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智能制造下的生产组织模式变革
智能制造下的生产组织模式变革摘要: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提升,智能制造标准是智能制造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是我国制造业紧跟世界发展趋势、实现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我国智能制造取得长足进步,从“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系统创新、深化应用”的新阶段。
关键词: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创新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的《质量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快传统制造业技术迭代和质量升级,强化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质量、管理协同创新,培育壮大质量竞争型产业,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未来,智能制造将成为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及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和质量强国的“助推器”。
面对当前美国对我国进行经贸、科技、金融等领域的遏制打压,应充分认识我国智能制造存在的突出问题及面临的挑战,采取切实政策举措,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新业态,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1智能制造技术概述智能制造起源于人工智能系统,以知识作为基础,以智力作为智能系统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智能制造技术可按照具体驱动路径学习知识内容,并将其同步存储到知识数据库,结合外部环境实现对后期驱动行为的更改。
它可分析自身的运行轨迹,保证数据信息录入的精确性。
从制造类企业发展形式来讲,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将原本人工参与的机械生产模式逐渐转变为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模式。
技术与工艺的融合、创新对基础工业制造企业的运营结构具有干预作用,即在市场发展规律和内部技术工艺的双重导向下,制造企业形成了闭环式产业发展链条。
从现有的发展规划来看,智能制造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可从本质层面改变系统的驱动形式,通过智能系统与终端操控部件之间的精准对接,强化系统运行效能。
同时,搭载智能系统进行一系列操作时,它的内部存储功能、控制功能、通信功能以及记忆功能等可通过不同驱动角度完成对数据信息的一体、协同处理。
化工行业新一代智能工厂解决方案
通信保障
建立企业通信网络架构, 实现各环节之间的信息互 联互通。
1
2
在线监测监控
建立数据采集和监控系统, 生产工艺数据自动数采率 达到90 以上
3
4
生产运行管控
建立生产执行系统, 生产计划、调度实现 模型控制
5
6
安全环保与应急
在安全与环境风险区域实 现自动检测监控,建立在 线应急指挥联动系统
7
8
信息安全
化
数据挖掘
工
工
人工智能
艺
仿真技术
高效产品制造模式
生产管理
质量管理
生
能源管理
产
设备管理
工
艺
安全管理
成本管理
生产有序 提升质量 降低能耗 设备可靠 本质安全 降低成本
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智能 供应链管理 生产执行管理
DCS PLC 云计算
九大核心价值之二
集中、灵活的生产调度,优化生产资源配置,确保生产计划完成
优化能源、节能减排
能源供应
煤矿
用煤企 业
煤炭电 商
经销商
银行
物流公 司
能源生产消费
能效诊断
标准 优化 结论 指导 体系 方法 评估 建议
能效分析
√ 能源质量与数量
√ 能耗实时监测
√ 诊断优化
√ 智能化分析
• 智能化测量
• 实时监测设备能耗与高能耗设备 • 智能化的能耗分析,性能优化分析。 • 能效对标。
原材料采购、库存、耗用台账
计 划
成品产量、库存、出厂台账
与
执
半成品产量、库存、出厂台账
行
生
能耗台账
产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发布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发布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和人类智慧的不断开拓,智能制造已经成为当今时代的热门话题。
随着国家智能制造战略的发布,智能制造将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而要实现智能制造,就必须构建完整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来保障智能制造标准的制订与实施,并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在相关领域中的应用。
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的发布,为此提供了一个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和指导方案,这其中既包含了标准体系的构建,也强调了标准质量和工作流程的监控,下面就针对该指南进行探讨。
一、指南的概述《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是根据国家战略需求,由中国传媒大学信息化技术工程中心牵头,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下属全国机器人标准化委员会、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等共同参与起草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该指南以服务于国家战略、满足市场需要为目标,通过制定重要领域技术标准、完善标准体系架构、提升标准质量水平等实现国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的推进。
该指南的发布不仅具有科技前瞻性、指导性及实施可行性,而且更加直接的针对了国内制造业发展的关键问题,具有非常实在的指导性和操作性。
二、指南的内容指南分为三部分:一是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包括“引领、回顾、整合、推进”四个环节;二是智能制造标准化体系框架,建立智能制造标准的分类体系;三是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指南,包括按行业分类建立指导标准及标准化推进控制的要求。
1. 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指南的第一部分是智能制造标准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其主要包括“引领、回顾、整合、推进”四个环节。
引领,通过制订智能制造标准,以引领智能制造的发展方向。
在智能制造领域,相关研究和发展方向比较多,因此,制订智能制造标准,是关键的引领作用,能够保障相关技术的正确发展方向,同时也有利于产业标准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架构研究
882021年1月总第353期ISSN1672-1438CN11-4994/T 多元化培养模式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架构研究孙 权 刘 娣 许有熊 殷磊磊 王建红南京工程学院自动化学院 江苏南京 211167摘 要:结合当前专业背景与产业发展需求,注重通识教育与应用型技能培养是该课程体系构建的基本思想。
通过开展产教融合的方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科技创新为主导的方式锻炼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智能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培养具有本校特色的卓越人才。
关键词:智能制造;新工科理念;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作者简介:孙权,工学博士,讲师;刘娣,工学博士,副教授;许有熊,工学博士,副教授;殷磊磊,工学博士,讲师;王建红,工学硕士,副教授。
基金项目:南京工程学院高等教育研究课题《新工科理念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优化研究》(编号:2019YB16)。
1 研究背景面对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国制造2025》和《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明确提出,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1-2]。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IM)是人工智能技术、互联网技术和先进制造技术的集成与创新。
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到来,促使工程教育进行全方位的变革。
“智能制造工程”作为新工科背景下的新专业,是“十三五”期间新工科专业的典型代表[3]。
课程体系构建是工科专业建设的基础,智能制造专业是一个新兴的交叉专业,也是教育部批准新增并通过审核的一个专业。
如何形成在通识教育理念下,强调数理基础,结合学科知识体系,融入新的智能制造科技新元素,“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宗旨的多元化的培养体系[4];如何改变单一学科领域知识传授模式,使得学生在规定的学制范围内掌握更加宽泛的具有工程实际应用的专业技能与知识,具备独立探索研究的潜力、产品制造生产过程的管理以及人际沟通等能力[5],进而达到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与企业相适应背景的卓越复合型人才的目标,都是开展智能制造工程专业建设过程中需要深入研究与探讨的问题。
2018智能制造专项指南
附件1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申报要求为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推动制造业智能升级,工业和信息化部与财政部决定联合开展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工作,有关事项要求如下:一、主要支持内容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将围绕2类项目:一是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类项目;二是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类项目。
二、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促进企业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通过明确项目实施目标,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激发企业内生动力,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节能降耗、优化升级。
纳入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的项目,先预拨一部分财政补助资金,如期实现目标并通过项目验收的,将给予后续财政资金奖励;未如期完成项目验收的,将收回已补助资金。
对于项目承担单位擅自调整实施内容或项目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环境污染等问题的,除将收回已补助资金外,还将进行业内通报等处理。
三、项目组织方式委托第三方机构组织申报项目评审,择优遴选。
所有申报项目需经项目建设所在地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出具推荐意见,中央企业申报项目需额外出具推荐意见。
四、项目申报条件(一)申报项目的单位应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运营和财务状况良好。
(二)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须由用户、系统集成商、软件开发商、核心智能制造装备供应商等组成的联合体联合申报。
联合体成员间须共同签订合作协议书,明确联合体组织方式和运营机制、成员单位具体权责、任务分工以及长期发展计划等。
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作为项目的申报单位。
(三)每个申报单位只允许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或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中牵头申报一个项目。
已承担过项目但逾期未验收的,项目牵头单位不得申报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
(四)申报项目须能够在2020年底前完成项目验收。
其中,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项目应包含标准研制及其试验验证两部分内容;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须为已开工在建项目。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印发
《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
版)》印发
佚名
【期刊名称】《上海信息化》
【年(卷),期】2017(0)8
【摘要】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国家标准委、科技部等部门发布了《无人驾
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坚持统筹规划、引领发展,多方参与、协同发展,需求牵引、急用先行,军民融合、开放合作的原则,确立了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三步走”建设发展路径,明确了系统标准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建设内容和组织实施方式。
【总页数】1页(P85-85)
【关键词】标准体系建设;无人驾驶;航空器;指南;系统;国家标准委;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7
【相关文献】
1.八部门联合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J], ;
2.解读《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7-2018年版)》 [J], 漆传莉
3."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修订工作启动会成功召开 [J], 胡应东
4.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委印发《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J], 工业和信息化部网站
5.八部门联合发布《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标准体系建设指南》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回首“十三五”迈上新台阶——梳理政策文件总结“十三五”中国智能制造发展
—梳理政策文件总结“十三五”中国智能制造发展文/《智能制造》编辑部“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创新能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 持续优化,优质企业加快壮大,开放水平不断提升。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王志军在2020年10月23日的国新 办新闻发布会上用这五句话概括了 “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强国建设取得的成就。
回首“十三五”期间,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 强,在制造强国建设上取得了巨大成就。
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智能转型是建 设制造强国的关键所在。
随着人工智能、互联网以及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发展,数字化、网络 化和智能化逐渐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智能制造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近年来,智能制造浪潮席卷全国,“十三五”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举措,大力支持智能制造 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十四五”开局之际,本刊系列梳理了 “十三五”期间关于智能制造的相关政策以飨读者。
期望对“十三五”期间我国智能制造的发展做一阶段性总 结,为“十四五”提供借鉴与参考。
推进智能制造,标准化要先行。
为加快推进制造业创 新发展、提质增效,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2015年12月30 H,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 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 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
《建设指南》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包括“基础”“安全” “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 等五类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 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
2016年4月11 H,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的通知》,并下发了《智能制造试点示范2016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该方案中提出,2016年将全面启动传统制造业智 能化改造,开展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 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和远程运维服务五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发布
龙源期刊网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发布
作者:
来源:《中国信息化周报》2018年第41期
近日,工信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印发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版)》(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明确提出,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三步法”原则建设完成。
第一步,通过研究各类智能制造应用系统,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构建由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组成的三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而明确智能制造对象和边界,识别智能制造现有和缺失的标准,认知现有标准间的交叉重叠关系;第二步,在深入分析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综合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逻辑关系,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组成的平面自上而下依次映射到智能特征维度的五个层级,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与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共同构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第三步,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分解细化,进而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导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立项工作。
(路沙)。
产业互联网相关政策汇总2023
产业互联网政策汇总(截至2023年)展示交易中心溯源标准认证时间政策名称主要内容2015《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多项支持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包括建立国家制造强国协调小组、支持制造业技术创新等。
这些政策的实施已经初见成效。
如近年来发展迅速的新能源汽车、新材料、智能制造等领域,得到了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2016.05《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制造业与互联网如何发展,到2025年迈上新台阶,融合“双创”体系基本完备,融合发展新模式广泛普及,新型制造体系基本完成,制造业综合竞争实力大幅提升。
2016.08《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截至2020年,工业基础、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标准体系基本晚上,质量安全标准与国际标准加快接轨,重点领域国际化标准转化率力争达到90%以上,装备制造业标准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质量品牌建设机制基本形成。
2016.09《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到2020年智能制造发展基础和支撑能力明显增强,传统制造业重点领域基本实现数字化制造,有条件、有基础的重点产业智能转型取得明显进展,到2025年,智能制造支撑体系基本建立,重点产业初步实现智能转型。
现阶段中国产业互联网已形成互联网超级大平台与穿透产业链的各类垂直行业企业水平分工的发展格局,工业互联网、贸易数字化/跨境电商、数字化采购、双碳等四类产业政策助推产业互联网发展机会。
一、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相关政策展示交易中心溯源标准认证时间政策名称主要内容2017.10《高端智能再制造行动计划(2018-2020年)》截至2020年,推动建立100家高端智能再制造示范企业、技术研发中心、服务企业、信息服务平台、产业集聚区等,带动我国再制造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
2017.11.19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这是我国推进产业互联网发展的第一个顶层设计,明确提出把发展工业互联网作为建设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的战略任务。
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中国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相关政策汇总政策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
化发展
根据中国证监会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2012年修订),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行业分类与代码(GB/4754-2017),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属于“C35专用设备制造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2018),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属于“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之“2。
1智能制造装备产业”
1、行业主管部门及监管体制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所处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管理体制为国家宏观指导下的市场竞争体制,主管部门包括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等,上述主管部门主要通过起草相关法律法规草案、拟定并推动实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政策措施建议及重大任务等进行宏观调控和管理,行业内的企业基于市场化原则自主组织生产经营。
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的主要自律性组织为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中国电器工业协会、中国煤炭机械工业协会、中国石油和石油化工设备工业协会、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等,上述自律性组织主要负责制定、修改、完善行业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推进标准的贯彻实施,推动行业产品的国产化进程,协助政府组织开展行业的质量管理等相关工作。
2、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
显示,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行业所涉及的主要法律法规及政策如下:。
工业自动化设备监管体制及主要政策法规
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主管部门与监管体制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管理体制为国家相关政府部门进行宏观管理,行业协会进行自律管理。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主管部门为发改委与工信部,行业协会为中国自动化学会及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
(1)发改委和工信部发改委、工信部对公司所处行业进行宏观管理。
其中,发改委通过拟订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统筹协调经济社会发展等方式,对本行业进行宏观管理;工信部通过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等方式,对本行业进行宏观指导。
(2)中国自动化学会及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中国自动化学会及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对公司所处行业进行自律管理。
中国自动化学会是由全国从事自动化及相关技术的科研、教学、开发、生产和应用的个人和单位自愿结成的、依法登记成立的、具有学术性、公益性、科普性的全国性法人社会团体,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组成部分,主要负责开展自动化科技及相关领域的学术交流及民间国际科技交流,组织研究自动化科学技术与产业发展战略等工作。
中国电子专用设备工业协会是由在中国从事电子专用设备科研生产经营的企业公司、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自愿组成的行业内非营利性的社会组织,主要负责协助政府制定本行业长远发展规划、年度计划和技术改造方案,组织经营管理方面的经验交流以及开展各种技术管理活动等工作。
工业自动化设备行业主要法律法规及产业政策生产过程自动化是传统工业升级改造的必经之路,支撑着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影响着工业自动化的进程,也是衡量国家工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工业自动化设备制造业的发展,主要政策情况如下:。
智慧水泥工厂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TQ172.6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0389(2020)06-57-04[D0l]10.13697/ki.32-1449/tu.2020.06.025智慧水泥工厂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思路谷建可(苏州中材建设有限公司,江苏昆山215300)摘要:在工业互联网浪潮下,国家出版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指南》,结合水泥行业当前的普遍信息化程度,智慧水泥工厂的生产管控平台建设势在必行。
文章介绍了智慧水泥工厂生产管控平台建设思路,整体规划,建设标准依据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水泥工厂生产管控平台的具体构架及特色。
关键词:智慧物联网;大数据;管控平台;信息化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control platform for intelligent cement plantGu Jianke(Sinoma(Suzhou)Construction Co.,Ltd.,Suzhou,215300,China)Abstract:Under the wave of industrial Internet,the state has published the guide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standard bined with the current general information level of cement industry,the construction of production control platform of intelligent cement plant is imperative.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onstruction idea,overall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standard basis of intelligent cement plant production control platform.On this basis,it analyzes the specific framework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duction control platform of the cement plant.Key words:Smart Internet of Things;big data;control platform;imformationization0前言目前,随着国家智能制造的提出,现代物联网信息技术、先进智能控制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两化融合建设的不断深入,智能制造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升级转型的主攻方向。
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
工信部与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作者:来源:《中国标准导报》2016年第02期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与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旨在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为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内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提供指导。
《建设指南》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建设目标。
指导思想: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发展中的基础性和引导性作用,建立政府主导制定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聚焦智能制造跨行业、跨领域的融合创新领域,建成覆盖5大类基础共性标准、5大类关键技术标准及10大领域重点行业应用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强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建立动态完善机制,逐步形成智能制造强有力的基础支撑。
基本原则:“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
建设目标:根据当前制造业发展现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将在5年内建成并逐步完善,共分两个阶段完成:第一阶段(2016—2017年)主要解决标准体系融合贯通和基础标准缺失的问题,第二阶段(2018—2020年)主要解决标准体系完善及标准在全制造业领域推广应用的问题。
《建设指南》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5类基础共性标准,“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5类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为便于企业参阅,《建设指南》按照“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重点行业”,对现有智能制造相关标准进行了分类整理。
共梳理出220项标准。
关键技术中,包括“智能装备”标准23项,“智能工厂”标准55项,“智能服务”标准5项,“工业软件和大数据”标准27项,“工业互联网标准”55项。
2023年智能制造专题讲座 答案
2023年智能制造专题讲座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结果相关信息:未合格,您的总分为:52单选题(共5题,每题6分)1、柔性自动化阶段适合()生产模式。
答案:C、单品种大批量正确答案:A、多品种小批量3、以下我国可以解决低端替代的是()。
答案:D、搬运码垛正确答案:C、钻铆多选题(共5题,每题8分)2、融合()的先进制造技术正在加速推进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转型。
答案:A、机器人B、数字化C、传统化D、新材料E、以上丢都对正确答案:A、机器人B、数字化D、新材料3、《智能检测装备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重点围绕哪些智能检测需求,开发具有融合感知、自主分析、实时反馈等智能特征的在线、临床、嵌入等智能检测装备?()答案:A、应用领域B、工艺实施C、质量管控D、设备运行管理E、安全环境监测正确答案:B、工艺实施C、质量管控D、设备运行管理E、安全环境监测4、智能制造作为新型生产方式,广义的智能制造内涵包含()等方面。
答案:A、制造个性化B、制造资源云化C、生产方式智能化D、管理智能化E、制造区块链化正确答案:A、制造个性化B、制造资源云化C、生产方式智能化D、管理智能化判断题(共5题,每题6分)1、电力装备的核心是“量产化”。
答案:正确正确答案:错误5、P3子程序的功能是停止子程序。
答案:正确正确答案:错误2023年智能制造专题讲座总分:100及格分数:60考试结果相关信息:未合格,您的总分为:44单选题(共5题,每题6分)1、由多个设备构成的制造单元、产线等,需要智能化控制策略实现多设备的协同和优化是智能控制的哪一方面?()答案:C、分布式协同控制正确答案:A、过程级控制4、当X10=1时并且X13=0时,()被置位为1,进而调用P1、P4、P5子程序。
答案:A、M8000正确答案:B、Y10多选题(共5题,每题8分)1、人工智能的学习模式有哪些?()答案:B、符号主义C、联结主义D、行为主义E、跨领域主义正确答案:B、符号主义C、联结主义D、行为主义3、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讯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2021年中国消费电子防护性和功能性产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
2021年中国消费电子防护性和功能性产品行业相关政策汇总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世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已逐步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中国凭借着良好的制造业产业配套资源以及较强的制造成本优势,吸引了消费类电子产品制造业内的大批国际企业和知名品牌在中国布局生产,中国已成为世界电子产品的制造中心,消费电子行业保持了快速增长。
消费电子防护性产品影响消费电子产品的性能、安全、用户体验,是消费电子产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消费电子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带动消费电子防护性产品的快速发展。
2022年中国消费电子防护性产品市场分析报告-行业供需现状与投资前景研究显示,作为消费类电子产品的配套产业,消费电子防护性产品具备性价比较高、机械加工性能好、易于规模化生产、无毒无害、便于回收等特点,产品材质、结构、功能及生产工艺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消费电子防护性和功能性产品行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根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17,消费电子防护性和功能性产品行业属于“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
1、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监管体制消费电子防护性和功能性产品行业主管部门为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行业自律性组织为中国电子企业协会。
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职责包括拟订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划,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制定并组织实施工业、通信业的行业规划、计划和产业政策,提出优化产业布局、结构的政策建议;监测分析工业、通信业运行态势,统计并发布相关信息,进行预测预警和信息引导等。
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为本行业的自律性行业组织,主要负责针对行业内热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为政府制定政策、法规、标准与规划提供决策依据;针对传统电子产业,为会员单位建立网上商店,对企业产品进行推广;整合群体资源,重塑竞争形态,打造一个以产业链为纽带的企业综合集群;组织电子企业培训等。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龙源期刊网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发布
作者:
来源:《品牌与标准化》2015年第12期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明确了建设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总体要求、建设思路、建设内容和组
织实施方式,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智能功能等3个维度建立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参考模型,并由此提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
框架包括“基础”“安全”“管理”“检测评价”“可靠性”等基础共性标准和“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工业软件和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关键技术标准以及在不同行业的应用标准。
据了解,该指南将重点解决当前推进智能制造工作中遇到的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基础瓶颈问题,且采取滚动修订制度,每2-3年修订后发布。
智能制造能力等级要求-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
所在,智能制造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标准化是推进智能制造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 《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与《智能制造工程实施指南 (2016-2020)》在基础共性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制定智能制造评价相关标准。在 此背景下,为规范和引导制造行业发展,提出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模型标准,本 标准定义了用于制造企业智能制造能力提升的能力成熟度模型,给出了模型的内 涵与构成,确立了由一级到五级的能力等级以及模型的应用,本标准适用于制造 企业识别、规划和提升智能制造能力,也适用于评估企业的智能制造能力水平。 同时本标准编制过程也注重继承性,一是制造要素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生命周 期维对标,人员、资源技术要素与智能功能维进行对标;二是本标准在国家智能 制造标准体系中属于A基础共性类标准,细分属于AD检测评价类下的ADD指标体系 类标准。
本标准在九江石化、合肥美菱工厂、北汽新能源汽车、前途汽车,上海烟草、 西奥电梯、老板电器、海尔冰箱、金威环保、华鼎电器、两面针、中船扬州船舶 等19个企业进行现场实际验证,确定本模型类和域的设置,适用于石化、家电、 汽车、纺织、装备制造等行业,等级的设置基本符合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
四、知识产权情况说明 本标准技术内容不涉及专利。 五、产业化情况、推广应用论证和预期达到的经济效果 1.产业化情况 2015年,我国出台了《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规划,明确了智能制造为主 攻方向,本标准一是可帮助制造企业认识与解决瓶颈问题,提升自身制造能力。 企业可根据自身业务情况与标准对标,识别差距、明确自身发展不足、确定智能 制造水平提升方向与目标,从而有针对性的改进自身短板,提升智能制造整体水 平。二是可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优秀的产品与解决方案,形成良好的市场 氛围。一方面,解决方案商与服务商可根据本标准,制定更适宜企业发展现状的 智能制造解决方案,提供更明确的建设目标,提升服务能力与水平;另一方面, 企业可以标准为准,对解决方案商或服务商的建设情况进行跟踪与检查,以便得 到更适宜的服务。三是撑主管部门制定产业政策、培育企业,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主管部门可基于本标准根据不同发展水平的企业制定不同的产业政策,培育不同 水平、不同规模的企业向下一等级提升,旨在发展智能制造落后的企业提升水平, 实现区域行业智能制造水平整体提升,同时,行业内企业应用同一套政策、同一 套标准,有助于规范行业的发展秩序。 2.推广应用情况 本标准编制过程中积极推动推广应用论证。一是积极开展线下推广。先后在 焦作、青岛、深圳、北京、南京等地开展标准的培训和宣贯,为各地方培养智能
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引
附12018年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与新模式应用项目指南一、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试验验证(一)重点方向1.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制定,并对项目进行试验验证。
重点方向包括:(1)基于数字仿真的可靠性测试方法标准;(2)可编程控制器异构平台文件交互标准;(3)智能工厂数字化交付标准,智能工厂制造资源虚拟映射模型标准,基于模型的检验标准;(4)网络协同设计/制造关键技术标准;(5)时间敏感网络(TSN)与用于工业控制的对象链接与嵌入统一架构(OPC UA)融合关键技术标准;(6)面向制造的机器视觉系统检测标准,基于AR的装配、维修标准,面向制造业的边缘计算系统架构标准,工业技术软件化标准。
2.行业应用标准依据智能制造相关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的成果,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同时适当兼顾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开展重点领域智能制造行业应用标准制定,并就标准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重点方向包括:(1)关键技术装备远程运维(故障模式识别、预测性维护)标准;(2)基于大数据的产品质量分析标准;(3)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群协同设计/制造标准,基于产业链协同的智能制造管理平台标准;(4)面向行业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集成标准;(5)面向行业基于风险分析的工业控制安全要求。
(二)实施内容1.开展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技术、行业应用基础性标准制定,重点开展试验验证,包括标准试验验证所需的设施和设备(含软、硬件),以及试验验证的方法和结论等内容。
2.建设试验验证平台,成为本行业或其他制造业领域推进智能制造标准贯彻实施的公共服务平台。
(三)考核指标1.技术规范或标准(格式)全过程试验验证,形成行业标准草案/国家标准草案/国际标准草案。
2.标准草案必须在试验验证平台和至少三个企业中,对标准全部内容进行试验验证。
二、重点领域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紧密围绕《中国制造2025》十大重点领域,适当兼顾优势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重点在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等方面开展智能制造新模式推广应用,加大重大短板装备的推广应用,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工业软件在关键环节的应用,建设工业云等服务平台,积极培育智能制造生态,提升供给能力和支撑能力,满足重点领域智能化转型需求,探索和实践有效的经验和模式,丰富成熟后,在制造业各领域全面推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版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
智能制造是落实我国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快推进智能制造,是加速我国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对重塑我国制造业竞争新优势具有重要意义,“智能制造、标准先行”,标准化工作是实现智能制造的重要技术基础。
为指导当前和未来一段时间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解决标准缺失、滞后、交叉重复等问题,落实“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在2015年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
按照标准体系动态更新机制,扎实构建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先进适用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推动装备质量水平的整体提升,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组织制定了《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8年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进一步贯彻落实《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和《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国质检标联〔2016〕396号)的工作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在推进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中的指导、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
针对智能制造标准跨行业、跨领域、跨专业的特点,立足国内需求,兼顾国际体系,建立涵盖基础共性、关键技术和行业应用等三类标准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加强标准的统筹规划与宏观指导,加快创新技术成果向标准转化,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深化智能制造标准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标准对制造业的整体支撑作用,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二)基本原则按照《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15年版)》中提出的“统筹规划,分类施策,跨界融合,急用先行,立足国情,开放合作”原则,进一步完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全面开展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行业应用标准研究,加快标准制(修)订,在制造业各个领域全面推广。
同时,加强标准的创新发展与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活动,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地区间的技术标准交流与合作,开展标准互认,共同推进国际标准制定。
(三)建设目标按照“共性先立、急用先行”的原则,制定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识别与传感、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标准,智能工厂设计、智能工厂交付、智能生产等智能工厂标准,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运维服务、网络协同制造等智能服务标准,人工智能应用、边缘计算等智能赋能技术标准,工业无线通信、工业有线通信等工业网络标准,机床制造、航天复杂装备云端协同制造、大型船舶设计工艺仿真与信息集成、轨道交通网络控制系统、新能源汽车智能工厂运行系统等行业应用标准,带动行业应用标准的研制工作。
推动智能制造国家和行业标准上升成为国际标准。
到2018年,累计制修订15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基本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
到2019年,累计制修订300项以上智能制造标准,全面覆盖基础共性标准和关键技术标准,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
建设智能制造标准试验验证平台,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提高标准应用水平和国际化水平。
二、建设思路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按照“三步法”原则建设完成。
第一步,通过研究各类智能制造应用系统,提取其共性抽象特征,构建由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组成的三维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而明确智能制造对象和边界,识别智能制造现有和缺失的标准,认知现有标准间的交叉重叠关系;第二步,在深入分析标准化需求的基础上,综合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各维度逻辑关系,将智能制造系统架构的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组成的平面自上而下依次映射到智能特征维度的五个层级,形成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智能服务、智能赋能技术、工业网络等五类关键技术标准,与基础共性标准和行业应用标准共同构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第三步,对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分解细化,进而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导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相关标准立项工作。
(一)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智能制造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工信部联规〔2016〕349号)指出,智能制造是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功能的新型生产方式。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从生命周期、系统层级和智能特征三个维度对智能制造所涉及的活动、装备、特征等内容进行描述,主要用于明确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对象和范围,指导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
图 1 智能制造系统架构1. 生命周期生命周期是指从产品原型研发开始到产品回收再制造的各个阶段,包括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价值创造活动。
生命周期的各项活动可进行迭代优化,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等特点,不同行业的生命周期构成不尽相同。
(1)设计是指根据企业的所有约束条件以及所选择的技术来对需求进行构造、仿真、验证、优化等研发活动过程;(2)生产是指通过劳动创造所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过程;(3)物流是指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4)销售是指产品或商品等从企业转移到客户手中的经营活动;(5)服务是指提供者与客户接触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包括回收等。
2. 系统层级系统层级是指与企业生产活动相关的组织结构的层级划分,包括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企业层和协同层。
(1)设备层是指企业利用传感器、仪器仪表、机器、装置等,实现实际物理流程并感知和操控物理流程的层级;(2)单元层是指用于工厂内处理信息、实现监测和控制物理流程的层级;(3)车间层是实现面向工厂或车间的生产管理的层级;(4)企业层是实现面向企业经营管理的层级;(5)协同层是企业实现其内部和外部信息互联和共享过程的层级。
3. 智能特征智能特征是指基于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使制造活动具有自感知、自学习、自决策、自执行、自适应等一个或多个功能的层级划分,包括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等五层智能化要求。
(1)资源要素是指企业对生产时所需要使用的资源或工具及其数字化模型所在的层级;(2)互联互通是指通过有线、无线等通信技术,实现装备之间、装备与控制系统之间,企业之间相互连接及信息交换功能的层级;(3)融合共享是指在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在保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信息协同共享的层级;(4)系统集成是指企业实现智能装备到智能生产单元、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乃至智能制造系统集成过程的层级;(5)新兴业态是企业为形成新型产业形态进行企业间价值链整合的层级。
智能制造的关键是实现贯穿企业设备层、单元层、车间层、工厂层、协同层不同层面的纵向集成,跨资源要素、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系统集成和新兴业态不同级别的横向集成,以及覆盖设计、生产、物流、销售、服务的端到端集成。
(二)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等三个部分,主要反映标准体系各部分的组成关系。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如图2所示。
图2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具体而言,A基础共性标准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大类,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底层,是B关键技术标准和C行业应用标准的支撑。
B关键技术标准是智能制造系统架构智能特征维度在生命周期维度和系统层级维度所组成的制造平面的投影,其中BA智能装备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BB智能工厂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资源要素和系统集成,BC智能服务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BD智能赋能技术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融合共享,BE 工业网络对应智能特征维度的互联互通。
C行业应用标准位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图的最顶层,面向行业具体需求,对A基础共性标准和B关键技术标准进行细化和落地,指导各行业推进智能制造。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明确了智能制造的标准化需求,与智能制造系统架构具有映射关系。
以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模块化设计规范为例,它属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中B关键技术-BC智能服务中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标准。
在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中,它位于生命周期维度设计环节,系统层级维度的企业层和协同层,以及智能特征维度的新兴业态。
其中,智能制造系统架构三个维度与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映射关系及示例解析详见附件2。
(三)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由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结构向下映射而成,是形成智能制造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单元。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包括“A基础共性”、“B关键技术”、“C行业应用”三个部分,如图3所示。
图3 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三、建设内容(一)基础共性标准基础共性标准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解决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关键问题,包括通用、安全、可靠性、检测、评价等五个部分,如图4所示。
图4 基础共性标准子体系1. 通用标准主要包括术语定义、参考模型、元数据与数据字典、标识等四个部分。
术语定义标准用于统一智能制造相关概念,为其他各部分标准的制定提供支撑。
参考模型标准用于帮助各方认识和理解智能制造标准化的对象、边界、各部分的层级关系和内在联系。
元数据和数据字典标准用于规定智能制造产品设计、生产、流通等环节涉及的元数据命名规则、数据格式、数据模型、数据元素和注册要求、数据字典建立方法,为智能制造各环节产生的数据集成、交互共享奠定基础。
标识标准用于对智能制造中各类对象进行唯一标识与解析,建设既与制造企业已有的标识编码系统兼容,又能满足设备互联网协议(IP)化、智能化等智能制造发展要求的智能制造标识体系。
2. 安全标准主要包括功能安全、信息安全和人因安全三个部分。
功能安全标准用于保证控制系统在危险发生时正确地执行其安全功能,从而避免因设备故障或系统功能失效而导致生产事故,包括面向智能制造的功能安全要求、功能安全系统设计和实施、功能安全测试和评估、功能安全管理等标准。
信息安全标准用于保证智能制造领域相关信息系统及其数据不被破坏、更改、泄露,从而确保系统能连续可靠地运行,包括软件安全、设备信息安全、网络信息安全、数据安全、信息安全防护及评估等标准。
人因安全标准用于避免在智能制造各环节中因人的行为造成的隐患或威胁,通过合理分配任务,调节工作环境,提高人员能力,以保证人身安全,预防误操作等,包括工作任务、环境、设备、人员能力、管理支持等标准。
3. 可靠性标准主要包括工程管理、技术方法两个部分。
工程管理标准主要对智能制造系统的可靠性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与监督,包括智能制造系统及其各系统层级对象的可靠性要求、可靠性管理、综合保障管理、寿命周期成本管理等标准。
技术方法标准主要用于指导智能制造系统及其各系统层级开展具体的可靠性保证与验证工作,包括可靠性设计、可靠性预计、可靠性试验、可靠性分析、可靠性增长、可靠性评价等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