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期末整理
![比较政治学期末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1d0b1879a45177232f60a235.png)
问题一、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学五大范畴:政治哲学、本国政治、国际政治、公共政策、比较政治问题二、比较政治学的特色(一)研究方法(1)比较是用对比和鉴别的方式,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方法。
(2)比较研究: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活动和研究方式。
(二)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的作用(1)在政治学分支学科中以比较的方法见胜。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来源。
(3)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问题三、亚里士多德比较研究五大步骤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资料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原则对城邦归家分类。
准则一是最高统治者的数量;准则二是行为方式;阶级结构即不同阶级间权力分配方式。
4、将这一分类结果与稳定和不稳定联系起来,研究何种整体最不稳定或者最为稳定。
得出结论:纯粹的民主制和纯粹的寡头制属于最不稳定的政体,而最稳定的则是混合政体。
5、在这一分析的基础上做出若干概括,进而解释稳定与不稳定的原因所在。
问题四、近代的比较研究(一)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大革命》,作者对美国民主条件的分析无一不反正着他对法国社会的分析,而对法国社会研究也为其对美国的研究所证实。
(二)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儒教与道教》以及其他一些涉及印度、古代以色列的论文都可以再比较研究的框架内加以理解。
(三)孔德他第一个将比较方法看作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孔德将社会学和其他各类自然科学并列,并且在方法论上提出了用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相同或相似的观察方法、实验方法。
问题五、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后得到长远发展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法西斯主义的普遍兴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战后亚非拉国家的独立2、学术界知识发展的影响功能主义分析理论;心理学和心理分析研究;行为主义研究方法;有关非西方国家制度的研究资料越来越多3、理论经典伊斯顿、多伊奇、阿尔蒙德等人提出的理论经典使比较政治学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cbcd5721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0c.png)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一.基本概念比较政治学是当前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最发达的一门分支学科。
主要研究一个以上国家的行为、机构、程序、思想和价值,试图寻找几个国家共有的规律、模式、共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揭示各种政治制度的基本性质、活动方式和信念,找出特殊的因素和普遍的因素。
“比较政治”、“比较政治学”和“比较政治研究”实际上是同义语。
比较政治学起源于古希腊,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盛行于60—70年代,目前仍然十分流行。
比较政治学研究范围极其广泛,既包括对各种政治体系的比较研究,又包括对各国正式机构(如行政、立法和司法机构以及象政党和压力集团这样的组织)的比较研究(通常又称为比较政府研究),或对其他与政府没有直接联系的组织形式(如部族、共同体、社团、工会等)的比较研究。
比较的内容通常包括政治功能、意识形态、政治过程及政治文化等。
比较分析的具体方式既可以是横向的,也可以是纵向的。
西方比较政治学以三个基本概念为基础:“体系”、“结构”和“功能”。
在方法论上是多元化的,但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行为主义的影响,其中,系统分析论和结构-功能主义是两种主要的方法论。
二.概述发展历史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的名著《政治学》就提供了比较政治研究的实例和资料。
以后各时代、各国的学者也有比较政治研究的论述。
但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形成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美国政治学者加布里埃尔·阿尔蒙德(Gabriel A. Almond)1980年出版《比较政治学:体系、过程和政策》是该学科的奠基之作。
比较政治学的研究范围即比较的内容有:宪法、政府、政治体制、政治组织、政党、利益集团、政治社会化、政治文化、政治行为、政治过程等。
其研究方法主要有:政治制度比较法,对政治制度进行横、纵或纵横交错的多方位比较。
政治制度分类法,阿尔蒙德将之分成英美型、欧洲大陆型等;南斯拉夫的帕希奇则分成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3种类型。
简述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简述政治学的分支学科](https://img.taocdn.com/s3/m/456e4a41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e3.png)
简述政治学的分支学科
政治学的分支学科主要包括比较政治学、国际政治学、政治哲学、政治经济学、发展政治学、中国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等。
1.比较政治学:主要对本国以外其他国家或地区政治进行研究,并不必然要
求找到对应内容进行刻意比较。
2.国际政治学:重点研究的是国际环境和国与国之间的相互关系。
3.政治哲学:研究政治价值、政治制度及政治变迁等问题的学科。
4.政治经济学:从经济学角度研究政治现象,特别是政治与经济的关系。
5.发展政治学:研究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
6.中国政治学:研究中国政治现象和政治发展。
7.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国际政治与国际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此外,还有一些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如政治心理学、政治社会学、政治人类学等,这些领域的研究也丰富了政治学的研究视角和方法。
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世界政治研究
![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世界政治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2f0d1e26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13.png)
比较政治学视角下的世界政治研究比较政治学是一门社会科学,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和政治发展等方面的异同。
在世界政治研究中,比较政治学视角的应用日益重要。
本文将从比较政治学视角出发,探讨世界政治研究。
一、比较政治学的概念与发展比较政治学是研究全球不同政治制度和制度变化的学问,在世界政治的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比较政治学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变化,从早期着重于比较国家制度、政治体系的研究,逐渐转向结合全球化的动态变化与经济发展的案例分析。
二、比较政治学在世界政治研究中的意义比较政治学视角在世界政治研究中意义重大。
它不仅可以比较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形式和政治行为,起到了连接不同国家、跨越文化障碍的作用,还能够深入剖析各国的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对其发展的影响,起到了深层次的解读和预测未来发展的作用。
三、比较政治学与国际政治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可以适用于不同层面的国际政治问题研究。
比如,研究两个国家的战争原因、参战状态、指挥与战术等等,将两者进行比较分析,趋势和特点对比,以可比性高的研究设计方法为基础,避免不同性质问题逐一分析所引引入的混淆、差异性分析问题,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问题的本质和动态。
四、比较政治学的贡献与局限性比较政治学在国际政治方面贡献很多,比如它可以为各国政府的制度建设提供思路,为政策制定提供可靠的参考,同时也促进不同国家之间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
但是,比较研究也有其局限性,因为不同的时间、历史和文化因素,很难用统一的标准去比较,需要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分析,充分考虑其独特性和复杂性,并进一步细化分析。
综上所述,比较政治学是一个重要的世界政治研究角度,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更宏大的视野来观察国际政治的深刻变化,理解每个国家和地区的制度,协助建立更加合理、有宏大意义的国际政治规则。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54378e6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f19bc0d.png)
比较政治学相关内容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领域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以比较的方法来研究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体制和政治现象。
比较政治学作为一门学科,除了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相比较,还与其他政治学子学科如国际关系、公共行政等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文将围绕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概念、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概念1、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指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结构、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基础性要素。
常见的政治体制包括总统制、议会制、半总统制等。
这些不同的政治体制对政治决策的过程和结果产生了不同的影响,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不同政治体制的比较研究,来掌握其影响机制及优缺点。
2、政治文化政治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观念、价值观、行为规范等方面的共同价值体系。
它是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也是政治体制变迁的驱动力。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比较不同国家、地区的政治文化,来掌握其形成和变迁的机制,进而为政治体制建设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3、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政治体制、政治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变迁和发展。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不同国家政治发展的比较研究,掌握其共性和差异性,推断出政治变革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政策和制度改革提供参考。
4、政治经济政治经济是指政治和经济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关系。
比较政治学可以通过对政治体制和经济制度的比较研究,探究政治经济的影响机制和运行机制,进而为经济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1、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之一。
它通过对某一国家或地区的精细分析,来探究政治体制、政治文化、政治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例如,通过对美国的选举制度进行案例分析,可以探究其对政治竞争和稳定的影响。
2、区域比较法区域比较法是指对同一地理区域内不同国家或地区进行比较研究的方法。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政治体制、经济制度等进行比较,来探究其共性和差异性,进而为本地区的政治发展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比较政治学——精选推荐
![比较政治学——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a8136621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1.png)
⽐较政治学⽐较政治学第⼀章绪论第⼀节⽐较政治学的性质⼀、什么是⽐较和⽐较研究1.什么是⽐较⽐较是⼀种科学研究的⽅法。
具体指:(1)从对⽐和鉴别中认识事物;(2)从经验事实中概括和提炼理论命题;(3)从反复发⽣的现象中作出规律性总结并据以预测未来。
⽐较是确定事物间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认识⽅法。
这⼀⽅法就是根据⼀定标准对存在某种联系的诸多事物分类,并对不同类型事物进⾏⽐照研究,把握事物特征,实现对所研究事物的理解与解释的过程与⽅法。
2.什么叫⽐较研究将⽐较⽅法系统地运⽤于科学研究⽽形成的⼀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式。
(教材第3页)⽐较——研究⽅法⽐较研究——研究活动、研究⽅式特定性:研究领域、研究主题、交叉学科⼆、政治与政治学1.什么是政治⼈是政治动物。
政治就是共同体⽣活。
共同体⽣活是最符合⼈的本性的优良的⽣活。
——(古希腊)亚⾥⼠多德,《政治学》政就是众⼈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之事,便是政治。
——孙中⼭,《三民主义》政治就是价值的权威性分配。
——伊斯顿,《政治⽣活的系统分析》政治是经济的最集中的表现。
——列宁,《论⼯会、⽬前局势及托洛茨基的错误》政治就是参与国家事务,给国家定⽅向,确定国家活动的形式、任务和内容。
——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本课教材关于政治的解释:所谓政治,在⽐较宽泛的意义上,是指主要与权⼒、统治和权威有关的⼈类关系样式。
这是⼀个关于政治的⽐较政治学的解释。
政治即社会实践主体围绕公共权⼒⽽展开的活动。
——商红⽇,《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研究》(1991)政治有⾼度政治与低度政治之分。
⾼度政治是以国家权⼒为中⼼⽽展开的活动;低度政治是围绕公民权、公民社会等⽽展开的活动。
——商红⽇,《⾼度政治与低度政治》(2009)2.什么是政治学政治学即研究政治的学问。
(教材,第4页)学问:其⼀,指⼴博的学识,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指按照⼀定学科规范开展学术研究前者通常指称博学的⼈,称为“有学问”;后者通常指称研究活动,称“做学问”。
比较政 治学考试试题
![比较政 治学考试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54fb7a8f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009a383.png)
比较政治学考试试题比较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政治体系、政治行为和政治过程的学科。
通过对各国政治现象的比较分析,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的本质和规律。
以下是一套可能出现在比较政治学考试中的试题,并对其进行简要的分析和解答。
一、选择题(每题 2 分,共 20 分)1、以下哪个国家采用的是总统制政体?()A 英国B 法国C 美国D 德国2、政治文化的核心要素是()A 政治认知B 政治情感C 政治价值观D 政治态度3、比较政治研究中,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不包括()A 统计分析B 案例研究C 回归分析D 因子分析4、以下哪种政治制度强调权力的制衡与分立?()A 议会制B 总统制C 半总统制D 委员会制5、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是()A 经济发展B 社会变革C 文化传承D 政治改革6、在政治体系中,负责制定政策的机构是()A 立法机关B 行政机关C 司法机关D 利益集团7、以下哪个国家被认为是典型的社会主义国家?()A 朝鲜B 越南C 古巴D 以上都是8、比较政治研究中,结构功能主义的代表人物是()A 阿尔蒙德B 亨廷顿C 伊斯顿D 李普塞特9、政治参与的主要形式不包括()A 选举投票B 政治结社C 暴力革命D 政治接触10、以下哪种政治体制强调集体决策和协商?()A 威权主义B 民主主义C 精英主义D 多元主义二、简答题(每题 10 分,共 30 分)1、简述政治制度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
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君主制、共和制两大类型。
君主制又可分为绝对君主制和立宪君主制。
绝对君主制中,君主拥有绝对权力,不受任何限制。
立宪君主制下,君主权力受到宪法和议会的一定约束。
共和制则分为总统制、议会制和半总统制。
总统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拥有较大权力。
议会制里,政府由议会中多数党或政党联盟组建,政府对议会负责。
半总统制兼具总统制和议会制的特点,总统和总理都有一定权力。
2、分析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的影响。
政治文化对政治体系有着多方面的影响。
《比较政治学导论》笔记
![《比较政治学导论》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ce824b7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20.png)
比较政治学导论《比较政治学导论》是一门介绍和讨论各国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变革的学科。
通过比较各国的政治系统,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国家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探讨政治科学的核心问题。
一、比较政治学概述比较政治学是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历史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它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政党体系、选举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问题,并通过比较研究来揭示规律和解释现象。
二、比较政治学的方法1. 比较研究方法比较政治学的核心方法是比较研究。
通过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国家或地区,对它们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进行详细的比较研究,以寻找共同之处和差异之处。
2. 定性和定量方法比较政治学的研究方法有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深入的案例研究、历史分析和文本分析来获得详细的描述性数据,对政治现象进行深入理解。
而定量方法则是通过统计分析和模型构建来获得更为精确的数据和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领域1. 政治制度比较政治制度比较研究是比较政治学的一个重要领域。
它研究各国政治制度的类型、结构、演变和效果,比较不同制度下的政治稳定性、发展性和责任性等问题。
2. 政治文化比较政治文化比较研究探讨各国政治文化的差异和影响因素。
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对政治行为、政治信任和政治参与产生着重要影响。
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因素对政治的影响。
3. 政党体系比较政党体系比较研究研究各国政党体系的类型、组织形式、竞争关系和影响力等问题。
政党是政治制度中重要的力量,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政党体系的运作和影响。
4. 选举制度比较选举制度比较研究研究各国选举制度的类型、效果和改革等问题。
选举制度对政治竞争、政党竞争和政治稳定等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较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选举制度的功能和影响。
《比较政治学导论》是一门重要而广泛的学科,通过比较研究国家的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国的政治现象和变革过程。
比较政治学课件
![比较政治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d5dd66a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93.png)
比较政治学课件如下:
1. 课件标题:比较政治学基础
2. 教学目标:通过本课件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比较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了解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特征和差异,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内容:
* 比较政治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 政治体系的类型和特征
* 政治发展的概念和模式
* 政治稳定与政治变革的要素和条件
* 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4. 教学方法:
* 课堂讲解:介绍比较政治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 案例分析: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特征和差异。
*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发展、政治稳定与政治变革的要素和条件。
*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自己的观点,加强课堂互动。
5. 教学资源:
* 教材:《比较政治学导论》
* PPT课件:包含比较政治学的定义、研究对象、政治体系的类型和特征等内容的PPT课件。
* 视频资料:介绍不同国家政治体系的视频资料。
* 案例资料:具体国家政治体系的案例资料。
6. 课后作业:
* 写一篇关于某国政治体系的论文,要求分析其特征和优缺点。
* 思考题:如何运用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当前国际政治形势?
7. 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进行评价,了解学生对比较政治学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a65a3caf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eb93026.png)
比较政治学导论(知识点整理)比较政治学导论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性质一、比较和比较研究二、政治与政治学三、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一、规范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二、经验性理解意义上的比较政治学第三节比较政治学的基本功用一、比较政治学的优长二、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功用第二章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一、早期的比较政治研究二、近代的比较政治研究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发展四、比较政治学研究在中国第二节比较政治学主题的变迁一、研究主题的当代状况1.政治制度的分析框架与分类体系2.政治制度的构成及其含义3.政治制度的变迁及其原因4.政治制度的深层次文化结构5.政治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二、方法论模式的发展1.社会科学化的努力2.可能性的超越:异质比较与同质比较3.从描述走向分析和深度描述4.宏观与微观的融合第三节比较政治学发展的动力一、学科主流的影响二、主流学科的影响1.历史学与比较史学2.人类学与社会学3.经济学与比较经济学三、比较政治学学科内部的张力关系四、社会政治环境所给定的学科发展条件第三章比较政治学的范式争论第一节元理论层次的争论及其启示一、主流范式:实证主义及其主张二、非主流范式:后实证主义、批判理论和建构主义1.后实证主义2.批判理论3.建构主义三、范式间的争论及其启示第二节作为先驱者的马克思与韦伯一、马克思主义的范式意义二、韦伯理论的范式功能三、马克思与马克斯·韦伯之于比较政治学第三节不同政治取向型范式间的争论一、多元主义/自由—民主主义范式二、激进主义范式三、社会合作主义/保守主义范式第四章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第一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操作技术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主要方法1.规范研究方法2.结构研究方法3.行为研究方法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基本进路第二节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操作技术及其缺陷的控制一、比较政治研究的操作技术二、比较政治研究的缺陷及其控制第三节理论建构的基本方法一、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推论类型和理论层次二、比较政治学研究的模型化形式三、比较政治研究的立论方式第五章比较政治学中的国家理论与体系理论第一节国家理论的历史发展与传统政治学一、国家理论与政体分类法问题二、国家理论与国家概念的发展三、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第二节体系理论的兴起及其影响一、传统国家观的困境与体系理论的兴起二、主流体系理论1.伊斯顿的政治系统理论2.阿尔蒙德等人的结构功能主义框架三、对主流体系理论的批评及其替代性理论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的系统理论2.批判和激进取向的系统理论第三节国家理论的复兴与新多元局面的出现一、体系理论的困境与国家理论的兴起二、当代国家理论的不同流派1.多元主义国家理论2.新保守主义国家理论3.新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三、有关国家问题研究的再续与创新1.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研究2.比较革命研究第六章比较政治学文化研究第一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兴起及其意义一、政治文化研究兴起的学术渊源与社会背景二、政治文化的概念第二节公民文化研究及其传统一、公民文化研究:概念与类型学研究二、政治文化研究的“复兴”与“后物质主义”取向的出现第三节政治文化视野中的权威、革命与政治发展一、政治文化与权威主义二、政治文化与革命和政治冲突三、政治文化与政治发展四、对中国政治文化的研究第四节政治文化研究的发展:政治社会化与政治文化研究前瞻一、政治社会化研究的基本内涵二、争论中的政治文化研究三、走向多元的政治文化研究第七章现代化的比较研究:发展与欠发展理论的若干理论第一节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及其发展一、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二、社会学领域中的发展问题研究三、历史学领域的现代化与发展研究第二节比较政治学视野下的现代化发展一、政治发展的基本含义二、政治发展诸问题研究1.政治发展的过程与样式2.政执发展与模式选择3.政治发展与政治秩序4.其他有关问题三、对于现代化理论和政治发展理论的批判第三节欠发展论与依附论一、现实的启迪与理论的教益二、相对于发展的欠发展1.中心—边缘的欠发展理论2.不平等的发展3.不平衡的发展三、相对于欠发展的依附性发展1.依附性发展2.依附性结构中的发展3.世界体系中的依附性发展第八章社会—政治结构理论第一节精英主义一、精英主义的基本概念二、精英主义理论的基本命题三、精英理论的特征四、有关精英理论的争论第二节多元主义一、多元主义的概念及其学术渊源二、多元主义的基本观点三、作为经验民主理论的多元主义四、对多元主义的批判与新多元主义的产生第三节法团主义一、法团主义的概念二、法团主义的政治后果三、精英主义、多元主义与法团主义的关系第四节工具主义与结构主义一、工具主义二、结构主义三、各种不同理论观点之间的可能联系第九章比较政治学的新发展:新理论和新方法第一节新政治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经济学与政治学关系的历史脉络二、理性选择运用的政治研究1.布坎南的立宪研究2.唐斯对投票现象的分析3.奥尔森对利益集团的分析三、理性选择理论对于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研究转向的推动第二节新制度经济学对比较政治学的影响一、从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二、新制度主义的主要理论建树三、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在政治学和比较政治学中的扩散第三节从国际政治学、国际政治经济学到比较政治经济学一、国际政治学的困境与突破二、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发展三、比较政治经济学的创生与发展第十章比较政治学的新进展:传统主题的深化与发展第一节民主化浪潮的兴起及其对于比较政治学研究的刺激一、第三次民主化浪潮的冲击与震撼二、民主概念的经验内涵第二节民主化转型研究一、民主化研究的理论进路二、民主化转型的经验研究第三节民主巩固问题研究一、民主巩固的概念与标志二、回潮与民主巩固三、民主巩固的若干问题1.合法性、绩效与民主巩固2.市民社会与民主巩固3.制度选择与民主巩固。
比较政治学课程
![比较政治学课程](https://img.taocdn.com/s3/m/18cbbbd9b9f3f90f76c61bd2.png)
第一讲: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定位1、比较政治学的定义比较政治学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它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2、比较政治学的历程(1)主题:从城邦到民族国家(2)方法:从政体分类到政治过程(3)人物:从亚里斯多德到阿尔蒙德3 、比较政治学的现实价值(1)拓展政治视野(2)超越自我中心主义(3)实现政制借鉴4、比较政治学的知识功能(1)积累背景知识(2)改善知识分类(3)检验理论假说(4)作出前景预测二、当代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宁骚的区分:比较分析的多维度视角(1)比较政治学的理论与方法(2)比较政治制度(3)比较政治行为(4)国别政治与地区政治2、威亚尔达的区分:地理划分的视角(1)国别研究 (2)多国家研究(3)区域研究 (4)跨地区研究 (5)全球比较 (6)主题研究3、迈耶的区分:政治经济关系的视角(1)工业民主国家(2)工业独裁和专政(3)欠发达国家的政治4、《政治科学新手册》的区分:学科发展的视角(1)国别研究(2)国家之间的系统比较(3)研究方法(比较的规则、层次与局限)5、总结:比较政治学的研究体系(概念—方法—理论—制度)三、当代比较政治学的发展:从比较政府到比较政治1、比较政治学的发展线索(1)历史主义(2)法律—制度主义(3)行为主义(4)新制度主义2、二战与比较政治学的发展(1)极权主义的影响(民主—独裁)(2)冷战背景下的新兴国家(共产主义—资本主义)(3)欧洲到美国的学者移民(欧洲—北美)3、比较政治学的具体发展(1)在范围上,新兴独立国家的出现拓展了比较分析的边界,非西方世界的国家建构和民主建设等议题受到广泛关注。
(2)在内容上,突破了以法律机构为主体的研究模式,与公共权力有关的利益集团、社会舆论开始作为重要的考察对象。
(3)在主题上,开始从辩论民主政治的本质转向思考民主政治的社会条件,探索经济发展、政治文化与民主转型之间的关系。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7773ee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ec.png)
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研究一、介绍政治学中的比较政治学是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学科。
其目的是通过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各国政治体系的特点、优点和缺点,以及政治变革和制度变革的成败因素,以此为基础为世界和谐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二、比较政治学的历史比较政治学起源于19世纪,当时,在欧洲和美国都开始出现类似的研究活动。
在普鲁士,门格斯-维尔尔斯博士(Ignaz Jastrow Menger)率先提出了比较研究的思想。
1872年,“比较法学和比较政治学”学会在法国成立。
20世纪30年代,比较政治学逐渐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并且出现了主要理论派系,如美国的现代化理论、欧洲的制度主义等。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1. 政治文化的比较研究政治文化是一种蕴含在人们心理中的观念和现实的总和。
比较政治学通过比较各国政治文化,研究其特点、来源和影响,寻找不同政治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差异,为理解国际政治关系提供基础。
2. 政治制度的比较研究政治制度是指政府管理和控制人民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
比较政治学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比较其优劣和不同,比如民主制度和独裁制度等。
对比较政治学而言,政治制度的研究是其重要的表征。
3. 政治转型和民主化的比较研究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是不同国家政治制度转化的过程。
比较政治学通过对这些政治过程的比较研究,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治转型和民主化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4. 政治环境和政治经济学的比较研究许多因素会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策,如经济、文化、地理和历史因素。
比较政治学通过研究不同国家的政治环境和政治经济学,比较其优劣和不同,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建议。
四、比较政治学的发展趋势与启示随着世界的发展,比较政治学也在发生变化。
比较政治学的发展需要结合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环境、民主意识和新的思想体系来推进。
1. 多元化和全球化政治环境和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比较政治学的发展。
全球化带来了许多机会和挑战,使得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和广泛。
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学](https://img.taocdn.com/s3/m/461367345a8102d276a22f79.png)
比较政治学绪论第一节比较政治学概况一、比较政治学的概念1.比较和比较研究:所谓比较研究是将比较方法系统地运用于科学研究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研究活动和研究方式。
2.政治学与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由一系列松散的理论和方法组成,研究内容涉及政治学的各个领域,没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和范围,主要研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发展、政治文化、政治过程、政治参与等问题,其主要特点是不受国家、地区等行政区划的地理限制,进行跨国别、跨地区的研究。
二、比较政治学的历史发展与现状1.旧比较政治学研究领域相对狭隘,重形式主义和法律主义,以个案研究为主。
2. 新比较政治学的产生与鼎盛以研究政治发展为中心3. 新比较政治学的分裂理论激增三、比较政治学的成就1.研究范围不断扩展2.对个案国家的研究更深入3.技术方法大量增加4.理论更加丰富第二节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和方法论问题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三、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技术性问题一、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意义1.帮助人们了解关于其他国家、地区乃至整个世界的知识。
2.帮助人们超越种族中心主义。
3.帮助人们了解一个国家是如何发生变迁的,以及存在的变化类型。
4.可以激起人们对知识的兴趣。
5.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国际关系和对外政策。
6.比较政治学的方法是极为严格、有效的。
二、研究比较政治学的方法论问题(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二)三个研究层次:宏观、中观、微观(三)理论与模式(四)比较分析的类型(一)两种范式: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范式是科学界对世界的看法,是科学界的一套概念的、理论的、方法论的、手段的信条和职责,是指导科学界选择问题,评估数据,建立理论的信条。
历史主义与实证主义是当代主要的两大范式,为当代社会科学提供了方法沦基础,也为比较政治学方法沦提供了两种不同方法论基础。
历史主义产生于19世纪后期的德国,后被黑格尔和马克思所接受,并由马克思将其系统化。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
![比较政治学导论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08174239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d2.png)
比较政治学比较政治学: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
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
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
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体系理论: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相对剥夺: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
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https://img.taocdn.com/s3/m/a4908651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a5.png)
比较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
政治制度和比较政治学都是研究政治方面的学科,但它们的研究范围和内容略有不同。
政治制度主要研究的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和权力运作方式,包括宪法、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司法系统等各种政治机构和制度。
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府组织和运作模式,包括单一制、联邦制、议会制、总统制、君主制等不同的政治制度类型。
政治制度研究主要着重于用宏观的、结构性的角度去分析和比较总体的政治形态和运作模式的异同,以此为政治分析和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
而比较政治学则更注重对政治的内部、微观方面的研究,包括政治行为、政治文化、选民行为等方面的比较研究。
比较政治学是从跨国比较的角度考察不同社会和政治形态的异同,从而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比较政治学主要探讨的是不同国家政治制度和制度所用的政策和政策影响的不同,以找出不同政治制度间优缺点的异同之处。
总之,政治制度研究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往往相互呼应,政治制度研究为比较政治学提供了一个基础前提,而比较政治学则向政治制度研究提供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两者的相互交叉也为政治科学的研究提供了多样化的视角。
比较政治学绪论
![比较政治学绪论](https://img.taocdn.com/s3/m/2fb12f0e3169a4517623a316.png)
(三)二战后的发展
1.为什么比较政治学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 2.这些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1.比较政治学为什么在二战之后得到长足发展?
(1)现实政治发展的影响: 首先,20—30年代法西斯主义在欧洲或以制度形态或以 社会运动方式的普遍兴起,特别是其后所造成的大战浩劫, 给当时的学者以新的课题,更多使用比较的方法研究革命、 战争和当时的法西斯主义。 其次,二战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构成了对西 方现代化模式的挑战,研究探讨社会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 制度,成为比较政治学研究中一个新兴领域。 再次,战后亚非国家的独立,对西方国家的政府政策形成 巨大挑战。
四、比较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一)早期的比较研究 (二)近代的比较研究 (三)二战后的发展
(一)早期的比较研究
1.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政治学》, 其比较研究步骤: (1)提出适合于进行比较分析的问题 (2)收集古希腊城邦国家的个案材料 (3)在个案史研究的基础上按照三个相关性准则对 城邦国家进行分类
总之,政治:人们围绕公共权力而展开的活动以及政 府运用公共权力而进行的资源的权威性分配
(2)现代政治学的定义: 一为政府说,强调对政府和政府功能的关注; 二为权力说,即主张政治学是对权力及其相 关问题的关注。
2、比较政治学在政治学中的地位 (1)在政治学分支学科中以比较的方法见胜。 (2)比较政治学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的来源。 (3)与其他学科的交融
比较政治学
公共管理学院 李雪卿
绪论
一、什么是比较政治学? 二、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 三、为什么要学习比较政治学? 四、比较政治学的历史与现状 五、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分析框架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运用比较政治学的部分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运用比较政治学的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a229e75d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dd.png)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运用比较政治学的部分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运用比较政治学的部分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比较政治学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通过比较政治学,亚里士多德试图理解不同政治体制的优缺点,总结各种政体的特点,并对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本文将对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运用比较政治学的部分进行全面评估和探讨,以及共享我个人的观点和理解。
一、比较政治学的重要性1.1 比较政治学的理论基础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借助比较政治学的方法,系统地对不同政治制度进行了比较分析。
通过对希腊城邦、波斯、斯巴达等政治制度的比较,他试图找出最佳政体的特征和条件。
这种比较研究的理论基础,为亚里士多德对政治制度进行评价和改良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1.2 比较政治学的实践意义通过比较研究不同政治制度,亚里士多德试图总结各种政体的优缺点,从而为理想政体的建立提供参考。
比较政治学的实践意义在于拓宽了我们对政治制度多样性的认识,有助于寻找适合特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形式,为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二、亚里士多德对比较政治学的贡献2.1 对不同政体的比较分析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对各种政体进行了深入的比较分析,包括寡头制、民主制、君主制等。
他试图找出各种政体的本质特征和运行规律,并总结了它们的优缺点,为政治体制的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2.2 对政治制度的评价和改良建议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政体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政体能够完美地满足人们的政治需求。
他提出了通过对不同政体的比较分析,总结出一种理想政体的构想,并给出了相应的改良建议,为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指导。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政治学中对比较政治学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对不同政体的比较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各种政治制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为政治实践提供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比较政治学也有助于我们认识到政治多样性的重要性,避免盲目奉行某种政治制度而忽视其他可能性。
总结回顾在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中, 比较政治学是其重要的部分。
比较政治学方法ppt课件
![比较政治学方法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3bb15bf4793daef5ef7ba0d4a7302768e996f0f.png)
两个基本领域:对方法论的研究;个案的 研究。
可比性问题: ⑴存在着各种类型的被认为具有统一性的
体系。 ⑵体系间有明确的相似点和差异点。 ⑶这些相似点和差异点可通过参照系的价
值,或体系的组成部分的状态,或者它们 的类型构成,做出解释。 因变量:我们试图做出解释的现象。
二、比较政治学的任务、研究方
法与比较步骤
㈠任务和优势
在研究取向上,比较政治学是从事实和 经验出发进行实证分析,认为理解政治 的途径是对事实的描述、解释和预测。
比较政治学的预测功能,更多是一种 “趋势陈述”。
社会科学主要探讨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 即是规律。
比较政治学研究始终面临着事实与价值 的紧张关系。
科学解释由两个基本要素构成:(1)在 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建立一般经验关系, 此时(2)其他变量被控制,即保持不变。
案例:人口与国家命运
㈡比较政治学的具体方法
1、实验方法 实验方法最简单的形式是,设定两个相同的组,
对其中一组(实验组)施加刺激,而对另一组 (控制组)不施加刺激。然后把两个组进行比 较,它们之间的任何差异都可以归功于这种刺 激。 2、统计方法 统计分析意在考察适用于多个案例的政治变量 间的关系。 因变量是我们试图加以解释的因素;其他一些 变量是我们相信能够影响因变量的因素,称为 自变量或解释变量;自变量由此能够影响因变 量的中介因素称为干预变量。
定量研究则假定所有现象的共同性原理,是普遍 主义标准。
Lili Cai, Accountability without Democracy。
定性研究的棘手问题:目的引导倾向,受作者思 想、目的的影响。
要先阅读有关研究文献,发现争辩的焦点, 往往会发现原则性、实质性的问题。
比较政治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
![比较政治学理论笔记摘抄(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1a91168bb1aa8114431b90d6c85ec3a87c28bb0.png)
第1篇一、引言比较政治学是一门研究不同国家政治制度、政治行为和政治现象的学科。
它通过比较研究,揭示不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异同,分析政治现象背后的原因,为政治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本文将对比较政治学理论进行简要的摘抄和梳理,以期为读者提供参考。
二、比较政治学理论的主要流派1. 宪政主义宪政主义强调宪法在政治制度中的核心地位,主张通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限制政府权力。
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卢梭等。
摘抄:(1)宪政主义认为,政治权力来源于人民,政府应当受制于宪法。
(2)宪政主义强调分权制衡,防止政府权力滥用。
(3)宪政主义主张通过宪法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2. 社会契约论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通过社会契约建立的,政府的合法性来源于公民的同意。
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
摘抄:(1)社会契约论认为,国家是公民为了保护自身权利而建立的。
(2)政府应当履行保护公民权利的职责,不得侵犯公民权利。
(3)公民有权通过社会契约参与国家政治,监督政府。
3. 民主理论民主理论认为,民主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民主制度能够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
代表人物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摘抄:(1)民主理论认为,民主制度是公民参与政治、实现公共利益的重要途径。
(2)民主制度强调平等、自由、法治等价值观。
(3)民主制度要求政府尊重公民权利,保障公民参与政治。
4. 比较政治制度理论比较政治制度理论通过比较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分析其优缺点,为政治改革提供借鉴。
代表人物有达尔、阿尔蒙德等。
摘抄:(1)比较政治制度理论认为,不同国家的政治制度具有不同的特点。
(2)政治制度对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3)通过比较政治制度,可以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政治改革提供参考。
5. 政治发展理论政治发展理论关注政治制度的变迁和演变,探讨政治制度如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代表人物有韦伯、阿尔蒙德等。
摘抄:(1)政治发展理论认为,政治制度应当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导论
![第一讲比较政治学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de816018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19.png)
(一)强调比较政治学的地缘特征
本国政治以外的外国政治研究都归入比较政 治学领域
美国、中国和欧洲国家的不同立场与原因。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二)全方位的比较研究 1,将本国政治纳入可比较的框架内 2,地域范围上的扩大 3,研究要素的增加
关注政治体系的非制度性因素,如历史、文
化传统、人格心理、政治事件等。
三、比较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研究取向上拓展 1,强调方法论特征 追求理论化和模式化,注重理论框架。 2,关注经验研究、微观分析,形成比较 政治学中的重要题域 “深描(thick description)”理论和 方法 (韦伯、迪尔凯姆、吉尔兹、伽达默尔)
四、比较研究方法在政治分析中的优 长
(1)社会学、人类学的结构主义、功能主义分 析理论(拉德克利夫——布朗、列维——斯特 劳斯 、马林诺夫斯基 、帕森斯 、马克斯•韦伯、 伊斯顿、多伊奇、阿普特、阿尔蒙德、派伊
(2)心理学对人类本性的研究 、人类学对文化 的研究成果 。政治文化和政治心理 学。
二、比较政治学的发展历史
(3)对西方国家自身政治进程的研究中引 入新的概念和方法 。行为主义政治学兴起。
研究方法:经验的、实证的,或称科学式。 具有客观、精确、系统、可验证性。
政治科学的子学科:
本国政治、国际政治与关系、公共政策与公 共管理、比较政治学。
一、比较政治学的学科地位
2、中国的学科划分
法学——政治学(8个子学科) 政治学理论、中外政治制度、国际
政治、外交学、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 产主义运动、中共党史、马克思主义和 思想政治教育
(二)近代的经验比较研究
1,托克维尔的名著《论美国的民主》和 《旧制度与大革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提供背景知识。2.改善知识分类。3.检测理论假说。4.作出前景报告。
政治发展的内涵:
政治发展是工业化社会的特征,非工业化社会竭力追求之。政治发展就是政治的现代化,就是非现代化社会建设现代化已确立的合理的政治模式的过程。政治发展是独立的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政治发展是行政管理和法治的发展,建设有效率的政府是政治发展的中心。政治发展是公民的政治组织化程度和政治参与程度提高的过程。政治发展是政治的民主化过程。
相对剥夺:
在人们所理解的他们所能得到的如财富、福利和政治地位等,与他们所理解的他们理应得到的之间存在着差距,但这种差距是一种心理心智方面的认知和评价,与实际的状况基本无关。
人们往往不是因某种原因而真正的被剥夺,而是在心理上感觉的自己在遭受剥夺,这就是所谓剥夺的相对性。
民主巩固:
指在第三波民主化浪潮中已经完成由威权政体向民主政体过渡的新兴国家,如何使民主游戏规则制度化,如何培育一种与民主政体相应的稳定的政治文化,如何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如何深化民主,以建筑一道防止威权政体复辟的强固堤坝这样一个过程。
体系理论:
主要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
强权国家:指那些基于政治现实主义,关注于政治生存斗争和统治效力的各种国家概念。
合法性国家:
指那些力图揭示并思考有关国家行为之依据,以及其行为由此而取得合法性的基本哲学问题的学术探讨结果。
比较政治学:
是对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的政治现象进行对比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是政治科学的分支学科。是政治学基础知识、特别是经验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政治学学科获得其他社会科学学科理论滋养的主要来源之一。
政治社会化:
从政治文化角度看,是政治文化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对于公民个体来说,是“政治人”的培养过程,或政治角色的训练和生成过程;对政治系统和政治结构来说,是自我再生产过程的一个有机环节。是政治文化的形成、维持和改变的过程,也就是一个社会内政治取向模式的学习、传播、继承的过程。
政治参与:
公民直接或间接地以各种方式对与其利益相关的政治活动施加影响的活动,其目的是使自身的利益在公共政策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风标模型理论:强调国家本身无足轻重而只是体现和反映着在政治竞技场上获胜者的意见,
一如风标体现着强风所向,又如“现金记帐员”一样统计着参与竞争者的输赢得失。
依附:
是这样一种状况,一些国家的经济受制于他所依附的另一国经济的发展和扩张。依附状况导致依附国处于落后和受统治国剥削这样一种局面。
经纪人模型理论:
尽管当选或非当选的公职人员有其个人或党派的狭隘利益和政策偏好,政策结果也无非是出自自私者相互竞争的结局。但国家作为参与竞争的诸多自私者的一员,却承担着中间人角色,因而其权限受到“委托人”的限制,它既不能过于偏向某一委托人,又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利益行事。
政治发展:
特定的政治体系所在的大众化随着教育和大众的传播工具的普及化而出现的世俗化和科学化取向,政治体系身的结构高度分化而出现了更加专门化和自主化的政治角色和相应的次级结构以及它们之间的新的互动关系,“一个结构上分化、文化上世俗化的政治体系将日益增强其影响国外环境的能力”即具有更加广泛而有效率的政策行为能力。
9、政治文化:政治文化即一个民族在特定时期形成的一整套政治态度、信仰、和情感,是政治关系在人们精神领域内的投射形式。他是一个民族在其特殊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形成的,并对该社会人们的政治行为模式、对政治系统的要求以及对法律的反映发挥着重要作用。
10、阿尔蒙德对政治文化的分类:第一种,蒙昧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村民文化。第二种,服从型政治文化,或者将这种政治文化类型称为臣民型文化。第三种,参与型文化,也就是理想的公民文化。公民与政府间的关系是双向的互相影响、互相参与的关系,公民尊重政府的权威,执行政府基于法律制度的决策;同时,公民具有政治认知与政治参与的能力,主动通过各种途径对政府的各种政治事务或决策发表看法,并参与到这些政治事务或决策中去。所以,这是一种“理性—积极”的政治文化。
11、政治发展:政治发展是与经济发展相伴生的概念。在现代政治学中,政治发展既可以用来指某种过程,又可以分析作为政治变迁的结果。政治发展的目标是多方面的,政治现代化是一个重要方面。政治民主既是政治发展的目标,又是政治发展的手段。人权是政治发展的终极目标,不管是政治现代化,还是政治民主化,都是为了促进人类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
是政治社会化的基本途径。
精英主义基本命题:
在微观或个体层次上,强调人与人之间是不平等的;在宏观层次上,认为这种不平等是结构化的,体现为社会制度的形式。
马克思主义范式的意义:
(1)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论具有明确的方法论意义;(2)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以观念的形态摹写并刻画了人类社会的系统构造及其整体发展规律;
中心——外围理论:
外围——中心论,又称依附论。是一种研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相互关系的理论学说。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世界被分为中心国家(发达国家)和外围国家(发展中国家),前者在世界经济中居支配地位,后者受前者的剥削和控制,后者依附于前者。由于中心与外围之间国际地位的不平等,导致中心与外围之间的贫富分化越来越严重。是企图解释经济发达和不发达原因的一种思想学派。该理论虽然包括一大批体现多种概念和方法的论著,但所有依附论作家都有一个显著特点,即把不发达国家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看成是由外部力量制约的,也就是说,是其它的较强大的国家在统治着不发达国家。
卡多索的依附性发展理论:
比较政治学研究中的缺陷及对策:缺陷:
(1)多与少的问题,太多的变量与太少的国家,以及由此产生的分析结论的不确定性。一与多的问题,即所谓一因多果和一果多因的问题。异与同的问题,即所谓同样的行为和现象与不同的理解和解释的问题。己与他的问题,即比较政治的研究者在从事研究工作时无法避免的个人偏好问题。
对策:在观念上,研究者必须对比较研究所具有的缺陷保持足够的清醒和自觉,对于自身所可能造成的偏差和错误保持必须的反思和自省。在技术上,研究者必须尽可能采取必要的措施以在实际工作中对比较所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控制。
政治发展是政治系统获得和运用权力的能力的增长。
政治社会化的途径:
第一,家庭。作为政治社会化过程的起点,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显然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的影响因素。
总之,学校是正式、有效和系统地进行政治社会化的场所。第三,社会。社会环境的影响
政治民主化:
一个政治体系中的政府体制由缺乏民主条件向着具有较多民主条件的逼近或发展的过程,
也即一个政治体系由权威主义统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型,实质上是一种政治体制形态的变化。
工具主义:
是一种阶级分析视野中的国家观,现代工业国家是资产阶级的统治工具,它的一切管理活动都是贯彻资产阶级的意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3)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对社会变革及其动力机制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4)马克思主义的博大精深和系统科学主要的体现为这一体系所包含的概念、范畴、命题和基本理论,它在人们认识全新的社会现象的探索过程中能够提供方法论的指导。
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理论:
世界体系理论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世界体系理论创造性地融合了社会发展理论中的主流学派与非主流学派,揭示了现代化的不可阻挡的全球发展的趋势。对于研究体系变迁的过程和结果,只有将整个世界当作一个社会体系、将所有民族国家当作其中的次一级结构因素才能得到真正的发现。这是因为这个包括了整个世界的体系才是一个真正的社会体系,它同样具有边界、结构、成员和成员集团或角色或角色群体、合理的规则和特定的凝聚力。但更重要的是世界体系的生命力由冲突的各种力量构成,这些冲突的力量不断的试图把它改造的有利于自己时,又使这个世界体系分裂了。世界体系具有有机体的特征,因为它具有生命期。
3、范式(Paradigm)范式是研究问题、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使用的一套概念、方法及原则的总称。在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
4、推论:是指在理论建构工作中所必须使用的、从已经完成解析处理的经验事实中概括出理论发现特定方法。(将经验事实与理论发现联系起来的特定方法。)
5、归纳推论:是从对于诸多个别事实的具体观察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特殊到普遍、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运动,其认识发生的起点所涉及的是对个别事实的认识,而其推理判断过程中所关注的重点则是在诸多个案中反复发生或重复出现的事实特征。
6、演绎推论:是将已知的一般原理诉诸于个别事实进而得到有关个案的更加深刻的知识的认知过程;其特点在于从普遍到特殊、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运动,其认识起点是那些已经建构起来且已经过某种验证的普适性理论,其推理判断过程所关注的是这一理论在具体个案中的适用以及在适用过程有可能发生的变异情况。
7、国家理论(Theory of State):是指对于国家及其相关问题的学术思考所形成的理论成果,主要涉及国家政治统治的形式、实质、特征、作用和历史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对国家的研究构成了传统政治学的基本内容。传统的政治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把政治学定义为或理所当然地认为是关于国家的学问。
8、政治体系理论:(Political System Theory):是一个相当宽泛的范畴,主要是指那些试图以含义宽泛的“政治体系”作为政治学核心概念,并以此展开政治分析的学术努力及其由此所得到的学术成果。体系理论是从对传统的国家概念和国家理论的批判和摒弃开始建构起来的。
影响政治社会化的因素:
利益因素,任何政治社会的成员都会依据切身的利益去选择和接受某种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思想。权力因素,一是政治权力既可以为社会个体进入政治生活提供种种可能,也可以对个体进入政治生活设置各种障碍;另一方面,政治权力机构为了维护其相应的政治利益,必然会利用所建的教育机构和所掌握的大众媒体工具,倡导特定的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和政治行为模式。经济因素。一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直接制约着个体政治社会化的客观环境和物质条件。二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还会制约政治社会化的的水准。文化因素,文化中特定的民族心理定势的影响,文化中变化着的现实内容的作用,文化发展的区域差别。政治事件,政治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政治事件,往往与民族的安危,国家的存亡,社会安定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促使个体学习政治,参与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