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
![《故乡》导学案(故乡的变迁 理想的追寻)(教师版)](https://img.taocdn.com/s3/m/feb5184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ad.png)
故乡的变迁理想的追寻——《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梳理小说情节,把握行文脉落,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主题。
3.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和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重点难点】1.梳理小说情节,分析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
2.分析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探究变化的原因,理解作者希望打破隔膜、探求人生新路的信念。
【学习过程】知识简介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18年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2.背景介绍1911年,辛亥革命并没有改变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国人民尤其是农民,境况日益恶化,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
1919年12月,鲁迅从北京回到故乡绍兴,与同族十多户人家共同卖掉新台门故宅,带着母亲、三弟及家属来到北京。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
章闰水年纪刚过三十,已是满脸皱纹,面容憔悴,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
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
文章是用第一人称来写的,是作者所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不能指作者自己。
3.文体知识4.字词积累读准字音:阴晦.(huì)萧.索(xiāo)祭祀.(sì)伶俐.(lì)愕.然(è)鄙.夷(bǐ)嗤.笑(chī)应.酬(yìnɡ)世面.(miàn)惘.然(wǎnɡ) 隔膜.(mó)恣睢.(suī)五行.(xínɡ)秕.谷(bǐ)獾.猪(huān)颧.骨(quán)髀.间(bì)伶仃.(dīnɡ)瑟.索(sè)寒噤.(jìn)理解词义:萧索:缺乏生机,不热闹。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https://img.taocdn.com/s3/m/c31b1e4a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d.png)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故乡》编号:学习目标:1、学会知识。
2、学会方法。
3、学会感悟。
第一课时一、检查预习1、介绍写作背景:2、根据所学整理知识: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原名,字豫才,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本文选自《》(小说集)。
补充: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二、整体感知1、小说以顺序,以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可按“————”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
2、细读课文,完成填空。
本文围绕一个“变”字,读完课文后请概括出写了哪些方面的变化: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故乡》写闰土着重的是前后对照的方法。
闰土二十年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导致了这样的变化?用课文中的原句解释这种变化(闰土的话)2、杨二嫂人物形象(外貌、对话、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动作描写——小说对杨二嫂的描写,先闻其声,再见其人。
二十年同样也让她发生了很大变化,发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3、小说的主题思想:。
新的社会环境之下,你认为这篇小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四、课下作业。
1、强化巩固知识(字词,文学常识、课文基本内容等)2、完成同步训练基础部分。
第二课时局部探究,合作交流。
1、细读第三部分,离开故乡:这一段主要写。
(1)'我'这次是'永别了熟识的老屋,而且远离了熟识的故乡',到异地去谋生。
离开时'我'的心情是怎样的?有没有依依不舍的情感?明确:(2)为什么'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2、“我”的人物形象:(描写。
主要的方法。
)(小说不同于一般记叙文,小说中的人物是经过艺术加工的人物形象,“我”不是作者。
是一个线索人物。
)3、理解课文环境描写的作用:提问: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81912f19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24.png)
故乡一、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了解《故乡》这篇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
2.理解并分析《故乡》这篇作品的主题和内涵。
3.掌握《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4.培养学生对故乡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思考,增强家国情怀。
二、导学内容1. 《故乡》的创作背景和作者创作背景《故乡》是中国作家鲁迅创作的一篇散文作品。
鲁迅写这篇作品时,正值五四运动时期,中国社会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国社会的振兴与文化的复兴成为那个时代的主题,而《故乡》就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产生的。
作者简介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后改名鲁迅。
他是中国现代知名作家、革命家和思想家。
鲁迅的作品以深刻思考和批判精神著称,对中国文学和思想界有着重要的影响。
2. 《故乡》的主题和内涵主题《故乡》的主题是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现实的反思。
通过描绘作者的故乡与他所处的现实社会之间的巨大反差,鲁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与对故乡的爱恋之情。
内涵《故乡》以鲁迅亲身经历的北京与旧时故乡之间的对比,通过揭示小说主人公因城市化的变迁而造成的思想碰撞、道德困惑和文化断层,揭露了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受到冲击与压抑的状况,从而展现了对故乡的深深思念和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与反思。
3. 《故乡》中的重要词语和句子重要词语1.故乡:指一个人生活、出生的地方,具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家国情怀。
2.草包:誓言、承诺,也可以指愚蠢的人。
3.啮齿动物:指不断嚼动的动物,暗喻着那些不断嚼动着中国文化根基的人。
4.魂不守舍:形容一个人内心思想、情感或行为处于紊乱、不安定的状态。
重要句子1.“我为我那不可告人的一日做分外的准备,到了东南角上,就听到里面似乎有许多马嘶人叫的声音,令我很吃惊。
”2.“倒没有当初那样,那里都是土埔,也没有机器,也没有酒厂,也没有洋人的房子,只有些土坯草搭的小屋子。
”3.“你一个埋怨喉长,两个埋怨手短;三个埋怨什么?”4.“穷而后工,这本是我的家乡的最高赞美词。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
![《故乡》教案(三套 附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98580e8680203d8ce2f24c6.png)
《故乡》教案(一)【教学目标】1.把握文本线索,梳理故事情节。
2.分析描写方法,把握人物形象,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突出文本主题的方法。
3.分析环境描写在文本中的作用。
4.结合时代背景,体会旧时代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感受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教学重点】:1、对鲁迅思想感情的理解。
2、对话、外貌、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教学难点】感悟小说主题,领会鲁迅先生的写作意图。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你有远离故乡外出的经历吗?如果你将离乡远行,很久才会返回故里,甚至永不归来,你会有怎样的感受?(留恋、不舍、惜别……)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的这篇文章,鲁迅先生却在结尾离开故乡时写道:“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
”为什么鲁迅先生会不怎么留恋,甚至非常气闷,非常的悲哀?这其中藏了什么秘密?就让我们走进今天的课文,一探究竟。
二、教学新课目标导学一:了解写作背景材料链接: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是代之而起的是地主阶级军阀官僚的统治。
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
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特别是中国的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作者于1919年回故乡期间,耳闻目睹了中国农村疮痍累累的残酷现实,加之在这个风雨飘摇的社会中求索了三十余年的生活体验,于是写出了这篇悲凉沉郁但又不失希望的小说。
【教学提示】本文主旨理解须对写作历史背景有一定理解,在教学的过程中穿插对历史背景的叙述有利于学生更深入地把握文本内容。
目标导学二:把握本文线索,梳理故事情节1.默读课文,说说本文的写作顺序及写作线索。
明确: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2.请根据线索给课文分层并概括层意。
明确:依据这个线索可以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764bd01c6bd97f192279e94f.png)
编码3YW023 主备:孟辉主审:贾美荣审批:王晓东2012年---月—日使用人______班级______ 姓名:_______《故乡》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文章主题的写法。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及对新生活的向往。
【文体知识链接】1.概念: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叙事性文学体裁。
2.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
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多为虚构,往往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因而小说的人物具有典型性。
小说塑造人物的手段多种多样:外貌、心理、行动、语言、神态描写是作者刻画人物的重要手段。
要抓住作品中的这些描写分析人物形象,进而理解其反映的社会生活。
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个部分。
这四个部分并不是缺一不可的,但不论故事情节如何安排,情节的发展总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主要交代作品的时代背景;自然环境主要包括人物活动的时间、地点、景物。
【表达技巧归纳】◆叙述人称(1)第一人称:我,我们。
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你,你们。
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他(她),他们(她们)。
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灵活自由。
◆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描写方法(1)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
(2)环境、场面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3)正面、侧面描写:正面直接表现人物、事物;侧面烘托突出人物、事物。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f5d2e860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6b.png)
《故乡》导学案导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线索和故事的情节,通过分析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描写,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3.揣摩朴实但抒情意味浓郁的语言特色。
4.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导学重点1.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通过分析描写人物外貌、语言、神态及前后变化的语句,概括出人物的性格和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
2.理解课文中“我”这一人物形象,准确感悟、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及探求人生新道路的执着信念。
导学难点结合小说背景知识,联系社会现象及人物形象探究文章的主题。
学法指导朗读法、合作法、探究法。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导学目标1.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结构。
3.理解词语,熟读全文。
▼导学重点了解小说的文体知识、写作背景及作者,熟读全文。
▼导学难点理解词语,熟读全文,初步了解文章内容。
▼知识链接乡土文学乡土文学又称乡土小说,它的出现溯源于鲁迅的《故乡》。
20世纪20年代,文坛上出现了一批比较接近农村的年轻作家,他们的创作较多受到鲁迅影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以农民疾苦为主要内容,形成“乡土文学”。
代表作家有彭家煌、鲁彦、许钦文、王任叔、台静农、沙汀、艾芜等。
小说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表现作品主题,传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明人生态度,从而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小说的特点1.以塑造人物形象为反映或表现生活的主要手段。
小说中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
从描写的角度看,人物描写的方法还可以分为: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也就是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
从描写的方式上分为:细节描写和白描。
2.有较完整、生动的情节。
故事情节是作品所描写的事件发展、演变的全过程。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09f5d02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87.png)
故乡导学案及答案一、现代汉语中“故乡”的含义是指每个人成长、生活过的地方,通常有着浓厚的情感纽带和记忆。
故乡是一个人情感的支点,也是个人内心回忆和思考的源头。
在很多时候,人们会因为思念故乡而产生复杂的情感波动。
二、以下是有关故乡的常见问题,请根据你的理解回答:1. 你的故乡在哪里?请简单描述一下你的故乡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2. 你对故乡的印象是什么?有哪些地方或事物让你特别怀念?3. 你会经常回故乡吗?你以后是否愿意留在故乡生活?4. 你认为故乡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怎样的影响?请举例说明。
5. 你觉得是否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人自己?请谈谈你的看法。
三、请写一篇关于故乡的短文,回答以上问题。
篇幅不限,但需要表达清晰完整,语言通顺流畅,思想内容有条理。
【标准答案】我的故乡是一个美丽而宁静的小城市,坐落在江南水乡的怀抱中。
这里风景秀丽,四季如春,尤其以夏日的绿荫和清凉最为迷人。
故乡的人们善良朴实,乡音悠扬,总是让我想起那温暖的家的味道。
回忆起故乡,我仿佛置身于那片绿树成荫的小村庄,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路上,路边种满了鲜花和绿植。
而最让我怀念的莫过于那家乡菜,每一道菜都是妈妈的味道,让我吃出了家的感觉。
虽然工作的原因,我如今很少能回到故乡,但每每回忆起那里的点点滴滴,心中仍会涌起一丝温暖。
或许,故乡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内心深处的一座城堡。
在成长的道路上,故乡是我内心的一个支点,它教会了我坚韧、忍耐和勇敢。
故乡的种种温暖和期许,时时刻刻激励着我向前奋进,不忘初心。
因此,我深信了解一个人的故乡,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人的生活轨迹和心路历程,也是了解这个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窗口。
故乡,如同一首永远唱不完的歌,时刻在我心中回响。
或许,未来的道路会有很多不同的选择,但回首故乡,总能让我找到最初的那份纯真和温暖,让我有了继续前行的力量。
以上是我对故乡的一些思考和回忆,希望每一个人都能珍惜自己的故乡,感恩那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颗颗心。
九年级上册13《故乡》名师优质课导学案
![九年级上册13《故乡》名师优质课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a7980d284ac850ac024209.png)
(3)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
(4)作者最后说:“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色彩鲜明,是一幅“神奇的图画”,现实的故乡又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最后一段又再现了记忆中的故乡的美丽画面,这又说明了什么?
《故乡》导学案
课题
《故乡》(第二课时)
课型
讲授
备课时间
主备人
辅备人
初三语文组全体教师
教研组长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中“我”的人物形象。
2、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
3、赏析文中的景物描写。
学习
重点
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和篇末议论语句。
学习过程
复习巩固
分析形象
合作交流
探究主题
研究探讨深层理解文意
品味情感赏析景物描写
《故乡》是一篇凝重的小说。鲁迅将民族与个人命运发展之惑,图画般的展示在这长长的画卷之中。既有金黄色的幸福,又有苍黄色的悲凉;既有人性的朴实善良,又有生命活力的丧失。细腻笔法下的故乡故事,包孕着前行者的良苦用心,深刻思考。希望如地上的路的感悟,启迪我们满怀信心地去追求、去拼搏。
课文中的水生和宏儿以后会有怎样的命运?发挥想象,为他们写一个故事。
学习小结
学习反思
课堂小结
拓展提升
一、检查预习作业:
二、复习上节课内容:
“我”是小说中又一个重要人物。小说中的“我”并不等于作者,而是作者塑造的一个人物。想想“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7641ba5e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03.png)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多元化的学习方式:导学案采用多种 学习方式,包括阅读、思考、讨论、 练习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得 到全面的锻炼和提高。
注重实践与应用:导学案注重实践与 应用,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和练习,让 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 中,提高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
导学案的创新之处
合作探究:小巩固所学知识
拓展延伸:拓展课外知识, 培养综合能力
导学案的特色与创新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导学案以学生 为中心,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 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 作精神。
导学案的特色之处
紧密结合教材:导学案与教材紧密结 合,注重对教材内容的深入挖掘和拓 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引入多媒体技术: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导学案的表现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个性化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不同难度和内容的导学案,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 求。
多元化评价: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讨论等,全面评估学生的 学习成果。
跨学科整合:将不同学科的知识点进行整合,让学生在导学案中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领域,提高 综合素质。
对未来的展望
继续深入学习 《故乡》及其相 关文学作品
拓展阅读鲁迅其他 作品,了解其文学 风格和思想内涵
结合时代背景,思 考现代社会中故乡 的意义和价值
培养对文学的热 爱,提高阅读和 写作能力
感谢您的耐心观看
汇报人:
添加副标题
《故乡》精品导学案一等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汇报人:
目录
CONTENTS
01 添加目录标题 03 导学案内容与结构
02 导学案背景与目标 04 导学案的特色与创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https://img.taocdn.com/s3/m/fc5e0f0e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e7.png)
《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精选14篇)《故乡》赏析指导学案篇1(新人教版07版选修《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以“我”的口吻,展开内心的独白,在抒情诗中是最常见的方式。
《故乡》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倾诉了诗人内心的痛苦与对故乡的向往。
在某种意义上,这虽然是一首情诗,诉说着诗人的“失恋”之苦,但与一般感伤、浮泛的情诗迥然不同,诗人没有止于诉说个人的痛苦,也没有过多地宣泄情绪,而是在一种“平静的回忆”中,在“痛定思痛”中,结合了对故乡的热爱,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
诗人如何展开自己的情感空间,如何使“抒情”的境界更为开阔、深沉,是讲解此诗的重点。
这首诗以第一人称“我”为中心,但诗人却从收获后返回河边的船夫写起,接着才引出了背负着痛苦回乡的自己,这种写法有点类似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起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在“船夫”与“我”的比照中,“痛苦”被比喻为一种收获,一笔财宝。
在这一“比喻”中,抽象的“痛苦感”不仅有了某种具体的可感性──“财宝”会给人沉甸甸的感觉,诗人也借此表达了他对“痛苦”的独特理解:在一个人的生命中,它既是一种不幸的感受,也是一种珍贵的经验。
在这一段中,诗人回避了直抒胸臆的做法,营造出了一种凝重、深远的抒情氛围。
在下面的诗行中,诗人正面展开了对故乡的咏叹。
在他的笔下,故乡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存在,河岸、森林、溪水、群山,既是眼前展开的自然,也与诗人记忆中的童年、少年经验相关,它们迎接着诗人的归来,抚慰了他心头的伤痛。
在这一段咏叹中,诗人运用了不同的句式,先是疑问句──“你们能治愈爱的痛苦?”“你们会答应再给我安宁?”──追问故乡能否接纳他的归来;继而是排比句──“在清凉的溪边,我曾看水波嬉戏,/在大河边,我曾看船只驶过”──展开对往昔的回忆;最后,还有感叹句──“永葆忠实的你们”──抒发对故乡同胞的感激之情。
句法的交替,使诗行本身就像大河的波浪一样,一波又一波推进,展开了一个丰富的情感空间。
然而,就在故乡展开双臂,拥抱“我”的一刻,诗人的语调又发生了陡转,“可是,我知道,我知道,/爱情的痛苦,不会很快就治好”,刚才对故乡的呼唤,被一种深深的质疑替代,故乡接纳了“我”,但并不能真正驱除“我”胸中的痛楚,像大河一样展开的诗行在这里发生了逆流、回旋,清醒的、思辨的语调与前面咏叹的语调,形成了反差,进一步强化了“痛苦”的。
《故乡-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
![《故乡-鲁迅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语文统编版五四学制》](https://img.taocdn.com/s3/m/1de31c36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10.png)
《家乡-鲁迅》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标:1. 理解鲁迅的《家乡》中表达的思想和情感;2.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进步;3.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4. 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学内容:1. 作者简介:介绍鲁迅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导同砚了解作者背景对作品的影响;2. 内容概要:概括《家乡》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援助同砚把握整体故事线索;3. 文本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导同砚深度理解作品内涵;4. 主题探讨:引导同砚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促使他们对文本进行深度沉思;5. 阅读策略:提供阅读指导,援助同砚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三、导学步骤:1. 导入:通过介绍鲁迅的生平宁文学成就,引发同砚对《家乡》的爱好;2. 阅读导入:指挥同砚快速浏览全文,了解故事梗概;3. 文本分析:分析小说中的关键情节和人物形象,引发同砚对作品的沉思;4. 主题探讨:引导同砚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展开谈论;5. 阅读策略:指导同砚如何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鼓舞他们多角度沉思作品。
四、导学要点:1. 作者简介:鲁迅是中国摩登文学的先驱,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思想性和文学性;2. 内容概要:《家乡》叙述了主人公回乡探望的经历,通过对家乡的描述呈现了作者对家乡的冲突情感;3. 文本分析:小说中描写了主人公与家乡的冲突与交融,呈现了对家乡的深情眷恋和对现实的不满;4. 主题探讨:作品探讨了家乡情结与现实逆境的冲突,反映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沉思;5. 阅读策略:同砚可以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情节进步和语言表达等方面来深度理解作品,提升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五、导学延伸:1. 同砚可以进一步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比如《狂人日记》、《阿Q正传》等,深度了解作者的文学风格和思想;2. 同砚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情感和体验,沉思自己对家乡的情感和态度,与作品中的主题进行比照和探讨;3. 同砚可以进行小组谈论或写作活动,分享对《家乡》的理解和感悟,增进思想沟通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5课《故乡》导学案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4b259e17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7f.png)
《故乡》学案(第一课时)主备人: 审核人: 班级: 姓名:学习目标:1.找出文章中的三个“故乡”,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
2.学会梳理小说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自学活动:一、课前自学课本:1.自主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2.标注自然段,圈画重点词语并识记、积累。
二、知识链接:1.复习回顾小说的有关知识。
2.复习巩固鲁迅的相关资料。
3.结合《少年闰土》这篇课文,了解闰土少年与中年的变化。
自学检测:1.给加点字注音猹.( ) 獾.( ) 五行.缺土( ) 祭祀.( ) 弶.( ) 脚踝.( ) 潮汛.( ) 髀.间( ) 愕.然( ) 瑟.索( ) 廿.( ) 深黛.( ) 恣睢..( ) 2、词语解释:阴晦:萧索:无端:伶仃:鄙夷:瑟索:恣睢:自学质疑:我的问题(困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聚焦问题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2.小说是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来展开故事情节?研究分享【探究活动一】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是怎样描写“故乡”的,有何作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致探究)1.作者在文章中描写了几个“故乡”?画出它们之间转换的语句。
作者重点写了哪一个“故乡”?2.请学生朗读(1---6)自然段思考:这篇小说是怎样进行环境描写的,有何作用?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课前自学 课上研学【探究活动二】细读课文,梳理小说的情节,理清文章的思路。
1.小说按什么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2.文章每部分分别写了哪些内容?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深度构建当堂检测:①选出下列各组中字形、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萧索(sù)阴晦(huì)篷隙(xì)寓所(yù)B.刺猹(zhā)闰土(rùn)祭器(jì)獾猪(huān)C.鹁鸪(ɡū)玲俐(línɡ)潮汛(xùn)脚踝(huái)D.鄙夷(bǐ)嗤笑(chī)愕然(è)髀间(bì)②结合句意解释加粗词的意思。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f63caabed5b9f3f80f1c93.png)
第5课《故乡》导学案孟正圣【学习总目标】1.了解对比的写法和在记叙中运用议论的作用。
2.学会辨析段的类型。
3.通过对这篇小说内容的把握,深刻理解在旧中国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我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在思想灵魂上对农民造成了深深的毒害,激发起学生热爱新中国,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强烈愿望。
第一课时预习课【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掌握课文中作注的疑难词语的读音、字形、词义。
3.理清小说线索和故事情节。
【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一起回顾《社戏》中关于美好故乡的描写,这些没好的情景在十年后又变得怎样呢?是变得更没好了呢,还是变得萧索、悲凉了呢?我们一起回故乡瞧一瞧吧。
【文史知识】1. 作者是鲁迅,原名,浙江省人,鲁迅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伟大的、、,他的代表作是小说《阿Q正传》。
本文是作者以他1919年底返回浙江老家搬家时的亲身经历为素材创作的小说,作者当时的生活经历、思想状况以及人生感受,在本文中都有反映。
2.预习课文,把你圈划查注的生字词读给同学们听?阴晦()瓦楞()胯()下獾()秕()谷鹁鸪()()髀()嗤()笑絮絮()瑟()索蜷()缩寒噤()折()本惘()然恣睢()()潺潺()黛()色愕()然五行()3、再读小说《故乡》全文,整体感知小说的内容,完成如下问题:(1)想一想,本文的叙事线索是什么?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
(2)根据你对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在课文原标题“故乡”二字之前,加上修饰性性的词语,把课文的标题变成“……的故乡”的形式。
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作者在本文中都写了哪些人呢?本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同学们可以展开讨论或者辩论。
4、“我”和闰土谁是主人公呢?在书中找理由。
5、判断谁是小说的主人公,是取决于他在小说中占篇幅的多少,还是看人物对表现中心的作用呢?【展示交流】1、朗读课文展示2、选择预习中的内容展示【反思测评】1、鲁迅,我国现代伟大的、、。
《故乡》 导学案
![《故乡》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2250a0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21.png)
《故乡》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
2、分析故乡的人物、环境和文化特点。
3、培养对故乡的热爱和对家乡文化的传承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文中故乡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的情感寄托。
(2)掌握文中对故乡景色和人物的描写手法。
2、难点(1)深入探究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和对故乡发展的思考。
(2)联系自身实际,体会故乡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介绍本文作者的生平经历、主要作品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和情感倾向。
2、时代背景简述文章创作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特点,使学生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理解作者对故乡的描述和感悟。
四、预习导航1、阅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查阅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2、初步感受文中描绘的故乡景象,思考故乡给你留下的印象。
五、文本解读1、故乡的景色(1)找出文中描写故乡自然风光的段落,分析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来展现景色的特点。
(2)讨论这些景色描写在文中的作用,如烘托氛围、表达情感等。
2、故乡的人物(1)分析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通过人物的言行举止来体会他们的内心世界。
(2)探讨人物与故乡之间的关系,思考人物的命运是如何受到故乡环境和文化的影响。
3、故乡的文化(1)挖掘文中所体现的故乡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了解其历史渊源和传承现状。
(2)思考故乡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和面临的挑战。
六、问题探究1、作者对故乡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2、文中多次提到故乡的“变”与“不变”,分别体现在哪些方面?你如何看待这种变化?3、结合文本,谈谈你对“故乡是心灵的归宿”这句话的理解。
七、拓展延伸1、对比阅读其他关于故乡的文学作品,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和主题上的异同。
2、以“我的故乡”为主题,写一篇短文,描述故乡的特色和你对故乡的感情。
八、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作者对故乡的情感和思考,强调故乡在个人成长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
九、课后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故乡导学案
![故乡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749e9e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ff.png)
故乡导学案导学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引导学生学习目标,提供思维导引,整理知识结构,明确学习步骤等,并且以问题为核心,对教材内容进行逐步引导学习。
本文将以《故乡导学案》为标题,为大家介绍如何设计一份关于故乡的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了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2. 掌握描写故乡的常用词汇和表达;3. 探究故乡的特点和价值;4. 提高写作能力,通过描述故乡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
二、学习内容与步骤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关故乡的图片或视频来引起学生对故乡的兴趣和思考,让学生表达自己对故乡的第一印象。
2. 讲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15分钟)向学生解释故乡的概念,并列举一些国内外故乡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和感受故乡的特殊意义。
3. 学习描写故乡的词汇和表达(20分钟)给学生分发故乡的描写词汇表,让学生阅读并理解每个词汇的意思,然后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运用这些词汇描述自己的故乡。
4. 分享故乡的特点和价值(15分钟)让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来陈述自己的故乡特点和价值观。
其他小组成员可以提问、补充和评论。
5. 写作练习(25分钟)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乡的感受,写一篇关于故乡的文章或短文。
鼓励学生使用刚才学到的描写词汇和表达方式,尽可能地展示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6. 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回顾整堂课的内容和自己的学习收获,让学生分享自己创作的文章或短文,互相学习和欣赏。
三、作业要求学生将完成的文章或短文交给老师,并结合教师的评价进行修改和完善。
四、教学反思1. 教学中要注重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发现;2. 要与学生互动,让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 给予学生充分的写作空间,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4.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本文所设计的《故乡导学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了解故乡的定义和含义,掌握描写故乡的词汇和表达,探究故乡的特点和价值,并通过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情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 《故乡》“渔灯暗,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
孤舟五更家万里,是离人几行清泪”故乡是游子梦回牵绕的永远的岸;“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故乡永远是游子温暖的港湾。
少小离家的鲁迅眼中的故乡有时什么样子的呢?请随我一同走近课文——1.感悟作者的情感脉络及探求人生新路的执着信念。
2.把握文章运用对比和议论来突出主题的写法3.分析闰土、杨二嫂、“我”三个形象的内涵,体会人物形象的作用及描写方法。
4.把握小说中议论的作用。
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费翔的一首《故乡的云》值得一听,这首歌唱出了游子的心声。
故乡,让离家的游子多了一个永远也做不完的梦;故乡,在游子的记忆里沉淀出了无限的美丽与思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文学世界,感受《故乡》的魅力。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的生字词。
阴晦.(huì)萧索..(sè su ..(xiāo suǒ)愕.然(è)鄙.视(bǐ)嗤.笑(chī)瑟索ǒ)折.本(shé)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祭.品(jì)弶.弓(jiàng)脚踝.(hu ái)猹.(chá)獾.猪(huān)潮汛.(xùn)鄙夷.(yí)颧.骨(quán)潺.潺(chán)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阴晦萧索谋食瓦楞寓所胯下祭祀装弶毡帽秕谷獾猪潮汛颧骨髀间愕然鄙夷嗤笑惶恐寒噤打拱惘然潺潺隔阂2.听老师范读,注意标注生字词。
3.大声自由读课文,注意生字词。
4.理解课文的重点词语。
(1)解析词语萧索:荒凉、冷落的意思。
家景:家庭的经济状况。
也叫家境。
无端:没有来由;无缘无故。
如许:如此;这样。
鄙夷:轻视;看不起。
展转:经过许多人的手或经过许多地方。
恣睢:放纵,凶暴。
景况:光景、情况。
本课指生活状况。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
愕然:吃惊的样子。
愕:惊讶,发愣。
寒哗:因受凉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松松爽爽:形容轻松爽快。
(2)多音字(xíng)行动(zhēng)正月(chù)畜生行正畜(háng)银行(zhèng)正好(xù)畜牧(3)形似字悔(huǐ)后悔胯(kuà)胯下婢(bì)婢女睢(suī)恣睢晦(huì)晦暗跨(kuà)跨越髀(bì)髀间诲(huì)教诲垮(kuǎ)垮台裨(bì)裨益雎(jū)关雎5.作者链接作者鲁迅(1881一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小说集有《呐喊》、《仿惶》、《故事新编》等。
6.文体链接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同时,小说是一种写作方法。
7.背景链接小说写于1921年1月。
当时辛亥革命虽然过去十余年了,但军阀各霸一方。
在帝国主义操纵下,混战不已。
各地军阀自设关卡,自立税局,自订税额,对老百姓横征暴敛,层层盘剥,生活在这种社会现实中的广大劳动人民,身受双重压迫,在饥寒交迫中痛苦挣扎,农民生活日益贫困,农村经济衰败。
《故乡》描绘了近代中国农村破产的图景,写出了中国农民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层层逼迫下的深重灾难。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读懂文意1.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3.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二)整体感知1.这篇课文可分为几个层次?【交流点拨】第一部分是(1——5),主要写“我”回故乡。
“我”在故乡所见到的萧条景象以及“我”的悲凉的心情,并且交待了回故乡的目的。
第二部分(6到“……已经一扫而空了。
”)主要写“我”在故乡。
主要刻画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深刻反映了旧时代中国农民的悲惨生活和精神痛苦。
第三部分(从“我们的船向前走……”到)主要写“我”离开故乡的心情和感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念。
2.请概括第一段的内容。
【交流点拨】开篇点题回故乡。
“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第1段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三)文本探究1.“我”渐进故乡时,见到的故乡景象如何?“我”的心情怎样?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交流点拨】景象“萧索”。
心情“悲凉”。
勾画出一幅萧条的故乡冬景图,表现了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下中国城市、乡村的衰败,为下文闰土的悲惨命运和杨二嫂的丑态毕露安排了典型的环境。
2.如何理解“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吗?【交流点拨】运用问句独立成段,表现出故乡的荒凉出乎“我”的意料,反映了“我”复杂而沉重的心情。
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3.如何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如我所感的悲凉,这只是我自己心情改变罢了,因为我这次回乡,本没有什么好心绪”这句话?【交流点拨】眼前萧瑟的故乡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
虽然“我”不愿接受现实,但也只能就此寻求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四)深层感悟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交流点拨】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
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故乡鲁迅了解作者、学习生字词了解时代背景、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给课文分层回故乡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五、拓展延伸鲁迅名言集锦1、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
2、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
3、我好象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
4、不满是向上的车轮,能够载着不自满的人前进。
5、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7、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
8、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9、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了工作上了。
10、唯有民族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11、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12、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13、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4、愈艰难,就愈要做。
改革,是向来没有一帆风顺的。
15、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
16、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
17、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18、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
这些孱头们。
19、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
20、我每看运动会时,常常这样想: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的竞技者,和见了这样的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之脊梁。
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谁不说俺家乡好!”一首歌谣唱遍神州大地,燃起多少人心中温馨的回忆。
故乡总是我们心中最温暖的依靠、最甜美的回忆。
故乡的变化总是牵动着我们的情思,1919年12月,在外奔波多年的“迅哥儿”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故乡,他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这节课让我们接着学习鲁迅先生的《故乡》。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听写生字词阴晦.(huì)萧索..(sè su ..(xiāo suǒ)愕.然(è)鄙.视(bǐ)嗤.笑(chī)瑟索ǒ)折.本(shé)惘.然(wǎng)恣睢..(zì suī)祭.品(jì)弶.弓(jiàng)脚踝.(hu ái)猹.(chá)獾.猪(huān)潮汛.(xùn)鄙夷.(yí)颧.骨(quán)潺.潺(chán)凄凉隔膜展转影像心绪聚族而居易主无端如许苏生偶像阴晦萧索谋食瓦楞寓所胯下祭祀装弶毡帽秕谷獾猪潮汛颧骨髀间愕然鄙夷嗤笑惶恐寒噤打拱惘然潺潺隔阂2.请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师生纠正错音。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复习第一部分的内容(二)文本探究1.为什么“我”和母亲都不愿面对搬家一事?【交流点拨】搬家一事暗示着家境的衰落、生活的艰辛,不得不变卖家产,居家搬迁到他乡谋生,这是家庭的痛楚,所以“我”和母亲都不愿意面对。
2.第⑿段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对表达全文主旨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本段描绘了一幅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
其作用是展现20多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还未渗透到南方农村。
与20年后故乡的萧索、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旧社会广大劳苦人民遭受的严重压迫与残害。
3.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交流点拨】少年闰土天真活泼、淳朴热情、无忧无虑,懂得很多生活知识,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和希望,是“我”心目中的小英雄。
4.在“我”回乡后初见杨二嫂时,对杨二嫂进行了哪些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本文对杨二嫂的描写有外貌描写“凸颧骨,薄嘴唇”突出他的尖酸、自私、爱搬弄是非的市侩嘴脸。
用“细脚伶仃的圆规”比喻杨二嫂的体形,突出她的瘦,暗示杨二嫂的生活状况。
与之前给“我”的印象形成了先鲜明的对比,先前杨二嫂给“我”的印象是年轻、美丽、安分守己的人;还有语言和动作描写,尖酸、刻薄的话语,读后让人感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一开口便当面向“我”讨东西,体现了她自私、爱占小便宜、粗鄙的特点。
搞笑动作描写活化了衣蛾贪小利的市民形象。
5.“我”为什么“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如何理解厚障壁一词?【交流点拨】“似乎打了一个寒噤”写出了“我”心中的震惊和失落,闰土一句“老爷”的称呼,打破了二人之间纯真的友谊,两人再也无法贴心交流,“我”的感情仿佛被凝固在了心头。
“厚障壁”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障壁”一词比喻封建等级观念在闰土和“我”之间造成的隔阂,“厚”是形容这种隔阂的程度之深,反映了封建等级观念对闰土的毒害和摧残之深。
7.请找出“我”和家人离开家乡时的环境描写。
并分析它的作用。
【交流点拨】“两岸的青山在黄昏中,都装成了深黛色,连着退到船后梢去”这处环境描写与开头相照应,渲染了一种沉寂、朦胧的气氛,引起“我”和家人对闰土、水生的思念,为抒发“我”的感情做铺垫。
8.三个“辛苦”的含义分别是什么?【交流点拨】“辛苦”一词通常指身心劳苦,但是在不同语境中含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