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知识
跨文化知识

中国的观点

文:既指文字、文章、文采,又指礼乐制度、法律条文、风俗习惯等

化:教化、变化、改变

文化:以前,文化更多地被当成一个动词,意指以“文”的手段对人们和社会所做的种种改变,包括“文而化之”和“化而文之”两个过程。现在,文化通常被视为名词,有多种含义。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传统文化、茶文化等。知识,能力和教养,如提高文化水平、某某同志很有文化等

国外

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伦理道德、法律、风俗,文化是一组行为模式,文化存在于各种内隐的和外显的模式之中,借助符号的运用得以学习与传播,并构成人类群体的特殊成就,这些成就包括他们制造物品的各种具体式样。文化的基本要素是传统(通过历史衍生和选择得到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其中尤以价值观念最为重要

文化的特点

文化是后天习得、学而知之的。

文化是有结构的,它可分成为各个方面。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价值观念和行为模式。

文化是动态的、可变的,虽然这一变化过程比较缓慢、甚至不可见。

文化是群体在适应内外环境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

文化基本概念

文化准则、文化信仰、文化价值观、礼仪、传说、象征

文化的決定因素

文化:规范和价值观

教育、语言、宗教、经济哲学、政治哲学、社会结构

文化洋葱说

文化洋葱只有三层:表层、中层、核心层。

表层文化是我们平时能观察到的东西。

中层文化指的就是一个社会的规范和价值观。

核心层文化是一个社会共同的关于人为什么存在的假设,它触及到该社会中人们最根深蒂固不容置疑的东西。

社会学与文化人类学中的“文化圈”划分

是指以文化为主要特色,并且各个文化圈内都有一个核心地区,由其向四方扩展,使周遭的地区在文化上表现出共同的特质。

从对世界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文化来说,学术界基本上一致公认,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起源先后主要有五大文化圈: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

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1 西方文化圈(拉丁文化圈)

拉丁文化圈,代表天主教(以及新教各派)文化,后来突出科技文化,包括英美等世界多数国家。

西方文化圈的地理范围,主要是以白种人的居住地为主,包含欧、美、纽、澳等地。

西方文化圈的共同特色,主要有:议会政治(政治)、实行资本主义的市场机制(经济)、中产阶级为社会上的主要力量(社会)、物质文明发达、基督教的价值观仍为主流以及重视

消费与享受(文化)。

2 东亚文化圈(汉字文化圈)

汉字文化圈,代表儒学文化和后来的佛教文化,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国,以及以华语作为民族语言之一的新加坡。

东亚文化圈的区域,主要是以东亚为主,以中国为核心,包括韩国、日本、越南等地;

正因为中国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扩散中心,所以中国会成为东亚文化圈的核心,而表现在东亚文化圈的共同特色有:汉字、儒家思想(例如这些地方都设有孔庙)、以中国律法为蓝本所制定的法律制度、中国化的佛教

3 伊斯兰文化圈(阿拉伯文化圈)

阿拉伯文化圈,代表伊斯兰教文化,包括阿拉伯国家(埃及、沙特阿拉伯等)以及信伊斯兰教的其他国家和地区(伊朗、巴基斯坦等)。

伊斯兰文化圈的区域主要在: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东南亚以及非洲

其特色就是直到今日仍虔诚地保持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以及阿拉伯文字的使用。东南亚主要信仰伊斯兰教的国家有:马来西亚、印尼(除了巴里岛之外)、菲律宾南部的闽达纳蛾岛等等。

4 印度文化圈(南亚文化圈)

印度文化圈,代表印度教和佛教文化,包括印度、孟加拉、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老挝、柬埔寨等。

印度文化圈的范围主要在印度半岛与东南亚的一些地区。

其特色就是表现在对梵文系字母的使用和印度教的宗教信仰上。

5 东欧文化圈(斯拉夫文化圈)

斯拉夫文化圈,代表东正教文化,包括俄罗斯、保加利亚、南斯拉夫等。

东欧文化圈的范围:主要是在俄罗斯、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等地为主;

东欧文化圈所展现出的主要特色有:以东正教为其宗教信仰,使用斯拉夫字母,而在政治方面,在共产苏联尚未瓦解之前,因为东欧以及巴尔干半岛地区皆受其控制,所以都倾向极权专制,而且在经济方面实行共产主义,但这些现象已随著共产苏联的瓦解而有了改变,在政治与经济方面逐渐向西方文化圈结合、靠拢。

人文地理学中的“文化区”划分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具有文化特征的人的群体在空间上的分布。也就是说,

文化区是指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地理区域。

语言、宗教、生产方式、政治形态、风俗、服饰、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种文化

现象都可作为划分文化区的文化特质。

文化区有文化中心和边缘区之分。文化中心是一个文化区所共有的文化特质表现最

集中的地方。某一文化特质一旦被创造出来,就会呈放射状由中心区向边缘区传播。文化区的类型

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形式文化区:一种或多种共同文化特征的人所分布的地理范围。形式文化区内,总有一个核心,是该文化特征表现最突出的地方。核心区外,文化特征随距离而减弱。

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经济或社会上某种机能而组织起来的地区。机能文化区一般具有明显的边界和执行机能的机构。

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

乡土文化区的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除在居民的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符号

作标志。

人们对于乡土文化区的认同,既存在于区域内居民的心目之中,也得到区域外人们

的广泛认可。

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

乡土文化区与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

致性。

乡土文化区的文化特征存在于区域内人们的思想或行为中,并成为维系某一群体或

区域的内在能量。

世界文化区的划分

1.欧洲文化区:西欧、北欧、东欧、南欧、不列颠诸岛

2.俄罗斯文化区:俄罗斯核心区、东部边疆区、西伯利亚区、远东区

3. 北美文化区:大陆核心区、南方区、西南区、西部沿海区、腹地农业区、边缘内

陆区、法语加拿大区、新英格兰沿海区

4. 中美文化区:墨西哥区、中央美洲区、加勒比区(大安德列斯区、小安德列斯区)

5. 南美文化区:巴西区、北部毗加勒比区、西部高山区、南部地区

6. 北非-西南亚区:马格里布、过渡区、埃及区、中东、阿拉伯半岛、非阿拉伯地

区、里海以东地区

7. 撒哈拉非洲文化区:西非、南非、东非、赤道非洲

8. 南亚文化区:印度恒河平原区、西部巴基斯坦区、北部尼泊尔-不丹区、东部孟

加拉区、南部达罗毗荼-斯里兰卡区

9. 远东文化区:中国核心区、新疆区、西藏区、蒙古区、韩-日-台三角区

10. 东南亚文化区(印度支那):中南半岛区、海岛区

11. 澳大利亚文化区:澳大利亚核心区、澳大利亚边缘区、新西兰区

12.太平洋文化区:美拉尼西亚、迈克罗尼西亚、珀利尼西亚

一霍夫斯坦德跨文化模型

1980年发表《文化的结果》。

结论:在与工作有关的种种价值观念中,各民族在下列四方面具有明显差别:

1、权威等级关系;

2、个人与群体关系;

3、不确定状态规避倾向;

4、男性化倾向

权利距离:人与人之间平等的期望

不确定性避免:对不同危险事物的典型反应

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

男性度:性别,角色的期望

1、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权力距离是民族文化的第一个维度。权力距离是指社会承认的权力在组织机构中不平等分配的范围。权力距离也可以理解为职工与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权力距离具有大与小的显著差异,它代表两个极端的民族文化的程度差异,但大多数民族位于两个极端之间的某处

权力距离的大小可以用权力距离指数(PDI:Power Distanc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

2、不确定性避免(Uncertainty Avoidance)

不确定性避免是民族文化的第二维度。不确定性避免是指一个社会感受到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情景的威胁,并试图提供较大的职业安全,建立更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观点和行为,相信绝对知识和专家评定的手段来避免这些情景

不确定性避免具有强与弱的显著差异。不确定性避免的强弱,也是用不确定性免指数(UAI:Uncertainty Avoidanc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

3、个人主义--集体主义(Individualism--Collectivism)

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是民族文化的第三个维度。

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组织松垮的社会结构,其中的人仅仅关心他们自己、最紧密的家庭。集体主义的特征是严密的社会结构,其中有内部群体与外部群体之分,他们期望内部群体(亲属、氏族、组织)来关心他们,作为交换,他们也对内部群体绝对忠诚。

个人主义的强弱用个人主义指数(II:Individualism Index),集体主义的强弱用集体主义指数(CI:Collectivism Index)的量值来表示

4、男性度(Masculinity Dimension)

男性度是民族文化的第四个维度。这一概念也包括其对立面--女性度(Feminine Dimension)。这一维度的内容是代表在社会中“男性”优势的价值程度

例如,自信,获得金钱和物质,不关心他人,强调生活质量或人。这些价值称为是“男性的”,因为,差不多在所有社会中,男性在这些价值的肯定面上比其否定面上(如自信,而不是自信的缺乏)得到更高的分数

男性度用MI指数(Masculinity Index),女性度用FI指数(Feminine Index)的量值来表示

5 .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long vs short term orientation)注重德行而不是真理。

长期取向的价值观注重节约与坚定;短期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传统,履行社会责任,并爱‘面子’。这一维度的积极与消极的价值取向都可以在孔子的教义中找到,然而这一维度也适用于没有儒家传统的国家。

二Trompenaars的七维跨文化模型

通用主义——相对主义人的关系取向

集体主义——个人主义

中性文化——情感型文化

扩散型文化——具体型文化

成就型文化——因袭型文化

过去、现在、未来或其混合人对时间和环境的态度

“控制”自然与“适应”自然

1.普遍主義(universalism)或特殊主義(particularism)

在沒有任何法令或規則,可以適用某一特殊情境時,人們應該運用現有最相關的法規來規範它?還是應該認可它的特殊性,視為例外來處理呢?

2.分析或整合

有效的管理者是一個擅於分析事實、論點、數字,精於拆解工作、細節、現象的人?還是擅長辨識類型、整合局部關係、綜觀大局的人?

3.個人主義或集體主義

確保組織成員的個人權力、能力,與尊重個人需求、偏好較為重要?還是增進個人所屬整體組織利益較為重要?

4.內部導向或外部導向

行動時,應該多傾聽內部導向的判斷、決策或聲音?還是應該多探視外部環境所傳送的訊號、需求或趨勢?

5.依序處理或同時處理

依序而順序的處理事情比較好?還是大夥兒協調而同步的處理事情比較好?

6.贏得的地位或賦予的地位

組織成員的地位,應決定於其表現與績效,或其他對企業有重要意義的特徵,譬如年齡、年資、性別、學位、潛力或特殊的角色?

7.平等或階層

平等對待員工,以便贏得他們全力貢獻重要?還是強調管理階層與職權重要?

跨文化管理

又称为“交叉文化管理(Cross Cultural Management)”,即在全球化经营中,对子公司所在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在跨文化条件下克服任何异质文化的冲突,并据以创造出企业独特的文化,从而形成卓有成效的管理过程。其目的在于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企业目标,以维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全球化经营企业只有进行了成功的跨文化管理,才能使企业的经营得以顺利运转,竞争力得以增强,市场占有率得以扩大。

二跨文化管理的四种基本思路

本国中心论ethnocentrism

客国中心论polycentrism

区域中心论regionalcentrism

全球中心论geocentrism

三跨文化管理的七种策略选择

(一)本土化策略

即根据“思维全球化和行动当地化”的原则来进行跨文化的管理。全球化经营企业在国外需要雇用相当一部分当地员工,因为当地员工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其政府的各项法规,并且与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员工不仅可节省部分开支更可有利于其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

(二)文化相容策略

根据不同文化相容的程度可分为以下两种策略:

1、文化的平行相容策略。这是文化相容的最高形式,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即在国外的子公司中不以母国的文化作为主体文化。这样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虽然存在着巨大的文化差异,但却并不互相排斥,反而互为补充,同时运行于公司的操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跨文化的优势。

2、隐去两者主体文化的和平相容策略。即管理者在经营活动中刻意模糊文化差异,隐去两者文化中最容易导致冲突的主体文化,保存两者文化中比较平淡和微不足道的部分。使得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均可在同一企业中和睦共处,即使发生意见分歧,也容易通过双方

的努力得到妥协和协调。

(三)文化创新策略

即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整合,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母公司文化和当地文化的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母公司企业文化的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既不同于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又不同于当地的文化,而是两种文化的有机结合。这样不仅使全球化经营企业能适应不同国家的文化环境,而且还能大大增强竞争优势。

(四)文化规避策略

当母国的文化与东道国的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母国的文化虽然在整个公司的运作中占主体地位,可无法忽视或冷落东道国文化的存在的时候,由母公司派到子公司的管理人员,就应特别注意在双方文化的重大不同之处进行规避,不要在这些“敏感地带”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特别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更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

(五)文化渗透策略

文化渗透是个需要长时间观察和培育的过程。跨国公司派往东道国工作的管理人员,基于其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的巨大不同,并不试图在短时间内迫使当地员工服从母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而是凭借母国强大的经济实力所形成的文化优势,对于公司的当地员工进行逐步的文化渗透,使母国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深入人心,使东道国员工逐渐适应了这种母国文化并慢慢地成为该文化的执行者和维护者。

(六)借助第三方文化策略

跨国公司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全球化经营时,由于母国文化和东道国文化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不同,而跨国公司又无法在短时间内完全适应由这种巨大的“文化差异”而形成的完全不同于母国的东道国的经营环境。这时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管理策略通常是借助比较中性的,与母国的文化已达成一定程度共识的第三方文化对设在东道国的子公司进行控制管理。用这种策略可以避免母国文化与东道国文化发生直接的冲突。这种借助第三国文化对母国管理人员所不了解的东道国子公司进行管理可以避免资金和时间的无谓浪费,使子公司在东道国的经营活动可以迅速有效地取得成果。

(七)占领式策略

是一种比较偏激的跨文化管理策略,是全球营销企业在进行国外直接投资时,直接将母公司的企业文化强行注入国外的分公司,对国外分公司的当地文化进行消灭,国外分公司只保留母公司的企业文化。这种方式一般适用于强弱文化对比悬殊,并且当地消费者能对母公司的文化完全接受的情况下采用,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这种模式采用得非常少。

总之,全球化经营企业在进行跨文化管理时,应在充分了解本企业文化和国外文化的基础上,选择自己的跨文化管理模式,使不同的文化得以最佳结合,从而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四跨文化管理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跨国企业起步时属于“种族优越主义”阶段。企业赴海外活动,主要目

的在于谋求母公司的利益,由公司所在的某国发号施令,指挥在外国文化下的分支机构如何行事。

第二阶段:跨国企业进入愈来愈多的国家后,不能再以母国的利益为重,转向“多

轴心主义”阶段。国外的营运重任愈来愈由当地管理阶层主导,他们比单纯的外国人更受到当地政府及文化的左右,但也能掌握母国公司的文化精髓。

第三个阶段:公司开始“以地球为中心(geocentric)”的阶段。只要和企业成长及生

存相关,都是从公司利益出发,任何人可以凭功绩在全球化企业中步步高升,不会

因国籍而有不同待遇。新的企业文化诞生,经理人不再担负任何包袱,其中包括国家文化方面的包袱。

跨文化管理的三条建议:

同化-- 是指通过沟通使外籍员工认同公司的愿景,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和归属感以及

对公司品牌的自豪感,增进其对公司基本架构和营运情况的了解,帮助他们最大程度地融入公司的日常运作。

规范-- 是要求企业制定清晰、完整、稳定的公司政策和各种规范,并要求所有中外

员工共同遵守,进行规范化管理。

融合-- 是要发挥中国企业人性化管理的独特优势,在晓之以理的基础上,再动之以

情,对外籍员工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加强人性化的关怀。

五实现跨文化管理的有效手段:跨文化培训

对子公司的员工尤其是管理人员进行跨文化培训是解决文化差异,搞好跨文化管理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跨文化培训的主要方法就是对全体员工,尤其是非本地员工,进行文化敏感性训练。将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集中在一起进行专门的培训,打破他们心中的文化障碍和角色束缚,增强他们对不同文化环境的反应和适应能力。文化敏感性训练可采用多种方式。主要有:

(一)文化教育

即请专家以授课方式介绍东道国文化的内涵与特征,指导员工阅读有关东道国文化的书籍和资料,为他们在新的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提供思想准备。

(二)环境模拟

即通过各种手段从不同侧面模拟东道国的文化环境。将在不同文化环境中工作和生活可能遇到的情况和困难展现在员工面前,让员工学会处理这些情况和困难的方法,并有意识地按东道国文化的特点思考和行动,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

(三)跨文化研究

即通过学术研究和文化交流的形式,组织员工探讨东道国文化的精髓及其对管理人员的思维过程、管理风格和决策方式的影响。这种培训方式可以促使员工积极探讨东道国文化,提高他们诊断和处理不同文化交融中疑难问题的能力。

(四)语言培训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语言交流与沟通是提高对不同文化适应能力的一条最有效的途径。语言培训不仅可使员工掌握语言知识,还能使他们熟悉东道国文化中特有的表达和交流方式,如手势、符号、礼节和习俗等,组织各种社交活动,让员工与来自东道国的人员有更多接触和交流的机会。

六跨文化领导力

跨国公司的领导人,必须有全球视野,同时具备文化敏感性,才能做出符合公司全球利益,同时适合当地的市场决策。

研究发现,这类领导人有四个特点:

1、他们时刻关注发生在世界各个角落的风吹草动,因为他们深知这些风吹草动都可能会影响到他们的业务。

2、他们善于觉察不同文化的微妙差别,在商业行动上充分考虑当地的风土人情。

3、他们能够与不同文化的同事和下属建立关系,建立“非我族类”的人才梯队,而不是只重用“自己人”。

4、他们能够变文化差异为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他们必须颠覆霍夫斯泰德教授的“文化差异是灾难”的论断。

一影响跨文化沟通的主要因素

(1)感知感知与文化有很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人们对外部刺激的反应,对外部环境的倾向性、接受的优先次序,是由文化决定的;另一方面,当感知形成后(指感知过程的结果——知觉),它又会对文化的发展以及跨文化的沟通产生影响。在跨文化沟通过程中,研究感知或知觉对沟通的影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们在沟通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障碍和差异,主要是由感知方式的差异所造成的。要进行有效的沟通,我们必须了解来自异文化环境中人们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

(2)成见

(3)种族中心主义

(4)缺乏共感

缺乏共感的主要原因是人们经常是站在自己的立场而不是他人的立场上理解、认识和评价事物的。

“ speaking”模型

s:“setting”和“scene”,即背景和场合。

p:“participant”,即参与者。参与者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社会地位出身背景特征和因素,在具体的交际活动中对沟通的影响。

e:“ends”,即参与者个人的交际目的,包括按惯例所期待的结果和各参与者的个人目的。

a:“actsequence”,即交际行为顺序,包括信息的内容与内容的表述方式和形式。

k:“keys”,指基调,包括说话的语气、表情、姿态等。认真的、嬉戏的、夸张的或嘲讽的,不动声色的或带有某些感情色彩的等等、

i:“instrumentalities”,即媒介和渠道,主要是指信息传递使用的是哪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是口说还是书写。

n:“norms”,主要指人们交际时言语行为所必须遵循的各种规约。具体地说,就是交际参与者“什么时候该说话,什么时候不说,说的时候说什么,对谁说,什么时候、什么场合、以什么方式说”等等。

g:“genres”,即体裁,指交际活动中话语的类型,如诗歌、寓言、神话、祈祷、笑话、谜语、诅咒、演讲、书信、评论、公告等等。

二跨文化沟通五种方式

1 高层管理者要做榜样。

2 了解双方的思维和习惯。

3 参加业务会议,保持有效沟通。

4 设定标准,避免沟通误解。

5 创造轻松活泼的沟通的机会。

(一)价值观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价值观是人们日常生活的知识和经验在头脑中积淀并形成的有关事物重要性、有用性的总评

价和总看法。在人们面向现实和未来的价值生活中,价值观承担着主人的标准体系的功能。价值观在组织中必然反映到人际关系和工作关系上,同时影响和制约着这些关系。对一个组织的管理者,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者,其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必须与当时、当地的价值观相兼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价值观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全过程,它对人们的职业选择过程,企业的招聘活动、薪酬给付方式、培训和考核的方法,以及劳资关系等方面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文化与社会知识点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文化现象有什么特点 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丰富多彩,各具特色。 (二)文化是什么 ⒈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⑴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 区别:文化:与“自然”相对,重点强调“化”的过程。文明:与“野蛮”相对,主要指“明”的结果。 文化-人:人是文化创造者、获得和享用者,人创造文化,文化塑造人 文化-社会: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对实践产生影响 ⒉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有什么特点)

⑴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 品。 ⑵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 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⑶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A文化素养的形成。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B文化素养的表现。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的。 ⑷文化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物质载体。 (三)文化的力量 ⒈文化有哪些形式文化的实质是什么 ⑴(静态)形式: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艺术、科学等。(动态)活动: 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⑵文化的实质: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⒉文化的作用是什么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社会生活包括哪三个基本领域经济、政治、文化三者的关系是怎样的P10 ⑴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政治,经济,文化) ⑵A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经济、政治决 定一定的文化。但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 B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 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不同。先进的、健康的文化 ——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阻碍社会发展。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⒈为什么说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⑴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⑵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 质越来越重要。 ⑶文化产业、文化消费、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 出。 ⒉为什么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⑴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⑵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 容。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D.日本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部编中考 语文 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部编中考语文文化常识及答案(Word版) 一、中考语文专项练习:文化常识 1.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诗经》是“五经”之一,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按乐曲的性质可以分成风、雅、颂。“风”是各地民歌民谣,“雅”是正统宫廷乐歌,“颂”是祭祀乐歌。 B.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有特定的含义,如“折柳”代表“惜别”,“归雁”代表“思乡”,“莲花”代表“高洁”,“菊花”代表“隐逸”。 C. 《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辑的《乐府诗集》,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塑造了一位代父从军、勇敢无畏、不慕荣利的女英雄形象。 D. 《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和《桃花源记》中的“晋太元中”是用了皇帝的年号纪年,而《己亥杂诗》中的“己亥”用的是干支纪年。 【答案】 C 【解析】【分析】C.“它是汉朝的一首乐府民歌”文学常识表述有错误。《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这是一首长篇叙事诗。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需要平时学习中要做有心人,对一些经典名篇的文学常识要整理成册,熟记于心。 2.下列不属于豪放派词人的是() A. 张孝祥 B. 辛弃疾 C. 苏轼 D. 柳永【答案】 D 【解析】【分析】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故选D。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历史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 冰心、泰戈尔、普希金都是著名诗人,其代表作分别有《繁星》《吉檀迦利》《自由颂》。 B. 《范进中举》《变色龙》都运用了讽刺笔法,揭露虚伪,鞭挞丑恶。 C. “深思高举洁白清忠,汨罗江上万古悲风”“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分别纪念的是屈原、范仲淹、文天祥。 D. 古诗文中,伛偻、垂髫代指老人,提携、黄发代指小孩,烽火、干戈代指战争。 【答案】 D 【解析】【分析】D.有误。伛偻、黄发代指老人,提携、垂髫代指小孩。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文学常识的把握,文学常识正误的判断点是:作者名、称谓、生活

跨文化交际 -

基于教材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探析 摘要: 本文以2003年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为基础,分析了新课标对文化教学的具体要求和新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知识,并简述了高中生文化意识培养的现状,最后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高中英语教材,文化意识培养,文化教学 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发展,我国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就对我们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与之相适应的文化素养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同时,2003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明确将“文化意识”同“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列在一起构成了高中英语新课程标准的五大体系,同时也把文化意识教学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分级和描述。由此说明了文化意识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不容忽视。“文化意识”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知识(knowledge about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文化理解(understanding of culture)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awareness)又可分为文化敏感度和自觉性,是对中外文化异同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英语新课程标准对文化教学的要求 在新课标中提到,“在英语学习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以此为基础,在英语课标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都提到了文化及文化教学要求。 1. 课程性质 高中课程既有人文性又有工具性,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

汉字常识完整版

汉字常识 一、汉字常识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符号。 (一)汉字的起源 1.汉字的起源 中国人对自己文字的起源,大概在战国时期就注意到了。有人认为结绳是汉字的起源。但不少人表示异议,结绳是上古用以记事的方法,差不多一切原始民族都曾用过。它即便是记事,也毕竟不能算是文字。也有人认为中国的文字源始于八卦。此外,尚有“河图、洛书演进为文字说”。中国古代最通行之说是仓颉(jié)造字,这至少在战国末年已经在广大学者中流传。一般说来,文字的发展有一个从多头到单头,从简单到复杂再到简单,从表形至表音的过程。因此有不少人提出,中国的文字是由劳动人民集体创造,经“巫”和“史”整理并发展而成的。至于“巫”和“史”又是什么人呢?这又有各种不同的猜测。目前,中国史学界较普遍的一种说法是:中国文字源始于殷商。不过稍有异议的人也不乏一例,根据一些人的看法,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而任何事物总有一个从发生到发展渐趋成熟的过程。因此中国文字的发生始年还可前推。至于推多少年呢?有的主张至少上推一千年;有的主张推至夏末;也有的主张推至夏以前,各执己见。在考古学家那儿,中国文字之源始又有分歧。其中提出最不同凡响之见的当推郭沫若。他在《古代文字之辩证的发展》一文中指出:“汉字究竟源始于何时呢?我认为,这可以从西安半坡村遗址距今的年代为指标。”“半坡遗址年代距今有六千年左右。”“半坡遗址是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典型”,“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划,和器上的花纹判然不同。”“虽然刻划的意义至今尚未阐明,但无疑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可以肯定地说就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国原始文字的孑(jié)遗。”如按此说,中国文明则应算成近六千年。中国文字之源始,究竟在何时?最古老的文字产生于什么时代?分别代表什么含义?至今还尚在百家争鸣中,看来还有待于大量的材料来佐证说明!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文字,是出现在古代中东地区的楔形文字,距今5000~6000年,然而,在河南贾湖发现的一些刻在龟甲上的符号,距今却达8000年。 英国广播公司(BBC)中文网站发表了一则惊人消息说:“在中国河南贾湖发现的乌龟壳上的符号,很可能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最早的文字。”如果这则报道内容被确认属实,那将是一个世界级的发现。 汉字的始祖 相传汉字是黄帝时期一个叫苍颉的人创造的。 在我国的陕西关中有个叫仓颉的人,他生有四只眼睛,眼睛里总是糊满了眼屎,但这两双迷迷蒙蒙的眼睛中总是放射出异样的光芒,观察事物特别清楚。他披着长发,留着长须,身穿兽皮,坐在一张凶猛野兽的皮上,手里经常拿着一支土笔,与坐在他对面的人交谈,似

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第一章跨文化心理学试题及答案-精品 2020-12-12 【关键字】意见、情况、方法、条件、成就、成绩、空间、模式、地方、问题、矛盾、合作、沟通、保持、发展、建立、了解、特点、网络、情绪、意识、思想、地位、精神、基础、需要、环境、政策、倾向、能力、制度、主导、方式、差距、水平、反映、关系、增强、宽容、增进、协商、尊重、丰富、严格、整合、管理、服务、解决、适应、提高、协调 1.跨文化沟通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B.仅仅发生在与外国人面对面的交流中 C.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D.是一种常见的生活事件 ACD 2.文化具有下列哪些特征? A.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B.文化是可以共享的 C.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文化是一种动态过程 A,B,C,D 3.你怎样让一个法国人知道你很不耐烦了? A.拍拍你的嘴唇并且打一个长长的哈欠 B.无声的模仿吹长笛 C.用中指和食指按你的鼻子 B 4.在Belay的综合性三维度模型中,跨文化敏感性是情感角度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A.对 B错 A 5.文化意识是指对影响自我、思维和行为的文化有所了解,让人们理解差异性和共同性。 A.对 B.错 A 第二章: 1.美国的主导文化模式包括下列哪些特征? A.个人主义 B.集体主义 C.物质主义 D.竞争 ACD 2.根据霍夫斯泰德的价值观维度,以下倾向于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国家有? A.美国 B.澳大利亚 C.中国

AB 3.请判断以下观点的对错:每一个个体都拥有多重文化身份,例如种族身份、民族身份、性别身份、地域身份、网络或幻想身份等,这些身份彼此合作,任一身份都是环境的产物。 A.对 B.错 A 4.男性气质文化是指大男子主义盛行的文化。 A.对 B.错 B 5.开放思维包括个体表达自己的想法,并倾听或接受他人的观点。 A.对 B.错 A 第三章: 1.在高情境文化中,情境和非言语对理解说话者想要表达的意思非常重要。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吗? A.对 B.错 A 2.在有些文化中,人们更愿意表达自己的情绪,有更丰富的肢体语言,这种文化是: A.中性文化 B.感性文化 C.高情境文化 D.低情境文化 B 3.相比于高情境文化中的人,在谈话中,当双方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说话时,来自低情境文化的人会觉得不舒服。 A.对 B.错 A 4.下列关于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不正确的描述是: A.在附属型文化中,将一个人身份地位和所属的组织联系起来是很重要的。 B.在附属型文化中,初次见面的人可能相互问“你学的是什么”、“你从哪里毕业的”。 C.成就型文化与附属型文化可以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 D.成就型文化的管理者总是希望别人能够顺从他。 D 5.普遍主义文化中的人在管理中强调:(多选) A.就事论事。 B.不偏离规则。 C.因人而异,特殊处理。 D.制度一旦建立,人人都应该遵守。 ABD

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

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长篇识刺小说是(),作者是清朝的()。 2、“顷刻间千秋事业,方寸地万里江山;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这副对联所描写的场合是()。 3、端午节是每年农历的(),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著作(),被誉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4、他一生共写重话一自六十多篇?是世界上最卓越的童话作家之一,是丹麦人,名著有《皇帝的新装》《夜莺》《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他是()。 5、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这本书是《》 6、他是现代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被称为“现代文学鼻祖”,原名周树人,他是()。 7、“盛唐诗酒无双,青莲文苑第一家”这一对联赞的是诗人()。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在古诗文中,“须眉”指代男子,“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布衣”指代()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苏联作家,他的代表作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散文诗《海燕》等。 B、《出师表》中,诸葛亮以恳切的言辞,向刘禅提出开张圣听、赏公平、亲贤远佞的建议。 C、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本,抒发了自己的喜悦之情。 D.鲁迅的《藤野先生》、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绿》三篇文章的体裁都是散文。 3、“岁寒三友”是指() A、松、菊、兰 B、梅、菊、兰 C、兰、竹、菊 D、松、竹、梅 4、下面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孔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B、苏轼是北宋婉约派词人的代表。 C、《离骚》是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 D、造纸术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东汉蔡伦是这项伟大功绩的重要贡献者。 5、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儒学经典著作之一,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部书,共20篇。 B、我国古代科举制度,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叫“乡试”,乡试中举,第一名是“状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C、《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峰之作,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 D、唐代杜牧《赠别》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的诗句,后来人们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范年华”。 6、儒家经典著作“四书”是《论语》和() A、《礼记》《孟子》《大学》 B、《孟子》《春秋》《大学》 C、《孟子》《中庸》《大学》 7、被苏轼称费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A、王维 B、孟浩然 C、李商隐 D、王昌龄 8、下列文学常识选项中正确的一项是()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这副对联中提到的三父子是哪一组?请将正确的选项填到题干中的括号里。 A、曹操、曹丕、曹植 B、苏洵、苏轼、苏辙 C、班彪、班固、班超 9、下列连线有误的一项是() A、李白一一青莲居士 B、欧阳修一一六一居士 C、苏轼一一东坡居士 D、白居易一一五柳先生 10、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司马迁——西汉 B、《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一一唐朝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跨文化交际基础知识 【复习指南】 这部分内容主要涉及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及较为常见的日常交际礼仪,在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中所占比例较少,但与案例分析部分紧密结合;建议考生复习此块内容时,注意相关理论概念在实际案例中的运用。考生可重点看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或吴为善的《跨文化概论》,这两本书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等都有全面介绍。 【知识点归纳】 1.重点概念: (1)文化:culture,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不同研究者有不同定义。 广义文化:指人类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文化: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式。英国人类学家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中提到的定义影响很大。 总的来说,文化是人类社会创造的财富,包括食物、器具,也包括信念、价值观、习俗、知识。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观念文化。 其特性是:人类独有;来自后天习得;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是行动的指南;动态,与一定历史时期相联系。 (2)交际: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往来交际活动,文化在交际中得到发展与传播。跨文化交际中的交际主要指人际间通过语言等交际工具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活动。 (3)编码与解码 交际是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编码是把思想、感情、意识等编成语码的过程,解码是对外界接受的符号或信息赋予意义或进行解释的过程。

“他定势” 定势概念应用到跨文化交际上后,称为文化定势(又译文化定型或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在跨文化交际研究或跨文化实际交往中对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和国家成员的笼统的、先验的看法。 (4)文化冲突 指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文化相互接触所产生的竞争和对抗状态。最早由由哈佛大学国际关系教授萨缪尔·亨廷顿(Samuel Huntington )在《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中提出。 (5)文化曲解 不同民族、社区和集团的的文化,有不同的价值目标和价值取向,并且常常各自以自己的文化为优越,视其他文化为危险物;当其他文化在传播、接触的时候,便会有不顾客观事实歪曲原意或作错误理解。文化曲解既是文化冲突的诱发因素,也是文化冲突的表现。 (6)主流文化与亚文化 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受到倡导的、起着主要影响、具有群体认同的文化。 亚文化(subculture):又称小文化、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某一文化群体所属次级群体的成员共有的独特信念、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 (7)文化距离 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主要包括语言方面的差异、生活习惯的差异、社会文化方面的差异等。 (8)文化休克 “文化休克”,Cultural Shock,是1958年美国人类学家奥博格(Kalvero Oberg)提出来的概念。是指一个人进入到不熟悉的文化环境时,因失去自己熟悉的所有社会交流的符号与手段而产生的一种迷失、疑惑、排斥甚至恐惧的感觉。 文化休克常见于移民当中或者是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因文化生活环境发生根本性改变的时候。

跨文化心理学-参考资料

注意:(1)本文件仅供苏州大学内部使用,请勿外传,更不要私自上传到网络上。任何人和任何网站在互联网上公开本文件内容都属于侵权行为。(2)考试的时候请将手机和书面资料放入书包,并将书包拉链拉好。(拷贝或打印本文件时,不得删除本段内容) 一、名词解释 ratchet effect 棘轮效应 The concept that humans continually improve on improvements, that they do not go backward or revert to a previous state. Progress occurs because improvements move themselves upward, much like a ratchet. 人类在改善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不会倒退或回到原先状态。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发展进程是因为改善驱使人类不断前行,就像棘轮一样。这个现象叫做棘轮效应。 back translation 回译 A technique of translating research protocols that involves taking the protocol as it was developed in one language, translating it into the target language, and having someone else translate it back to the original. If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they are generally considered equivalent. If it is not, the procedure is repeated until the back-translated version is the same as the original. 将文稿由第一语言翻译成第二语言以后,让另一个人(这个人没有看过第一语言版本)将第二语言版本翻译回到第一语言。第一语言的两个版本如果意思相同,就可以认为翻译是对等的。如果意思不同,还需要重新进行翻译。这种翻译技术叫做回译。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文化归因谬误 A mistaken interpretation in cross cultural comparison studies. Cultural attribution fallacies occur when researchers infer that something cultural produced the differences they observed in their study, despite the fact that they may not be empirically justified in doing so because they did not actually measure those culture factors. 研究人员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了差异,就认为这些差异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而事实上研究者并没有对文化因素进行测量,没有就心理差异和文化差异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跨文化研究中的这种错误叫做文化归因谬误。 equivalence 对等性,等价,等值,对等 Equivalence is a state or condition of similarity in conceptual meaning and empirical method between cultures that allows comparison to be meaningful. 为了使跨文化比较有意义,必须使不同文化中的概念意义和研究方法达到基本相同,这个状态叫做对等。 acculturation 跨文化融入(跨文化适应,文化融合) The process of adapting to, and in many cases adopting, a different culture from the one in which

中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题

中考文学常识与传统文化知识题 班级姓名 1.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资治通鉴》是北宋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陈涉世家》节选自这部通史。 B.莫泊桑,法国作家,被称为短篇小说巨匠,代表作有《项链》《羊脂球》等。我们学过他的作品《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我的叔叔于勒》。 C.散文是一种描写见闻、表达感悟的自由灵活的文学样式。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朱自清的《背影》和孙犁的《芦花荡》便是这样的文章。 D.古代的称谓是很有讲究的。“尊君”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卿”是古代君主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晚生”是旧时后进的人在前辈面前对自己的谦称。 2.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时候,用“令尊”“尊君”尊称对方的父亲,用“家严”“家君”谦称自己的父亲。 B.中秋节又称团圆节,主要习俗有赏月、祭月、吃月饼等。 C.小华属“猴”,小明比小华小一岁,小明应该属“羊”。 D.“立”是开始的意思,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的开始。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规”指布谷鸟,“鸿鹄”指天鹅;一人一马为一骑,一车四马为一乘。 B.《孔乙己》选自《呐喊》,《海燕》是高尔基写的“幻想曲”《春天的旋律》结尾部分。 C.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白居易字“乐天”,“刘二十八使君”是刘禹锡。 D.外国文学的人物画廊中,有四个著名的吝啬鬼,分别是:葛朗台、阿巴贡、夏洛克和严监生。 4.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实行科举制度,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全省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称“亚元”。 B.《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是汉代的一首乐府民歌。 C.雨果,法国作家,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等。 D.《繁星》《春水》是冰心受泰戈尔《飞鸟集》影响写成的诗集,其内容大致包括:对母爱和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三个方面。 5.下列有关传统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 B.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作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五柳先生传》《出师表》《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表”“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古人的名与字往往有意义上的联系,如韩愈,字退之,别号往往是自取的,表明个人的情趣,如欧阳修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6.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狼》——蒲松龄——《聊斋志异》 B.《隆中对》——罗贯中——《三国演义》 C.《祖国》——莱蒙托夫——俄国诗人 D.《骆驼祥子》——老舍——中国现代作家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如何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宁五中张永宏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英语教学现状,探索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具体分析“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三大组成,思考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义文化语用文化 多年来,我国的英语教学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传统的听说法“with its end less and mind-numbing repetitive drills”和古老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语法—翻译法。教师往往只注重学生语言形式的正确与否或使用是否流畅,而较少注重结合语言使用的场合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下,经过十几年的英语学习,即使是有些成绩很好的学生也不能用所学的英语同外国人进行有效地交流。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人们必然对英语教学提出新的要求。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却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教学的这种缺陷。 首先,何为跨文化交际呢?“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或“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它既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社会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的不同,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和语言习惯等诸语境因素,造成人们不同的说话方式或习惯话语。这就可能使交际双方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地推论,从而产生冲突、误会或交际的故障。 跨文化交际能力就是针对文化冲突提出来的,它是一种在理解、掌握外国文化知识与交际技能的基础上,灵活处理跨文化交际中出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英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必要性。 1、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 对外交往日益频繁,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 广泛, 特别是社会信息化提高, 国际互联网的开通使更多的人足不出户便涉及到跨 文化交际。中国成功地加入WTO后,国际市场对能用英语熟练有效地交际的复合型人才的大量需求给外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其现实意义。 2、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助于我们要打破以往“就语言教语言”的模式,把交际因素引 进到英语教学中来,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揭示那些隐伏在语言背后的,易引起误会和冲突的文化因素。掌握语言不只是掌握语法、音位和语义规则,还必须考虑到外国社会文化背景造成的语言之外的规则。 3、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有利于处理好语言和文化的关系。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二 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

5.5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学内容课文阅读:了解汉字文化五单元第5课时总课时53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通过“阅读材料:的学习,增长了更多的汉字历史和文化方面的知识,而增进了对汉字的了解,加深了对汉字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Ppt 教学过程 激趣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谈话:前面几节课,大家通过搜集、整理、交流,进行了第一个阶段的综合性学习。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综合性学习。 ◆导入新课:同学们,汉字不光神奇、有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只要我们主动地了解,积极地搜集资料,相信大家一定会更多地了解汉字。那么,在汉字几千年的历史中,到底有哪些值得我们去了解呢?让我们一同走进课本的第85—90页的“阅读材料”。 整体阅读,了解汉字文化 ◆教师谈话:首先,让我们阅读“阅读材料l一7”,具体地了解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吧。 ◆教师出示阅读要求: a.认真阅读“阅读材料1—7”,想一想这7则材料分别是从哪些方面介绍汉字的历史和文化的? b.除了上述7个有关汉字的历史和文化外,你还知道哪些? c.阅读后,就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学生自学、讨论、交流,教师参与学生活动。 ◆学生汇报,教师点拨。 a.关于《汉字的演变》:先让学生观察,然后请学生说一说演变的过程,教师可以再另找一两个汉字的演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中国汉字演变的规律。b.关于《甲骨文的发现》:先让学生自己阅读,然后请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讨论。 c.关于《一点值万金》:先由学生自读,然后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 d.关于《街头错别字》:学生仔细观察课本中出示的街头标牌,说一说哪些字错了,并给予改正,然后对自己的作业本进行检查。(检查方式可以是自查,也可以是同学互查。) e.关于《赞汉字》:学生自由读一读。 f.关于《书法作品赏析》:学生仔细观察两种字体的不同,说一说各自的特点,然后教师再出示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法作品供学生欣赏。 g.关于《我爱你,中国的汉字》: (1)教师谈话:这是一篇很有感情的文章,让我们认真读一读,在遇到生字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自主读文章。

-跨文化心理学复习提纲

《跨文化心理学》2012年秋季学期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 1.默许反应偏差:对研究者呈现的大多数或所有的陈述和问题,都给予同意而不是反对的倾向。 2.生态谬误:认为在不同的分析层面,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仍然相同的错误信念。过去通常指从国家层面关系到个人层面关系的不合逻辑的推断。(“生态谬误指用一种高层次的分析单位做调查,却用另一种低层次的分析单位做结论。) 3.主位法和客位法:主位研究是从研究的直接背景中抽取材料,对其发现的跨文化的普遍性并不做假设。而客位研究是做出一个暂时的假设,认为正在研究的现象是可比较的和普遍的。主位研究是指研究者不凭自己的主观认识,尽可能的从当地人的视角去理解文化,通过听取当地提供情况的人即报道人所反映的当地人对事物的认识和观点进行整理和分析的研究方法。主位研究将报道人放在更重要的位置,把他的描述和分析作为最终的判断。同时,主位研究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有深入的了解,熟悉他们的知识体系、分类系统,明了他们的概念、话语及意义,通过深入的参与观察,尽量像本地人那样去思考和行动。客位研究是研究者以文化外来观察者的角度来理解文化,以科学家的标准对其行为的原因和结果进行解释,用比较的和历史的观点看待民族志提供的材料。这样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要求研究者具有较为系统的知识,并能够联系研究对象实际材料进行应用。 4.强加式客位研究:在某一种文化背景中形成的客位的测量。事先没有评估它的适用性或者它的意义是否等值,就应用与其他的文化背景的研究的。(采取绝对主义的哲学预设,认为西方心理学者所建构出来的理论和研究典范具有一定程度普适性,可以运用到不同文化之中,不必做任何的调整与修改) 5.社会文化适应:通过学习当地社会系统的运转和获得必要的技能和方式,以在不熟悉的文化情境中完成一些事物,从而去适应新的文化背景。 6.自主-关系型自我诠释:自我知觉的一个维度,既重视自主行动的能力又强调与他人关系的重要性。 7.心理依赖型家庭模型:一种对持续的亲缘关系和后代行动的自主性都给予强调达到代际关系系统。 二、简答题 1.列出跨文化心理学中的三种家庭模型,并举例分析。 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国):一种特别强调持续的亲缘关系和代际依赖的代际关系系统。强调的是顺从和服从,不管是在子女们年幼时还是已经长大成人,原生家庭在生计上均对子女有很强的依赖性。每个子女对于年老的父母都有经济上的贡献。在依赖型家庭模型中,倾向于对孩子进行服从性导向的教育,并不会促进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发展,独立性不被当成有价值的东西,甚至可能会被看成是对家庭完整和生计的威胁。代际之间的依赖性是通过家庭

必背知识点梳理: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第三课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民族节日 (1)民族节日,蕴含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1)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理解】①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志。②在一个民族的历史与现实中,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1.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理解】因为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2.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理解】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所以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3)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 (1)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2)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3)必须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1.商业贸易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 2.人口迁徙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 3.教育是文化传播的又一重要途径。 【理解】各国之间互派留学生和访问学者,则是一种更为直接的文化传播方式。 4.总之,小到亲朋聚会、外出旅游,大到各种经济、政治、文化活动,都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途径。 大众传媒——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含义: 大众传媒是指现代社会中的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的传媒。 【理解】①新的传媒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传媒的消失。②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2)功能: 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经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意义: (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的传播,促进世界文化的发展; (2)使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3)文化交流能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2.正确做法: 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增强中华

跨文化交际概论

跨文化交际概论 第一章跨文化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交际和语言 (一)文化的定义 1.文化 “文化”这个词古已有之,但它的含义与现代的理解不一样,指与“武力”相对的文德教化。如汉代刘向《说苑指武》中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夫下愚不移,纯德之所不能化,而后武力加焉。”又如晋代束广微《补亡诗由仪》:“文化内辑,武功外悠。”《文选》李善注:“言以文化辑和于内,用武德加以外远也。”后来“文化”一词被日语借入,到近代又被日语用来作为英语culture的对译词。再后来“文化“作为日语借词又被现代汉语吸收,于是“文化”就同英语的culture有了直接的词源关系,并衍生出“文明”、“教育”等含义。文化属于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人性具有的共性就使得人们能共享这些财富。然而正如孔子所说的“性相近,习相远”,人性固然相通,但“习相远”导致了文化的差异。因此,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障碍就显得很重要,这意味着在达到有效交际之前,我们必须了解别人的文化。 在文化学或文化人类学中,“文化”一词通常指人类社会区别于其他动物的全部活动方式以及活动的产品。就这一概念的核心内涵而言,它的意义是明确的,然而在实际研究中,专家们给的定义却五花八门。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曾搜罗并列举了西方近现代160多位学者对“文化”所下的不同定义,并从下定义的方法角度进行了分类和研究。在众多的关于文化的定义中,文化人类学家泰勒和马林索夫斯基两人的定义比较受人推崇。泰勒认为“文化”是一个符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类在社会里所获得的一切能力与习惯;马林诺夫斯基把文化看作一种具有满足人类某种生存需要的功能的“社会制度”,是“一群利用物质工具而固定生活于某一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与活动的体系。”前者着眼于文化的整合性和精神性,后者着眼于文化的功能性和制度性。 着眼于跨文化交际的研究,另外两位学者关于文化的定义或许更准确,更直接。社会语言学家戈德朗夫指出,文化是“由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活动方式被社会的其他成员所接受,所必须知晓和相信的一切组成。作为人们不得不学习的一种有别于生物遗传的东西,文化必须由学习的终端产品“知识”组成。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是“通过某个民族的活动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和行动方式,一种使这个民族不同于其他任何民族的方式”。这两个定义都强调了文化的民族性,前者突出了民族内部的规范,后者突出了民族之间的差异。概括地将,文化就是人们所觉、所思、所言、所为的总和,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下,不同的民族创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 一般认为,“文化”作为一个专门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风俗习惯,语用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但是,精神或意识并不可能脱离人类物质生产的社会实践凭空产生或独立存在,而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社会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在这一社会实践中,人类既创造了物质财富,改善了自身赖以生存的客观物质条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形成了人类独有的意识形态,思维能力和生活方式,使自身摆脱了“自然人”状态并获得了不断进步。在使人类生活超脱动物性并区别于动物生存的一切因素中,精神方面和物质方面始终纠结为一体,互为因果,密不可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附答案)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字理教学研究中心 第二届汉字文化知识竞赛卷 单位:(注明省市)姓名: 电话:邮编:邮箱(或QQ): 满分108分,本卷得分() 一、综合判断填空题(28分) 1. 东汉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共收字9353个,设置了( 540 )个部首,到了清代的《康熙字典》收字( 47035。另说加上古文字49030)个,部首减至214个。现代常用字一般为3500个。 2. 《说文解字》之名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说文”,一是“解字”。在这里,“文”与“字”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指(独体)字,“字”是指(合体)字。为了称说方便,人们又常常把《说文解字》简说成《说文》。 3. 商周及春秋战国时锲刻在青铜铸造的钟鼎等彝器上的古汉字是(“金文” 或说“钟鼎文” );秦始皇统一中国时“书同文”的汉字字体是(小篆)。 4.在汉字的“六书”中有“四体二用”之说,“四体”指四种基本的造字法,即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二用”指两种用字法,即是(假借、专注)。 ▲异体字就是一字多体;繁简字就是一字两体,一繁一简;古今字就是先后产生的、义同形异的字,产生在前为古字,产生在后为今字。辨别下面每一对字的类别: 6.在“北—背、然—燃、队—坠、止—趾、益—溢、惭—慙、景—影、匡—筐” 中, 不属于“古今字”的是(惭—慙)。 7.在“醫—医、鄉—乡、和—咊、聲—声、東—东、寧—宁、廣—广、鄧——邓” 中, 不属于“繁简字”的是(和—咊)。 ▲“反切法”是古代的一种拼音方法,就是用两个汉字合注一个汉字的音,方法是取上字的声母和下字的韵母及声调进行拼读。如“鼐”,是“奴代切”,也就是取上字“奴”的声母“n”,下字“代”的韵母及声调“ài”,拼读成“nài”。 8. 黏,女廉切——取上字“女”的声母(n),再取下字“廉”的韵母及声调(ián),拼读成(nián )。 9. 糶,他吊切——取上字“他”的声母( t ),再取下字“吊”的韵母及声调(iào),拼读成(tiào )。 ▲“省声”是形声字声旁为构形美观而省掉某些部件。如“豪”《说文》表述为“豕形,高省声”。意为“豪”是用“豕”作形旁,“高”作声旁,但“高”与“豕”上下叠合字形太长显得不美观,竖行排列时甚至容易误读成“高豕”两个字,为使其形成方块形状,于是声旁字“高”省掉下面的“口”嵌入“豕”就组成了“豪”。辨析下面省声的形声字: 10. 恬,(忄)形,(甜)省声。 12. 珊,(玉)形,(删)省声 ▲“亦声”就是会意兼形声字。如“婚”字,《说文》表述为“从女从昏,昏亦声”。婚嫁自然从“女”,古时嫁娶拜堂多在黄昏之时,所以又从“昏”旁,这是会意造字法。但是“昏”又表示读音兼任声旁,因而“婚”字就具有会意兼形声的特点。 13. 在“劲、请、湖、伙、态、问”中,属于“亦声字”的是(伙)。用《说文》的表述即是:(从人从火,火亦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