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1]1

合集下载

04.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04.高一化学必修1 第二章 第一节 钠及其化合物

H+ HH+HHH+HH+++H++HH+H+++
CO32-
H2OCO2
CO32-
H2OCO2
HC2OOC32O- 2
CO32-
H2OCO2
CO32-
CO32-
CO32-
CO32-
H+ H+ H+
H+
HH2OCCOO3-2 HH2OCCOO3-2 HH2COCOO3- 2
HCO3- HH2OCCOO3-2
胃药-苏--打Na饼H干CO3片
想一想
你知道几种可以区别Na2CO3和NaHCO3的方法?
1.加热固体,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的是NaHCO3
2.分别取固体配成相同浓度的溶液,分别取少量溶液并加入酚酞试液, 红色较深的是碳酸钠溶液,较浅的是碳酸氢钠溶液
3.分别取等质量的两种固体,分别加入等浓度的盐酸,如果放出二氧化 碳气体快的是碳酸氢钠,放出慢的是碳酸钠。 4.配制两种盐的溶液,分别滴加CaCl2(或BaCl2)溶液,有沉淀的是 Na2CO3,无现象的是NaHCO3
消防员常用水灭火,但有时水也能点火,你相信吗? 水能生火吗?
通过联系理论猜想、再用实验验证,这是科学研究常用的方法。
猜想
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会生成
氢氧化钠 氧气
设计实验方案 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反应产物
NaOH
酚酞
O2
带火星木条复燃
实验验证
实验现象 试管发烫 带火星的木条
酚酞
震荡
↓ 反应放热
复 燃 ↓ 生成O2
-1 -2
-2 0
2 Na2O2 +2CO2=2Na2CO3+O2

第二章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篇-1.

第二章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篇-1.
第2章 金属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篇
主要内容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结构

过渡金属有机配合物的构型
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制备
有机金属化合物稳定性和反应性的影响因素 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基元反应 几个过渡金属有机化合物催化的反应
金属有机化学是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相互交叉 渗透的学科,它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在50年代形成 的,自那以后金属有机化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在已经成为化学中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如果 作为一门课程来讲授也是分量很重的一门课程。 金属有机化学之所以要被重点讲授,这不仅是 因为它在有机化学中占有很重的份量,(目前的合成 反应中80%包含有金属物种),更重要的是金属有机 化合物有其独特的化学键理论和反应性能。
具有一定的极性。 周期表中的IIIA ~ VIA及IB和IIB族金属多可以形
成共价键。 如(CH3)3SnCl,(CH3)2SnCl2 , (C2H5)4Pb , RHgX
根据Pauling 的计算所得元素电负性之值
共价键型的金属元素
共价键 型金属
共价键是金属有机化合物中最简单的类型,其性质 类似于典型的有机化合物,如可挥发、溶于有机溶剂而 不溶于水。该类化合物包括四乙基铅(PbEt4)这类大家所 熟悉的汽油抗爆添加剂。(1922年T. Midgley和T. A. Boyd 首先将Pb(C2H5)4 作为抗震剂添加到汽油中,促进了汽车 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埋下了环境污染的隐患。)
几何构型和键联基团的数量
共价键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几何构型及键联基团的数 量取决于金属所处的外层电子和杂化轨道形式。 IIIA主族 IVA主族 VA主族 IIB主族 ns2np1 ns2np2 ns2np3 ns2 sp2杂化 sp3杂化 dsp3杂化 sp杂化 等边三角形 R3M 四面体型 R4M 三角双锥体 R5M 线型 R2M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

新课标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1.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运用分类的方法不仅能使有关的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发现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2.简单分类法就是把大量事物按照事先设定的标准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人们最熟悉、也是最方便的一种工作方法。

意义:当分类的标准确定过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事物的了解使我们做到由此及彼。

3.交叉分类法:为了弥补一种分类方法的局限性,人们在认识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设定不同的标准对同一事物进行认识,这种方法叫交叉分类法。

例1:对班级学生采用交叉分类法,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便于班级的管理,其分类标准和意义如下:(1)按性别分:男生、女生。

意义:①男女生体能不同,劳动分工不同,运动会报名分男子组和女子组。

②男女生生理特征不同,剧烈活动要考虑女生的特殊例假。

③男女生的思维特点和个性心理不同,分班时尽量考虑男生女生的均衡性,以形成优势互补。

④男女生身材特点不同,审美情趣不同,夏季校服的设计要考虑男生女生的区别。

(2)按学习成绩、平时表现分:学优生、学困生。

意义:抓学优生保升学率,抓学困生保稳定,控制学生流失率,抓两头带中间,保整体进步。

(3)按高考发展方向分:文史类、理工类、艺体特长类、保送类、意义:不同类别的学生,在学习时侧重点不同,老师要求也不同,将来发展方向也不同。

(4)按是否承担社会工作分:干部、群众意义:干部与群众在责、权、利三方面都不会相同,干部的锻炼机会更多些、责任更大些、有机会参与优秀干部的评选,群众则没有。

(5)按政治面貌分:团员、群众意义:团员的政治觉悟要更高些,学校活动参与得更主动些,表现更优秀些,活动效果老师更放心些。

(6)按家长工作单位分:城市的(管局的、油公司的、炼化的、石化的、市政的)、农村的、招商的意义:根据家长的工作单位和收入情况对学生进行理财教育,避免奢侈浪费,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对城市低保护、农村低收入家庭进行政策性照顾,实现胡锦涛主席“学有所教”的十七大目标。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

必修1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归纳总结一、物质的分类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

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溶液、胶体、浊液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分散质粒子大小/nm 外观特征能否通过滤纸有否丁达尔效应实例溶液小于1 均匀、透明、稳定能没有NaCl、蔗糖溶液胶体在1—100之间均匀、有的透明、较稳定能有Fe(OH)3胶体浊液大于100 不均匀、不透明、不稳定不能没有泥水Fe(oH)3胶体的制备:二、物质的化学变化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A、化合反应(A+B=AB)B、分解反应(AB=A+B)C、置换反应(A+BC=AC+B)D、复分解反应(AB+CD=AD+CB)(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

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B、非氧化还原反应2、离子反应(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

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

③能导电的物质并不全部是电解质:如铜、铝、石墨等。

④非金属氧化物(SO2、SO3、CO2)、大部分的有机物为非电解质。

(2)、离子方程式: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它不仅表示一个具体的化学反应,而且表示同一类型的离子反应。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离子反应知识点

第二节离子反应杭信一中何逸冬一、电解质1、电解质定义:在水溶液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

2、电离:电解质溶于水或受热熔化时形成自由离子的过程。

3、强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全部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4、弱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只有一部分分子电离成离子的电解质。

5、强电解质与弱电解质的注意点:○1电解质的强弱与其在水溶液里的电解程度有关,而与其溶解度的大小无关。

○2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的强弱只与自由移动的离子浓度及离子所带电荷数有关,而与电解质的强弱没有必然联系。

○3强电解质包括:强酸、强碱和大多数盐及所有的离子化合物和少数的共价化合物。

○4弱电解质包括:弱酸、弱碱、中强酸(水也是弱电解质)○5共价化合物在水中才能电离,熔融状态下不电离。

6、电解质与电解质溶液的区别:电解质是纯净物,电解质溶液时混合物。

无论电解质还是非电解质的的导电都是指本身,而不是说只要在水溶液或者是熔融状态下能导电就是电解质。

注意事项:○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是对化合物的分类,单质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

○2电解质应是一定条件下本身电离而导电的化合物。

○3难溶于水,导电性差,但由于它们的溶解度太小,测不出(或难测)其水溶液的导电性,但它们溶解的部分是完全电离的,所以它们是电解质○4电解质在水溶液或受热熔化时本身能否发生电离是区别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理论依据,能否导电则是实验依据。

【习题一】(2018•余姚市校级模拟)下列物质的水溶液能导电,但属于非电解质的是()A.COOH B. C. D.【考点】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电解质与非电解质【专题】电离平衡与溶液的pH专题.【分析】物质水溶液能导电,说明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水溶液和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为非电解质,据此进行解答。

【解答】解:A.COOH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A不选;B.的水溶液导电,但二氧化硫为非电解质,故B选;C.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属于电解质,故C不选D.是单质既不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故D不选;故选:B。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人教高中化学 必修一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一、物质的分类二、分散系相关概念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

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
1.1 原子结构
1.2 元素周期表及元素周期律
1.3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4 物质的变化与能量变化
第二章:化学反应
2.1 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平衡
2.2 溶液的酸碱性
2.3 电化学反应及其应用
2.4 化学反应的热力学性质
第三章:化学物质的性质及应用
3.1 金属及其化合物
3.2 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3.3 高分子化合物
3.4 化学物质的环境与健康
第四章:化学实验技术
4.1 常用仪器与试剂
4.2 定量化学分析方法
4.3 定性化学分析方法
4.4 化学实验安全
第五章:化学知识在生活和工作中的应用
5.1 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5.2 化学知识在工作中的应用
5.3 化学知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5.4 化学知识在健康保健中的应用
第六章:化学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
6.1 化学科学的新发展及应用前景
6.2 环保化学技术的发展
6.3 新材料化学的发展
6.4 化学工程领域的新技术发展方向
结语:化学知识的继续学习及应用
参考文献:
备注:以上仅为化学知识点总结的文档模板,可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补充。

无机化学,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化学基础知识

n =n1+ n2+
p
nRT V
分压的求解:
pB
nB RT V
p
nRT V
pB p
nB n
xB
pB
nB n
p
xB p
x B B的摩尔分数
例题:某容器中含有NH3、O2 、N2等气 体的混合物。取样分析后,其中 n(NH3)=0.320mol , n(O2)=0.180mol , n(N2)=0.700mol 。 混 合 气 体 的 总 压 p=133.0kPa。试计算各组分气体的分压。 解:n= n(NH3)+n(O2)+n(N2)
气压,溶液沸腾。
• 高山烧水;减压蒸馏
3 溶液的蒸气压
• 下面两者的饱和蒸气压是否相同?
纯水
蔗糖水
1)拉乌尔定律 (Raoult’ law)
• 在相同的温度下,溶
液的蒸气压下降。
蒸气压
• P=P0BXB
• 只适用于难挥发非电
解质稀溶液。
• 浓溶液会发生偏离
T
2) 溶液的沸点和凝固点
Boiling and freezing point
符合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的气体,称为理想 气体。
理想气体分子之间没有相互吸引和排斥 ,分子本身的体积相对于气体所占有体积完 全可以忽略。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pV = nRT
R---- 摩尔气体常量
在STP下,p =101.325kPa, T=273.15K
n=1.0 mol时, Vm=22.414L=22.414×10-3m3
=0.320mol+0.180mol+0.700mol
p(=N1H.2030)molnNnH3 p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第二章知识概要

鲁科版化学必修1第第二章知识概要

第二章 元素与物质世界一、元素与物质的关系1、物质均由元素组成 ,元素以游离态或化合态存在于物质之中。

2、 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单质;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

3、元素按照一定的规律以不同的种类和不同的方式组合成种类繁多的物质。

二、物质的分类三、一种重要的混合物——胶体1、根据分散质粒度大小分为溶液、浊液、胶体。

2、胶体的性质(1)丁达尔现象:当可见光束通过胶体时,在入射光侧面可观察到明亮的光区。

分散质微粒对可见光散射形成的。

可用于区分溶液与胶体。

(2)电泳:胶体中的分散质微粒在直流电的作用下产生定向移动的现象叫电泳 (3)聚沉:分散质聚集成较大的微粒,在重力作用下形成沉淀。

加热、搅拌、加可溶性盐等均可引起聚沉。

有重要的应用,例如制豆腐。

100nm1nm分散质粒度3、三种分散系的比较四、电解质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称为电解质。

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2、非电解质: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称为非电解质。

蔗糖、乙醇都是非电解质。

五、电离方程式如:HCl=H++Cl- NaOH=Na++OH- NaCl=Na++Cl-在水分子作用下或受热时,晶体中被束缚着的离子解离为可自由移动的离子,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

电离与通电与否无关。

六、离子方程式1、基本原则:①要符合反应事实,没参加反应的离子及不是难溶物、难电离物(水)易挥发物(气体)不应当出现在离子方程式中;②要符合质量守恒定律;③要符合电荷守恒原则。

2、基本步骤:⑴写出化学方程式 AgNO3+KCl=AgCl↓+KNO3⑵改写化学方程式 Ag+ + NO3-+ K++ Cl-=AgCl↓+ K+ + NO3-⑶写出离子方程式 Ag+ +Cl-=AgCl↓3、判断离子能否共存离子间不发生化学反应(不生成沉淀、气体、难电离的物质)就可以大量共存① Ca2+ Na+ CO32- NO3- (×)② Ba2+ Na+ SO42- NO3- (×)③ H+ K+ Cl- OH- (×)④ H+ K+ CO32- SO42- (×)⑤ Na+ K+ CO32- OH- (√)七、1、氧化还原反应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3、化合价升高、被氧化、还原剂、显还原性 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氧化剂、显氧化性4、含有最高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氧化性; 含有最低价态的元素的物质具有还原性;含有中间价态的元素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海水中的重要元素—钠和氯》知识点总结

一、填空题1.(1)铁在氯气中加热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2)碳酸氢钠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实验室制备高铁酸钾的原理为 Cl2+Fe(OH)3+KOH→K2FeO4+KCl+H2O,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4)若温度超过40℃,Cl2与NaOH 溶液反应生成NaClO3和NaCl,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5)写出Cu在H2O2作用下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6)0.2molCO2通入100mL3mol/L的NaOH 溶液,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2.(1)选择下列实验方法分离物质,将分离方法的序号填在横线上。

A萃取分液 B升华 C结晶 D过滤 E蒸馏 F分液①分离饱和食盐水与沙子的混合物______;②从硝酸钾和氯化钠的混合液中获得硝酸钾________;③从碘水中提取碘单质______;④分离CCl4,(沸点为76.75℃)和甲苯(沸点110.6℃)的混合物_________。

(2)实验室用NaCO3·10H2O晶体配制0. 5mol/L的Na2CO3溶液970mL,应用托盘天平称取Na2CO3·10H2O的质量是______。

(3)已知两种碱AOH和BOH的摩尔质量之比为5:7,现将7molAOH与5mol BOH混合后,从中取出5.6g,恰好可以中和100mL浓度为1.2mol/L的盐酸,则AOH的摩尔质量为____。

(4)某学生欲用12mol·L-1浓盐酸和蒸馏水配制500 mL 0.3 mol·L-1的稀盐酸。

①该学生需要用量筒量取____ mL 上述浓盐酸进行配制。

②下列实验操作会导致所配制的稀盐酸的物质的量浓度偏小的是_____(填序号)。

a用量筒量取浓盐酸时俯视观察凹液面b将量取浓盐酸的量筒进行洗涤,并将洗涤液转移到容量瓶中c稀释浓盐酸时,未冷却到室温即转移到容量瓶中d定容后经振荡、摇匀、静置,发现液面下降,再加适量的蒸馏水e容量瓶洗涤干净后未于燥3.(1)在标准状况下,4g H2、11.2L O2、1mol H2O中,含原子数最多的是____,体积最小的是______。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九年级上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九年级上的化学主要涉及到化学基础知识,其中第二章是比较重要的一章,它讲述了一些关于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的基本概念和性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一下这些知识点。

元素是物质的基本构成单位,它由一种或多种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

常见的元素有氧、氮、碳、铁等。

元素可以通过化学符号来表示,比如氧元素用字母符号"O"来表示。

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原子通过化学键结合而成的物质。

化合物的化学式可以通过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例如水的化学式是H2O。

化合物具有独特的化学性质,常见的化合物有盐、糖、酸等。

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类型的物质物理混合而成的物质。

混合物的组成可以发生变化,例如在水中溶解食盐,可以通过加热蒸发水分离出盐。

混合物没有固定的化学式和化学性质,可以通过物理手段进行分离。

在混合物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常见的分离技术。

第一种是过滤,通过过滤纸等介质将悬浮固体和溶液分离开。

第二种是蒸馏,通过不同物质的沸点差异将液体分离开。

第三种是萃取,通过溶剂和被提取物质的溶解度差异将物质分离开。

这些分离技术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都有广泛应用。

了解元素、化合物和混合物后,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它们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首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包括颜色、形状、硬度等。

这些性质可以通过感官观察和实验测试得到。

其次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包括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的能力和倾向。

例如,金属能够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

化学性质可以通过实验确定,也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描述。

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

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或位置上发生改变,但其化学组成不发生变化。

例如,将冰块加热变成水,这是一个物理变化过程。

化学变化是指物质在化学式和化学性质上发生变化,产生新的物质。

例如,将铁与氧气反应生成铁锈,这是一个化学变化过程。

最后,我们了解到了物质的质量守恒法则。

无机化学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固体

无机化学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固体
22
太阳
23
闪电:空气放电 形成的等离子体
24
霓虹灯:氖或氩的等离子体。
25
等离子电视
26
等离子体的基本特性
• • • • 导电性 电中性 与磁场的可作用性 与电场的可作用性
27
间作用力的不同,可将晶体分为离
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和分 子晶体。
18
晶体的类型
离子晶体19
晶体的类型
组成 粒子 原子 离子 原子 粒子间 作用力 熔沸点 高低 物理性质 硬度 大小 熔融导 电性 好 C r, K 例
金属晶体
金属键
原子晶体
共价键
高 高
大 大

SiO
2
各向异性产生的原因:由于晶格各个方 向排列的质点的距离不同,而带来晶体 各个方向上的性质也不一定相同。
6
3. 非 晶 体 : 是 指 组 成 物 质 的 分 子 (或原子、离子)不呈空间有规则 周期性排列的固体。它没有一定的 几何外形,如玻璃、松香、石蜡、 动物胶、沥青、琥珀等,又称为无 定形体。
离子晶体 分子晶体
离子 分子
离子键 分子间 力
好 差
N aCl 干冰


20
物质的第四态——等离子体
21
2-4 等离子体
• 等离子体(Plasma) :当对气体物质施以 高温、电磁场、放电、高能磁场、热核 反应等作用时,部分气体分子将发生离 解(产生原子)和电离(生成阳离子和自由 电子) ,当电离产生的带电粒子密度超 过一定限度(> 0.1%)时,这种正负电荷 数相等的电离气体叫做等离子体,常被 称为物质的第四态。
9
10
雪花晶体
11
食糖晶体

2024普通化学课程大纲

2024普通化学课程大纲

2024普通化学课程大纲第一章:化学基础知识1.1 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主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1.2 化学键和分子构造- 化学键的类型和形成- 分子构造和几何形状1.3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质的相变和化学反应1.4 原子结构和化学反应- 原子结构的组成和性质- 化学反应的类型和能量变化第二章:无机化学2.1 酸碱中和反应- 酸碱中和的定义和原理- 酸碱中和反应的计算和应用2.2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平衡和电位2.3 重要无机化合物- 离子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 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合物和应用第三章:有机化学3.1 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类别- 烃类、醇类、酸类、醛类、酮类等有机化合物 -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和性质3.2 化学反应和有机合成- 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和变化- 有机合成反应的机理和应用3.3 重要有机物- 高分子化合物和聚合反应- 有机物的功能性和应用第四章:化学分析4.1 定性分析方法- 常用的化学分析方法- 标记试剂的使用和分析结果的判断4.2 定量分析方法- 重量法和容量法的原理和应用- 分光光度法、电位滴定法等的操作和计算4.3 分离和提纯方法- 蒸馏、结晶、萃取等分离技术- 过滤、净化和分馏的应用第五章:化学与生活5.1 化学能源和环境- 化石燃料和可再生能源- 化学污染和环境保护5.2 化学与食品- 食品添加剂和防腐剂的作用- 化学反应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5.3 化学药品和医药- 药物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药物合成和临床应用总结: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将理解化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掌握化学反应的规律和应用,了解重要的无机和有机化合物,掌握化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同时,学生还将认识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包括能源、环境、食品和医药领域。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① 给患者输液的浓度;② 植物的生长; ③ 人的营养循环。
结论: 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
渗透压都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它们只与溶剂的本性和溶液的浓度有关5 依数性的应用
(a)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例2-8 在26.6gCHCl3中溶解0.402g难挥发非电解质 溶质,所得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432K,CHCl3的沸点升 高常数为3.63K· mol-1,求该溶质的平均分子质量Mr。 kg· 例2-9 把0.322g萘溶于80g苯中所得的溶液的凝固点 为278.34K,求萘的摩尔质量。
OB线:冰的蒸气压曲线(升华曲 线),代表冰的蒸气压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OC线:水的凝固点曲线,代表水 的凝固点随压力改变的情况。 三条曲线的共同点都是两 相处于平衡状态。要维持体系 的两相平衡状态,必须使体系 所处的条件(P、T)沿着曲线 变动。因此P、T这两个条件中 只能自由地改变一个,另一个 则必然随之而确定,否则平衡 状态会破坏。
实验测得(2-4)的比例系数是R,于是得到
(2—4)
pV=nRT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注意:R的取值,P、V、n、单位之间关系
2、气体分压定律
分压:指在相同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
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Pi表示)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
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Vi表示)
2-2-5-1 蒸气压下降
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 分数。(拉乌尔定律)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全章

化学必修1第二章全章
Fe(OH)3胶 体粒子向 阴极移动--带正电荷
阴极
阳极加带相反电荷的胶粒 Ⅲ加热凝聚(加热较长时间)
胶体的应用:
①农业生产:土壤的保肥作用。
②医疗卫生:血液透析。 ③日常生活:制豆腐和豆浆、牛奶、粥、明矾净水等。 ④自然地理:江河入海口处形成三角洲,其形成原理是 海水中的电解质使江河泥沙所形成的胶体颗粒发生聚沉。 ⑤工业生产:有色玻璃的制备,有些火药、炸药的制备 等都用到胶体的知识。
例:用树状分类法对HCl,CO2 ,CaO ,NaOH, Na2SO4 , CaCO3 , Ca(OH)2 ,H2SO4进行分类
化合物



氧化物
HCl H2SO4
NaOH Ca(OH)2
Na2SO4 CaCO3
CO2 CaO
【探究与讨论】 1.酸性氧化物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 属氧化物吗? [提示] 不是。酸性氧化物是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 物,可能是金属氧化物,也可能是非金属氧化物,如CO2、 SO2、Mn2O7等。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 2.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吗? [提示] 不是。纯净物是由同一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种元 素可以构成不同的几种分子。如O2、O3等。
氧化性酸: 浓H2SO4、HNO3 、HClO、HClO3、HClO4 含氧酸:H2SO4、 HNO3 、H3PO4 、 H2CO3 按是否 含氧: 无氧酸: HCl、HBr、HI、HF、H2S 一元酸: HCl、HBr、HNO3、CH3COOH 按提供氢 二元酸: H2SO4、H2CO3、H2C2O4 酸 离子数目: 多元酸:H3PO4 挥发性酸: HNO3、HCl、HF、HBr、HI、H2S 按挥发性: 难挥发性酸: H2SO4、H3PO4

八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

八年级化学第二章知识点在八年级化学的第二章中,同学们学习了有关元素、化合物和化学方程式的知识点。

下面将介绍这些知识点的具体内容。

一、元素元素是由相同种类的原子组成的物质,是化学反应中不可拆分的基本单位。

在学习元素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元素的符号:元素一般用拉丁字母表的一个或几个字母表示。

例如,氧元素的符号是O,氮元素的符号是N。

2. 元素的性质:每种元素都有其独特的性质。

例如,氧气具有助燃性和支持呼吸的特性,氮气则是一种惰性气体,不易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3. 元素的周期表:同学们需要学习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排列规律,掌握周期表中元素的分类和主要特征。

二、化合物化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元素的原子组成的物质。

在学习化合物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化合物的命名方法:化合物的命名方法要根据所包含的元素种类以及原子数目进行规定。

例如,NaCl是氯化钠,CO2是二氧化碳。

2. 化合物的性质:每种化合物都有其独特的性质,例如,氯化钠是一种白色结晶体,尝起来咸味;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气体,具有与氧气相似的化学性质。

3. 化合物的化学式:化学式是化合物的化学表示方法,通常由元素符号和下标表示各元素原子数目。

例如,H2O表示水分子,其中H表示氢元素,O表示氧元素。

三、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用化学符号和化学式表示化学反应的方法。

在学习化学方程式时,同学们需要掌握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化学反应的基本概念:化学反应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变化的过程,其中原有物质被破坏,新物质被生成。

2. 化学方程式的基本要素:化学方程式具有反应物、生成物和化学符号等基本要素。

例如,酸和碱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HCl + NaOH → NaCl + H2O。

3. 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有些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不是等量的,这时需要用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来平衡化学反应,以体现化学反应的物质守恒性。

例如,燃烧反应:C3H8 + 5O2 → 3CO2 + 4H2O。

无机化学(吉大武大版)-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无机化学(吉大武大版)-第2章化学基础知识

例 2-1 一玻璃烧瓶可以耐压 3.08 × 105 Pa ,在温度为300 K 和 压强为 1.03 × 105 Pa 时,使其充满气体。问在什么温度时,烧 瓶将炸裂。
解:依据题意可知 此时
V1 = V2 , n1 = n2
p1 T 1 p2 T2
p2 T2 T1 p1
5 3 . 0 4 × 1 0× 3 0 0 T K 2 5 1 . 0 3 × 1 0
整理ppt613固体晶体类型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代表物质nacl金刚石sio干冰大多数有机物金属合金粒子间作用力离子键共价键分子间力氢键金属键熔沸点较高很高较低较高挥发性硬度较大而脆较小多数较大导电导热性热的不良导体熔融和溶于水可导非导电热体非导电热体不绝对有些有机物可以导电合成金属良导电热体溶解性极性溶剂不溶于一般溶符合相似相容原理不溶于一般溶剂机械加工性不良不良不良良好的延展性和机械加工性能应用电解质耐火材料半导体硬质材料溶剂绝缘材料机械制造整理ppt62第二章化学基础知识2627总结与思考题
2-2 液体和溶液 2-2-1 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 物质的量浓度: 溶质 B 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 积,即 1 m3 溶液中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用 cB 表示。 nB
V 特点:较方便,实验室最常用;但由于体积受温度 的影响,使用时要指明温度。 2. 质量摩尔浓度: 溶质 B 的物质的量除以溶剂 A 的质 量,用符号 m 表示,SI 单位是 mol/kg。
pp p p p i 1 2 3
2. 分体积定律(1880-E.H. Amage) p, T 一定时 p,VA p,VB
nA nB
p,VA + VB nA + nB
pVA = nA RT pVB = nB RT V总 = VA + VB 在恒温恒压下,某组分的分体积等于该组分产生与混合气体 相同的压力时所占据的体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摩尔分数 n质 n质 或 x = (2-22) Σx =1 x质 = 质 n质 + n剂 i n液
(5)体积分数 VB φB = V总
摩尔分数与质量摩尔浓度的近似关系: 对于稀溶液:x 剂>> x 质, x质 = n质 n质 + n剂 ≈ n质
n质 n剂 = b 55.56
(2-23)
对于水溶液, x = 质 n剂 K’= 1 55.56
渗透压都是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通性; 它们只与溶剂的本性和溶液的浓度有关,而与 溶质的本性无关。
2-2-5-5 依数性的应用
(a)测定物质的摩尔质量
例2-9 在26.6gCHCl3中溶解0.402g难挥发非电解质溶质, 所得溶液的沸点升高了0.432K,CHCl3的沸点升高常数为 3.63K· kg· mol-1,求该溶质的平均分子质量Mr。
不同的液体,分子间作用力不同,蒸发热必不同; 同一液体,温度不同,蒸发热也不相同。 一般来说,蒸发热越大,液体分子间作用力越大。
2-2-2 液体的沸点
2-2-2 液体的沸点
从图中可以看 出,外界气压升高, 液体的的沸点升高; 外界气压下降,液 体的沸点也随之下 降。 利用液体沸点随外界气压变化的性质,对于高 沸点或加热易分解的物质,可以采用减压蒸馏的方 法实现分离和提纯的目的。
OB线:冰的蒸气压曲线(升华曲 线),代表冰的蒸气压随温度 变化的情况。 OC线:水的凝固点曲线,代表水 的凝固点随压力改变的情况。 三条曲线的共同点都是两 相处于平衡状态。要维持体系 的两相平衡状态,必须使体系 所处的条件(P、T)沿着曲线 变动。因此P、T这两个条件中 只能自由地改变一个,另一个 则必然随之而确定,否则平衡 状态会破坏。
第二章 化学基础知识
2-1 气体 2-2 液体和溶液 2-3 固体
§ 2-1 气体
2-1-1 气体分子运动论 2-1-2 理想气体
假设有一种气体,它的分子只有位置而不占有 体积,是一个具有质量的几何点;分子之间没有相 互吸引力,分子之间及分子与器壁之间发生的碰撞 不造成动能损失。——理想气体(实际气体在高温 和低压下比较接近理想气体) 描述气体性质的物理量: 压力(P) 体积(V) 温度(T) 物质的量(n) 状态函数
(b)制作防冻剂和致冷剂
在实验室中常用食盐和冰的混合物作致冷剂,在一定配比 时,最低温度可达250.6K,氯化钙和水的混合物最低温度可达 218K。 例2-10 为防止汽车水箱在寒冬季节冻裂,需使水的冰点下降 到253K,即ΔTf=20.0K,则在每1000g水中应加入甘油多少g?
(c)配制等渗溶液 人的血液的渗透压为780kPa,向病人作静 脉输液的各种溶液的渗透压必须与血液的相等, 称为等渗溶液,例如5%的葡萄糖溶液、0.9%的 生理盐水等。比等渗溶液的渗透压高的溶液叫 高渗溶液,低的叫低渗溶液。
2-2-3-3
水的化学性质
2-2-4 溶液 2-2-4-1 溶液的一般概念
2-2-4-2 溶液的浓度
(1)质量摩尔浓度
溶质B的物质的量 溶剂的质量 nB V
bB
=
nB (mol· kg-1) = mA
(2)物质的量浓度
CB =
=
溶质B的物质的量
溶液的体积
(mol· L-1)
(3)质量分数 mB ωB = m
§ 2-2 液体和溶液 液体的性质: 液体没有固定的外形和显著的膨胀性, 有确定的体积,一定的流动性、一定的掺混 性、一定的表面张力,固定的凝固点和沸点。
2-2-1 液体的蒸发
1、蒸发过程 2、凝聚过程 3、饱和蒸气压
饱和蒸气所产生的压强叫做饱和蒸气压,简称 蒸气压。
2-2-1 液体的蒸发
图2—8 几种液体的蒸气压曲线
注意:R的取值,P、V、n、单位之间关系
2、混合气体分压定律
分压:指在相同温度下混合气体中的某种气体单独占
有混合气体的体积时所呈现的压强。(Pi表示)
分体积:在相同温度下,组分气体具有和混合气
体相同压力时所占的体积。(Vi表示)
道尔顿分压定律:混合气体的总压等于组成
混合气体的各气体的分压之和。
P总=Σpi=p1+p2+p3+…
2-2-5-2 沸点升高
Δ
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的沸点比纯溶剂的高: Δ Tb=Kb·b
Tb—溶液的沸点上升值,Δ Tb= Tb-Tb0; Kb—沸点上升常数,仅与溶剂有关; 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沸点上升实验是测定溶质的摩尔质量的经典方 法之一。
2-2-5-3 凝固点下降
物质的凝固点是指在一定外界压力下物质 的液相蒸气压和固相蒸气压相等时的温度,即 固液共存的温度。水的凝固点为273.15K(外压 为101.325kPa)。
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由纯溶剂(或较 稀溶液)一方向溶液(或较浓溶液一 方)扩散使溶液变稀的现象。例如植 物的根系从土壤中吸取水分、皮肤出 汗等现象。
只允许溶剂分子自由通过而溶质分子 不能通过的膜状物质。例如新鲜的萝 卜皮、肠衣、植物果实的外皮等。
h
渗透压
渗透压:施与溶液液面阻止纯溶剂通过半透膜 向溶液渗透的压强。 Van’t Hoff (范特霍夫)
3、气体扩散定律

英国物理学家格拉罕姆(Graham)指出: 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速度与共密度的平方根 成反比 即
ui
1 i

uA uB
B A
(式2-17)
u:表示扩散速度;ρ :表示密度
3、气体扩散定律
因为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密度与其相对分 子质量成正比,所以式(2-17)可以写成: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单位习惯上用g/100gH2O 表示。

气体物质的溶解度一般用g•L-1或mol•L-1表示, 或用L•L-1表示,在表示时需要标明温度和压力。

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本性 压强
溶剂
温度


(1)本性
液—液相溶 液—固溶解 气—液溶解
(1)溶质分子与溶剂分子的结构越相
似,相互越容易溶解。例如,甲醇、 乙醇、戊醇等在水中的溶解。 (2)溶质分子的分子间力与溶剂分 子的分子间力越相似,越易互溶。 (3)若溶质分子与水分子能形成氢 键,则在水中的溶解度相对较大。
cRT mRT
与理想气体方程无本质联系。 :渗透压; V :溶液体积; R :气体常数; n : 溶质物质的量; c:体积摩尔浓度; T: 热力学温度; R :摩尔气体常数
V nRT
渗透压平衡与生命过程的密切关系: ① 给患者输液的浓度;② 植物的生长; ③ 人的营养循环。
结论: 蒸气压下降,沸点上升,凝固点下降,
2、晶体与非晶体的不同点
(1)可压性和扩散性均不同。 (2)完整晶体有固定的外形,非晶体没有。 (3)晶体有固定的熔点,非晶体没有。 (4)晶体有各向异性,非晶体则是各向同性的。
(2-26)式变形:Δ
P= P* ·x质; (2-27) Δ p—溶液蒸气压下降值, x质—溶质的摩尔分数。 或: Δ P=k·b (2-28) K—蒸气压下降常数,仅与溶剂有关; b—溶液的质量摩尔浓度。 若溶质和溶剂都有挥发性,拉乌尔定律仍然适 用: P = PA + PB = PAº·xA + PBº·xB (2-29)
(2)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
(3)压强对溶解度的影响
对气体而言P增大S增大。

亨利定律 : Ci=K Pi
Ci为气体在溶液中的浓度, Pi为i气体分压, K为亨利常数。



2-2-5 非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
非电解质稀溶液的蒸气压下降、沸点升 高、凝固点下降和渗透压等性质仅与溶质的 量有关而与溶质的本性无关,这些性质称稀 溶液的依数性,又称稀溶液通性。
2-2-1 液体的蒸发
对同一种液体:
2-2-1 液体的蒸发
P2 lg P1 =
H vap T2 T1 ( ) 2.30R T2T1
(2—28)
(2—28)称为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式
2-2-1 液体的蒸发
4、蒸发热
维持液体恒温恒压下蒸发所必须的热量,称为液体 的蒸发热。 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强下蒸发1mol液体所需要的总 热量,称为该液体的摩尔蒸发热。
1、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式
波义尔定律:当n和T一定时,气体的V与p成反比 V ∝1/p (2—1) 查理-盖吕萨克定律: n和p一定时,V与T成正比 V ∝T (2—2) 阿佛加德罗定律:p与T一定时,V和n成正比 V ∝n (2—3)
以上三个经验定律的表达式合并得V ∝ nT/p (2—4) 实验测得(2-4)的比例系数是R,于是得到 pV=nRT (2—5)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式
(2-24)
x质 = K’b
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关系:
C= (ω ×ρ ×1000)/M
C-物质的量浓度; ω -质量分数; ρ
-密度;
M-摩尔质量
C1V1=C2V2
2-2-4-3 溶解度原理
溶解度的概念及单位:
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溶质在一定量溶剂中形成饱 和溶液时,被溶解的溶质的量称为该溶质的溶解度。
2-2-5-1 蒸气压下降
稀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的蒸气压低。 法国物理学家拉乌尔根据实验得出结论: 在一定的温度下,难挥发非电解质稀溶液 的蒸气压等于纯溶剂的蒸气压乘以溶剂的摩尔 分数。(拉乌尔定律)

P=P* ·x剂 P—溶液的蒸气压; P*—纯溶剂的蒸气压; X剂—溶剂B的摩尔分数。

(2-26)
PM 由于 RT
uA uB
MB MA
(式2-20)
式(2-20)表示,在同温同压下,气体的扩散 速度与其相对分子质量的平方根成反比。 例2-5 例2-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