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四五”专业建设发展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础和支撑,是我校稳步发展、塑造品牌、实现升本目标的关键。
根据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特编制学校“十四五”(2021-2025年)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专业建设现状“十三五”期间,学校坚持“以能力为本位,学生为中心,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和“立足商科,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按照“商科优、工科强,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建设思路,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设置,深化教学改革,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师资结构趋于优化,教学改革成果丰硕,人才培养效益显著,办学质量稳步提升。
2014年启动“创新强校工程”建设,成效显著;2018年学校通过了教育部人才培养工作评估。
(一)主要成效1.招生专业布局日趋合理“十三五”期间,学校结合自身办学基础和专业建设实际,建立主动适应湖南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布局日趋合理。
专业大类由10个扩大至12个,招生专业数由29个扩大至51个,先后增加了中西面点工艺、药品经营与管理、康复治疗技术等15个专业,目前在校生规模达到21000人(含高职扩招),较好完成了“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专业布局目标,全面提升了学院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表1:2021年招生专业设置情况表2.专业建设成果较为丰硕学校全面推进专业建设和专业群建设,基本形成了12大校级重点专业群(见表2)。
各专业群大力实施内涵建设,不断积累建设成果,获得湖南省高职教育质量工程建设项目4项,其中旅游管理专业群成功通过湖南省高职教育高水平专业群项目立项。
“十三五”期间,学校为社会输送了近15751名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新生报到率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2020年达到85.40%;历年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97%以上。
主要成果详见下表3。
表2:校级重点“专业群”基本情况表3:专业建设主要成果统计表3.财经商贸特色日益鲜明在2021年开设的51个招生专业中,商科类专业有18个,建筑类、信息类、汽车类等工科类专业14个,教育与艺术类专业8个,医药类专业11个,形成了以财经商贸类专业为主体,信息工程、智能工程、教育艺术、健康医药类专业为四翼的“一体四翼”专业结构,较好的适应了湖南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滁州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校园建设规划为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建设,根据《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结合校园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和需求,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校园建设基本情况“十二五”期间是学校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学校高水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成功获批“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学校。
为了支撑学校的快速发展,学校着力推进以会峰校区扩建西区为重点的校园基本建设,校舍面积不断增加,校园环境进一步改善,美丽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一)主要成就1.校舍建筑面积进一步增加会峰校区北侧新征地2.04万平方米,校园占地总面积达到102.28万平方米,为学校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新增校舍建筑面积8.0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达到38.23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15.57万平方米。
会峰校区行政楼、地信楼、信息楼、化工楼、生工楼、数学楼、5栋学生公寓、2栋专家楼等如期投入使用,二级学院基本做到了一个学院一栋楼,为学科专业转型和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2.学习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对琅琊校区综合楼、教科楼、美术楼、音乐楼进行改造,教科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教学实验实训用房极大改善。
改造体育馆,消除了屋顶安全隐患。
实施化工楼门厅、生工楼门厅、信息楼门厅和琅琊校区锅炉房、会峰校区专家楼地下室、学生公寓14#楼一层等改造,建设生物大棚实训厂房、汽车检测实训厂房等,改造增加4200平方米实验实训用房,想方设法改善院(部)实验实训条件。
对琅琊校区8栋学生公寓、会峰校区2栋学生公寓进行改造,更换钢质进户门和塑钢窗,学生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
实施空调进校园工程,为全部学生宿舍、食堂、图书馆、办公室以及部分教室和实验室安装了空调,改善了师生学习工作生活条件,并以此为契机,对两校区电力进行增容,新添两条供电专线,整合校园线路,提高供电的可靠性,为学校发展预留了电力空间。
3.校园环境整治一新完成会峰湖除险加固整治,对湖坝周边景观进行高水平设计建设,形成以会峰湖为核心,亭、廊、桥、潭、林、竹、花、草为依托,小桥流水和园林小路为纽带的会峰校区西区景观带。
滁州学院十三五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规划
实施进展中期检查报告
规划名称:
规划负责人:
联系方式:
所在单位:
填表时间:
滁州学院发展规划处制
填表说明
1. 本报告书适用于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十三五”专项规划(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科技工作规划、校园建设规划)、“十三五”信息化建设规划、各二级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规划。
2. 报告书由规划负责单位填报,报告书内容应据实填写,作为规划建设过程评估的依据,规划负责人对材料真实性负责。
一、规划建设目标
二、规划的执行情况(对照规划文本)
三、规划实施中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成效
四、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五、后期推动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六、检查意见。
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doc
谢谢您的观赏滁州学院文件校政〔2016〕61号滁州学院关于修(制)订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15〕36号)、《滁州学院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方案》、《滁州学院综合改革方案》以及《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校党字〔2016〕30号)等文件精神,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经学校研究,决定开展2016版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制)订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请各学院(专业)遵照执行。
一、指导思想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紧紧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学校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改革、“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模式改革、“筑牢基础—强化专业—多样发展”的“三段式”培养模式改革以及社会责任教育改革等五项改革,着力培养基础实、能力强、素质高,富有社会责任感,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原则(一)合理定位,培育特色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办学定位,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专业进行合理定位。
在《滁州学院专业人才培养质量通用标准》(校政教〔2015〕67号)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整合课程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征,培育专业特色,形成比较优势。
(二)强化实践,注重应用贯彻落实《滁州学院关于深化实践育人工作实施方案》(校政〔2015〕123号),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科学构建“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着力打造“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的实践育人特色。
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或职业标准,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滁州学院文件
滁州学院文件校政〔2017〕50号滁州学院关于印发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的通知各二级学院、各部门:经学校研究,现将《滁州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工作落实。
滁州学院2017年6月2日滁州学院办公室2017年6月2日印发滁州学院信息化建设“十三五”规划(2016-2020)当今社会已是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信息技术被认为是人类的第六大发明。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进一步提高,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均对教育信息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十二五”期间,国家、地方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均出台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文件,各级教育机构重视信息化的共识已经形成,几乎所有高校都将信息化作为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并对信息化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望。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大学的基本办学保障,现代大学治理结构的技术保障。
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高校核心竞争力,并成为大学办学水平、综合实力、管理水平以及知名度的重要体现,一些高校已经将信息化凝练成办学特色与亮点。
“十二五”期间,我校获批安徽省第一批教育信息化试点高校、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
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通过扎实苦干,进一步完善了网络基础设施、开展了校园电子校务建设和网络学习改革实践,建立了与台湾地区信息化建设领先高校——淡江大学的友好合作关系,与省内外高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交流合作联系。
当前,信息网络技术的相对成熟,教育信息化政策利好明确。
2015年我国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2016年出台了“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政策文件,从国家层面高度强调了信息化的重要地位,必将翻开信息化建设的新篇章。
我校也具备了相对完善的管理体系及信息基础环境,并明确提出了“地方性、应用型、开放式、信息化”的办学定位。
如何落实学校的办学定位,通过信息化实现学校跨越式发展,使信息化成为学校的特色之一,距离学校领导和师生员工对信息化的高度期望,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
学院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学院是我国现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阵地。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求,学院需要制定一份合理的十三五建设发展规划,以推动学院的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1.提高教育质量:加强教师培训,引进优秀师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拓宽学科门类:根据社会需求,增设新的学科门类,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选择。
3.加强科研实力:建设科研平台,增强科研团队能力,提升科研成果质量。
4.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拓展国际交流渠道,提升学院国际影响力。
5.改善办学条件:增加学院硬件设施建设投资,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6.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提高就业竞争力。
7.加强社会服务功能:加强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提供社会服务,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三、具体举措1.完善师资队伍:通过提高教师薪酬待遇、严格选拔机制、广泛招聘等方式吸引优秀师资加入学院,提高教学水平。
2.新学科建设:根据社会需求和学生兴趣,增设热门学科专业,拓宽学科门类。
3.科研平台建设:增加投入,建设实验室、科研中心等科研平台,提高学院的科研实力。
4.国际交流与合作:建立国际交流合作机构,加强与国外高校的交流,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
5.校园建设:加大对校园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环境。
6.创新创业教育: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中心,提供相关课程和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保障措施1.加大政府支持:通过争取更多的政府投入,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保障学院的发展需要。
2.提高经费利用效率:加强财务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优先支持教学与科研工作。
3.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健全的师资培训体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4.加强内外交流合作:与国内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学院的发展。
5.加强内部管理:完善学院的管理体制,建立科学的评价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效能。
滁州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滁州学院“十三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为深入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一支与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师资队伍,根据国家和安徽省《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一)主要成就“十二五”期间,在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围绕地方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合格评估为契机,努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的工作思路,加快转型发展,通过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计划”、“双百、双证、青蓝计划”以及博士化工程、海外培训等有效措施,逐步构建了一支规模、结构、质量与学校转型发展基本适应的应用型师资队伍。
1.师资队伍规模稳步增长,结构不断优化截止2015年12月,学校教职工总计1120人,其中专任教师770人(含柔性引进人才),外聘兼职教师254人。
专任教师中,博士124人、硕士563人,硕士以上占89%,其中博士16%;教授58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187人,副高以上教师31.8%;35岁以下青年教师约53%,45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约82%;具有海外学习与研修经历的教师约占12%。
相比“十一五”末期,师资队伍总量增长平稳,其中学历、职称层次明显提升,硕士以上学位教师比例提高27.7%,博士比例提高8.2%,高级职称比例提高7.9%,正高提高3%;年龄结构趋于合理,35岁以下青年教师比例下降6.5%,老、中、青结合的梯队初步形成;学缘结构不断优化,新增教师大多来自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省内高校毕业生比例逐年降低,部分教师通过赴海外(境外)高校交流培训,拓阔了国际化视野。
2.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团队建设初显成效“十二五”期间,学校积极依托各级各类人才建设工程,构建了学术技术带头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教学名师、教坛新秀等选拔培养体系,实施了“名师+团队”建设计划,引进和培养了一批省、校级高水平优秀人才,形成了不同类别与层次的人才团队。
滁州学院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DOC)
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理论基础、理论应用和技术能力,为党政机关、企事业等基层单位从事市场营销管理和服务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质。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以及市场营销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了解本学科和本行业的发展前沿和发展动态,具有理论应用和技术开发能力;掌握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一门外语。
3。
具有适应社会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具有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一定的军事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标准和军事训练标准。
5。
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与科学素质,具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6。
具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人际沟通以及分析和解决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三、主干学科企业管理、会计学、西方经济学、四、主要课程管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统计学会计学市场营销经济法消费者行为学市场调查商务谈判国际市场营销(双语)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见表四六、学制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6年。
七、学位授予管理学学士八、毕业学分要求毕业最低课内总学分要求为143.5学分,其中必修学分为101。
5学分(公共基础课为44。
5学分,专业基础课为57学分),选修学分为42学分(专业选修课为32学分,公共选修课为10学分).实践教学学分为50.25学分。
其中财务管理、商务谈判等课程必须写课程论文。
九、教学计划的必要说明1。
课内实验教学学分以及第二课堂教学学分在表四(实践教学环节安排)中.2。
滁州学院专业建设项目
滁州学院专业建设项目申报表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建设级别:合格所属系(部):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专业负责人:葛秀涛申报日期:2007.7.8滁州学院教务处制二OO六年十二月一、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二、专业建设的内容及成果请将“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程教学计划”附于申请表之后。
三、专业建设的启动条件请将“在编教师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专业方向等)”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附于申请表之后,其他相关材料专业点留存、备查。
四、特色特色是专业长期形成的风格,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2、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五、专业负责人简介六、专家组评审意见七、学校审核意见附1:“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方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化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十一个学科门类中属理学中的化学类,与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3745-92)化学一级学科(编号150)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核化学”同属二级学科的“应用化学(编号150.55)”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我系现有条件及滁州市岩盐、大理石、芒硝、石膏、绢云母、凹凸棒粘土、膨润土、花岗岩、钾长石、玄武岩、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业发展迅速的现状。
目前,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方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化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方案1、指导思想[定位]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编号070302)是介于理学化学类的“化学本科专业”(发现新物质、新反应,探讨反应机理,编号070301)和工学中的化工与制药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将已确定的产品的生产工艺转变为工业大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与控制、所需反应器的设计、工艺设备的优化组合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编号081101)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报告
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报告XXX“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某某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立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的指导意见》文件要求,充分发挥学科建设在我院各项事业发展中的龙头作用,进一步提升我院的综合实力,按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优先发展市场急需专业;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的学科专业发展格局”的总体思路,遵循“增强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建设原则,根据学院事业发展的总目标,制定某某学院“十三五”学科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一)发展现状1.学科专业规模逐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我院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办学理念,秉承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正确处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关系,学科专业建设有了很大发展,形成了石油主干学科为特色,以工为主、文理管结合的学科格局,学科门类涵盖工学、理学、管理学和文学。
专业由“十二五”初的XX个发展到“十二五”末的XX个,专业规模逐渐扩大。
XX个专业中,理工类专业XX个,占XX%;文管类专业XX个,占XX%。
2.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
积极推进特色办学的各项改革和探究,构建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了人才培养总目标:即培养“适应能力强、创新肉体强、创业技能强”的特色适用人才。
“十二五”时代,学院的传统优势和特色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学院现有1个省级重点培育专业(勘查技术与工程)、2个某某省战略新兴财产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5个校级重点培育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土木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计较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工学学科成为我院专业建设群的主体,反映了我院鲜明的办学特色。
滁州学院专业建设项目
滁州学院专业建设项目申报表专业名称:应用化学建设级别:合格所属系(部):化学与生命科学系专业负责人:葛秀涛申报日期:2007.7.8滁州学院教务处制二OO六年十二月一、专业建设的目标和途径二、专业建设的内容及成果请将“专业建设方案”、“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全程教学计划”附于申请表之后。
三、专业建设的启动条件请将“在编教师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职称、专业方向等)”和“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方案”附于申请表之后,其他相关材料专业点留存、备查。
四、特色特色是专业长期形成的风格,有一定的稳定性,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
特色可以体现在不同的层面:1、专业办学观念、办学思路;2、人才培养模式;3、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以及解决教改中的重点问题等;4、科学、先进的教学管理制度、运行机制等。
五、专业负责人简介六、专家组评审意见七、学校审核意见附1:“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方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化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在《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十一个学科门类中属理学中的化学类,与中国科研项目《学科分类与代码》(GB/T 3745-92)化学一级学科(编号150)中的“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化学、核化学”同属二级学科的“应用化学(编号150.55)”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根据我校办学定位和我系现有条件及滁州市岩盐、大理石、芒硝、石膏、绢云母、凹凸棒粘土、膨润土、花岗岩、钾长石、玄武岩、石油等矿产资源丰富,精细化工和新材料业发展迅速的现状。
目前,我系“应用化学专业建设方案”、“应用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化学专业全程教学计划”为:应用化学本科专业建设方案1、指导思想[定位]应用化学本科专业(编号070302)是介于理学化学类的“化学本科专业”(发现新物质、新反应,探讨反应机理,编号070301)和工学中的化工与制药类的“化学工程与工艺本科专业”(将已确定的产品的生产工艺转变为工业大生产实际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与控制、所需反应器的设计、工艺设备的优化组合以及能量的转化和利用等,编号081101)之间的应用型理科专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滁州学院“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为进一步加强专业建设,构建完善与地方产业发展和转型升级需求紧密对接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不断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有效服务、支撑和引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安徽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滁州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等文件精神,结合地方和学校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基本情况“十二五”期间,学校始终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从专业调整、改造入手,不断夯实发展基础,加快转型发展,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改革创新、推进开放合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3年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2014年成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单位。
(一)主要成就1.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基本形成“十二五”期间,学校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破师范单一学科专业格局,通过新建、调整和改造,加强专业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紧紧围绕滁州六大支柱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定位,注重专业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支撑,着力打造信息技术类、化学化工类、生物与食品类、机械制造类、经济与管理类等学科专业群,大力推进师资、课程、实验实训条件等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群体效应逐步显现。
坚持一般和重点相结合,不断充实专业内涵,逐步培育专业优势和特色,信息技术类专业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
“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7个,学校本科专业达50个,其中工科专业21个、管理类专业6个,涵盖文、理、工、经、管、教、农、艺等八个学科门类,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以工管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格局基本形成,专业体系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匹配度日益提升。
“单一师专升本院校应用型学科专业转型调整路径的实践与研究”获得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表1:滁州学院“十二五”本科专业设置情况表学科门类年份专业合计文学2010年汉语言文学、英语、艺术设计、音乐学、美术学、新闻学、广告学、工业设计8 2015年汉语言文学、英语、新闻学、广告学、商务英语 5理学2010年信息与计算科学、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化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6 2015年信息与计算科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科学、地理科学、地理信息科学5工学2010年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网络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工艺、自动化、测绘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10- 2 -2010年国际经济与贸易 1 经济学2015年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工程 22010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公共管理、财务管理 4 管理学2015年市场营销、工商管理、财务管理、旅游管理、公共事业管理、酒店管理 62010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 3 教育学2015年人文教育、小学教育、体育教育、学前教育 42010年园林 1 农学2015年园林 12010年0 艺术学2015年音乐学、美术学、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 62010年33“十二五”期间,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的专业应用性品质不断提升。
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主要路径,积极探索“校地互动、校企一体、协同育人”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积极引入企业资源,共建“嘉吉生物”、“技鼎软件”、“国图地信”、“迪蒙德机械”、“金禾化工”、“百家筝鸣”等校企合作班;实施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相继开设“GIS综合改革试验班”、“卓越食品工程师班”、“卓越自动化工程师班”、“卓越教师培养班”等。
以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三模块、五类别”的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课程和教学资源建设。
积极推动公共类课程改革;积极引入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加强课程标准建设,将共性技术转化为教学内容,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和教材;积极推进教学方式方法改革,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倡导采用多种教学模式和方法,注重多元考核和形成性评价。
建立“以国家级项目为引领、以省级项目为重点、以校级项目为基础”的三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体系,大力开展本科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内涵建设和质量提升。
“十二五”期间,建设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省振兴计划专业建设项目8个、省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9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12个;获批省级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7个、省级精品开放课程16门、省级示范慕课课程10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2个、获批省级各类别教研教改项目67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7项。
3.“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明显“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外引内培、刚柔并济等办法,加强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逐渐形成了一支数量较为充足、结构较为合理、能力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基本满足了应用型学科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深入开展教学质量提升活动,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和教学团队建设,举办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竞赛、教师实践技能大赛、“名师论坛”、“教学沙龙”以及教学咨询、教学观摩和教学帮扶等活动,有效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
深入实施“双百计划”、“双证计划”和“青蓝计划”,开展“双能型”- 4 -教师评选、“科技工作推进年”等工作,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研究、实践应用、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
至2015年,学校拥有专任教师770人,其中教授58人、副教授187人,博士124人,硕士563人。
拥有省级教学名师7人,省级教坛新秀10人,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90余人,认定“双能型”教师306人,取得中级以上职业技能资格教师237人,赴企业挂职锻炼半年以上教师353人,省级教学团队8个。
4.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成果丰硕“十二五”期间,学校根据应用型专业建设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构建了“三层次、四类别”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需要,加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与项目的开发;加强实践教学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环节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依托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的合作共享平台,大力开展暑期实践教学小学期活动,参与面和质量逐年提高。
加强校内外实践教学场所和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等条件资源建设。
打造实践育人的三个课堂和三个平台,推进“三个课堂一体、三个平台联动”,学校实践育人特色初步显现。
“十二五”期间,新增校园建设面积8.1万平方米,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1.59亿元,学校教学仪器设备值达3.1亿元,建有校级综合实验室和实验实训中心19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186个。
其中,新增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省级示范实验实训中心5个、省级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6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2个、大学生创客实验室5个。
5.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学校大力推进学科专业向应用型深度转变,通过深化开放合作办学,加强资源条件建设,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和实践教学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促进了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及实践动手能力的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学校先后被评为“安徽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74个、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38个;学生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35项;在各类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189个、省级奖项858个;5800余人次获得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资格证书。
学生在“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互联网+”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
学校毕业生在滁州就业的占21.2%,在安徽省内就业的占55.4%,在长三角就业的占85.9%,毕业生服务面向的区域性特征进一步显现。
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0%以上,应用型专业毕业生就业对口率为79.7%,用人单位对学校的毕业生满意度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落实或深造情况较好,自主创业比例、职业期待吻合度、就业现状满意度相对较高。
- 6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学校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主要表现在: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应用性内涵有待进一步提升;工科类专业内涵建设效果不够明显,优势特色专业(群)较少,理科、人文、艺术和管理类专业转型发展有待深入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校企校地合作育人的深度和广度需要进一步拓展,实践育人和创新创业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化,多样性培养有待加强,社会责任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师资、实验室等资源条件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支撑及保障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十三五”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一)面临形势“十三五”是学校建设发展十分重要的时期,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
“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一带一路”等重大发展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省将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建设美好安徽;滁州市也在全面落实创新引领、工业强市、开放提升等发展战略,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健康养老等战略新兴产业,重点改造提升汽车与装备制造、农副产品深加工、新型化工、硅基材料等产业。
国家和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蕴含着巨大的科技与人才的市场需求,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机遇。
从学校自身来看,“十三五”期间,学校要完成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各项任务,要以良好状态顺利通过教育部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全面实现“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阶段性发展目标,这为学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
(二)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以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按照“提高质量,提升水平,办出特色”的要求,深化“地方性、应用型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发展,加快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向应用型深度转变,完善紧密对接地方支柱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应用型专业体系,“以工管为主、以信息为特色”的应用型学科专业特色得以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具体目标如下:——专业应用性品质更加突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