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合集下载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引言:中医气血理论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医学理论,是中医学中的重要基础理论之一。

它强调身体的气血运行对于人体健康的重要性,认为气血的平衡与充足是维持人体健康的关键。

一、气血的概念和作用1.1气的概念气是指人体内的生命活动能量,它与呼吸、血液循环、新陈代谢、运动等都密切相关。

中医认为,人体的气分为天然之气和后天之气。

天然之气是指从父母继承的气,在出生时固定,影响人的先天体质。

后天之气是指后天所得的气,主要通过呼吸吸入空气中的气体和食物摄取所得。

1.2血的概念血是指人体内的液体,它主要由血液和精液组成。

中医认为,血负责运送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器官,维持器官的正常功能。

正常的血液循环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排除废物和毒素,维持身体的健康状态。

二、气血的生成和运行2.1气血的生成中医认为,气血的生成主要依赖于脏器的功能和饮食的调节。

脾脏是气血的生化之源,充当消化吸收的关键器官,它将食物中的养分转化为气血。

同时,脾脏也在运行过程中产生气血的能量,使之供给全身各个器官。

肺脏则负责吸纳外界的气体,与脾脏共同参与气血的生成。

2.2气血的运行气血的运行主要依赖于脏腑的协调和通道的畅通。

中医认为,心脏是气血的主要泵,负责推动气血的运行。

肺脏通过呼吸作用将气体吸入体内,与心脏共同推动气血的循环。

此外,肾脏的功能也对气血的生成和运行起到重要作用。

三、气血的失衡和疾病3.1气血不足气血不足是一种常见的身体状况,主要表现为疲劳、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不足可能是由于饮食不当、体虚或病后恢复不良等原因引起的。

治疗气血不足可以通过调节饮食、增加运动、中药调理等方法来恢复气血的平衡。

3.2气血瘀滞气血瘀滞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状态,主要表现为疼痛、局部肿胀、皮肤发黑、经血不畅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血瘀滞可以由于外伤、情绪压力、不良生活习惯等原因引起的,治疗气血瘀滞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中药、理疗和针灸来改善。

四、调理气血的方法4.1饮食调理饮食对于气血的调理具有重要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 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六腑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ppt课件

生成
来源于先天——— 肾中之精气
元气
(1)生成:
充养
充养与后天——— 脾胃水谷之气
通过
通行
(2)分布:藏于肾(命门)
三焦
全身
3、主要功能
推动人体生长发育。 温煦激发推动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
最新版整理ppt
18
(二)宗气
1、含义:又名大气,是积于胸中,由自然之清气和水谷之精
华而化的气。
2、生成与分布
肺吸入自然界的清气 (1)生成:
主疏泄——气行血行 肝 主藏血——调节血量
最新版整理ppt
25
四、血的生理功能
一、濡养滋润全身脏腑组织 二、神智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血的濡养功能
面色
肌肉
皮肤
毛发
神志活动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神智活动正常
最新版整理ppt
26
血的功能 失调
面色不华或萎黄,肌肤干燥,肢 体或肢端麻木,运动不灵活。或
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脉液等,控制其分泌、
排泄,防止体液的丢失。
固摄精液,使之疏泄适度。
固摄脏腑、经络之气,维持其正常的生理活动。
(位置的恒定和功能的正最新常版整)理ppt
14
四、气的生理功能
(五)气化作用
1、含义:自然界六气的变化。
人体内气的运动变化,即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
的各种的变化。
2、作用:
(二)津液的输布 由脾、肺、肾、心、肝、三焦等综合作用而完成。
津液输布
脾运化津液——脾气散精 肺主行水——通调水道 肾主水液——蒸腾气化 肝主疏泄——气行水行 三焦决渎——水液通道 心主血脉——津化血液、行于脉中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

中医学名词解释中医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学科体系,拥有自己独特的理论和名词术语。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中医学名词进行解释和说明,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医学的相关概念和理念。

一、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人体内的两种重要物质。

气(Qi)指的是人体内运行于经络中的能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

血(Xue)则是指循环于经脉中的液态物质,主要由骨髓、脾胃消化等产生。

气和血相互依存、相互贯通,共同维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二、阴阳阴阳是另一个重要的中医学概念,它是对人体内部和外部事物的两种相对性描述。

阴(Yin)具有向内收敛、负、暗、柔软等特性,阳(Yang)则具有向外发散、正、明、刚硬等特性。

在人体内部,阴阳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保持着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这种平衡对于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

三、经络经络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之一,是构成人体网络的通道系统。

经是指经络的主干,络则是指经络的分支。

经络系统贯穿于整个人体,相互联系,负责运输气血、营养和信息等重要物质。

中医治疗的一些方法,如针灸和推拿,就是通过调整经络系统来达到平衡和调节的目的。

四、寒热寒热是中医学中用来形容疾病特点的重要概念。

寒(Han)病多指疾病表现为寒冷的症状,如寒战、恶寒等。

热(Re)病则指疾病表现为发热的症状,如高热、口渴等。

中医师通常会通过问诊、望诊、切诊和闻诊等方法来判断病人患有是寒病还是热病,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五、脏腑脏腑是中医理论中对人体器官的称呼。

脏(Zang)指的是形态较固定、位于躯干内部的器官,如心、肺、肝、脾、肾等。

腑(Fu)则指形态较小、位置较外、功能较浅的器官,如胆、胃、小肠、大肠等。

中医师常通过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脉搏等来判断脏腑的功能状态,从而为治疗提供依据。

六、诊断在中医学中,诊断是指通过一系列的方法和工具来确定疾病的具体病因和病理变化。

中医诊断包括望诊(观察病人的面色、舌苔等)、闻诊(听病人的言语、呼吸等)、问诊(询问病人的症状、身体感受等)、切诊(按摩腧穴、诊断脉象等)等。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何为气血)

血为气之母
血能载气、养气,气的充盛及其功能 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
03 气血失调类型及表现
气滞血瘀证型分析
临床表现
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胁下痞块、刺痛拒按,妇女可见月经闭止,或痛经、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暗 或见瘀斑、脉涩等。
病机分析
本证以情志不舒,气机郁滞为先导,由气及血,导致气滞血瘀。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 能,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肝脉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躁,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 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痛经、经闭、脉涩等症。
气血失调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保持气血平衡对于维护人体健康具 有重要意义。
疾病预防与治疗意义
通过调理气血可以预防疾病的发生,如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使气 血保持平衡状态。
气血理论在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医生通过望闻问 切四诊合参,判断气血的盛衰和运行情况,进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经络系统与气血运行
经络网络
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遍布全身,形成网络。
气血流注
气血在经络中按照一定的 规律和方向流注,维持生 命活动。
脏腑经络联系
脏腑通过经络与体表、四 肢百骸相联系,实现气血 的输布和调节。
气血相互转化原理
气为血之帅
气血相互依存
气能生血、行血、摄血,是血液生成 和运行的动力。
气血相互依存,互根互用,共同维持 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
气血理论在临床实践应用
中医辨证施治
气血理论是中医辨证施治的重要依据,医生通过观察患者症状、 体征等判断气血状况,进而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针灸、推拿等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等中医非药物治疗手段通过刺激穴位、疏通经络等方式 调节气血,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

中医气血理论【摘要】本文首先严格的定义了脏腑经络,并对营气、卫气的本质进行了分析。

营卫之气源于水谷和自然界的清气,它们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

气血理论是解释机体正常活动机理的理论,是治疗学中活血化瘀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气血理论;脏腑;经脉;活血化瘀从中医学的经典理论《素问》、《灵枢》来看,气血理论是贯穿中医基础理论的总纲。

气血运行正常,则人体各种生理活动就能正常发挥;气血运行失常,则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就不能正常运行,人体就会处于病态。

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基本物质,气血理论是反映人体正常生理活动机理的理论。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气血理论进行深入的研究,以便揭示气血理论的科学本质。

1 预备知识任何科学研究都是建立在严格定义的基础之上,没有严格的定义,我们所研究的事物就会产生混淆,不利于研究。

有鉴于此,我们将对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进行严格的定义。

1.1 可定义性中医学中脏腑、经络、气血的可定义性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1.1 客观存在性中医的脏腑、经络、气血是客观存在的,这已经过无数次的科学实验证实,不可辩驳的事实,不是随意杜撰出来的。

1.1.2 有确切的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如心、肝、脾、肺、肾,都有确切的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

1.1.3 有确切的功能中医学的脏腑、经络、气血都有确切的生理功能,这些功能经过无数次的医疗实践证实是客观存在的。

1.1.4 唯一性、排他性和独特性中医学中的脏腑、经络、气血在人体生理活动中,各有其功能,解剖位置和解剖形态。

他们在人体是唯一的,不能混淆,不能替代。

通过上面可定义性分析,下面我们就对中医学中脏腑、经络、气血进行严格的定义。

1.2 脏腑的定义为了把中医的脏腑与现代医学的器官进行区别,我们把中医的脏腑称为脏系统和腑系统。

其实,中医的脏腑反映的就是系统的概念。

中医把人体划分成脏系统和腑系统(阴阳),又分别把脏系统划分成五个子系统,腑系统划分成五个子系统(五行)。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

中医基础知识之气血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

同时也是脏腑生理活动的产物,机体在进行生理活动而需要的能量来源于气血,而气血的生成和代谢,又依赖于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

故气血与脏腑等组织之间,始终存在着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维持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

一、气1、气的基本概念这里的气指人体之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既是人体赖以生成的物质,又是脏腑组织功能活动的总称。

气有两种形式:一是聚而成形的,如脏腑、形体的。

二是无形的,呈弥漫状态,在体内流动不息,如体内的宗气和元气等。

气是一种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

气的不同运动形式,体现了各种不同的生理功能,人体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就是气的功能表现。

人体之气,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气,饮食物中的水谷精气和存在于自然界的清气。

通过肺、脾胃和肾等脏腑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2、气的生理功能(1)推动作用: 气的推动作用是指气具有激发和促进作用,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生殖以及各个脏器、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推动血液的运行和生成。

所以,气的推动激发作用好,机体生理功能就正常,气的推动作用弱,就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早衰等脏腑经络功能减弱,血行瘀滞、水湿停聚、浮肿等异常现象。

(2)温煦作用:温煦作用是指气通过气化产生热量,使人温暖,祛除寒湿,气的温煦作用好,就能使人保持体温恒定,若温煦作用减弱,就会出现四肢怕冷,脏腑功能减弱,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功能都会受影响,机体失于温煦之寒象。

(3)防御作用:是指气有护卫全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的作用“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若气的防御作用减弱,人体的抗病能力就下降,容易招致各种疾病的侵袭,人体出现亚健康现象也是气的防御作用明显低下的表现.(4)固摄作用:气的固摄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血、津液等液态物质,具有防止其无故流失和对脏器位置的固护作用。

具体表现在: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血液、精液等,控制分泌和排泄,不使其无故流失;固护人体内各脏器不移位,不下垂。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

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基础知识: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中医有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其中气血理论是中医理论的核心之一。

了解中医的气血理论对于理解中医诊疗的原则和方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医气血理论的基本概念、特点以及在中医实践中的应用。

一、气血的概念中医气血理论中的“气”指的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包含了人体内各种正常功能和生理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而“血”则是指血液,主要负责运输氧气和养分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

气和血在中医理论中被视为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二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在维持人体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

气血的盛衰与人体的健康与否密切相关。

二、气血的特点1. 气的特点气是人体内的生命能量,具有以下特点:(1)气具有温热的性质:气的运行和功能是以温热为基础的,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需要一定的温度。

(2)气能够上升和下降:气的运行具有上升和下降的趋势,通过这种运行方式维持人体各系统的平衡。

(3)气的运行循环:气在人体内通过一定的运行路径和循环方式进行输送,并与其他生命物质相互作用。

2. 血的特点血是中医气血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物质,具有以下特点:(1)血具有滋养和充实的功能:血液通过血管系统将养分输送到全身各个组织和器官,为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提供支持。

(2)血具有滞停和开花的性质:血液在人体内具有运动和停滞的两种状态,正常的血液循环需要保持畅通无阻。

三、气血失调的病理表现中医认为,气血的盛衰与人体健康息息相关。

当气血失调时,会引发各种疾病和病理表现。

1. 气虚血虚气虚血虚是指气和血的数量不足,无法满足身体正常的生理需要。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疲乏、气短、心悸、面色苍白等症状。

2. 气滞血瘀气滞血瘀是指气和血的运行不畅,导致气血停滞不通。

这种情况下,人体容易出现胸闷、腹痛、经期不调等症状。

3. 气郁血瘀气郁血瘀是情绪和气血失调导致的病理表现。

气血_精品文档

气血_精品文档

气血气血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构成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气血被认为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其均衡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健康状况。

本文将从气血的概念、特点、功能以及调养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气血的概念气血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之一,也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核心概念之一。

它是指人体内的营养物质和生命能量,包括气和血两个方面。

其中,气指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动和代谢过程,血则是指人体内流动的血液。

二、气血的特点1. 相互依存:气和血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构成了人体的生命活动基础。

2. 相互转化:气可以化生血液,而血也可以化生气。

气血之间有着紧密的转化关系。

3. 互动关系:气和血在人体内相互交互作用,共同参与维持人体生理功能的正常运行。

三、气血的功能1. 养生防病:气血的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功能。

充足的气血能够有效提升机体的抵抗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2. 供给营养:气血是供给全身组织器官所需的重要物质,它们通过血液循环输送到身体各个部位,为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和营养。

3. 维持生命活动: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们通过调节机体的新陈代谢、体温、生理周期等方面,保持人体的正常运行。

四、调养气血的方法1. 合理饮食:饮食是补充气血的重要途径,合理搭配食物,并注重食物的营养均衡,可以帮助调养气血。

2. 运动锻炼: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气血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提高气血的充盈度。

3. 调适情绪:情绪波动会影响气血的流动,因此保持良好的心态对于调养气血非常重要。

4. 中医调理:中医具有悠久的调理气血的经验,如针灸、推拿、草药等方法可以有效调节气血的平衡。

总结起来,气血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因素,它们相互依存、相互转化,并共同参与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

通过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良好的情绪调节以及中医调理等方法,可以有效地调养气血,提高人体的健康水平。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气血的平衡,合理调理,积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达到身心健康的目标。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课件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3
二、血
• (一)血的概念 • (二)血的生成 • (三)血的功能 • (四)血的运行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4
1、血的概念
• 血——循行于脉管中的红色的液 态样物质;
• 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的基本物质之一;
• 具有很高的营养和滋润作用。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5
• (1)心主血脉,是血行的动力。血液能 正常地在脉管中沿一定方向循行,主要 靠心气的推动作用。
• (2)肺主一身之气,肺与宗气的生成有 密切的关系,宗气的功能之一是贯心脉 以行血气。
• (3)脾主统血,脾气统摄血液,使之不 致溢于脉外。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30
• (4)肝主藏血,具有贮藏血液和调 节血量的功能。
• 调节控制腠理的开合,汗腺的排泄, 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
卫气不足----玉屏风散:黄芪、白术、 防风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15
3、气的运动
• “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 虽有多种多样,但一般可归 纳为四种基本运动形式:升、 降、出、入 。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16
气机调畅
•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 调平衡,称为“气机调畅”, 人体处于生理状态。
• 脉管是血液循行的管道,又称“血 府”;
• 血液不能在脉管内循行而溢出脉外 时,称“离经之血”;
• 离经之血积于体内则成“瘀血”;
• “瘀血”已丧失了血的生理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学气血津液
26
2、血的生成
• 血----由营气和津液所组成,其生成途径 是水谷精微化血。
• 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和脾的运化,转化为 水谷精微。水谷精微经脾的作用上输于 肺,并与吸入之清气相合,通过心肺的 气化作用注之于脉,化而为血。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新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新
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 脉以行气血;资助元气;与人体的视 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运行于脉外。温养脏腑组织;调节腠 理开合,汗液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防御外邪。
运行于脉内。化生血液;营养全身。
分布与功能
三、血的生成
肾所藏之精
精髓
营气
津液
脾胃运化 水谷精微、心肺
化赤
四、血的功能
一、濡养 二、化神
(4)气闭 概念:指气郁太过,壅阻心胸,闭塞清窍,以
致突然昏厥或浊邪闭阻气道,气之出入受碍,肺气 郁闭,呼吸困难的病理状态。
形成:
情志抑郁 外邪
阻滞 痰浊
闭厥
气郁心胸,闭塞清窍 气厥 痛厥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临床表现:(示昏厥病例)
突然昏厥,不省人事,兼见四肢逆冷,或呼吸 困难,气急鼻煽,甚则面青唇紫等。
(5)气脱 概念:指气不内守,太量向外脱逸,导致全身性
形成:
热盛、烧伤、久病 耗伤 脏腑、形体 干燥枯涩病证 汗、吐、下太过 津液 官窍失养
临床表现: 伤津─口干欲饮,大便干燥秘结,小便短少而黄, 鼻、咽、舌干,干咳,皮肤干裂,干痒, 落屑,无弹性,螺瘪。 脱液─形瘦骨立、大肉尽脱,皮肤干燥,毛发枯 槁,舌光红干枯,甚则手足蠕动、筋挛肉 瞤等。
伤津与脱液的区别:
形成:
邪热入血 五志化火 阳热亢盛,灼伤血络─实热证十出血证
临床表现: 身热夜间为甚,心烦或躁扰发狂,谵语甚则 昏迷或衄血、吐血、尿血、月经过多,舌质红绛, 脉数等。
血热与损伤、气虚、瘀血所致出血的区别:
血热─迫血妄行 出血较急,量多,色鲜红,病程短
损伤─破损脉络
气虚─固摄无力 血液 出血较缓,量少,色淡红,病程长 瘀血─阻滞脉道 妄行 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学说》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黄帝内经》中将人生活的场所称之为“气交”,“气交”是下降的“天气”和上升的“地气”相互交汇的地方。

人既然生活在“气交”之中,就必然和天地万物一样,都是由气构成,并且是气体中最精微的部分构成了人体。

人体之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运动变化也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

气聚则生,气散则死。

在中医学中,“气”具有多种含义,譬如:把致病的六淫,称“邪气”;把机体的生理功能和抗病能力,称“正气”;把中药的寒、热、温、凉,称“四气”。

但这里所论述的气,是专指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而言。

气的生成气的运动称为气机,包括升、降、出、入四种基本形式。

气的运动是有规律的,相对平衡协调才能发挥其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作用,这种生理状态称之为“气机调畅”,如气机失调,就会出现各种病理现象。

由于气的运动形式多样,故“气机失调”的形式也很复杂,如:气的上升运动太过,称“气逆”;气的运动受阻,在局部发生瘀滞,称“气滞”;气的出入运动受阻郁结在内,称“气郁”。

如平时听得比较多的“肝气郁结”,那是因为肝气是上升,疏散的,一旦肝气的运动受阻,郁滞不通,就会出现嗳气喜叹息,肝区疼痛等“肝气郁结”的表现。

推动作用,气是活力很强的精微物质,具有推动和激发人体生长发育以及各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并且推动血液的生成、运行,以及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当此作用减退时,则影响人体的生长、发育或出现早衰,各脏腑经络生理功能减退,血和津液生成不足,输布和排泄受阻等。

温煦作用,主要是讲阳气能产生热量,温煦人体的作用。

人体各脏腑经络的生理活动需要气的温煦作用来维持;血和津液都是液体,都需要气的温煦才能正常运行。

阳气愈多,产热愈多,故有“气有余便是火,气不足便是寒”的说法。

防御作用,气有维护肌肤,防御邪气的作用,与现代医学的防御屏障相关联。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中医基础理论(二)精气血津液
《靈樞‧營衛生會》中更強調了肺在化生血液中的作 用,說:「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後,此所受氣者, 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於肺脈,乃化而為 血。以奉生身,莫貴於此,放獨得行於經隧。 」
精和血之間還存在著相互資生和轉化的關係。 精藏於腎,血藏於肝。腎中精氣充盈,則肝有 所養,血有所充;肝的藏血量充盛,則腎有所 藏,精有所資,故有“精血同源”之說。
血的營養不只滋潤作用,具體體現在面色的紅 潤、肌肉的豐滿和壯實、皮膚和毛髮的潤澤有 華、感覺和運動的靈活自如等方面。如果血的 生成不足或持久地過度耗損,或血的營養和滋 潤作用減弱,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血虛的病理 變化,出現頭昏目花、面色不華或萎黃、毛髮 乾枯、肌膚乾燥、肢體或肢端麻木等臨床表現。
四、氣的種類
由於氣的分佈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稱: (一)宗氣 積於胸中,是飲食水谷所生化之氣與吸入之清氣結合
而成,是一身之氣的運行輸布的出發點。 它的功用:一是助肺司呼吸,凡言語、聲音、呼吸強
弱,均與宗氣的盛衰有關;二是貫注心脈而行氣血。 凡氣血的運行,以及肢體的寒暖和活動能力,多與宗
從氣、血、津液的相對屬性來分陰陽,則氣具 有推動、溫煦等作用,屬於陽;血和津液,都 為液態物質,具有濡養、滋潤等作用,屬於陰。
機體的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進行生理活動 所需要的能量,來源於氣、血、津液;它的生 成和代謝,又依賴於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的 正常生理活動。
因此,無論在生理還是病理方面,氣、血、津 液和臟腑、經絡等組織器官之間,始終存在著 互為因果的密切關係。
血,是機體精神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故《素 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 可不謹養。 」
人的精神充沛,神志清晰,感覺靈敏,活動自 如,均有賴於血氣的充盛,血脈的調和與流利。 正如《靈樞‧平人絕穀》中說的「血脈和利, 精神乃居」 “。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1、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衍化为归纳宇宙万物并阐释其相互关系的五种基本属性。

2、肺主治节:是指肺气具有治理调节肺之呼吸及全身之气、血、水的作用。

3、元气:是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由肾精(或先天之精)化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别络:为脉络中较大者,又称“大络” 。

,加之任脉、督脉的别络和脾之大络,合称“十五别络” .若加之胃之别络,又可称为“十六别络” 。

5、伤寒:寒客肌表,郁遏卫阳者,称为“伤寒” 。

6、痰饮: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一般以稠浊的称为痰,清稀的称为饮。

7、内燥:是指机体津液不足,各组织器官和孔窍失其濡润,而出现干燥苦涩的病理变化。

8、邪正盛衰:是指在疾病过程中,机体的抗病能力与致病邪气之间在相互斗争中所发生的盛衰变化。

9、正治:是指采用与疾病的症候性质相反的药物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原则。

由于采用的方药与疾病症候性质相逆,故又称“逆治” 。

10、赛因赛用:是指用补益药物来治疗具有闭塞不通症状的虚证,适用于因体质虚弱,脏腑精气功能减退而出现闭塞症状的真虚假热证。

1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12、上焦如雾:雾,即雾露。

喻指上焦心、肺输布气血的作用如天降雾露。

13、精:是由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14、经络: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系脏腑形体官窍,沟通上下内外,感应传导信息的通路系统,是人体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15、中寒:寒邪之中于里,伤及脏腑阳气者,称为“中寒”。

16、风为百风之长:一是指风邪常兼他邪而伤人,为外邪致病的先导;二是指风邪袭人,致病最多。

17、伏而后发:是指感受邪气后,病邪在机体内潜伏一段时间,或在诱因的作用下,过时而发病的一种发病形式。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中医基础理论——气血津液讲课文档
(血者,神气也)
1.面色红润
2.肌肉丰满壮实
3.肌肤毛发光滑 4.甚至活动正常
现在十页,总共四十二页。
五、津液的基本概念
津液是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
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如胃液、肠液、
涕、泪、唾等。
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

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
血脉,起滋润作用。
血为气之母
病理:大出血时,气随血脱
现在十二页,总共四十二页。
七、气与津液的关系
气对津液
A.气能生津 B.气能行津 C.气能摄津
临床应用:①津液不足时,滋阴+补气;②水液停滞时, 利水+行气③气虚津液流失时,补气+固津
津液对气
津能载气
病理:津液大量丢失时,气随津脱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现在十三页,总共四十二页。
水谷之精气
自然界之清气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现在七页,总共四十二页。
A.元气 B.宗气 C.卫气 D.营气
通过三焦循行全身。具有推动人体生 长发育和生殖,激发和调节各个脏腑 、经络等组织器官生理功能的作用, 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积聚于胸中。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 脉以行气血;资助元气;与人体的视 听言动等机能相关。
2.血瘀
概念:指血液运行迟缓,或流行不畅,甚则血液瘀结
停滞成积的病理状态。
现在二十九页,总共四十二页。
形成:
气滞、气虚
寒凝、痰阻
热结、外伤 产后
血液运行郁滞 不畅或瘀积
瘀血证
临床表现:(示瘀血病例) 疼痛(呈持续性、部位固定、得寒温不减) 肿块(持续存在,位置固定)
望诊(肌肤甲错,唇舌紫暗或见瘀点,瘀斑、 血缕。)

中医基础理论之气血

中医基础理论之气血

后康复缓慢。 • 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耐受风、寒、暑、湿邪。
血虚?
• 头晕眼花,面色苍白无 泽;唇色淡,爪甲枯槁; 心悸,失眠;妇女经水 愆期,量少色淡;舌淡, 苔滑少津,脉细数或细 涩
血的营养、滋养作用减弱 “一黄五白四不养”
• “一黄”,指面色萎黄--淡黄枯槁、无光泽 • “五白”,指面色苍白、嘴唇淡白、爪甲淡白、
– 血虚不能滋养肢体,则会出现手足麻木、皮肤干燥起 白屑、肢体震颤、关节拘挛不利等症状。
证类 肺气虚 脾气虚 肝血虚 脾血虚 心血虚
分型论治
症状
治法
气虚+肺虚 (易感冒)
补益肺气
气虚+脾虚 (纳差腹胀)
健脾益气
血虚+肝虚
补血养肝
(肢麻筋惕)
血虚+脾虚
补脾养血
(体倦乏力)
血虚+心虚
养Hale Waihona Puke 宁心(健忘失眠多梦)案例1
学生,女,23岁。 主要不适:太瘦---增肥。
症状:瘦骨嶙峋,饭量也不小,可是吃了总不见长
肉。吃完东西,不管吃得多还是少,总是觉得肚子 胀,吃了饭以后更胀,很不舒服。大便都是稀的, 每天早上都要比计划时间早起床,因为上厕所解大
便总要很长时间,等的时间也很长。只要变天, 只要风大点就感冒。舌头有很明显的牙齿印
中医基础理论之
主讲:刘慧芳
取吸 天万 地物 之之 精灵 华气
气是什么
血是什么
气与血的关系
• 气为血之帅
• 气能生血 • 气能行血 • 气能摄血
• 血为气之母
• 血能养气 • 血能载气
气血关系失调
虚证从何而来?
病因病机
1、禀赋薄弱,因虚 致病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

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摘自《从树木到森林-经络实质研究述》一书作者唐甦“气血”的含义在中医学中,“气血”的概念是基础理论之一。

尤其是“气”的概念,在《黄帝内经》中相关“气”的名称有300多种,但“气”的实质含义无非是4个方面。

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条件和状态下,“气”的实质含义有非常准确的诠释,不能混淆,否则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不同状态条件下,“气”的实质要理解为能量,或水谷经脾胃化成的精细颗粒(水谷之精华),或精微颗粒蒸腾汽化成的水“气”,或大自然中存在的呼吸之“气”。

以下逐一加以分析:一、能量之“气”能量之“气”主要反映的是脏腑机体的生理机能状态,与生理机能状态相关联的父母之“精气(元气)”分不开,又可称为“脏腑之气”。

“宗气”为胸中积聚之“气”,又为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是由肺部吸入的自然之“气”,与水谷之精华结合而成,反应肺部的生理机能,同样具有能量之“气”的含义。

为什么要将能量之“气”解释为“元气”、“宗气”、“脏腑之气”呢?这里有个新概念的分类问题,“气”是非常难以理解的中医学概念,必须与现代科学理论相结合,给人以便于理解的诠释。

“气”的部分含义,就是现代生物物理学中的物理因子,就是能量的概念,这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

有了能量概念的加入,我们才能将以前单纯用“气”来描述,让现代人云山雾罩,转变成通过实际测量而能够对机体脏腑的机能状态定性定量的分析。

从现代生物物理学理论角度分析,“气”就是动能的代名词。

我们要诠释中医学中“气”的理论,首先要有“气”是运动的理念,任何“气”的名词、“气”的含义的描述,都与其运动状态分不开。

从对中医“气”的实质来分析,“气”是物质的,“气”是运动的。

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一种表现形式,没有物质基础的运动或功能表现是不存在的。

同样,没有功能运动的生命物质也是不存在的。

既无物质,又无功能的生命过程更是不存在。

“气”是物质基础上产生的物质运动的认识,比较符合客观实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体产生各种正常的变化都是气化的作用,如气、血、精、津液的新陈 代谢及相互转化等。在生活中象个子长高,长胖,长出肌肉,都是气 化作用。
(2)防御作用。人体要有气才能抵御外面的邪气。一方面,正
气充足就可以保护肌表,防止细菌、病毒等外邪入侵;另一方面,生 病之后,气还能与入侵的病毒等邪气作斗争,使人体战胜疾病。
(5)固摄作用。为什么血液能流行在脉中而不会溢出脉外;汗液、尿液、
唾液都能正常地分泌和排泄,这都是气的作用。有充足的气就能防止体液流失; 固藏精液以防遗精滑泄。女性要是固摄失常就会一动就出汗,男子则表现为遗 精。
气从何来???
(一)先天精气:来自父母。脏腑得位值在肾部(命
门)。
(二)后天水谷之气:由饮食五谷消化吸收之பைடு நூலகம்微物 质。脏腑定位在脾胃。 (三)清气:自然界的清气,由呼吸而入。脏腑定位 在肺。


1.胆:生理功能:贮存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 2.胃: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胃以降为和。 3.小肠;生理功能:主受盛和化物,是泌别清浊,“小腹主液”。 4.大肠:生理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5.膀跳:生理功能;贮尿和排尿,依赖肾的气化功能。 6.三焦:生理功能:通行元气,总司气机和气化,为水液运行的 道路。
心主血
①心主行血: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与全身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 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肌腠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能发 挥它们正常的生理功能 ,以维持生命活动。血液的运行与五脏功能密切
相关,其中心的搏动作用尤为重要,而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 调控作用。心气充沛,心脏搏动有力、频率适中、节律一致,血液才能正 常的输布全身,发挥其濡养作用。
血的病症:
血少?
贫血!!!
血多? “血脉内结为血瘀” ,“污秽之血为血 瘀” “离经之血为血瘀”, “久病入络为 血瘀
止血活血化 瘀
谢谢
何为气???
中医学中的"气",是不断运动着的具有很强活 力的精微物质,“气”一方面是指人体的营养物
质;另一方面是指由这些物质通过脏腑所产生的功
能活动。因此,生理上的“气”有物质与功能两 种含义。
气的分类
气的分类:元气、宗气、营气、卫气。
(1)元气。元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来源于肾中的先天
“血为气之母”:
说的是血能载气、养气。血是气的载体,气存在于血中,依附于 血才不至于涣散,又跟随血运载到全身。血还能不断为气的运行提供 营养,达到养气的作用。
如果把人体看作是一家公司,那么可以把气看作是资金,血 是员工。资金充足,就能招聘到足够的员工(生血),给员工丰 厚的待遇,激励员工更好的工作(行血),防止员工跳槽(摄血 );员工们拿着资金(载气),通过自己的工作,又会创造更多的 财富(养气)。一家公司,如果资金和员工出了问题,自然会运 转不良;对人体来说,气血出了问题,就会影响健康。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和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人们常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来概 括两者间的关系。
“气为血之帅”:
说的是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气能生血,是因为脾胃是生产血的地方, 脾胃之气健旺,造血能力强,血就容易充足。所以血虚的人,除了吃补血 的东西,还得搭配上有益气作用的东西。气能行血,说的是血液的运动, 有赖于气的推动,具体表现在心气的推动、肺气的敷布、肝气的疏泄等方 面。气的运行遇到了阻碍,也会影响到血的运行。气能摄血,指的是脾气 对血液的统摄作用,使其正常运行于脉内,而不是溢出脉外造成出血。
之精,并受后天水谷精气不断补充和培养。元气的功能是推动和促进
人体的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元气是维持人 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的物质。
(2)宗气。宗气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的水谷精气相结合而生
成。宗气的功能之一,是上走息道以行呼吸;功能之二,是贯注心脉 以行气血。肺的呼吸功能和心脏运动血液的功能与宗气关系密切。


1.心:心为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在五行属火;生理功能①主 血脉;②主神志;心开窍于舌,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 液为汗。心与小肠为表里。 2.肺:肺为魄之处、气之主,在五行属金运行;肺上通喉咙,在体合 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志为忧,在液为涕,肺与大肠相表里。 3.脾:脾为气血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藏意,在五行属土。生理 功能:①主运化;②主升清;③主统血;开窍于口,在体合肉,主四 肢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脾与胃相表里。 4.肝:肝为魂之处,血之藏,筋之宗。在五行属木,主升主动。生 理功能:①生疏泄;②主藏血;开窍于目,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 志为怒,在液为泪,肝与胆相表里。 5.肾为先天之本,藏志,腰为肾之腑,在五行属水;生理功能:①藏 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②主水;③主纳气;在体为骨,主骨生髓, 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志为恐,在液为唾,肾与膀胱相表里。
的功能来实现的。脾气健旺,上升正常(脾升),则血液受脾气 控制而能正常运行于脉道之内不致外溢。如果脾气虚弱,失去统
摄作用,气不摄血,则血离脉道,
而出现各种出血症,如长期便血、崩屚等。 临床上对于“脾不统血”的出血症,常采用“补脾摄血法”
而收效,所以有“治血先治脾”的理论。
血是生命必须的物质。
血的病症与治疗方案
(3)营气。营气是在血脉中能营养全身的气,由脾胃中运化的后天
水谷精气所化生。营气的功能为营养全身和化生血液。
(4)卫气。卫气即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卫气的功能包括护卫肌表,
防御外邪入侵;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
气的作用
气化作用、防御作用、温煦作用、固摄作用。
(1)气化作用。气化过程就是物质转化和能量转化的过程。人
②心主生血:心有生血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之说
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作用,化为水谷之精,水谷之精再化为营气和 津液,营气和津液入脉,经心阳作用化为赤色的血液。
脾统血
“统”是统摄、控制的意思。脾统血是说脾具有统摄、控制血 液在经脉中运行而不溢出于脉外的功能。脾既是生化之源,又有
统摄血液的作用,这种统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摄”和“脾升”
中医基础知识——气血
血的认识及意义

西医:
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 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
中医:
也认为“血”是一种运行在血管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体。 不同的是,中医中常常将“气”与“血”并称,认为血的重要来 源之一就是在脾胃中运化的水谷精气
肝、心、脾与血???
肝藏血——肝脏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作用 心主血——心主行血和心主生血的概括,指心有总管
一身血液运行和生成的作用。
脾统血——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之中流行,防止逸出 脉外的功能
肝藏血
① 贮藏血液。肝如同“血库”一般,能够贮藏一定的血液,以供人体
活动所需,发挥其濡养脏腑组织、维持相应功能作用。《灵枢· 本神》提到: “肝藏血,血舍魂。”《素问· 五脏生成》亦云:“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 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②调节血量。肝除藏有一定的血液外,还具有依据机体之需,调节循 环血量作用:当机体处于安静休息,或睡眠状态时,机体所需血量减少,部 分血液回流入肝,并贮藏起来;而当人体在工作,或剧烈活动时,机体所需 血量增加,血液则由肝脏输送到经脉,以供全身各组织器官所需。即如王冰 在《黄帝内经素问》中所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 则血归于肝脏。何也?肝主血海故也。”“血海”之名,除指任脉中一穴位 外,一般是指冲脉而言。《灵枢· 海论》曰:“冲为血海”,强调冲脉气血充 足对人体的重要性。肝的疏泄与藏血功能,相反相成,共同维持肝的贮藏血 液与调节血量的作用,故又有“肝主血海”之称。实际上,“冲为血海”的 作用是通过肝的贮藏血液、调节血量作用而实现的。 ③收摄血液,防止出血。肝藏血能使血液收摄于经脉之中,不致溢出 脉外而出血的作用。
(3)推动作用。气能推动血液在全身血管里的运行,还能推动津液在人
体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所以人体最基本的运行活动都需要气的推动。
(4)温煦作用。人体的热量就是通过气的运动来产生的。气的运动还调
节着人体的体温,气的温煦作用还要保证人体各脏腑组织器官及经络有正常的 生理活动,使血液和津液能够始终通畅地运行。要是失去气的温煦就会出现血 液凝滞和停聚,很多疾病便来临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