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幼儿社会性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2种.04.20条20 件下表现分析。
66
22.04.2020
67
• 依恋模式通常形成与婴儿期,
• 成年人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反映着他们与母亲的依 恋风格。
(2)幼儿心理理论的发展 2岁左右开始对他人心理状态的认知能力逐步发展起来,4岁 左右儿童的心理理论开始形成.
3.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1)对友谊的理解:友谊是身边的玩伴,是短暂的 、单向的和具体的。
(2)对权威的理解 2~3岁时还不能把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的
愿望区分开,对权威盲目崇拜和依赖。 4~7岁意识到权威人物的要求与自己愿望的
。 言语攻击:骂、唾弃、争吵等。 (4)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本能 挫折 社会学习 社会认知歪曲
三. 社会交往的发展
• 亲子关系——依恋 • 同伴关系
1. 亲子关系
• 亲子关系对儿童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极其重要 的作用。
• 亲子互动产生双向影响。 • 父母的教养方式是影响儿童发展的主要家庭
因素。
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事物,获取某种物体为 目的,并形成外部伤害的一种社会性行为 。
攻击行为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岁左右开始出现工具性攻击 2岁以后攻击性行为逐渐增多,4岁时攻击
性行为最多。 4岁以后工具性工具减少,但敌意性攻击依
然增加。
(3)学前儿童攻击行为的表现 身体动作攻击:打、推、踢、拉、撞、抓、咬等
--前依恋期(0-2)月 --依恋建立期(2-7到12)月 --依恋关系明确期(7到12-24)月 --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期(2-3)岁 --寻求老师和同龄人的注意与赞许的反应期(3-6) 岁
亲子依恋
依恋是指个体在童年早期寻求并力图保持 与特定人物(主要是母亲)情感联系与身 体联系的一种倾向。
个体社会性发展的最初形式表现为婴儿与 成人(常为母亲)的依恋。
• 说明 玩具母猴向幼猴提供了一种安全感。
22.04.2020
64
人类研究
• 为什么婴儿与母亲能迅速建立起社会性的互动模 式?
• 一是父母能够引发婴儿的先天反应(依恋 类型)
• 二是婴儿也能引发父母的喂养行为(父母 教养方式)
22.04.2020
65
依恋的类型
Biblioteka Baidu
• 安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
• (1)婴儿与母亲一起进入一间舒适的实验室内
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依存性 个别性及多面性
三、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体验是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产生的对 自己的一种情感体验。
幼儿的自我体验表现出易变性和暗示性的 特点。
自尊是自我体验的核心。
自尊的发展
自尊的结构 幼儿自尊的发展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影响儿童自尊发展的因素
外表或外貌 亲子关系 父母教养方式 师生关系 同伴关系
讨论
什么年龄阶段的孩子对性别有了 最初的认识?其表现是什么?
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1
• 阶段一,性别认同阶段(2-3岁) • 阶段二,性别稳定性阶段(4-5岁) • 阶段三,性别恒常性阶段(6-7岁)
性别概念的发展2
(1)获得性别身份:大约出现在1岁半到2岁之间,认识 到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人都属于两个分组中的一 个:男孩或者女孩.
22.04.2020
61
动物研究-幼猴对母猴的依恋
• 幼猴在出生后不久 即被与母猴分离。然后,向幼 猴提供两个玩具母猴做为母猴替代物。第一个玩 具母猴是由铁丝网做成。第二个玩具母猴由毛巾 布和泡沫橡胶做成。两个玩具母猴都可以在胸部 附加奶瓶,供幼猴取食。
• 结果:无论它是否提供食物,幼猴会依附于软布 做的玩具母猴。
第二章 幼儿社会性发 展
学习内容
情绪情感的发展(略) 自我意识的发展 性别角色的发展 社会认知的发展 社会行为的发展 社会交往的发展
第一节 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
情绪表达 情绪理解 情绪调控
第二节 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自我概念的发展 自我体验的发展 自我控制的发展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 什么是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指人们对于男性或女性最典型特征的看法。
图中宝宝是 男孩还是女 孩?
性别刻板印象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
人格特质的差异 行为的双重标准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人格特质的差异
男性: 勇敢、刚强、独立、豪放、果决
女性: 细心、整洁、温柔、顺从、富同情心
性别差异形成的原因
(一)生理社会理论
莫尼等人提出的生物社会理论强调, 出生之前的生理发展以及这种生理因素 对儿童性别社会化有决定性的意义。性 激素也可以影响人类的游戏风格,导致 男孩的粗糙、吵闹的活动以及女孩的平 静、温柔的活动。
(二)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性别角 色认同的最初途径是对成人,尤其是 父母和教师行为的模仿。儿童通过观 察和直接或间接的强化形成最初的对 性别类型玩具和活动的偏爱。
幼儿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2.5-3.5岁:表现出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喜欢帮爸爸干活 喜欢说“我打你” 喜欢玩货车等玩具
玩洋娃娃 喜欢帮妈妈干活 喜欢收拾屋子;爱说话;不打 人;常说“我需要帮助”
3-6岁:对性别的看法非常刻板,盲从于传 统的性别刻板印象。
性别分离
2~3岁时出现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加,选择同性别伙 伴的倾向日益加强,直到青春期。
18~24个月以上的孩子已经能够表现出某种形式的 亲社会行为,而且分享与助人、合作、安慰等迅速发 展和分化。
幼儿期各种亲社会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且合 作行为最为常见。
(3)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生物因素 认知因素—观点采择能力 情感因素—移情 环境因素
2.攻击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攻击行为
性别角色的形成
• 从人类的角度讲,男女两性在社会中承担着不同的角色. • 早在远古时代,由于男女两性的生理特征的差异,形成了男耕女织、男
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 • 自阶级社会形成后,男女两性的社会职能的差异被伦理道德的形式进
一步加强,并绝对化了。 • 性别角色往往与性别偏见联系。
学前儿童的性别差异
(三)认知发展理论和性别图式理论
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性别的社会化必 须建立在性别角色认同(获得了性别 稳定性和恒常性)的基础上,认知水 平越高,儿童的性别认同越好,他们 的性别类型化行为就越多。
【话题辩论】
• 话题1.在当今社会,你认为做男人好还 是做女人好?
• 话题2.你认为男性是否适合担任幼儿教 师?
(1)自我评价具有依赖性和情绪性。
(2)自尊感产生。
(3)独立性和坚持性在幼儿期逐渐发 展,4~5岁是坚持性发生明显质变的 年龄。
二、自我概念的发展
客我和主我的扩张 自我评价的发展
1、客我和主我的发展
(1)客我的扩张:关于自我的概念内涵从主要是具 体的外部特征如“我有两个小辫子”等扩张到自 己的行为和情绪情感如“我会画画”、“我在做 游戏,我很高兴”等。
• 话题3.你认为女孩就应该文静,男孩就 应该淘气吗?
第四节 社会行为的发展
• 社会认知 • 社会行为 • 社会交往
1.观点采择
(1) 什么是观点采择 区分自己与他人的观点,并进而根据当前或先前的 有关信息对他人的观点(或视角) 作出准确推断的 能力.“从他人眼中看世界”、“站在他人的角度看 问题”。
二. 社会行为的发展
•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 攻击行为的发展
1. 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1)什么是亲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人们在交往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 亲社会行为: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
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与保护、捐赠等。
(2)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儿童最早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是共鸣性同情它发 生在1岁以前。
2、延迟满足
延迟满足是为了长远利益而自愿延缓目前 的享受。
观察表明,小班幼儿已经具有为等待长远 目标而抑制即时满足的能力。
2岁的中国儿童在延迟满足情境中已具备一 定的自我控制能力,其中包括延迟策略的使 用,尽管策略的使用可能是无意识的。 (2002,陈会昌)
3、坚持性
幼儿的坚持性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4~5岁是幼儿坚持性发展最快的年龄,也是受外
• (2)一位陌生人进入该房间,并坐下来先与婴儿的 母亲,后与婴儿进行交流;
• (3)母亲不引人注意地走出房间;
• (4)母亲返回,陌生人走出房间;
• (5)母亲离开,婴儿独自呆在房间内;
• (6)陌生人返回;
• (7)母亲再次返回。
• 以上七个片段各持续3分钟
• 结果:母亲离开后;母亲回来后;与陌生人相处时三
冲突,但权威人物的优势特征(如身高) 使儿童无条件服从,以消除冲突。
(3)对社会规则的理解
• 社会规则的类别:道德规则、习俗规则、谨慎规 则
• 3岁以前的孩子有了初步的规则意识,尤其是对谨 慎规则能初步判断。
• 3岁以后的孩子能区分道德规则与习俗规则,而且 认为违背道德规则更为严重。
• 学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表面的、直觉的和依赖于 权威的。
担任职务的重要性
社会普遍赋予男性担任领导者之刻板印象,因此, 在职场上,即使能力相同,但男性通常有较佳的升 迁通道;虽然目前全球有许多女性担任领导者的职 务且成就斐然,但存有性别歧视的性别刻板印象仍 是挥之不去。
根据英国一项针对女性主管的调查显 示,女性主管往往觉得自己在工作上 孤立无援,受到或明或暗的歧视,而 回到家中依旧要承担家务,因为照顾 家庭一向被视为是女性责无旁贷的天 职,并不因为在职场上受到重用而消 减。
(2) 幼儿的观点采择能力 幼儿(3—6岁儿童)基本上是自我中心的,因此 一般认为还没有观点采择能力,幼儿只知道自己 的观点,意识不到别人的观点认为自己的想法就 是所有人的想法。
一.社会认知的发展
• 观点采择 • 心理理论 • 对人际关系的理解
2.心理理论
(1)什么是心理理论 个体对他人心理状态以及他人行为与其心理状态的关系的 推理和认知即心理理论.
行为的双重标准
社会中,对于某些行为存有依性别而区 分的“双重标准”,例如,男生长大后要 传宗接代,女生要出嫁;男生做事要有 气魄,女生做事则应细心不能粗野;男 生有泪不轻弹,女生则可以一哭二闹三 上吊。
对未来成就的期待不同
父母总认为儿子应该受较高教育,以换取较高的社会 地位,儿子的成就愈高,父母的晚年也就愈有保障。 女儿总是要出嫁,若书念太多或工作成就过高,将来 就不容易嫁出去。即使女性意识逐渐抬头,但对未来 成就的期待仍存有性别刻板印象。
界影响波动最大的年龄,因而是教育的关键期。
幼儿坚持性发展实验
第三节 性别角色的发展及性别差异
相关概念
• 性别概念:关于性别特征的认识. • 性别角色:社会按照人的性别而分配给人的社会行为模式. • 性别刻板印象:被广泛接受的有关对男性和女性来说合适的个性特征的
观点. • 性别分离:儿童喜欢与同性别伙伴交往而将异性伙伴看作圈外人的倾向.
一、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
(1)4岁到5岁期间自我意识发展最迅 速。
(2)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期为3~ 4岁之间;自我体验开始发生的年龄 期为4周岁左右;自我控制开始发生 的年龄期为4~5岁期间。
2、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2)性别稳定性:大约从3岁或者4岁开始,认识到一个 人的性别是一生不变的特征.
(3)性别一致性:大约在5/6岁的时候,认识到男性特征 和女性特征是不随环境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它 们不是由个体的外貌或者行动决定的.
(4)性别认同:在学龄期儿童逐步认同与自己相同性别 父母的言行,并形成自己的性别图式.
(2)对自己内心世界愿望的意识如“我想要…”扩 张到了愿望与行为的关系,能从个人的内心愿望解 释行为结果,如“他去告诉老师他做完了,他想 让老师表扬他”。
2、自我评价的发展
(1)从依存性评价发展到对自己个别性和多 面性的评价。
(2)从对自己外部行为的评价发展到逐渐出 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3)从主观情绪性的评价到初步客观的评价。
四、自我控制的发展
幼儿的自我控制主要表现在自制力、自觉 性、坚持性和延迟满足等方面。
幼儿自制的两种表现即抗拒诱惑与延迟满 足。
1、抗拒诱惑
抗拒诱惑指抑制自己,不去利用机会从事 能够得到满足但是社会禁止的行动,它表 现为在有人或没有人在场的情况下,都拒 绝具有诱惑力但被禁止的愿望和行动。
4岁以前的儿童抗拒诱惑的能力与惩罚成正 相关,4岁以后则与说理关系密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