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管理选拔任用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2班31号程静
答: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这之中最重要的当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官吏选拔任用制度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认为,正确的积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能促进社会发展,政治清廉;而落后的消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政治腐败。认真总结过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奴隶社会。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同时应该注意到,当时我国真正统一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时不时会发生利益冲突,而处于分裂状态时各诸候国之间更是你争我夺,世袭制度虽然让奴隶主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得需要有用之才为国家撑腰,因此,战功卓著的人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不过,一些有谋略、有才干的文人在个别时期也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看这一时期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秦国建立之后,以军功授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已在慢慢发生改变,至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对维持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如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韩信、萧何取得胜利。东汉末
年,诸葛亮重视人才,成就三国鼎立之势。但由于察举制慢慢变成辟除,即高级官员任用吏属的一种制度,使得各公卿牧守为了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皆争相笼络人士,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靠有权有势之辈,这样便出现了“门生”的概念,使个人势力得到急剧膨胀。这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是有着直接联系的。东汉末年出现的朋党之争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因此说,秦汉时期以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在一些时期,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随着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滋长它也变得消极,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第三阶段: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即由朝廷选派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本来这一制度是为了统一朝廷和地方成一致步调,同时也是对汉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的延续,但随着“中正官”被名门士族把持,所选官吏已经违背“不计门第”的初衷,以致此后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魏晋时士族把持政权的保护伞。那些数量众多又出身低微的小地主渴望进入统治阶层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士族的愈来愈腐败及均田制的实施使中小地主的势力日益见涨,使得隋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必然性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科举制。
第四阶段:从隋开始创立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科举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并加以一些改进,一直延续至清朝。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个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一)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二)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
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其次,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再次,科举制度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计门第”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处于下层的读书人也能凭自己的才能进入统治阶层。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所设科目也越来越多,达到百十余种。它的创立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剥夺了魏晋以来士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官吏的任用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消除在选官方面的腐败;第二,科举考试是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这样有利于吸纳人才,缓和茅盾,也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三,科举和读书、做官的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多方面的人才,但到明清时期,由于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这样却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也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代,中国饱受西方殖民国家的蹂躏。这一切的一切,和当时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可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
总结我国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首先,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其次,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最后,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