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笑的方式哭_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_浅析_活着_中的人生意识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度文库
( 上接第 59 页) 意义的忙碌, 福贵只能应付, 无法思考。 福贵的人 一方面, 生活的一次次打击使得生存变得艰辛; 另一 生充满矛盾, 方面, 死亡是完结, 是对生存的彻底否定; 一方面, 活着就要接受 和忍耐生活的荒谬, 另一方面, 死亡的彻底虚无和无法把控又使 得人惊恐和害怕, 只能选择活着。难道人仅仅是为了拒绝死而活 : “荒诞不在人, ” 着? 加缪说 不在世界, 而在于两者对立。 人与世 界的对立, 使苦难之于人成为人的天意, 在这样的状态下, 福贵一 家是否还值得生存? 生活的意义究竟何在呢? 如果说生存的荒诞性不足以很好地体现苦难意识的话, 那么 “暴力 ” , 对主人公施以 苦难便有了具 将主人公卷入历史的漩涡, 体的表现。死亡是对苦难最完美的诠释, 在福贵的回忆之中, 死 “我” 亡与故事齐头并进。爹被 的败家气死, 老全在战争中被乱弹 “我” 打死, 娘在 参军的时候病死, 龙二被枪毙, 儿子有庆被抽血抽 死, 春生不堪文革摧残上吊自杀, 女儿凤霞难产而死, 女婿干活的 时候被水泥板砸死, 最后是外孙吃豆子撑死 。 身边的人尤其是至 亲一个接一个地离开, 生活没有留给福贵任何慰藉 。 作者冷静而 执着地反复渲染和铺成苦难, 存心要把福贵推向绝望的深渊 。 让 我们来仔细看看这些死亡吧 。 除了龙二和春生是时代变革的牺 , “我” 牲者之外 的所有至亲, 都不是因为社会的动乱而离去 。 爹 “我” 气死的, 娘和家珍是病死的, 有庆的死是医生的过失, 凤 是被 霞的难产、 二喜的意外是不幸, 苦根是自己撑死的。 而从表面上 来看, 社会的动乱不是死亡的直接原因 。 福贵一家人的死亡充满 了太多的偶然和不稳定, 这是不是反而削弱了苦难之于人的必然 戏剧性的死亡以荒诞的岁月作 性呢?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首先, 为历史背景, 这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 凤霞的失聪, 家珍的软骨 病, 苦根因为太饿而被撑死, 都是因为动乱岁月缺吃少穿 。 恶劣 , “他人即地狱” , 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可怕的人性 大炼钢的时候, 风 水先生的一句话就会使得一户人家居无定所 。 因为家珍与风水 “好风水 ” 先生认识, 福贵一家保住了 的房子, 却使得老孙头全家 流离失所。这一系列看似戏剧性的描写, 很好地将社会的悲剧上 升到了人性的悲剧的高度, 历史和人性的契合更加折射出苦难之 于人生的必然性。如果说历史是苦难的直接原因, 那么人性则是 苦难的根本原因。 《活着》 是一本神奇而伟大的书, 它讲述了人类和生活的抗争 史, 其中蕴含的人生意识, 是人类关于人生思考的共同财富 。 在 : “我感到自己写下了高尚的作 余华自豪地说 中文版序言里面, ” “高尚” 品。 这种 是余华创作的, 也是时间创造的, 它将随着时间 , “与时俱进” , 的考验 历久弥新。
, 刻起就把自己变成了一个“复仇者 ” 而他的身体便成了他为了 。“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 复仇而可以任意处置的工具 他就必须 成为什么, 他必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这一需要我们就可以称为 ” 所以当赵襄子第一次认 自我实现( Self - actualization ) 的需要。 出豫让并放了他时, 豫让知道赵襄子也是“知 ” 他的, 但是对“复 仇者” 这个身份的认同让豫让不可能放弃复仇或者归附赵襄子 。 “漆身为厉, , 所以他 吞炭为哑, 使形状不可知, 行乞于市 ” 试图摧 不仅显示出他 毁一切可以被人认出的外在身体特征 。他的自残, “知 ” 复仇的决心, 更显示了他对 的追求。 当可被人辨识出身份 的外在身体特征去掉以后, 唯一可被人辨识出来的, 只剩下身体 也是豫让一直所追求的自我身 里面的那个自我了。 这个自我, 份。 自残报仇未免太过残忍, 所以豫让的朋友便劝他以更容易的 — —事襄子并杀之— — —时, 方式来复仇— 豫让断然拒绝了。因为豫 也不是采取一切手段来达到某种目 让选择的不是简单的复仇, — —一个“复仇者 ” , 的, 而是选择了一种身份— 在他的认知里, 身 份比行为更重要。如果他利用赵襄子的敬仰与信任而实现复仇 的目的的话, 他就会背离他决定成为的那种人, 他选择的身份就 会变成达成目的的手段与工具, 这在豫让一直追求的自我身份意 “复仇者 ” 这个身份的认同, 使得他 识里是不被允许的。 豫让对 选择难而不选择容易的方式, 最终, 即使不能刺杀赵襄子的身体, , 也要象征性地“请君之衣而击之 ” 以使自己的行为符合“复仇 “复仇者 ” 的身份, 完成 的使命。 而他对这个身份的坚持, 也 者” “名 ” 使得他的 随之而来, 豫让“死之日, 赵国志士闻之, 皆为涕 。 泣” “复仇者 ” 豫让对 这个内在身份的认同, 使得他采用一系列
1 宿命意识
所谓宿命,是宏观时空或大尺度时空对微观时空的观照进 而凸显出其短暂、 轮回、 虚无与无常, 人类对于命运的无力感和被 — —死亡, 动感, 其根源就在于, 人从一出生开始, 就注定了结局— 而当这种人类与生俱来的宿命加上动荡不堪的背景时, 人生在宿 命之上更增加了一份荒谬感 。 文章通过一个老人对自己一生的回忆展开叙述, 作者选取了 — —农民作为主人公, 中国最底层的劳动人民 — 这就加剧了文章的 宿命意味。福贵之于历史, 与其说是在经历, 不如说是遇到。 上 街给重病的母亲抓药, 碰巧就被国民军抓了壮丁; 好不容易回到 家, 本来生活可以稳稳当当的过下去, 却遇上了像闹剧一样的人 民公社; 然后是稀里糊涂地加入大炼钢; 接着又是三年自然灾害; 刚刚从自然灾害中缓过气来, 又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在这样的措 手不及中, 人们根本来不及思考这样的事件究竟带给自己什么样 而更加让人觉得毫无意义的是, 在 的生活以及这种生活的意义, 这么多关乎历史变革的事件中, 在这么多左右着这个家庭成员生 “参与 ” 死的事件中, 家庭里的所有人, 却几乎都没有实实在在的 其中。福贵没有真正打过一次战, 参军的过程就是夜以继日的行 走和被包围之后闹剧一样的抢夺食物以求生存; 轰轰烈烈的人民 公社, 在福贵的叙述中, 不过是从好饭好肉到缺吃饥荒的过程; 而 “十年浩劫 ” 被称为 的文化大革命, 福贵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旁观 “参与性 ” , 者。为了进一步削弱百姓的 在描写这些悲剧性事件 的时候, 余华特意采用了戏谑的描写方式 。且看人民公社的这一 : “村长也不叫村长了, 段描写 改叫成队长。 队长每天早晨站在 村口的榆树下吹口哨…… 村里人都觉得新鲜, 排着队下地干活,
嘻嘻哈哈地看着别人的样子笑 。我和家珍、 凤霞排着队走去还算 整齐, 有些人家老的老小的小, 中间有个老太太还扭着小脚, 排出 : ‘你们这一家啊, 连队长看了都说 横看竖看 来的队伍难看死了, ’ ” 那些在历史长河里面浓墨重彩的事件, 对于最底 还是不好看。 意义却微乎其微。历史没有给予这些社会底层 层的农民阶层们, 的劳动者真正接触的机会, 它似乎只需要人民了解它的存在, 接 对于事件的前因后果, 百姓们不需要知 受因为它而带来的变化, 道, 也永远无法理解。 他们只不过是命运作弄的对象而已 。 当 然, 老百姓们是配合的, 他们也不想去探究个中的原委, 他们只希 望在所有的变革中能够有一条活路, 因为他们的内心, 只能承载 得起这么多的重量, 其余的是非纠结, 是平凡百姓生命中不能承 。 受之重
2 苦难意识
如果说宿命是人生悲剧的根源, 那么苦难, 则是悲剧的直接 。《活着 》 体现, 因为命运直接操纵着苦难 对于苦难的叙述, 首先 表现为对生命存在的追问, 是人类生存的荒诞性赋予生活的苦 难。生活之于福贵, 意义微乎其微。西方哲学家叔本华有一个极 人生等于痛苦加无聊! 人是有欲望的, 当欲望没有得 端的说法, 到满足的时候, 就会痛苦。 欲望得到满足之后, 又会感到无聊。 , “一头是痛苦, 所以, 人生就永远只能像“钟摆 ” 一样 一头是无 , “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来回摆动着; 事实 聊” 人生就是 。 而更加悲惨的 上, 痛苦和无聊两者也是人的两种最后的成分 ” 福贵的生活只有痛苦和无聊这两个极端的维度, 他甚至没有 是, 追求欲望的中间过程。 年轻时, 他是大少爷, 衣来伸手, 饭来张 : “我爹常常唉声叹气, 口, 对于生活, 他没有企图心。 福贵说 训 斥我没有光耀祖宗。我心想光耀祖宗也不是非我莫属, 我对自己 说, 凭什么让我放着好端端的日子不过, 去想光耀祖宗这些累人 ” 的事。 对于这样一个不求上进的人来说, 生活想当然地无聊。 在极度的空虚之中, 他过着荒诞的生活。 除了吃喝嫖赌之外, 还 想出了一些荒诞的招数, 折磨别人以慰藉自己空虚的心灵 。比如 让妓女做人肉轿子, 故意骑着妓女戏弄自己的老丈人 。这些荒唐 恰恰折射出福贵空虚之下异化的内心 。正当福贵沉 的行为背后, 溺在巨大的空虚和无聊之中时, 生活却在一夜之间天翻地覆 。 命 运甚至没有给福贵喘息的机会, 在他自己都还不清楚的情况下, 就输光了全部家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这个打击对福贵是有好 处的, 他至少回到了“人 ” 的状态, 当然, 也开始了痛苦的生活。 就当福贵要改邪归正重新做人的时候, 生活却不再给他翻身的机 会。打击纷至沓来, 父亲的逝世, 妻子被老丈人带走, 上街抓药被 抓壮丁……生活忙碌而充满恐惧, 除了要维持生计而辛勤劳作, 还要忙着应付一个又一个的变化和灾难, 当脆弱的内心对于上一 次的打击都还没有完全适应时, 下一个更加具有毁灭性的事件又 不期而至。这是一种没有任何( 下转第 61 页) 文学界 ·59·
以笑的方式哭 , 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
—浅析《活着》 中的人生意识
徐慧媛
( 四川大学, 四川成都 610064 )
摘要:《活着》 是余华为了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看法 的而写得书, 或者说是余华为了找寻人生意义而专门写的书 。书 如果说 中集中体现出来的思想便是人生的宿命意识和苦难意识, 那么苦难则是人生悲剧的直接体 宿命是人生悲剧的根本原因, 窥探中国人在特 现。通过对二者在小说中具体表现的深入分析, , 《活着 》 殊的历史巨浪中的被动与无常, 不难看出 是生命的寓言 福贵的生存困境是人之为人的必然经验 。 故事, 关键词: 人生意识; 宿命; 苦难; 超越 中图分类号: I0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2111 ( 2010 ) 08 - 0059 - 02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密不可分 。人的存在方式之一, 就是对人 生作语言意义上的虚构 。作家需要借助语言来发泄对于现实的 “文 不满, 需要借助文字来抵达更为宽广的世界 。 对于一向提倡 学创作要追求个人精神世界的真实 ” 的余华来说, 其作品无疑投 射了更多作者对于人生的心理意识和精神意蕴 。 本文着重想要 《活着》 探究的, 便是余华投射在 一书中的人生意识。
参考文献:
【1 】 【汉】 [M ] , 1959 年 9 司马迁撰《史记》 北京: 中华书局, 月第 1 版 【2 】 【美】 A ﹒ H ﹒马斯洛著《动机与人格》 [M ] , 许金声等 1987 年 11 月第 1 版 译, 北京: 华夏出版社, 【3 】 张爱卿著《动机论: 迈向 21 世 纪 的 动 机 心 理 学 研 究 》 [ M] , 1999 年 7 月第 1 版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4 】 【美】 — —宇文所 宇文所安著 田晓菲译《他山的石头记— [ M] , 2003 年 1 月第 1 版 安自选集》 南京: 江苏人民出版社, 【5 】 《从〈史记 · 刺客列传 〉 徐裕敏 看战国时刺客的精神特 》 [ J ] , 2002 年第 1 期第 27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征 卷( 总第 117 期) 【6 】 《说文解字注》 [ M] , 东汉许慎 清段玉裁注, 杭州: 浙江古 2006 年 1 月第 2 版 籍出版社, ( 李少慧, 女, 现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2009 级硕士研究生)
以期完成他的复仇。 最后虽然失败了, 但他对 自残身体的做法, 于自我身份的认同却得到了完善 。 《史记 · 刺客列传 》 司马迁 中豫让的故事, 让我们看到了一 对忠诚的信仰、 对报恩的渴望和对 个战国刺客形成的心理动机, “知 ” 自我身份的认同, 使得他成为一个刺客, 成为一个为 己者报 仇的复仇者, 抛弃了外在的容易辨识的肉体, 成为一个以内在自 我为支撑的刺客。虽然最后失败了, 但却完善了自我的身份, 也 “名” 。 同时得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