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_3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物理_3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存在空隙,且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

(2)了解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r0的数量级。

(3)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

(4)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r0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

(5)了解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经很微弱,可忽略不计。

(6)物理离不开生活,能用分子力解释日常生活中一些常见的现象。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子间的作用力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变化。

难点: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关系的曲线的物理意义。

教学过程1、已知的实验事实分析、推理得出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1)演示实验:①注射器内有一部分空气,把注射器密封,推动活塞空气被压缩。

②长玻璃管内,分别注入水和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减小。

提问学生:这两个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归纳学生的回答:上述实验可以说明气体、液体的内部分子之间是有空隙的。

钢铁这样坚固的固体的分子之间也有空隙,有人用两万标准大气压的压强压缩钢筒内的油,发现油可以透过筒壁溢出。

布朗运动和扩散现象不但说明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说明分子间有空隙,否则分子便不能运动了。

前面第一节讨论分子的大小时,认为固体和液体分子是一个挨一个排列的,那只是估算分子直径的数量级而做的设想,实际上分子大小比估算值要小,中间存在着空隙,但数量级还是正确的。

(2)一方面分子间有空隙,另一方面,固体、液体内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定的形状或固定的体积,这两方面的事实,使我们推理出分子之间一定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3)演示实验:两个圆柱体形铅块,当把端面刮平后,让它们端面紧压在一起,合起来后,它们不分开,而且悬挂起来后,下面还可以吊起一定量的重物。

还有平时人们用力拉伸物体时,为什么不易拉断物体。

(4)以上所有实验事实都说明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力。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

初中物理内能教学设计第十三章内能第1节分子热运动知识目标教学过程情景导入神奇的软蛋星期天,小明来到爷爷家过周末,发现爷爷家的食品柜里有一瓶醋泡蛋,蛋壳已经泡没了,只剩一层蛋膜包着鸡蛋,爷爷说这是一种保健食品.调皮的小明趁爷爷不注意,将“软蛋”冲洗干净后放在了清水中,奇怪!“软蛋”竞一点点地长“胖”了.这其中的奥妙,你能解释吗?合作探究探究点一物质的构成提出问题出示玻璃杯,想一想如果把此杯子打碎,碎片是否还是玻璃?如果经过多次分割,颗粒会越来越小,如果不停的分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讨论交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物质的变化情况、无限度的分下去时出现的情景。

归纳总结(1)保持物质原来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叫做分子或者原子。

(2)常见的物质是由及其微小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3)分子的大小用分子的直径来衡量,通常用10-10m为单位来量度分子的大小。

探究点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活动一演示一:教师打开一盛有香水的香水瓶,让附近的学生闻一下。

问题:能不能闻到香味?为什么?演示实验2:我们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观察并思考:上面空瓶有红色现象说明了什么?将空瓶与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颠倒放置,重做这个实验能否得出相同的结论?结论:上面空瓶有红色,说明二氧化氮气体分子到了上面空瓶中,分子是运动的。

这个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

颠倒放置时不能得出相同的结论,因为二氧化氮密度大,在重力作用下会向下运动,无法证明分子是运动的。

归纳总结: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现象。

交流讨论: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小组之间交流讨论一下,能否举出几个例子?活动二提出问题:气体可以发生扩散,那么液体和固体是否可以发生扩散呢?演示实验3:向一个盛有热水、冷水的两个烧杯中用滴管注入两滴红墨水。

观察并思考: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结论:说明液体之间也可以发生扩散现象,扩散的快慢与物体的温度有关。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物理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 2022年人教版物理教案

《分子热运动》教学过程设计一、引入新课引入:(课前在教室的地面上偷偷地洒一些香水)◆探究活动1:在教室内喷洒香水,请同学们讨论香味是如何传播的?盛夏时节,百花绽放。

四溢的花香引来了长喙天蛾,它们悬浮在空中吸食花蜜。

花香是如何传播的呢?其实不是气味跑到了我们的鼻子里,而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

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

思考、交流分析归纳激发兴趣从学生熟知的现象入手来分析,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有亲切感,乐于探究。

二、探究新知一、物质的构成:通过视频了解物质的构成。

1.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2.分子的大小:直径约为10-10m。

3.分子间有空隙。

二、分子热运动:1.扩散现象:不同物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探究活动2:扩散现象(1)气体扩散实验(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思考、交流、总结通过教师的问题设置,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瓶、玻璃片):将空瓶子倒扣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两瓶气体彼此进入对方,颜色混合均匀,变为浅红棕色。

实验结论:气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液体扩散实验(演示实验结合视频)(烧杯2个、硫酸铜溶液、漏斗)在烧杯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

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

实验现象:一段时间后,硫酸铜溶液和水混合均匀。

实验结论:液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3)固体扩散实验(视频)实验现象:几年后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合金。

实验结论:固体分子在不停运动。

2.一般情况下,固体之间的扩散最慢,气体之间的扩散最快。

3.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做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考、讨论、总结观察、思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实验和学生参与实验有机的结合,激发兴趣。

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渗透物理学的思想和方法。

高中物理分子间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间关系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间关系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2. 掌握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3. 通过实验了解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2.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三、教学难点:
1. 理解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

2. 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物质的形成是由什么决定的?(引入分子概念)
2. 学习分子结构和性质:
a. 讲解分子的基本概念和结构。

b. 分析分子的性质如熔点、沸点等。

c. 展示不同物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的差异。

3. 探究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a. 讲解分子间的各种相互作用力如范德华力、氢键等。

b. 比较不同相互作用力的强弱和影响。

c. 实验展示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对物质的影响。

4. 总结:归纳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五、教学方式:
1. 教师讲解结合实例分析。

2. 实验展示分子间关系对物质性质影响。

3. 学生合作讨论思考。

六、教学评价:
1. 课堂练习:设计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实验。

2. 作业布置:分子间相互作用力作业。

3. 实验报告:分子间关系实验报告。

七、教学反思:
1. 提升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2. 关注学生巩固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培养。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间作用力

§1.2.3分子间作用力课型:新授课课时:一课时【教学理念】结合新课改要求,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大量的思考空间留给学生。

让课堂成为学生探索世界的窗口,从而使学生学会学习,而且也乐于学习。

【教材分析】本节内容选自苏教版化学必修二专题一第二单元第三小节,本节课是在前面学习了微粒间的其中一种作用力——化学键后,学习微粒间的另一种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为解释物质的一些性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现了知识的循序渐进和螺旋式上升的特点。

同时在拓展视野中介绍了水中的氢键,解释了水的沸点较高和冰的密度比水小的原因,将化学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很好的体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学情分析】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教师只有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情况,才能结合实际,有的放矢。

本节教学设计主要针对普通高中高一学生。

从知识的起点上看,学生已经学习了化学键——离子键和共价键,对微粒间的作用力有了一定的了解;从认知思维起点上看,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因此,本节课将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学习的乐趣【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分子间作用力,正确区分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关系2、认识到微粒之间的作用不同,导致物质性质有所差异过程与方法:以常见物质物态变化为例,让学生通过分析、归纳,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存在并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大小的基本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主发现规律,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分子间作用力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及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认识特殊的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教法阐述】本节课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法,以干冰态变化为例,让学生分析、归纳出微粒间的另一种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用常见物质的沸点为例,让学生自主归纳出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实现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

《主题七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主题七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包括分子、分子间作用力、分子平均动能等观点。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诠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诠释生活中的现象。

2. 教学难点:理解布朗运动及其意义,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影响因素。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PPT,包含图片、视频、案例等教学资源。

2. 准备实验器械,如显微镜、烧杯、水等,用于演示布朗运动。

3. 准备相关视频和案例,用于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4. 准备练习题,用于学生自我检测和稳固所学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引入课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引入课题:(1)通过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炒菜时闻到香味、气体压缩时体积变小等,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利用PPT展示一些分子运动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

(3)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为什么打开香水时会闻到香味吗?”,通过回答学生的答案引出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4)应用小实验进行演示,如酒精和水混合实验,引出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5)通过介绍科学家的故事,如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原因与分子动理论有关,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2. 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和规律(1)分子的大小和性质:介绍分子的基本性质和结构,如分子的大小、分子之间的距离、分子之间的作用力等。

(2)分子热运动:介绍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规律和意义,如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等。

(3)分子间的互相作用:介绍分子间的作用力,如引力、斥力等,以及它们对物质状态的影响。

(4)温度和内能的干系:介绍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以及温度变化对内能的影响。

3. 实验演示(1)布朗运动实验:通过显微镜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微小颗粒的运动,诠释布朗运动的原因和规律。

(2)扩散现象实验:将两种不同的气体混合在一起,观察两种气体在液体或固体中的扩散速度,诠释扩散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分子间作用力的种类和特点。

3.了解分子间作用力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4.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实验材料、示范实验操作的视频或图片、课堂练习题等。

2.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实验材料等。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10分钟)1.教师通过引入分子间作用力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为什么衣服会沾上灰尘,为什么火龙果能够吸附冰水等,激发学生的兴趣。

2.教师呈现相关图片或视频,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

二、讲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10分钟)1.教师通过PPT给学生展示有关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和原理,介绍分子间作用力的基本概念,如吸引、斥力等,并与学生进行简单的例子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作用力的原理,指导学生明确分子间作用力是由哪些因素(如分子间距离、分子性质等)决定的。

三、介绍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15分钟)1.教师通过PPT逐一介绍主要的分子间作用力种类,如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并给出相应的示意图和简单的例子。

2.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深入讨论各种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四、实验探究:范德华力的实验观察(30分钟)1.教师向学生介绍范德华力的概念和实验观察方法,并进行实验前的安全提示。

2.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使用两个不同物质(如水和油、糖和盐等),观察并比较它们的混合溶解情况。

3.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并进行分析和讨论。

4.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范德华力的特点和应用,并与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

五、复习与总结(15分钟)1.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点的复习,在学生笔记本上进行知识点整理和梳理,并提供问题进行互动。

2.教师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归纳,强调分子间作用力在物质性质和应用中的重要性,并与学生进行思辨和讨论。

六、课堂练习(15分钟)1.教师出示相关课堂练习题,让学生进行个人思考和回答。

基于“阶梯任务驱动+多维度输出”模式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

基于“阶梯任务驱动+多维度输出”模式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

大 学 化 学Univ. Chem. 2024, 39 (3), 122收稿:2023-09-04;录用:2023-09-14;网络发表:2023-09-22*通讯作者,Emails:*******************.cn(孟爽);**********************(戎梅竹)基金资助:国家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云南师范大学无机化学(1) (2022年);云南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成果立项培育项目;云南师范大学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无机化学(2) (2023年)•教学研究与改革• doi: 10.3866/PKU.DXHX202309008 基于“阶梯任务驱动+多维度输出”模式的无机化学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孟爽*,龙海鑫,周舟,戎梅竹*云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昆明 650500摘要:无机化学是大学化学专业一门基础学科,针对知识点分散、教学方式单一、学科思维培养不足等痛点,探索“阶梯任务驱动+多维度输出”模式,以分子间作用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评价方式采用多元交互式并引入Rubrics 评价量规。

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模式有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提升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增强专业认同感,培养学科素养。

关键词:阶梯任务;多维度输出;无机化学;分子间作用力中图分类号:G64;O6Inorganic Chemist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Based on “Stepped-Task Driven + Multi-Dimensional Output” Model: A Case Study on Intermolecular ForcesShuang Meng *, Haixin Long, Zhou Zhou, Meizhu Rong *College of Chemistry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China.Abstract: Inorganic chemistry serves as a fundamental subject in university chemistry disciplines. To address the issues of fragmented knowledge points, monotonous teaching method and insufficient training in disciplinary thinking, we explored a “stepped-task driven + multi-dimensional output” model. Focusing on intermolecular forces as a case study, this approach incorporates diverse and interactive evaluation methods, including the use of Rubrics assessment scales. The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teaching model has shown promising outcomes, effectively facilitating personalized student development, enhancing active engagement, strengthening professional identification and cultivating disciplinary literacy.Key Words: Stepped-task; Multi-dimensional output; Inorganic chemistry; Intermolecular forces无机化学(1)是大学化学专业学生入学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是四大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对后续的专业学习有重要的支撑作用,也是树立化学学科思维最重要的时期[1,2]。

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掌握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3. 能够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教学重点:1.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

2. 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作用力的微观解释。

2. 运用分子间作用力的知识解释日常现象。

教学准备:1. 分子间作用力的PPT。

2. 相关日常现象的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周围的空间是由什么组成的?2. 学生回答:空气、物体等。

3. 教师总结:空间中充满了分子,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的作用力。

二、分子间的引力(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引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吸引的力量,称为引力。

2. 展示分子间引力的实验现象:磁铁吸引铁钉、糖水中加入盐后会变得更甜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子之间会存在引力?4.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电磁力。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

三、分子间的斥力(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斥力: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排斥的力量,称为斥力。

2. 展示分子间斥力的实验现象: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气体膨胀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分子之间会存在斥力?4. 学生回答:分子之间存在着电磁力。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斥力使得物质能够保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四、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10分钟)1. 介绍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

2. 展示分子间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的实验现象:弹簧测力计测量分子间的引力、分子间的斥力等。

3.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影响物质的性质的?4. 学生回答:分子间的引力使得物质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子间的斥力使得物质保持一定的空间结构。

5. 教师总结:分子间的距离与作用力的关系是物质性质的基础。

教学设计2:分子动理论

教学设计2:分子动理论
分子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体由大量分子组成。
②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思考题(能力提高)
扩散快慢跟什么因素有关?
课堂总结

将一乒乓球由一定高度静止释放,提出问题:乒乓球运动的机械能上哪儿去了?
讲解、举例
通过实例讲解分子数目巨大,让学生体会分子非常小。
打开香水瓶盖,提问:为什么我们能闻到香味?香料分子是怎样进入我们的鼻子?
知识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观察课本图1-1-2,关于物质组成的对话,进行思考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
新课教学:
一、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
构成物质的分子一般很小,直径一般在10-10m左右,物体内含有的分子数目一般很多。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由于分子运动,不同的物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扩散。
分子动理论 教学设计
课题
分子动理论
执教
教学
目标
1.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3.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
学生观察实验,发散思维。
演示NO2气体与空气间的扩散过程
演示红墨水在清水中的扩散现象
教师解释原因
计算机模拟演示气体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计算机模拟演示扩散过程
教师讲解
做铅块间分子作用力的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比较红墨水在冷水和热水中扩散
快慢实验
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并回答问题。

高三化学学科教案氢键与分子间力的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学科教案氢键与分子间力的教学设计

高三化学学科教案氢键与分子间力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理解氢键的概念,掌握氢键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2. 理解分子间力的种类和作用,能够区分分子间力和化学键的区别。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物质的性质和现象,如水的高沸点、氨气的气味等。

4.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氢键的概念和特点。

2. 氢键的形成条件。

3. 分子间力的种类和作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氢键的概念和特点,分子间力的种类和作用。

2. 教学难点:区分分子间力和化学键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与步骤1. 情境引入:老师通过一个实际例子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介绍李四同学在实验室中发现氨气的气味很刺鼻,为什么?2. 知识讲解:a. 氢键的概念和特点:老师通过讲解氢键的定义和特点,如氢原子与较电负的原子(如氮、氧、氟)形成,强度介于分子间力和化学键之间,等等。

b. 氢键的形成条件:老师讲解氢键形成的条件,如氢原子与较电负的原子的成键对接,等等。

c. 分子间力的种类和作用:老师讲解分子间力的种类,如离子-离子相互作用、离子-极性分子相互作用、极性分子-极性分子相互作用等,以及它们在物质性质中的作用。

3. 实例分析:老师选择几个常见的实例,如水的高沸点、氨气的气味、氟化氢的液化等,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些现象。

4. 实验展示:老师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比较水和氧化物的溶解性,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子间力的作用。

5. 讨论与总结:师生共同讨论实验结果,总结氢键和分子间力的重要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六、教学评价1.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解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检测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2.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评估学生实验和观察的能力。

3. 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互动参与程度。

七、拓展延伸1. 学生分组进行小研究,探索更多分子间力的应用,如液体的表面张力、分子晶体的构造等。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存在着力的作用(2)知道分子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定性关系(3)会用分子间作用力解释一些简单现象教学建议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教材先由实验现象分析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分析二: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教法建议建议一:为形象起见,可以用两个小球间的弹簧来比喻分子力.建议二:要充分利用图象说明好分子间的作用力关系,重点强调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而已.教学设计方案教学重点:知道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的关系教学难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及其变化规律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由实验现象得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二、分子间作用力与距离的关系1、分析图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都随分子间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只不过减小的规律不同,斥力减小得快.如上图所示,当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距离时,引力等于斥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当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快,所以表现出斥力;当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距离时,斥力、引力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但斥力减小得快,所以表现出引力.2、填表vAlign=top width=145>分子间距离作用力vAlign=top width=84>小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91>等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83>大于平衡距离vAlign=top width=118>大于10倍平衡距离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二一、教学目标1.知道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引力和斥力的合力.2.知道分子力为零时,分子间距离的数量级.3.知道分子间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斥力,这个斥力随r的减小而迅速增大.4.知道分子间的距离r> 时,实际表现的分子力为引力,这个引力随r的增大而减小.5.知道r增大到什么数量级时,分子引力已很微弱,可忽略不计.6.能用分子力解释简单的现象.二、重点难点重点:分子间同时存在的引力和斥力的特点.难点:对分子间的作用力跟分子间距离关系的理解和掌握.三、教与学教学过程:组成物体的分子间虽有空隙,但大量分子却能聚集在一起形成固体或液体,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拉伸物体需要力,种.种事实表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一)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演示】(1)压紧两表面洁净的铅块,使它们合在一起,下面的铅块不下落.(2)压缩一固体(如一铅块)很不容易,物体内要产生反抗的弹力1.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如:压紧的铅块结合在一起,它们不易被拉开)2.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斥力(如: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注意】压缩气体也需要力,不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作用,压缩气体时需要的力是用来反抗大量气体分子频繁撞击容器壁(活塞)时对容器壁(活塞)产生的压力.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实际表现出来的分子力是分子引力和斥力的合力(分子力).(二)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特点1.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2.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只与分子间距离(相对位置)有关,与分子的运动状态无关.3.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的距离r的增大而减小,且斥力总比引力随r的增大衰减得快.(三)分子力与距离的关系示意图(可用课件展示)如下图所示,F>0为斥力,F<0为引力,横轴上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斥力随r的变化图线,横轴下方的虚线表示分子间引力随r的变化图线,实线为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的合力F(分子力)随r的变化图线.?1.当r= 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相平衡,,分子处于平衡位置,其中为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 .2.当r< 时,,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斥力.3.当r> 时,,对外表现的分子力F为引力.4.当r>10 时,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认为分子力F为零(如气体分子间可认为作用力为零).(四)引起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原因高中物理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大全三7. 3 分子间的作用力设计理念 1.《高中物理新课程标准》的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过程中,主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学生分析、
讨论为主,在教师引导的基础上,运用“观察·实验·探
究·创造·反思”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以“提出问题
课例研究综 ──实验探究──分析归纳──得出结论”为主线的思

维过程进行教学,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
结的能力。
本节课为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分子运动情
让学生开动脑筋、 通过实验验证气体分子的运动。(简单介绍实验装 教学过程 置和用品) 提出问题:让学生叙述观察到的现象并解释现象的 原因。 气体的扩散: 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分子 在无规则运动。 注意: 1.二氧化氮是红棕色、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演示前,要注意用玻璃板把瓶口盖好;演示时,两个广 口瓶的口径必须相同,以避免二氧化氮泄漏到教室中。 2.要注意把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放在空瓶子
能力;通过八年级物理学习,具备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
学生学习能 及物理研究方法。
力分析
2、学生已掌握正确使用做功和热传递的有关知识。
3、本节课所涉及的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
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有关这方面的生活体验。
1.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
宏观物体的有散现象在生活中的
有关实例。 1、提出问题: “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 “怎样判断出瓶子里装的是什么液体?” “是什么从瓶中跑出来,让我们闻到了香味、酸味、
酒精味?” 教师可以解释那些带有香味、酸味、酒精味的分子,
从瓶中挥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发开来, 当它们到达你的鼻子里时,你就会闻到各种气味了。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分子热运动》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学科
初中物理
教学课例名

初中物理分子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教案

初中物理分子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道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 能够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1. 理解扩散现象。

2. 掌握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教学难点:1.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老师亲自在课堂上拿一瓶花露水并向教室喷,问大家是否闻到什么气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让我们闻到气味的。

2. 引导学生思考,引发学生对分子运动的兴趣。

二、新课讲授(20分钟)1. 物质的构成- 说明我们能够闻到味道,是因为有粒子飘到我们的鼻子里。

-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

- 分子是非常小的粒子,通常得用纳米(nm)为单位来度量。

2. 分子热运动- 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称为热运动。

- 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3. 扩散现象- 扩散是指分子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运动的过程。

- 扩散现象可以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即分子不断地做无规则运动,从高浓度区域向低浓度区域扩散。

三、实验演示(15分钟)1. 演示分子运动的实验,如烟雾实验、染色实验等,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分子运动的现象。

2.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联系分子的热运动进行解释。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让学生根据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的知识,解答一些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的分子热运动的知识,总结分子运动的特征和规律。

2. 引导学生思考分子热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教学评价:1. 课堂讲解是否清晰,学生是否能理解分子热运动的概念。

2. 学生是否能正确解答相关的练习题。

3. 学生对分子热运动的兴趣和参与度。

教学设计2:2.3.2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的手性

教学设计2:2.3.2 分子间作用力  分子的手性

第2课时分子间作用力分子的手性教学目标1.了解范德华力、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能举例说明化学键和分子间作用力的区别。

3.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相似相溶”规律。

4.了解“手性分子”在生命科学等方面的应用。

教学重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溶解性几手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溶解性几手性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教学过程[创设问题情景]气体在加压或降温时为什么会变成液体或固体?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中的水的结冰、气体的液化,讨论、交流。

[结论]表明分子间存在着分子间作用力,且这种分子间作用力称为范德华力。

[思考与讨论]仔细观察教科书中表2-7,结合分子结构的特点和数据,能得出什么结论?[小结]分子的极性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思考与交流]完成“思考与讨论”,得出什么结论?[结论]结构相似时,相对分子质量越大,范德华力越大。

[过渡]你是否知道,常见的物质中,水是熔、沸点较高的液体之一?冰的密度比液态的水小?为了解释水的这些奇特性质,人们提出了氢键的概念。

[阅读、思考与归纳]学生阅读“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思考,归纳氢键的概念、本质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小结]氢键是除范德华力之外的另一种分子间作用力。

氢键是由已经与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氢)与另一个分子中电负性很强的原子(如水分子中的氧)之间的作用力。

氢键的存在大大加强了水分子之间的作用力,使水的熔、沸点教高。

[讲解]氢键不仅存在于分子之间,还存在于分子之内。

一个分子的X-H键与另一个分子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间氢键,如图2-26一个分子的X-H键与它的内部的Y相结合而成的氢键称为分子内氢键,如图2-27[阅读资料卡片]总结、归纳含有氢键的物质,了解各氢键的键能、键长。

[阅读与思考]课本P59,说出从分子结构的角度,物质相互溶解有那些规律?[结论]1.“相似相溶”规律:非极性溶质物质一般易溶于非极性溶剂,极性溶质溶质一般易溶于极性溶剂。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分子动理论

人教社十四五中职公共基础教材物理通用类教学设计-分子动理论

《3.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第三单元第1节。

【教学目标】1.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理解温度和气体压强的微观机制;了解分子力的作用特点,物质的扩散现象和分子大小。

2.能运用“类比法”对物理概念和规律进行类比;让学生感受宏观世界是由微观物质构成的,知道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3.通过对宏观物理现象与微观粒子运动规律的分析,对学生逐步形成渗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通过分子动理论的学习,体验微观世界的奇妙与微观与宏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激发学生探索物质世界的兴趣;通过让学生运用气体分子动理论解释有关的宏观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渗透“统计物理”的基本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分子力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规律。

【教具准备】烧杯、水、酒精、香水、铅柱、电子秤、小钢珠等等。

【教学过程】◆创设情景──引出课题1.回顾初中所学内容(1)物质是由什么构成的?(分子)(2)分子运动吗?若运动,怎样运动?那些事实可以证明分子的这种运动?(运动。

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激烈。

扩散现象。

)(3)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的力吗?是什么性质的力?(有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引力、斥力的大小都随分子间距的变化而变化。

)2.交流评价: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探讨与分子有关的知识──分子动理论及其运用。

◆合作探究──新课学习一、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1.分子大小的认识(1)分子非常小:人类的肉眼根本看不到分子。

(2)物质内的分子数目非常大:人喝下的一口水中,有几百亿个水分子;直径1μm的小水滴中含有的水分子数跟地球的上的人口数相当。

(3)分子形状各异:在电子显微镜下,人们看到的各种物质分子的形状不同。

(4)分子大小数量级: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则构成各种物质的分子球的直径不同,但差异不大,用米做单位表示分子直径,一般是几个10-10m。

(5)长度的又一单位──2.交流评价: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有些物质,比如金属,通常是由原子构成的,但原子具有分子一样的运动特性);构成宏观物质的分子数目非常巨大,描述分子数目的数量级是1023;分子非常微小,若把分子看成球形,则描述其大小的物理量──直径的数量级是10-10m。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引力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引力教案

高中物理分子间的引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分子间引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分子间引力的种类和表达方式。

3. 理解分子间引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重点:
1. 分子间引力的种类和表达方式。

2. 分子间引力对物质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1. 探讨分子间引力的作用机制。

2. 分子间引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四、教学内容:
1. 什么是分子间引力?
2. 分子间引力的种类: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键等。

3. 分子间引力的表达方式。

4. 分子间引力对物质的影响:物质的状态、物质的性质等。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通过实验观察物质的凝聚过程,引导学生思考分子间的作用力。

2. 讲解:介绍分子间引力的概念和种类,以及影响物质性质的机制。

3. 实验:通过实验模拟不同分子间引力的影响,让学生亲自感受分子间引力的作用。

4. 讨论:引导学生探讨分子间引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让他们理解分子间引力的重要性。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分子间引力在物质世界中的作用。

六、课后作业:
1. 阅读相关教材,总结范德华力、氢键和离子键的特点和应用。

2. 研究分子间引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撰写一份小论文。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分子间引力的概念、种类和作用,通过实验和讨论,让学生对分子间引力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1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课题1分子间的作用力--教案

《分子间的作用力和氢键》教案一、教材分析“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

由于本节是继化学键存在于微观粒子之间微弱的作用力的内容较抽象,因此进行教学设计时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图、表等资料,借助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化抽象为直观。

教学目标⑴知识与技能目标①了解分子间作用力的概念及对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影响②常识性介绍氢键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初步学习用微观的观念来学习化学。

②逐步增强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⑶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体验从五彩缤纷的宏观世界步入充满神秘色彩的微观世界,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通过对常见生活现象的了解,激发对事物的探究欲。

教学重、难点分子间作用力,氢键对物质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的影响教学方法类比法,讲授法。

教学材料教材,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PPT展示图】干冰的用途【提出问题】干冰用途的原理干冰升华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生活常识】为是么冰会浮在水上,水结冰体积膨胀结合图,和生活常识,带着疑问走进新课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的兴趣,激活学生思维。

提出问题引出课题我们知道一杯水中含有无数个水分子,而每个水分子是通过原子间形成化学键来组成的每个水分子间存在一种力将无数个水分子聚集在一起形成我们肉眼可观察到的水物质,而这种力就叫做分子间的作用力【板书】分子间的作用力: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的作用力(也叫范德华力)它不属于化学键比化学键弱的多,是一种微弱的相互作用,主要影响物质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而化学键主要影响物质的化学性质【板书】特点:主要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回忆已学知识: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微粒构成;分子是原子或离子间通过化学键来形成……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知识点,为新知识分子间作用力作好承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第二届大学生
物理教学技能大赛
教学设计
朱云飞
《分子间的作用力》教学设计
内会产生反抗压缩的弹力。

这些事实都是分子之间存在斥力的表现。

运用反证法推理,如果分子之间只存在着引力,分子之间又存在着空隙,那么物体内部分子都吸引到一起,造成所有物体都是很紧密的物质。

但事实不是这样的,说明必然还有斥力存在着。

五、分子间引力,斥力及合力的大小跟分子间距离的关系
(1)经过研究发现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都随分子间距离增大而减小。

但是分子间斥力随分子间距离加大而减小得更快些,如图1中两条虚线所示。

(2)由于分子间同时存在引力和斥力,两种力的合力又叫做分子力。

在图1图象中实线曲线表示引力和斥力的合力随距离变化的情况
(3)当r=r0距离时,分子间的引力与斥力平衡,分子间作用力为零,r0的数量级为10-10m,相当于r0位置叫做平
衡位置。

当r<r0时,分子间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减小而增大,但斥力增加得更快,因此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

当r>r0时,引力和斥力都随距离的增大而减小,但是斥力减小的更快,因而分子间的作用力表现为引力,但它也随距离增大而迅速减小,当分子距离的数量级大于
10-9m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六、分子动理论
前面三课时内学习的内容是对初中物理已学过的分子动理论的加深和扩展。

总结起来,分子动理论内容是: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热运动,分子之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分子动理论是建立在大量实验事实基础上的,是解释、分析热现象的基本理论。

分别用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和反证法推理,增强学生对规律的认同。

通过两个图像的对应说明,将抽象概念具体化,方便理解。

与前两节课内容结合,作为对过去知识的复习和本节内容的小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