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高中地理@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解析】第(2)题,图2中城市用地规模在城乡过渡 带快速增长,是郊区城市化的表现,属城市化快速 发展阶段。
规律技巧总结
以偏概全——击破选择题常见陷阱(2) 一个地理事物的区位、表现、影响等往往是多方面 的,如【真题2】中城市化的标志虽然有三个,但最 关键的是“城镇人口比重上升”。考生在备考过程 中,往往无意识地忽视、混淆地理事物的主要影响、 次要影响;以及常用的、主要的地理原理、规律、 措施的限制性条件。因而当选项中的表述以偏概全 时,往往具有很大的迷惑性。针对此类“陷阱”试 题应分清主次、框定前提条件。
(2)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 现在( D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思维过程】第(2)题,据图可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 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但不 是持续快速提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明显,超过 第二产业。从图中无法判断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 迁移。故A、B、C错,选D。
【解析】本题组考查坐标图的分析能力和城市化进 程的差异。第(1)题,图1中甲地出现地价次高峰, 说明甲地位于城市环路与主干道交会处,因交通通 达度提高,地价升高;而图2代表的城市所在国家城 市化起步晚,应为发展中国家。
(2)图2反映了该市( C ) A.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增长趋缓,甚 至停滞 B.城市化水平比较低,发展缓慢 C.许多人和企业从市区迁往郊区,出现了郊区城市 化现象 D.城市核心区规模减小,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解析】该题组主要考查材料的理解和城市化进程 的影响因素。第(1)题,比较1979年和2000年城市用 地面积情况图,我们可以发现整体上城市规模扩大 了,但是并非每个城市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因而A 错误;这种用地规模扩大的不平衡性,反映了城市 化水平区域之间差异的增大,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 出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差距有扩大趋势,而且 大城市的发展速度更快。
22.2《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学设计五原一中张文慧一.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二.教学目标:1.通过比较分析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感受城市的变化。
(以深圳为例)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4、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逐步提高合作学习、互相学习的能力。
5、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的发展之路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
三.课型目标分析论证:1.课型目标的准确性分析:课标解读: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以某城市为案例,结合该城市时间上的变化来掌握城市化的过程。
第二,运用收集的包括文字、图表、影音等各类资料说明城市化过程表现和影响。
第三,在资料的分析中落实城市化的过程与特点等重点知识,提高图文转换、概括表述等地理学习技能,培养一定的地理素养。
培养学生充分运用图表及文字资料,对地理事像进行分析概括和总结的能力,关键点是能透过现象找出本质。
学生通过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的学习,基本能分析某城市发展的区位因素,并结合生活经历或相关知识,说出所熟知的城市变化。
然而,学生受活动时空范围限制,对城市化这个概念及其动态时空发展过程缺乏全面认识,因此应该提供适当的资料作为案例或者情境,以便让学生对城市化有全面的认识。
2.课型目标的可行性分析: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其一是城市化的概念、主要特征和对经济社会的积极意义,其二是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其三是城市化的地区差异。
本节内容与第三节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
(一)从城市化的概念入手,先讲城市化的主要特征,然后分析城市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尤其是对乡村地区的影响。
2.2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湘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II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考要求:1.了解城市化的含义2.理解城市化的标志3.理解城市化的意义4.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5.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一、城市化1.城市化的概念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人口乡村人口88.7%11.3%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乡村人口60%40%1911年用地1949年用地1990年用地3.城市化的意义项目意义人口转化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观念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进而提高区域的整体发展水平城市创造较多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人口,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城市化过程能够卓有成效地带动广大农村发展,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城市文化向乡村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有利于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社会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工业发展服务业发展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剩余劳动力城市化归根结底,人口由乡村流向城市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不平衡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的特点起步水平速度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早高慢晚低快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大都市带城市化水平不平衡、虚假城市化、滞后城市化课题研究①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现状如何?②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③发达国家的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现象,我国有没有出现?。
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
第二章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城市化第二节城市化第1课时城市化的概念、进程和特点【自主探究】1.城市化的概念:农业人口转化为,农业地域转化为,农业活动转化为的过程。
具体反映在:(1)人口的集中过程----包括及其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镇数量,规模。
(2)地域转化过程----包括扩展,城市用地进一步分化,土地景观发生较大变化。
(3)经济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由向转变。
反映城市化水平高低的主要标志是。
2.城市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的本质是的建立和集聚。
3.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1)发达国家已进入阶段,国家的城市化已构成现代城市化的主体。
(2)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水平,有些国家甚至出现了现象;发展中国家工业水平低,农村人口多,多数国家城市化先于,造成城市人口急剧膨胀。
(3)二战结束后,城市发展迅速,超大城市发展惊人,并且出现了巨大的。
『思考』世界著名的城市带有几个?分布有什么有利条件?[合作探究]知识点一城市化的内涵〖探究活动1〗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2)促进图中城市发展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该过程中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___ __、_____ _ _、_______ ___等生产。
(5)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____ __污染、____ _____污染、______ _污染、____ ____污染等。
知识点二城市化的进程和特点〖探究活动2〗1.阅读图文材料,探究问题。
(1)读世界城市化进程图和表2-2-1,总结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点,并从中找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速度的差异。
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 第2章第2节城市化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2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 城市范围 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 的过程。 2.驱动力 3.城市化水平:可以用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表示,反映 了 社会经济发展 水平。 4.意义:带来了 聚落形态及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 、价值观念等 的巨大变化,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2.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1)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包括城市建筑、交通工具、道路及饮食、 服饰、居民心理、 习俗等方面,但最能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建筑。
(2)地域文化对城市建筑的影响,如下表所示:
3.中国文化与人口发展 中国文化对人口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生育、职业选择、人口流动等 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中国文化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产生了很大的变 化,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人口观念被现代的人口观念取代。(见下表)
(4)D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城市是人类对环境影响最深刻、最集中的地区,城市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表现在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方面,还会引发一系 列社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表:
我国东南部某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一些环境问 题。根据下述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4)题。
(4)下列属于我国目前城市化过程表现的是( ) A.特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B.城市化速度大大放慢 C.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提供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D.城市化速度快与经济发展不协调 【解析】 本题借助我国1949~2008年城市数量变化图来考查我国 城市化进程的相关知识,解答时应重点把握以下几点:(1)我国是一个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明显地表现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2)我国的 城市发展地区间不平衡,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3)读图 时注意三个时间段,注意不同等级规模城市数量的变化比较。 【答案】 (1)城市数目不断增多,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化进 程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2)50~100万人口的大城市 20万人口以下的小城市 (3)东部地带 经济发展水平高,自然条件优越,人口密集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
必修2第2章第2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课标要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目标】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学习重点】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学习过程】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什么是城市化?2、城市化过程中出现哪些标志性特征?3、城市化的意义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4、什么是乡村---城市转型?可以分成哪些类型?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结构预习】1、城市化的主要动力是什么?2、第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对城市化有何影响?三、城市化特点【协作指导】1、阅读教材P37-38阅读材料,回答P39活动问题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是否正确?为什么?3、阅读教材P39阅读材料分析回答中国的城市化现状如何?【拓展训练】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C、乡镇企业规模的扩大D、城市用地规模的扩大2、关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叙述错误的是①城市化水平低,1990年城市人口比重只有33% ②城市化起步晚,发展不合理③城市化起步早④出现逆城市化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①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已经达到70%左右②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现象主要是由于交通工具的现代化③大城市发展迅速和中小城市发展缓慢是当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点④英国是世界上城市化发展最早的国家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4、世界城市化进程速度最快的时期是在A、产业革命后B、第一次世界大战后C、第二次世界大战后D、20世纪70年代以后5、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之间的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差距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6、关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状况叙述,正确的是A.目前发达国家的城市人口比重一般都在70%以上B. 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大城市发展速度大大超过小城镇C.目前发展中国家在城市化水平和城市人口数量上都大大低于发达国家D.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速度加快,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7、下面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规律的是8、二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较快的主要原因是A.大量引进外资,加强城市建设,城市规模迅速扩大B.发展中国家取得民族独立,经济迅速发展C.发展中国家轻视农业的发展,重视城市的发展D.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超过了发达国家9.下列关于逆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市区失业人口增多B.出现在发展中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C.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大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低D.出现在发达国家,是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10、我国苏南地区的乡村城镇发展很快,这主要是因为A.苏南紧邻上海、苏州、无锡等大城市,这些大城市中的人口和企业大量地迁往苏南地区B.这里人口密集、人口数量大C.这里最新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D.这里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11、我国城市化进程不可能很快的原因是A.城市规划还没有经验B.科学技术水平不高C.人口的素质不高D.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参考答案一、城市化【结构预习】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539万
370万
300万
一、城市化
1. 概念
2.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
3.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人口和产业活动
乡村
向城市地区集聚
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巩固练习
探究2
20
40
60
80
100
发展中国家
世界
发达国家
资料:1800~2020年世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表。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
1.绘制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曲线,分析城市化可分为几个阶段?
初期阶段
加速阶段
后期阶段
城市化进程呈现“S”型曲线,城市化可分为三个阶段
年分地区
1800
1850
1900
1950
1980
02
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的变化。阅读P37教材图文,思考:
1.世界城市化进程有何突出的特点?
城市化的动力:
社会经济的发展
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
农业发展
第三产业发展
剩余劳动力
工业化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城市化
社会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
城市化过程和特点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46.6
57.4
发达国家
7.3
11.4
26.1
53.8
70.2
74.4
77.2
发展中国家
4.3
4.4
6.5
17
29.2
39.9
地理必修二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3、发展中国家的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 、 ①虚假城市化:城市化水平超过了本 虚假城市化: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又 过度城市化” 称“过度城市化”。 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 (拉丁美洲地区的国家) ②滞后城市化:城市化水平显著落后于本 滞后城市化: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 (亚洲的一些国家) 亚洲的一些国家)
5、下面所示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城市发展一般 规律的是: ( A 规律的是: )
下图示意某国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的变化。回答下列小题。
万人
1
1961
1967
1970
1976
1979
1982
1985
1988
1991
1994
1997
2000
2003
1964
1973
2006
100000 90000 80000 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0
社 会 经 济 发 展
城
农业发展 工业发展 安 排 大 量 劳 动 力 就 业 服务业发展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 剩余劳动力
市 化
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75%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国家
40%
1、特点 、
类 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项目 起步
时间
发展 水平
目前 速度
城市人 口比重
发展趋势或问题
发达国 家 发展中 国家
2、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 A、孟加拉 B、印度 C、英国 D、中国 3、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 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 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农村人口大量过剩, 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 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 (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课件2
第二节
[学习目标定位]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3.掌握城市化的特点、城市化的地区差异及其成因。
自主学习区
一、城市化 1.概念:是指①_____ 人口 和②_________ 产业活动 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 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城市化标志
互动探究区
材料二
上海市用地变化示意图
互动探究区
材料三 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依据全国 2 749 个村庄调查提 供的资料,农村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村庄道路状况差,饮水困 难,公共文化薄弱,文化设施普遍较差,农村环境污染形势严 峻,农村自然灾害多发,社会保障堪忧,医疗资源严重缺乏, 教学质量问题严重。显然,中国目前的城乡差距,除了就业机 会、收入差距外,显然还有居住和生活条件的差距。这种差距 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出城市化的内涵。 (2)城市化的标志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出城市化的动力 (从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拉 力角度考虑)。 (4) 有人说 “ 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体现其社会发展水 平”。你认为有道理吗?
互动探究区
答案 (1)内涵:①人口城市化:人口向城市集聚;②地域城市
化:乡村地区变为城市地区。 (2)城市数量增多、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 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
(3)农村的推力:农村就业面窄,收入低;农村医疗、教育等社 会服务短缺,社会保障程度低;交通条件差;农村环境质量差; 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城市拉力:城市就业机会多,收入高;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 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等。
卫星城 和工业区。 _______
自主学习区
原创1:3.4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城市用地年均 增长率(%)
城市人口年均 增长率(%)
6.49 3.77
5.72 4.28
6.22 3.79
北京的雾霾天气
走在充满霓虹灯的城市星空下,看不清太多的星星,天 际的轮廓也变得高低不齐。
路边有太多的汽车,思考现代文明带我们进入了一个陌生 的世界,那些原来的情景已经渐渐远逝。 ……
城里的灯光不要成为迷失你我的霓虹灯,要成为夜空里 的另一片星空,要指引我们走向真正的幸福。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上升(最常用的指标)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动力机制 1、城市化的概念、标志
人口
概念
产业 在空间上积聚
活动
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 重不断上升(最常用的 指标)
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 二、三产业转移
土地
利用 乡村地区转变
为城市地区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一)城市化的概念、标志和动力机制
发达国家
城市化
郊区城市化
逆城市化 1970S以来
再城市化 2000年后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图甲表示的是( C )
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郊区城市化
D.再城市化
2.乙图表示的是( A )
A.逆城市化
B.城市化
C.城市郊区化
D.再城市化
下图中箭头表示人口移动状况,读图回答1~3题
12.该市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图最5 突出的问题是 C
A.城市人口过快增长
B.交通拥堵日益加重
C.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D.环境污染逐步加剧
我国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3四川文综)
我国不同时期的城市用地年均增长率与城市人口年均增长 率统计表。
高一必修2学案:教材梳理_第二章_第二节_城市化过程与特点_word版含解析
知识·巧学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Urbanization)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它包括三个密切联系的方面:一是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二是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地域城市化;三是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
误区警示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城市化的三个过程是紧密联系且不可分割的三个方面。
2.表现(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
城市化主要有三个标志,即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的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其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是最主要的标志,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人口增加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发展的合理性。
误区警示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不能只从表面上认为城市人口和用地规模的扩大是城市化最主要的标志。
方法点拨如何理解城市化的三个标志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都是相对的,不能作为绝对标准,在认识一个国家城市化的水平时,还应结合城乡收入、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异性和价值观念的趋向性等各项指标,以衡量、综合分析城市化水平和合理程度。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作为一种影响极其深广的社会现象,给人们不仅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它是一个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城市化使人口、产业结构、工业、科技、文化思想等都发生了转变,如表2-16所示。
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因为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城市的发展。
城市化不仅包括物质形态上的变化,还包括居民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的变化。
知识拓展乡村—城市转型乡村—城市转型强调的是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城市化现象,包括景观的、社会的、经济的、人口的转变,实际上是农村经济结构功能的现代化转变,如表2-17所示。
城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背景] 为响应北窖镇教育小组的号召,本人代表广东碧桂园学校参加“北滘镇中学学科课堂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大赛,因而书写了本教案,并最终荣获本镇一等奖。
[教学课题]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第二章城市和城市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它与前两节的联系非常密切,即城市化就是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不断完善的过程,也是城市等级的提升过程和一个区域内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过程。
这种现象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且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它可以反映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另外,城市化还与第一章的人口迁移密切相关,大量人口从乡村迁往城市是城市化的一个方面(如迁移方向相反,则为逆城市化)。
[教学目的]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掌握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理解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重点]1、城市化的特征、主要标志和意义。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及其成因。
[教学难点]1、通过资料分析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2、通过资料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不同特点。
[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家庭成员职业变动(现场调查)提问:我们在座的许多同学的父母亲、爷爷奶奶都从原来从事农业生产,转而变成现在的从事非农业的生产,这种现象是一种什么现象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探讨的问题。
(板书)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新课讲授]:深圳是大家熟知的城市,以前它是一个渔村,现在却是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它改革开放这些年来的的变化。
1、教师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图片“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和“人口变化”,通过读图,请你说出深圳用地面积及人口的变化。
百度图片搜索_深圳用地面积变化(学生回答问题)2、指导学生上百度搜索视频“深圳的发展”/v?ct=301989888&word=%C9%EE%DB%DA%B5%C4%B7%A2%D5%B9打开《深圳科学发展勇闯新路》视频,了解深圳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作课用
D
活动解析
P39
1.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大多数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小汽车,先在英国,随后在美国、西欧各国、日本.后来又在北欧各国,相继出现了与城市化相反的人口流动现象,造成了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增多。
二战后纷纷独立,独立后民族经济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城市化水平低
农村人口基数大,增长快
城市发展不合理
城市经济崎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发 达 国 家
发 展 中 国 家
2. 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起步
振荡
停滞
恢复正常
快速
读上面两图,结合P39阅读材料,思考:
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有何特点?
2.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快,呈加速发展的态势
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
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转移
内地向沿海、山区向平原、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向城市,70%流入大中城市
基础建设不断完善,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三、城市化特点
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
1950年世界十大人口最多城市
2000年世界人口最多的十个城市
城市
人口(万)
1.东京(日本)
2880
2.墨西哥城(墨西哥)
1780
3.圣保罗(巴西)
1750
4.孟买(印度)
1740
5.纽约(美国)
1650
6.上海(中国)
1400
7.洛杉矶(美国)
1300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有什么差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教案第一章:城市化的概念与意义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理解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3. 掌握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城市化的表现和衡量指标;3. 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对我们有什么影响?2. 讲解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3. 分析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和衡量指标;4. 探讨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定义和内涵;2. 思考城市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3. 练习计算城市化率。
第二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掌握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概述;2. 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是如何发展的?它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2. 讲解城市化的历史进程;3. 分析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4. 探讨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历史进程;2. 思考城市化发展的主要阶段和特点;3. 分析城市化进程中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第三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与空间特征教学目标:1. 了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掌握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内容:1. 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教学活动:1. 引入讨论:城市化在地理上是如何分布的?它有什么空间特征?2. 讲解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4. 探讨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作业与练习:1. 复习城市化的地理分布特征;2. 思考城市化的空间扩散和集聚规律;3. 分析城市化的空间差异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主编:李正喜审核:地理组姓名:班级:学号:【情境创设】一位美国经济学家曾经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是21世纪最重要的两件大事。
城市化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决定着我们的未来。
据统计,到2008年年底,我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了45.6%%,我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了6.07亿,如果按照1%%的增长速度,到“十二五”期末(2011年至2015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超过50%%,那么城市带人口的增长必然带来交通环境、能源、就业等方方面面的变化。
这些变化将改变城市的经济结构、消费结构、文化结构和社会结构。
那么,你知道什么是城市化吗?为什么发生城市化,城市化有什么特点呢?(一)必做题【知识导学】分组展示一、城市化(第一组)1.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和在空间上积聚、的过程。
在城市化过程中,有三个重要的标志:一是:比重持续,二是:劳动力从向,三是:不断扩大。
其中是最主要的标志2.城市化的主要表现在:第一,创造机会,缩小;第二,带动,改善;第三,相互影响的;第四,提高;第五,影响着乡村的,并提高。
3.乡村—城市转型是指,实际是转变。
在我国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二是,三是。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第二组)1.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2.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越高。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造成过剩,大量转移。
3.在大多数城市,主要支柱,能够,并为服务业。
思考探究1: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第三组)1.总体来说,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已推进到发展阶段。
2.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影响:一是,随着,一些大城市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
二是,城市外围地带的增加。
有的发达国家建设了较多的。
三是,由于,加之改善,城市边缘地带发展较快。
四是,出现。
五是,注重营造,重视保护。
(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第四组)1.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总体水平。
2.近半个世纪以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推进迅速。
3.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
第二节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2010——2011年度高一学年下学期地理必修二导学案制定人:商静雪审核组长:郭加英审核主任:张贵芹时间:编号:06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城市化的概念和意义;2.明确城市化的动力机制及城市化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3.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归纳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特点及差异。
本节《名师伴你行》的“预习新起点”部分。
2.“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这种说法你认同吗,说出你的理由。
一. 城市化※1.概念:2.表现:3.意义:第一第二第三二.城市化动力机制※三.城市化特点1.发展中国家2.发达国家3.中国的城市化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A、城市化是20世纪开始出现的社会现象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水平的高低,与其经济发展水平无关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差别不断扩大2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A、城市人口数量B、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之比C、城市面积的大小D、城市职能的重要性“读某地区城乡人口结构示意图”,回答3—5题3.此图说明了该地区()A、城市化水平很高B、城市人口约为2500万C、约10%的人口住在郊区D、人口密度大4.此城乡人口结构状况,比较符合下列哪个国家()A、巴西B、印度C、英国D、中国5.形成该国家这种城乡人口结构的根本原因是()A、受国家政策的影响B、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C、农村人口大量过剩,进入城市而造成的D、城市的地理位置优越一.选择题读1790~2000年某国乡村和城市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1—2题1.20世纪下半叶,该国乡村人口的比重()A、大幅提高B、持续提高C、大幅下降D、没有变化.该国位于()A、亚洲B、欧洲C、北美洲D、拉丁美洲读下表回答3—4题:3.近20年中,上述四国城市化发展最快的是()A、①B、②C、③D、④4.①国与②③④三国相比城市化水平较低,说明()A、①国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①国农村劳动力比重比②③④三国大C、①国第二、三产业比②③④三国发达D、①国人口增长率比②③④三国低读下图,回答5—6题5.图中a所示的国家可能是( )A、印度B、新加坡C、美国D、德国6.图中表示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的可能是( )A、①B、②C、③D、④7.下列有关城市特征与城市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城市是区域发展的经济中心,能带动区域发展B、人口流动、职业变换十分活跃C、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发展速度明显超过发达国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基本要求] 1.城市化的含义和意义。
2.城市化的主要动力。
3.城市化特点的地域差异。
4.现阶段中国城市化的特点。
一、城市化1.概念城市化又叫城镇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2.主要标志(1)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3)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化的意义城市化的标志中,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通常被用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城市化水平的高低,而城市的人口和用地规模则反映城市的发展是否合理。
二、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
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
2.主要表现(1)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明显过剩→农业人口向城市大量转移。
(2)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3)第三产业:经济繁荣的城市,服务业相对发达。
三、城市化特点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2.中国的城市化(1)特点⎩⎪⎨⎪⎧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2)实质:既是乡村—城市的转型过程,又是城市不断提升的过程。
(3)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具体要求: ①城市化必须与工业化协调发展,相互促进。
②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切实保护人文资源,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③统筹城乡建设,完善城镇体系,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④以人为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温馨提示]逆城市化不是城市化的衰败,而是城市化扩展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是建立在城乡差别近乎消失、接近形成一体化的基础上的。
乡村、小城镇的交通、水电、信息等设施不断完善,再加上优越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久居城市中心面对混浊空气、噪声的大城市居民到乡村和城镇居住或定居,从而导致逆城市化现象。
[教材P39活动]1.人们对环境质量提高;乡村、城镇基础设施渐渐完善;私家车的拥有量增多。
2.不合理。
理由是:目前发展中国家存在“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的情况。
“虚假城市化”指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这种现象在南美洲国家比较明显;“滞后城市化”指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这种现象在南亚地区比较明显。
3.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高,反之就越低。
经济发展速度越快,城市化的速度也就越快。
如果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就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的特点,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如果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就会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阻碍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教材P40活动]1.2.必须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协调统一,因地制宜,协调好城市、工业、农业、绿化用地的比例。
3.有助于提高西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促使农业人口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西部经济发展。
知识点(一)| 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情景导入先思考———————河南省输出农民工数量在中国各省区中长期居于首位(2012年为2 100万),其中省外输出量达到6成,且9成以上的外出务工者都集中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
(1)促使农民进城打工的主要动力是什么?提示:城乡间和地区间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2)农民工进城打工怎样促进了城市化?提示:农民工由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改为从事工业或建筑业等其他产业活动,甚至在城市定居,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城市化的过程、表现、动力及结果二、利用影响人口迁移的推力、拉力说明城市化的动力———————应用体验不可少———————读我国2010~2012年人口数据统计图,完成1~2题。
1.目前我国城市化的特点是()A.城镇人口数量减少B.农村人口数量增加C.城镇规模不断缩小D.城镇人口比重上升2.我国城市化水平快速提高的原因之一是()A.总人口数量不断减少B.第一产业比重大幅提高C.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D.务工人员向第一产业回流解析:1.D 2.C第1题,从图中城镇人口数量柱状图可以看出,我国城镇人口数量逐渐增加(农村人口数量逐渐减少),城镇人口比重逐渐增大,从而导致城市规模面积的扩大。
第2题,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大量工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导致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改为从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下图示意我国某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
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城市化的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数量增大B.城市用地规模扩大C.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变大D.城市交通网日益完善4.从Ⅱ阶段到Ⅲ阶段,该城市生产企业大部分由城区迁移到郊区,原因有()①城区用地紧张,地价上涨②郊区交通拥堵③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④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解析:3.B 4.B第3题,由图可以明显看出城市的占地面积明显扩大。
第4题,从Ⅱ阶段到Ⅲ阶段生产企业大部分迁往郊区,原因可能有城区地价上涨、城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郊区基础设施完善、城市交通拥堵等。
知识点(二)| 城市化特点———————情景导入先思考———————康巴什城距老城区22 km,是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耗资50多亿打造的一座豪华新城,面积达32 km2。
据报道现居住人口不足3万,远远没有达到预期容纳100万人的目标,被人们称为“鬼城”。
(1)出现这一现象说明什么问题?提示:说明当地城市化进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2)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示: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多元化;合理安排农村劳动力就业,促进乡村向城市转变。
———————核心要点掌握好———————一、城市化进程的时间差异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市化水平随时间的变化可表示为一条稍被拉平的“S”形曲线。
如下图所示:二、城市化的空间差异由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差异明显。
———————应用体验不可少———————(2016·浙江10月选考)下表为2014年我国三省(市、区)社会经济相关数据。
完成1~2题。
A.农业发展水平B.人口自然增长率C.工业发展规模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2.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一步发展的主导力量是()A.高新科技B.交通状况C.自然资源D.人口规模解析:1.D 2.A第1题,促进城镇发展的主要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第2题,从区域发展阶段看,上海进入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其区域发展的主导力量是高新科技。
(2016·衢州模拟)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
下图是甲乙两类不同国家城市化发展情况统计图,读图回答3~4题。
3.对甲、乙两类国家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快B.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速度慢C.甲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出现逆城市化现象D.乙类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4.随着城市化发展()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②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③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扩大城乡差别④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3.C 4.B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甲图城市化水平接近80%,为发达国家,乙图城市化水平低于50%,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减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第4题,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不断上升;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吸纳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缩小城乡差别;城市成为区域的中心并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一、选择题下图中四条折线示意中国、全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折线是()A.甲B.乙C.丙D.丁2.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带来的主要影响是()A.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工业产值的比重持续增大C.城市环境趋于恶化D.城市中心区人口不断增多解析:1.D 2.A第1题,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较低,现在城市化速度快,则可知丁代表中国城市化进程。
第2题,甲代表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城市化水平高,实现了工业化,第三产业比重在增大,2000年后,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提高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下表为2013年联合国城市研究机构发布的关于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英国等四国的城市化水平表。
完成3~4题。
3.甲、乙、丙、丁依次代表的国家是()A.日本、英国、泰国、沙特阿拉伯B.日本、英国、沙特阿拉伯、泰国C.英国、沙特阿拉伯、日本、泰国D.英国、日本、沙特阿拉伯、泰国4.下列关于乙国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出生率低B.人口集中在东南沿海城市C.人口集中在中部平原城市D.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解析:3.C 4.D第3题,给出的四个国家中,英国城市化水平最高,因此排除A、B 选项。
沙特阿拉伯虽然是发展中国家,但石油资源丰富,人口大多从事与石油有关的行业,因此城市化水平高于日本。
第4题,乙国为沙特阿拉伯,属热带沙漠气候,人口集中在绿洲城市。
由于它是发展中的阿拉伯国家,信奉伊斯兰教不禁生育,因此人口出生率较高。
读城市化速度随时间的变化图,完成5~6题。
5.关于图中各个时段城市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M时段,城市化发展较快B.在P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C.在N时段,城市化水平较高D.在N时段,人口向城市迅速集聚6.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处于图中的时段依次是()A.M、P、N B.M、N、PC.M、M、N D.P、P、N解析:5.C 6.A第5题,根据城市化发展速度变化,结合图可知M、P、N分别对应城市化的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和后期阶段,故N阶段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
第6题,孟加拉国、中国和英国分别处于城市化的初期阶段(M)、加速阶段(P)和后期阶段(N)。
读近2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7~8题。
7.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8.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B.城市就业机会多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析:7.D8.B第7题,从表中资料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第8题,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下图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变化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