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
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
2002年10月社科纵横Oct,2002总第17卷第5期S OCI A L SCIE NCES RE VIEW VO L.17NO.5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及其调整对策探析王久梗 曹永栋(兰州铁道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甘肃兰州 730070)【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甘肃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三次产业内部各产业结构之间的比例不合理的现状,并相应提出了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关键词】产业结构 调整对策中图分类号:F12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106(2002)05-0006-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处于不断的调整过程中。
产业结构调整有其自身的规律性,即一、二、三次产业更替演进。
就一个地区来说,随着其体制、外部环境、发展阶段的演变,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有快有慢、范围有大有小、程度有深有浅。
但就目前西部开发和信息经济的大环境下,笔者认为甘肃产业结构的调整应该大踏步地、广范围地、深程度地进行,以快速实现跨越式的发展目的。
一、甘肃不合理的产业结构现状我国整体上产业结构就不合理,而甘肃省尤甚。
甘肃产业结构不合理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不合理。
甘肃2000年一、二、三次产业G DP之比为19.63:44. 75:35.62。
而全国平均比重约为15.90:50.88:32.22。
明显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过低。
而我国产业结构中本就表现为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这对于甘肃也是一样。
上述比值表明甘肃省不仅工业化程度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与全国一样存在着第三产业发展滞后,表明新兴经济增长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就再就业结构而言,甘肃1998年一、二、三产业就业劳动力之比约为59.9:20.2:19.9。
而乡村人口占总人口之比约为79.7%。
近两年这一比值并没有明显变化。
这就说明甘肃有近60%的劳动力停留在农业领域,近8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城市化水平很低。
兰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思路
兰州市产业结构现状及优化思路作者:王亚健来源:《今日财富》2018年第35期兰州要力争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形成新的发展方式上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效。
通过产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重要的途径。
本文通过分析兰州产业结构现状,不断优化有赖于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型产业为先导、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绿色现代产业体系,形成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来回应兰州传统产业面临转型升级、自然条件恶劣、人均资源相对匮乏等一系列限制条件。
一、背景分析兰州作为新中国“一五”、“二五”及三线建设时期国家重点规划区域,由于长期经济惯性和产业建设的影响,被冠名为“工业城市”且这一称号至今仍被延续和传承。
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工业受到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和社会成本提高等各方面要素的制约。
事实上,随着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战略投资方向的变迁,兰州的国家产业基地定位逐渐弱化,区域性中心的职能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而且,国家的“一路一带”大战略的背景下,兰州在联系我国华东、华中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城市,这都为兰州产业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动力。
二、兰州产业结构现状改革开放40年来,兰州经济社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2000年以来,兰州经济快速增长。
随着我国进入经济增速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兰州产业发展也遭遇瓶颈,结构变化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
从总体上看,兰州市国内生产总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是经济增长速度持续放缓,2017年完成生产总值2523.54亿元,增长速度下滑至5.7%,低于历年增速,达到近年来的低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非常明显。
从地区生产总值构成来看,2017年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61.47亿元,比2011年增长53.66%,年均递增8.9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881.7亿元,比2011年增长34.28%,年平均递增5.71%;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580亿元,比2011年增长1.38倍,年平均递增率为23.02%,第三产业增长率高于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地区生产总值的总体增长率。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刘燕平【摘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助于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有助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有助于甘肃迈进农业现代化道路.因此,在甘肃精准扶贫的攻坚时期,农村产业融合是精准扶贫的命脉,是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重要举措.是农业经济发展的创新.目前,甘肃农村产业融合正在探索中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土地流转机制滞后、龙头企业带动不足等问题制约着农村产业融合更快更好地发展.因此,要致力于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深化农业经营保障机制、规范政府培训投入机制和加大培训教育投入,从而大力推进甘肃农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期刊名称】《甘肃科技纵横》【年(卷),期】2018(047)004【总页数】4页(P76-78,48)【关键词】甘肃;精准扶贫;农村产业融合【作者】刘燕平【作者单位】甘肃省委党校经济学教研部,甘肃兰州 730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27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和价值。
因此,农业的发展牵系整个国民经济的命脉,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有效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农民大幅增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甘肃正处在精准扶贫的攻坚阶段,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也就成为精准扶贫的助推器。
1 甘肃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现阶段,甘肃农村产业融合取得一定成效,从农业产业融合依托看,甘肃目前已经形成具有相对规模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从甘肃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接近的各个区域来看,河西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小麦、玉米、啤酒原料、棉花、牧草、酿造葡萄、籽种等;河东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苹果、小杂粮、黄豆、蚕桑、杏子、桃子、黄花菜、白瓜子等;陇南地区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花椒、核桃、油橄榄;从甘南地区看,主要依托的农产品有藏羊、牦牛、中药材,中药材中:当归、党参、黄(红)芪、大黄、甘草五大药材出口量占全国的80%以上。
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现代经济信息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杨迎军 兰州财经大学王晓涵 兰州文理学院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攻坚工作紧密联系到一起。
本文首先以甘肃省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甘肃省67个县发展现状,并指出了当前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化、龙头企业及劳动力素质等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后从制度创新、绿色发展、扶持非公经济、人才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甘肃省县域经济;现状;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9)030-0480-02中国自古以来就特别重视郡县的治理,习近平总书记也在不同会议多次引用“郡县治,天下安”。
中国县域经济伴随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及改革持续深入推进后,开始由要素数量驱动向更高质量发展转变。
东部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实力大大提升,而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域经济也不断得到重视。
中央更是不断加大县域经济发展力度,在党的会议及政府文件出台了大量扶持政策,在推动县域经济的发展方面制定了很多有针对性很强的政策,政策涵盖制度建设、资金投入、资源配置等多个方面。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把县域经济的发展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突破落后地区县域经济这个薄弱环节。
甘肃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并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扶贫开发工作以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联系到一起。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甘肃省县域经济实际情况和客观条件,寻找并建立有助于推动甘肃省县域经济可持续绿色发展具有现实的紧迫性。
一、甘肃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一)甘肃省县域宏观经济竞争现状分析依据甘肃统计年鉴及各县统计公报2016数据,对甘肃省67个县域分别构造了经济总量、经济均量、金融资本等3个二级指标。
甘肃省政府课题组调研报告
甘肃省政府课题组调研报告甘肃省政府课题组调研报告一、研究背景和目的甘肃省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但在经济发展方面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为了深入了解甘肃省的发展现状、问题和需要,甘肃省政府成立了课题组,进行全面调研,并撰写此报告,以为政府提供决策参考和政策建议。
本次调研主要目的如下:1.了解甘肃省的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特别是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率等方面的情况;2.分析甘肃省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包括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人口流动等方面的问题;3.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省的经济发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二、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收集和文献研究等。
数据来源主要包括国家统计局、甘肃省统计局、相关行业协会和研究机构的官方数据,以及一些非官方的社会调查数据和文献资料。
三、经济发展现状和趋势1.产业结构:甘肃省以农业和资源产业为主,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
主要产业包括农业、矿产资源开发、能源等。
2.经济增长率:过去几年,甘肃省经济增长率平均保持在中等水平,但增速逐渐放缓。
3.农业发展:甘肃省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等问题,需要加强节水灌溉、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工作。
4.工业发展: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主要矿产品有煤炭、铝土矿等。
未来应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推动工业转型升级。
5.服务业发展:服务业发展较为薄弱,旅游业和金融业是潜力行业。
四、面临的挑战和问题1.资源利用:甘肃省自然资源丰富,但目前存在过度开发和浪费的问题,需要加强对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2.环境保护:甘肃省面临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重问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3.人口流动:随着经济发展,甘肃省面临人口流出和劳动力流失的问题,需要加强对人口流动的管理和服务。
五、政策建议1.优化产业结构:加大对工业和服务业的投资力度,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和转型。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甘肃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
口文 / 郭天龙 云 雪
提要
3, 3 9 几乎都是上升 的, 国民 4 . 第三产业上升了 1 个百分点。 但 本文以 灰色 关联度分 析为主 要研 的劳动力相对 比重,
近年 从三次产业的产值来看, 三次产业增加值 究方法,并运用 三次产业对经 济增 长的贡 献 收入的相对比重却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 产业结构因素在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已 在 G P中所 占比重互不相同 。由表 1 D 可知, 第 率、 拉力度等指标, 对甘肃省 17 ̄20 年间 来, 8 08 9 并形成了大量研究文献。国内 产业比重自改革初期NJ十年代初期保持 r ,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 引起广泛重视, 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助于经 上升趋势,95 19 年为 1. %,到 19 年上升 94 8 99 析,结果表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 学者几乎一致认为:
4 . 65 O 4 .8 31
4 .7 25
投入应遵循农工批零商业的顺序。此后, 克拉
克受配第 等有关思想 的启发 , 《 济发展条 在 经 件》 14) ( 0 一书中运用三 次产业分类法研究 了 9
1 9 1 .4 95 98 1 9 2 .4 96 60
1 9 2 .7 97 39
中图分类号:17 文献标识码 : F2 A
引言
甘肃产业结构发展现状
次产业中的比重为 1. %;第二产业比重 自 45 5
改革开放 以来 , 甘肃产业结构摆脱 了改革 改革初期到 20 00年呈逐年下降趋势 ,到 20 00 05 0 01 开放 以前 ‘ 农业基础薄弱 , 工业大而全 , 第三产 年 比重为 4. %,从 20 年 由下 降转 为上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引言:甘肃省作为中国西部的重要省份,地处西北地区,处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位置。
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甘肃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举措。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趋势。
一、甘肃省现状分析1.经济发展:甘肃省经济以农业基础较为丰富,同时也在发展工业和服务业。
近年来,甘肃省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差距仍然较大。
甘肃省需要进一步推动经济结构转型,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提高产业链水平,提升加工贸易价值。
2.区域发展不平衡: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制约全省整体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而西部地区经济相对滞后,这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同时,城乡发展差距也较大,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
为解决这一问题,甘肃省需要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继续推进东西部协作发展,改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3.资源环境矛盾:甘肃省地处西北,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的开发利用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地合理开发资源,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另一方面,甘肃省还需要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甘肃省未来趋势展望1.推进乡村振兴战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推进,甘肃省将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
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高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将成为未来发展的重点。
通过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2.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甘肃省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未来,甘肃省将加大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目的地,吸引更多的游客。
同时,要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3.培育新兴产业:甘肃省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推动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的发展。
通过引进外资、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产业链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动力。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甘肃省位于我国西北地区,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省份,而荞麦产业则是甘肃省的重要农产品之一。
近年来,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本文将分析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现状,探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促进甘肃省荞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现状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荞麦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据统计,2019年,甘肃省荞麦种植面积达到了300万亩,总产量达到了25万吨。
荞麦产业已成为甘肃省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在产业发展方面,甘肃省对荞麦产业进行了大力扶持和引导,推动了荞麦的深加工和产值提升。
目前,甘肃省的荞麦产品不仅供应国内市场,还出口到东南亚等地区。
甘肃省也努力推进荞麦产业的标准化种植和加工,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甘肃省荞麦产业也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种植结构不合理和技术水平相对滞后,甘肃省荞麦产业的产能和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
荞麦产品的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还比较薄弱,国内外市场的开拓空间有限。
荞麦产业在面临市场竞争的也面临诸多的病虫害和自然灾害的威胁,保障产业的稳定发展任重道远。
在当前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展甘肃省的荞麦产业,应该采取一系列的对策,包括政策支持、技术创新、市场开发和产业保障等方面。
要加强荞麦产业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政府应该出台更多的优惠政策,例如设立荞麦生产和加工专项资金,降低农资和生产成本,支持农民开展科学种植和技术改良,促进荞麦产业的健康发展。
还要加大对荞麦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的力度,提升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要加强对荞麦种植与加工技术的创新和推广。
多渠道引进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和高效耐病荞麦,提升荞麦的产量和品质。
加强科研力量,开展荞麦生产和加工技术的研究与推广,提高产业的产值和附加值。
尤其是要着眼于农业机械化和生产自动化,提升生产水平和效率。
要加强荞麦产业的保障和风险防范。
加强对荞麦产区的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提高荞麦产业的生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建议
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对策建议推动甘肃高质量发展是当前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然而,在推动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甘肃高质量发展中的难点,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一、产业结构不合理难点:甘肃省传统产业占比较高,新兴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结构不够优化。
对策建议:加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优化产业结构。
鼓励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科技创新能力不足难点:甘肃省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创新成果转化率低。
对策建议: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鼓励企业增加研发经费,加强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难点:甘肃省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能源等方面存在短板。
对策建议: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强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四、人才流失严重难点:甘肃省人才流失现象严重,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人才流失较多。
对策建议: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留住人才。
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吸引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人才留在甘肃发展。
五、农业发展面临困难难点:甘肃省农业发展面临土地资源有限、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对策建议:加大农业现代化建设力度,优化农业布局。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善农村土地利用方式,加强水资源管理,提升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六、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难点:甘肃省生态环境保护任务重,资源环境压力大。
对策建议: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
加强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生态经济发展,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发展。
七、区域发展不平衡难点:甘肃省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欠发达。
对策建议: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甘肃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
甘肃省近年来经济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甘肃省作为中国的西部省份之一,经济发展一直以来备受关注。
近年来,甘肃省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甘肃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首先,我们来看甘肃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现状。
甘肃省地处西部内陆,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近年来,甘肃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促进了经济的增长和转型升级。
据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的GDP总量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从2016年的1.86万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39万亿元。
同时,人均GDP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表明甘肃省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其次,甘肃省的经济发展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甘肃省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影响了产业发展和对外交流。
同时,甘肃省的产业结构相对单一,过度依赖传统的农牧业和资源型产业,缺乏高新技术和创新驱动的支撑。
此外,人口老龄化问题也对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压力。
这些问题使得甘肃省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需要寻找新的发展路径。
接下来,让我们展望一下甘肃省未来的经济发展趋势。
首先,甘肃省将继续加大创新驱动力度,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
甘肃省拥有丰富的科技研发资源,应该加强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新兴产业,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其次,甘肃省应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和物流的便捷性。
加强区域合作,拓宽对外交流渠道,促进产业对外开放,助力经济的快速发展。
此外,甘肃省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
在未来的发展中,甘肃省可以借鉴其他地方的成功经验,比如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合作,引进优秀企业和人才,借助外部力量推动经济的升级和转型。
此外,甘肃省还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资源条件,开展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的深度开发,提升当地经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总的来说,甘肃省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
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城市和西北地区的重要中心城市,其文化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兰州市文化产业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内其他一线城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本文将对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兰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兰州市文化产业的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匹配,其贡献率较低。
文化产业在兰州市的GDP中的比重相对较小,相关产业链也不够完善。
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亟待提高。
文化产业结构亟待调整优化。
兰州市文化产业的结构偏向于传统文化产业,如旅游、传媒、出版等,而现代文化产业如电影、游戏、动漫等的发展还比较落后。
缺乏新兴文化产业的发展会使兰州市的文化产业面临市场竞争的压力。
创新能力和创意内容不足。
兰州市文化产业的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支撑。
在文化产品和创意内容方面,兰州市还缺乏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和品牌。
这也限制了兰州市文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和体制不完善。
虽然兰州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但在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政策宣传不够到位、资金扶持不够到位等。
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需要进一步完善,加强部门间的协作和协调,提高政府的服务能力。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兰州市政府应该进一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资金支持,并制定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政策,鼓励文化企业创新和发展。
加强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提高企业对政策的了解和利用率。
调整文化产业结构。
兰州市应该增加对新兴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培育和引进优秀的文化企业和项目。
鼓励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推动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
加强创新能力和创意内容建设。
兰州市应该加强对文化产业的研发投入,增加科研力量和创新团队。
推动文化企业加强技术创新和知识产权保护,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
鼓励文化企业进行跨界合作,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作品和品牌。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荞麦种植面积广泛分布在全省各地,且有着悠久的荞麦种植历史和优良的品质。
甘肃省荞麦产业发展现状较好,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升甘肃省荞麦产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 优势条件:甘肃省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土地和气候条件适宜荞麦种植,具有种植面积大、品质好的优势。
2. 产业规模:甘肃省荞麦种植面积较大,年产量也相对较高,是全国重要的荞麦产区之一。
每年种植的荞麦能满足一部分国内需求,也有一定的出口量。
3. 品质优良:甘肃省荞麦的品质良好,口感独特,且富含纤维素、维生素等营养物质。
荞麦产品深受消费者青睐。
4. 产业链完善:甘肃省荞麦产业链较为完整,从种植、收割到加工和销售都有一定的规模和配套设施。
二、存在问题1. 种植技术不够先进:甘肃省荞麦种植技术相对较为滞后,缺乏现代化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的运用,导致产量和品质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2. 产品加工不足:甘肃省荞麦产品的加工环节较为简单,多以传统方式进行加工,缺乏新型加工工艺和设备的应用,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3. 市场开发不到位:甘肃省荞麦产品的市场开发力度较小,产品销售渠道较为单一,影响了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4. 荞麦产业链不完善:甘肃省荞麦产业链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从种植到销售环节的信息共享和协调不够,导致资源浪费和效益降低。
三、对策建议1. 推进种植技术创新:加大对荞麦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力度,引进先进的种植技术和设备,优化种植结构和种植方式,提高产量和品质。
2. 加强产品加工改造:发展新型的荞麦产品加工工艺和设备,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动荞麦产业进一步向加工环节延伸。
3. 拓宽市场渠道:加强与商超、餐饮企业的合作,拓宽荞麦产品的销售渠道,推动产品走出县域市场,进入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4. 建立荞麦产业联盟:加强政府、企业、农民和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荞麦产业联盟,共享资源和信息,提高产业链的协同效应。
甘肃省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
甘肃省硅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作者:刘顺伟罗松刘富强来源:《发展》2024年第05期一、硅的性质及用途硅在自然界中分布广泛,地壳中约含26.3%,仅次子氧元素,是介于金屬和非金属之间的半金属。
自然界中,硅主要以氧化硅和硅酸盐的形态存在,主要用来制作高纯半导体、光伏电池、有机硅化合物、硅铝合金等,被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光伏组件、电子电器、化工、纺织、医疗、建筑、交通等行业。
二、硅产业链结构硅产业链上游为原料硅石、炭质还原剂、石墨电极等,硅石是工业硅冶炼最主要的原料,按组织结构可分为石英岩、石英砂岩和脉石英等,我国硅石储量及分布见表1。
硅产业中游为工业硅,又称金属硅,由硅石和炭质还原剂在矿热炉内用石墨电极加热冶炼而成。
一般生产1吨工业硅需要消耗2.7-3吨硅石、2吨炭质还原剂、0.1-0.13吨电极,平均耗电量约在12000度左右。
其中硅石成本占比在10%左右,而电力成本和还原剂成本占比最高,合计约占总成本的65%。
硅产业下游主要有四个方向的应用。
铝合金,在铝合金铸造过程中加入硅可以提高合金的高温流动性和耐磨性,同时减少收缩率和热裂倾向。
有机硅,即有机硅化合物,兼备无机材料与有机材料的性能,具有表面张力低、粘温系数小、压缩性高、气体渗透性高等基本性质,并具有耐高低温、电气绝缘、耐氧化稳定性等优异特性。
多晶硅,金属硅经过进一步提纯,可制备成为多晶硅。
多晶硅按纯度可分为太阳能级多晶硅和电子级多晶硅,纯度分别为6-8N(>999999%)和10-12N。
前者是生产太阳能光伏电池的基础材料,后者主要用于半导体工业和电子信息产业。
单晶硅,是由多晶硅通过直拉法或悬浮区熔法从熔体中生长出棒状单晶体,进一步切割形成的方片或八角形片,称为硅片,被广泛应用于大规模集成电路、半导体器件及太阳能光伏电池。
三、我国硅产业发展现状(一)工业硅发展现状1.产能产量。
2022年全球工业硅产能合计约为778.3万吨,产量约409.3万吨。
甘肃产业结构优化与主导产业选择
天
改革 开放 以来 ,甘肃经济 发展取 得 了长足进步 。 人均 G P由 17 年 的 D 98
3 8元 上 升 到 2 0 4 0 7年 的 1 36元 , 04 人
锋 锋
民生 活水 平 日益提 高 。产业结 构调整 迈 出实质 性步伐 ,改变 了农业 基础薄
弱, 工业大而全 , 三产业发展 严重滞 第
经 济 又好 又 快 发 展 。
以及 7 ~3 4 轨道 铺设 和 4 4 ~4 [ ] ~6 ~3
双导 梁安装箱梁定额 ,在本例 中根 据现 场 的实际情况 : 梁板 边预制边 安装 , 因此 在 预算 时对安装定额 中的机械 消耗 进行 调整 ( 理论上架桥机 每台班可架设 3片 箱梁 ,即全部箱梁仅需 1 个月便可 完成 架设 , 但实 际安装时间为 1 2个月 ) 。
( 作者单位 : 甘肃路桥 第三公 司工程
有 限责 任 公 司 )
2 0 年第 o 期 , 09 4 总第 2 2 2 期
l3 4
学 术 纵
表 1
横
FzA ・U sUoG EG AH X EHZNH N
表 示 a地 区 i 门 的区位 商 , 部 ( 产值 、 i = 就业人数等 ) 。该指标 于 1则该产业在全国具有 比较 ,
四、 术 经 济 分 析 技
关 键 词 : 经 济发 展
主 导 产 业
产 业 结 构
主导 产业是指那 些能够较 多吸收 先进技术 、 G P中所 占比重较 大 、 在 D 产 业关联度 高 、 国民经济发展带 动力强 、
经计算 ,折线配筋箱梁混 凝土 的单
价 为 16 .8 / 94 元 m 。 1
有较快发 展速度和较 高经济效 益的产
甘肃工业行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
甘肃工业行业结构分析及对策研究甘肃工业经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在50年代,我国实行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工业化战略,甘肃也在这一时期分设了一些重工业项目,形成了甘肃工业的基本布局。
60年代东部沿海地区企业内迁,建成了一批骨干企业,使得甘肃工业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改革开放后,工业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但国家建设重点集中于东部地区,因而后续资金投入不足,没有延长产业链,未改变以粗加工为主体的工业行业现状,因而与东部地区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从工业结构和所有制来看,甘肃工业长期以重工业为主,而重工业中又以能源原材料为主。
甘肃工业还处于工业化初期,以投入漏出、附加值低、外延式结构为特点。
这种结构的形成一定程度上是由本身的资源禀赋决定的,但与工业经济的投资规划与总体布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结构失调严重制约了工业经济的发展。
在阅读了大量相关著作,参考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就甘肃工业所有制结构、工业分行业结构、工业地区分布结构进行了大量的数学模型测算,并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比较分析,文章整体思路如下1、首先就研究目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工业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以及研究的内容、方法进行了说明。
2、阐述了甘肃工业的总体发展特征,对工业的轻、重比重,产值结构,规模结构,就业结构,所有制结构等指标进行了分析。
3、通过经验模型的构建及检验,测算了甘肃省工业所有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效益,并揭示其演变规律。
4、选用了偏离份额分析法,通过份额分量、结构偏离分量、竞争力偏离分量对经济增长的推动能力测度,进一步对甘肃省工业分行业结构进行了分析。
5、从地区聚类和分行业的灰色聚类入手,对甘肃省的主要工业结构进行了计算分类,找出甘肃相对具有竞争优势的工业结构布局。
6、最后,对工业结构升级和调整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和对策。
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
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摘要:本文旨在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
首先对第三产业的定义进行了阐述,然后对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概述,并从行业结构、人力资源结构和空间分布结构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促进甘肃省第三产业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甘肃省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分析一、引言第三产业是指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而言的服务业。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层次的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甘肃省作为中国的西北内陆省份,第三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对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进行深入分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甘肃省第三产业的发展概述1.总体发展状况甘肃省的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但在过去几年中有了较好的进展。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甘肃省第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所占比重稳步上升,从2010年的28.4%增长到2019年的41.2%。
总体而言,甘肃省第三产业发展保持了较快的增长态势。
2.行业结构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行业结构相对单一,主要以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业为主导。
批发和零售业是甘肃省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呈现出规模扩大、门类增多的趋势。
住宿和餐饮业在甘肃省旅游业的带动下快速增长,成为第三产业的新增长点。
其他服务业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娱乐、科研技术等多个领域,但其发展相对滞后,有待进一步提升。
3.人力资源结构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从业人员主要分布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相对较少。
尽管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量相对较少,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政策的扶持,农村地区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此外,甘肃省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人才结构不够合理。
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才,将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4.空间分布结构分析甘肃省第三产业的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现象。
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
3. 4 9 5 。与 全 国平 均水平 相 比 , 肃三 次产 业构 成 表 甘 现 为第一产 业 比重过 高 。与 沪 、 、 相 比, 肃 产 苏 浙 甘 业 结 构存 在 的主要矛盾 和突 出 问题 是 第二 产业 实 力 不强 , 第三产 业 的 比重 明显偏 低 。 2 就业 结构不 合 理 。2 0 ) 0 6年 , 肃省 第 一 产业 甘 就 业人 数 比重 为 6 . 3 第 二 产 业 就 业 人 数 比重 3 2 %,
3. 。总体来 看 , 国三 次 产业 结构 变化 基 本 符 95 中
合 世界 范 围的产 业 结 构 演变 规 律 , 即第 一 产 业 比重
下 降 , 第二 产业 、 而 第三 产业 比重 上升 。从 增加 值 的 比重 变化 上看 , 国民经 济总量增 长从 主要 由第 一 、 二 产业 带 动转 为 主要 由第 二 、 三产 业 带 动。 至此 , 国 我 产业 结构调 整逐 步趋 向知识化 、 科技化 、 服务 化 。
经 济发 展 水 平 和 运 行 质 量 的 主 要 指 标 之一 。2 0 06 年 , 国三 次产 业 结 构 比例 为 1 . 4 . 全 1 8: 8 7: 9 5 3. ,
技术 、 源环境 技 术 、 空 航 天 技 术 、 源 技术 和先 资 航 能 进 防御 技术 等一 批 高新技 术产 业正 脱颖 而 出 。知识 型服 务业 成为 拉 动 经 济增 长 的主 导产 业 , 特别 是 信 息和通 讯 、 教育 与培 训 、 究与发 展等领 域 。 研 产 业 结构 的发 展 、 变化 , 其 自身 的客 观 规 律 , 有
降 ,0 6年 , 一 产 业 只 占 GD 20 第 P总 值 儿. , 比 8 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产业结构现状与优化对策研究摘要:产业结构是否合理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对甘肃三大产业结构问题进行了研究。
首先回顾了建国以来甘肃省三大产业结构演变的历程,然后对甘肃三大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产值结构与贡献率、就业结构不相符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新形势下甘肃优化产业结构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经济增长是以产业结构为核心的经济结构不断演进的结果,而产业结构既是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同时又对资源是否优化配置、经济是否健康发展起着根本的影响。
因此,促进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对于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提升本地人民生活水平,促进本地区综合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当今各区域之间的经济竞争也越来越激烈,而在竞争中区域的三大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并且地位越来越重要。
在我国,近年来对于产业结构的问题的研究很多,有些是从全国的角度来研究产业结构问题,有些是研究城区性的产业结构。
甘肃作为全国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一个西部省区,在三大产业结构上,与全国和其他地区相比,既存在共性的问题,也有自身的特点。
本文拟通过对甘肃三大产业现状的分析,发现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结合当今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一些优化产业结构的建议。
1. 甘肃产业结构演变过程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的30年(1949~1978年)是甘肃区域产业体系的初步形成时期。
建国以后,根据国家的经济政策和资源优势,甘肃被确定为重化工基地,之后又从部分工业较为发达的省、市搬迁了轻工、电子、机械等行业中部分骨干企业到甘肃,为甘肃的经济和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甘肃逐渐形成了以机械、冶金、有色金属、能源等重工业为主导,农产品加工、轻纺等相配套的现代工业体系。
这一时期,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年下降,尤其是在1960之前下降很快,之后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第二产业随着工业的发展而比重大幅上升,波动趋势与第一产业几乎是完全相反,在1971年达到最高后呈现小幅变动的趋势;第三产业比重总体来说变化不大,1978年与建国初期相比还有小幅度的下降(图1)。
1978年与1952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44.6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47.3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下降了2.72个百分点。
数据来源:根据《甘肃统计年鉴2006整理》
改革开放以后,甘肃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改变,尤其是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重发生了较大变化,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图2)。
一是1978~1990年,这是第三产业迅速发展时期,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3.84个百分点,第一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也提高了5.97个百分点,而第二产业比重却下降了19.81个百分点,在图中已经处于最低水平。
这一时期产业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农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城市,与之配套的
相关第三产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二是1991~2000年,第一产业比重继续下降,2000年比1991年下降6.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先上升后下降,总体呈下降趋势,下降0.4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呈现继续上升趋势,上升8.4个百分点,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比重。
这一时期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入,解放了生产力,第三产业发展速度超过第二产业。
三是2001~2011年,在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背景下,甘肃省的三大产业结构变化趋势发生了改变,第一产业比重继续呈现持续下降的态势,在此期间下降了4.93年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在经过几年基本持平之后呈现上升趋势,再一次超过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9.5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在此期间呈下降趋势,下降了4.61个百分点。
2. 甘肃产业结构现状分析
按照配第-克拉克定律,三大产业结构的演变方向是由”一、二、三”的比重逐步向”三、二、一”比重过渡,1978年前,甘肃已经基本形成了”二、三、一”的产业结构比例。
改革开放后,甘肃三大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在2000年前大体符合这一规律,第一、二产业比重不断下降,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到200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已经超过第二产业比重,成为第一大产业。
但2000年后,三大产业结构出现了新的变动趋势,第二产业比重呈现上升趋势,而第三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这一方面说明甘肃的第二产业发展还不成熟,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有进一步的发展潜力,同时也体现出了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过慢,这一趋势与三大
产业贡献率是不相符的(表1,表1附后)。
尤其是第一产业贡献率严重低于其产值比率,而第三产业贡献率在大部分年份是高于其产值比率,第二产业贡献率与产值比率相比波动较大。
同时,三大产业就业比例与产值结构也严重不符。
表1(附后)数据显示,甘肃省呈现”一、三、二”就业结构,一半以上劳动力滞留在第一产业,而产值比重最大的第二产业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不到20%,与”二、三、一”的产值结构完全背离,与三大产业贡献率也严重不符。
3. 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建议
当前的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
一是在越来越强调高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已经成为国际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长期以来,甘肃是以石化、有色金属、资源开发与加工为主的重工业构成了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gdp的增长是以高能耗、高污染为代价,经济发展方式粗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十分迫切,发展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符合甘肃的实际情况,有利于促进甘肃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在经历了全球金融危机后,我国东部地区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受到较大冲击,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原有的制造业等产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在以上背景下,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应抓住当前的发展机遇,顺应经济发展规律,调整产业政策,促进三大产业之间及各产业内部的健康协调发展。
甘肃产业结构调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培育壮大优势产业。
进一步支持相关优势支柱产业的发展,重点通过加快产业、产品、布局和组织结构调整,初步建成一批关系国家命脉的具有影响的产业基地,推动产业集成集群集约发展。
甘肃作为有近70%农村人口的省份,必须把第一产业作为保障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工程来抓,努力改变农业基础地位薄弱的局面,同时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强的基础性支撑。
同时还要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密切融合,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2)进一步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创新主体培育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大力促进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
(3)优化升级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
从产业结构的结构看,甘肃工业结构存在轻工业过轻、重工业过重的不合理性。
钢铁、有色金属、石油化工等重化工行业作为甘肃的比较优势所在,其产业规模、竞争力、市场份额在全国都具有竞争优势。
在新的历史时期要加大对石油化工及采掘业、钢铁、有色金属等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力度,继续发挥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优势,调整优化产品结构、企业组织结构和产业布局,延伸产业链、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再造传统支柱产业新优势。
同时,依托资源优势,以食品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加快发展轻工业。
(4)大力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一般较高,并且可以吸纳大量的劳动力。
近10年来,第三产业在gdp
中所占的比重在逐渐下降。
甘肃应当结合自身实际和国内经济形势,大力发展计算机、金融、房地产、仓储物流、科技服务、文化教育、体育和娱乐业等现代服务业,提高现代服务业比重和水平,尽快把现代服务业发展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刘伯霞.甘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及调整对策[j].开发研究,2009,(6): 76 - 79.
[2]王秋红,耿小娟.甘肃产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特征分析[j].商业时代,2010,(26): 138 - 139.
[3]于彩虹.甘肃省产业结构现状分析及优化研究[j].甘肃科技,2008,24(7): 10 - 11.
[4]司颖华.低碳经济下甘肃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证分析[j].河西学院学报,2012,28(3): 79 - 82.
[5]姚志毅,张亚斌. 全球生产网络下对产业结构升级的测度[j].南开经济研究,2011,(6): 55 - 65.
[6]高新才,周西南. 西部大开发以来fdi对甘肃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 131 - 133.
[7]赵岩,王建林. 甘肃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策略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0,(3): 202 - 205.
作者简介:马海玲(1970-),女,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