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管理选拔任用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化趋势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一直是中国政治制度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在中国古代,官员非常重要,他们统治着中国,并负责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因此,对于选官制,政府非常重视,也不断对选官制度进行更新改进。

在中国古代,主要有三种选官制度,分别是官吏任用制度、武断制度以及专业选手制度。

官吏任用制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选官制度,也是最重要的一种制度,它是通过官吏主要任用和排挤儿子,孙子,朋友和同乡来实行的。

其次是武断制度,武断是指政府以武力实行官员任用制度,由统治者比较任用能力来实行。

最后是专业选手制度,其特点是公平、公正,由英才考试和考奖来确定官员的资格。

当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选官制度也不断变化。

从春秋时期开始,官吏任用制度逐渐衰落,武断制度也在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两汉时期,武断制度基本上占据了政治制度,政府凭借其权力来任用官员,但是,两汉时期也出现了一定数量的专业选手,考试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在汉朝开始,武断制度被逐渐淘汰,专业选手制度开始发挥其作用,开始实行英才考试以及官员任用制度。

考试变得越来越重要,甚至出现了集中的考试制度,以此确定官员的资格。

汉朝实行了贵族制,也把考试制度延伸到贵族范围。

在汉朝,官员也越来越多,分为高级、中级、低级官员,以此来确定官员的任用标准。

随着历史的发展,官员任用制度也不断发展,越来越完善。

晋代以降,官员任用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考试制度更加完善,不仅考核科举,而且考核包括社会学、宗教、法律等内容。

此外,晋朝还出现了征召科举考试,在职官员必须经过考试才能得到任命。

到了唐朝,体制发生了更大的变化。

官员任用制度更加完善,社会准则也发生了变化,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官员任用制度。

唐朝也是中国古代古代考试制度的鼎盛时期,以科举制度取代了政治考试制度,通过考试层层选拔出优秀的人才,任命官员。

此外,唐朝也更加重视政务实践,官员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取得任命。

可以看出,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不断发展,从春秋时期开始,到汉朝、晋朝和唐朝,官员任用制度不断发展,考试制度也得到完善,才能保证选拔出优秀的人才,而这些人才则可以带来更加先进科学的治国理念和优秀的文化传承。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中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3、每级考试都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录取权相对独立于行 政,是否录取,朝廷大臣及地方上的其它官员不得过问。
(二)越来越重视人的才能和文化知识, 是官吏录用选拔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向 (三)标准越来越趋向客观,是官吏选 拔录用制度不断完善化的重要体现
荐举办法的弊病有三点: (1)荐举权掌握在少数高级官僚手里; (2)荐举标准在实际掌握上很难统一; (3)选用官员不是建立在对被选人进行直接考察的基础上。
中正官向政府提供的用人依据主要是三项:
一是簿;二是状;三是品。
(六)隋唐宋元明清的科举制度
所谓科举制,就是由国家设立许多科目,定期举 行统一考试,合格者授予一定的官职。
1、考试形式
吏部考试分为身、言、书、判四项:
身,即要求体貌丰伟;言,要求言辞辩证;
书,要求楷法遒美;判,要求文理优长。 增加了很多防止舞弊的措施; 增加了“殿试”制度; 定为三年一考; 中进士后即可做官,不必再经吏部考试;
思考题:
1、如何认识察举、九品中正、科举制 各自的特点? 2、如何认识中国古代官吏选拔制度的 演变规律?
去掉了其它各科,只留进士一科。
2、考试内容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易经》、《礼记》
《春秋》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 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
科举制度的积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收回用人权,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 (2)标准客观,有利于调动社会各阶层学习和办学的 积极性;
曹操提出了“治平尚德行,有事尚 功能”的主张和“唯才是举”的原则。
九品中正制: 各州、郡、县均设大小中正官,由德高才 盛及在鉴别人才方面能力强的人担任。州的中 正官称大中正,郡和县的中正官称小中正。由 这些大小中正负责品鉴士人,次第人物。 具体办法是:“由小中正品弟人材,以 上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以上司徒,然后付 尚书”选用。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趋势 1选官制度是保证封建制度的重要举措,历代统治者对此极为关注,选拔标准有家世、财产逐渐发展到才学,形式日益严密,选拔标准逐步趋向公平、客观。

一、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变化1.夏、商、周时代: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

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

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

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 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

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居面。

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

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

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

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

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

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材料二 魏氏革命,州郡县俱置大小中正,各取本处人 任诸府公卿及台省郎吏,有德充才盛者为之,区别所管人物, 定为九等。其有言行修著,则升进之,或以五升四,以六升五; 傥或道义亏阙,则降下之,或自五退六,自六退七矣。是以吏 部不能审定覈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凭之授受, 谓免乖失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所以刘 毅云:“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南朝至于梁、陈,北朝 至于周、隋,选举之法,虽互相损益,而九品及中正至开皇中 方罢。
——摘编自曹凯旋《中国古代行政监督制度之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古代对监察人员任用的主 要特点。
【教你读史】依据材料二中“古人对监察官使用期 限的认识和规定”可知,监察官有明确的任职期限;依据 材料二中“《监察六事》《巡按六察》《设立宪台格例》 《互察法》等规定了监察官的职责”可知,从法律角度 规定监察官职责;依据“宋元明监察御史为七品,也就相 当于知县”归纳出监察官品秩较低。
(2)确立:隋唐统治者将科举制作为官员选拔的新制度。 (3)特点:以_分__科__考试选拔人才。 (4)考试类型:_制__举__和常举。 (5)发展:两宋科举制度进一步发展完善,“取士不问 _家__世__”,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图解历史】
科举制
2.官员考核 (1)考核部门:隋唐官员考核归属尚书省吏部;宋朝制 定了严格的标准考核官员。 (2)考核时间: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要考核,_地__方__官_ 每年要派员向中央报告,或由皇帝遣使到州县巡行考察。 (3)考核内容:唐朝以_品__德__和_才__能__为标准考核官员, 分为九等,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
探究二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变 材料一 唐初,中央设御史台,由正三品御史大夫为 长官,设正四品御史中丞二人为辅佐。御史台的职权是 “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御史台下设三 院:台院,侍御史属之,“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殿院, 殿中侍御史属之,“掌殿廷供奉之仪式”;察院,监察御史 属之,“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狱,肃整朝仪”。 唐初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称十道(后增为十五道),每道 设监察御史一人(先后称为按察使、采访处置使、观察处 置使等),专门巡回按察所属州县。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教案)——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目标】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国家制度和社会治理的措施。

通过给学生提供相关中国古代选拔、考核和监察官员的历史材料,培养学生史料实证与历史解释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基础知识】一、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贵族世代垄断高官形成贵族政治(世卿世禄制)2、春秋战国:举荐和军功爵制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制度,即向官吏学习律令而为官4、汉代:察举制(重点考察被推举着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察举分常科和特科。

①作用:察举制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

但容易任人唯亲,荐举人和被荐人形成小集团。

②积功劳为官和征辟制也是两汉人才选拔制度的重要补充。

5、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1)选官方式:①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

②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士人,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状”。

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

(2)影响:①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一定时期内起到了选贤举能的积极作用。

②后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道德才能,激化了社会矛盾,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6、隋唐:科举制确立(1)特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分为制举和常举。

(2)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方可正式任官。

(3)隋文帝:以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人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太宗:增设明经武则天:设殿试和武举,增加科举人数唐高宗:任用高管主持考试,提高科举考试的地位。

(4)影响:积极:①促进社会重学风气的形成;②扩大了用人范围,扩大(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打破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稳定;④将选官用人权集中到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消极:①考试内容以儒学经义为主,维护专制统治。

明清科举制僵化,八股取士,禁锢思想,考四书五经。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导学案--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时空定位】【线索主旨】官僚体制: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形成了完整的官僚体制,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

与时俱进:晚清以来的近代中国,改科举教育为学堂教育,改科举选官为学堂选官,并在民国时期尝试建立公务员制度。

新中国成立后,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干部制度,并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与推行公务员制度。

方式各异: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探索和建立起考试选拔的文官制度,以规避政党更替造成的政府工作动荡。

各个国家的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其官员的选拔方式亦各异,呈现出相互学习、借鉴的特点。

共性个性:共性: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在任何国家都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个性(差异性):由于各国国家制度和国情不同,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方式各异。

借鉴性:各国相互学习、借鉴,推进了本国乃至世界政治文明的进步。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

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学法指导】1.比较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了解其特点和发展趋势。

2.以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等观点为指导,分析选官制度、考核制度和监察制度的产生及其影响。

必备知识·自主学习——新知全解一遍过走进教材知识点一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1.官员选拔(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是官位世袭的制度,________世代垄断高官。

(2)春秋战国时期:举荐和军功授爵制①背景:春秋战国时期,________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②方式:举荐有________的人为官,或依据________大小授予官职。

(3)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4)汉朝:察举制(汉武帝时期)①察举指先考察而后推举,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________和为官能力,然后推荐为官或提拔任用。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六)·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选官用人乃国之大事,为了保证人才选拔,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和完善选官制度,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中兴以人为本”,自古有“得人皆昌”、“失贤者亡”之说。

因此认真总结中国古代选官用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对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发展演变(一)奴隶社会的选官制度—世袭制世袭制主要是依据血缘关系选拔官吏的制度,贵族依据血缘关系世袭爵位。

这是为维护奴隶主贵族利益而服务的(二)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在中国古代史上,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是复习的重点内容。

封建王朝的统治者在长期的摸索之中,选拔官员的制度逐渐成熟,在历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军功授爵制战国时期开始实行。

战国商鞅变法时推行奖励军功,按功授爵,贵族无军功不再授爵的措施。

这一制度的实行,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特权,增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

它与战国时期战争频繁的状况相一致,但作为选官制度,还未发展成熟2、察举制两汉时期的主要选官制度。

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统治的需要,汉朝发展了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

这套制度包括察举、皇帝征召等内容。

其中,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之一皇帝征召是由皇帝征召才能之士,由皇帝召见面试合格后授予官职察举制是根据人才的才能和品德,由地方官推选为官的制度西汉汉武帝时期这套选官制度基本成熟,为国家选拔了大量人才。

各方面突出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鼎盛局面出现的重要原因东汉时期,察举制注重孝廉一科。

察举主要是根据人才在地方上的声望,称为乡举里选。

但随着地方豪强势力的发展,封建国家的基层行政组织日趋瘫痪,声望影响逐渐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

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3、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选官制度。

它将世家地主世代为官的特权通过选官制度确定下来,其选官的标准是门第高低。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演变规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阶段:
1. 世卿世禄制:在先秦时期,选官主要采取世卿世禄制,即根据血缘关系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下,官员的职位是世袭的,后代可以继承父辈的官职。

2. 军功爵制:到了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即根据军功的大小来选拔官员。

这种制度在秦国得到了最好的实施,商鞅变法明确规定了按军功爵制选官的制度。

3. 察举制与征辟制:汉代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同时,皇帝也可以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4. 九品中正制:三国时期,曹丕实行了九品中正制,即根据中正官的品评来选拔官员。

中正官负责品评和他同籍的士人,包括本州和散居其他各郡的士人。

5. 科举制:隋朝开始实行科举制,通过考试选拔官员。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它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加强了皇帝在选官中的权力。

科举制一直持续到清末,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体来说,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规律是从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世袭制逐渐转变为以才能和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选拔制。

这种变化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皇权集中的趋势,也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一、发展演变(一)夏、商、西周时期:选官制度处于萌芽和初步发展时期,主要为“世卿世禄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代替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它以家庭血缘关系为标准来确定攻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确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

宗法制度是这一政治准则的支撑与基石。

世官制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并且世代享有采邑与封地。

当时贵族垄断了教育文化与学术,称之为“学在官府”。

世官制的建立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二)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5年),选贤任能成为流行风尚。

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但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用人新制度。

(三)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与养士制。

战国时期各国相继进行变法,先后确立了封建制。

尤其是商鞅变法,在选官方面施行“奖励军功,按军功授爵,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沉重地打击了宗法贵族的势力。

“士”在战国时期已成为政治上具有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官员的主要来源。

军功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

(四)秦朝(公元前221~前206年):商鞅变法规定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

秦统一后,在全国各地推行“以吏为师、以法为教”的统治政策,军功地主与法家人物成为了主要的官僚来源,酿成了秦代苛酷的政治风格,激化了社会矛盾,最终二世而亡。

(五)两汉时期(公元前202~220年):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主要为察举制和征辟制。

⑴察举制度就是根据国家的需要,由中央政府的三公九卿和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能够担任官职的人。

它是一种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员的最主要途径。

察举的内容有孝廉、秀才和贤良方正、贤良文学两大类科目,其中以孝廉为最多。

我国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发展演变研究

我国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发展演变研究

我国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发展演变研究2013年03月20日09:31 来源:《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2年4期作者:白海琦郄艳丽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26【摘要】: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在很早以前就建立了政府组织,有着悠久的政府人才选拔历史。

从史记上记载的夏代开始,一直到今天,我国政府组织的人才选拔机制从未间断,始终处于探索和发展之中。

以历史为脉络,梳理了在不同时期我国政府组织人才选拔机制的制度和特点,能为今天我国政府人才选拔机制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借鉴。

【关键词】:人才选拔机制政府组织发展演变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五千多年从未间断的文明发展史。

公元前2070年,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夏朝建立,第一个国家的建立把有关政府组织人才选拔机制的问题推到了我国历史的前台。

历史在不断演进,政府人才选拔机制在不断发展,直到今天,如何搞好政府组织的人才选拔机制仍然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

一、我国古代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的发展演变大体上来说,我国古代政府组织人才选拔和管理机制主要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即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据历史记载,世卿世禄制很可能在夏朝时就出现,直到战国时期逐步消亡;军功爵制从战国时出现,大概止于西汉;察举征辟制主要盛行于两汉时期;九品中正制主要盛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科举制的创立人为隋文帝杨坚,废止于清朝末年,推行时间最为长久。

世卿世禄制简而言之,就是贵族担任的政府高级官职和占有的领地,世代相袭,父死子继,官员的俸禄取决于领地的税收。

世卿世禄制是我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政府组织人才选拔机制形式,很可能最早出现于夏朝时期,春秋时期达到鼎盛,战国时期趋于消亡。

在这个时期,国家任用政府官吏的标准是重视血缘关系,任人唯亲。

整个政府官员的任命为贵族阶层所把持,平民百姓基本上没有做官的权利。

战国时期对政府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日趋强烈,世卿世禄制的政府人才选拔机制方式远不能满足政府对人才的需求,于是军功爵制应时而生,彻底取代了世卿世禄制。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是选拔人才的制度。

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

自三代到明清,形成了一个十分完整的发展序列。

对此,历史上有不少学者做过总结。

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处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处于科举。

”这一总结是有一定道理的。

它实际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的的说,古代社会发展是受经济基础制约的。

但是选官制度作为上层建筑的一个方面,对社会制度的演变,王朝的兴废也有重大的影响。

历代选官制度的内容也十分广泛,包括多种选官途径,但是每一历史时期,总有一两种选官途径处于主导地位,它们对政治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是这一时期选官制度的主要代表形式。

大家知道,历史上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明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情。

在奴隶社会和圭寸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大阶段。

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在原始氏族社会里,部落以及部落联盟的首领是经过集体协商和民主选举产生的。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只能依靠共同劳动来维持生存,而且生产工具和劳动所获都归集体所有,大家共尽义务,享有同等权利,所以这时还没有作为统治者的“官”也没有被统治者“民”。

部落首领只是部落事务的管理者。

《礼记 ?礼运篇》描述当时情形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选拔官吏也是与之相应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

中国古代黄帝和尧舜禹相“禅让”的传说,具体的反映了当时的选拔人才的情况。

禹死后,其子启破坏了禅让制度,建立了夏朝。

《礼记?礼运》记述了当时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官制。

这里的“大人”,旧注释为“诸侯”,实际还包括官吏,而“世及”之法不仅仅是诸侯的传位原则,同时也是官吏的任用规程。

《尚书 ? 盘庚》云:“古代先王亦惟图任旧人共政”,可以证明这一点。

这一时期典型政治制度就是分封制和宗法制。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知识清单--高二上学期历史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一)【课标要求】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官员选拔、考核与监察【主干知识】(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阶段特征: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2.隋唐至明清是以才学为选官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科举制的发展历程1.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演变为学识才学,趋向科学和公平。

2.选官方式:由世袭、推荐到考试,趋向公平、公开、公正。

3.选官权力:选官权从地方受过中央,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4.选官形式:从形式多样到八股取士,逐渐走向僵化单一。

【教材问答】1.教材P31思考点:为什么说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善的选官制度?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是一种推荐制度,推荐者的主观因素对官员选拔影响比较大,而科举制是一种考试制度,以考试成绩取人,官员选拔标准相对客观。

允许符合条件者“投牒自进”,无须其他条件,官员选拔社会基础更加广泛。

把官员选拔各项制度收归中央,巩固中央集权。

2.教材P32学思之窗:阅读材料,谈谈隋唐时期地方官员任用上的变化对中央集权有什么样的影响。

《说文解字》说“官,吏事君也”,“吏,治人者也”,说明官与吏在职能上是不同的。

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后,中央直接任命的官,一般只到县一级。

如秦汉时期,二百石以上的是官,二百石以下的是吏。

中央任命的官在县一级只有县令、长,县丞、尉(称为长吏),其他属吏(称为少吏)中央不任命,都由各级长官在所任地自己选用,籍贯一般为本地人。

魏晋南北朝以降,官品制度形成,有品级的是官,无品级的是吏,但属吏任用大体延续秦汉,由长官自己辟除举荐而产生。

由于属吏不归中央管理,带来许多危害,他们或营私舞弊,或结成朋党。

隋朝各级长官的僚属皆由吏部任命和考核,吏的管理更加严格,大大加强中央集权。

3.教材P33问题探究:结合课文,分析中国古代对官员“德”“才”的要求有何特点。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趋势篇一: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演变选士制度是一个国家非常重要的的制度之一,选士制度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国家的长治久安。

一、汉代以前的玄关制度夏、商、西周实行“世卿世禄制”。

到春秋战国时,统治阶层改革旧有制度,更为了富国强兵,破格任用一些地位低下而才干出众的人。

战国时期出现“军功爵制度”,又兴起养士之风,招揽有才干、善言辞的人才,不论出身,为国君、诸侯服务。

到秦代则以“辟田”和军功为选官依据。

但这些都不是完备的选官制度。

二、汉代察举制到了汉代,为了适应国家统治的需要,建立了一整套选拔官吏的制度,名为“察举制”。

所谓察举,就是由皇帝下诏公开征求人才,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主管官员将本人发现或民间公认的出众人才,向各级政府推荐,经过一定形式的考察后择优录用、授予官职的整个过程。

“察举”也叫“荐举”,“察”就是自上而下考察、发现人才,“举”是自下而上推荐人才。

推荐也叫贡贤,被荐者叫“举士”。

汉代察举的科目,是由少到多不断增加的;增加科目尤以特科为多,是根据对专门人才的需要而设立。

这些科目,划一由皇帝确定。

按照举期分类,察举的科目可分为常科(岁科)与特科两大类。

岁科有孝廉、茂才(秀才)、察廉(廉吏)、光禄四行;特科又分为常见特科和一般特科。

在上述科目中,以岁科为先,其中又以「孝廉」一科为最重要。

特科中则以「贤良方正」为最重要。

(一)察孝廉汉代由孝廉一科选举的人才最多,而且孝廉也是汉代察举中非常突出的一个科目,所谓孝廉,是“孝子”和“廉吏”的简称,于民则举“孝”,在吏则兴“廉”。

汉代统治者认为,孝是“百行之冠,众善之始”,廉则是官之根本,民之表率,因此对孝廉的考察和荐举十分重视。

察孝廉是以儒家孝为立身之本,廉为从政而设立。

“孝”和“廉”在实际的操作难度较大,标准不易掌握;非有实际德行者不能举,又不能谬举,因此荐举者的责任重大。

在西汉,举孝廉无须考试,既可委任,且每岁皆举。

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

历代的人才选拔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重要制度,这些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不断演变和发展,对中国政治、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我将简要介绍历代人才选拔制度的背景、特点和影响。

一、先秦时期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选拔制度的萌芽时期,主要采用举荐制。

当时,社会等级森严,普通人难以进入统治阶层。

但统治者们也意识到人才的重要性,因此通过乡里推荐、贵族推荐等方式选拔官员。

这一时期的举荐制注重德才兼备,强调官员的品行和才能。

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实行察举制,即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考察推举人才,经过考核后任命为官。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贵族垄断的局面,扩大了官员来源。

同时,察举制注重德行和才能,强调官员的品行和治理能力。

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汉代及以后朝代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之一。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

中正官负责评定士人的品级,从而决定其官职任用。

这一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第的限制,但同时也导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

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科举制度的一些萌芽,如考试经文、策论等。

四、隋唐至明清时期隋唐时期,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并成为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

通过科举考试,士人可以参加进士、明经等科目的考试,成绩优秀者可以获得官职任用。

科举制度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员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同时,科举制度也成为了当时文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明清时期,八股取士成为科举考试的主要形式,但同时也限制了士人的思想自由和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历代人才选拔制度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有其特点和影响。

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门第的限制,扩大了官员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同时,这些制度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和限制,如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限制了士人的思想自由和创新精神等。

这些制度的演变和发展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变化。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1)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2022-2023学年高二历史同步精品课堂(选择性必修1)

课堂小结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①组织独立,自成系统,垂直监察 ②重奖重罚:对官吏的监察渗透于考核、奖惩制度之中,实行重奖重罚 ③以轻制重:给级别低的监官以监察级别高的官吏的权力,更利于加强专制 ④权力来自皇权:随着专制主义的加强,监察机构的权力也随之提高,甚至 被任意扩大或滥用,从而使监察制度畸形发展 ⑤监察活动制度化,监察方式多样化
⑴建立了以御史大夫为首 的中央监察体系
⑵汉武帝设十三州刺史依 据朝廷规定的监察法规纠 举豪强和郡国守、相不法 行为。
(二)隋唐
监察系统逐渐成熟。
御史台 御史大夫
台院 侍御史
殿院 殿中侍御史
察院 监察御史
①台院:“掌纠举百僚,推鞫狱讼”; ②殿院:掌殿廷供奉之仪式”; ③察院:掌分察百僚,巡按州郡,纠视刑 狱,肃整朝仪”
随着门阀士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 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 举选拔官员。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 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 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 “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 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 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 氛围中确立。
清:都察院:分置科道,科掌言谏,道司纠举,合言监为一体,凡国 家行政、财赋、司法、官吏,皆在督察纠举之列。自唐朝以来,封建 国家的台、谏并列之局,至此完全统一;六科给事中:原为独立的监 察机构,雍正初并入都察院,停止派御史巡按各省的做法,但都察院 作为皇帝“耳目风纪之司”监察百官的职能没有改变,并分稽六科庶 务。
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二单元 《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标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知

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高中历史第2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件部编版选择性必修1

想 识、新学科的渗透和发展;压抑了科学技术的进步
2.官员考核 (1)隋唐:官员的考核归属__尚__书__省___吏部。隋朝九品以上官员每年 要考核;唐朝考核官员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分为九等。
唐代官员考核的特点 (1)与科举制的形成相关。 (2)考核体制完备。考核制度日趋成型,各项程序技术指标更加严密 和健全完备。 (3)考核方式灵活。考核方式的程序化及统治集团对考核黜陟的自如 运用和灵活掌握。
(2)魏晋南北朝:虽然曹魏、西晋、北朝制定了相应的考核法规,但 大都流于形式。
3.监察制度 (1)秦汉建立了以__御__史__大__夫___为首的中央监察体系。 (2)汉武帝设刺史,代表皇帝巡行__郡__国___。此后,巡视监察制度一 直延续下来。
二、隋唐至两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1.官员选拔 (1)隋唐科举制 ①背景:南北朝以来,寒门__庶__族__地__主___势力上升,他们希望打破 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积极要求参政。 ②内容:科举以分科考试选拔人才为特点,分为 __制__举___和常举;考试合格只是取得为官的资格,还需吏部选拔后 方可正式任官。 (2)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__科__举___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 径。

推动世 并成为这些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还被 界文明 西方国家所吸收,对西方近代文官考试制度产生了较

大影响
重才轻 在选拔人才方面,过于侧重才学,忽视了品德的考查,
品 造成一些官员道德素质低下 消
官本位 直接促进了官本位社会观的发展,“学而优则仕”的思 极
思想 想至今还存在 性
禁锢思 强化儒学正统地位,禁锢了人们的思想;抑制了新知
辩证认识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 (1)在整顿吏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 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2)在专制制度下,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无上权力,也不能杜绝 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3)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不断加强,监察制度越来越成熟完 善。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第二,育士与举士相衔接
第三,举士与举官为一途
第二节 春秋战国的养士制度
私门养士“士无常君、国无定臣” 公门养士 一、选士的方式 (一)招聘
(二)举荐
共生效应:“类同相召,气同相合,声比相应”
(三)自荐 毛遂自荐
这三种选士的办法有一个共同点,即着眼于
真才实学
“尊贵富大不足以来士”
2、世卿制的发展 到了周代,世卿制有了进一步发展,与当时推 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集合在一起,使得王室 和诸侯国内的官制和卿士以嫡长子世袭罔替的形 式固定了下来。因此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贵 世 宗 族就是大小封君,他们世代占有田地,也世代垄 卿 制 断官职。 法

以血缘为纽带 分配国家权力
通过嫡长子继承制 将贵族的财产和地位 固定下来
乡试会试录取后为进士进入翰林六部或担任内阁中书知县清朝录取后为贡士录取后为举人取得做官资格通过岁考成为秀才获得乡试资格乡试会试殿试3清末科举的终结在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维新运动的背景下庚子巨创之后停科之议更加激烈时局多艰辛科举清光绪帝在二十四年停用八股
中国古代官吏人才选拔制度
Table of Contents
其他选官之法
01 荐举保任
臣属以个人名义向君主举荐人才。自春秋开始,历代皆有。
02 征辟
自汉武帝开始推行,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
03 国子监生
贡生或荫生入监读书,考试合格后获得入仕资格。
04 门荫 门荫制度是指依靠前辈的官位(地位)、功劳保任后代为官
(比前辈低一级) 的制度。它始于秦汉,完备于唐(门资), 清代称为荫叙。 05 赀选 商鞅变法时开始。在朝廷出现经济困难的时候,以买官的形式
(4)明清科举 明清科举到达了巅峰,“卿相皆由此出”。 明清时期,地方州府学与科举合流,童生需要入学后通过 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方能参加乡试。在考试程序上, 形成了“童、乡、会、殿”四级。 考试内容:八股文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历程一、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有:1. 王位世袭制从禹的儿子启开始,禅让制的惯例被破坏,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王位世袭制的确立,是一次重大的历史变革,它标志着原始社会的“天下为公”为奴隶社会的“家天下”所取代;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 察举制秦朝以后,封建的选官制度有了发展;汉武帝时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选官制度用来选拔人才,其内容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其中自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各方面人才的涌现是汉武帝时期出现鼎盛局面的重要原因;3. 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唐时被废除;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打破了原有的统治秩序,使汉代的察举制度无法继续实行下去;曹操为发展自己的势力,采用“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曹丕当政时创立了九品中正制;具体做法是:中央选择“贤有识鉴”的官员兼任本州的中正官,察访士人,评列九品,作为官吏除授的依据;中正评定士人,家世、才能并重;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不再是选拔人才的途径;由于中正官一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等级森严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是东汉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加速了魏晋以来士族制度的形成和发展;4. 科举制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1>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誓愫闷,科举制形成;<2>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二、选官制度的演变在官僚系统中,地方官员,无论是临民之官,还是封疆大吏,如何选用,事关统治根基的稳固与否,受到历代统治者重视;纵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之演进,地方官的选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秦汉至隋唐以前,地方官选任以察举和荐举为主,以“贤能”为标准,地方权力较大;从选拔上看:在先秦时,实行乡里举荐的制度,在血缘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情况下,基层举荐实际上跳不出“荐人唯亲”的框框;汉代实行察举制度,规定由地方主要长官每年推荐一定数量的人为官,推选的标准以德行、经学、乡闾清议为主;察举实行荐举者与被荐举者连坐的制度,制度之初还是比较严慎的,但由于察举的标准笼统,主观评价的成分多,容易出现请托舞弊,弄虚作假的现象,被举荐者多为“门生故吏”,无真才实学,随着吏治的败坏,到东汉末年此制也败坏不堪了;魏晋以后实行九品中正制,选拔推荐的权力不再交由地方官,而是由朝廷统一任命“中正”官,专门负责举士选才;这些中正官担任本籍州郡的大小“中正”,由他们把地方人才划分为九个等级,上报给中央,由中央任用;中正官评价人才的标准包括了察举制度所规定的内容,还增加了“家世”和“才实”等条目,注重品德与能力相结合,比汉代较为完善,一时间“儒雅并进”,起到一定积极的效果;但此制度也存在缺陷:一是选官的人,即“中正”官,多为本地的豪族大家所把持;二是选拔标准多以家世出身为重,造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选才结果,阻塞了寒素人才入仕;从任用上看:从秦代起地方上长史一级的官员就要由中央任命,以后历代一直延续,秦汉地方层级分郡、县两级制,地方主官,都由中央下派,郡守如此,县令也如此;但同时也规定,地方长官有自辟僚属的权力,郡守、县令都可以在自己所管辖的区域内选择任用官员;第二阶段从隋唐至明清,选任方式以科举为主,以“考试”为标准,用人权完全收归中央;从选拔上看:隋唐实行开科取士,隋炀帝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成为选拔各级官员的主要方式;全国各地的士子不用通过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经过公开的逐级考试,由官府择优录取;士子在通过逐级政府和中央的笔试之后,要由吏部再进行面试,内容是考察“身、言、书、判”即身体容貌、言语应对、书法笔迹和判词书写;科举考试的内容以儒学为主,兼及见识才能;大致说来,科举考试由礼部考才学,吏部考能力;明朝中期出现八股文,这是一种严格的排偶分股的应考文体,考生易于掌握格式,评卷标准也较为客观;科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有过立废之争,朱元璋就曾一度下诏停止科举,但始终未能找到一种超过科举的有效选官方式,所以,不得不在停科举九年后再次恢复;科举制度以相对公正、公平、公开的形式选拔和收揽人才,为整个政治机体输送新鲜血液,在政治发展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任用上看:地方主官仍然由中央统一任用,这一点一直未变;变化的是,取消了地方主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地方官不能再自行任命属下官员,所有进入流品的地方官员都由中央政府任用,文献通考中记载,隋朝时“海内一命之官并出于朝廷,州郡无复辟署之事”;从隋朝起,地方主官的用人权被中央收回;古代地方官员选任制度对政治的影响地方官的选任,不仅仅是一项文官管理制度,它关涉到整个政治的兴亡存废;从秦始皇废除封建,建立郡县后,中国的政治问题,从结构上说,就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问题,其中地方官的选任事关政治结构稳定与否的大问题;用好的用人方法用好人,则政治稳定,国家强盛;反之,则陷入分裂与争战,这是被漫长的历史发展无数次证明了的,可以说,地方官的选任制度是政治发展的生命线;首先,大一统既是传统治理的前提也是目的,地方主官由中央选任,是实现大一统国家的客观要求;从秦到清两千多年的吏治发展中,地方官员的选任制度不断演变,但有一点始终未变,那就是地方主官一律由中央任免;秦始皇结束封建割据的局面,海内一统,地方设置为郡、县两级,郡、县主印官郡守和县令都由中央任免,成为定制,以后历代尽管行政区划不断调整,地方官权力也时有伸缩,但地方主官一直由中央任命;之所以有这样的制度安排,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其一,大一统政权的建立必须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有一套由中央统一安排的人事组织体系;中国的特点是民族众多,地域辽阔,区域间的差别较大,给大一统的实现带来挑战;但如果不实现大一统,四方割据,各自为政,就会使整个国家陷入杀伐争夺、混乱黑暗的灾难之中;要想保证大一统的政治体制稳定,关键问题,是要有一个稳固的中央政权体系,在用人上,要由中央统筹安排,特别是作为执政根基的地方政权,其人事任免要由中央掌握;其二,大一统的维护,要由中央的权威宏观调控,避免陷入地方性;从汉代起就有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限制,就是说本郡县的人不能在本地为官,一方面是防止本族本亲的地方势力坐大,利用国家政权合法施暴;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各地方之间相互隔绝,不能很好的融合,陷入狭隘的地方性;为了增强不同区域间的融合、交流和发展,保证大一统的局面得以维持,就要推行全国范围内选才,异地为官的制度,而这一制度只有在中央的宏观调控下才能得以实现;其三,大一统政权的存在,要求国家权力能有效制约地方势力;地方官是国家权力的代表,是政令下达和民情上达的关键环节,必须脱离地方豪强势力,并对其进行制约;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往往是在血缘和地缘结合的情况下建立的,人们依靠土地为生,很少迁徙,乡里组织从结构上讲一般比较稳定,地方豪强容易坐大;如汉代就有“宁负二千石郡守,无负豪大家”之说;乡间豪族势力如不加控制,往往猖狂:兼并土地、荫庇人口、收养私从,当社会发生动荡时就会由患而生乱,与国家利益发生直接的冲突;所以,古代治理中十分强调慎选临民官,一方面是考虑到要对民众进行善治,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大对地方豪族势力的控制;其次,中央权威的树立是社会稳定的保证,中央掌握人事权,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官制;秦汉地方长官可以自辟僚属,实际上是将地方的部分用人权交给了地方主官;地方主官可以在所管辖的区域内选官,虽然还要经过考试,达到一定的标准,但由于是“自辟”,权力大,很容易使地方主官用自己的亲信组成官府体系,当地方割据时,就成为脱离于中央的职能机构;汉代的削藩、魏晋南北朝的战乱,都是因为地方权力太大,关键是地方有用人权,所用都是自己的人,中央是天高皇帝远的虚制,地方则是现用现管的实利,中央权威受到威胁;从文官管理制度的角度讲,秦汉地方可以自辟僚属,选用之官虽然属于中央官制系列,但与地方官有更强的依附关系,出现管理的“双轨制”,政行两端,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减弱;隋朝时,中央收回地方自辟僚属的权力,统一了官制;可以说在地方官的选任上,古代社会至隋朝才开始走上中央集权的道路;隋朝推行了两项制度,使中央集权得到彻底加强;一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中央用制度化的标准选拔人才,地方大族不能再操纵选举;二是,取消州郡地方官自辟僚属权,由中央在选官后统一任命,升迁黜免依凭于中央统一考核;用科举制度在全国范围内选官,继以铨选制度量能授官,再以考核制度评定政绩以供进退黜免,完善了统一的文官管理,既保障了中央的权威,又稳定了地方的秩序;再次,制度化的选官标准,为实现长治久安的政治理想,提供了高素质的地方官队伍;从历史上看,地方官员的选拔,如果没有具体的、可执行的标准,就会被人为的好恶亲疏所左右,所以,传统治理的经验是选官标准明确化和制度化;凭借个人情感的选择往往是非理性的,容易出错和不稳定的;而制度化的标准则是理性的、公正的和稳定的;如果人事选举不能公开进行,就会形成集团利益,进而使人事权不归于公门,而落入私家之手,必然会导致徇私舞弊,弄虚作假的人事混乱;隋唐发展起来的科举制度,则以统一的、客观的、制度化的标准,开放了政权,广泛吸收了人才;统一的测试标准为天下所有读书人提供了一个博取功名、进入仕途的机会,也为国家最大限度的制度化吸收人才搭建起一个平台;此外,全国集中考试,降低了政府在人才选拔上的成本;通过集中考试,以制度化的形式使社会精英在同一时间内以最大的可能聚集在一起,以供拔擢,实现最有效的制度化选才;唐太宗李世民在玄武门上看到士人成群结队地进入考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公开选拔,广用贤能,也是旷古盛世之所以能在唐朝出现的关键;。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案 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教学重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更迭过程,对察举制及科举制的评价。

教学难点: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新课导入】:官员的选拔与管理是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治理的必要前提。

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人类政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秦汉以来,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与管理制度始终围绕着君主专制的加强、中央集权的强化而不断变化,是巩固王朝统治、强化专制的一种手段,更体现出中国古人在国家制度创新与社会治理方面的卓越智慧。

设问: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具体的更迭过程是什么?是如何体现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服务的?讲述:本课分为两大部分,一是选拔,二是管理(考核和监察治吏),选拔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进入官僚系统。

一、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制度1.西周至春秋:世官制(1)标准:血缘(2)结果:贵族世代垄断高官、重血缘、轻才能,阶级固化,阻碍社会进步讲述:注意:世官制≠世卿世禄制世官制即贵族世代为官的制度,就其所任而言,世官制并不等于世职(不能世袭父亲的官位,但可以当官),并不局限于某家族担任某一固定官职。

世卿世禄制是爵位和禄田的世袭制度,父死子继,世代相袭。

设问:秦朝之后,官僚政治取代了以血缘宗亲为纽带的贵族政治。

世官制是否还有体现?引导学生回顾《中外历史纲要上》与本课相对应的知识,同时说明世官制在后世以土司制、恩荫制等形式,还是有所体现的。

讲述:秦朝之后实行官僚政治,但世官制并没有就此消失,一方面在后代的少数民族控制地区或王朝有出现,另一方面通过“恩荫制”(官僚子弟凭借先人之功绩循例而仕的一种选官制度)的形式遗存下来。

2.春秋战国时期:荐举(毛遂自荐、鲍叔牙举荐管仲)、军功爵制、客卿制等(1)背景:尚贤思想兴起,各国争霸图强。

(2)标准:才能或军功、道德(3)方式:举荐有才能的人为官,或依据军功大小授予官职。

讲述:此时这种选官方式还是临时的,缺乏制度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大体上经历了哪些重要发展阶段?
2班31号程静
答:国家是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是否能有效地实施统治,和当时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存在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我国古代社会,国家一方面大力发展教育,另一方面又在不断探索和改进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这之中最重要的当数科举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自古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的说法,官吏选拔任用制度与社会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般认为,正确的积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能促进社会发展,政治清廉;而落后的消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政治腐败。

认真总结过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对今天我们社会主义建设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国古代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秦以前,主要是“世卿世禄”的制度及根据军功授爵。

从夏朝开始,“父传子,家天下”,至春秋战国时期,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奴隶社会。

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最好的方法就是采取“世卿世禄”的世袭制度;同时应该注意到,当时我国真正统一的范围是比较小的,中原地区与周边少数民族时不时会发生利益冲突,而处于分裂状态时各诸候国之间更是你争我夺,世袭制度虽然让奴隶主阶级能够坐享其成,却不利于人才的选拔,还得需要有用之才为国家撑腰,因此,战功卓著的人会得到统治阶级的赏识,加官进爵自然不在话下。

不过,一些有谋略、有才干的文人在个别时期也得到一些统治者的重用,如春秋时期,齐桓公重用管仲,秦孝公重用商鞅等。

但总的来说,更多的统治者是重武轻文的。

看这一时期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奴隶主的世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奴隶社会的稳定性,而重武轻文导致以武功治天下,文官反而不受重视,以致在分裂时期各国之间纷争不断,烽火连绵,这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第二阶段:秦汉时期,发展成以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

秦国建立之后,以军功授爵仍然占有重要地位,但已在慢慢发生改变,至汉代,朝廷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统治的需要,在秦朝的基础上,建立和发展了一套较完整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这其中以察举制为主,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以察举和征辟为主。

这套制度在建立之初,的确为封建国家选拔了不少人才,对维持当时社会的发展,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如楚汉相争,刘邦重用张良、韩信、萧何取得胜利。

东汉末
年,诸葛亮重视人才,成就三国鼎立之势。

但由于察举制慢慢变成辟除,即高级官员任用吏属的一种制度,使得各公卿牧守为了发展自己的私人势力,皆争相笼络人士,而士人为了做官,也不得不依靠有权有势之辈,这样便出现了“门生”的概念,使个人势力得到急剧膨胀。

这种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和东汉末年的分裂局面是有着直接联系的。

东汉末年出现的朋党之争正是这种制度的产物。

因此说,秦汉时期以察举为主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在一些时期,是起过积极作用的,但随着统治阶级腐朽思想的滋长它也变得消极,变成了阻碍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第三阶段:魏晋时主要是九品中正制。

魏晋时期以九品中正制为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即由朝廷选派有声望的人担任各州、郡的中正官,负责察访本地人。

本来这一制度是为了统一朝廷和地方成一致步调,同时也是对汉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的延续,但随着“中正官”被名门士族把持,所选官吏已经违背“不计门第”的初衷,以致此后的三百年间基本上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变成了魏晋时士族把持政权的保护伞。

那些数量众多又出身低微的小地主渴望进入统治阶层的要求难以得到满足。

士族的愈来愈腐败及均田制的实施使中小地主的势力日益见涨,使得隋朝在统一全国后,为了巩固统治,加强中央集权,必然性地创立了一种崭新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科举制。

第四阶段:从隋开始创立了我国古代最主要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科举制度,以后历代相沿并加以一些改进,一直延续至清朝。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各个时期科举制的发展情况。

第一,隋唐科举制的创立和完善。

(一)隋朝兴起: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使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吏;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二)唐朝完善:唐太宗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唐玄宗时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

第二,宋朝科举制的发展。

宋代科举制比唐代有了进一步发展,而且具有自己的特色,这主要表现在殿试成为定制和“糊名法”的实行,采取的名额也比唐朝大大增加了。

科举制的发展为地主阶级各阶层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也进一步扩大了北宋的统治基础,还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三,明清时期科举制度的变化。

明清时期实行八股取士,以四书五经的文句命题,解释以朱熹的集注为依据,文章格式为八股文,不能随意发挥。

八股取士的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严重地阻碍了文化科学的
发展,是造成近代中国科学技术落后于西方的重要原因。

清末戊戌变法曾改革科举制,废八股,改试策论。

科举制在中国古代选官史上存在了近一千三百年,直到1905年才被废除。

其次,科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明显区别是选拔官吏不再以家族名望而是以考试成绩为依据,选官的权力不在地方而是收归中央。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的一大进步:它抑制了门阀世族势力,扩大了官吏来源,实质上反映了隋唐时期阶级关系的变化;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

需要指出的是,科举制虽然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但它仍然是地主阶级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是为地主阶级服务的。

再次,科举制度开辟了真正意义上的“不计门第”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处于下层的读书人也能凭自己的才能进入统治阶层。

随着科举制度的进一步发展,所设科目也越来越多,达到百十余种。

它的创立和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第一,剥夺了魏晋以来士族地主阶级的特权,削弱了地方豪强士族的势力。

官吏的任用选拔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也有利于消除在选官方面的腐败;第二,科举考试是向整个地主阶级开放仕途,这样有利于吸纳人才,缓和茅盾,也扩大了统治阶级的基础;第三,科举和读书、做官的直接的紧密的联系,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也推动了教育和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

最后,科举制度为国家选拔了多方面的人才,但到明清时期,由于科举考试专重“四书”“五经”,以八股文取士,这样却严重禁锢了士人的思想,也极大地束缚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近代,中国饱受西方殖民国家的蹂躏。

这一切的一切,和当时的官吏选拔任用制度可说是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是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的文化因素。

总结我国古代官吏选拔任用制度,我们可以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首先,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

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

其次,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度,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选官方式。

明朝之前的科举制度推动了我国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度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一项愚民政策,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三,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步趋向公开、公平、客观。

最后,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完善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
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

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

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