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病因是指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包括外感六淫、内伤七情、饮食不节、劳逸过度、痰饮、瘀血、结石等。
1.2 病因的分类: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产物性病因。
1.3 病因的诊断:望、闻、问、切四诊合璧,全面分析病因。
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感冒、头痛、发热、咳嗽等。
2.2 寒邪:感冒、关节痛、腹痛、腹泻等。
2.3 暑邪:发热、口渴、心烦、尿黄等。
2.4 湿邪:关节肿痛、腹胀、腹泻、水肿等。
2.5 燥邪:咳嗽、口干、皮肤干燥、大便干燥等。
2.6 火邪:发热、口渴、咽喉肿痛、便秘等。
第三章:内伤病因3.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
3.2 饮食不节:食积、厌食、肥胖、糖尿病等。
3.3 劳逸过度:疲劳、失眠、健忘、阳痿等。
3.4 痰饮:咳嗽、哮喘、胸闷、水肿等。
3.5 瘀血:疼痛、肿块、出血、肤色暗沉等。
第四章:病理产物性病因4.1 结石:肾结石、胆结石、膀胱结石等。
4.2 肿瘤:良性肿瘤、恶性肿瘤。
4.3 湿热:黄疸、带下、淋证等。
4.4 毒邪:中毒、疮疡、传染性疾病等。
第五章:病因的防治5.1 预防: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5.2 治疗: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调整阴阳平衡。
第六章:季节与地域因素6.1 季节对病因的影响: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6.2 地域对病因的影响:山区多风湿、海边多风寒、内陆多干燥。
6.3 环境对病因的影响:气候变化、环境污染。
第七章:遗传与体质因素7.1 遗传因素:家族病史、基因遗传。
7.2 体质因素:气虚、血瘀、阳虚、阴虚等不同体质类型。
7.3 体质与病因的关系:体质决定病因的易感性。
第八章:现代生活方式与病因8.1 生活压力:精神压力、工作压力。
8.2 熬夜与现代疾病:失眠、高血压、糖尿病。
8.3 缺乏运动与肥胖:运动不足、体重管理不当。
第九章:药物与治疗因素9.1 药物因素:药物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
9.2 治疗方法的选择: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医学体系,其理论基础包括病因与病机的研究。
在中医学中,病因指的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各种原因,包括内因、外因、因果关系等。
本文将对中医学病因的一些常见名词进行解释。
一、内因内因是指人体内部的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内部原因。
在中医学中,提到的内因多与人体的脏腑和气血相关。
中医学认为,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不足或运行不畅等都可能成为疾病的内在原因。
例如,中医学认为肝火旺盛是由于肝脏功能失调导致的。
因此,在中医治疗中,针对内因的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二、外因外因是指人体外部的因素,是引起疾病发生的外部原因。
中医学将外因分为六淫和七情。
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是指自然界的各种气候变化。
七情则是指喜、怒、思、忧、悲、恐、惊,是指人的情绪变化。
中医学认为,外因侵袭人体,破坏人体的平衡状态,导致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寒冷的冬天里,人们容易受到寒邪的侵袭,引发感冒等疾病。
三、因果关系因果关系是指病因与病机之间的联系。
中医学认为,病因是疾病的根源,而病机则是疾病的发展过程和表现形式。
病因能够影响病机的生成和演变,不同的病因可能导致不同的病机。
因此,针对病因进行干预能够调整病机,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中医学中,病因与病机的认识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中医学通过四诊合参的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方面来观察患者的外观、听取患者叙述、嗅闻患者的气味以及触摸患者的脉搏等,来判断病因与病机的关系。
通过辨证施治,中医学可以达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的效果。
总之,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可从内因、外因和因果关系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中医学中对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强调辨证施治,通过针对病因和病机的调理,达到平衡人体阴阳和谐的目的。
这种独特的病因观在临床实践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中医学-病因ppt

遗传因素
气候变化如气温骤降、气候干燥等可以影响人体健康,导致疾病发生。
气候变化
环境污染如空气、水源污染等可以导致人体中毒、感染等疾病。
环境污染
社会压力如工作压力、家庭矛盾等可以导致身心疾病的发生。
社会压力
环境因素
诱发因素
缺乏运动
缺乏运动如久坐、不活动等可以导致身体机能下降、肥胖等疾病。
血虚的继发性病因
瘀血与血虚的继发性病因
情志失调
外邪入侵
饮食不当
体虚久病
其他继发性病因
01
02
03
04
06
其他病因
某些疾病有家族聚集现象,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家族病史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
家族病史
某些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遗传性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遗传性神经病变等。
基因突变
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多种遗传性疾病,如唐氏综合征、威廉姆斯综合征等。
分类
根据病变部位和症状特点分为大头瘟、瓜藤疽、烂喉痧等。
疠气
外伤
包括跌打损伤、金刃伤、水火烫伤等。
虫兽所伤
包括毒蛇咬伤、狂犬咬伤等。
外伤及虫兽所伤
03
内伤病因
饮食不洁
食用不洁食物,导致胃肠感染细菌或寄生虫,引起胃肠炎症。
饮食不节
饮食过量、过食辛辣油腻、饮食不洁等,影响脾胃运化功能,导致气血生化乏源。
表现症状
痰饮的表现症状因痰饮停滞部位不同而异,常见症状包括咳嗽、痰多、胸闷、心悸等。
01
02
03
概念
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滥于肌肤、脏腑、经络、组织器官之间,影响正常的生理功能的一种病理状态。
形成原因
水肿的形成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饮食不当、情志失调、感受外邪等。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
本文将对中医中的病因名词进行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理论。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病因名词解释中医》,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1一、六淫六淫是中医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因素。
当这些气候因素超出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者人体自身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二、七情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
当这些情绪过于强烈或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导致疾病的发生。
三、饮食不节饮食不节是指饮食不规律、偏食、暴饮暴食等不良饮食习惯。
长期饮食不节会导致脾胃受损,进而引发一系列疾病。
四、劳逸损伤劳逸损伤是指长期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导致的身体损伤。
劳累过度会导致身体虚弱、免疫力下降,安逸过度则会导致气血不畅,都可能引发疾病。
五、外伤外伤是指外部暴力对身体造成的损伤,如跌打损伤、刀枪伤等。
外伤不仅可能导致局部损伤,还可能引起全身反应,甚至导致疾病的发生。
六、内伤内伤是指身体内部因素导致的疾病,如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等。
内伤多与体质、年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治疗。
七、毒邪毒邪是指一些有毒物质对身体的侵害,如药物中毒、食物中毒等。
毒邪入侵会导致身体出现急性疾病,需要及时治疗。
病因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包括六淫、七情、饮食不节、劳逸损伤、外伤、内伤、毒邪等多种因素。
《病因名词解释中医》篇2病因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病因可以包括致病因子和条件,它们相互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
在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和解释方式有很多种,比如外感病因、内伤病因、饮食病因、情志病因、劳逸病因等等。
此外,中医学还采用病因网模型来寻找多方面的病因,并按时间先后联接起来构成一条病因链,多个似有节点"鱼线"的病因链存在相互联系,交错联接起来就形成一张似"鱼网"的病因网。
中医学基础》第三篇第11章病因

七情对气的影响: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忧则气郁
01
七情对脏腑的影响:怒伤肝、惊喜伤心、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TEP 02
是指过度愤怒可使肝气横逆上冲,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临床见气逆,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
风性善行、数变(多变)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善行——风性善动不居,行无定处 数变——风性来去迅速,变幻无常
性质: (多变)
病位游移不定——— 行痹 发病快,传变快—— 风疹瘙痒
致病特点:
贰
壹
叁
1、风
01
风性善行、数变 风为百病之长(多兼其他邪)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2、寒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 寒性收引收引,收缩牵引。 性质:收引,寒性有收缩牵引之性。 致病特点: 气机收敛,腠理闭塞---恶寒发热、无汗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头身疼痛、脉紧、关节曲伸不利等。
暑为夏季的主气,为火热所化。
暑邪致病,有严格的季节性,纯属外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炎热)
性质:
(二)病因学说的概念
02
病因,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亦称致病因素。
(一)病因的概念
01
一、概念
01
02
03
04
《黄帝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P116
《金匮要略》将病因入侵概括为三个途径P116
宋·陈无择提出了“三因学说” ---即内因、外因、不内外因P116
现今教材将病因分为外感病因、内伤病因、病理性病因、其他病因四类。
《中医学》第四章病因病机

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性质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暑为阳邪、其性炎 热 暑性升散、伤津耗 气扰神
暑多挟湿
热势炽盛、驰张上 壮热、面赤、心烦、
炎
脉数
向上向外升散、腠 心胸烦闷、汗多气
理开泄、热迫津泄, 短、尿少口渴,甚
气随津脱
则昏倒
天暑下逼,地湿上 四肢困倦、胸闷呕
蒸
恶、大便溏泄不爽
湿
一、概述:
湿—长夏—土—脾
致病特点
病证表现
寒为阴邪、易伤阳 气 寒性凝滞
寒主收引
寒性清澈
阳气的温煦、气化 作用减弱
经络气血凝结阻滞 不通则痛
气机收敛,毛孔闭 塞,筋脉拘挛 分泌物、排泄物为 清稀状
寒证:恶寒、面白、 肢冷
痛证:“痛痹”、 “痛经”、头痛、 腹痛
发热无汗、肢体屈 伸不利、血管收缩
鼻流清涕、咳吐清 涎,腹泻水样便
风、寒、暑、湿、燥、 火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气成为致病因素(六淫)的条件:
1、六气的变化失常: 太过: 不及: 非其时有其气: 2、人体的抗病能力下降:
第四章病因病机
一、外感致病因素
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1、外感性 2、季节性 3、地域性 4、环境性 5、相兼性 6、转化性
热迫血行
血
易致肿疡
热盛肉腐,肉腐成脓 疮疡痈肿
疠气(自学)
疫疠之气,又称温疫、疫毒。 是由疫气、疠气、毒气、时气、异
气等一类传染性很强的致病邪气。
第四章病因病机
疫疠(自学)
《温疫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 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温疫论·原病》:“疫者,感受天地之疠气, 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邪 从口鼻而入。”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
目录
•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 • 外感病因 • 内伤病因 • 病理产物性病因 • 其他病因
01
病因的概念和分类
病因的概念
病因
是指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导 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和转归的 原因。
病因的分类
根据病因的性质和致病特点,可将 其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类。
外因
是指来自体外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 ,包括气候、环境、饮食、外伤等 。
3
金元时期的“火热论”和“脏腑辨证”理论, 将火热邪气和脏腑功能失调作为主要致病因素 。
02
外感病因
六淫邪气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为病,如风寒、风湿等。
寒邪
寒邪客于机体,留滞不去,导致气机收敛、腠理闭塞、 血脉凝滞。
暑邪
夏季感受暑热之邪,可伤津耗气,出现壮热、口渴、面 赤、尿黄等热症。
湿邪
05
其他病因
虫蛇鼠害
虫蛇鼠害侵扰
虫蛇鼠害是农村地区常见的病因之一,它们会侵扰人们的住所、农田和草地 等,引起人们的恐慌和不安全感。
预防和治疗
为了预防和治疗虫蛇鼠害,人们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如使用杀虫剂、放置驱 虫剂等,同时也可以采取措施改善居住环境,如清除杂草、堵塞洞穴等。
外伤及物理因素
外伤类型
外伤是人体受到外部伤害后引起的各种损伤,包括擦伤、切割伤、撕裂伤、骨折 等。
物理因素
物理因素也是引起外伤的重要因素之一,包括高温、低温、辐射等,这些因素可 能会引起皮肤损伤、烧伤、冻伤等。
内分泌失调及免疫异常
内分泌失调
内分泌失调是指内分泌腺体分泌的激素水平异常,引起的身 体不适症状。常见的内分泌失调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 腺功能减退、糖尿病等。
病因病机学说-中医基础教学课件

肝火上炎----目赤肿痛
中医基础理论
2) 火热易扰心神
3) 火热之邪入于营血, 易影响心神。
4)
“诸躁狂越, 皆属于火。”
中医基础理论
3) 火热之邪易伤津耗气
(热盛→津亏→阴气虚) 气随津泄---津亏气耗
“壮火食气”
中医基础理论
4) 火热易生风动血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 常见症状:
中医基础理论
风性善行而数变 善行----病无定位,游走不定
风痹-----也称“行痹” 数变----发病迅速,变化多端
风疹 《素问》: “风者,善行而数变”
中医基础理论
3)风性主动
4)
5) 动: 动摇不定之意。
6) 《素问》: “风胜则动”,
7)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湿痹
湿疹
中医基础理论
(5)燥邪 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 称为燥邪。 温燥 凉燥
中医基础理论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邪伤人最易伤人体的津液 ----津液亏虚
表现燥象:
中医基础理论
2) 燥易伤肺
3) 燥邪多从口鼻而入,最易伤肺
4)
-----肺燥咳嗽
5) 表现:
中医基础理论
气”、“戾气”、“毒气”、“乖戾 之气”等。
中医基础理论
疠气的传染途径: ①通过空气传染,经口鼻侵人致病; ②可随饮食、蚊虫叮咬、虫兽咬伤、皮肤接触等途
径传染而发病。 疠气所致疾病: 瘟疫病。
如痄腮(腮腺炎)、猩红热(烂喉丹痧)、疫毒 痢、白喉、天花、肠伤寒、霍乱、鼠疫,以及疫黄 (急性传染性肝炎)、流行性出血热、爱滋病 (AIDS)、非典型性肺炎(SARS)、禽流感等。
中医学教案病因

第三部分 七 情 内 伤
七情内伤,是引起脏腑精气功能紊乱而致疾病发生或诱发的一种致病因素。七情内伤致病,因其直接伤及内脏精气,故可导致多种情志病和身心疾病。
一 七情的基本概念
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正常的情志活动,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外界刺激的不同反应,属人人皆有的情绪体验,一般情况下不会导致或诱发疾病。
02
为“中寒”。
03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 性 凝 滞
寒 性 收 引
2 寒邪
的性 质和 致病
特点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致病特点
寒证、伤阳证
主要病症
伤寒:恶寒、无汗
中寒: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伴有形寒怕冷,四肢不温
寒性凝滞
致病特点
气血运行迟滞甚则 凝结不通产生疼痛
主要病症
伤寒:头身疼痛
中寒:脘腹冷痛
二便失禁、滑精、遗精
恐与惊的区别表
情志表现
知与不知
渐与暂
易复与难解
惊
惊吓、突然紧张
惊不自知,从外入也
惊出于暂
惊易复
恐
恐惧、害怕心理
恐为自知,从内入也
恐出于渐
恐难结
(三)多发为情志病证
情志病证指发病与情志刺激有关,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情志病包括: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
3
迫血 妄行
6
易致疮疡
热入营血 腐蚀血肉
疮疡以局部红 肿热痛为特征
临床症状
(六) 暑 邪
凡夏至以后,立秋之前,致病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称为暑邪。
2018年中医学第五版病因病机-文档资料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③ 湿性粘滞 • 二是湿病病程的缠绵性。 • 如湿痹、湿疹、湿温等病,均有反复发作,
或时起时伏,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的特点。
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 ④ 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 湿性属水,水性下行,故湿邪有下趋特性。 • 湿邪致病,每易伤及人体下部。例如:湿邪所
致的水肿多以下肢较为明显。 • 此外,淋浊、带下、泄泻、痢疾等疾病,
• 寒邪直中,则可见脘腹冷痛,甚或绞痛 症状。因此,把寒性凝滞和寒性主痛联 系起来,合称为寒性凝滞主痛
• ③ 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的意思。 寒性收引是指寒邪侵袭人体,具有使 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 挛急的致病特点。
寒性收引
• 寒邪侵袭肌表,可使腠理闭塞,卫阳被 遏不得宣泄,而见无汗、恶寒发热。
辨证求因
以病证的发生、发展经过及其临 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与 证候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 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这种方法 称为“辨证求因” 。
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外感致病因素
• 多来源于自然界 • 多从肌表口鼻而入
•1、六淫 •2、疠气
六
气
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中六种正 常的气候变化称之为“六气”。
• 轻者----心神不宁而心烦躁动、惊悸失 眠。
• 重者----神失守舍而狂躁不安、神昏谵 语。
热邪性质及致病特点
• ③热易耗气伤津 • 热邪侵袭人体,一方面迫津外泄,使津液
化汗而从外丢失;另一方面消灼煎熬阴津, 使之暗耗于内,故热邪最易耗伤人体阴津。 • 火热邪气致病,临床表现除了热象显著外, 往往伴有口渴引饮、咽干舌燥、小便短赤、 大便秘结等津伤液耗的症状。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

中医学病因的名词解释病因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指的是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或根本原因。
中医学对病因的解释是多元化的,既包括外在的致病因素,也包括内在的体质因素。
下面将对中医学病因的相关名词进行解释。
1. 风邪:风邪是中医学常用的病因之一,它指的是风这种自然因素与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疾病。
中医认为,风邪具有外感性、变动性和传播性的特点,可以引发感冒、发热等症状。
2. 寒邪:寒邪也是一种外感病因,是指寒冷天气或寒冷环境对人体产生的影响。
中医认为,寒邪能够侵入人体,使人体阳气受损,导致寒邪证候的出现,如寒性腹痛、寒战等。
3. 湿邪:湿邪是指环境中潮湿、阴冷等因素对人体的影响。
中医认为,湿邪能够滞阻经络、脏腑,影响人体气血运行,导致湿邪证候的出现,如湿性皮肤病、湿气重等。
4. 火邪:火邪是指在人体内外产生的炎热因素。
中医认为,火邪能够耗伤人体津液、阻滞经络,导致火邪证候的出现,如口干、咽痛等。
5. 气滞:气滞是指体内气机运行不畅,导致气滞证候的出现。
中医认为,气滞可以由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等因素引起,如胸闷、胁痛等。
6. 血瘀:血瘀指的是血液在体内停滞不畅,形成淤血的状态。
中医认为,血瘀可以由外伤、气滞、湿邪等多种因素引起,如瘀斑、经络不通等。
7. 痰湿:痰湿是指痰液在体内的滞留和积聚。
中医认为,痰湿可以由湿邪、饮食不节、脾胃功能失调等引起,如头重、胸闷等。
8. 水湿:水湿是指体内水液代谢失调,导致水湿证候的出现。
中医认为,水湿可以由饮食不当、寒湿侵袭等因素引起,如浮肿、尿频等。
以上是中医学中与病因相关的一些名词解释。
中医学将病因的控制和调理视为治疗疾病的重要环节,通过辨证施治,调整体内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了解和理解这些病因的名词解释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诊疗思想与方法,以及中医对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

《中医学教案病因》课件第一章:病因概述1.1 定义介绍病因的概念和意义解释病因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1.2 病因分类介绍中医学中病因的分类详细解释每种类型的病因特点和表现第二章:外感病因2.1 风邪解释风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风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2 寒邪解释寒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寒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3 暑邪解释暑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暑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2.4 湿邪解释湿邪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邪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三章:内伤病因3.1 情志病因解释情志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情志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2 饮食病因解释饮食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饮食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3 劳倦病因解释劳倦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劳倦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3.4 痰饮病因解释痰饮病因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痰饮病因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四章:病理产物病因4.1 瘀血解释瘀血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瘀血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2 结石解释结石的概念和特点介绍结石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4.3 湿毒解释湿毒的概念和特点介绍湿毒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第五章:其他病因5.1 外伤解释外伤的概念和特点介绍外伤所致疾病的症状和治疗方法5.2 寄生虫解释寄第六章:环境因素病因6.1 气候因素解释气候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气候条件下人体易感受的病因6.2 地域因素解释地域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同地域特点与相关病因第七章:遗传与体质病因7.1 遗传因素解释遗传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遗传性疾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7.2 体质因素解释体质因素在病因中的作用介绍不同体质类型易感受的病因和保健方法第八章:现代医学病因概念8.1 西医病因概念解释西医病因的分类和特点对比中医和西医病因概念的差异8.2 生活方式因素解释生活方式对健康的影响介绍不良生活方式导致的病因和预防措施第九章:预防与治疗9.1 预防病因策略介绍预防病因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强调预防在中医学中的重要性9.2 治疗病因方法介绍中医治疗病因的常用方法解释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手段的作用和适用范围第十章:案例分析与讨论10.1 案例选取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病因案例分析案例中病因的识别和治疗过程10.2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对病因案例进行思考和分析探讨如何运用中医学知识预防和治疗病因相关疾病重点和难点解析一、病因分类难点解析:不同病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以及如何根据病因分类来指导临床诊断和治疗。
中医学——病因

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1)湿性重浊 “重”,即沉重或重着之意。是 指感受湿邪,常可见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 酸懒沉重等症状。 “浊”,即秽浊,多指分泌 物秽浊不清而言。
(2)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3)湿性粘滞 “粘”,即粘腻;“滞”,即停
滞。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5 、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6 火(热)
火热为阳盛所生,故火热常可混称;但火与 温热,同中有异,热为温之渐、火为热之极,热 多属于外淫,如风热、暑热、湿热之类病邪;而 火常由内生,如心火上炎、肝火亢盛、胆火横逆 之类病变。
火热邪气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1)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耗气伤律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易致肿疡
2 、寒
寒为冬季主气。在气温较低的冬季,或由于 气温骤降,人体注意防寒保暖不够,则常易感受 寒邪。此外,淋雨涉水或汗出当风,亦常为感受 寒邪之重要原因。
寒邪为病有外寒、内寒之分,外寒指寒邪外 袭,其致病又有伤寒、中寒之别。寒邪伤于肌表, 郁遏卫阳,称为“伤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 脏腑阳气,则为“中寒”。 内寒则是机体阳气不足,失却温煦的病理 反映。
病因与发病
概述
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就 是病因。致病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气候的异 常、疫疠的传染、精神刺激、饮食劳倦、持重努 伤、跌仆金刃外伤,以及虫兽所伤等等,均可导 致疾病的发生。
此外,在疾病过程中,原因和结果是相互作 用着的,在某一病理阶段中是结果的东西,在另 一阶段中则可能成为原因,如痰饮和瘀血等,既 是脏腑气血功能失调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反过来 又能成为某些病变的致病因素。
疠气
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在中医文献记
《中医病因学》课件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针对 不同的病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通过对治疗过程中病因的变化情况进 行分析,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 高治疗效果。
指导药物选择
根据病因的不同,医生可以选择相应 的中药或针灸等治疗方法,以达到最 佳的治疗效果。
预防中的应用
指导健康生活方式
根据中医病因学理论,医生可以 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02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外感病因
风邪
风为百病之长,常兼他邪合而 伤人,侵袭人体后可使肌肤、 腠理开泄,出现皮肤瘙痒、瘾
疹等。
寒邪
寒邪侵袭人体后,可使气机收 敛,腠理、经络凝闭不通,出 现头痛、关节疼痛等症状。
暑邪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侵入人 体后可使气机受阻,出现发热 、口渴、尿少等症状。
湿邪
湿邪侵入人体后,可使气机升 降失常,出现肢体困重、腹胀
中医病因学与现代医学在疾病的认识和处理上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强调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认为疾病是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失调的结果,治疗上注重调 整机体内部环境,恢复脏腑功能。现代医学则更注重对疾病的微观研究,强调对病因的特异性治疗。两者各有所 长,在临床实践中应相互借鉴和应用。
《中医病因学》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中医病因学概述 • 中医病因学的分类 • 中医病因学理论体系 • 中医病因学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 中医病因学的研究进展与展望
01
中医病因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 变化的原因和机制的学科。
详细描述
中医病因学主要探讨各种内外致病因 素如何导致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以及 这些因素与机体内部脏腑经络等组织 器官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医学:病因

中医学:病因病因,是指引起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
《医学源流论•病同因别论》说:“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
”中医学又称病因为致病因素。
病因学说,主要是研究各种致病因素的来源、性质、致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掌握中医病因理论,对临床审证求因、据因施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中医病因学的起源很早,远在春秋时代的秦国名医医和即指出:“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左传•昭公元年》)。
将阴、阳、风、雨、晦、明视作引起疾病的“六气”。
《黄帝内经》将病因与发病部位结合起来,以阴阳为总纲,把病因明确分为阴阳两大类,即来自于自然界气候异常变化,多伤人外部肌表的属阳;凡饮食不节,居处失宜,起居失常,房事失度,情志过激,多伤人内在脏腑精气的属阴。
另外,《黄帝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法,如《灵枢•百病始生》说:“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三部之气,所伤异类J东汉张仲景在三部分类法的基础上,依据不同病因的致病途径、发病特征和传变规律,将其归纳为内所因、外皮肤所中、其他等三类,即《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所说:“千般我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详之,病由都尽。
”其病因归类体系,已初步形成了中医病因学说的框架,为后世“三因学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晋代陶弘景在《肘后百一方》中提出“三因论”,即“一为内疾,二为外发,三为它犯二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首次提出了“乖戾之气”的病因,将传染病的病因与气候因素加以区别,丰富了病因学的内容。
宋代陈无择在前人对病因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把病因与发病途径结合起来,创立了“三因学说其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论》中说:“六淫,天之常气,冒之则先自经络流入,内合于脏腑,为外所因;七情,人之常性,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外形于肢体,为内所因;其如饮食饥饱,叫呼伤气,尽神度量,疲极筋力,阴阳违逆,乃至虎狼毒虫,金疮腔折,疲忤附着,畏压溺等,有背常理,为不内外因J陈氏将病因分为内因、外因、不内外因,并认为这三种致病因素,既可以单独致病,又能相兼为病,彼此并非完全割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下部的特点。
泄利、妇女带下、下肢溃疡。
“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⒈燥:为秋季主气,气候干燥,空气水 份缺乏自然界呈现一派肃杀的景象。
四 ⒉燥邪:凡致病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
性的外邪。
燥
⒊类型:
邪
外燥 温燥
凉燥
内燥:泛指机体津液不足,脏腑、组织、孔窍失其濡养
而出现一系列干燥枯涩、甚阴虚生内热的病理状态态
⒋六淫各自性质和致病特点:
⒈风:是指自然界中一种无形的流动的 气流,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居等特性。 为春季的主气,一年四季均有。
一 ⒉风邪:凡致病具有轻扬开泄、善动不
风 居等特性的外邪。
⒊类型:
邪
外风
内风
⒋风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性质
性轻浮,向上向外, 易袭阳位,属阳邪 疏通透泄,具通透性
热 、 温
火邪致病,临床多表现为局部症状,如肌肤局部 红肿热痛、或口舌生疮、或目赤肿痛等。
③形成不同:就发病而言,热多外感,火多内生; ④概念有异:
)
热:归属于邪气,属病理概念。
邪
火:生理之火——少火:具有温煦生化作用的阳 气“少火生气”
病理之火——壮火:火热之邪 “壮火食气”
⒋火邪性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病因病机
一、基本概念
•⒈疾病:
概
是指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出现 气血紊乱,阴阳失调,脏腑经络组织
述
等功能、代谢失常,或形态结构上的 病理变化,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
劳动能力明显下降或丧失,稳定有序
的生命活动遭到破坏,并表现一系列
临床症状与体征的异常生命过程。
•⒉病因:
概 指引起疾病的原因。
又称致病因素、病邪。
述 起内伤病的致病因素)
⑶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水湿痰饮、瘀血、结石 又称继发性病因:指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
成为新的病证发生的原因。 ⑷其它病因:外伤、寄生虫、药邪、医过、先天因素
⒈六气:
指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
的自然界气候变化。
六
《素问·宝命全形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内寒:即“寒从中生”,指机体阳气虚弱,温煦气化功能
减 退,阳不制阴,虚寒内生的病理状态.
⒋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性 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寒为阴邪 寒凉 其性寒凉
阴胜则寒 阴胜则阳病
寒证 寒象
易伤伤阳
伤寒:(寒邪袭表卫阳被遏)恶寒 中寒:寒中脾胃: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直中少阴:恶寒倦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
⒈湿:为长夏主气,乃夏秋之交,阳热
下降,水气上腾,氤氲熏蒸,湿气充斥,
具有重浊、黏滞、趋下特性。
三
湿
⒉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黏滞、趋下 特性的外邪。
邪 ⒊类型:
外湿 内湿
⒋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湿邪性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粘滞 湿为阴邪 1 损伤阳气
重浊 湿性重浊
湿性粘滞,留注脏腑经 表现为身困胸闷脘痞泄泻等 络,最易阻滞气机
多兼邪
为百病长
风邪致病极为广泛,易与 发病最多,病种最多,且易合他 他邪相合,且为外邪致病 邪兼夹致病,如风寒、风湿、风
的先导
热、风燥等
⒈寒:为冬季的主气,具有寒冷、 凝结、 收引特性。
二 ⒉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 凝结、收
引特性的外邪。
寒
⒊类型:
邪
外寒 伤寒:寒邪伤于肌表,阻遏卫阳
中寒:寒邪直中于里,伤及腑腑阳气
⒋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
燥邪性质
致病特征
致病临床表现
燥性干涩 燥邪其性干燥,侵犯人体, 初起干燥症状:以口唇燥裂、
易伤津液 最易损伤津液,出现各种干 鼻干咽燥,皮肤干燥粗糙甚皲
燥、涩滞不利的症状
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等
“燥胜则干”
甚阴损,阴虚生内热。
燥易伤肺 燥邪伤人,常自口鼻而入, 干咳少痰或无痰,或痰粘难咯, 而最易伤及于肺,清肃失司 痰中带血,喘息作痛,大便秘 结等。
述 •⒊病因学说:
研究各种病因的概念、形成、性质、致 病特点及其所致病证临床表现的理论,是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基》分类法:
⑴外感病因:六淫、疠气 外感病因:指来源于自然界,多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而发病的病因。
概 ⑵内伤病因:七情、劳逸、饮食
内伤病因:指人体的七情、劳逸、饮食等不循常度,导 致气血津液失调,脏腑组织功能异常的致病因素。(引
易侵头面、肌表、腰背和阳经:如 头项强痛,鼻塞咽痒,面肌麻痹等
腠理开疏:如汗出,恶风等
多变
善行 数变
善行走窜,行无定处 发病急,变化快,变化多端
病变部位不固定,如行痹,风疹, 荨麻疹
发病急变化多,传变快,如癫痫、 中风、惊风
善动
主 动 动摇不定,“风胜主动” 有明显动摇症状,如眩晕、震颤、 抽搐、角弓反张等
淫 ⒉六淫:
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 种外感致病因素的总称。
⒊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
•外感性:多从肌表、口鼻而入,初起多为表证。 •季节性:时令病,有明显的季节性。
六 •地域性:与生活、工作环境、地域密切相关。
•相兼性:可单独伤人,又可两种以上同时侵犯
淫 人体而致病。
•转化性: 邪气的从化.
粘滞日久,损伤阳气 “湿胜则阳微”
湿伤人体,常先困脾,久则损伤脾阳。 湿困脾胃 寒湿困脾
沉重重着
症状有沉重特性,如四肢沉重等
秽浊垢腻
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粘滞 2 湿性粘滞
粘腻性:症状的粘滞性 二便粘腻不爽、分泌物粘滞 停滞性:病程的缠绵性 起病缓传变慢,病程迁延,缠绵难愈
趋下 湿性趋下
湿邪致病,具有伤及人 水湿所致浮肿以下肢明显,又如淋浊、
凝滞 寒性凝滞 收引 寒则气收
气血津液凝滞,经 脉不通,不通则痛 “寒性凝滞主痛”
气机收敛 腠理闭塞 经络筋脉收缩挛急
客于关节:痛痹/寒痹
各种
疼痛 客于太阳经脉:一身尽痛 症状 犯于中焦下焦:脘腹冷痛甚绞痛
寒袭肌表,腠理闭塞,卫阳被遏:恶寒无汗 寒袭关节,筋脉收缩挛急:关节屈伸不利拘急作痛 寒入厥阴经脉,经络收缩拘急:少腹拘急不仁
五 ⒈概念: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 特性的外邪,
火
称为火邪、热邪、温邪。
( ⒉类型:
热
外感
、
内生
温
)
邪
⒊火邪与热邪的区别: 同:三者同属一气,均为阳热之邪,可以混称。
异:①程度不同: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
火
(温邪多属温病学范畴) ②表现不同:在自然界,火有形,热无形。
(
热邪致病,临床表现出全身弥漫性发热征象
热为阳邪
阳胜则热
其性燔灼
阳胜则阴病 迫津外泄
表现阳热之象
消灼煎熬阴津
实热证:高热、恶热、面赤、脉数 伴有:口喝喜饮咽干口燥小便短赤
易伤津耗气 壮火食气(如气随津耗)
热太甚必耗气太多:体倦乏力少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