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dc69b66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f2.png)
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自从长江三峡大坝建成以来,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备受关注。
这个巨大的水利工程不仅为中国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从水质、生物多样性和泥沙沉积等方面入手。
首先,长江三峡大坝建成后,水质产生了明显的变化。
由于大坝截断了水流的自由流动,水库中的水流速度减慢,水体与岸边的交换也减少,导致大量的有机废料在水体中积聚。
这些有机废料分解产生氨氮和硝酸盐等化学物质,对水生生物造成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此外,大坝水库的堆积沉积物也被废料覆盖,导致富营养化现象的加剧。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水质,还可能污染下游的农田和饮用水源,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风险。
其次,长江三峡大坝也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重大影响。
由于大坝阻隔了鱼类等水生动物的迁徙路径,很多鱼类无法完成其生存繁殖的周期。
长江是中国最重要的鱼类繁殖基地之一,但大坝的建成导致了鱼类的数量急剧下降。
一些特有的鱼类物种甚至濒临灭绝。
这对于整个长江流域的生态平衡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另外,长江三峡大坝的建设也对泥沙沉积产生了显著影响。
在大坝建成前,长江一年四季都会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到下游的农田和河道中,为农业生产和河岸生态环境提供了养分。
然而,大坝阻断了泥沙的顺流运动,在上游堆积了大量的沉积物。
这不仅导致下游的土壤贫瘠化,还加速了海洋侵蚀,造成河道淤积。
这些问题不仅给农田带来了严重的困扰,还加剧了下游城市的洪水风险。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但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也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措施。
例如,在大坝下游建设了一系列的污水处理设施,以减少废水的排放。
同时,也积极推动了退耕还林还草和植树造林等生态恢复项目,以保护受影响的自然生态系统。
这些努力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大坝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长江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复杂而深远的。
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案
![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4d0e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bfeb65f.png)
三峡工程长期运行生态环境效应评估方案引言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位于中国长江中游。
它的建设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的洪水问题,并提供清洁能源。
然而,长期运行的三峡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因此,为了可持续发展,需要评估其长期运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评估对象1. 水域生态系统:评估三峡水库的长期运行对水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质、水生物多样性、原生态区域等方面。
2. 沿岸生态系统:评估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沿岸地区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湿地消失、岸线退化等方面。
3. 四川盆地生态系统:评估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四川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地质构造、生物多样性、土壤侵蚀等方面。
二、评估方法1. 现场调查:对三峡工程周边及相关区域进行现场调查,收集生态环境数据,包括水质、土壤质量、植被状况等。
2. 水质监测:建立水质监测网,监测三峡水库及相关河流的水质变化,包括水中重金属、营养物质等指标。
3. 生物调查:进行周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包括鸟类、鱼类、昆虫等,评估其对三峡工程的适应能力和生境状况。
4. 模型模拟:利用适当的数学模型,模拟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包括水位变化、水质变化等方面。
5. 经济评估:对三峡工程长期运行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农业、渔业、旅游等方面,推断生态环境在经济中的作用。
三、评估指标1. 水质指标:包括水中溶解氧、水温、pH值、化学需氧量等指标,以评估水体的生态健康度。
2. 水生物指标:评估水生生物多样性指数、种群结构等,以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的变化。
3. 影响区域指标:包括湿地退化程度、土地退化程度等,以了解沿岸地区的生态系统恢复情况。
4. 经济指标:评估农业和渔业产值变化、旅游收入等,以评估生态系统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四、保护措施1. 水质管理:加强水体污染控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
2. 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恢复受损的湿地区域,提高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三峡大坝对库区的影响
![三峡大坝对库区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122d17e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5ce7bd7.png)
三峡大坝对库区的影响
三峡大坝是中国于1993年建成的世界著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它位于
中国湖北三峡库区江汉两岸,其改造了江汉流域历史悠久的植被、水体及
地质结构。
三峡大坝是一座世界级的水库,它被认为是中国人类历史上最
重要的水利工程,因为它极大地改变了江汉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
三峡大坝在库区的影响十分巨大,它改变了库区的河流景观,使得库
区湖水面积扩大了,改变了湖水表面的植被、水体及地质结构。
三峡大坝
还带来了水库放水和调节的效果,对库区进行了科学管理,使得湖水流量
得到改善。
三峡大坝还使库区水质受到改善,因为三峡大坝的建成导致库区里水
位和涨落都有变化,尤其是有机磷物质浓度的降低,因此改善了库区的水质。
此外,三峡大坝的改建也使得库区湖岸景观及湖泊生态系统都得到改善,湖岸的植物组成发生改变,湖泊生态系统发生变化,生物多样性增加,湖泊美丽的景色和环境也得到改善。
除此之外,三峡大坝的建成带来了江汉流域的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变
了库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使库区经济更加发达,地区经济更加繁荣,
改善了民生状况,也得到了民众的普遍认可。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f38efc0f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7b.png)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第一篇: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e13c26f155270722182ef725.png)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相关资料一、背景资料三峡水电站,又称三峡工程、三峡大坝,位于中国重庆市市区到湖北省宜昌市之间的长江干流上。
大坝位于宜昌市上游不远处的三斗坪,俯瞰三峡水电站并和下游的葛洲坝水电站构成梯级电站。
它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水电站,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而由它所引发的移民搬迁、环境等诸多问题,使它从开始筹建的那一刻起,便始终与巨大的争议相伴。
三峡水电站的功能有十多种,航运、发电、种植等等。
1992年4月3日,全国人大举行七届五次会议,审议三峡工程立项。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的雷亨顺仍清楚地记得,相关部门出具的几个专题研究报告中,防洪发电等方面得出的结论均为“利大于弊”,唯独环境报告是“弊大于利”。
最后,全国人大代表以1767票赞成、177票反对、664票弃权、25人未按表决器,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
弃权者之众,为全国人大历次会议之首。
三峡水电站1992年获得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建设,1994年正式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于2009年全部完工。
三峡工程主要有三大效益,即防洪、发电和航运,其中防洪被认为是三峡工程最核心的效益。
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国务院三峡工程验收组在大坝表面发现了80多条裂缝,此事经媒体披露后,引起社会上对三峡工程质量的纷纷议论。
2005年1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公布了三十个未办理环保手续就违规开工的工程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三峡电源电站和三峡地下电站。
三峡总公司一开始对此极力争辩,并不顾环保总局的停工命令,继续施工,双方形成顶牛之势。
后来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调解下,三峡总公司被迫认错停工,缴纳罚款。
直到2005年4月,在补办完所有手续后,方又重新开工。
三峡工程自开工以来,就一直有媒体报道其中存在部分贪污腐败现象。
到2004年末,查处的贪污资金已有4000多万,大部分都是挪用或者侵占移民款。
从三峡工程筹建的那一刻起,它就与各种争议相伴。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33e1657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fc79ce4.png)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和解决方案中国长江是亚洲第一大河,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基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对于长江流域的水文和生态环境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然而,长江三峡水利工程也面临着严重的生态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得到解决。
一.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生态问题1. 生态系统被破坏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尤其是对长江下游的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设导致大量的土地、森林和湿地被淹没,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 水位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的建成,使得水位产生明显变化。
长江水位升高,影响了附近的村庄、城市和湖泊,导致当地的生态环境遭受重创。
水位变化也会导致水生物种群的变化,对长江的生态系统产生负面影响。
3. 水质受影响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带来的大规模水利建设对水质造成了不利影响。
建设期间,各种污染物被排放入长江,导致了长江水质恶化。
同时,人类活动和建设施工也会对长江流域的水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二. 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问题解决方案1. 改善生态环境为了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造成的生态问题,必须开展绿色生态建设,推行生态修复工程。
茂密的植被可以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和自然灾害,调节气候,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2. 构筑生态走廊采取创建生态走廊的方式,可以将绿色通道延伸出去,形成生态连通通道,有效地解决了生态问题,实现了不同生态系统间的协调与互补。
3. 控制发展规模为了减少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所带来的生态问题,必须对土地和水资源的利用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减少建设规模,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工作,限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规模,以达到生态和经济的协调。
4. 促进科研创新为保护和改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促进科研创新是必要的。
应成立科研机构,进行生态环保技术研究,提高技术水平,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态城市。
结论长江三峡水利工程是中国宝贵的水资源,同时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化遗产,必须得到严格保护。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c627145336c1eb91a375d1d.png)
浅谈建立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摘要:“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从最初的设想、勘察、规划、论证到正式开工,经历了75年。
在这漫长的梦想、企盼、争论、等待相互交织的岁月里,三峡工程载浮载沉,几起几落。
如今的建成,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发挥了无法计数的伟大效益。
但是其在生态方面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无益的。
2011年,千湖之省湖北省发生60年一遇大旱,随后急转为涝,三峡大坝又一次被推向封口浪尖。
纵观近年,多灾害性气候,近年(今年尤为严重)各地暴雨,09年重庆洪灾,08年汶川地震,三峡大坝一直饱受非议,其对生态环境影响一时间众说纷纭各执其词,因此调研三峡大坝对生态方面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
关键词:三峡大坝防洪发电航运生态一、三峡大坝简介1.概况三峡大坝,世界第一大的水电工程,位于西陵峡中段的湖北省宜昌市境内的三斗坪,距下游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38公里。
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混凝土重力坝。
三峡工程是迄今世界上综合效益最大的水利枢纽,在发挥巨大的防洪效益和航运效益外,其1820万千瓦的装机容量和847亿千瓦时的年发电量均居世界第一,三峡大坝荣获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世界纪录,其规模宏大、综合效益显著、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2.运作原理三峡水利枢纽主要建筑物由大坝、水电站、通航建筑物等三大部分组成。
枢纽建筑物总体布置格局为:河床中部布置泄洪建筑物,两侧布置电站坝段和坝后式厂房,左、右厂房分别设置14台和12台单机容量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通航建筑物均布置在左岸。
三峡电站全部建成后,共装有32台70万千瓦的水轮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2240万千瓦。
三峡工程建成后所形成的水库全长660公里,回水由大坝直达重庆,属典型的河道型水库。
三峡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175米,防洪限制水位高程145米,总库容393亿立方米,其中防洪库容为221.5亿立方米。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https://img.taocdn.com/s3/m/bf6da95a27284b73f2425069.png)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利大于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工程已胜利完成了第二期工程任务,三峡水库已蓄水至135米水位,双线五级船闸已于2003年6月16日试通航成功,左岸4台发电机组已于8月底全部投入商业运行。
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令人情不自禁地会回忆起当年三峡工程论证的情况。
三峡工程是一项宏伟的综合利用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将对防洪、发电和航运等产生巨大效益。
显然,如此大型工程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带来影响。
例如,会不会使长江流域自然生态遭到破坏,环境恶化?在库区安置大量移民,环境容量能否承受?以及水库泥沙问题等。
报告认为,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和库区,其中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但总的说来是利大于弊。
一、有利影响主要有两大方面首先,三峡水库可以有效地减轻长江洪水灾害给广大中下游平原地区所带来的生态与环境的严重破坏,避免灾区环境卫生恶化与疾病流行等。
其次,水电清洁无污染。
三峡电站装机1820万千瓦,年发电847亿千瓦小时,如用火电,年需要5000万吨原煤,势必造成燃煤对大气和周围环境的严重污染。
二、不利影响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水库蓄水后将淹没部分耕地和一些文物古迹、自然景观,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影响。
但实际上三峡两岸壁高崖陡,随着三峡水位的抬高,还会出现新的景观,何况有些文物可以搬迁。
水库形成的人工湖还可以为建立旅游点,发展旅游业提供有利条件。
其它影响如对人民健康的影响,长江中游荆江河段沿江低洼地区枯水季因水位抬高而引起盐碱化问题,以及对河口盐水入侵问题也都经过研究,认为这些影响并不明显,有的在采取适当措施后能得到控制。
三、泥沙淤积问题,是三峡工程是否可行的一个关键问题泥沙淤积是否会影响水库寿命?对航运会形成障碍吗?因泥沙淤积而引起的水位上升是否会威胁两岸,特别是重庆市的防洪安全?为了弄清这些问题,有关专家曾进行了大量的物理模型试验和数字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库采取“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100年后水库仍可保留86%的防洪库容和92%的调节库容,回水区淤积导致的对航运影响,可以通过航道整治、疏浚和水库调度得到改善。
高中地理课件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433
![高中地理课件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433](https://img.taocdn.com/s3/m/18dde091a8956bec0975e3fd.png)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3.负面影响较小的.采取措施防止 危害发生或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
①诱发地震:抗震措施.
②陆生生物影响小:移植.培育.
三、对文物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1.淹没的文物:迁移和原地保护. 2.未发掘的文物:尽力抢救 3.自然景观影响不大.出现新景观
•
实施成效要展现,持之以恒是关键。21.2.1821.2.18Thursday, February 18, 2021
谢谢大家!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①淹没耕地和文物:开发现有耕地.搬迁.保护文物.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1.不可逆转的影响:采取措施补救或挽回部分损失. ②水生生物:建自然保护区.或人工繁殖.
二、生态与环境问题对策
2.影响较大的.采取措施有效控制或减轻不利影响.
•
安全地生产,平安地生活。2021年2月 上午2时42分21.2.1802:42Februar y 18, 2021
•
市场竞争不同情弱者,不创新突破只 有出局 。2021年2月18日星期 四2时42分35秒02:42:3518 February 2021
•
马虎是追求品质最大的障碍。上午2时 42分35秒上午 2时42分02:42:3521.2.18
•
品质第一,客户至上;相辅相成,共 创繁荣 。21.2.1821.2.1802:42:3502:42:35Februar y 18, 2021
•
安全知识,让你化险为夷。2021年2月 18日上 午2时42分21.2.1821.2.18
•
安全生产必须依靠安全科学技术,安 全科学 技术也 是第一 生产力 。2021年2月18日星期 四上午 2时42分35秒02:42:3521.2.18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f5ef7c1a52d380eb62946d88.png)
)
作业:
优化方案
(1) 诱发地震——抗震措施
(2)陆生生物影响小——移植.培育
三,三峡工程对自然景观和文物古迹的影响 和对策
1.淹没的——迁移和原地保护
2.未发掘——尽力抢救
3.新奇观——高峡出平
湖
[阅读下列案例材料] 据专家全面调研介绍,三峡淹没区将有1271处为必须保护的文物古 迹,包括国家级、省级文物古迹。为了保护和抢救,国家已制定了原地 保护、搬迁保护和留取资料等措施。其中有50多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 双堰塘、李家坝等数处巴人中心遗址、古代墓葬群特别是《水经注》有 记载的云阳故陵楚墓,必须在工期内尽力全面发掘抢救。巫峡的孔明碑 和西陵峡的众多石刻,将通过拓片、拍照切割送陈列馆等。方式保留。 多处地面文物如云阳张飞庙、瞿塘峡摩崖石刻正在易地原样复建;忠县 的石宝寨、奉节的白帝城等将就地保护;世界独一无二的白鹤梁枯水题 刻,将修建一个水下博物馆。
3.下列属于三峡工程影响较小的是( A.库区人地矛盾问题 B.库区移民开发可能加剧水土消失 C.水库淹没陆生动植物 D.库区泥沙淤积问题 答案:c
)
4.三峡工程建成后出现的新的旅游景点不包括( A.三峡大坝的宏伟工程 B.最享盛名的巫山神女峰 C.“高峡出平湖”的宏伟景观 D.大宁江上游将形成一个新的小三峡景区 答案:B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 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的生态环境效应
1. 有利影响(主要在 中下游)
①减小洪水对生态和环 境的破坏
②有利于血吸虫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
④增加枯水期流量,改
善水质
⑤调节气候 ⑥与力发电相比,减轻
污染及酸雨危害
2.不利影响(主要在库区)
①淹没土地耕地及文物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https://img.taocdn.com/s3/m/8730372e192e45361066f521.png)
不利影响:
(1)淹没土地、耕地 (2)加剧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 (3)诱发地质灾害(地震、滑坡) (4)加重泥沙淤积 (5)自然景观受到一定影响 (6)影响物种生存 (7)增加蚊虫孳生
三峡工程对生 态环境的不利 影响主要在库 区
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问题: 合理开发现有土地资源,发 (1)淹没耕地— 展大农业,解决耕地不足。 — 对被淹文物古迹 (2)淹没文物古迹 — 实施搬迁、防护 — (3)影响珍稀水生生物 —— (1)采用人工繁殖投放措施; (2)在大坝下游江段形成新 的繁殖场所; (3)在部分江段建立白鳍豚 自然保护区
屈原故里
昭君宅
屈
原 墓 昭 君 塑 像
秭归香溪口
三峡工程 亚热带季风气候 降水丰富 气候湿润 支流多,水 系庞大,汇 入水量大 防洪
阿斯旺工程 热带沙漠气候 降水稀少 气候干燥
气候条件
水系条件
支流少,汇 入水量少
工程建设的首 位目标
发电
读图 “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 题
(1)将下列左右两列内容用线连起来: 修建水库形成的淹没区 a大坝东面的区域 可明显改善航运条件 洪水危害可能减少的区域 b大坝西面的区域 泥沙容量淤积的区域
读图 “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 题
(2)建坝时主要应考虑大坝 (东面、西面) 地区的气候与水文等历史资料,建设水电站可利用的水位 落差应是图上的 ( H1 、 H2 、 H3 ),水轮发电 机应安放在图中的 ( A 或 B )位置上 为妥。
读图 “水库大坝及该地区等高线示意图”,完成下列问 题
5.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 对策
【考点搜索】 大型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解决的地理问题 ——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问题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6a5de7c31b765ce050814bc.png)
对三峡大坝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三峡大坝曾被我国誉为20世纪的建筑奇迹之一,但现在这个横跨浩荡长江的大坝却成为一个威胁环境的灾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三峡大坝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对土地资源的影响三峡大坝的建立使得人多地少、土地短缺矛盾突出,不合理的开发造成当地植被破坏,气候变化,对各种动植物产生影响生,使得态退化,水土流失加剧。
同时还影响了当地的地质基础的稳定。
有地质学家称,三峡大坝拦截水量的庞大重力已开始在好几个地点侵蚀长江陡峭边岸。
再加上水位波动频繁,因而引发了一系列的滑坡灾害,也使得大坝附近的地区的地质结构被破坏。
大坝四周的侵蚀和山体滑坡现象极为严重。
07年7月14日,一条长江支流发生特大滑坡灾害,滑坡山体长、宽均在1公里左右,而厚度达18米。
13名农民被吞没在泥石流中。
滑坡体进入长江支流后激起两层楼高的大浪,摧毁了20余艘船舶,并导致11名渔民丧生。
虽然官方称此次灾害乃暴雨所致,但地质学家称,是江水水位突然变化导致河岸岩石松动引起的。
二、对水资源的影响在大坝初建时,江水淹没了许多有毒工厂。
大坝建成后,由于江水被大坝阻拦,农业残留物、生活及工业污染物无法顺流而下排入大海,而是倒灌回水库,使得库区水体的污染不断加重。
虽然政府部门说建了很多污水处理厂,但实际上许多污水处理厂并未与城市污水系统相连通。
三峡蓄水之后,水流变缓,河流的自净能力大减,三峡水库水质明显变坏,特别是过去水质好的支流河段,水质恶化问题更加严重。
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且发生范围、持续时间、发生频次明显增加。
部分支流居民饮水源堪忧,特别是香溪河、大宁河、梅溪河等情况突出。
今年丰度县因支流富营养化而发生5万人饮用水污染,小江浮萍、水葫芦疯长等问题。
三峡大坝对中国两大河流之一———长达3900英里、旱涝无常的长江的调节能力也遭到质疑。
今年春天,下游城市遭遇大旱,通常可停靠港口的船只无法航行,但三峡大坝未能发挥调水功能消除这一问题,本月湖北省大约40 万人缺水。
略论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略论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b8b65fcb844769eae109ed28.png)
略论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摘要:三峡工程作为一项世界举世瞩目的特大水利水电工程,一直备受公众的关注和争论,其利弊之争一直没有停止。
其中,关于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众说纷纭。
下面笔者从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库区濒危物种保护、地质灾害的监测与防治等五个方面对三峡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三峡工程、生态、环境一、三峡工程施工区环境质量基本良好三峡工程自1992年底部分准备工程实施以来,施工区环境质量得到了较好的控制和保护。
监测结果显示,施工区环境质量良好,且自大江截流以来逐年好转,趋于稳定。
目前,施工区段的长江干流水质继续维持在二至三类标准,对照断面、消减断面以及施工区近岸水域水质类别基本一致,生活水厂的水源水质和供水水质符合饮用水卫生标准。
但由于大规模的土石方及混凝土工程施工活动,对施工区空气质量造成了较大污染。
由于大型工程车的活动及炸山等对施工区噪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污染。
施工区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水土保持设施和绿化工程建设成绩显著。
公共卫生状况良好,未发生传染病流行事件。
二、三峡库区濒危物种得到保护目前,库区分布的中国特有陆生植物共有66属栽培植物有140多属,1100多种,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物种有150种,珍稀濒危植物有51种,占全国总数388种的13.14%。
库区现有百年以上古树4514株,共157种,分属54科112属。
柏木、马尾松、银杏和皂荚4个树种数量占到全体古树的50%,构成了古树的主体。
水库建成后最终会有7%的古树沉入海拔175米的水下,但是淹没前会留下有研究价值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保护三峡库区的古大树种和珍稀植物群落,国家将建立神农架森林公园、大老岭森林公园、龙门河常绿阔叶林等自然保护区和三峡珍稀植物园,仅神农架生物多样性定位站就保存了库区31种濒危植物物种,为库区的珍稀濒危植物保存奠定了基础。
疏花水柏枝和荷叶铁线蕨两种珍稀濒危植物的繁殖试验已取得成功,可以满足保存其物种的需要。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3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https://img.taocdn.com/s3/m/6a82361e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2c.png)
3 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
为了解决能源和水资源的紧缺问题,中国政府于1994年启动三峡工程的建设。
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涵盖了水电、航运、灌溉和防洪等多个领域。
然而,三峡工程的建设也给周边的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带来了不小的影响。
本文将从影响和对策两个方面探讨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和名胜古迹的影响及对策。
一、三峡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位上涨导致生态系统失衡三峡工程的建设使得长江水位上涨,从而导致了生态系统的失衡。
这主要因为在过去的自然环境中,长江的水位受到了季节变化、降雨和蒸发等自然因素的影响,而现在由于三峡工程的建设,水位变得更加稳定,从而影响标志性物种的繁殖和繁衍。
2. 水文变化导致栖息地流失三峡工程的建设也导致了沿岸栖息地的流失。
由于三峡工程的调节影响,植物、鱼类和其他生物失去了它们所需的栖息地和保护地。
这种栖息地的流失以及水生植物的大量消失彻底破坏了长江的生态平衡。
3.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建设三峡工程需要大量开采和运输土石方,导致了环境大量破坏。
长时间的土石方的开采和运输,使得水土流失愈加严重,如雨后春笋般的恶性循环使得生态环境彻底崩溃。
二、三峡工程对名胜古迹的影响1. 大幅度的水位上涨导致文物损毁三峡工程建设后,长江的水位大幅上涨,这直接导致了岸上多个古代文物受到极大的损毁。
其中,以直接受灾和降雨侵蚀为主的石窟和茅草屋等建筑物及沿江摩岩、画像、石刻、碑刻、墓葬及文化遗址等文物在水位上升时大面积淹没,水文条件变化频繁使得修缮多次后文物仍然颓败不堪。
2. 工程施工导致文物迁移或摧毁建设三峡工程时,相关单位在移一些文物后,在水库建好后,则又把文物迁回原地。
这种多次迁移摆动,容易导致文物结构严重损坏,甚至漏掉录入信息。
3. 岸线、景点和生态环境的深刻变化由于工程盖面的巨大断块、洞穴和大对流器对河流体系和自然风景产生的改造,三峡地区的自然中最有名的景观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长江三峡水库水文生态效应分析
![长江三峡水库水文生态效应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0c4dcbf7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fc.png)
长江三峡水库水文生态效应分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加,长江三峡水库的水文生态效应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长江三峡水库是全球最大的水库,于1994年开始兴建,旨在进行洪水控制和发电。
但是,水库的建设以及运营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
本文将探讨长江三峡水库的水文生态效应,并分析其中的优缺点。
一、绿化水库周边环境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减轻了周围的旱灾、洪水灾害等影响,因此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同时在水库周边,由于大面积的水域对周围的气候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此发生了环境的改善。
例如,水库周边陆地的植被得到了保护和恢复,涨水期可以改善下游土地的土壤、水分和养分,也可以增加下游和水生物的物种多样性。
此外,水库周边适宜的植被覆盖和绿化工程可以有效控制水库蒸发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因此,绿化水库周边环境是长江三峡水库的一个重要水文生态效应。
二、洪水控制和配水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营可以有效地控制长江的洪水,减轻了下游地区的洪水灾害。
同时,长江三峡水库也成为了我国第一个大型水库的“上游”,为下游区域的农业、养殖和市政用水提供了很好的水源保障。
长江三峡水库的配水带动了下游地区农业、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
三、环境影响长江三峡水库的建成和运营对周围环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一方面,蓄水后有可能会扰乱上下游的生态环境,进而影响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保持性。
例如大幅度的流量调节可能影响了鱼类和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
因此,根据当地环境的特点和生态系统的情况,需要对水库的使用进行适当的量化控制。
另一方面,水库的建设也可能改变下游区域的自然河道,影响原有的地形地貌,从而产生地质环境效应,引入一些植物物种和动物物种,以及瘤块、缺陷等我们还不了解的问题。
通过对环境影响的量化评价和管理,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利工程对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系统。
四、废弃物处理长江三峡水库的运营也存在一些废弃物,例如蓄水时所淹没的山体和房屋,以及河道中的垃圾等等,这些废弃物处理的恰当性和有效性将对水系和周边环境的安全、稳定产生影响。
三峡库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
![三峡库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17a8c903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32.png)
三峡库区水文生态环境变化特征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中国的三峡大坝是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工程之一,建成后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然而,由于该工程的建设,三峡库区的水文生态环境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将探讨这些变化的特征,并分析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一、水文环境变化的特征1. 涨落水位剧烈三峡大坝的建成使得三峡库区的水位不再像以前那样自然地涨落。
新的水位控制方式导致了涨落水位的剧烈变化。
水位的变动比以前更加频繁,更高的最高水位也出现了。
2. 水质发生变化三峡库区的水质也发生了变化。
由于三峡工程大量的水体填充,湖泊的面积也扩大了,导致了水质变化。
此外,三峡工程导致了湖泊富营养化,水质的变化对水生态平衡产生了重大影响。
3. 水生态系统受到破坏三峡库区的水文环境变化对当地的水生态系统造成了重大破坏。
大坝的建设导致了水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下降,许多当地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因此失去生存的机会。
二、水文环境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 水土侵蚀由于新的水位控制方式,土壤受到了更多的水体侵蚀,导致了水土流失。
这种现象使得当地的土地质量逐渐下降,产生了更多的环境问题。
2. 洪水问题水文环境变化还引起了洪水问题。
洪水对当地农业、住房和基础设施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而水文环境的变化又使得洪水的规模和频率更加难以预测,这为当地居民带来了更大的风险。
3. 生态问题三峡库区的水生态系统也因此受到了破坏。
生态系统中的许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灭绝率上升。
这对于环境生态恢复和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三、总结综合来看,三峡大坝的建设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但也给当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一系列的问题。
我们需要认真地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和评估,以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三峡库区的水文生态环境变化所产生的诸多问题。
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才能做好三峡库区的环境保护工作,还当地居民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修复
![重庆三峡库区的生态修复](https://img.taocdn.com/s3/m/f14d77db770bf78a6529548c.png)
在此区域, 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 国家级生态公益林建设、
自然保护区障——水库沿岸向陆域方向纵深
对库区消落带做好生态修复工作, 筛选高水位时耐 淹, 不死亡不腐烂,低水位露出水面时耐旱耐晒的植物品种, 还要考虑不易滞留垃圾和漂浮物。
在湿地系统和近岸浅水区的水生生态系统, 依次栽植 湿生高等维菅束植物、挺水植物、沉水植物和浮叶植物, 对水体交换较差的局部水面, 还可控制性地栽种浮水植物, 但必须有效防止其无序生长繁植。
100—1000米区域。
1.未受干扰、破坏的地段, 以保护为主, 按生态分级分区控制菅理中的严 格控制区管理;
2.被垦植为农田的区域, 退耕还林, 人工抚育, 恢复到破坏前水平。
3.已开发成城乡人工生态系统区域, 要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
土地承载库区的人口与经济发展, 保留更多的土地用于库区的生态保护和
重庆市拿出500亿元, 构建三峡水库生态屏障, 还全面启
动森林重庆,12+4系统工程, 用4年时间实施长江两岸森
林工程380万亩, 基本实现长江两岸绿化全〝覆盖〞, 将 重庆三峡库区生态核心区森林覆盖率由26.3%提升到 56.3%,这一切都为三峡水库的生态屏障建设奠定扎实基 础。
建立生态屏障
4.物种减少, 生物多样性保护受到威胁。
下游洄游鱼类与长江特有鱼类数量急剧减少,濒临灭绝。
二、三峡库区生态修复与屏障建设
近年来, 重庆市非常重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 因为大型水库的修建对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产生影响, 而 受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会反过来影响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 和库区百姓的健康,为了三峡水库的生态环境安全,就必须 进行生态修复和屏障建设。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三峡工程对环境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9be0f0ef9e314332396893ae.png)
三峡工程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
(一)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
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 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三峡库区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二)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对水文、水质、地下水的影响大坝拦蓄,水库调度改变了库区河段的水文情势。
建库前,库区河道夏季水位最高,冬季水位最低;建库以后,改变了库区的水位变化特征,夏季最低(水库蓄洪时除外,汛末及枯水季初期水位最高。
最新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
![最新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8852f7f18583d0486459a0.png)
三峡大坝对气候、生物、水土的影响综合分析三峡1.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水库对周围地区气候有明显调节作用,影响范围垂直方向不超过400米,两岸水平方向约1~2千米,年均温增加0.1~0.2℃,冬春季节月均温升高0.3~1.3℃,夏季降低0.9~1.2℃,雾日增加约2天。
冬季升温对柑桔、油桐等经济作物有利,夏季降温对重庆市境等地气候有所改善。
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峡大坝建成后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分析姓名:熊伟班级:地本0601班学号:200604310011指导老师:郑庆荣[摘要]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三峡大坝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水利水电工程,其建设及后期蓄水给库区生态环境带来了诸多不可避免的影响,为世人所关注。
对此,本研究依据影响库区生态环境因子的实际特点,在收集研究数据资料的基础上,采用分析与现状评价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三峡工程兴建及蓄水前后,库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分析研究。
对选取局地气候、库区生物多样性、水土流失、水文泥沙及水质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在此基础上,对库区生态环境现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了独立评价,并就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关键词]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影响分析1.三峡大坝及库区生态环境概况1.1三峡大坝基本概述三峡大坝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具有防洪、发电、改善航运等巨大的综合效益,是治理和开发长江的关键性骨干工程(图1-1)。
早在1919年,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实业计划》一书中就提出了修建三峡大坝的设想。
1944年,国民党政府和美国垦务局合作,在美国著名大坝专家萨凡奇的带领下,提出了关于三峡工程的第一个比较详细完整的工作计划——《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即“萨凡奇计划”。
新中国成立以后,1950年水利部成立长江水利委员会;1970年12月26日,葛洲坝工程,被批准先行兴建;1984年4月,国务院初步确定三峡工程实施蓄水位为150m的低坝方案;1986年党中央和国务院责成原水利电力部负责,重新组织对三峡工程的全面论证工作,并重编可行性报告;1992年4月3日,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议案》;1994年12月14日,三峡工程正式开工;1997年11月8日,三峡工程实现了大江截流;2003年6月11日,蓄水至135m,由此开始通航、发电,枢纽初步产生效益,进入围堰挡水发电期;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全线建成,达到海拔185m设计高程;2006年9月开始,蓄水至156m,三峡枢纽进入初期运行期,防洪、发电、通航效益开始全面发挥。
图1-1三峡大坝枢纽布置示意图1.2三峡库区基本概况三峡库区包含长江流域因三峡工程修建而被淹没的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株归县、兴山县、恩施市巴东县;重庆市巫山县、巫溪县、奉节县、云阳县、开县、万州区、忠县、涪陵区、丰都县、武隆县、石柱县、长寿县、渝北区、巴南区、江津区及重庆核心城区(包括渝中区、沙坪坝区、南岸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和江北区)等25县市区,统称为三峡库区(图1—2)。
图1-2三峡库区示意图三峡库区(东经106°50'~110°51',北纬29°16'~31°25 ',海拔33.6~3105m)东起湖北宜昌市,西迄重庆市江津区。
库区地处四川盆地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结合部,跨越鄂中山区峡谷及川东岭谷地带,北屏大巴山、南依川鄂高原。
库区地处亚热带湿润季风区,水热资源丰富,该区域年均温17.8℃,该区夏季炎热,最热月7、8月平均气温28℃~30℃,极端高温42.6℃。
无霜期230~340 d。
年降水997~1347mm,且降水集中,4~10月份的月降水量在宜昌等地占全年降水量的85%,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
年均蒸发量为1300~1700mm。
库区雾层多,光照少,年光照大多在1300~1400 h左右,相对湿度达70-80%,年均风速l.lm/s。
气候垂直变化也大,夏季高温;伏旱较严重.库区地表径流丰富,寸滩多年平均流量为1416m3。
寸滩与宜昌之间的区间径流量为815亿m3。
多年平均径流深度为630-660mm,平均年径流系数在0.55左右。
库区属中亚热带生物气候带,库区在植物地理区划中属于泛北极区,中国一日本亚区,华中植物地区。
由于本区未受第四纪冰川侵袭,植物资源极为丰富,据初步统计,有维管束植物208科,1428属,6088余种。
且多属珍稀种属,其中被列为我国重点保护的珍稀植物47种,占全国总数的13%。
植物群落主要有:山地灌草丛、常绿针叶林、常绿阔叶林、竹林、落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等。
1.3相关研究现状自从三峡工程建设以来,库区的生态环境就倍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2001年,陈利顶等针对三峡库区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根据库区不同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差异性进行了库区19个县生态环境聚类分区。
基于3S技术和景观生态学原理,三峡库区土地利用和景观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和评价,研究表明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008年,陈正虎等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模式识别法建立了AHP-FPR模型;2007年,燕文明、许其功、刘祥梅等采用GIS技术与景观生态学的方法,对三峡工程蓄水前后对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多角度分析评价,多数学者认为:库区生态环境整体状况一般,库区两端的生态环境优于库区中间。
除此之外,许多学者还结合本区域自然经济社会背景,提出了保护和治理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的措施和对策。
如1997年邓宁等提出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是发展生态农业。
杜佐华等1999年建议争取尽快建立起三峡库区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网络,开展库区水土流失生态监测,推进库区水土保持事业的顺利发展,促进库区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发展,以保证三峡工程的顺利实施和长期有效运行。
2000年陈家玉通过对鄂西三峡库区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表明:制定合理的生态保护规则,加强库区生态建设,恢复和改善环境生态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是延长三峡水库寿命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项迫切任务。
肖文发等2004年在对三峡库区森林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进行研究后认为:只要抓住三峡工程建设的契机,紧密结合国家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良好的生物学基础,科学地封山育林,分带逐步恢复。
同时,因地制宜,退耕还林,发展森林能源,建设多目标复合和多种模式并存的林业经营体系,发展经济,就能从根本上改善森林经营环境,实现森林恢复,形成合理布局的水库森林防护系统,促进三峡库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2002年周勇等以三峡库区株归县为例,对其土壤资源与生态环境数据库的建立及应用进行了研究,认为如何优化配置人口、资源与环境,是该县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
2006年黄廷义也提出了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不断改善和优化库区生态环境,是三峡库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路径。
2.三峡大坝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2.1对库区局地气候的影响2.1.1对气温的影响从常年平均来看,沿三峡库区1988-2007年平均气温为17.3℃~18.8℃。
云阳与重庆的年平均气温最高,秭归的年平均气温最低。
2004—2007年蓄水后,库区各地平均气温较常年值均有明显的增加。
图2-1 2004-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图2-2看出,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年际变化不大,库区气温有上升的趋势。
从趋势线上可以看出,2000年以前库区的年际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注:本文中局地气候的常年值为1971—2000年的平均值〔下同〕。
】波动较大,而且始终是围绕着常年值上下波动。
但从2001年起,三峡库区年平均气温存在明显上升趋势,变化趋势不再围绕常年值变化,而是偏离常年值的年际间小幅波动上升(2006年除外),三峡库区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偏高0.2~0.4℃;2006年三峡库区平均气温达18.8℃,较常年偏高1.0℃, 2007年库区平均温度为18.3℃,比常年偏高0.5℃。
说明三峡工程建设及其蓄水对库区平均气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图2-2 1988-2007年三峡库区沿江12站年平均气温与常年值比较从常年同期来看,如图2-3所示,年内气温最高值一般出现在8月份,为28.21℃.最低值出现在1月份,为6.7℃,气温的年较差为21.50C。
年内,1、2、12月月平均气温皆低于10℃; 3、4、10、11月月平均气温在10~20℃之间,5-9月各月平均气温均在20℃以上,7, 8月份在28℃左右。
平均气温月际之间升降变幅差异较大,冬季各月和盛夏7、8月份库区气温变化最小,为1℃左右;春、秋季,3、4月和10、11月份,气温变化剧烈,升温与降温幅度一般为5-6℃.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均比常年同期值偏高。
4月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1.2℃,其次为2月、3月,偏高0.9℃, 1月、5月、6月、9月、10月和11月较常年同期偏高0.3-0.8℃。
这里注意到,尽管2006年夏季发生高温伏早,夏季气温异常偏高,但2007,2005年夏季出现凉夏,其中宜昌2005年8月下旬平均气温为历史同期最低,导致8月库区平均气温与常年同期基本一致,因此蓄水后库区平均气温年内单峰型分布发生变化,最高值出现在7月份。
图2-3三峡库区蓄水后各月平均气温与常年值2.1.2对相对湿度的影响三峡工程蓄水后,库区各地相对湿度明显较常年值有所下降,奉节、株归除外。
三峡库区总体来说相对湿度大,特别是库区西段万州至重庆(图2-4)。
图2-4 2004-2006年平均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比较三峡库区相对湿度年际变化较大。
近20年,尤其是近10年的数据表现出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有下降趋势。
如图2-5所示,这种变化在三峡工程建设并蓄水2003年至2007年间更加显著。
图2-5三峡库区年平均相对湿度历年变化从常年同期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年内各月的平均相对湿度较常年值都有所下降,除2月、11月偏高外。
具体说来,年内月平均相对湿度变化呈现多峰型,最高值分别出现在1月、6月和10月(图2-6)。
图2-6三峡库区2004-2007年平均各月平均相对湿度与常年值2.1.3对降水量的影响三峡库区各站年降水量自奉节向西各站降水偏多,巫山至株归降水相对偏少,宜昌又相对较多,大体上形成库区年降水量自西向东呈多一少一多的分布格局(见图2-7).三峡库区各地降水丰富,常年降水量均超过1000mm。
三峡库区蓄水后,除重庆、云阳、巴东增加外,其余各站年平均降水量均偏少为主(图2-7)。
图2-7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与常年比较(2004-2007年) 从库区历年降水变化趋势曲线来看,总体上说自1998年以来降水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2006年三峡库区发生夏季特大高温伏早,年内降水为887mm,比常年平均偏少235mm。
虽然2007年年降水量为1254.1 mm,比常年偏多128mm,但总体上来看,仍表现为下降趋势(图2-8)。
2-8 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降水量变化三峡库区冬半年少雨,夏半年多雨。
从库区平均降水量的各月分布来看,三峡工程蓄水后各季节的平均降水量变化不同,,总体上各月降水量有低于常年同期的趋势(图2-9).图2-9三峡库区各月平均降水量与常年值(2004-2007)2.1.4对蒸发量的影响1988-2007年,三峡库区平均年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的趋势,但又具有较显著的阶段性变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