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专题一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ee5723019b89680202d825b1.png)
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作者:廖城平来源:《课外语文·上》2021年第03期【摘要】如何更加切实有效地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能力,是摆在每一个高中语文教师面前非常棘手的问题。
基于核心素养的“四维导学法”力求通过预判、布局、分析、例证等四项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水平,同时为高中作文教学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提供借鉴。
【关键词】核心素养;四维导学法;高考论述文;教学探究【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1)07-0108-03【本文著录格式】廖城平.基于核心素养提升高考论述文写作的教学探究[J].课外语文,2021,20(07):108-110.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语言的建构和运用中,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
高考论述文写作是其中很重要的一项语言建构和运用行为,因此提高学生的高考论述文写作水平,是落实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必由之路。
那么,如何提高高考论述文写作水平?目前,市面上的线上线下有关作文写作指导的资料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有些也可资借鉴。
但笔者在用这些方法指导学生时常常难以得心应手。
因为教学的需要,笔者也认真钻研了若干作文教学方法,博采众长,删繁就简,形成了自己的一套作文教学方法。
经过数年的实践检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笔者把这套方法称为“四维导学法”,现把它整理成文,以期方家指正。
何谓“四维”?即预判、布局、分析、例证。
预判涉及的是对作文题目类型指向的把握,属于审题立意的能力;布局涉及的是文章行文思路的展开,属于谋篇布局的能力;分析涉及的是议论观点的分析论述,属于理性思辨的能力;例证,即为援事析理,是充实文章内容,使文章更具有说服力的能力。
四种能力,各有侧重,互为依存,立体呈现,合为四维。
写一篇考场作文,首先要预判,就是看命题者给我们出了一道什么类型指向的题目,这是审题的第一步。
预判错误,方向写错,辛辛苦苦完成了字数要求,得分却并不理想,那真是“一招不慎,满盘皆输”了。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0专题十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0专题十](https://img.taocdn.com/s3/m/8b2bf16dce2f0066f53322da.png)
[答案] ①则会造成听力损失 ②无论暴露时间长短 ③如果音量 过大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 语言表达连贯
结束
[解析] 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上下文进行 分析。第①处,根据“暴露时间短,会产生焦虑与精神压力”“甚 至失聪。听力损失程度与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可知,应填“则 会造成听力损失”之类的句子。第②处,根据“听力损失程度与 音量和暴露时长相关。然而,当噪声级达到一定高度时”“均会 产生永久性听力损害”可知,应填“无论暴露时间长短”之类的 句子。第③处,根据“即使是乐音”“时间过久” 以及前文对 “噪声”“音量”“时间”的分析可知,应填“如果音量过大” 之类的句子。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 语言表达连贯
结束
[考题二] [2016·全国新课标卷Ⅰ]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
一组是 (3 分)
()
我们曾说,中学生初学文言文时__①__不要依赖译文。__②__并不是
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绝对不去参看译文。其实,__③__肯动脑筋,__④__
不盲目机械地看待译文,__⑤__,只要译文不是太差,看看译文也无妨。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小结]
专题十 语言表达连贯
结束
考情分析
文本特点
考题一
设题 特点
考题二 考题三
考题四
语言连贯是考生语言组织运用方面的重要能力,也是高考语言表达的热点与难点。 因为它很能检测出考生语言与思维的双重素养。全国新课标卷对它“情有独钟”, 几乎每年必考。连贯的考查无非两个方面,一是逻辑思维,二是语言组织的规律, 即“事理”和“文理”。事理往往表现为“思路”和语段的“中心”,而文理主 要体现为词语、句式等的运用,目的是使句子更加通顺流畅。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4专题四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4专题四](https://img.taocdn.com/s3/m/3ec6bd3a9b6648d7c1c74670.png)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诗歌
结束
8.“为什么我的心也是空而常满”中的“空而常满”如何理解?(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水瓶”和“井”“空而常满”,刈禾女的内心也“空而常 满”;②“空而常满”指“我”内心因现状而空阔,却又因神往故乡而十 分充盈,感到满足;③这样的说法具有思辨性和哲理性。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诗歌
结束
我想告诉给姊妹们 我是原野上的主人 风吹过镰刀下 也吹过我的头巾 在麦浪里 我看不见自己 蓝的天空有白云 是一队队飞腾的马 你听 风与云 在我的镰刀之下 奔骤而来
一九三七年四月卅日 在苏格兰高原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考ຫໍສະໝຸດ 突破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诗歌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诗歌
结束
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 A.诗歌前四行,从“大城”“山”转向“水瓶”“井”,节奏也变得 舒缓,这种变化带有情感倾向。 B.“金黄的穗子在风里摇/在雨里生长”,是静与动、空间与时间的结 合,这是该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C.“我的眼在唱着原野之歌”,使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抒情的笔触 表达了刈禾女愉悦的心情。 D.“你听风与云/在我的镰刀之下/奔骤而来”,通过使用祈使语气和加 快节奏,增强了抒情效果。
专题四 现代文阅读Ⅱ·文学类阅读·诗歌
结束
试题解析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 (16 分)
[2019·山东高考模拟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6~9 题。
考点01 语用必考:句子补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
![考点01 语用必考:句子补写-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新高考专用)](https://img.taocdn.com/s3/m/b2072e9b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5.png)
考点01 句子补写根据语段内容在指定的位置填入合适的语句,使文段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有字数要求。
文段材料多为说明性文段和议论性文段。
文段一般陈述一个话题,内容简短,层次清晰。
补写的句子常常为文段的总起句、承接句或者总结句。
所补写的句子的内容要从上下文的有关材料中去提炼和概括,不能脱离文本,主观臆断。
考查梳理语脉、筛选并整合文本中的关键信息、逻辑推理与判断、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综合能力。
思维引领(一)第一步:梳理语脉,掌握文段的话题和内容。
——确定补写的方向,不偏离轨道。
思考:阅读下面文段,明确文段的话题和内容。
1.【2021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一组拍自南极科考站附近的照片引发关注,照片里的雪竟然不是白色的,而变成红色和绿色混杂的“西瓜雪”。
有研究人员分析,雪变色是微型藻类雪衣藻大量繁殖的结果。
雪衣藻十分耐寒,广泛分布在北极、南极及其岛屿等极端冰雪环境中。
____①____,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藻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
雪衣藻____②____,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研究人员表示,近年南极温度升高为藻类的生长提供了便利条件,虽然雪衣藻本身没有危害,但是会降低雪反射的阳光量,从而____③____,而融雪速度的加快可能使得极地冰雪消融失控,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
(6分)明确:第一段:揭示了雪衣藻能使雪变红的原因。
(说明①②处与其原因相关)第二段:雪衣藻的生长给极地冰雪带来的影响。
(说明③处与其影响有关)(二)第二步:分析句间关系,确定补写的依据范围(依据范围一般是补写处的前后紧密连接的内容,或者整体文段的内容,极少处是根据补写处非紧密连接的内容。
)明确:第一处:第一个补写处前面是一个句号,后面是逗号,那么其与后面的内容肯定是息息相关的,是一个承接下文的句子,其内容的来源应该是要根据后面转折的关系来推理,所以第一处所依据的范围是“它们处于冬眠静止状态,但是一旦阳光足够温暖,类就开始了春季复苏”第二处:第二处已经给出了主语,是一个承接下文的句子,所依据的范围是其后的内容“成熟后会产生类胡萝卜素而变为红色,这使它们呈现出从绿色到红色的“西瓜色”。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 (解析版)
![2021年新高考Ⅰ卷语文真题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7168d7fe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93.png)
2021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高考I 卷)(适用地区:山东、河北、湖北、湖南、江苏、广东、福建)语文(答案及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十八世纪德国学者莱辛的《拉奥孔》是近代诗画理论文献中第一部重要著作。
从前人们相信诗画同质,直到菜辛才提出丰富的例证,用动人的雄辩,说明诗画并不同质。
据传说,希腊人为了夺回海伦,举兵围攻特洛伊城,十年不下。
最后他们佯逃,留着一匹腹内埋伏精兵的大木马在城外,特洛伊人看见木马,把它移到城内。
典祭官拉奥孔当时极力劝阻,说留下木马是希腊人的诡计。
他这番忠告激怒了偏心于希腊人的天神。
当拉奥孔典祭时,河里就爬出两条大蛇,把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一齐绞死了。
这是罗马诗人维吉尔《伊尼特》第二卷里最有名的一段。
十六世纪在罗马发现的拉奥孔雕像似以这段史诗为蓝本。
莱辛拿这段诗和雕像互较,发现几个重要的异点。
因为要解释这些异点,他才提出诗画异质说。
据史诗,拉奥孔在被捆时放声号叫;在雕像中他的面孔只表现一种轻微的叹息,具有希腊艺术所特有的恬静与肃穆。
为什么雕像的作者不表现诗人所描写的号啕呢?希腊人在诗中并不怕表现苦痛,而在造型艺术中却永远避免痛感所产生的面孔筋肉挛曲的丑状。
在表现痛感之中,他们仍求形象的完美。
雕塑《拉奧孔》其次,据史诗,那两条长蛇绕腰三圈,绕颈两圈,而在雕像中它们仅绕着两腿。
因为作者要从全身筋肉上表现出拉奥孔的苦痛,如果依史诗,筋肉方面所表现的苦痛就看不见了。
同理,雕像的作者让拉奥孔父子赤裸着身体,虽然在史诗中拉奥孔穿着典祭官的衣服。
莱辛推原这不同的理由,作这样一个结论:“图画和诗所用的模仿媒介或符号完全不同,图画用存于空间的形色,诗用存于时间的声音。
……全体或部分在空间中相并立的事物叫作‘物体’,物体和它们的看得见的属性是图画的特殊题材。
全体或部分在时间上相承续的事物叫作‘动作’,动作是诗的特殊题材。
1-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一
![1-2021核按钮(新高考)专题一](https://img.taocdn.com/s3/m/46091c416f1aff00bed51eb0.png)
但选项的后半句则存在问题。后半句来源于材料一中的概括转述: “平直、单色调、刚硬、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 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刘慈欣)表示“这种笔调无论如 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转述 的依据出自材料一,不是材料二。再者材料二中的卡勒的学理只能解释 文学性需要变革意识,不能以守旧的态度对待文学性,但不意味着凡是 变革、创新的内容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同时,刘慈欣的科幻探索也无法 代表所有科幻文学的整体状况,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
再者材料二中的卡勒的学理只能解释文学性需要变革意识不能以守旧的态度对待文学性但不意味着凡是变革创新的内容都是文学所需要的同时刘慈欣的科幻探索也无法代表所有科幻文学的整体状况因此该选项说法错误
专题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 试题解析
结束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一] [2019·山东省高考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流浪地球》的票房奇迹,加上此前《三体》的热销,刘慈欣的作品影响巨大,但 社会各界的评价却颇有两极分化之势。 刘慈欣的大多数作品都没有精巧的剧情或百转千回的人物感情,更多的是直接甩出 一个个宏大震撼的设定,靠设定本身为读者带来审美快感。在他笔下,主人公与他人的 情感联结不过是宇宙规律中很小的部分,和人类命运、宇宙洪荒相比,根本不值一提。 刘慈欣自称是“一个疯狂的技术主义者”,他坦承自己“喜欢文学因素较少、科幻因素较 多的科幻作品,一直认为,透视现实和剖析人性不是科幻小说的任务,更不是它的优势”, 甚至有过“把科幻从文学剥离出来”的激进想法。在写作的过程中,刘慈欣却逐渐意识 到需要保持“科学性与文学性的平衡、思想性与可读性的平衡、作为文学的科幻与作为 商品的科幻的平衡”,他后来的作品“正是这些平衡的结果”,这“或多或少地背叛了自 己的科幻理念”。 刘慈欣对文笔也并不是没有自觉。他评价阿西莫夫的文笔,“平直、单色调、刚硬、 呆板……几乎所有这类文学上的负面词都可以用来形容他的文笔”,却又话锋一转,表示 “这种笔调无论如何是不适合文学的,但却很适合科幻,也使他的小说风靡世界”。刘慈 欣对于他敬仰的阿西莫夫的描述,显然也适用于他自己的文风。
202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宁海辽黑吉陕版
![202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宁海辽黑吉陕版](https://img.taocdn.com/s3/m/6ca340f958fb770bf68a55ce.png)
202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宁海、辽、黑、吉、陕版2021年高考语文核按钮答案宁海、辽、黑、吉、陕版.txt10有了执著,生命旅程上的寂寞可以铺成一片蓝天;有了执著,孤单可以演绎成一排鸿雁;有了执著,欢乐可以绽放成满圆的鲜花。
127到130页板块一文言实词训练 1.D(直:副词,只,只是,不是通假字。
)2.C(危:高。
)3.C(间:从小路。
)4.A(胜:尽。
B.受:①通授,②接受。
C.奉:①承奉,②接受。
D.行:①遵守,②行为。
) 5.D(报:报答。
A.卒:①士兵,②最终。
B.破:①攻克,②残破。
C.举:①尽,②举荐。
) 6.A.其次:古义,它的旁边;今义,居于次一等的。
B.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C.众人:古义,一般人,普通人;今义,很多人。
D.从而:古义,是两个词,动词从和连词而,意为跟随而且;今义,合成一个连词,表目的或结果。
7.D(狼狈:形容困苦受窘的样子,古今义相同。
A.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异乎寻常的,很。
B.跪:古义,蟹腿;今义,下跪。
C.成立:古义,成人自立;今义,指组织、机构等筹备成功,开始存在。
)8.(1)衰老。
(2)旧。
(3)所以。
(4)旧交。
9.(1)逃亡,逃跑。
(2)失去,丢失。
(3)灭亡。
(4)通无,没有。
10.(1)再拜:拜两次,古代表示隆重的礼节。
(2)东宫:太子所住的地方,代指太子。
(3)管弦:代指音乐。
(4)左迁:降职。
板块二文言虚词训练1.D(而在①③句中表转折关系,②④句中表并列关系。
)2.D(于:用在形容词后面,引进比较的对象。
可译为比。
A.之:①取消句子独立性;②结构助词,的。
B.以:介词,①介词,因为;②连词,表顺承。
C.者:①用在今后面,起补足音节的作用;②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起提顿作用,引出判断。
) 3.C〔则:连词,表顺承,就,那么。
A.也:①放在句中表示停顿;②表疑问语气。
B.焉:①兼词,在那里;②代词,他(师)。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8专题八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8专题八](https://img.taocdn.com/s3/m/1817a6b4551810a6f524867d.png)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字形专题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字形专题](https://img.taocdn.com/s3/m/8b58c0f2b4daa58da1114a5d.png)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字形专题语文备课大师 目录式免费主题备课平台!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2: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字【考纲解读】考纲内容考纲阐释考点分布识记并正确现代汉字,对古汉语中使用而现代已经消亡的(1)同音字,指字形、字义不同而读音书写现代常用古僻汉字则不会涉及到。
相同的字。
规范字,能力层考查的重点是现代汉语中的2500个常用字和(2)形似字,指形体相似、差别细微的级:A级(识记) 1000个次常用字。
其主要范围是一些同音字、形字。
近字、多音多义字、错别字。
尽量做到识记、熟(3)多义字,指有多种意义,容易混淆背和正确默写。
的字。
(4)易混淆的成语,看起来只是一字之差,但字形不同,意义也不同的字。
有一些成语,它们的字形是约定俗成的,不能随意改动。
【粤题精讲】 1.(2021年高考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 竣工缜密水蒸气寸草春晖漫山遍野 B. 沧桑销蚀势利眼卑恭屈膝瑕不掩瑜 C. 犒赏装帧水龙头纷至沓来民生凋蔽 D. 毕竟旋律侯车室摩拳擦掌天崩地坼名师剖析:考查音同形似字的识别。
B项“卑恭屈膝”应为“躬”;C项“民生凋蔽”应为“敝”;D项“侯车室”应为“候” 。
对于字形相近的同音字,需要根据字义仔细识别,还要仔细辨识字形上的细微区别。
如:凋敝(破败)/遮蔽,等候/侯爵。
)答案:A。
2. (2021广东卷)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坐镇辩证法入不敷出循私舞弊 B.帐篷金刚钻计日程功夸夸其谈 C.翱翔烟幕弹唇枪舌箭前倨后恭 D、沉缅暴发户甘拜下风举棋不定答案:B名师剖析:A、“辩证法”应为“辩证法”,这是形同音同而误。
“辨证”是“辨明是非,改正错误”的意思,“辩”有“辩论”之意。
“循私舞弊”应为“徇私舞弊”,这是音同义近而误。
“徇”是“曲从”之意,“徇私”就是为了私情而做不合法的事。
而“循”是“遵守”、“沿袭”等意思。
C、“唇枪舌箭”应为“唇枪舌剑”,这是音同而误。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5专题十五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5专题十五](https://img.taocdn.com/s3/m/f71e6f3848d7c1c708a145dc.png)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文
结束
世间风急浪高,祖国需要勇于担当、艰苦奋斗的你我。古之圣贤,数不 尽的头悬梁,锥刺股;数不尽的“闻鸡起舞,朝五晚九”。反观当下的佛系 少年,退缩与逃避反倒成了他们炫耀的资本,“独上小楼成一统”的漠视与 麻木也成了他们之间争相效仿的“文艺小清新”。鲁迅曾言:“真正的勇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作为新时代的勇士,我们更 要明确责任担当,同心勠力,共克时艰,用奋斗之姿共绘明日蓝图。
专题十五 文体与提分·议论文
结束
议论文是高考作文中常用的文体,从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 评价体系》看,考查学生思辨能力,鼓励学生通过写作解决实际问题,体 现了鲜明的实用性趋势。
试题解析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 [2020·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不少于 800 字。(50 分)(原题: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 700 字。将题目 抄在答题卡上。此题选第①题。)
今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遇上了疫情这道“加试题”, 可谓是一次重大挑战。“疾风知劲草,烈火炼真金”,正值芳华之年的新时 代青年更要勇担挑战,和祖国共同前进,以“小我”的功用助力国家的发展。
时代瞬息万变,祖国需要信念坚定、淡定从容的你我。扎根黄沙以守护 如梦如幻之千年敦煌的樊锦诗,漂泊在高原的生命之舟钟杨教授,抑或是把 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扶贫一线的黄文秀,无不是初心不改,可度关山。身为 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青年应当两耳既闻天下事,一心又读圣贤书,将国 家的发展与个人的成长相结合,珍惜韶华,敦品励学,用理想之光照亮求索 之路。
【核按钮】2021高考语文一轮温习 第1部份 第5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单元检测 (1)
![【核按钮】2021高考语文一轮温习 第1部份 第5单元 扩展语句,压缩语段单元检测 (1)](https://img.taocdn.com/s3/m/b447eb27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e6.png)
单元检测·7第5单元扩展语句,紧缩语段[共85分]1.请以“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乐观向上的态度”为开头写一段话,要求衔接自然,语言通顺,字数在70~90字之间。
(4分)1.(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乐观向上的态度。
)天天黄昏,总有群跳舞的老太太伴随着录音机里音乐的节拍,挥动着红红绿绿的绸子,跳跃着轻巧的音符,将整个广场渲染得异彩纷呈,她们的欢乐感染着周围的人。
2.以“太阳”为重点,依照下面两种情景,别离扩写,每段很多于40字。
(6分)情景一:冬季中午太阳情景二:夏天早晨太阳2.情景一:严寒的冬季,太阳照射到的地址都是温暖的。
中午,我总会让自己沐浴在那阳光下,感受着太阳的温暖。
情景二:夏天的早晨,太阳就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直射大地,挟着热浪开始向人们示威。
3.请依照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一个场景。
要求想象合理,语言生动,很多于50字。
(4分)3.积蓄的雨水升腾蒸发,云雾飘渺,深潭澄澈而寒凉,在雾气的掩映下,冷傲而神秘。
暮霭中,远山被紫霞掩映着假设隐假设现,犹如蓬莱仙境般,令人陶醉。
4.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描述性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式。
(不超过60字)(5分)久旱不雨夏天烈日草木知了4.那是一个久旱不雨的夏天,太阳炙烤着大地,草木没精打采,奄奄一息,只有那知了,不断地在枝头高叫,破锣似的在替烈日呐喊助威!5.利用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式。
(不超过60字)(4分)夏夜欢笑声冷风操场星星5.星星眨着眼睛,冷风轻轻吹拂,操场上的小孩们,一个个像小老虎似的,你追我赶,不时发出一阵阵欢笑声,何等漂亮的夏夜!6.请依照蔡肇的“野水潺潺平落涧,秋风瑟瑟细吹林。
逢人抱瓮知村近,隔坞闻钟觉寺深”(《题李世南画扇》)这首诗,描述一个场景。
要求想象合理,很多于100字。
(6分)6.一条弯曲的小河从山涧潺潺流出,瑟瑟秋风中,片片落叶随风飘舞。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1专题十一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1专题十一](https://img.taocdn.com/s3/m/2a01e4f8f524ccbff121847d.png)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一 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结束
[考题三] [2017·全国新课标卷Ⅰ]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3 分)
()
A.真是事出意外!舍弟太过顽皮,碰碎了您家这么贵重的花瓶,
敬请原谅,我们一定照价赔偿。
B.他的书法龙飞凤舞,引来一片赞叹,但落款却出了差错,一时 又无法弥补,只好连声道歉:“献丑,献丑!”
设题 特点
本题第(2)小题属于“简明”的考点内容,主要考查考生 考题一 对前后重复的文字能否有效把握,并把累赘多余的文字
删除,让前后内容简洁连贯。
考题二
本题第(1)小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的能力,属于常规题型, 考向明确,难度较低。要求考生把语句中表意相同的成 分删掉,把可用可不用的词语(特别是虚词)删掉,把能 用指代性或替代性词语替代的内容替换过来。
百合说:“我会开花,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有一天,百合终于开花了,那洁白成为断崖上最 美丽的颜色。
(1)请在横线处补写一句话。要求:①既能回应野草的嘲讽,又能表现 百合坚定的信念;②不少于 20 字,不多于 25 字。(2 分)
(2)文中①②③④⑤⑥处,有三处多余,这三处是____________。(3 分)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一 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结束
[答案] (1)我不仅要证明自己的存在,还要装扮这山谷里的断崖 (2)②③⑥
[解析] 本题有两问,第(1)问要求“回应野草的嘲讽”“表现百合坚 定的信念”。野草讽刺的重点是“开花”“没人欣赏”,百合的话应针 对这两点,同时还要表达自己坚定的信念,这信念就是“开花”。第(2) 问要注意前后内容的重复与赘余。②前文已出现“百合”,此处省略不 影响表意。③前文有“心里”,与“内在的”语意重复。⑥“偏僻的” 和“荒郊野外”语意重复。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4专题十四
![2021高考语文核按钮考点突破【新高考(考后版)】14专题十四](https://img.taocdn.com/s3/m/4f6ee0271711cc7931b716d2.png)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十四 审题与立意
结束
[范文] 相隔千里心不离
泰戈尔的《飞鸟集》中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飞鸟与鱼的距离。” 因为飞鸟和鱼一个在天上,一个深潜海底,这是空间上的距离。
最后,价值判断。材料主体部分告诉我们抗疫密切了人们的联系,可见 命题者意在引导考生思考“疫情的意义”以及“隔离”的积极意义,它让我 们的心更近了,联系更密切了。所以,考生对于“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的 思考,要挖掘其正面价值,体现积极的价值观。
试题解析Biblioteka 知识建构考题突破专题十四 审题与立意
结束
立意角度:“距离”,体现的是一种规则意识。规则意识,是指发 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在特定的环境之下,什么该 做,什么不该做,不该做的事情做了可能会有什么后果。“联系”,体 现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体现了参与抗疫过程中的每个人的个人价值与 社会价值,体现了他们自身的职业素养。综上所述,考生可以从两个角 度综合立意,病毒必须隔离,人心不能疏离。
2.对应着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4-2:在表达时,讲究逻辑,注重情感,能综 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力求做到观点 明确,内容丰富,思路清晰,感情真实健康,表达准确、生动。
3.体现了高考内容和要求。凸显了人文关怀,更充分地关注了人的自身与社会的关 系、与时代发展的联系,既具有密切联系生活的现实性,又具有理性思考的灵活性。
空间隔离了病毒,却隔离不了信息的联系。疫情期间,各种数据牵扯人们的 心,疫情信息传递需要距离,但有了深入一线,传递温情和力量的新闻工作者 们,网络电视媒体得以及时更新。打开手机,铺天盖地的新闻,人心惶惶,黑 暗降临,微光点点,我们无法相遇,但心终将相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试题解析
结束
解读试卷明考向
[考题] [2020·新高考Ⅰ卷(山东)]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19 分) 材料一:
历史地理学的起源至少可以追溯到我国最早的地理学著作《禹贡》。这 篇托名大禹的著作实际产生在战国后期。《禹贡》虽以记载传说中的大禹治 水后的地理状况为主,但也包含了对以往地理现象的追溯,含有历史地理 学的成分。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结束
显然,历史地理学形成和发展的一个决定因素是现代地理学的建立, 中国到 20 世纪初叶才逐渐具备这一条件。中国沿革地理向历史地理学的 发展是 30 年代以后才开始的。由顾颉刚等发起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及其 主办的《禹贡》半月刊,起初仍以研究和发展沿革地理为宗旨。1935 年, 《禹贡》开始以 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 (中国历史地理)作为刊 物的英语名称,这说明禹贡学会的学者们已经受到现代地理学的影响, 产生了将传统的沿革地理向现代的历史地理学转化的愿望。新中国成立 后,对学科发展满怀热情的学者及时指出了沿革地理的局限性,一些大 学的历史系以历史地理学取代了沿革地理。到上个世纪 60 年代中期,中 国历史地理的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已经粗具规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 的历史地理学者继承和发扬沿革地理注重文献考证的传统,充分运用地 理学和相关学科的科学原理,引入先进的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断开拓 新的学科分支,扩大研究领域,在历史地图编绘、行政区划史、人口史、 区域文化地理、环境变迁、历史地理文献研究和整理等方面都取得显著 成绩,有的已居国际领先地位。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在整体上达到一 个新的水平,标志着这门具有悠久传统的学科迎来了一个向现代化全面 迈进的新阶段。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结束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中,皇朝的更迭、政权的兴衰、疆域的盈缩、政区的 分合和地名的更改不断发生;黄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频繁决溢改道又经常引起 有关地区地貌及水系的变迁,给社会生活带来相当大的影响。中国古代繁荣 的文化使这些变化大多得到了及时而详尽的记载,但由于在如此巨大的空间 和时间中所发生的变化是如此复杂,已不是一般学者所能随意涉足,因而产 生了一门专门学问——沿革地理。
C.学科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兴起于西方,它的研究体现了发生学原 理的应用,最能彰显现代地理学的科学特征。
D.地理环境由自然环境和城市环境构成,两者的形成和演变都遵循 一定的规律,而且都会经历较为漫长的演变过程。
[答案] A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结束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结束
[解析] 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指向课程标准学业质量水平 中“准确、清楚地分析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和“比较、概括多个文本的 信息,发现其内容、观点、情感、材料组织和使用等方面的异同”的能力。
(摘编自葛剑雄《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基础和前景》)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为研究对象的地理学的庞大家族中,具有独特性,
即空间过程和时间过程相结合。英国近代地理学创建人麦金德,主张地理学 者应当尝试重建过去的地理,如果不是这样,地理学就只是当代现象的描述, 只有加上时间的尺度,才能考察变化的过程,并显示出今日的地理只不过是 一系列阶段的最新一个阶段。
沿革地理研究的内容关系到国计民生,也是治学的基础,例如历史地名 的注释和考证、历代疆域和政区的变迁、黄河等水道的变迁,特别是与儒家 经典和传统正史的理解有关的地理名称和地理知识,都被看成是治学的基本 功。沿革地理的成就在清代中期达到高峰,很多乾嘉学者致力于此。
但是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二者不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质的 区别。就研究内容而言,前者主要是疆域政区、地名和水道的变迁,后者却 涉及地理学的各个分支。就研究的性质而言,前者一般只是对现象的描述和 复原,很少涉及变化的原因,后者则不仅要复原各种以往的地理现象,而且 要寻找它们变化发展的原因,探索背后的规律。由于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地理 学在中国的传播很迟,加上我国缺乏全面系统的科学基础,中国沿革地理虽 然早已成为专门学问,却一直未形成新的学科。历史地理学则有自己独立的 学科体系和理论,是现代地理学的一部分。
(摘编自刘盛佳《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试题解析
知识建构
考题突破
专题一 现代文阅读Ⅰ·信息类阅读
结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禹贡》和《汉书·地理志》都对以往的地理现象做了追溯,包含 沿革地理的知识,也含有历史地理学的成分。
B.沿革地理在中国古代较为发达,是因为古代学者需要借助它来开 展儒学和历史研究,但它并没有独立的学术空间。
历史地理学把空间和时间结合起来的特征,体现了发生学原理的应用, 意味着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的研究,要从产生、形成、演变的 过程来探寻其规律,这是近现代科学的重要特征。而地理环境的演变往往需 要经历漫长的时间过程,如长江三峡、黄土高原、长江三角洲等地貌的形成 和演变,时间之漫长达到十万至数千万年;我国许多城市的兴起距今已有 1000 年,而像武汉如从原始部落聚居算起,距今已达 4000~5000 年,从原 始城址的出现算起距今也有 3100~3600 年。这种形成的演变过程,只有全 面系统地进行观察和研究,才能探寻出规律性的内容。有了客观的规律,方 能预测其未来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