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民办高校的成功之路
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道路——研读潘懋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
2015年第8期 £*!在嗎省教肯No.8,2015 (总第 21 期)SHANDONG HIGHER EDUCATION General No.21〇高职教育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道路—研读潘懋元《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之感悟沈丹丹1韩延明2(1.山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014;2.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山东济南250001)摘要:潘懋元先生关于民办高校发展的第三条道路思想,开辟了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新道路。
在坚持 公益性的基础上,承认市场经济下的逐利行为的合理性,有助于解决目前我国民办高校发展中的瓶颈问题。
潘懋元先生民办高校发展道路理论不仅刨新了民办高等教育理论,更有助于指导民办高等教育政策制定和民办 高校实践。
关键词:民办高校;高等教育;道路选择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800(2015)08-053-061984年,潘懋元主编的第一部《高等教育学》正式出版,它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学科的正式确立,发展至今已经有30余载。
民办教育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尽管我国民办高校的数量规模 日渐庞大,但是在教育质量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
因此,面对国外成熟的办学经验和本 国特殊的国情背景,我国民办高校也面临诸多道路的选择。
潘懋元殚精竭虑,悉心总结了以往我国民办 高校发展的道路选择,审时度势地预测出第三条道路存在的必然性,为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开辟出新的 道路。
_、潘懋元发展民办高校的理论道路的提出我国民办高校大致有捐资和投资两种不同的发展方式。
捐资办学在本质上讲是一种财产所有权的 转让,捐资本人不再享有对资本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原则上不收取任何的利益回报。
而在改革开放后的 今天,国家对教育财政支持力度有限,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又带动民间资本的流动,因此,以企业为主的 投资办成为了民办高校发展的主导力量。
(一)我国民办高校发展的首选道路——捐资办学捐资办学是我国私立高校发展的首选道路,是最早采用的办学模式,可以追溯到古代春秋战国时 期。
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探讨
私立高校发展现状及探讨第一章:私立高校的发展历程私立高校,因其具有自主、开放、弹性等特点,而在中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内逐渐发展壮大。
早在1980年代初期,我国就有了第一所私立大学——深圳大学的出现,随后全国各地的私立高校纷纷涌现。
在教育市场化的大背景下,政府和社会对私立高校的关注度也逐渐提高。
在政府的指引下,私立高校逐步被纳入了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规划中,并通过政策和经费等渠道的扶持,提高了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第二章:私立高校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私立高校数量已达到1000多所,居高等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同时,私立高校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
1.资金压力大。
大多数私立高校是由私人资本或集体投资建设,资金来源相对于公立高校较为单一,同时高校教育成本日益增加也让资金压力加大。
2.师资力量不足。
许多私立高校教师队伍建设还不够完善,特别是附属中小学、职业高中等的需求量大,而对优秀教师的吸引力也不如公立院校。
3.学科建设不同。
某些私立高校在学科建设上,为了突出专业特色而忽视了基础学科的建设,导致对学科的整体水平影响。
第三章:私立高校的发展趋势虽然私立高校在一些方面面临着困境,但在大环境下,私立高校发展前景肯定是存在的,并具有以下趋势:1.品牌建设得到重视。
一个好的品牌可以给高校的招生、社会认可度等方面带来好处,因此越来越多的私立高校开始注重品牌的建设。
2.转变办学理念。
改革必须从教育理念开始,如教育育人定位的转变、内涵建设等,为个性化、服务型的高端人才培养模式打下基础。
3.强化学科建设。
更好地解决学科建设不同等问题,提升各专科教学和科研水平,及时跟踪社会发展,为经济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第四章:私立高校的实践探讨在当前教育的市场化背景下,科学地探讨如何办好私立高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建立良好的运行机制。
尽早完善高校管理结构,构建规范化管理体系,做好各项制度的落实。
2.持续长远的资金保障。
浅谈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浅谈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随着中国高中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民办高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随着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新的知识与信息源源不断涌现,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民办高校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从民办高校的定义、发展历程、现状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办高校的定义民办高校简称私立高校,是指依法设立、独立管理、面向社会招生培养高等人才的高等教育机构,其法人为私人、企业、非营利机构等,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按照我国划分,民办高校分为独立学院、民办本科高校、民办研究生院、民办职业技术学院等四个层次。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中国的民办高校发展始于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民办高校数量飞速增长,但其地位和质量一直受到公立高校的质疑和压制。
在此背景下,2000年后,民办高校开始了新一轮的快速发展。
从规模上来看,2000年至今的十七年间,我国的民办高校从700所以上,增长到2600多所,在高校总数中所占比例也由1%以上上升到15%以上,已成为高等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在质量上,一些民办高校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却不注重教学管理和师资队伍建设,导致教学质量低下。
而一些民办高校则借鉴国外优秀的教育体系和管理模式,注重教育质量和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当前,我国民办高校的总数虽已达到2600多所,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整体水平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一些学校穿着“高校”的外衣,暗藏“培训机构”的本质,背离了办学初衷,甚至出现了欺诈、虚假招生等问题。
同时,由于财政投入、政策支持等方面的缺少,民办高校在教学水平和软硬件设备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总的来说,我国民办高校的现状还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高层次的人才:目前,国内高校招聘遇到了一定的困难,许多优秀的师资人才不愿意到民办高校任教,导致了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
浅析民办高校未来发展之路
浅析民办高校未来发展之路作者:马志国李喜红来源:《价值工程》2012年第17期摘要:我国民办高等教育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至今,由原来的“高等教育的补充”成为“高等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然而伴随着社会转型阶段带来的各种矛盾,我国民办教育将何去何从。
本文结合黄河科技学院的实例,分析了民办高校未来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民办高校;注册入学;职业技能;复合型0 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这给从事民办教育事业和关注民办教育的人们带来了很多期待。
然而,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下,民办高校如何突破自我,是每所民办高校都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1 民办高校现状分析改革开放初期,国家提供的教育机会与民众现有的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一部分人就转向成为民办教育的消费体,而此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补充力量,民办教育就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然而,伴随着新时期公共财政能力和公共教育基础的增强,民办和公办之间也就拉开了生源之战,这犹如一把双刃剑,在这场教育资源分配的过程中,客观上促进了一部分民办高校不断创新改革;另一方面,处在夹缝中无法以特色谋发展的民办高校将会奄奄一息。
1.1 公共财政能力和公共教育基础的增强造成民办高校生源减少生源问题是民办高校发展的生命线。
近年来,公办高校不断扩招,高职和成人高校快速发展,尽管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指出要进一步提升民办教师地位等,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教育格局,使得公办教育资源要远远超出民办高校。
加上民办高校本身受到招生地域的限制,高等教育这块蛋糕分的人多了,民办高校自然分的就越来越少。
1.2 民办高校师资力量的匮乏导致社会认可度低我国民办高校经费大多是自筹,难以有足够的实力和精力去选拔聘用一支属于自己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大多院校的师资无非是从公立院校聘请离退休的老教师或者一些刚毕业的大学生,缺乏中坚骨干力量。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资料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30 年,中国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发展起来了,民办高等教育学校数和在校学生数已经形成相当规模。
但是,生存与发展仍然是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基本问题。
民办高等学校有必要总结历史经验,吸取自己和他人的教训,改革和创新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道路,寻找民办高等教育新的增长点,实现民办高等教育更好更快发展。
一、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及其成就(一)中国民办教育发展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民办教育经历了以下六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清理整顿阶段。
1951 年,政府开始接办外国教会学校和私立学校。
到1956 年私立学校几乎绝迹,从而确立了由国家为主的办学体制。
第二阶段,民办萌发阶段。
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下简称《宪法》)规定:国家鼓励集体经济组织、国有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依照法律举办各种教育事业。
第三阶段,规模扩张阶段。
1993 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以下简称《发展纲要》)制定了“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民办高校由1993 年的450 所激增至1995 年的1209 所。
第四阶段,依法管理阶段。
1997年7月。
国务院颁布《社会力量办学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确立了民办教育的法律地位,标志着中国民办教育进入依法办学、依法管理的新阶段。
第五阶段,共同发展阶段。
1999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和《面向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
伴随着大扩招的步伐,民办普通高校迅速发展。
如表1 所示,从学校数量上看,1978年到1998年总共批了21所民办普通高校,平均1 年才增加1所;1998年到1999年增加4所,平均1 个季度增加1所:1999年到2000年增加12所,平均1个月增加1所;2000 年到2001年增加52 所,平均1周增加1所。
浅析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之路
浅析民办高校的创新发展之路作者:靳晓光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2021年第12期摘要: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推动着教育的变革,教育重塑正在加速进行。
变革为民办高校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实现颠覆性创新的机遇。
民办高校应该抓住机遇:一方面聚焦在位教育市场,拥抱新技术,发挥自身的优势,实现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对公办高校的赶超;另一方面开辟新市场,针对以学生为中心学习体系的构建和终身学习的新需求,走差异化、特色化發展之路,从而产生颠覆性的效果。
关键词:民办高校;在位教育市场;颠覆性创新颠覆性创新理论源于经济管理领域,目前已经实现了跨领域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领域的颠覆性创新渐受关注。
在我国的高等教育领域,公办高校和民办高校并存,并渐成竞争之势。
但是总体来看,民办高校由于历史、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目前还很弱小,在与公办高校的竞争中处于弱势。
新时代,民办高校如何能够缩小与公办高校的差距,实现快速发展,真正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增长点和推进改革的重要力量,颠覆性创新理论为其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路径。
本文基于颠覆性创新的基本理论,通过分析“互联网+”时代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探讨民办高校实现颠覆性创新发展之路。
一、颠覆性创新的基本理论分析颠覆性创新理论的提出者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克里斯坦森(Christensen)。
1997年,在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中,他通过案例分析了计算机、钢铁、汽车等行业“以弱胜强”“以小搏大”的反常现象,提出了颠覆性创新的概念。
之后他在著作《困境与出路》《远见》和系列论文中又进一步明晰了颠覆性创新理论。
同时还在《创新者的出发》《创新型大学》《创新与总经理》等成果中对这一理论的具体应用进行了研究。
(一)颠覆性创新的概念什么是颠覆性创新?克里斯坦森在著作《创新者的窘境:当新技术导致大企业失败》中将主流市场上的创新分为持续性创新和颠覆性创新。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
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第一章:前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得到迅速的发展,其中民办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本文将深入探讨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状况及政策建议。
第二章: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民办高校数量较少,学科门类也不齐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民办高校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各种类型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2015年,全国共有约2425所民办高校,占高等教育总数的21.6%。
民办高校在提高高等教育资源利用效率、扩大招生规模、促进大众化教育、满足教育多样化需求等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第三章:中国民办高校的贡献与问题中国的民办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等教育资源的短缺,满足了社会的多样化教育需求。
但是也存在许多问题。
其中一些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不高,师资力量、实验设备等方面的投入不足,教育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此外,民办高校运营效率低下,管理水平落后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第四章:政策建议为了进一步促进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力的政策措施。
以下是具体建议:1. 加强管理:建立民办高校质量监控体系,对办学质量进行评估和考察,为民办高校建立安全可靠的办学体系,提升管理水平。
2. 优化资金支持:政府可以加大对民办高校的财政补贴,提高民办高校资金投入,保障办学投入的可行性与实效性。
3. 推进多元化发展:合理规划民办高校的学科结构,鼓励探索新型办学模式,促进学校的发展,同时,建立多元的招生渠道,减少办学风险。
第五章:结论中国民办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具有不可代替的地位,对我国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但是,对于工作人员而言,准确地评估目前民办高校的现状,识别所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有通过不断努力,才能推动民办高校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民办院校_精品文档
民办院校民办院校的发展及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目录:1. 引言2. 民办院校的定义3. 民办院校的发展历程4. 民办院校的优势和挑战5. 民办院校对教育体制的影响6. 结论1. 引言随着教育需求的增长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民办院校作为我国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崭露头角。
本文将探讨民办院校的发展历程、优势和挑战,以及其对教育体制的影响。
2. 民办院校的定义民办院校是指由私人、企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举办并经国家相关部门审批批准成立的高等院校。
与公办院校相对而言,民办院校的经营性质更为突出。
3. 民办院校的发展历程民办院校的发展可追溯到中国改革开放初期。
在当时的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出现了一批私人投资兴办的高等教育机构,这些机构的创办者往往是教育界的先知者和敢为人先的实践者。
在政策的引导下,这些民办院校开始蓬勃发展。
尤其是在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教育需求的增加,民办院校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政策支持。
政府逐渐放宽了民办院校的创办条件,并给予了一定的财政支持和优惠政策。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民办院校涌现出来,迅速发展壮大。
4. 民办院校的优势和挑战4.1 优势首先,民办院校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
由于民办院校获得的投入主要来自私人或企业,并且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营,因此他们在院校经费的使用上更加灵活,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
其次,民办院校注重创新,灵活性更强。
与公办院校相比,民办院校更有可能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创新实践。
这种灵活性使得民办院校更容易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和职业市场的需求。
4.2 挑战尽管民办院校在办学成本和创新方面具有优势,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民办院校的办学质量和师资队伍可能相对薄弱。
相比之下,公办院校往往能够吸引到更优秀的教师和研究人员。
其次,民办院校在融入国家教育体系和获得社会认可方面还存在难题。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仍然以公办院校为主导,民办院校在政策的扶持和社会的认可度上相对较低。
浅谈民办高校的特色办学之路
浅谈民办高校的特色办学之路概要: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才。
围绕学科特色建设富有学科特色的师资队伍,这是民办高校建设师资队伍的关键,也是学科建设办出特色的关键条件。
只有这样,才能为民办高校学科特色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推动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深化的今天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迈进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但是,民办高校要在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必须面对当今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的形势,调整自己,提高自身。
怎样调整和提高?最好的办法,就是特色发展。
一、特色发展是提升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我国民办高校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粗放外延发展之后,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形势,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内涵式、特色之路,已成为民办高校提高办学质量的必然选择。
尤其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多元化,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且多样化,既需要专门的研究型人才,也需要大批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
因此,特色化发展是民办高校更好地发挥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传承文化四大职能的必然要求。
要“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管理。
发挥政策指导和资源配置的作用,引导高校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这已是国家和教育部给出的重要指引。
“大学的办学特色是指一所大学在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比较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特的、优良的办学特征”。
是在长期办学中积累形成的,以凝练的办学理念为基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社会性。
作为民办高校,广东培正学院的20字办学方针:公益办学、规范办学、诚信办学、特色办学、质量至上。
就凸显了该校的办学特色。
由此可以看到,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个系统概念,内涵丰富。
大学办学特色是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累积形成的,是对过去历史经验的总结升华,一旦形成便具有相对稳定性,其发展方向不能任意改变。
浅谈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
浅谈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作者:田野郑琴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3年第2期田野郑琴(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北武汉 430415)摘要:我国民办高校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在我国的发展,目前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民办高校的融资、民办高校的学科建设、政府政策对民办高校的影响、民办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等,这些都需要在民办高校的发展中不断改善,总的说来,民办教育的发展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承担着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任务,为民众提供了更多的教育选择,使受教育权的机会更加均等。
关键词:民办高校;问题;对策一.民办高校的含义民办高校指的是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利用非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面向社会举办的高等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
国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实施义务教育的教育机构作为国家实施义务教育的补充。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明确规定依法落实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学生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等。
目前教育部正抓紧研究制定《关于进一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以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二.民办高校的发展过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经过了很长的一个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实行了全党全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当时全国共有民办高等教育机构 69 所。
随后到了50 年代,政府开始接办民办高校并改为公立高等教育机构,同时将教会和其他类型的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合并、重组为国办高等教育机构,至此,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在全国范围内消失;但是60 年代初期,为适应国民经济调整和发展的需要,民办高等教育有所恢复和发展,这个时候再全国又逐渐出现了一些民办高校;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逐步确立,中国高等教育事业包括民办高等教育获得迅速恢复,中断长达20年之久的民办高等教育在一些中心城市再度兴起和发展。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原因、问题及战略
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原因、问题及战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成为了学界和政界广泛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分别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原因、存在问题以及战略方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原因1.国家政策的支持。
近年来,国家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逐渐加大,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促进高等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2.市场需求的增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而民办高等教育则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为学习者提供更多元化、实用性更强的教育服务。
3.办学成本的优势。
相对于公办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具有办学成本低、灵活性强等优势。
这也为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动力。
二、民办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1.金融风险。
目前,许多民办高校依然依赖于盲目扩张和投机融资等手段。
如果遇到资金链断裂或资本市场大幅波动的风险,将使学校难以维持正常运营。
2.质量问题。
由于民办高校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部分学校在为了招生和增加收入的同时,往往会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违规招生、虚报数据等问题,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
3.政策环境不明确。
目前,我国关于民办高校的政策法规并不完善,监管体系也不健全,这对于民办高校的招生和运营等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民办高等教育的战略方向1.加强质量管理,提升教学质量。
民办高校应该重视质量建设,通过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和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可以获得好的教育资源。
2.加强政府监管,规范市场秩序。
加强对民办高校的监管,规范市场秩序,遏制违规招生、虚假宣传等现象的出现。
3.打造特色,强化品牌形象。
针对市场需求,民办高校可以通过特色化、差异化的发展方向,形成自己的品牌形象,提升核心竞争力。
4.优化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
民办高校需要优化组织管理机制,建立长效的运作和管理机制,确保可持续性发展。
总之,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多元化、品质优良、规范管理、可持续发展,只有在政策的积极扶持和监管下,民办高校才能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为实现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与思考摘要:我国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逐步发展壮大,大致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
尽管民办高校发展迅速,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但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仍然亟待改善。
关键词: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思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经济、民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民办高校随着改革开放兴起,并一步一步发展壮大。
2010年,全国民办高校676所(含独立学院323所),在校生476.68万人,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总数20%以上。
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1 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回顾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探索孕育、确立地位、快速发展和内涵建设四个阶段。
1.1 改革开放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机遇(1978~1991) 1978年,在经历十年动乱后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高等教育的发展也翻开了新的篇章。
1977年底,中断了11年的高考重新恢复,无数学子搏击高考,期望实现读大学的梦想。
由于招生名额很少,能够幸运成为“天之骄子”的只是极少数,大多数成为失意的落榜者。
一时间,社会上各种高考补习班纷纷兴起,由此产生了一种以“高考补习”和“自学考试辅导”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这一类学校的典型代表有湖南中山进修大学和黄河科技大学。
改革开放后国家中心任务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各种专业人才非常短缺,公办高等教育远远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于是,产生了另一种以“职业培训”为主要途径的民办社会大学,它们的典型代表有北京中华社会大学、西安翻译学院、太原中医业余大学。
早期的这些民办社会大学条件非常简陋,在既无校舍场地又无教师队伍的情况下,依靠租借校舍教室、聘请公办学校退休教师或代课教师白手起家,逐步积累了办学资源。
他们在民间办学的组织形式、办学模式以及管理机制等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孕育了民办高校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民办高等教育主要是在非正规的培训领域发展,仅仅是作为公办高校的补充,起到“拾遗补缺”作用。
一所民办大学成功的秘诀
一所民办大学成功的秘诀一所民办大学成功的秘诀——三江学院质量立校纪实《光明日报》( 2012年10月18日 14 版)这是一所特殊的民办院校,也是一所值得敬畏的民办院校,因为,它在“没有老板、没有投资主体”的前提下,大胆探索出了“公益性质+民营机制”的发展模式,勒紧裤腰带,依靠自身积累逐渐壮大。
20年来,这所“民办不私有办学不盈利”的院校实现了“滚雪球”式的发展,这就是三江学院。
在高校如林、名校众多的江苏,这所仅仅20岁的年轻民办院校却非常出众:2010年,在新华教育论坛中荣获“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的称号,从此一鸣惊人;近3年来,该院学生获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特等奖2项、一等奖11项、二等奖23项;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2项;近5年来,该院毕业生就业率超过97%……是什么支撑了这所特殊却出色的年轻院校的发展?用该院院长董新华的话,就是“把质量视为生命!”建章立制,培养人才硬实力“民办不私有,办学不盈利”,三江学院在学院章程中明确规定,“办学出资人可以依法取得合理回报,但学院办学积累的资产属三江学院法人所有,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和转移”,如此一来,公益性质和民营机制的完美组合,让所有“三江人”都成了学院的主人。
董新华直言,20年来,三江学院之所以能实现稳步发展,与“民办不私有”的章程是息息相关的。
采访中记者发现,在三江学院追求质量的过程中,建章立制的功劳不可小觑。
为从基层抓教学质量,学院今年10月起任命了35名新系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学院出资给予岗位津贴。
“新的制度,是从最基层的教学单位抓教学质量,老师有了自己的‘责任田’,明确了工作职责,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江学院教务处副处长郭红如是说。
另外,学院对本科生、专科生实施“分流培养”,根据学生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加大“教考分离”力度,争取在公共基础课做到完全“教考分离”,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于一系列“新政”的成效,郭红坦言,“今年的期末考试将是检验举措是否有效的直接途径。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与路径选择
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与路径选择我们谈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问题,我想应该从高等教育在国家发展战略地位来看待这个问题,有三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经济理由。
高等教育对经济的贡献,包括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传统的人力资本理论讨论它的间接贡献,但是在直接贡献方面也是极其重要,大致的比例相当于我们投入到教育当中的经费。
如果按照全国的水平来看,在2003年就相当于3%,美国比较高,是在7.5%至10%左右,这就是直接贡献。
这一点在我们传统教育经济学课本里面是加以否认的,显然在理论上需要重新认识和改进。
它对经济增长贡献第二个方面是对就业的贡献。
在99年扩招以前,我们在校学生大概是690万左右,到了2003、2004年招生以后,在校学生达到1900万左右,这样一个增长,它意味着我们为劳动力市场减轻了1000万以上这样的分流,减少了劳动力市场就业压力,这样一个就业压力的贡献相当于降低了城市分级失业率3个百分点。
我们知道就业的问题是国家、社会长期健康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非常迫切的问题,特别是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一个非常迫切的问题。
第三个方面理由就是如果跟前面两个理由相比较更为重要是我们关于安全方面的考虑,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发展,它涉及到我们国家的长期战略安全,而这一点常常被我们的决策部门,为我们的社会公众所不识,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短期的作用。
从我们国家长期来看,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实现整个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我们的生存空间是严重不足,这个生存空间的不足,它意味着我们人均资源占有量是严重不足的,这种人均资源占有量特别突出表现在基础的生存资源。
比如说水资源、土地资源都是严重不足的。
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实现国家长期、稳定、健康发展,它需要全面的提高我们国民全球就业能力,这种全球就业能力的提高,可以为我们解决我们国家的生存空间问题。
提高全球就业能力,它具体来说是跨国就业和跨文化就业,在这一方面是严重的依赖于我们高等教育发展,严重依赖于我们全体国民的学历水平的提高。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
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经历了长足的发展。
本文将回顾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程,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初期,民办高等教育起步较晚。
1984年,我国恢复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权利,标志着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正式拉开序幕。
起初,民办高等教育主要依托于社会力量,通过社会捐资办学的形式进行发展。
这种发展模式有效缓解了高等教育供给不足的问题,为广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权利。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迈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199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为民办高等教育的合法化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此后,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蓬勃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教育质量逐步提高。
民办高校开始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教育机构,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多样化和优质化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民办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政府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为民办高等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办学环境和政策条件。
社会对民办高等教育的认可度也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选择送子女到民办高校就读,进一步推动了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40年来,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
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性较为突出。
一方面,一些优质民办高校在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上与公办高校相差不大,但仍有一些低水平民办高校存在。
这种不均衡发展现象对民办高等教育形象造成了影响,也给学生和家长选择学校带来了困难。
民办高校的办学模式和发展理念相对单一。
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仍依赖于考试分数进行招生,注重课堂教学,与公办高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未来,民办高等教育需要进一步完善办学理念和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
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我国民办高校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
当时,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投入不足,即使是国内著名的大学,也面临着严峻的财政困境,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高教需求。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政府开始探索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高等教育领域的途径,于是民办高校应运而生。
早期的民办高校采用各种形式出现,有私立大学、半公办大学、合作办学项目等,这些高校的发展存在着各种问题和挑战。
其中最大的问题在于融资难,不能享受政府的高校经费支持,资金来源只能依靠自筹、基建投资、招生收入等方式。
同时,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学科建设与科研开展水平跟不上公办高校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民办高校发展路线的转型迫在眉睫。
200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民办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民办高校的发展定位,即建立有特色、特长并具有较高质量的民办高校,扩大适度规模。
在政策的引导和改革的推动下,我国民办高校开始加速发展。
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开始加大对民办高校的扶持,并采取多种形式的政策性支持,如设立专项基金、开展改革实验等。
2005年,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教育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加强民办教育工作的方向,加快深化教育改革,明确鼓励社会资金投入高等教育领域,并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出明确的政策支持和优惠措施。
2010年,教育部发布了《高等教育法》第八章第五十九条规定,明确了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同等地位,民办高校的学历和学位同样具有法律效力和社会认可度。
这一法规的颁布,为民办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更为明确的认可和保障。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
近年来,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不断提升,学科建设和科研水平也在逐步提高。
同时,民办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也越来越注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总的来说,我国民办高校经历了从粗放到规范、从割裂到融合、从数量到质量的发展历程,逐渐呈现出多元化、专业化、规模化的特点。
民办高校创新成长路径探究
民办高校创新成长路径探究一、引言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市场化发展,民办高校在中国的发展趋势逐渐受到关注。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办学经验有其独特之处。
而在实际创新成长过程中,民办高校更需要探索出自己的成长路径,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和办学环境。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民办高校创新成长路径展开探究。
二、课程建设一般来说,民办高校在课程建设方面往往具有更大的自主权和灵活性。
在创新成长路径上,民办高校可以通过不断完善课程设置,不断跟进行业发展动态,提升学生求职竞争力,增强校企合作等方式提升自身竞争力。
例如,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推行“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师资队伍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创新成长的核心资源之一。
相比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招聘更加灵活,可以引进业界资深专业人士,或者外籍教师担任教学、研究工作。
拥有优秀师资队伍可以吸引更多高素质学生的报考和就读,培养出更多高素质毕业生,进而提升学校的品牌价值和学生就业竞争力。
四、科研创新在科研创新方面,木办高校面临着资金、场地、设备等方面的压力。
但是,民办高校的教育目标是与行业需要紧密结合的,这意味着民办高校需要与行业保持充分的联系,不断更新课程和技术,以及提升研究水平。
此外,民办高校还能通过与产业合作,创新智慧产权,提升学校的科研实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
五、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增强学生集体荣誉感和民族自豪感。
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建设校园文化不仅可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和文化自信,更是建立良好品牌形象的关键性因素。
例如,某些民办高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校园文化,例如“创新创业”、“团结协作”等,吸引大批学生的报考。
六、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创新也是民办高校创新成长不可或缺的方面。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民办高校可以依靠创新技术和管理模式,构建适应未来市场发展趋势的商业体系,在实现经济效益的同时,极大地提高学校的品牌价值。
浅谈中国民办高校的成功之路
有关中国内地民办高校成功之路的探讨胡蝶、何永涛、毕铄、左怡、方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国际经济与贸易0912班)摘要: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影响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何促进好民办高校的发展(即如何更好解决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内地民办高校;不利因素;解决办法简介:中国内地的民办教育一直在“取消”、“限制”、“鼓励”、“大力扶持”的过程中蹒跚慢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民办教育的发展之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对于身于民办高校中的我们,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关心和探索。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究:外部因素—法律政策、产权制度,内部因素—融资盈利、师资力量。
一、中国内地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历程—新中国初期,全国高校227所,其中私立高校69所,占全国总校数的39%。
不久后,高等教育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全面改造。
1953年,私立教育不存在,高等学校完全是国家举办。
直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的传统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政策的日渐确立,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新建起来。
在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中,全国新建民办高校多达250所,形成第一个发展高潮,到1991年总量达450所。
十四大后“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筹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教育的做法”的提出,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现状—2002年后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阶段。
截止2002年底,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不含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133所民办高校)。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学历文凭试点学生31.12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53.05万人,在校总人数达到150万人以上,其中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22所,目前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约有10余所。
○1 2009年民办高校658所 (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19.39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各类注册学生85.22万人。
民办高校发展先进经验
民办高校发展先进经验民办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民办高校也在不断壮大。
然而,对于民办高校来说,要想取得更好的发展,就需要总结以往的经验,探索先进的发展模式。
本文就将以民办高校发展先进经验为主题,从多个角度探讨民办高校的发展。
一、资金的灵活运用民办高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政府补助,二是学费收入。
然而,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在政府补助方面要少得多,因此,民办高校需要更加灵活地运用资金,以确保高校的正常运转。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共建实验室或者校企合作办学,以此增加经费来源。
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从而吸引更多的学生报名,增加学费收入。
二、教学质量的提高民办高校与公立高校相比,教学资源相对较少,但是,民办高校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注重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队伍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民办高校需要注重师资队伍的建设。
首先,民办高校可以引进高水平的教学人才,提升教学水平。
其次,民办高校还可以为教师提供培训机会,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
此外,民办高校还可以通过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整个师资队伍的水平。
四、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包括校园精神、校园生活等方面。
民办高校需要注重校园文化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比如,民办高校可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如文化节、体育比赛等,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同时,民办高校还可以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提供一个舒适、安全的学习环境。
民办高校的发展需要探索先进的经验,灵活运用资金、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是民办高校发展的重要方面。
相信在这些方面的不断努力和探索中,民办高校一定会迎来更好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中国内地民办高校成功之路的探讨胡蝶、何永涛、毕铄、左怡、方程(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商学部国际经济与贸易0912班)摘要: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影响中国民办高校发展的消极因素,如何促进好民办高校的发展(即如何更好解决消极因素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内地民办高校;不利因素;解决办法简介:中国内地的民办教育一直在“取消”、“限制”、“鼓励”、“大力扶持”的过程中蹒跚慢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民办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所以民办教育的发展之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对于身于民办高校中的我们,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有着更多的关心和探索。
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探究:外部因素—法律政策、产权制度,内部因素—融资盈利、师资力量。
一、中国内地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现状历程—新中国初期,全国高校227所,其中私立高校69所,占全国总校数的39%。
不久后,高等教育按照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进行了全面改造。
1953年,私立教育不存在,高等学校完全是国家举办。
直到改革开放后,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打破了人们对民办教育的传统认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依靠社会力量办学政策的日渐确立,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新建起来。
在1984年到1986年的三年中,全国新建民办高校多达250所,形成第一个发展高潮,到1991年总量达450所。
十四大后“鼓励多渠道、多形式社会筹资办学和民间办学,改变国家包教育的做法”的提出,民办教育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阶段。
现状—2002年后民办高等教育进入了一个规范发展阶段。
截止2002年底,民办高等教育机构1202所(不含具有学历教育资格的133所民办高校)。
民办高等教育机构中学历文凭试点学生31.12万人,自考助学班学生53.05万人,在校总人数达到150万人以上,其中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具有学历文凭颁发资格的民办大学有122所,目前规模在万人以上的民办高校约有10余所。
○1 2009年民办高校658所 (含独立学院322所),在校生446.14万人,其中本科生252.48万人,专科生193.66万人,另有自考助学班学生、预科生、进修及培训学生19.39万人;民办的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812所,各类注册学生85.22万人。
○2二、值得探讨的影响民办高校发展的几个消极因素(一)法律政策保障的不足就宏观上来说,名办高校的发展的外部环境是良好的。
从名办高校复生至今,国家在法律和政策建设上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民办高等教育在其发展实践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
(1)现在我国实行的是国家垄断包办,高度的集权体制,走的是一切从穷国办大教育国情出发的思想路线。
而社会是民办高等教育产品的受益者,民办高校每年为社会培养将近百万的大学生,理应得到政府的资助。
但实际情况是政府对公办高校仍然实行全额资助,而对民办高校几乎没资助。
这就有失公平性原则,不利于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
(2)目前,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已经有了一个积极的大政方针和初步的法律框架。
但问题是很多发展中新问题,政策难点,热点问题在法律上还没有得到解决。
例如,对民办高校合法权益的保护,“不以盈利为目的”全面的法律解释,引资政策,产权规则,内部管理体制,国家鼓励,支持民办高校的倾斜政策和改变家族式,封闭管理等问题,急待有个法律的说法。
所以,法律的不健全对民办高校的发展也有不利的影响。
(3)教育部现在只安排几个人由一个处级机构监管社会力量办学办公室,这与大力支持发展民办教育,“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的任务完全不相称。
这种情况势必造成民办教育发展没规则,经验无人推广,好是无人宣传,困难无人帮助,问题无人解决的局面。
也必然出现乱办学和竞争无序的多种问题。
它已严重影响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产权界定不清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既有投资所形成的校产归属问题,同时也有学校办学积累资产的归属问题,并且学校校产的归属、使用、分配和收益同企业不同。
加之民办高校投资主体异常复杂,不同的民办高校投资来源不尽相同,有企事业组织参与创办的,也有接收财政津贴的社会组织和公办学校参与创办的,各民办高校中私人投资所占比例相差较大,用一个标准界定民办高校的产权是不够的。
资产的性质决定办学和管理的模式。
资产归属不明晰,投资者的利益则无法保证,势必给举办者带来投资风险,影响举办者投资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弱化社会资金对民办高校的投入。
产权关系是一种利益关系,对投资者来说,没有产权就难以有持续的投资热情和内在的投资动力;对政府来说,产权不清会导致政府对民办高校的管理相对放松,而经营者的职责又不明确,增值部分的归属不明确,相应的亏损责任也不会是明确的。
产权问题不仅体现了利益分配关系,还体现了一定的责任。
(三)经营筹资困难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化逐步过渡到大众化的大潮下,高校的经营盈利问题日益凸显出来。
特别是民办高校基本上在无资金、无校舍、无教师“三无”的基础上发展,这就决定了民办高校自身发展的进程中将遇到的在提升质量和扩大社会影响力同时,寻求获取各种社会资源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
民办高校充分地参与市场竞争,调整市场供需以求其平衡,是高校产业化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很多民办高校仍然面临着许多棘手的、难以解决的问题。
例如(1)经营困难民办高校不只是一种公益性的教育组织,而且是一种产业。
产业发展既要考虑投入和产出,亦要考虑资产的保值和增值。
之所以认为民办高校兼具公益性和营利性,一方面是从马克思“劳动和非生产劳动”中将教育视为“消费”和“生产”双重属性的生产性投资,一方面,西方国家一直把教育视为捐款基金或者生产性投资。
另一方面,就其本质而言,民办高校是指民间企业、团体或个人兴资举办的,学校法人在国家政策法规的约束下自主运行的高等教育学校。
民办高校即是一种企业。
而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通过生产经营活动以盈利为目的组织。
逐利性是资本运作的根本目标。
当前绝大多数民办高校都是以靠学杂费节余滚动发展模式创办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种建立在少量资金投入或三无无先期投资、无自建校舍、无专职教师基础上, 依靠学费, 以学养学, 艰苦奋斗,逐步积累的发展模式。
举办者有民主党派、学术组织及其他社会团体或个人。
有关资料显示,普通高校收费仅为培养成本的25%-30%,以民办高校的学费是普通高校的两倍算,民办高校的办学成本就是公办高校的两倍。
由于社会对民办高校存在的歧视和偏见和自身教育质量的不足,使得经营较为困难,发展难以得到保证。
(2)筹资危机表1 民办高校办学资金来源(第2辑)[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9:240从目前民办高校获取资金的渠道看,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
学生学费又要依靠生源市场竞争优势获得。
事实上,国家政策扶持很难保障学生数量的稳定,民办高校由于缺乏自身办学特色、收取高额学费、宣传力度不足以及公办学校的二级学院、海外高校等挤压,在生源获取上往往处于劣势。
民办为了获取盈利,这样不得不依靠贷款来扩大资金来源。
通过负债办学,使得学院不断发展成熟。
且不论贷款的难度,贷款本身就存在财务风险。
近年来不断提高的贷款利率更使办学成本不断提高,如果不能筹措到长期贷款,每年还贷或转贷的压力也十分巨大。
(四)师资力量薄弱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说过:“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又一代的教师质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教师队伍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性。
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得到一定的提高,对民办教育的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
但是,从总体看,民办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任教师学历层次偏低,具备正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数量较少;教师年龄结构失衡,青年教师比重过大;专任教师数量不足,特别是具备“双师素质”教师数量过少;部分学校没有形成教师培养和培训的培训等等。
所以对此存在很大的艰巨性:(1)师资政策还未真正落实如果政策不落实或落实不到位,将影响师资队伍建设。
民办高等学校难以聘请和留住人才,关键在于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保障机制。
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出台从法律上保障了民办高校师资队伍的正常发展,但真正落实到位还有很大一段路要走。
例如,教师的编制问题,城市的户口问题,以及教师子女受教育的问题。
政府有关部门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切实解决这些问题,切实落实有关政策,提高民办高校教师地位,让民办高校教师切实享有相应的权利。
(2)思想观念任存在偏见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下,并且现阶段民办高等教育整体办学水平较低,民办高校教学科研条件差一些,因此,在理念上,人们认为在民办高校贡献小,发展前途小,社会地位低等,为招聘和吸引人才带来困难。
(3)对市场化聘任等制度的担忧民办高校实行市场化的聘任制度,使得一些人不太适应,认为在民办高校工作不稳定,缺乏安全感。
人事制度改革滞后,教师考核等制度任不完善。
三、如何解决这些消极因素,更好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一)关于法律政策所以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一的去解决,总的来说,要转变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利于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社会舆论;加强立法,强化执法,建立依法办学,依法管学的新秩序;落实政府主管部门对民办教育宏观管理与支持的力度;大力发展和发挥中介机构参与管理民办高等学校的功能,切实落实“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
(1)认识国情,继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创办民办高等学校的良好外部环境的先导。
(2)加强立法,依法办学,依法管学。
(3)落实民办教育管理机构的宏观管理职能是加快依法办学进程,提高政府宏观调控力度的组织保证。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政府投入非常有限,高等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的精英教育阶段,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但体制转轨后,民办高等教育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在大众化高等教育中显现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1)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条件来看,民办高等教育要想获得大发展,政府在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办学的同时,还需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办学。
(2)虽然《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具有同等的法律地位”,“民办学校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是在现行的有关文件和政策中,还有出入。
如某地方出台的有关养老保险的文件,把民办学校归为民营企业类,并按民营企业标准给民办大学教师缴纳保险费。
尽管缴纳的保险费没什么差别,但这种归类方式,教师感到没有体现“同等”待遇;还有某些部门的文件,也把民办学校归为民营企业类,并按民营企业上缴所得税,管理费。
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及时修改文件和政策,使《民办教育促进发》中“同等待遇”尽快落到实处。
(二)解决民办高校产权问题的思路要解决民办高校的产权问题,最根本的出路是探索建立适合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产权制度及其运行机制。
一方面是明确民办高校外部各办学主体之间形成的产权关系、产权结构及产权安排,即民办高校作为一个独立的法人组织,其财产所有权的初始界定、划分和维护,解决的是民办学校的财产归属权到底归谁所有,各办学主体究竟拥有哪些权利和资源,它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制度合法性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