐渐发展成为一门较为成熟的学科。
这是通过对运动训练的科学化认知,形成的相对系统完善的知识体系,极大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体育事业各方面的推行都离不开对运动训练学的研究,这些多层次的结合同样也促使运动训练学越来越趋于成熟。
关键词:运动训练学研究热点未来展望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11(c)-0045-02运动训练学结合多项运动的特点和内容,帮助人们选择更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在科学合理的运动规律下进行,最大程度保障安全。
借助运动训练,可以让运动员们更好的了解运动真谛,在训练中寻找自身运动能力的极限和潜力。
目前,我国运动训练学日趋常熟,广泛应用于各大体育竞技的运动员训练中,有效推动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进步。
本文通过了解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来进行分析,并结合这些热点展望运动训练学的未来走势。
1 运动训练学的研究热点运动训练的过程由于涉及多种因素,因此极具复杂性,受运动员的状况以及训练目标不同,需要设置更符合其体质的训练方法。
通过对训练计划的制定以及训练过程的实施等方面合理规划,来保障运动训练的高效进行。
1.1 科学选材与个性化训练研究在对运动员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先要进行选材。
针对运动员的具体体质来选拔优秀的后备人才,在这一环节中通常分为原始选材、自然选材、经验选材和科学选材四阶段。
由于我国运动训练学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因此在进行选材过程中要注重对运动人才的培养。
通过提高选材的科学性,来更好地培养优秀的运动人才,并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目前,大部分运动训练学领域的专家对运动员的选材仍存在认知上的差异,但是普遍认为提高选材的科学性是选拔后备人才的本质,通过培养具有卓越竞技天赋的运动员是保障体育事业长期发展的根本。
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趋势论文
我国运动训练理论发展趋势论文一、我国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趋势1. 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历程我国运动训练起步于上世纪50年代,发展到现在,接近60年,经过历代专家的努力,给这门学科增加了活力,逐步成为一门比较完善的学科。
运动训练在我国大致经过了以下几个阶段:①训练理论的吸收与发展期:包括初步形成于发展阶段(1953~1957)停滞阶段(1962~1975文革)恢复与发展阶段(1976~1980)。
②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期:我国运动训练的初步形成阶段(1981~1983)运动训练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阶段(1983~)。
在这半个多世纪里,经过我国训练学先驱的努力,不仅确立了本国的运动训练理论的体系,还先后编译出版了多部运动训练学著作,使我国运动训练水平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其中以过家兴、田麦久先生为代表。
2. 我国运动训练学的发展趋向(1)运动训练学三层次结构的日趋完善。
运动训练学的三层次结构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普遍适用于多种运动训练实践的理论称为一般训练理论。
田麦久于1984年建立了分类训练学的构想,1987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的构思与命名》,1998正式出版了项群训练专著。
项群训练理论揭示了相关度较高的不同项目之间联系,这些不同运动可以按照项群训练理论统一指导训练实践;专项训练理论是适用于某一个运动项目的理论,运动训练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运动训练的原则,方法与手段,内容,训练的周期,训练的组织与安排等内容,主要是围绕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负荷量度,训练组织这样几个问题而进行。
[3]因此,在运动训练的整个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联系的目光看待问题,将一个问题从三个不同的维度去对待,在深度和广度上对问题进行剖析,运动训练的三层次结构正在不断完善。
(2)训练目标导向和控制作用的强化。
目标是人们行为的终点,对于人们的行为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人们的行为都是为既定目标的实现服务的,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成功地参加比赛实现预期的比赛结果。
运动训练学教案完整版
高科技设备能够实时监测运动员的身体状态和运动表现,通过数据反馈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实现更加科学的训练 管理。
个性化与精准化训练的发展
定制化训练计划
随着对运动员个体差异的深入了解,训 练计划将更加定制化,根据不同运动员 的身体条件、技能水平制定针对性的训 练方案,充分挖掘每个运动员的潜力。
基本战术训练 对各项运动的基本战术进行讲解和演示,如足球的进攻和防守战 术等。
专项战术训练
针对不同运动项目的特殊战术要求进行训练,如篮球的三分球战术 等。
战术意识和配合训练
培养运动员的战术意识和配合能力,使其在比赛中能够更好地执行 战术。
心理训练
自信心培养
通过心理暗示、自我激 励等方法,提高运动员
健身运动指导中,教练需要关注学员的身体状况和健康目标,提供科学 有效的锻炼方案,并监督学员的锻炼过程,确保其安全有效地实现健康 目标。
慢性病康复运动训练
训练内容包括针对不同慢性病的康复运动方案、运动 强度的控制、运动方式的调整等多个方面,需要结合 医学知识和康复目标进行个性化定制。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一一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文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为了最 终呈现发布的良好效果单击此4*25}
训练负荷是运动训练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它决定了运动员所承受的生理和心 理压力。适当的训练负荷能够激发运动员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技水平。
适应
适应是训练负荷作用于运动员机体后,机体通过生理和心理的变化来适应这种负 荷刺激的过程。适应是训练效果产生的基础,也是运动员能力提高的必要条件。
训练原则与方法
训练原则
03
运动训练的内容与方法
训练学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竞技能力理论与模型的多维探究
项群训练理论的建立背景
•训练学研究存在的结构缺陷 •传统分类体系的逻辑误区
•田麦久博士的早期理论与实践准备
•训练理论深化的内在需要
竞技运动项目的分类标准择定
大类 体能 主导 类
亚
类 -----
项目
快速力量性 速度性
耐力性
准确性
-------
1
按竞技能力主导因素
技 能 主 导 类 表现
运动训练学萌芽阶段
•二战结束后,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逐渐从简单的实践经 验总结和介绍,发展为对运动训练规律的揭示和应用。 •代表人物:Hollmen, Mellerowici, Reindell等。他们的 主要成就是把医学成果运用到实践中。
学科建立
•学科形成阶段:64年Harre及其同事完成《训练学》函授教程, 1969年正式出版《训练学》一书。标志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运动 训练学得到承认。
•选材必须以高水平运动中的决定因素为基础 •评价能力时必须同时考虑生物发展水平
•选材还需考虑一些心理的和社会的变量
选材的动态性过程:选材和育才相结合
里涅选材模式
方法学突破
•滑动群体法
•稳定性系数
1975年,国家体科所等单位对参加第3届全运会的11个运动项目的 5175名运动员测试了23项形态指标,发表了“我国运动员身体形 态”一文。 70年代中期,上海体科所探索了少年运动员青春发育期的身高和 第二性征等方面的变化规律。
运动选材学
运动训练学
运动竞赛学
竞技教育学
竞技体育管理学
一般训练理论 项群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理论
专项训练实践
竞技能力
体能训练学
运动训练过程
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摘要:本论文回顾和展望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最新动态。
对过去几十年来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在教育、培训、锻炼和营养方面的应用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教育,培训,锻炼,营养正文:过去几十年来,中国运动训练学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从理论及应用两个方面,针对已发表的相关研究成果,做了一个回顾和展望。
首先,介绍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并分析了指导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基本理念,如动力学、生物力学、生物测量学和社会学等。
其次,结合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了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在教育、培训、锻炼和营养等方面的应用。
最后,提出了两种今后可能发展的趋势:一是以个人为中心,注重个体发展;二是以团队为中心,注重团队协同作用。
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概述中国运动训练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并对未来发展趋势作出展望。
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应用众多,主要可分为教育、培训、锻炼和营养等方面。
教育方面,中国运动训练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改善认知思维能力,促进知识掌握,激发个体潜能。
从培训方面讲,中国运动训练学可以帮助个体提高应考能力,提升实践技能水平,培养个体能力;从锻炼方面讲,中国运动训练学可以为个体提供规范化的锻炼方案;从营养方面讲,中国运动训练学可以根据个体的特点提供合理的营养建议,以保障个体健康发展。
此外,中国运动训练学还可以用于社区、企业和体育表演等领域。
社区方面,中国运动训练学可以在社区建立健康的体育文化,帮助人们开展身心健康的活动。
企业方面,中国运动训练学可以为企业职员提供定期的锻炼计划,帮助他们改善体能,提高工作效率。
此外,中国运动训练学还可以在体育表演领域开展中国文化的推广,以及推动体育的国际化进程。
综上所述,中国运动训练学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应用于教育、培训、锻炼、营养、社区、企业和体育表演等领域,以促进个人健康发展,推动体育事业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训练学发展历程的回顾及21世纪展望运动训练学理论源于运动训练实践,又指导着运动训练实践。
现代竞技体育的百年历程,孕育并推动着运动训练学理论的发展,形成了包括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和专项训练理论3个层次的理论体系。
在21世纪,运动训练理论将一方面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同时在不同竞技能力的培养、训练过程的控制及有关社会文化因素等方面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现代科技也会更全面、更有力地介入其中。
运动训练学是研究运动训练规律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提高人体竞技能力及运动成绩规律的科学,是现代体育科学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
1 运动训练理论与运动训练实践象所有科学的理论一样,运动训练学的理论也是从实践中产生、在实践中发展起来的。
同时,它又服务于训练实践的需要,推动训练实践的发展。
如众所周知的训练周期学说,是前苏联训练学界根据训练活动的系统化、长期化以及制定全年训练、多年训练计划的需要而总结提炼出来的关于训练过程的结构与组织体系的科学理论。
再如,从50年代未期开始,美国教练员们从运动训练实践中进一步认识到力量素质对其它各运动素质的基础作用,发展等动训练、离心训练、间停训练等多种力量训练的理论与方法,现已在全世界被广泛应用。
德国的格什勒和阿因德尔在中长跑训练发展的基础上总结了世界纪录创造者哈尔彼格(德、扎托倍克(捷克等优秀中长跑运动员的训练经验,提出和建立了间歇训练的经典理论和练习体系,首先对中长跑、游泳等各种周期性运动项目,继而对更多专项的训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促进了竞技运动成绩水平的迅速提高。
20世纪行将告别我们的今天,随着竞技体育成为世界注目的热点,奥运会成为全球性的盛大节日,体育产业在世界经济中占有不容忽视的重要地位,人们对运动竞技水平的更高追求,必然会极大地促进运动训练理论以至竞技体育理论的迅速发展。
2 运动训练学发展的世纪回顾20世纪运动训练学发展的行程经历了萌芽、形成、深化及扩展3个阶段。
2.1 运动训练学学科建设的实践准备与理论准备随着竞技体育在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运动训练的组织与效果也引起人们日益加大的关注,各个运动项目训练实践的发展逐渐孕育了不同专项的训练理论,以人类跑、跳、投等基本运动能力为主要训练内容的田径运动,其专项训练理论对其它运动项目专项训练理论的发展产生过重要的启示和推动,继而在各专项训练理论的基础上,吸纳基础理论学科(如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教育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等的知识与营养,建立起来了一般训练理论。
尽管在20年代就已有了关于一般运动训练理论的初步研究成果(如美国墨菲1913年的《体育训练》,但直至20世纪50年代,有关训练科学的研究才逐渐从单项实践经验的总结发展为对运动训练普遍规律的揭示。
1962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的“社会主义国家运动训练问题国际科学方法讨论会”,集中地反映了有关研究的成果。
其中,《现代运动训练体系》(苏,奥卓林、《运动训练的远景规划》(苏,纳巴特尼柯娃、《运动训练的分期问题》(苏,马特维也夫、《运动训练方法的研究》(保加利亚,彼特科什杰列夫、《现代运动训练中的身体训练问题》(罗马尼亚,柯兹马等已经构筑起了运动训练学理论的主体框架;而《运动训练的生理学问题》(苏,法尔费里、《运动训练的生物化学基础》(苏,雅可夫列夫以及《运动员心理训练的概念、内容和分类》(捷,瓦涅克等则展示了运动训练学的多学科联系。
应该说,这次会议为运动训练学系统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2 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形成与深化1964年前民主德国莱比锡体育学院哈雷博士主持编写的《训练学》函授教材,第1次把有关训练的各种问题系统地汇集在一部专著之中,标志着系统的训练学理论的形成。
其后,在西德、日本、苏联、中国分别出版了一些系统论述训练理论的著作。
如联邦德国马丁的《训练学基础(上、下》(1997/1980,前苏联马特维也夫的《运动训练原理》(1977,普拉托诺夫的《现代运动训练》(1980,中国过家兴等的《运动训练学》(1983。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继续对训练理论的某些专门领域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如《运动员的专门耐力》(前苏联,纳巴特尼柯娃,1974 ,《技术训练》(德国,葛欧瑟1982 ,《人体运动负荷的研究》(中国,安朝臣,1983 ,《论运动训练过程》(中国,田麦久,1988 等。
2.3 项群训练理论的提出与建立我国学者田麦久等1983年在对主要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分类的基础上,提出在一般训练理论与专项训练理论之间建立一个新的理论层次的构想,于1990年发表了《项群训练理论及其应用》的论文,继而出版了研究专著(1998,分别阐述了依不同主导竞技能力而划分的8个项群的训练特点,使运动训练的理论体系更趋完善。
这是我国运动训练学界对运动训练学理论建设的重要贡献。
2.4 运动训练理论研究的两个流派当代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可以明显地分为两大流派。
一派以俄罗斯、德国和中国为代表,学者们注重理论研究的严谨与理论体系的完整。
另一派以美国为代表,学者们把注意力更多地投向单学科研究的深入以及具体运动项目训练方法的实用性。
如福克斯《运动生理学》(1979中大量结合运动训练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许多运动生物化学家为促进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发现并提供了多种有效的强力手段;游泳专家康西尔曼博士创立的等动力量练习法则有力地促进了游泳等竞速运动项目水平的提高。
3 21世纪运动训练学学科发展展望21世纪的运动训练学将随着竞技体育水平更快的发展而既向更广阔的领域拓展,又向更纵深的层次探索;将会更好地与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和市场化相适应;还将更多地从其它科学学科汲取丰沃的营养。
3.1 运动训练理论向竞技体育理论扩展运动训练活动是更高层次的竞技体育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从“生产运动成绩”这一直接目标实现的过程来看,竞技体育活动包含着运动员选材、运动训练以及运动竞赛3个基本环节,此外,竞技体育的宏观规划与管理,则是指导竞技体育活动顺利完成的重要保证。
这4个各自独立而又相互紧密联系并在一定程度上彼此交流的分支学科,组成了竞技体育活动的完整体系。
而传统的运动训练学理论中关于运动员选材的一般的原则性描述,早已远远不能满足运动员选材工作的迫切需要了。
作为直接表现和评价运动训练成果的重要竞技活动—运动竞赛丰富的具体内容和巨大的社会价值,也是原有运动训练学理论中所涉及到的与运动竞赛有关的部分所无法完全包容的。
乌克兰学者B.H. 普拉托诺夫1987年出版的《竞技运动理论》已反映出运动训练理论扩展的意识。
此书的篇目为第1篇:竞技运动导论;第2篇:运动竞技系统及运动员的竞赛活动;第3篇:运动训练系统;第4篇:计划、统计、训练和比赛的外部影响因素。
我国学者亦已积极地投身于这一理论发展之中。
谢燕群(1990、刘献武等(1991的《运动员选材学》、曾凡辉等人的《运动员科学选材》(1992、刘建和等的《运动竞赛学》(1990是在这两个领域中开拓性的劳动。
3.2 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更加纵深发展运动训练学理论研究的深化主要集中于训练内容、训练过程的组织以及影响训练活动的社会文化因素这样几个方面。
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研究将更加深入。
任何项目任何运动员的竞技能力都是由其体能、技能、运动智能及心理能力组合而成的。
人们对这4种能力的作用、构成及其训练方法的认识和把握都在不断地加强和深化,运动员竞技能力结构的特点也在不断地变化。
回顾运动训练理论及其相关学科研究的历史,可以看到,多年来对于人类体能的研究成果最为丰富,对运动员体能潜力的挖掘也相对比较充分,但对运动员技、智、心等能力的理论研究则要薄弱得多。
这一状况必然会影响不同类型运动项目竞技水平的发展。
近年来,欧美诸国对运动员协调能力的培养,对运动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对技术训练的规律和方法的研究日益活跃。
在美国硕寄苎?Motor Learning已是高等体育专业教学的骨干课程之一;在德国,连续举办了关于技术训练的全国性学术会议;在我国,陈小蓉等著的《竞技体育技战术创新理论》(1992则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
田麦久与他的博士生们对于竞技能力的结构进行了系列研究。
刘大庆的研究(1997指出,优秀选手竞技能力各因素之间的关系都是非衡的,优势子能力对于劣势子能力有着重要的补偿效应;梁慈民的《竞技体育前沿技术》揭示了前沿运动技术发展的若干规律;姚家新(1998阐释了中国古代兵法计谋对现代竞技战术的制定和运用的重要启迪;张英波(1998认为,运动训练中的空间因素与时间因素的协同程度极大地影响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转移的幅度、质量、速度和时机;其它如权德庆等致力于揭示儿童协调能力的发展规律(1998。
这些研究在新世纪到来之后将会继续深入下去,并将在国际上产生应有的影响。
对于运动智能和心理能力的研究和开发,则更有待于运动训练学界、教育学界与心理学界协力进行开拓性的研究和实践工作。
21世纪运动训练过程研究的新热点,仍然集中于对运动训练过程的有效控制。
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应用科学的诊断方法和手段,及时评价反馈以及对于训练计划的必要调节。
在年度训练过程方面,人们将表现出对于运动员最佳竞技阶段以及竞技保持阶段的训练规律进行更加深入研究的巨大热情,加强对于运动员竞技高峰期训练特点的研究,并进一步探索如何使优秀选手保持更长的运动寿命。
在年度训练过程的组织与控制中,研究的重点将集中于灵活地安排训练的大周期和有选择地控制优秀选手参赛的次数和强度,这是全球经济市场化中竞技选手所面临的重大问题。
3.3 重视研究影响训练与比赛的社会学因素作为一种既要求社会给予有力的支持,又能够对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体育活动,竞技体育的组织与发展都受着社会学因素强有力的激励与制约。
而且随着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这种激励和制约会更加强烈,更加深刻。
由之,对于影响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的社会学因素的研究也必然日益加深和加强。
欧美各国对于这一领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在多次重大的国际学术会议中,研讨的内容一般均偏重于社会学问题。
例如 1992 年第 8 届奥运会科学大会上报告的有关论文即有:竞技运动与优秀运动员之间的国际交往与理解(芬兰;儿童与竞技体育经历(美国;体育霸权与日本生活方式的改变(日本;优异运动成绩意识对全民体育发展的影响(加拿大;奥运会:自我控制与被控体系(俄罗斯等。
当前我国社会处于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时期,加强这一领域的研究则显得更加紧迫和必要。
急待研究的问题有:(1市场经济对于运动训练、运动竞技活动所产生的影响;(2运动训练、运动竞赛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适应不断发展、不断深入的改革开放的新形势;(3“独生子女”家庭结构对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活动的影响;(4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体育的协调发展;(5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状态的文化学背景;(6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的竞技体育,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社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