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秦汉时期(公元前220—公元220年) 这是一统帝国文化的探索定格期。秦 始皇完成了中国的统一,从而使这一时段 成为古代帝国的完成期。在这一时期里, 中国文化的很多基本层面都已固定,如度 量衡的统一,文字的厘定;教育模式、户 籍控制、官吏的铨叙都有一定规范;经学 和史学体系有了一定范式;集权制已经形 成,儒家文化已被经学化、官学化;各王 朝的家天下制度已经肇始。
“有容乃大“的文化气派 唐政治实行“开明专制”,文艺创作上积极鼓励创作道 路的多样性,在意识形态上奉行三教并行政策。 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域文化。
风采辉煌的艺术成就: 诗歌与书法的黄金时代,也是绘画的极盛时期。 散文也有丰硕成果。
中国文 化发展 至唐, 显示出 一种阶 段性的 集大成 的灿烂 风采。
4、魏晋南北朝至唐代中叶时期
这是胡汉、中印文化的融会期。历史上的 “五胡乱华”,促成了我国农耕文化与游 牧文化之间的冲突与融合;南亚次大陆的 佛教文化,中国本土的儒家文化,道家文
化的相互影响,使得中原文化向东南推进。
5、唐中叶至明代中叶,是我国近古文化定型期。
在此期间过去的领主庄园经济已经渐趋破产,地 主—自耕农经济逐渐定型。唐末宋初,“实物经 济”式微,货币(纸币)大量流通,城市已由单 纯的政治、军事中心演变为经济和文化的集散地。 随着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市井文化趋 于活跃,反映市民生活及情趣的小说、戏曲,在 内容及形式上都别具一格。此一阶段的宋明理学, 在一定意义上是儒家人文理性的复归。
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2、文明奠基时期(夏、商、周及春秋战国)
这一时期中国首先出现了甲骨文,文字的出现使人们可 以记录下大事及多种思维的结果,无疑是人类的巨大进 步。 由于有了文字,在这一阶段出现了影响万代后世的 中华元典:《诗》、《书》、《礼》、《易》、《春 秋》、《论语》、《墨子》、《孟子》、《老子》、 《庄子》等。这些元典系统地展现了中华文化的中坚概 念、人文精神、忧患意识、天道自然的宇宙生成论,以 及阴阳、道器、有无、理气等范畴,并且在诸子辩难、 百家争鸣的时代已张扬展开,在这一时期象形会意的文 字、诸子思想、宗法伦理已臻完善,并对后代开始产生 其深远的影响。 在这一时期中华大地上已开始使用青铜器。与西方 文明不同的是,青铜器被优先应用于生产工具。作为祖 先崇拜的天、地、人三大祭祀活动,在此时已经成立了 定势,它形成了慎终追远、重史立言的一种宗法制。
诸子“百家争鸣”应运而生。
wk.baidu.com
百家兴起及学派: 西汉司马谈将诸子概括为:阴阳、儒、墨、名 法、道德六家。 西汉刘歆将诸子归为:儒、墨、道、名、法、 阴阳、农、纵横、杂、小说十家。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春秋战国的特殊文化环境,不仅为“文化轴心 时代”的确立提供了契机,而且有力地推动了 华夏族的最终形成。
(四)秦汉:一统帝国与文化一统 宏阔的文化精神:
文化统一与思想统一:
统一文字“书同文” 统一车辆形制“车同轨” 统一度量衡“度同制” 以法为教“行同伦” “地同域”
儒学独尊与经学兴起: 汉代文化思潮的主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文化政 策的推行,使儒学取得了“定于一尊”的显赫地位。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七经”:到了东汉又增加《孝经》、《论语》 “以经取士”的选官制度,汉代至清代的官方哲学—— “经学”
第二讲
中国传统文化的 发展历程
五、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上古:中国文化的发生
中国人的起源 (距今170万年的猿人化石,元谋人)中国
境内最早的人类活动的历史确证。
从古猿转变到人类,这 是两大物质形态之间的 转变,是生命物质所实 现的质的习跃,而文化 就产生于从猿到人的转 变中。
元 谋 人
马 坝 人
大 荔 人
中国人属蒙古人种, 颧骨高突、铲形门 齿、印加骨、额在 缝。
原始物质文化
从猿到人的转化过程中产生 出来的工具,不仅是人类物 质文化的开端,而且标志着 文化的起源。
原始观念文化
原始宗教与原始艺术便是其主要存在的形态。
中华先民原始崇拜的 对象非常广泛,大致 可分为自然崇拜、生 殖——祖先崇拜和图 腾崇拜三大类。
元杂剧及其文化意义 元曲四大家
规模盛大的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文化与 外域文化的 融合,以宏 大的气势展开。
(八)明清:沉暮与开新 空前严厉的文化专制 突出表现是文字狱盛行,另一手则崇正宗,灭 异端。
早期启蒙思潮 与资本主义萌芽相适应,出现了市民反叛意识 的早期启蒙思潮。
古典文化的大总结 图书典籍方面:《永乐大典》、《古今图书集 成》、《康熙字典》、《四库全书》 古典科技方面:《本草纲目》、《河防一览》 《农政全书》、《天工开物》、《徐霞客游记》 学术文化方面,对中国古代文献展开了空前规模 的整理与考据。
(二)殷商西周:从神本走向人本 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才开始形成。
殷商的神本文化:以尊神重鬼为特色,是人类 思维水平尚处于蒙昧阶段的产物。
周人的文化维新 周人入主中原,具有决定文化模式转换的重要 意义。 宗法制、分封制、礼制
(三)春秋战国: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 春秋战国的文化背景:
——士的崛起,从事精神性创造的专业文化阶层形成,中华民 族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注定要受到他们的深刻影响。 ——激烈的兼并战争打破了孤立、静态的生活格局,文化传播 的规模日盛,多因素的冲突、交织与渗透,提供了文化重组的 机会。 ——竞相争霸的诸侯列国,尚未建立一统的观念形成。学术环 境宽松活泼,使文化人有可能进行独立的、富于创造性的劳动。 ——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 纷纷走向下层或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学集团兴起。
(五)魏晋南北朝:乱世中的文化多元走向。 玄学崛起 道教创制与佛教传播 儒、玄、道、佛相与激荡
(五)隋唐:隆盛时代 文化背景: 巨大社会结构变动中登上中国文化舞台的庶族寒士是 正在上升的世俗地主阶级的精英分子,有为的时代, 使他们对自己的前途与未来充满自信和一泻千里的热 情,唐代文化因而具有明朗、高亢、奔放、热烈的时 代气质。
6、明末至五四运动是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转型期。
明朝中叶以后,商品经济渐趋活跃,出现了“资本
主义萌芽”。到了清代,由于国家内部压力和外力 的冲击,渐使清末的社会向着现代化社会转型,东 南沿海成了中西文化碰撞的前沿。而中华民族在空 前危机与共同奋斗中形成了新的凝聚力,在新崛起 的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基础上,开始向现代民族转 变,国家形态终于结束了持续两千年的君主制体制, 开始向现代化国家体制转变。由于新型工业文明的 诞生和成长,传统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面临着千 年未有的巨变,但是,所有的这些转变无论在时间 范围内还是空间范围内仍在进行中,而距离转变的 完成还将有很长的距离。
教育和科技成就: 官学系统两大特色: 一是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等级差别不断缩小。 二是重视发展地方学校。 “学校之设遍天下”《宋史》
古代科技在宋代发展至极盛 指南针、印刷术、火药重大发明。 天文学、地理学、地质学、医药 学、治金术、造船术、纺织术、制瓷术等方面都有令 人目眩的成就。
(七)辽夏金元: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冲突与融汇 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突的双重效应 一方面,北宋人因被动挨打而生的忧患,南宋人因国 破家亡而生的忧患,渗透于宋文化的各个层面。 另一方面,游牧民族从汉文化中吸收到丰富营养。
原始社会组织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上古时代主要有男 女通婚关系,以及由此关系制约的氏族关系。 组织形式包括原始群、家族、氏族、部落、部 落联盟等。 社会组织形式上,经过母系氏族、父系氏族阶 段。
上古文化的分布 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华夏、东夷、苗蛮三大 文化集团。
华夏集团取得连续 胜利,从而确立了 在中华民族及其文 化多元发生中的主 流地们,对所世文 化发展的格局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六)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文化勃兴 理学建构(宋代文化最重要的标志) 理学强调通过道德自觉达到理想人格的建树,也强化 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和德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 命的文体性格。
精致细腻的士大夫文化 宋词、宋画
市民文化之勃兴 在市井生活以及瓦舍勾栏中成长起来的野俗而生动的 市民文化。 《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