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经济师基础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市场需求、供给与均衡价格
1、随着消费者的个人收入增加,对吉芬商品(属于劣质商品)的需求增加。
2、需求规律的例外:钻石的价格越低,需求量越小;低收入者的某些普通食品价格上涨,购买量也增加。
3、均衡价格模型的运用:最高限价、最低保护价格的含义和运行机制。
最高限价分析
所谓最高限价,就是由政府为某种产品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一价格之下进行。
(1)最高限价的目标是保护消费者利益或降低某些生产者的生产成本;
(2)属于政府对市场价格的干预措施;
(3)最高限价低于均衡价格。
实施最高限价,往往出现供不应求现象,造成短缺;
(4)要保障最高限价的顺利实施,必须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或分配措施。
如凭证供应;
(5)最高限价只宜短期、在局部地区实行,不应长期化。
保护价格分析
所谓保护价格,也叫支持价格或最低限价,就是由政府规定一个具体的价格,市场交易只能在这个价格之上进行。
(1)保护价的目标是保护生产者的利益;
(2)保护价高于均衡价格;
(3)实施保护价,往往出现供过于求现象,造成生产过剩;
(4)政府应收购过剩的产品,否则出现黑市交易;
(5)保护价只宜在粮食等少数农产品上实现。
4、影响需求价格弹性的因素:
(1)替代品的数量和相近程度;
(2)商品重要性:必需品|Ed|﹤1、高档品|Ed|﹥1;
(3)商品用途;
(4)时间。
总之,除(2)外都是正比!
需求价格弹性与总销售收入关系:
(1) Ed>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增加,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减少;
(2) Ed=1:价格下降或上升,销售收入保持不变;
(3) Ed<1: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减少,价格上升销售收入增加。
需求交叉弹性的基本类型:
(1) Eij>0:替代品,越接近1替代性越强;
(2) Eij<0:互补品;
(3) Eij=0:无关品。
需求收入弹性的基本类型:(划分“低档品”与“高档品”的标准)
(1) E y=1:收入变动和需求数量同比例;
(2) E y>1:高档品;
(3) E y<1:必需品;
(4) E y=0:收入变动,需求量不变;
(5) E y<0:收入增加买的少,收入降低买得多的低档品;
供给价格弹性的基本类型:
(1) Es =1:价格变动和供给数量同比例;
(2) Es >1:弹性充足;
(3) Es <1:弹性不充足;
(4) Es =0:完全无弹性;
(5) Es =∞:完全有弹性。
影响供给价格弹性的因素:
(1)时间;
(2)生产周期和自然条件;
(3)投入品替代性。
总之,除(2)外都是正比!
第2章消费者行为分析
基数效用论
(1)基数效用绝对数度量效用的大小。
商品效用可以进行数量比较,可以加总求和。
(2)基数效用论将效用分为总效用(TU)和边际效用(MU)。
(3)基数效用理论是运用边际效用理论进行分析的。
序数效用论
(1)效用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无法计量,也不能加总求和,只能用表示次序的相对数值来衡量。
(2)序数效用理论是用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进行分析的。
边际效用
(1)MU=△TU/△Q
(2)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随着商品消费数量的增加:
MU>0:总效用以递减速度增加;
MU=0:总效用达到最大值;
MU<0:总效递减。
无差异曲线:带给消费者相同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曲线。
偏好的基本假设:
(1)完备性;(2)可传递性;(3)非饱和性(非对称性):消费者总是偏好于多而非少。
无差异曲线的特征:
(1)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消费者偏好越高;
(2)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都不能相交;
(3)无差异曲线从左向右下倾斜,凸向原点。
商品边际替代率:在效用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增加一单位某商品时必须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数量。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随着一种商品消费数量的连续增加,消费者得到以单位的这种商品所需要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量是递减的。
边际替代率递减规律决定了无差异曲线的斜率的绝对值是递减的,即凸向原点。
消费者均衡点:预算线与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
消费者均衡的条件为:预算线的斜率等于无差异曲线上点的切线的斜率即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即MRSxy=P1/P2
商品价格变化产生两种效应:
(1)收入效应:名义收入不变,当商品价格变化导致消费者实际收入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消费者购买该商品数量的变化。
(2)替代效应:实际收入不变,该商品价格变化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变化导致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化。
第3章生产和成本理论
生产者及其组织形式:厂商:能够作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其目标:追求利润最大化。
主要组织形式: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和公司制企业。
企业形成的理论:
1、企业形成:节约市场交易费用或交易成本。
2、企业的本质:作为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的替代物。
3、交易费用:围绕交易契约所产生的成本或费用。
(1)交易双方面临的偶然因素所可能带来的损失;
(2)签订契约及监督和执行契约所花费的成本。
4、企业节约的交易费用
(1)一种生产要素与其他生产要素合作不需要签订契约;
(2)内部生产一部分中间产品降低一部分交易费用;
(3)企业内部专业技能员工,降低企业从其他企业购买相应服务的交易成本。
5、交易费用不同的原因:信息不完全。
生产及相关概念
1、产出:有形、无形
2、投入:劳动、土地、资本、企业家才能
3、投入分类(短期):可变投入:变动资产;不变投入:固定资产。
一种可变要素的生产函数
1、短期生产函数:Q=f=(L,K)
2、总产量、平均产量AP=TP/L,边际产量MP=△TP/△L
3、总产量、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曲线
4、曲线特征
(1)总产量曲线:先以递增的速度增加;然后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极大值后,总产量递减。
(2)边际产量曲线和平均产品曲线都是先增后降;边际产量可以降为0或者为负。
定义: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一种可变生产要素增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
当这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
5、曲线之间的位置对应关系
(1)TPL 与MPL:
斜率——边际;
拐点——顶点;
顶点——零点
(2)MPL 与APL
MPL> APL, APL递增
MPL=APL,APL最大
MPL < APL,APL递减
规模报酬:企业内各
种生产要素按照相同比例变化时,即生产规模变化引起产量变化之间关系。
规模报酬三类:
(1)规模报酬不变:产量增加比例等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2)规模报酬递增:产量增加比例大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3)规模报酬递减:产量增加比例小于生产要素增加比例。
规模报酬规律:
(1)规模小:规模报酬递增;
(2)适度规模:规模报酬不变;
(2)规模大:规模报酬递减。
成本含义:
(1)显成本:购买租用生产要素实际支付的货币,即会计成本;
(2)隐成本:企业自己拥有并使用的资源(自有生产要素)的成本。
利润含义:
(1)总成本(经济成本)=显成本+隐成本
(2)经济利润(超额成本)=总收益(销售总额)-总成本
(3)正常利润=隐形成本=经济成本-会计成本
正常利润是厂商对自己所能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4) 会计利润=总收益-会计成本=经济利润+隐性成本
当经济利润=0时,会计利润=隐性成本
举例:
农民麦当娜讲授钢琴课每小时20美元,有一天他在自已的土地上用10小时种了价值100美元的种子,他引起的机会成本是多少?
他的会计师衡量的成本是多少?如果这些种子带来价值200美元的作物,麦当娜赚了多少会计利润?他赚到了经济利润吗?
答:机会成本是300;会计成本100;会计利润100;没有。
(总成本是显成本+隐成本,正常利润属于成本,且属于隐成本,所以授课所得最高的报酬为隐成本200元,加100元会计成本。
)
短期成本函数分析
TC=TFC+TVC;A TC(AC)=TC/Q;AFC=TFC/Q;A VC=TVC/Q;
MC=△TC/△Q
总成本曲线:(1)总固定成本平行
于横轴;
(2)总成本和总可变成本变动规律
一致:先递减增加,后递增增加。
不同之处在于总成本曲线起始于
纵轴一个截点,该截点为总固定成
本。
2、平均成本、边际成本曲线:
(1)平均总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和
边际成本变动规律一致:先随着产
量增加迅速下降过最低点上升(U
形特征);
(2)平均固定成本开始降幅很大,
而后降幅变小逐渐接近横轴。
各成本曲线关系:
(1)边际成本曲线与总成本曲线:
①边际成本曲线最低点对应总成本曲线的拐点;
②在拐点前:TC以递减的速度增加;
③在拐点点后:TC以递增的速度增加。
(2)边际成本曲线与平均成本曲线:
①相交于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
②在最低点前:MC<AC;
③在最低点后:MC>AC;
④在最低点的时候:MC=AC;
注意:上升还是下降,边际成本曲线的变动快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边际量和平均量相交于平均量的极小值。
第4章市场结构理论
市场结构: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竞争状态和竞争程度。
市场结构划分标准:(1)行业内企业数目;(2)产品差异化程度;(3)进入障碍。
由于完全竞争市场上由于卖者和买者众多,没有任何一方能够操纵市场价格。
所以厂商是既定市场价格的接受者,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市场价格出发的水平线。
市场需求曲线D和供给曲线S相交的均衡点决定了市场的均衡价格为P,由给定的价格水平P出发的水平线就是厂商的需求曲线,厂商不会也没有必要去改变这一价格水平。
TR=P*Q;AR=TR/Q;MR=△TR/△Q
注意:P=MR=AR;完全竞争厂商“三线合一”
完全竞争市场上企业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1、MR=MC: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2、利润最大的含义:有利润时利润最大,有亏损时亏损最小。
完全竞争市场上,P=MC=MR,经济利润为零。
垄断市场上,P>MC=MR,有正经济利润。
无论是竞争性市场还是垄断市场,MC=MR都是均衡的条件。
完全垄断市场的需求曲线
1、厂商的需求曲线和行业的需求曲线完全相同;
2、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斜率为负。
随着销量的增加,边际收益下降的比平均收益更快。
完全垄断企业均衡产量决策的基本原则:
1、MR=MC: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
2、完全垄断市场不存在供给曲线。
完全垄断企业定价法则:(P-MC)/P = -1/Ed
其含义为:在边际成本上的加价额占价格的比率应该等于需求价格弹性倒数的相反数。
P = MC/[1+(1/Ed)];结论:价格P与Ed 成正比。
价格歧视(差别定价)
1、价格歧视分为三级:
一级价格歧视(完全价格歧视):每一单位产品都按照消费者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此时消费者剩余为0。
二级价格歧视(批量作价):价格因购买数量而异。
三级价格歧视:根据不同的需求价格弹性将消费者分为不同组,各组消费者收取不同价格。
2、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条件是:
(1)根据需求价格弹性将购买者分组;
(2)市场必须是能够有效地隔离开。
3、实行价格歧视的基本原则:不同市场的边际收益相等并且等于边际成本。
垄断竞争市场上生产者的行为
1、垄断竞争市场上个别企业的需求曲线特征:向右下方倾斜的。
但是和完全垄断市场相比:(1)只是企业自身的,而不是行业的需求曲线;而在完全垄断市场中,行业和企业自身的需求曲线是一致的;
(2)垄断竞争企业面临的需求曲线具有更大的弹性。
2、垄断竞争企业利润最大化条件:MC =MR
寡头垄断市场厂商的定价模型
1、协议价格制: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存在着某种市场分额划分协议的条件下,生产者或销售者之间共同维持一个协议价格,使行业收益最大。
如OPEC(石油输出国组织);
2、价格领袖制:行业中某一个占支配地位的企业率先确定价格,其他企业则参照这个价格来制定和调整本企业产品的价格。
第5章市场失灵和政府的干预
资源最优配置的含义和标准
一般均衡状态或瓦尔拉斯均衡状态:当整个经济的价格体系恰好使所有的商品供求都相等时的状态,资源便实现了最优配置。
帕累托改进: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能够在其他人福利水平不下降的情况下,通过重新配置资源,使得至少有一个人的福利水平有所提高,则称这种资源重新配置为帕累托改进。
帕累托最优状态是不存在帕累托改进的资源配置状态。
帕累托最优状态又被称作经济效率。
满足帕累托最优状态就是具有经济效率的,否则就是缺乏经济效率的。
实现帕累托最优标准的条件:
1 经济主体是完全理性的;
2 信息是完全的;
3 市场是完全竞争的;
4 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存在外部影响。
这些条件很难具备,因此,帕累托最优很难实现。
所谓市场失灵,就是指由于市场机制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而导致的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或资源配置失当的情况。
完全竞争市场只是一种理论假设,大部分产品都是处于不完全竞争市场,或完全垄断市场,或寡头垄断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
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者不再是完全的价格接受者,资源已不可能在部门之间自由流动,导致生产者生产的产量不是最大的产量,市场价格不是最低的价格,长期来看成本也比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生产成本要高,消费者将不再可能获取最大满足。
市场机制很难充分有效地发挥作用,资源不可能实现最优配置。
外部性与市场失灵
1、外部性:是指某个人或某个企业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人或其他企业造成了影响,但是却没有因此付出代价或得到利益。
2、外部性分类:
(1)根据经济活动主体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外部性分为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
(2)根据对他人的影响外部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
(1)外部经济:是某人或者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上其他成员带来好处,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能由此得到补偿。
例如:前人种树,后人乘凉;傻人放炮,聪明人听响。
(2)外部不经济:是某人或某企业的经济活动会给社会其他人带来损害,但该人或该企业却不必为这种损害进行补偿。
例如:工业生产过程中的废水废气污染农田使农场主受损;吸烟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等。
对于可能产生负外部性的行为,政府一般应通过征税或收费的措施予以限制。
由于外部影响的存在,市场机制就不能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导致资源配置失当。
(1)对于产生外部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缺乏生产积极性,产出水平低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
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少。
(2)对于产生外部不经济的生产者,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倾向扩大生产,产出水平就会大于社会最优产出水平。
造成产品的供给过多。
超过帕累托最优所要求的产量水平,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配置。
1.公共物品的含义
(1)所谓公共物品,是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物品。
公共物品是和私人物品相对应的。
(2)私人物品有两个明显的特征:竞争性和排他性。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
2.公共物品的特点
(1)非竞争性。
即消费者对某一种公共物品的消费并不影响其他人对该公共物品的消费。
例如国防、道路、环境治理、电视广播等。
(2)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可以由任何消费者进行消费,任何一个消费者都不会被排斥在外。
3.公共物品的分类
(1)纯公共物品是具有完全的非竞争性和完全的非排他性的物品,如国防、治安、公共卫生等,一般通过纳税间接购买而被动消费,消费时无法分割,只能由政府提供。
(2)准公共物品是指具有有限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物品。
具有一定程度的拥挤性,部分间接购买,部分直接购买,消费时可以部分分割,政府和私人都可以提供。
如教育、医疗卫生、收费公路等。
公共物品市场失灵
私人物品的的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水平方向,即数量上的求和,这表明私人物品在一定价格下的市场需求是该价格下每个消费者需求数量的和。
公共物品的市场需求曲线是个人需求曲线在纵向,即价格方向求和,这表明市场为一定数量的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是市场上每个消费者为这些公共物品支付的货币量之和。
信息不对称与市场失灵
信息不对称的定义:在某项经济活动中,某一参与者比对方拥有更多的影响其决策的信息。
信息不对称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1)旧车市场与逆向选择:由于买方和卖方之间信息不对称,市场机制导致某些商品或服务的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弯曲,最终结果是劣质商品或服务驱逐优质商品或服务,以致市场萎缩甚至消失。
(2)保险市场和道德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的一方不能观察到另一方的行动,则另一
方就可能采取不利于对方的行动。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
1,政府可以通过法律手段来限制垄断和反对不正当竞争;还可以对垄断行业进行公共管制,主要是对垄断行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格进行管制或规定限价,或规定利润率。
2,消除外部性的传统方法,包括使用税收和补贴手段,将相关企业合并从而使外部性内部化的手段以及明晰产权。
依据科斯定理,明晰和界定产权成为消除外部性的重要途径。
科斯定理: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那么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实现资源配置的帕累托最优。
一旦考虑到交易成本,可以引伸出的一个重要结论:不同的产权制度,会导致不同的资源配置效率。
3,为了提供适当水平的公共物品,政府承担了主要提供者的职责,例如国防、治安、消防和公共卫生。
4,为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市场失灵,政府对许多商品的说明、质量标准和广告都做出了具体的法律规定,政府还通过多种方式为消费者提供信息服务。
第6章国民收入核算和简单的宏观经济模型
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按市场价格计算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
国内生产总值有三种形态:
(1)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即所有常住单位的增加值总和。
(2)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并分配给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的初次收入之和。
(3)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价值减去货物和服务进口价值。
GNP国民生产总值= GNI国民总收入=GDP国内生产总值+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
GNP(或者GNI)是收入概念,而GDP是生产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掌握]:
在实际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
其中,支出法和收入法是核算GDP的两种主要方法。
1、生产法(了解):从生产的角度,通过核算各个产业在一定时期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
2.收入法:从生产过程中创造原始收入的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公式:国内生产总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值+营业盈余
收入法国内生产总值=所有常住单位增加值之和
3.支出法:从社会最终使用的角度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净出口。
如果对居民和政府的支出再分开核算,则支出法国内生产总值可分为四个部分:
(1)居民消费支出C (2)固定投资支出I (3)政府购买G (4)净出口(X-M)
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可以表示为:GDP=C+I+G+(X-M)
两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中,假设一个社会只有消费者(居民)和企业两个部门,没有政府部门和进出口部门,所以就没有企业间接税等税收项目,也没有政府购买和进出口贸易。
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其中,I---投资,S---储蓄
这种恒等关系就是两部门经济的总供给(C+S)和总需求(C+I)的恒等关系。
3、推导过程
①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支出,即消费支出和投资支出的总和。
GDP=Y=C+I
②收入: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即消费和储蓄(用字母S表示)之和。
GDP=Y=C+S。
收入法和支出法计算出来的GDP在理论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GDP=C+I=Y=C+S,即C+I=C+S,两边同时消去C,就得到I=S,即得到储蓄—投资恒等式
三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在两部门经济的基础上加上政府部门的活动,就构成了三部门(消费者、企业和政府)经济。
政府支出主要包括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
用G表示政府购买,用T表示政府税收。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 即:投资=私人储蓄+政府部门的储蓄。
其中,I---投资,T---政府税收,G---政府购买,S---家庭储蓄和企业储蓄之和,为私人储蓄,T-G---政府部门的储蓄S+(T-G)----整个社会的储蓄。
3、推导过程
①支出,国内生产总值等于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的总和:GDP=Y=C+I+G
②收入,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储蓄、交纳税金。
但是,居民企业交纳税金,又获得政府给予的转移支付(单方付出)。
政府的净收入=总税收减去转移支付。
用TO表示政府的全部税收收入,用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O-TR,因此,国民收入
Y=C+S+T,国内生产总值等于国民总收入。
因此有GDP=C+I+G=C+S+T=Y得到,I=S+(T-G)。
四部门经济中的储蓄—投资恒等式
1、含义:四部门经济就是在三部门经济中引入一个国外部门。
即包括消费者(居民)和企业、政府部门和国外部门。
2、投资储蓄恒等式:I=S+(T-G)+(M-X),其中:(M-X)-----外国在本国的储蓄
3、推导过程:支出:国内生产总值是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购买支出和净出口的总和,即GDP=C+I+G+(X-M),收入:Y=C+S+T。
C+I+G+(X-M)= C+S+T,
得:I= S+(T-G)+(M-X)即投资等于私人储蓄、政府储蓄、外国在本国的储蓄之总和。
凯恩斯消费理论主要由三个假设构成:
第一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第二是收入(绝对收入)是决定消费的最重要的因素。
第三是,凯恩斯认为消费对收入的比率,即“平均消费倾向”是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下降的。
APC(APC=C/Y)可能大于、等于或小于1。
凯恩斯消费函数:如果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线性关系,则边际消费倾向为一常数,这时消费函数可以用下列方程表示:C=α+βY,式中,α代表必不可少的自发消费部分,β为边际消费倾向,β和Y的乘积表示由收入引致的消费。
因此,消费等于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之和。
注意:由于自发消费的存在,MPC小于A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