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骨伤科脊柱脊髓损伤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脊柱脊髓损伤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骨伤科脊柱脊髓损伤诊疗规程作业指导书
1目的:规范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措施。达到使脊柱稳定,脊髓、神经根压迫解除,使肌力、感觉、大小便功能恢复,减少或避免产生并发症的治疗效果。
2范围:临床确诊为脊柱脊髓损伤,可应用本诊疗规程。
3职责:
3.1脊柱、脊髓损伤的手术治疗,由副主任医师及其以上的专科医生负责。
4.2.1.2.2对脊髓震荡以非手术疗法为主,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4.2.1.2.3脊髓完全性横断伤不宜行减压术,但对不稳定骨折可行内固定术,以利翻身活动。
4.2.1.2.4脊髓损伤药物治疗(1)激素治疗;伤后8小时内使用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临床上先在15分钟内静脉输入甲基强的松龙30mg/kg,间隔45分后以5.4mg/(kg.hr)剂量维持23小时,治疗过程中注意消化道出血及感染,持续心电监测。(2)早期应予以脱水疗法,包括:地塞米松10-20mg静滴,每日1-3次,20%甘露醇250ml静滴,每天二次,共5-7天。(3)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首剂可在伤后72小时内给予100mg/d,持续18-32天;高位截瘫者,早期宜禁食,避免过度腹胀,加重呼吸困难。
4.2.2.2.1.3晚期病例椎节不稳定者,可行颈前路椎间融合术。
4.2.2.2.2压缩性损伤:
4.2.2.2.2.1无神经症状者,先行头颅牵引3-4周,而后以头-颈-胸石膏固定。
4.2.2.2.2.2椎体骨折片突向椎管形成脊髓受压者,如牵引后骨折片未还纳,神经症状无改善者要酌情行前路减压术。
4.2.2.2.2.3晚期病例有神经症状者,可行颈前路减压及融合术。
4.2.3.2胸腰椎不稳定性骨折
4.2.3.2.1压缩明显者,卧硬板床休息,腰下(骨折部)垫薄枕,定期加强腰背肌锻炼。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

(3)ASIA残损指数
• A:完全损伤,骶段S4、5无任何运动、感觉功能保留。 • B:不完全损伤:脊髓功能损伤平面以下至骶段S4、5无
运动功能而有感觉的残留。 • C: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
但一半以下关键肌在的肌力在3级以下。 • D: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
• 根据92’ASIA标准确定的28个感觉位点的体格检 查来确定感觉水平。
感觉检查
• 感觉检查必查项目:检查身体两侧各自的28 个皮区关键点。两侧感觉关键点的检查部位 如下(见图)。每个关键点要检查2种感觉, 即针刺觉和轻触觉,并按3个等级分别评定 打分。即:①0=缺失;②1=障碍(部分障 碍或感觉改变,包括感觉过敏);③2=正常; ④NT=无法检查。
(一)运动系统检查
1. 姿势和步态 与本体感觉、各部位肌力、肌张 力、小脑、前庭功能密切相关。
2. 肌营养状况 3. 肌力 4. 肌张力 5. 共济运动 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快速轮替
试验、指物试验 6. 不自主运动
不自主运动:
• 为随意肌的某一部分、一块肌肉或某些肌群出 现不自主收缩。是患者意识清楚而不能自行控 制的骨骼肌动作。
– 发生于胸12以上的脊柱骨折脱位引起 – 损伤平面以下的躯干和肢体感觉、运动、反射完全消
失,大小便失禁。
• 3 马尾神经损伤:
– 腰1以下的损伤属于马尾神经损伤。 – 损伤水平以下的感觉、运动和反射完全消失,膀胱失
去神经支配。轻型马尾神经损伤有可能再生而恢复功 能。
• 脊髓损伤最早描述见于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的医 生记载,直到1940年前脊髓损伤仍是“死亡”的 同义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80%的脊髓损伤 患者于伤后2周内死亡。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脊髓损伤的康复康复治疗5.4.2.2临床处理(1)急救和急性期处理1)院前急救A初步诊断(A)呼吸道(air away)(B)呼吸运动(breath)(C)循环功能(circulation)(D)脊柱脊髓损伤的确认B稳定制动C转运2)院后急救A急诊诊断(A)详细了解受伤史(B)进行生命体征检查(C)全面体格检查和深入的神经系统检查(D)在专业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影象学检查,尽量减少伤员的搬动(E)脊柱脊髓损伤经常在多节段发生甚至合并骨盆骨折和肋骨骨折(F)如怀疑腹部闭合性损伤、腹腔穿刺或腹部B超是重要的检查手段(G)填写有关表格(H)请有关科室会诊处理合并损伤(I)对于颈椎颈髓损伤的伤员(J)颈髓损伤时经常出现体温升高,物理降温和中药是有效的治疗措施(K)如发现有脊髓受压现象,应从速行手术减压(2)常见并发症的处理1)泌尿系感染2)神经源性膀胱3)植物神经反射紊乱4)痉挛5)疼痛6)压疮7)排便障碍8)异位骨化9)骨质疏松10)深静脉血栓5.4.2.3康复训练(1)急性期康复训练1)时间2)康复方法3)训练目的4)训练内容A肢体良好位置B卧床时体位变换C早期坐位及起立训练D被动关节活动训练E呼吸及排痰训练(2)恢复期不同损伤水平患者的康复训练1)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C4及C4以上的患者A患者特点此类型患者四肢肌、呼吸肌、躯干肌完全瘫痪,需依赖呼吸机维持生命B治疗方法和训练(A)训练患者使用环境控制系统(B)训练患者颏控或气控操纵电动轮椅代步2)基本上不能自理生活,需大量帮助的 C5患者A患者特点(A)膈肌有功能可不用呼吸机而自主呼吸(B)躯干和下肢完全瘫痪无功能(C)上肢有三角肌、肱二头肌尚有功能,可完成部分运动动作但缺乏伸肘关节以及前臂、腕、手的活动功能B治疗方法与训练(A)训练患者利用辅助工具进食(B)训练患者利用手的粗大移动功能拨动电动轮椅扶手上的杆式开关,手控操纵电动轮椅(C)训练患者在他人帮助下完成从床到轮椅间的移动(D)利用三角肌等施行手功能重建手术后,训练患者的伸肘及拇食指侧捏功能等1)需自理生活,需中等量帮助的C6患者A患者特点(A)患者可屈肘、伸腕,但伸肘功能不良,不能屈腕、屈指和抓握。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标准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标准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一、康复住院标准伤后经临床治疗,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符合以下条件:1. 脊柱稳定者,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2-3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2. 脊柱不稳定者,经手术减压及脊柱固定术后4-6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3.上颈段脊髓损伤者,经临床治疗6-8周,脊柱稳定,无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二、康复住院时限颈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6个月。

胸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4个月。

腰髓损伤、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2个月。

患者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1.膀胱镜适应征:脊髓损伤后膀胱结石、血尿等。

2.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适应征: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它脏器损伤者。

3.泌尿系造影检查适应征:反复泌尿系感染或其它无法预料的临床情况需要。

4.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测定适应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5.脊柱或脊髓CT或MRI检查适应征:因病情变化需要进一步确定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时。

6.脊髓造影检查适应征:病情需要作鉴别诊断者。

7.骨密度检查适应征: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

8.下消化道通过及排空造影检查适应征: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

四、临床治疗规〔一〕临床常规治疗1.延续性临床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合并感染时选用抗生素等。

2.对症支持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泌尿系统并发症:〔1〕尿路感染:间歇导尿、膀胱冲洗、抗生素应用等。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概述】脊髓损伤是因各种致病因素(外伤、炎症、肿瘤等)引起的脊髓的横贯性损害,造成损害平面以下的脊髓神经功能(运动、感觉、括约肌及植物神经功能)的障碍。

临床上通常指外伤性脊髓损伤。

【临床表现】1.感觉障碍脊髓完全损伤者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均丧失部分损伤者则视受损程度不同而保留部分感觉。

2.脊髓休克脊髓受损后,损伤平面之下完全性迟缓性瘫痪,各种反射、感觉及括约肌功能消失,数小时内开始恢复,2-4周完全恢复。

较严重的损伤有脊髓休克的过程,一般在3-6周后才逐渐出现受损水平以下的脊髓功能活动。

在脊髓休克期很难判断脊髓受损是功能性的还是器质性的。

但受伤当时或数小时内即有完全性的感觉丧失,特别是肢体瘫痪伴有震动觉的丧失提示有器质性损伤。

脊髓休克时间越长,说明脊髓损伤程度越严重。

3.运动功能异常横贯性损伤,在脊髓休克期过后,受损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仍完全消失,但肌张力高,反射亢进;部分损伤者则在休克期过后逐步出现部分肌肉的自主活动。

脊髓损伤后出现受损节段支肌肉的松弛、萎缩及腱反射消失等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体征时,有定位诊断的意义。

4.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常可出现阴茎异常勃起、Horner综合征、麻痹性肠梗阻、受损平面以下皮肤不出汗及有高热等。

5.反射活动异常休克期过后,受损平面以下肢体反射由消失逐渐转为亢进,张力由迟缓转为痉挛。

脊髓完全性损伤为屈性截瘫,部分性损伤呈现伸性截瘫。

有时刺激下肢可引起不可抑制的屈曲与排尿,叫总体反射。

6.膀胱功能异常脊髓休克期为无张力性神经源性膀胱;脊髓休克逐渐恢复后表现为反射性神经源性膀胱和间隙性尿失禁;脊髓恢复到反射出现时,刺激皮肤会出现不自主的反射性排尿,晚期表现为挛缩性神经源性膀胱。

【辅助检查】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潜血;(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血脂、电解质;(3)胸部正位X线片、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X片;(4)心电图;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泌尿系B超或彩超、残余尿测定、中段尿培养、损伤部位相关的脊柱CT或MRI、双下肢血管彩超、尿流动力学检查、肺功能检查、神经电生理学检查、静脉肾盂摄影、24小时肌酐清除率、心肌酶谱等。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的康复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一、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是由于损伤和/或疾病等因素引起的脊髓结构及其功能的损害,以致损伤平面以下运动、感觉、植物神经功能的异常改变。

常见的病因有交通事故、高处坠落、运动创伤等。

另外,尚有自然灾害、炎症、变性、肿瘤、血管病变以及发育性因素等。

由于该病的致残性严重,有不同程度的截瘫或四肢瘫,在美国年发病率约为30~32人/百万,另有20人/百万在入院前死亡,在我国80~90年代,北京约6~7人/百万,且有日趋增加趋势。

脊髓损伤患者大多是青壮年,正处在年富力强之时,伤病的困扰给自身和家庭造成残酷的打击,随之而来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为此世界各地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基础研究到临床急救,从早期康复到恢复期康复,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以期尽可能地改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尽早地回归社会。

二、诊断要点1、有明确的头颈部过度屈伸的外伤史,或高处坠落、脊柱直接外伤史。

2、颈部或腰部活动受限,局限性棘突压痛、畸形。

3、有不同程度的颈、胸、腰神经根或脊髓损伤的表现。

4、X检查可有椎体骨折或脱位。

5、CT 和MRI检查发现脊髓受损情况。

三、早期处理1、脊髓休克的处理:脱水治疗、激素治疗。

2、解除脊髓压迫,重建脊柱稳定性:颅骨牵引、手术减压、内固定。

3、高压氧治疗:最好在六小时内进行。

减少脊髓出血、水肿、缺氧。

四、常见并发症的预防及处理(一)防治压疮1、常翻身、定时按摩。

2、在压迫部位防治防压疮气垫。

3、保持床单的清洁干燥。

4、加强营养。

5、紫外线照射及超短波治疗。

6、抗感染及皮瓣移植。

(二)防治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

1、患肢被动活动。

2、口服抗凝药(华法林、阿司匹林)。

3、溶栓治疗。

4、针灸、推拿治疗(三)自主神经亢进1、表现:多发生于第6胸椎平面以上的脊髓损伤患者,是一种血管反射,可源于任何一个高位损伤时低于损伤平面的器官。

表现为突然大量出汗,面色潮红,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和头痛(300∕160mmHg)。

脊髓损伤的康复规范(标准版)

脊髓损伤的康复规范(标准版)

脊髓损伤的康复规范【障碍评定】(一)脊髓损伤水平的评定:检查脊髓节段代表性肌肉的运动或感觉,如发生障碍,可确定该节段平面的脊髓损伤。

C1、2:头部运动肌司头部运动。

G3、4:膈肌司呼吸;斜方肌司耸肩。

C5:三角肌司肩外展;肱二头肌司屈肘。

C6:腕伸肌司伸腕。

C7:三头肌司伸肘。

C8~T1:手指肌司握拳、分并指。

胸部、腰部以感觉障碍区域判断脊髓损伤平面:T2:胸节骨。

T4:乳头连线。

T6:肋下缘。

T8:上腹。

T10:脐。

T12:小腹。

L1:腹股沟。

L2:髂腰肌司屈髋。

L3:股四头肌司伸膝。

L4:胫前肌司背屈踝。

L5:母伸肌司伸母。

S1:腓肠肌司踝跖屈。

骶椎以感觉障碍区域判断脊髓损伤平面:S2:股后正中纵形分布区域。

S3:鞍区(不包括生殖器)。

S4:外生殖器。

S5:肛门。

(二)脊髓损伤类型评定标准:用Frankel分类法。

A.完全性损伤:运动与感觉功能全丧失。

B.不完全性损伤:损伤水平及以下的运动功能丧失,感觉存在。

C.不完全性损伤:能动,但无实用性运动功能,感觉有或无。

D.不完全性损伤:有实用性运动功能,但肌力弱。

E.完全恢复:运动与感觉均恢复正常,有病理性反射。

(三)残留功能估计:指完全性脊髓损伤平面以上的功能估计。

C4: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C5:生活基本不能自理,大部分需他人帮助。

C6:生活能部分自理,部分需他人帮助。

C7:生活能基本自理,小部分需他人帮助。

C8~T12:在轮椅上能自理生活,能治疗性站立。

L1、2:室内能步行自理生活,室外需乘轮椅。

L3~5:生活自理,能作社区性功能性步行。

(四)可能产生的并发症:1、排尿困难,泌尿系感染。

2、排便困难。

3、褥疮。

4、疼痛。

5、痉挛。

6、血栓性静脉炎。

7、骨化性肌炎。

8、性功能障碍。

【康复目标】(一)急性期(受伤至3周):1、迅速解除脊髓压迫,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恢复脊柱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预防和治疗各种合并症。

3、维持关节动度,预防畸形。

4、稳定患者情绪,使其能正确地面对现实。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一、损伤评估在开始康复诊疗之前,全面准确的损伤评估是至关重要的。

这包括对脊柱损伤部位、程度的影像学检查,如 X 光、CT、MRI 等,以确定脊柱的稳定性和脊髓受损的情况。

同时,还需要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

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制定的标准,通过对感觉、运动功能的详细检查,确定损伤的平面和程度。

此外,也要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包括心肺功能、肌肉力量、关节活动度、平衡能力等,以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二、康复目标设定根据损伤评估的结果,为患者设定合理的康复目标。

短期目标可能包括预防并发症,如压疮、肺部感染、泌尿系统感染等,改善肢体功能,如增加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力量等。

长期目标则侧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如穿衣、进食、洗漱等,甚至能够重返工作岗位或参与社会活动。

康复目标应具有可衡量性和可实现性,并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适时调整。

三、康复治疗方法1、物理治疗物理治疗是脊柱脊髓损伤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

包括运动疗法,如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等,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活动度和提高平衡能力。

同时,也可以采用电疗、热疗、冷疗等物理因子治疗,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痉挛,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2、作业治疗作业治疗旨在帮助患者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通过训练患者进行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日常生活活动,提高其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

还可以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为患者重返工作岗位做好准备。

3、康复工程根据患者的功能障碍情况,为其适配辅助器具,如轮椅、拐杖、矫形器等,以帮助患者更好地移动和进行日常生活活动。

4、心理治疗脊柱脊髓损伤往往会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创伤,如焦虑、抑郁、自卑等。

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康复治疗。

5、中医康复治疗中医治疗方法如针灸、推拿等,也可以在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中发挥一定的作用,促进气血运行,缓解肌肉痉挛。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程序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范程序

脊髓损伤康复诊疗规程序【概述】脊髓损伤是由于外伤、疾病和先天性因素,导致神经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和运动功能部分或全部障碍,使患者丧失部分或全部工作能力、活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神经损伤,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对象之一。

【诊断要点】1.症状主要为肌肉运动控制障碍和行动困难、大小便控制障碍、感觉障碍。

部分患者有异常疼痛和幻觉痛。

高位脊髓损伤患者可伴呼吸困难。

有骨折、脱位、压疮等并发症的患者,可出现相应的症状。

2.体征主要表现为肌力减弱或消失、肌肉力异常(低力、高力、痉挛)、腱反射异常(无反射、弱反射、反射亢进)、病理反射(Hoffman征和Babinski征)、皮肤感觉异常(无感觉、感觉减退、感觉过敏)、皮肤破损或压疮等。

高位脊髓损伤可出现呼吸运动障碍和自主神经过反射现象。

3.临床分类(1)创伤性1)颈脊髓损伤:屈曲型旋转脱位或骨折脱位最常见,最好发部位为C5-6,过伸型损伤最常见于老年人,占颈椎损伤的30%左右,最常见于C4-5,属于稳定性损伤。

2)胸腰脊髓损伤:多位于T12一L1,导致脊髓、圆锥或马尾神经功能的完全性障碍。

3)开放性损伤:脊髓损伤部位有开放性伤口,较少见。

4)挥鞭性损伤:多见于上身在高速运动时突然静止,导致头部由于惯性继续向前运动,造成脊髓损伤。

X线片往往无阳性征象,脊髓损伤多为不完全性。

(2)非创伤性1)血管性:动脉炎、脊髓血栓性静脉炎、动静脉畸形等。

2)感染性:吉兰一巴雷综合征、横贾I生脊髓炎、脊髓前角灰质炎等。

3)退行性:脊柱肌肉萎缩、肌萎缩性侧索硬化、脊髓空洞症等。

4)肿瘤:原发性肿瘤,如脑(脊)膜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继发性肿瘤,如继发于肺癌、前列腺癌等的脊髓肿瘤。

4.临床综合征典型的横贯性损伤按损伤水平分为截瘫和四肢瘫。

但一些不完全性损伤具有特殊的表现,包括:(1)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颈脊髓血管损伤。

上肢神经受累和功能障碍重于下肢。

患者有可能可以步行,但上肢部分或完全麻痹。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康复治疗
对于SCI病人来说,符合下列标准即可认为达到社区 功能性步行:
①终日穿戴矫形器并能耐受; ②能一次性连续走900m左右; ③能上、下楼梯; ④能独立进行ADL活动。 除②外均能达到者,可列为家庭性功能性步行,即速
度和耐力不达条件,但在家中是可以胜任的。
治疗性步行
凡上述社区功能性步行的标准均不具备,但 可用KAFO及拐作短暂性步行者,称为治疗性 步行,T4-12损伤患者属此类。
为了完成步行训练,还要进 行腰背肌训练。
痉挛肌肉的牵伸
目的
控制痉挛,防止出现关节挛缩。
训练重点 腘绳肌 内收肌 跟腱
步行训练
目标
治疗性步行(T5-T12) 家庭功能性步行( L1- L3 ) 社区功能性步行(L3以下)
步行基本条件
完全性SCI:上肢有足够的支撑力和控制能力,即脊 髓损伤平面必须在胸或胸以下。
心理功能评定
一般包括心理状态评定,性格评定,疼痛评定。此项评定 应由心理医生主持。
社会功能评定
一般包括生活能力评定,就业能力评定,独立能力评定等。 在一般综合医院中,应由康复医师主持。就业能力可在康 复结束时进行。
脊髓损伤康复目标
基本目标一致:重获独立能力,回归社会,进行 创造性生活。
具体目标各异:对于完全性SCI,脊髓损伤水平 确定后,康复目标基本确定。对于不完全性SCI, 需根据残存肌肉功能而定。
1. 急性不稳定期
此期的特点是病情与脊柱的相对不稳定,临床治疗与 康复治疗是同时进行的,也是互相配合的。
该期康复训练是在床上完成的,每日1-2次,训练强 度不宜过量。
早期康复治疗
2. 急性稳定期
此期临床主要治疗已基本结束,患者脊椎与病情均已 稳定,康复成为首位的任务。

脊髓损伤总体康复原则

脊髓损伤总体康复原则

早期目的是防止卧床并发症,如预防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关节挛缩畸形等,为以后康复治疗创造条件。

训练内容:1.良肢位摆放:在此期内,患者卧床时应保持体位处于良好的功能位置,以防止关节挛缩和畸形。

2.定时翻身:应定时帮患者变换体位,一般每2小时翻身一次,防止压疮形成。

对脊椎稳定者可使用减压床、皮垫床或一般床上加气垫。

3.早期坐起训练:脊髓损伤患者脊柱稳定性良好者应早期开始坐位训练,每日2次,每次30分~2小时,视患者情况抬高床头,观察患者有无不良反应,如头晕、眼花、心慌、无力、恶心等。

如无不良反应可以逐渐升高床头,并继续训练,如有不良反应则应将患者床头调低,回复原体位。

以后减少升高的角度及速度,使患者逐渐适应后,再缓慢抬高床头使患者坐起,完成训练。

4.起立训练宜在伤后/术后3 周以后开始进行,患者经过坐起训练后,训练效果良好,无直立性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即可考虑进行起立训练。

训练时应保持脊柱的稳定性。

具体训练方法为:患者站立斜床(起立床),起立训练从倾斜20度开始角度渐增,训练时同坐起训练一样,应注意观察患者反应,防止直立性低血压反应发生,如有不良反应发生,应及时降低站立斜床的高度。

5.被动关节活动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之后就应立即开始全身各关节的被动活动,1~2次/d,每一关节在各轴向活动若干次即可,以避免关节挛缩。

进行被动活动时要注意动作轻柔,缓慢,有节奏,活动范围应达到最大生理范围,但不可超过,以免拉伤肌肉或韧带。

被动为主,主动及助动为辅。

患者坐或躺于训练床上,对颈椎不稳定者,肩关节外展不应超过9O度,对胸腰椎不稳定者,髋关节屈曲不易超过90度。

髋关节外展要限制在45°以内,以免损伤内收肌群。

对膝关节的内侧要加以保护,以免损伤内侧副韧带。

在下胸段或腰椎骨折时,进行屈髋屈膝运动时要注意控制在无痛范围之内,不可造成腰椎活动。

禁止同时屈曲腕关节和指关节,以免拉伤伸肌肌腱。

腰椎平面以上的患者髋关节屈曲及腘绳肌牵张运动需要特别强调,因为只有髋关节直腿屈曲达到或超过90°时才有可能独立坐在床上,这是各种转移训练和床上活动的基础。

脊髓损伤居家康复指导处方

脊髓损伤居家康复指导处方

脊髓损伤居家康复指导处方一、医疗1、按照治疗师出院指导继续在家中进行康复治疗。

2、每2个月复查1次尿常规及血常规及泌尿系彩超。

3、每半年复查1次下肢静脉超声及D二聚体。

4、继续营养神经药物口服。

5、每半年门诊复查。

二、护理1、体位转移(1)翻身练习:平卧时,双上肢向上伸直,头、躯干协同向两侧摆动,当摆动幅度足够大时,向希望翻身的一侧再用力摆动,即可达到翻身目的。

(颈部脊髓损伤患者需要协助时,必要时使用颈托固定头颈部,双人站在同侧协助,一人拖起并固定患者头、颈部,另一人拖起患者腰部及臀部,同时用力翻向对侧,翻身过程中保持头、颈、腰、髋处于同一水平线)(2)床上仰卧位坐起:双侧手肘屈曲慢慢向身体内侧移动,撑起头颈部,然后身体侧向一边(以右侧为例),左上肢尽量伸直使腕部撑床,身体再向左侧移动使中心落在左上肢,右上肢伸直腕部撑床,接着双上肢慢慢向前向身体移动,即可完成床上坐起。

(3)坐位到床上仰卧位:与床上仰卧位坐起相反。

(4)床到轮椅转移:先将轮椅斜放在床边,固定好。

臀部平移到床边,再一手撑床一手撑轮椅扶手,将臀部抬离床面移至轮椅座垫,双腿放下,调整好脚踏板。

(患者需要协助时,协助者面向患者,离轮椅近侧的腿稍向后,远侧腿屈曲放患者双腿间,将患者双上肢置于协助者肩上,双手于颈后握紧,协助者环抱患者腰部或提起患者裤腰,协助患者移至轮椅)2、并发症的预防(1)压疮:压疮是由于局部组织长期受压,发生持续缺血、缺氧、营养不良而至组织溃烂坏死。

卧床患者,家属应每两小时协助患者翻身,坐轮椅患者可将患者抱起或患者通过上肢支撑轮椅扶手使臀部抬离轮椅座垫缓解压力。

(2)泌尿系感染:防止泌尿系感染及促进膀胱功能的恢复。

①留置尿管的患者,密切观察患者尿管是否通畅,引流袋不可高于耻骨联合,防止逆行感染,根据排尿情况可3~4小时放尿一次(发生泌尿系感染时暂不夹闭尿管)。

②多饮水,保持每日2500毫升的饮水量,以增加尿液,预防结石。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痛觉的感知
运动平面
• 运动平面(最低正常运动节段-可能身体两 侧不一致)定义为该平面的关键肌肌力高 于或等于3级,同时其上一节段所对应的关 键肌肌力判定为正常(5级)。右侧和左侧 平面分别记录
• 关键肌
平面 关键肌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平面 关键肌 L2 屈髋肌(髂腰肌)
C6 伸腕肌(桡侧伸腕长肌和短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脊髓休克
• 一旦球海绵体肌反射阳性,或者损伤平面以 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及反射,提示脊髓休 克期结束
• 在脊髓休克期无法判断脊髓损伤的严重程度
球海绵体肌反射
感觉平面
• 感觉平面(可能身体两侧不一致)是指身 体两侧针刺觉和轻触觉功能正常的最低脊 髓节段。右侧和左侧平面分别记录
• 关键点:28个
平面 部位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与治疗
主要内容
• 定义 • 解剖 • 流行病学 • 脊髓外伤机制 • 康复评定 • 康复治疗
定义
•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是指由于各种原因 引起的脊 髓结构、功能的损害,造成 损伤水平以下运动、感觉和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解剖
• 脊髓是延续向下的延髓,终 止于L1或L2脊柱水平
– 年龄小于45岁,交通事故为首要原因 – 年龄大于45岁,跌倒为首要原因
流行病学-美国
• 损伤严重程度 ASIA评分
– 完全性
A
– 感觉不全
B
– 运动不全
C
– 运动不全(轻)
D
– “相对正常”功能 E
49% 10.3% 29.1% 11.2% 0.8%
流行病学-美国
• 神经损伤平面
– 四肢瘫(四肢)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及训练

脊髓损伤的康复评定及训练

伤,高处坠落,暴力砸伤,刀伤和枪伤等原因。、
2 非外伤性:主要包括:横贯性脊髓炎,肿瘤和血管
意外,脊髓前动脉的血栓或出血引起脊髓局部缺血等 原因。
二 脊髓损伤后的功能障碍
(一)运动障碍,感觉障碍,脊 髓反射障碍,呼吸系统障碍, 循环系统障碍,二便障碍,性 功能障碍,心理障碍等。 (二)其他并发症和治疗
*主要髓节支配的肌肉及运动功能:
C4 横膈肌、颈中部伸肌和屈肌、三角肌以下的无功能 C5 三角肌、肱二头肌 (C5B有肱二头肌), C5B 无肱桡肌和旋 后肌、有可能有肩的屈曲和外旋与肘的屈曲和伸展 C6 胸大肌、桡侧伸腕肌 、前锯肌,C6下位有桡侧腕短伸肌和旋 前圆肌,背阔肌不全,尺侧腕伸肌和手指功能无,功能腕 C7 肱三头肌、尺侧腕伸肌、指总深肌有,腕关节机能完全可能, 手指屈肌弱,拇指机能不完全,连接胸腰椎和骨盆的背阔肌 的机能很重要 C8 手指屈曲变成实用的握力,拇指完全屈曲和手的固有肌较弱, 手指的内收、外展及抓握动作不完全 T1 拇短外展肌(C7-T1)有功能 T6 上部背伸肌、上部肋间肌 T12 腹肌、胸肌、背肌 L1 髂腰肌(T12-L3),屈髋的作用很少。腰方肌很强。 L2 髂腰肌强,内收弱(L2-4),股四头肌没有机能 L3 髂腰肌,内收肌充分发挥作用,股四头肌作用少 L4 股四头肌完全有,胫前肌、踝背屈肌及内外翻无 L5 髋部动作的部分肌肉(臀中、小肌有,臀大肌无),屈膝的部 分肌力(内侧有,外侧无)和踝的部分肌力(内翻有,外翻无) S1 臀大肌稍有一点,大腿周围肌肉、膝关节周围肌肉都有,比目 鱼肌及腓肠肌较弱,足趾伸肌有,屈肌弱
*皮肤感觉区
C2 枕骨粗隆 C3 锁骨上窝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C5 肘前窝的外侧面 之间) C6 拇指 C7 中指 C8 小指 T1 肘前窝的尺侧面 T2 腋窝 T3 第三肋间 T4 第四肋间(乳线) T5 第五肋间(T4与T6之间) T6 第六肋间(剑突水平) T7 第七肋间 T8 第八肋间(T7与T9之间) T9 第九肋间(T8与T10之间) T10 第十肋间(脐水平) T11 第十一肋间(T10与T12 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 L1 T12 与L2之间上1/3处 L2 大腿前中部 L3 股骨内上髁 L4 内踝 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S1 足跟外侧 S2 腘窝中点 S3 坐骨结节

脊髓损伤康复的诊疗指南

脊髓损伤康复的诊疗指南

脊髓损伤的诊疗指南【概述】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是指由于外界直接或间接因素导致脊髓损伤,在损害的相应节段出现各种运动、感觉和括约肌功能障碍,肌张力异常及病理反射等的相应改变。

脊髓损伤的程度和临床表现取决于原发性损伤的部位和性质。

【诊断要点】1、临床表现(1)运动障碍:在脊髓休克期间表现为受伤平面以下出现驰缓性瘫痪, 2~ 4w后逐渐演变成痉挛性瘫痪,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并出现病理性椎体束征,胸端脊髓损伤表现为截瘫,颈段脊髓损伤则表现为四肢瘫,上颈椎损伤的四肢瘫均为痉挛性瘫痪,下颈椎损伤的四肢瘫由于脊髓颈膨大部位和神经根的毁损,上肢表现为驰缓性瘫痪,下肢仍以痉挛性瘫痪为主。

(2)感觉障碍: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减弱、过敏或消失。

(3)二便障碍:主要表现为失禁或潴留。

(4)心理情绪障碍:主要为抑郁症或焦虑症。

(5)日常生活能力障碍:表现在穿衣、梳洗、进食、洗澡及二便处理等方面的能力减退。

2、影像学检查MRI等影像学检查可发现相应的脊髓损伤表现。

【康复评定】1、脊髓休克的评定球海绵体反射是判断脊髓休克是否结束的指征之一,此反射的消失为休克期,反射的再出现表示脊髓休克结束。

有极少数正常人不出现该反射,圆锥损伤时也不出现该反射。

脊髓休克结束的另一指征是损伤水平以下出现任何感觉、运动或肌肉张力升高和痉挛。

2、脊髓平面及程度的确定(1)感觉功能评定1)感觉评分:感觉检查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28个皮节的关键点。

2)感觉平面的确定:感觉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感觉的最低脊髓节段。

(2)运动功能评定1)运动评分:运动功能主要检查身体两侧各自10个肌节中的关键肌。

2)运动平面的确定:运动平面是指身体两侧具有正常运动功能的最低脊髓节段。

(3)损伤程度评定:根据ASIA损伤分级来判定脊髓损伤程度,具体见下表:分级损伤程度临床表现A 完全性损伤在骶段S4~S5区域无任何感觉和运动功能保留B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存在感觉功能,但无运动功能C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D 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运动功能存在,且≥50%的关键肌肌力≥3级E 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3、其他功能评定关节活动度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肢体形态评定、疼痛评定、上肢功能评定(四肢瘫患者适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定、泌尿功能评定、性功能评定,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脊髓损伤的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
一、康复治疗机制
(1) 代偿和替代 对于完全瘫痪的肢体,采用矫形器 固定关节,结合拐或助行器的应用,可以使截瘫患者 恢复步行能力。采用电动轮椅可以使四肢瘫患者恢复 一定的行动能力。 (2) 改善与训练 通过肌力训练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 残存肌肉的功能,补偿不足的肌力,同时致力于促进 抑顿和冬眠神经细胞的苏醒和恢复功能。 (3) 训练与学习 通过神经反射再建立或神经肌肉再 学习的途径,帮助患者适应新的模式完成日常生活动 作。例如膀胱训练、作业治疗。
可保持直 腿坐位静态平衡
度)
直腿坐位静态平衡六级分级法适用于胸髓下段及腰骶髓脊髓损伤患者 平衡功能评定
三级平衡分级法
1级平衡(静态平衡) 2级平衡(自动态平衡) 3级平衡(他动态平衡) 三级平衡分级法适用于端坐位及站立 位平衡功能评定
(4)坐位训练
正确的独立坐是进行转移、轮椅和步行训 练的前提。床上坐位可分为长坐(膝关节伸 直)和短坐(膝关节屈曲)。实现长坐才能 进行床上转移训练和穿裤、袜和鞋的训练, 其前提是腘绳肌必须牵张度良好,髋关节活 动超过90度。坐位训练还应包括平衡训练, 及躯干向前、后、左、右侧平衡以及旋转活 动时的平衡。这种平衡训练与中风和脑外伤 时平衡训练相似。
(1)肌力训练
肌力训练的重点是肌力3级的肌肉,可以采用渐进抗阻 练习;肌力2级时可以采用滑板运动或助力运动;肌力1级时 只有采用功能性电刺激的方式进行训练。肌力训练的目标是 使肌力达到3级以上,以恢复实用肌肉功能。脊髓损伤者为 了应用轮椅、拐或助行器,在卧位、坐位时均要重视锻炼肩 带肌力,包括上肢支撑力训练、肱三头肌和肱二头肌训练和 握力训练。对于采用低靠背轮椅者,还需要进行腰背肌的训 练。步行训练的基础是腹肌、髂腰肌、腰背肌、股四头肌、 内收肌等训练。卧位时可采用举重、支撑,坐位时利用倒立 架、支撑架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脊柱脊髓损伤的康复诊疗规范一、康复住院标准伤后经临床治疗,生命体征相对稳定,并符合下列条件:1. 脊柱稳定者,经手术或保守治疗后2-3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2. 脊柱不稳定者,经手术减压及脊柱内固定术后4-6周,仍有神经功能障碍。

3.上颈段脊髓损伤者,经临床治疗6-8周,脊柱稳定,无严重呼吸功能障碍。

二、康复住院时限颈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6个月。

胸髓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4个月。

腰髓损伤、脊髓圆锥或马尾损伤康复住院时间不超过2个月。

患者已到出院时间,仍有康复治疗价值者,或仍有需要住院治疗的并发症,经申请批准后可以继续住院治疗。

三、临床检查规范(一)一般检查1.三大检查常规。

2.常规血液生化检查,尿细菌检查。

3.心电图检查、腹部B超检查。

4.胸片及相关部位X线检查。

5.梅毒血清学、艾滋病HIV病毒抗体、肝炎标志物测定。

6.神经电生理检查(含运动诱发电位)检查。

7.心、肺功能检查。

(二)选择性检查(有适应征并经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批准)1.膀胱镜适应征:脊髓损伤后膀胱结石、血尿等。

2.下肢超声多普勒检查适应征: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其它脏器损伤者。

3.泌尿系造影检查适应征:反复泌尿系感染或其它无法预料的临床情况需要。

4.尿流动力学检查、膀胱容量测定适应征: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功能障碍。

5.脊柱或脊髓CT或MRI检查适应征:因病情变化需要进一步确定损伤部位及严重程度时。

6.脊髓造影检查适应征:病情需要作鉴别诊断者。

7.骨密度检查适应征:脊髓损伤后骨质疏松。

8.下消化道通过及排空造影检查适应征:脊髓损伤后排便障碍。

四、临床治疗规范(一)临床常规治疗1.延续性临床治疗:神经营养药物应用、合并感染时选用抗生素等。

2.对症支持治疗。

3.中医中药治疗等。

(二)常见并发症处理1.肌痉挛:去除诱因,抗痉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2.疼痛:消炎镇痛药物应用、神经肌肉阻滞术,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等。

3.泌尿系统并发症:(1)尿路感染:间歇导尿、膀胱冲洗、抗生素应用等。

(2)泌尿系统结石:各种排石方法选用,抗生素应用,必要时转外科手术治疗。

(3)神经源性膀胱:膀胱训练、间歇导尿、膀胱功能调节药物应用等,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4.肠道功能障碍:饮食调整、排便功能训练、润肠通便药物应用等。

5.压疮:减压技术、换药、物理因子治疗、皮瓣移植手术等。

6.体位性低血压:下肢弹性袜、弹性腹带、调节血压药物应用等。

7.自主神经反射异常:调节神经药物等。

8.深静脉血栓形成:应用下肢弹性袜、弹性绷带、物理因子治疗、抗凝治疗等,必要时外科手术治疗。

9.呼吸功能障碍:保持气道通畅,防治感染,呼吸训练等。

10.异位骨化:药物治疗、物理因子治疗、必要时手术治疗等。

11.骨质疏松:药物治疗、运动治疗等。

12.性功能障碍:勃起功能检查,药物、心理治疗,性辅助器具应用等。

五、医疗康复规范(一)功能评价入院后5天内进行初期评价,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可进行一次或多次中期评价,出院前进行末期评价。

评价项目如下:1.躯体功能评价脊髓损伤ASIA标准评分、肌力评价、关节活动度评价、感觉评价、牵张反射评价、平衡功能评价、肢体形态评价、疼痛评价、上肢功能评价(四肢瘫患者适用)、日常生活活动(ADL)评价、功能独立程度评价、泌尿功能评价、性功能评价、辅助器具适配性评价,可步行者需进行步态分析。

2.精神心理评价情绪评价、人格评价等。

(二)康复治疗规范1.物理治疗(1)运动治疗:A.胸1以上平面脊髓损伤(四肢瘫)急性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上肢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等。

早期康复阶段主要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包括由仰卧至坐起,由床边坐至坐轮椅,向倾斜床过渡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垫上平衡训练、轮椅上的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包括床至轮椅和轮椅至床的转移训练)、同时继续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上肢残存肌肉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

康复后期除了继续进行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以外,主要进行轮椅操作训练、站立训练(通过电动起立床、辅助器具和治疗师的帮助)。

B.胸1及胸1以下平面脊髓损伤(截瘫)急性期主要进行良肢位摆放、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躯干残存肌肉和双上肢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等。

早期康复阶段主要进行血管舒缩训练(包括由仰卧至坐起,由床边坐至坐轮椅,向倾斜床过渡等训练)、平衡功能训练(包括坐位平衡训练、垫上平衡训练、轮椅上的平衡训练)、转移训练(包括床至轮椅、轮椅至床的转移、轮椅到凳或凳到轮椅的转移、轮椅到地和地到轮椅的转移)、轮椅操作训练、同时继续进行关节被动运动、肌肉牵伸、躯干残存肌肉和双上肢的肌力训练、呼吸训练。

康复后期除了继续进行肌力训练、平衡功能训练、转移训练以外,主要进行站立训练(通过辅助器具或治疗师的帮助)、步行训练(借助重心转移式步行矫形器RGO、膝踝足KAFO或踝足矫形器AFO 等)、耐力增强后可以进行跨越障碍,上下台阶,摔倒及摔倒后起立等训练。

(2)物理因子治疗:早期:选用超短波疗法、气压治疗、磁疗法、直流电疗法等,促进渗出物吸收,消除局部水肿,改善神经营养,促进神经纤维再生。

中期:红外线、蜡疗、生物反馈疗法、痉挛肌电刺激、神经肌肉电刺激(NMES)等,以降低肌张力,防止肌肉萎缩,改善血液循环,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恢复期:选用紫外线、激光、红外线等,以改善血液循环,压疮的预防和治疗。

(3)水疗:如情况允许可进行水中运动治疗。

2.作业治疗(1)床边训练:早期进行良肢位摆放,并行床边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内容包括床上翻身、坐位平衡、进食、修饰。

(2)日常生活活动(ADL)训练:首先进行床上翻身及坐位平衡训练,当可独立维持坐位并独立翻身时进行卧位到坐位转移训练,同时加强坐位平衡训练。

坐位平衡到达或接近II级后可进行轮椅与床、厕座、椅之间的转移训练和穿衣训练、入厕训练、洗澡训练。

(3)轮椅训练:进行轮椅上减压、平地驱动、转移训练(轮椅与床、椅、厕座、浴缸、交通工具等的转移),上肢功能比较好的患者进行上下斜坡训练,截瘫患者需进行大轮平衡技术训练。

(4)上肢功能训练:强化截瘫患者上肢肌力和增强四肢瘫患者上肢的残存肌力、维持和改善关节活动度(ROM),四肢瘫患者进行手灵活性训练。

(5)耐力训练:进行必要的耐力训练,四肢瘫患者还需要进行呼吸训练。

(6)辅助器具配置及使用训练:配置辅助器具并对患者进行辅助器具使用训练。

(7)功能训练指导:进行家庭康复指导、家居环境改造指导和环境适应训练。

3.行为心理治疗存在心理/行为障碍者需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训练,以改善其心理状态和治疗的积极性。

4.中医康复治疗(1)针刺治疗:以疏通督脉为原则,选损伤平面上下2-3个华佗夹脊穴、背俞穴以及肢体阳明经穴为主,并辨证加减。

(2)推拿治疗:以疏通督脉、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为原则,选穴参照针刺穴位,手法施以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等。

(3)其它治疗:电针、艾灸、头皮针、水针、火罐、中药治疗等。

5.辅助技术颈椎损伤患者早期需配置头颈胸矫形器,胸腰椎损伤需配置胸腰骶椎矫形器。

部分颈、胸髓损伤患者需配备防褥疮床垫、坐垫。

(1)颈髓损伤:根据患者功能情况选配高靠背轮椅或普通轮椅,上颈髓损伤可选配电动轮椅。

早期活动时可配戴颈托,对需要的患者可配置手功能位矫形器、踝足矫形器(AFO)等,多数患者需要进食、穿衣、打电话、书写等自助具,座便器、洗澡椅可根据情况选用。

(2)胸1-4脊髓损伤:常规配置普通轮椅、座便器、洗澡椅、拾物器。

符合条件者可配备截瘫步行矫形器(RGO等)或髋膝踝足矫形器(HKAFO),配合助行架、拐杖、腰围等进行治疗性站立和步行。

多数患者夜间需要踝足矫形器(AFO)维持足部功能位。

(3)胸5-腰2脊髓损伤:大部分患者可通过截瘫步行矫形器(RGO)或膝踝足矫形器(KAFO)配合步行架、拐杖、腰围等进行功能性步行,夜间使用踝足矫形器(AFO)维持足部功能位。

轮椅、座便器、洗澡椅可根据情况选用。

(4)腰3及以下脊髓损伤:多数应用踝足矫形器(AFO)、四脚拐或手杖等可独立步行,但部分患者仍需要轮椅、座便器、洗澡椅。

(三)康复护理规范1.康复护理评估包括皮肤状况、压疮发生危险因素评分、安全危险因素、二便功能、对疾病知识的掌握程度。

2.康复护理(1)体位护理:良肢位摆放、体位变换、体位转移等。

(2)神经源性膀胱护理:盆底肌肉训练、尿意习惯训练、激发技术、合理应用Valsalva屏气法和Grede手压法进行训练,制定饮水计划、膀胱容量测定、膀胱残余尿量测定、间歇导尿、改良膀胱冲洗、清洁导尿等。

(3)排便训练:调整饮食结构,早期开始肠道功能训练,如排便操、腹部按摩等,养成每日或隔日的排便习惯。

保持大便通畅,3日无大便给予缓泻剂或使用开塞露,必要时进行人工掏便方法排便。

(4)康复治疗延伸训练:根据康复治疗师的意见,监督和指导患者在病房进行关节活动度(ROM)、肌力、日常生活活动(ADL)、站立步行、呼吸功能等延续性训练。

(5)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预防体位性低血压、自主神经反射增强、下肢深静脉血栓、骨质疏松等并发症的护理;预防泌尿系统、呼吸系统等感染的护理;防压疮护理;预防关节挛缩及废用综合症的护理。

3.心理护理、家庭康复及社区康复护理指导六、职业社会康复规范(一)职业康复1.职业康复评价通过面谈、就业意愿评估、职业咨询及功能性能力评估确定职业康复目标,并选择进行工伤职工职业调查、工作需求分析、主动用力一致性评估、工作模拟评估、现场工作分析评估。

2.职业康复根据不同的损伤水平和个体差异设计不同的康复方案,四肢瘫患者可利用上肢残余功能,以个体化的技能培训为主,必要时须借助辅助器具或改良设备;截瘫患者按需要进行工作耐力训练、技能培训、就业选配等职业康复训练。

(1)职业咨询: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订潜在的工作目标。

(2)就业选配:根据患者脊髓损伤程度、剩余躯体功能、兴趣、教育、技能水平、工作经验等选配合适的工作。

(3)技能培训:具体可根据患者剩余躯体功能状况及兴趣爱好,选择参加电脑操作训练班、手工艺制作培训班等。

(二)社会康复1.社会康复评价行为评价、伤后应激障碍评价、社会功能评价、生存质量评价、社区独立生活技能进行评估、家居环境评估。

2.社会康复主要采用个案管理的方式进行,由个案管理员(社会工作者或康复治疗师)对工伤职工提供由入院开始直至回归工作岗位或社区生活的全程个案服务。

(1)康复辅导:采取“一对一”或“小组”治疗的形式,对工伤职工进行包括工伤保险政策、合理康复目标的建立、伤残适应、压力纾缓、与雇主关系及家庭关系等的咨询和辅导。

(2)社区资源使用指导:包括向工伤职工提供相关的就业政策及就业信息、残疾人优惠政策及有关的服务信息、社区医疗、社区支援网络的使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